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1年导学案: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2021年导学案: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第16课《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了解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艾萨克·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是2021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

一、导入新课导语: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2分钟二、预习导学导语:阅读课文,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看注释或查字词典识记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15分钟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请先不看书。

遗骸蟾蜍褶皱劫难陨石骨géhě皱追ùié带遗hái2.解释词语可看书或查资料,理解识记。

劫难:天衣无缝:致密:追溯:3.两篇短文的内容分别是:《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三、深入学习,合作探究导语:认真读课文,根据课文弄清下面的问题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了什么事理?自学2.“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现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学说的科普论文。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读者思考恐龙的迁移和分布问题。它展示了科学探索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激发了读者对于恐龙迁移机制的探索兴趣。同时,这句话也为后续介绍板块构造理论和大陆漂移假说做了铺垫。
3.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这句话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具体的数据,生动地描绘了南极洲的极端寒冷和冰盖之广阔。它为后续的恐龙化石发现提供了背景信息,解释了为什么恐龙化石能够在南极洲这样的极端环境中保存下来。同时,这句话也展示了作者对地球科学的深入了解和准确描述。
这些经典语句不仅展示了《恐龙无处不在》这篇课文的魅力和深度,也体现了科学探索的重要性和意义。它们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恐龙的历史、分布和灭绝等问题,激发了我们对于地球科学和生命演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九、预习检测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检测
1.褶皱(zhě zhòu):地壳岩层因受力而发生的连续弯曲变形。
追溯(zhuī 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2.比较说明:文章运用比较的手法,通过对比不同地点、不同时期的恐龙化石特征,展示了恐龙的多样性和演变历程。同时,也通过比较不同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强调了不同领域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
3.打比方:作者善于运用打比方的修辞手法,使得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例如,将南极洲比作“全球的大冰箱”,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的寒冷环境和特殊地位,同时也为恐龙化石的保存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二、阅读理解检测
1. 课文中提到恐龙“无处不在”的证据包括:在南极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说明恐龙曾经生活在南极;此外,在全球各地都发现了恐龙化石,证明了恐龙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2. 根据课文内容,恐龙的灭绝与地球的气候变化和板块运动有关。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恐龙的生活环境恶化,而板块运动则可能改变了恐龙的分布格局。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恐龙的生存和繁衍,最终导致了它们的灭绝。

恐龙无处不在精彩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精彩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定义、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恐龙的基本知识。

2. 恐龙的分类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恐龙灭绝的原因。

2. 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查阅相关资料的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恐龙有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恐龙是什么?它们为什么会灭绝?2. 自主学习: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生活习性等,并完成预习作业。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恐龙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恐龙的分类及其特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5. 成果展示:每组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恐龙研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8.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得失,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研究报告、课堂笔记等。

3. 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恐龙主题的博物馆参观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恐龙化石,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开展恐龙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巩固所学知识。

3. 引导学生进行恐龙相关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安全,尤其是在组织户外活动时,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 掌握恐龙的分类和特点;3. 了解恐龙在地球上的生存环境和灭绝原因;4. 能够描述恐龙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5. 能够分析恐龙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

二、导学内容1. 恐龙的起源和演化2. 恐龙的分类和特点3. 恐龙的生存环境和灭绝原因4. 恐龙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5. 恐龙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学习内容呈现:讲解恐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介绍恐龙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对恐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恐龙在地球上的生存环境和灭绝原因,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合作能力。

4. 观看视频:播放关于恐龙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听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恐龙的生活。

5. 分组展示: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主题,如恐龙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进行小组展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知识点,加深理解,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

四、导学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恐龙的短文,包括恐龙的起源、分类、生存环境、灭绝原因、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等内容。

2. 设计一幅关于恐龙的海报,展示恐龙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

3. 阅读一篇关于恐龙的科普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五、教学反思本次导学案设计以“恐龙无处不有”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恐龙的起源、分类、特点、生存环境和灭绝原因等内容,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恐龙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希望学生在本次学习中能够对恐龙有一个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从而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1300字】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 掌握恐龙的分类和特征;3. 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4. 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和影响。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科学探索》第五单元第二章《生命的演化》,详细内容为“恐龙无处不在”。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分布以及恐龙的灭绝原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分类和特点,了解恐龙的生活环境。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生命演化过程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特点、分布及其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恐龙化石标本、挂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恐龙模型、化石标本和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生物吗?它们生活在哪里?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它们了?”2. 知识讲解(15分钟)(1)恐龙的分类:介绍恐龙的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以及各自的代表物种。

(2)恐龙的生活习性:讲解不同种类恐龙的生活环境、食性、运动方式等。

(3)恐龙的分布:介绍恐龙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情况。

(4)恐龙灭绝的原因:探讨恐龙灭绝的几种假说,如小行星撞击、气候变化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学生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1)恐龙的分类(2)恐龙的生活习性(3)恐龙的分布(4)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恐龙的分类及代表物种。

(2)谈谈你对恐龙生活习性的了解。

(3)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1)恐龙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代表物种有霸王龙、剑龙、翼龙等。

(2)恐龙的生活习性多样,有草食、肉食、杂食等,运动方式有行走、奔跑、飞行等。

八年级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八年级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八年级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八年级《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文章的逻辑严谨性。

2、难点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

他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 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

一生著述近 500 本,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科学、历史、语言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2、文体知识科普说明文是介绍科学领域某方面的探索、研究的文章。

语言准确、全面。

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注重激发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人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遗骸()褶皱()追溯()鸟臀目()2、解释下列词语。

(1)遗骸:(2)褶皱:(3)追溯:3、默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五、合作探究1、再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作者是如何得出“恐龙无处不在”这一结论的?3、文中提到的“板块构造”理论是什么?4、作者是怎样将“恐龙无处不在”与“板块构造”理论联系起来的?六、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这句话中的“驮”字用得好在哪里?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知识链接】:1.课题解读阿西莫夫在《新疆域》一书的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因此,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成为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及形成原因之后,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

两篇短文,运用科学发现来为某种理论做佐证,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2.关于恐龙的灭绝。

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

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安闲地生活了1亿多年。

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静静地在地球上灭绝了。

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预测:一是天气变冷使得恐龙因饥冷死往;二是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相继肆虐,恐龙们不及逃脱而死去。

三是宇宙中有间隔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恐龙杀死;四是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3.走近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美籍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学习过程】自主预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褶皱()潮汐()遗骸()臀()劫难()陨石()追溯()驮()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 精通恐龙的分类和特征;3. 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4. 探究恐龙绝迹的原因。

二、导学内容:1. 恐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恐龙起源于距今约 2.4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是爬行动物中的一类。

它们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茂密一时,直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绝迹。

2. 恐龙的分类和特征恐龙主要分为兽脚类和蜥脚类两大类,其中兽脚类以暴龙、迅猛龙等为代表,身体修长,行动急迅;蜥脚类以梁龙、雷龙等为代表,身体巨大,颈部和尾部较长。

3. 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恐龙生活在各种环境中,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空中。

它们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繁殖生息,生活在各种气候条件下。

4. 恐龙绝迹的原因关于恐龙绝迹的原因,学界存在多种说法,包括大规模火山爆发、陨石撞击、气候变化等。

目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是一次大规模的陨石撞击导致恐龙绝迹。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同砚对恐龙的爱好,激发进修的热忱。

2. 进修:同砚阅读相关教材和资料,了解恐龙的起源、分类、特征、生活习性和绝迹原因。

3. 谈论:同砚分组谈论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以及恐龙绝迹的原因,梳理各种观点和理论。

4. 总结:同砚归纳总结所学内容,形成自己的熟识和见解,展示在班级上。

5. 拓展:同砚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恐龙的世界。

四、导学反馈:1. 请同砚完成一份关于恐龙的小测验,检验对知识的精通水平;2. 同砚可以撰写一篇关于恐龙的文章或制作一份关于恐龙的PPT,展示自己对恐龙的理解和钻研。

五、导学延伸:1. 鼓舞同砚开展恐龙化石的收集和钻研,培育对古生物学的爱好;2. 组织同砚参与恐龙主题的科普知识竞争,拓展同砚的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

通过本次导学,同砚将对恐龙有一个全面深度的了解,培育对古生物学的爱好和探究精神,激发同砚的进修热忱和动手能力。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恐龙无处不在编者:梦在他乡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评价___________目标定向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个体学习一.课前“个体学习”:1. 走进作者:阿西莫夫(1920 —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2.请给下面的词语注音。

骨骼..(yuān)岛屿..(qī)..(yǔ)两栖.. (piāo) 地壳(qiào) 深渊.. (sù ) 漂移3.解释下面的词语。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的过程。

4.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二.课上“个体学习”:二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明确:恐龙化石无处不在2. 恐龙能在今天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明确: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温度是32度左右,得出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3.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明确: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道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4.你能描绘一下“板块构造理论”吗?明确: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和演化历程;2. 掌握恐龙的分类和特征;3. 了解恐龙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绝迹原因;4. 培养对恐龙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进修兴趣。

二、导学内容1. 恐龙的起源和演化历程;2. 恐龙的分类和特征;3. 恐龙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绝迹原因。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恐龙是什么?它们生活在哪里?为什么会绝迹?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进修(1)恐龙的起源和演化历程讲解恐龙起源于侏罗纪时期,经过演化逐渐繁殖生息,并在地球上占据重要塞位。

引导学生了解恐龙是脊椎动物,身体长而直立,四肢粗壮,行走方式为直立行走。

(2)恐龙的分类和特征介绍恐龙的分类,包括蜥脚类恐龙、兽脚类恐龙、鸟脚类恐龙等,让学生掌握各类恐龙的特征和区别。

(3)恐龙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绝迹原因讲解恐龙在各大洲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在白垩纪末期突然绝迹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绝迹原因,如气候变化、陨石撞击等。

3. 练习(1)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恐龙的分类表格;(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就恐龙的绝迹原因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恐龙的重要性和奇奥性,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拓展鼓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恐龙的知识,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阅读图书等方式进行拓展进修。

五、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恐龙的文章,包括恐龙的起源、分类、特征以及绝迹原因等内容,要求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六、反馈收集学生作业,进行评阅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他们对恐龙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钻研。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会对恐龙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会对古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愿学生在探索恐龙的世界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3.1恐龙无处不在 导学案

3.1恐龙无处不在 导学案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科普文章,积累科学知识;查字典用红笔标注不认识的字词(A、B、C都要完成)2.请根据老师导学的问题,筛选提炼信息。

(A、B完成)3.通过学习课文,查阅科普资料,学会围绕一个科学观点,运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

(A完成)学习过程:一、阅读课文,积累知识。

1、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本文选自《新疆域》。

2、为下列词语标音。

臀()骨骼()漂移()流逝()褶皱()携带()(请你订正答案后,每个带注音写3遍,做到已经记住它们。

)二、根据导学,再读课文。

1、本文题目为“恐龙无处不在”,回想一下,你初看到题目时,你觉得文章该是怎样的内容?(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已有经验作答)2、读过文章之后,你发现可能跟我们的想象有区别,请你概述一下文章的内容。

3、作者非常肯定的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请你在文中找出和这句照应的语句。

4、作者第2段举例的内容,请你用一句话说明。

(只要表意明确,越精简越好)5、作者在第6段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结合文章内容,你能用一句话给家人普及一下这个科学知识吗?6、接下来7、8、9、10段出现了一个关键词“泛大陆”,作者是怎样说明的?请你在文中筛选出来,并请说出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7、通过阅读第11段,请你结合文中内容,说说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的形成?作业自助区:ABC 阅读课文,完成字词注音。

并强化3遍。

AB 能根据导学,完成以上7个问题。

A 根据兴趣,查阅资料,围绕一个科学观点,运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种类和生存环境;2. 精通恐龙死亡的原因;3. 理解恐龙在摩登社会中的重要性;4. 提高同砚的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导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恐龙的形态和生活方式,激发同砚的爱好,引导他们沉思恐龙是什么以及它们为什么会在地球上出现过。

2. 进修(30分钟):(1)了解恐龙的种类和生存环境:- 指导同砚通过阅读《恐龙无处不有》等资料,了解恐龙的种类和生存环境,包括兽脚类、蜥脚类、鸟脚类等;- 引导同砚谈论恐龙是如何生活和繁殖的,援助他们建立对恐龙的基本了解。

(2)精通恐龙死亡的原因:- 让同砚了解关于恐龙死亡的几种理论,如陨石撞击、火山喷发、气候变化等;- 引导同砚分析各种理论的优缺点,培育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 拓展(20分钟):(1)理解恐龙在摩登社会中的重要性:- 探讨恐龙化石对科学探究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引导同砚探讨恐龙在摩登社会中的形象及其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2)培育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让同砚展开沉思和谈论,培育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同砚通过阅读和探究,培育他们对恐龙及其相关知识的爱好和探究精神。

4.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援助同砚稳固所学知识,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和探究恐龙的爱好。

三、作业:1. 阅读《恐龙无处不有》一书,做好读书笔记,谈谈你对恐龙的看法和感受;2. 探究恐龙死亡的原因,并就你认为最可能的理论写一篇短文说明理由;3. 收集关于恐龙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筹办展示并分享给同砚。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盘绕恐龙展开,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深化同砚对恐龙的了解和熟识,培育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重视培育同砚的独立沉思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爱好和探究精神。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演化历史。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及答案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及答案

德州市第九中学导学案班级:姓名:课题《恐龙无处不有》课型主备董卓鑫审核林霖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学习文章缜密的说明思路。

2.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说明深奥的科学事理的写法。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学习应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说明深奥的科学事理,并学习文章缜密的说明思路。

导学过程一、作者作品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遗骸.()骨骼.()褶.皱()两栖.()陨.石()追溯.()地壳.()潮汐.()2解释词语的意思遗骸:不解之谜:天衣无缝:三、整体感知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做旁批)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做旁批)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做旁批)4.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我们从中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四、理清结构1.全文15段可以分为哪三个部分?每部分写的什么内容?2.本课的说明顺序是?五、品味语言1找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3)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六、拓展延伸以《恐龙无处不有》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七、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答案二、检查预习1.hái ɡé zhě qī yǔn sù qiào xī2.遗骸:指弃置而暴露的尸体。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和生物进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2.教学难点:恐龙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分布及其原因。

三、教学准备1.教材《恐龙无处不在》。

2.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学生分组讨论准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展示恐龙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恐龙这一生物群体。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2.学生记录关键信息,准备课堂分享。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恐龙的生活习性有哪些?它们分布在哪些地区?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恐龙在不同地区的化石发现,引导学生分析恐龙分布的原因。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谁能分享一下?(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恐龙为什么会在地球上无处不在?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拓展延伸1.教师展示恐龙与现代生物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思考恐龙与现代生物的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学生绘制恐龙分布图,标注不同地区的恐龙化石发现。

六、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了解恐龙在地球上的无处不在,激发对自然科学和生物进化的兴趣。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恐龙的生活习性: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有哪些生活习性吗?它们是肉食性还是草食性的?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恐龙分布情况:通过地图和化石图片,教师可以问:“谁能告诉我,这些恐龙化石是在哪些地方被发现的?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吗?”教学难点:1.恐龙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分布及其原因: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活动,例如:“请大家分组,每组研究一个地区的恐龙分布图,试着找出恐龙分布的原因,并准备向全班分享你们的发现。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了解恐龙的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生能够掌握恐龙灭绝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古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 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恐龙的基本概念,恐龙的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恐龙灭绝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难点:1. 恐龙的分类和特征的理解与运用。

2. 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解释。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或实物。

2. 恐龙灭绝原因的相关资料。

3. 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学生准备:1. 前置知识的学习,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

2. 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2.1 介绍恐龙的基本概念,包括恐龙的定义、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2 讲解恐龙的分类,展示不同种类的恐龙图片,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多样性。

2.3 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介绍科学研究的成果,让学生了解恐龙灭绝的背景和过程。

2.4 探讨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恐龙的灭绝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3. 课堂活动:3.1 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恐龙的特征。

3.2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恐龙灭绝的原因和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观看相关视频,深入了解一种恐龙,并在下一节课上分享。

2. 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恐龙的基本概念、种类、灭绝原因和与鸟类的关系。

3.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思考生物进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分类:介绍恐龙的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

2. 恐龙的生活习性:讲述恐龙的饮食、运动、繁殖等方面的特点。

3. 恐龙的灭绝原因:分析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如气候变化、天体撞击等。

4. 恐龙化石与骨架: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化石和骨架来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5. 生物进化:探讨生物进化的概念,以及恐龙在生物进化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

2.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活动:设计恐龙化石挖掘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考古的乐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恐龙相关图片、化石和骨架的图片,以及灭绝原因的动画等。

2. 道具:准备恐龙化石和骨架模型,供学生观察和触摸。

3. 场地:安排一个宽敞的教室,以便进行实践活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在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时的认真程度和观察能力。

3. 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恐龙灭绝原因时的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恐龙化石挖掘模拟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恐龙电影的片段,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恐龙无处不在》。

2. 讲解恐龙分类:使用课件展示恐龙的分类图解,讲解蜥臀目和鸟臀目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多样性。

3. 观察恐龙化石: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模型,引导学生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在》 导学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在》 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在》学习目标: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自主预习:1.了解作者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幻、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有《基地》,《钢窟》,《我,机器人》。

2.生字词积累骨骼(gé)漂移 (piāo)地壳(qiào) 深渊(yuān)驮着(tuó)岛屿链(yǔ liàn) 两栖(qī)铱(yī)潮汐(xī) 硅(guī)追溯(sù)褶皱(zhě zhòu)劫难(jié)鸟臀目(tún)蟾蜍(chán chú)衍射(yăn)携带(xié)3.理解词义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绽。

自主探究: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2.本文要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5.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6.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品读语言: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课堂教学 | 《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恐龙无处不在》。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恐龙的分布广泛以及科学家们在阿根廷、蒙古和中国等地发现的恐龙化石。

文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以及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协调”等词语造句。

3. 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恐龙模型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恐龙模型,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关注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4. 精讲点拨(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讲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现场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课文恐龙无处不在恐龙的生活习性:分布广泛食肉、食植繁殖能力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在阿根廷、蒙古、中国等地发现恐龙化石恐龙灭绝原因尚无定论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精讲点拨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龙无处不在
编者:梦在他乡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评价___________
目标定向
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个体学习
一.课前“个体学习”:
1. 走进作者:阿西莫夫(1920 —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2.请给下面的词语注音。

骨骼
..(yuān)岛屿
..(qī)
..(yǔ)两栖
..(piāo) 地壳(qiào) 深渊
..(sù) 漂移
3.解释下面的词语。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的过程。

4.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二.课上“个体学习”:二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明确:恐龙化石无处不在
2. 恐龙能在今天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明确: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温度是32度左右,得出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3.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道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4.你能描绘一下“板块构造理论”吗?明确: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
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

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5.为了说明清楚对象,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答: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6.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文中语句)
明确:①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打比方)
②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列数字)
③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举例子)
7.“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中“大约”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明确:不能删除。

“大约”表示推测,因为所推测的年代久远,不能用确定的数字,如果去掉,就是一个很准确的数字了,与事实不符,用“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同伴互导组内对标有“?”之处作交流,对有不同见解之处用“★”标出。

教师解难 1.每组推荐一名同学提出标有“★”的疑问之处。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之处。

(主要由学生交流解决,老师点拨指导)
练习检测
1. 自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总分总)
答:第一部分(1):提出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第二部分(2—14):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板块构造”理论。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展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

2.“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南极生物的命运同其他同类作比较,生动地强调了极地的寒冷,突出表达了地壳运动带来的巨大变迁。

课外学习
1.阅读“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属于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中“漂移”和“迁移”能否互换?
答:“漂移”和“迁移”不能互换。

“漂移”是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方而另换地点。

如果互换,就不能正确表达其意,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