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两点间距离教学设计说明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3课时 点到直线的距离与平行线间的距离(教案)
第3课时点到直线的距离与平行线间的距离(教案)教学内容教材P59例3。
教学目标 1.知道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会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会利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体会数和形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画出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分别过点A画BC的垂线。
(学生板演,并画出垂足)2.师:同学们都知道了什么是垂直,掌握了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作垂线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有关垂直的很重要的知识:点到直线的距离与平行线间的距离。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一方面考查学生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1 点到直线的距离课件出示P59例3第(1)题。
师:想一想,画一画,从直线外一点A 到这条直线画线段,你能画多少条?(学生独立画图,然后回答)师:这些线段中有没有最短的?哪一条最短呢?(全班展开讨论)预设:学生通过测量能发现与已知直线垂直的那条线段最短。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作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小试牛刀课件出示《典中点》“基础导学练”的题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知识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而且能学习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猜想、验证、得出结论”。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其初步的空间观念。
探究点2 平行线间的距离课件出示教材P59例3第(2)题:(2)下图中,a∥b。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2 两点间的距离|冀教版 (879)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2 两点间的距离|冀教版课程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1.什么是两点之间的距离以及如何计算;2.两点之间的距离和图形的相关性;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两点之间距离和检验答案的能力。
教学重点:1.认识两点之间的距离以及如何计算;2.掌握计算两点之间距离的方法;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两点之间距离和检验答案的能力。
教学难点:1.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2.将距离公式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学内容:一、引入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一张沙盘和两个小人,让学生讨论一下两个小人之间的距离和是否一样。
通过这种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两点之间的距离。
二、发现让学生自己想象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尝试计算。
通过学生的讨论,了解到学生对于距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探究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平面坐标系,并让学生在坐标系中随意画两点,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引导学生发现计算距离的规律:勾股定理。
在学生认识到勾股定理后,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用来计算距离的公式,即:d = √[(x2 - x1)^2 + (y2 - y1)^2]其中,d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x1,y1)和(x2,y2)分别表示两个点的坐标。
教师可以以图形展示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应用。
四、练习让学生自己在纸上随意画几组坐标系,然后在纸上计算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学生可以用计算器检验自己的答案,提高计算准确度。
在练习时,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特殊的情况,如两点重合、两点在同一个直线上等等,让学生思考和探究这些情况下两点之间的距离。
五、归纳总结通过练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两点之间的距离的计算方法,老师可以归纳总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老师可以再画一张平面坐标系,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进行答案的检验,对错误的答案进行纠正。
六、拓展拓展部分是灵活的环节,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科特点等不同因素进行选择。
可以将两点之间的距离运用到图形中,例如在长方形的问题中求对角线长度、向量的问题中求模等等。
第四单元 第2课时 认识两点间距离(说课稿)-2022-2023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冀教版)
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两点间距离(Word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直线及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计算。
3.能够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并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二、教学重难点1.直线和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三、教学内容与教法(一)认识直线与两点之间的距离1.通过画图展示直线和两点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自行发现并总结出直线和两点之间距离的定义。
2.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并进行测量,让学生了解直线和两点之间距离的含义,并通过发现实例推广到日常生活中,活化课堂。
(二)直线和两点之间的距离的计算方法1.通过在黑板上画出示例,并配合实物让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直线和两点之间距离的计算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学式子进行计算,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和掌握计算的技巧和方法。
(三)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及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1.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并演示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2.引导学生注意尺子的放置和读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正确测量长度的技能。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互动方式导入直线和两点间距离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直线和两点距离的含义,并在实例中进行探究和引导。
2.认识直线与两点之间的距离(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概念和实物示范,帮助学生掌握直线和两点之间距离的含义。
3.直线和两点之间的距离的计算方法(15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直线和两点之间距离的计算方法。
4.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及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2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和掌握技巧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并掌握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技能。
5.练习(15分钟)老师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计算,并手把手帮助学生解答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两点间距离教案与反思
第四单元线与角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第2课时认识两点间距离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和动手测量的过程,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知道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距离,会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3、能运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知识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教学难点: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从你家到学校有几条路,你通常走哪一条,为什么?二、学习新知课件出示情境图。
1、出示图片《看图回答问题》(1)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2)你估计小明到学校走哪条路,为什么?指明几个学生回答图中的问题,并说明他们的理由。
2、出示从情境图中抽象出的示意图,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无论小明怎样走,有一点是肯定的,中间的路最近。
3、量一量出示例题:点A和点B的三条线中,哪条最短?观察几何图,让学生用手指出图中从A点到B点之间的三条连线。
(2)、让学生先估计一下这三条连线,哪条最短,哪条最长?在实际测量验证。
(3)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4、小结:两点之间的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5、教师介绍: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问题1:把原来弯曲的河道改直,河道长度有什么变化?问题2:公园里设计了曲折迂回的桥,这样做对游人观赏湖面风光有什么影响?与修一座笔直的桥相比,这样做是否增加了游人在桥上行走的路程说出其中的道理。
四、课堂小结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五、布置作业课后39页1、2、3题。
板书设计:认识两点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本节从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学习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在互动交流活动中,学习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有效地解决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体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四年级数学上册《两点间的距离》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
1.通过观察、实践、探讨等途径,发现并理解两点间的距离概念。
2.掌握运用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问题导入、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你能想到哪些方法来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3.在计算两点间的距离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4.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方法的应用。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研究成果。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可以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2.学生在测量和计算距离时的方法和技巧,以及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3.学生在解决与距离相关的问题时,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分析。
4.学生在情感根据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数学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计算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学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准确地找到两点,并能进行实际距离的测量。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开始时,可以通过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例如:“小明的家和小华的家相距多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信息窗三(两点之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三(两点之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并且能够求解两个坐标点之间的距离。
2.能够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含义,并且能够求解一个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求两个坐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
2.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将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运用能力。
三、教学准备1.白板、笔和橡皮2.学生用纸和笔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引入新概念教师通过绘制坐标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二维空间的概念。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什么。
同学们可以依次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老师进行分析和解释,最终让学生理解两点之间距离的概念。
2. 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教师通过数学式子的方式,讲解两点之间距离的计算方式。
给出实例,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解释结果的含义。
让同学们自己设计不同的示例,比如求一个人所在房间到门的距离等等,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概念。
3.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并进行相关计算。
同学们可以在课堂上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检查彼此的答案。
之后,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讲解,并查漏补缺。
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更多的实例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总结复习最后,教师将本次课所讲解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自行编写相关数学练习。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在下次课前完成相关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次课通过使用生动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两点之间距离”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发现,学生们常常将两点之间距离的计算和点到直线距离的计算混淆,教师将在下一次课堂上着重强调这些知识点的差异,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间的距离
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间的距离第1课时课题: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0-61页信息窗2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2.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对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距离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画出点到直线的垂线段,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画出点到直线的垂线段,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具、学具: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我是小巧手同学们,快用你的小巧手过直线外一点,给这条直线画垂线吧。
知识引领:过A点分别画直线的垂线。
2.创境导入师:同学们,修路时遇河要架桥,如果遇到大山怎么办?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学生讨论、猜想、分析,发表自己的意见:(1)绕路(2)火车爬山(3)修建隧道等。
师:对于这些方法,咱们同学有没有什么意见呢?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学生再讨论、猜想、分析,得出:(1)绕路需要多费时间、费能源。
(2)火车爬山也不太现实。
(3)直接通过隧道方法好像更好一些。
师:对!可以修隧道,今天这节课就一起跟随老师,在以下学习中共同研究关于这方面的数学知识。
师板书:点到直线的距离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活动一(1)谈话:我们先确定两个点代表大山两侧的两地,自己动手画一画这两点的连线,看能发现什么?小组合作操作大山两侧(即两个点)之间的连线,通过直尺、线等工具测量一下所画的所有线段的长度,标记出来。
然后互相交流操作的感受和发现。
(2)谈话:通过交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能够感知并概括出:连接两个点的线段是所有画的连线中最短的一条。
(3)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课件出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4)再引导学生回到如果遇到大山,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修隧道。
四年级数学上册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2课时画垂线和点到直线间的距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2课时画垂线和点到直线间的距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本第58~59页内容及第61~63页“练习十”第4、5、6、9、11题。
教学目标1.熟练地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熟练地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垂线的画法。
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老师提前在黑板上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提问:它们是互相垂直的吗?怎样判断?什么叫做垂线?【学情预设】首先这两条直线是相交在一起的,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若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
老师小结: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老师提问:那么,如果我们已知一条直线,怎样画它的垂线呢?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一)教学用三角尺和圆规画垂线老师:你能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课件展示教材第58页例2。
【学情预设1】我可以用两把三角尺来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
【学情预设2】我可以用量角器来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
学生独立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教师巡视。
然后教师指明学生汇报,课件同步展示画图的步骤。
①先放好一把三角尺,再把另外一把三角尺的斜边和第一把尺的其中一条直角边重合。
②沿着左边三角尺的斜边和右边三角尺的直角边分别画一条直线。
③最后标出直角符号。
①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标一点。
②将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所画直线重合,量角器的中心与所标出的点重合,在量角器的90°刻度线处画上一个点。
③过90°刻度线处的点和直线上标出的点画一条直线。
④标出直角符号。
老师:请大家思考,如果已知一条直线和一个点,怎么画这条已知直线的垂线呢?【学情预设】已知已知一条直线和一个点,要画这条已知直线的垂线那么有两种情况:一是这一点在直线上,即要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二是这一点不在直线上,即要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两点间的距离》说课稿及教学教案设计模板
小学数学《两点间的距离》说课稿及教学教案设计模板小学数学《两点间的距离》说课稿模板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
所以说课稿本身没有太多要求,更多的是对说课者在口述过程中的思路和条理要求比较更多一些。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地位与作用点是组成空间几何体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两点间的距离也是最简单的一种距离。
本章是用坐标法研究平面中的直线,而点又是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之一。
对本节的研究,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条平行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以及后面空间中两点间距离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1)知识与能力:在上一节,学生已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直线方程,对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2)学生实际:我校学生实际是基础扎实、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欠缺,所以需要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
二、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直接性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及其简单应用,会用坐标法证明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2)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发展性目标)(1)利用勾股定理推导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由此用坐标法推证其它问题。
通过推导公式方法的发现,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数学表达等基本数学思维能力;(2)在推导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可持续性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同时感受数学的形式美与简洁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应有一个让学生参与实践——探索发现——总结归纳的探索认知过程。
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为了确保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计算机和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和实际例子。
-坐标纸和直尺,用于实际操作和练习。
2.课程平台:
-数学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用于展示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距离的动态演示。
3.信息化资源:
-相关数学视频和动画,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
①重点知识点:直线与直线的交点求解方法(联立方程求解)
②词:直线、交点、方程、求解
③句:两条直线的交点可以通过联立它们的方程来求解。
①重点知识点:直线与圆的交点求解方法(代入法)
②词:直线、圆、交点、代入
③句:直线与圆的交点可以通过将直线的方程代入圆的方程来求解。
①重点知识点:圆与圆的交点求解方法(联立方程求解)
3.测试评价:在课堂结束前,设计一些测试题目,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小组合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5.课堂练习评价:对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解决他们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 (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 (3)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掌握点到直线距离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2. 点到直线距离的计算方法。
3. 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距离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行人过马路时选择最近的路线,引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介绍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是垂线段。
(2)点到直线距离的计算方法讲解点到直线距离的计算公式,即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点到直线距离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点到直线距离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六、附录1. 教学课件:包含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计算方法等内容的PPT。
2. 练习题及答案: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练习题及答案。
3. 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课后作业。
注: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点到直线距离的计算方法”。
对于这个重点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如下:点到直线距离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个方法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点到直线距离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环节上下功夫,通过生动的讲解、直观的演示和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个计算方法。
《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我今天要教的内容是《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这是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的一章。
我会通过讲解和实例来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计算两点间的距离,以及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如何计算两点间的距离,以及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这两个概念可能会比较难理解,所以我会花时间解释并给出实例。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我会准备一些教具和学具,比如直尺、三角板和练习题。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先引入一些实际情景,比如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或者一个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
然后,我会讲解如何使用公式来计算这些距离。
接着,我会给出一些例题,并引导学生一起解答。
我会让学生们自己做一些随堂练习,以巩固他们所学的内容。
对于板书设计,我会用清晰的字体和图形来展示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在作业设计中,我会布置一些有关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练习题。
这些题目会涵盖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并有一些应用题,让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我会思考今天教学的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如果有可能,我还会找一些相关的拓展材料,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这个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中,我认为有两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一是两点间的距离的计算方法,二是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解方法。
这两个概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们容易混淆的地方。
d = √[(x2x1)² + (y2 y1)²]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
在讲解这个公式时,我会用图形和实例来说明,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公式的来源和应用。
2019-2020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两点之间的距离》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两点之间的距离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在对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解决实际的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两点间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尺、直尺教学过程:口算。
100×35= 901÷3= 0÷245= 0×245= 0+245= 245÷5= 300-300= 605÷5= 50×50= 306÷3 一、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信息窗3听爸爸讲修建隧道的原理。
二、观察情境图。
仔细观察课本55页:仔细观察情境图,通过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为什么要修隧道?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小组内讨论交流:(1)为什么要修隧道?小组内合作:用数学知识解释“修隧道可以缩短行程”。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从直线外一点A到这条直线画几条不同的线段,量量看,你能发现什么?2、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1)通过交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操作感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两点间距离”的例子吗?学生画两点间的连线。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2)、学习课本第56页的“从直线外一点A到这条直线画几条不同的线段,量一量,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指名学生回答,然后课件演示。
我们都发现了垂直的那条线段最短最短。
它的长度就是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在黑板上重点讲解画垂线的方法)四、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1、教科书第62页自主练习第4题。
(学生独立画图。
)2、联系生活,应用(1)要从幸福镇修一条通往公路的水泥路,你觉得怎样设计更好?画一画。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课时两点之间的距离的认识
4.2 两点之间的距离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两点之间的距离的认识⏹教学提示认识“两点之间的距离”,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是,看图回答问题。
教材呈现了“从小明家到学校的路”情境图并设计了两个问题。
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知道:(1)从小明家到学校有3条路可以走;(2)估计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中间的路,因为这条路直,走的比较短。
活动二,实际测量。
教材呈现了“从A 到B的三条线”先估计,再测量的活动要求。
目的是通过估计和测量活动,逐步由生活经验提升到理性认识。
知道“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同时也知道“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教师教学时要注意:一、要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选取与呈现现实生活情景和生活现象作为学习的内容,可使数学由“陌生”变为“熟悉”,由“严肃”变为“亲切”,有助于增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愿意亲近数学,想学数学。
二、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实际应用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距离,会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和动手测量的过程,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知识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难点运用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直尺或教学挂图。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从你家到学校有几条路?你通常走哪一条?为什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两点之间的距离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回顾从家到学校的最短路线开始教学,为本节课学习新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做了有利的铺垫,为新知的学习从生活中寻找原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单元认识两点间距离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冀教版
第四单元认识两点间距离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两点间的距离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初步认识两点间的距离概念,学会如何求解两点间的距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两点的位置和计算两点间的距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教育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合作,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两点间的距离概念。
2.掌握求解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教学难点求解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课前导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打下基础。
2.讲解教学:通过知识点讲解,培养学生对两点间距离的认识。
3.示范演练: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演示,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巩固训练: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巩固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
5.评价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教学内容1.认识两点间的距离概念。
2.掌握求解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2.教学过程2.1 活动一了解知识点1.教师介绍知识点,并对学生进行“口头练习”。
2.学生研读教材上关于两点间距离的概念,并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课堂交流和互动。
2.2 活动二掌握知识点1.学生通过板书实践操作,学习如何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
2.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小比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3 活动三合作探究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方法,进行知识点的拓展和提升。
2.学生分组进行两点间距离计算的实践演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4 活动四知识运用1.学生完成相应的习题,巩固学习成果。
2.学生通过“点阵绘图”等实际操作,化抽象为具体,掌握知识点的实际应用。
五、板书设计知识点方法两点距离勾股定理两点距离计算立体图形计算六、教学后记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两点间距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年级数学《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间的距离》
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间的距离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60-61页信息窗2第4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猜一猜,画一画,量一量”来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理解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知道垂直线段的长度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3.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应用“点与点及点与直线之间的距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理解及画法。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学生准备:直尺、三角板、毛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为了交通方便,在修路时遇到河要架桥,如果遇到了大山,应该怎么办呢?1.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预设:(1)绕过山(2)火车爬山(3)修建隧道等。
2.引导学生讨论总结:(1)绕路需要多费时间、费能源。
(2)火车爬山也不太安全。
(3)直接通过隧道方法好像更好一些。
3.(课件出示情境图)看着图教师向学生讲解什么是隧道:隧道是埋置于底层内的一种地下建筑物。
隧道可分为山岭隧道、水底隧道和地下隧道等。
今天这节课就一起研究关于为什么要修隧道方面的数学知识。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一)学习两点间的距离1. 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班同学认为修隧道的路程最近,其它的方法路程会远一些,这种观点对不对?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证明我们的观点是否正确?2.制定研究计划。
给学生一个简易的大山图,在山的两侧分别标出两个点A和 B。
⑴从A 地到 B地,你能把修隧道的方法在图上表示出来吗?动手画一画。
你还能想到哪些不同的路线,试着画几条,看看能发现什么?⑵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比一比、量一量,验证你的发现是否正确?⑶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5《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5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我在这节课中要教的是《点到直线的距离》,这是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五单元“认识多边形”中的一个知识点。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掌握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并能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难点与重点部分,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和求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PPT和实物模型。
第一步,引入新知识。
我会利用PPT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比如在一条直线上有一个点,让学生观察这个点与直线的关系,引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知识点。
我会用PPT和实物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讲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和求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个概念。
第三步,例题讲解。
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我的讲解,一起求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加深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第四步,随堂练习。
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知识点。
在板书设计部分,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和求法展示出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作业设计部分,我布置了一道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点。
这就是我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教学设计和思路,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引入新知识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我计划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比如在一条直线上有一个点,让学生观察这个点与直线的关系,引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这个步骤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从而为后续的讲解和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计划利用PPT和实物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讲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和求法。
这个步骤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并且能够掌握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
《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课程目标•了解如何计算两点间的距离•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的计算方法•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决存在斜线的直线的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教学内容一、两点间的距离1.1 两点间距离的概念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两个点的直线距离,简称距离。
通常用d表示。
1.2 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公式设点A(x1, y1)和B(x2, y2)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点,它们之间的距离d 是:d = √[(x2 - x1)² + (y2 - y1)²]二、点到直线的距离2.1 点到直线的概念过点P且不在直线AB上的直线,与直线AB的距离就是点P到直线AB的距离。
2.2 点到直线的计算公式•点到水平线的距离:设点P(x0, y0)到水平线y = k的距离为d,垂线交点坐标为Q(x0, k),则有:d = |y0 - k|•点到垂直线的距离:设点P(x0, y0)到垂直线x = k的距离为d,垂线交点坐标为Q(k, y0),则有:d = |x0 - k|•点到斜线的距离:设点P(x0, y0)到直线y = kx + b的距离为d,则有:d = |kx0 - y0 + b| / √(k² + 1)教学步骤一、两点间的距离1.线下教学上讲解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2.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感受两点距离的概念;3.讲解两点间的距离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一些实例练习;4.让学生自己编一些实例,来对这个公式进行尝试。
二、点到直线的距离1.线下教学上讲解点到直线的概念;2.给定一些水平线、垂直线的实例,讲解点到直线的计算公式。
并进行练习;3.讲解斜率的概念,以及点到斜线的距离;4.在黑板上画出一些斜线的实例,让学生在黑板上自己计算出它们离某一点的距离。
教学反思教学是动态的,应该不断总结反思,提高教学。
在这次教学上,我觉得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感受到了两点间距离的概念,不是很直观,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进行概念的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握距离的含义和线段最短的道理。
教法
探究法、动手操作法、交流讨论法
教具
情境图、直尺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散步吗?老师这儿有一副散步图,你们想看吗?
师:多美的一幅图呀!谁愿意用动听的故事来讲述图中的容?
师:同学们的故事讲的真精彩。从主人和小狗走的路中,你们发现了哪些和数学有关的问题呢?
二、实际测量
1、观察示意图,估计A到B的三条线段哪条最短,每条线大概有多长
师:同学们能在具体情境中判断哪条路比较近,请同学们看教材上39页的几何图,估计一下图中的三条线哪条最短?
为了大家表达方便,给这三条线标上号
师:各有多长?
2、提出实际测量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完成
师:刚才同学们估计了哪条线最短和每条线的长度,但是否正确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实际测量一下三条线的长度,再比较。
板
书
设
计
两点间的距离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课
堂
小
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在测量线段的长度时应注意些什么?
整
体
习
题
设
计
练一练。
1.(1)乘火车,从到的路程是2288千米。
(2)乘汽车,从到的路程是2148千米。
(3)乘飞机,从到的航程是1966千米。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下特点:
一、突出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看图讲故事,呈现了有趣的生活情景“主人和小狗走路”的情境图,使学生在看图讲故事中知道,走直线比较近,又通过“从小明家到学校的路”观察讨论知道走中间那条路最短。
二、注重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过呈现“从A到B的三条线”,和先估计再测量的活动要求。学生逐步由生活经验提升到理性认识,知道“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同时知道“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最后有通过巩固提高环节,使学生达到化所学知识的目的。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对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重点
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两点间的距离的含义。
四、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完成教材39页练一练
第1题:组织学生读题,了解题息讨论:为什么乘坐三种交通工具所行的路程不同?
第2题:观察线路图,讨论哪条路最近,哪条路最远,为什么?
第3题:学生自己画,然后测量长度,小组交流。
生1:图上有小明家和学校
生2:小明家到学校中间有一个湖
生3:湖上有一座小桥
生4:小明家到学校有三条路。
学生演示指一指
生1:从中间的小桥走最近
生2:时间多的时候,可以绕湖走,可以锻炼身体。
生:走中间的小桥,因为那条路近,节约时间
生:这三条线段中,肯定⑵号线段最短
学生估计长度
学生分小组测量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生:(2)号线最短
生:线段
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
生:修隧道
架桥
学生读题
交流讨论
学生讨论
说明原因
先独立完成
(2)先估一估每条线的长度,在测量。
(3)AB两点的距离是多少?
教
学
反
思
<两点间的距离>是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图形的认识中的容,在学生认识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及对线和角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情境“看图讲故事”、看图回答问题,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
3、交流测量结果
师:各组同学测量的非常认真,哪个组愿意把你们测量的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师:这条最短的线是一条什么线?
师:那么我们就把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谁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叫两点间的距离?
三、培养应用意识
举出生活中应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例子
还能举出生活中哪些应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例子
课题
两点间的距离课时Leabharlann 1课型新授
教师
亚敏
知识与能力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有条理的、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问:为什么乘坐三种交通工具所行的路(航)程不同?
组织学生读题,了解题中的信息,然后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2.观察线路图,讨论哪条路最近,哪条路最远?为什么?
(1)不测量,你知道走哪条路最近,走哪条路最远?
(2)你是怎么判断的?说明理由。
3.在A、B两点间画出三条线,并分别测量这三条线的长度。
(1)学生画出三条不同的连线。
师:同学说得对,小狗到目前走的路线是直的,比较近,看来这只小狗很聪明哪!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
生1:小狗走的路是直线
生2:主人走的路是弯弯曲曲的
生3:小狗走的路比主人走的路近。
师生谈话,引出情境图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到目前为止小狗走的是直线,比主人走的路近
新
课
教
学
一、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38页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谁能说说你从中看到了哪些情况?
师:观察的很认真,看到小明家到学校有三条路,谁给大家指一指。
师:从图上我们知道,小明家到学校有三条路,你估计小明去上学校会走哪条路?为什么?
2、提出第(2)个问题,师生共同讨论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小明去学校走哪条路的时候都有,但是,如果快迟到了你们说,他会走哪条路,为什么?
然后交流
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讨论走哪条路最近,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有一个感性认识
本环节的设计注意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考虑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在亲自动手测量中体会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通过讨论交流为学生自我展示提供了空间,同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