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政策发展脉络(田李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教育政策发展脉络

英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大国,其教育更是在世界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英国一系列有力的教育政策的推行。

英国的教育政策按其解决问题的重心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1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教育政策主要围绕普及初等教育展开;在20世纪初英国儿童普遍接受了初等教育以后,一直到20世纪60年末代政府把着力于制定教育政策普及中等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英国教育政策的重心主要围绕普及高等教育。英国教育呈现阶段性发展特点符合马克思提出的事物的发展曲折的前进上升运动的过程,也与英国人自身信奉渐进性社会变革的特点密切相关。

一、初等教育发展时期的教育政策(19世纪30年代——20世纪初)

19世纪以前,英国教育的领导权一直不在国家手中。教会控制教育是英国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从19世纪初期开始,在大工业革命的进程中,由于人口史无前例的增长和日益成熟的城市无产阶级对教育提出的需求,要求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呼声越来越高,由此英国政府开始实施国家直接管理教育,但教育权从教会手里转到国家手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英国的初等教育主要由社会来承担,自愿捐助学校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大都以传播宗教知识为主,缺乏实用性等,在这种情况下,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案》,拨款2万英镑资助两个志愿机构——全国贫民教育促进会、不列颠和海外学校协会来建造学校,这是英国政府第一次对基础教育进行资助,被视为英国政府干预公共教育的开始。

在这个法案颁布后的几十年随着议会的改革,国家干预逐步进入正轨,越来越具有系统性,然而此时的初等教育依然不能满足英国工业发展的需要,大部分产业工人没有受过教育,这是英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1870年英国教育署署长福斯特向议会递交了《初等教育法案》,该法案于同年获得议会批准通过。它的颁布在英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初等教育在经历了漫长的社会捐助办学以后,教会对初等教育的垄断被彻底打破,公立初等教育制度得到确立,然而该法案也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它没有触动原有的捐助制度,使英国初等教育形成了公立与捐助体制共存的局面。

由于存在着公平分配教育补助金、义务教育仍不免费和地方教育管理急需加强的问题,而且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在衔接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政府于1902年通过了《1902年教育法》亦称《巴尔福教育法》,这一法案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初步形成了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基本形式:即议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局相结合的教育领导体制。而且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进行论述,为以后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连接起来奠定了基础。

在1918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政府通过了中央教育委员会主席费舍递交的关于初等教育法案亦称《费舍教育法》,该法案着眼于建立面向所有人的公共教育,该法案结束了义务教育不免费的局面,并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4周岁,对初等义务教育普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等教育的普及打下了基础。

二、中等教育普及时期的教育政策(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

随着初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工党政府提出了“人人有权受中等教育”的口号,1926年以哈多为主席的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发表《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这是一份关于中等教育的报告,该委员会提出的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建议是以11岁为分界线,建立初等和中等教育两段制的体系。《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阐明了中等教育应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并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后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

需。

在经历了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以后,到1938年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缓慢复苏的阶段,这个时候英国本土和殖民地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广泛需要,1938年以斯宾斯为首的英国教育调查委员会提出了以改革中等教育为核心的报告。建议将英国的双轨教育改为三轨,即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使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到二战前基本形成了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三种类型的学校。

在1939年——1945年之间,英国处于二战的战火之中,二战后,保守党失利,自由党破败,工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表面上教育似乎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1944年二战尚未结束之时工党政府制定了《1944年教育法》,这是1939——1945年间最重要的教育法案,它奠定了英国战后教育的基础。该法案的归功于政策制定者、行政官员和教师们对联邦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一致的意见之所以能够达成是因为经历战争困境的各派势力都有一个普遍的愿望即摆脱战争困境,并保证这些困境带来的冲突不再重演。因此经过不同利益团体三年的协商,该法案最终在联合政府下议院通过。这说明英国教育政策的制定是朝着尽量满足各方利益,努力追求公平的方向发展的。

尽管该法案有明显的长期性和良好的声誉,但它有一些不明之处和缺陷,为以后教育的体系的不顺利埋下了隐患,例如未提供关于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指导,在有关实际结构问题上表达很含糊,导致出现等级森严的教育结构服务于不同的阶层。

1944年完善并确立的国家体系、地方管理且以地方为主的教育领导模式是英国为应对集权的所带来的固有危机所采取的特有反应,在以后的一定时期里国家与地方和谐相处。学校和教师获得了充分的权力,在大多数学校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决定课程内容,这一点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因为它会使课程混乱,缺乏整体的导向性,国家在教育显得羸弱无力。这似乎反映了英国一向的传统自中世纪到19世纪以前英国教育的领导权一直不在国家手中,英国政府在学校教育上都是很少过问,贵族家庭的孩子会在家里有由家庭教师进行辅导,这说明英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多少还是受自身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的。

《1944年教育法案》中的三轨制学校在1938年的《斯宾斯报告》中已经被提了出来,之所以提出三轨制的教育政策是因为英国为了适应战后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广泛需要,同时也是因为人们持遗传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智力不受教育的影响。这说明英国教育政策的制定的特点之一就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对人的发展的认识。

事实上,尽管官方文件中涉及三轨制,但实际上,从来不存在。在现实中这种结构所表现的形式基本是双轨制系统,它主要包括文法中学与现代中学两种类型。这说明政府所颁布的教育政策能不能被实行,与地方政府对该政策的可行性的认识有很大关系。

心理学家科瑞尔布德第一个提出智力测试和“11+考试”考试理论,他极力为分层教育提供理论论证,他同时提出阶层决定智力的错误论断,这在很多教师中形成宿命论的态度,然而分层体系在1945年后的发展对布德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例证反击着布德的遗传决定论,11+考试遭到了质疑。所以从1960年开始,政府政策颁布逐渐使中等教育朝着综合学校的方向发展。

三、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的教育政策(19世纪60年代至今)

经历了二战的经验教训,英国政府更加国家重视高等科技教育的发展,经过战后十几年的发展,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增加,英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发展时期,罗宾斯高等教育委员会作为一个教育咨询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提交的罗宾斯报告在不到24小时内就被英国政府接受,并同意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6.5亿的基建费用,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也于1964年成立。由此正式揭开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