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制蓝底白花青花瓷罐一对解读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瓷的特点是什么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瓷的特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069ca3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4f.png)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瓷的特点是什么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瓷的特点吧,仅供大家参考。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瓷的特点康熙时期的瓷器被公认为是整个清代瓷器之首。
康熙时期是清代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就瓷器而言,无论是胎质、制作工艺和画工等诸多方面都十分讲究,所以康熙时期的瓷器历来被收藏者视为珍品。
出于多种原因,光绪朝仿制康熙时期的瓷器的现象多有出现,好者几可乱真。
所以,准确区分康熙和光绪两个不同时期的瓷器,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制作工艺上看,有粗、细之分。
这主要是指旋胎及底足的处理。
康熙时期的瓷器旋胎比较规整,器壁外处理平整,器物的内部少有精细的处理,常见手拉胎的痕迹。
器物的底足大多很规矩,底足处理圆润、光滑。
而光绪朝的瓷器在旋胎上胎体较康瓷轻薄一些,特别是器物底足的处理,棱角不很清晰,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在胎质方面。
康熙朝的瓷器的胎质可以用细密、洁白、坚实来形容。
光绪朝瓷器的胎质比较粗松,呈灰黄色。
画工方面,康熙朝的瓷器线条流畅,特别注意起笔落笔的顿挫,线条犹如钢条,直线和弯曲都刚劲有韧性。
绘画造型准确,诗书画印,完美结合。
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等诗文常整文搬上画面。
书法多楷书,字体秀美、工整。
绘画的内容有人物、山水、花卉、龙凤等题材。
光绪朝瓷器的线条柔软、较细,力度不强,虽也有起落笔的提顿,但相比之下则显得无力。
在绘画的内容上也少有创新。
另外釉质也有一定的不同。
康熙朝的瓷器多表面平整光滑,釉质较厚,半透明、呈淡青色。
光绪朝瓷器釉质较薄,表面不平整,常有瑕疵。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瓷的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
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
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
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
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清康熙官窑青花瓷常见特征及鉴定要领(图)
![清康熙官窑青花瓷常见特征及鉴定要领(图)](https://img.taocdn.com/s3/m/a49ef45e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b.png)
清康熙官窑青花瓷常见特征及鉴定要领(图)清代官窑建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此前的官窑器均由民窑代烧。
康熙官窑青花胎土细密,瓷化程度好,胎骨沉重,很少见火石红。
釉早期青自色,中期粉白色和浆白色,晚期亮靑色。
胎釉结合好。
不见酱釉口,有些口沿施浆白釉。
青料淘炼极为纯净,呈色明艳翠丽,有近十个深浅色阶。
青色深沉釉底。
康熙末靑色趋灰且见晕散。
青花中有分水渲染形成的浓淡水痕。
纹饰绘制采用中国工笔画方法,细腻而传神。
山水出现斧劈皴。
有些风光图用西洋画中的透视原理。
龙纹和瑞兽纤发毕现凶猛威武。
康熙末出现渔樵耕读的题材。
图案纹样占较大比例,缠枝莲最典型。
青花书写的全篇文章为特有装饰。
多见仿明青花作品,以仿宣德、成化、嘉靖为多,器型纹饰相似且青料不同,胎骨和釉色略见区別,题明代款。
小器异常精美。
造型以小件日用器和文玩为主,少见大器。
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清康熙,高16.2cm,口径19.4cm,足径19.2cm。
笔筒呈圆桶形,直壁,口足尺寸相若,玉璧形底足。
内外施白釉,外壁的主题图案为青花楷书《圣主得贤臣颂》一篇。
文章的结尾用书写的形式钤釉里红“康熙传古”篆体印。
文字笔画工整,娟秀清晰。
底心施白釉,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三行六字款。
《圣主得贤臣颂》为汉代蜀人王褒应汉宣帝刘洵之诏所作。
帝因其颂扬称旨,顷之擢谏大夫。
此篇文章在康熙时期的笔筒上出现,体现出康熙皇帝对汉文化的重视。
清康熙青花加彩花鸟纹碗青花加彩花鸟纹碗,清康熙,高7.8cm,口径15.3cm,足径7.2cm。
碗墩式,敞口,深腹,圈足。
口沿和足墙皆有双弦线,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碗外壁以青花加彩装饰,绘两雉鸡、双飞燕,衬以山石、牡丹、玉兰。
一对雉鸡立于山石上昂首远眺,尾部一垂一翘。
双燕上下翻飞,极具动感。
山石用青花描绘,使用分水法表现阴阳向背。
牡丹花用色较多,有红、黄、绿、淡紫等色,缤纷艳丽。
浅述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特点及青花鉴定技巧(干货收藏)
![浅述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特点及青花鉴定技巧(干货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1b9ed80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34.png)
浅述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特点及青花鉴定技巧(干货收藏)清朝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通常被合称为“康乾盛世”。
这一时期不仅是封建王朝的盛世,更是瓷器历史上的一个盛世,因为这一时期不仅开创了新的瓷器种类,也将青花、五彩、斗彩等瓷器种类发展到顶峰,青花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虽然同样是烧制青花瓷,但三个朝代之间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康熙朝厚重古朴、雍正朝精致清雅、乾隆朝新颖丰富。
康熙时期的瓷器特点:康熙朝的瓷器胎体密度大、分量重;釉面相对较薄,玻璃化程度高,胎釉结合紧密;而器形则相对厚重、古朴,有度明朝遗风,没有雍正时期俊秀;就彩绘而言,此时彩绘材料的提炼没那么精致,所以彩绘效果没雍正、乾隆时期细腻,没那么清秀的感觉。
总体来说有以下四点:1、从制作工艺上看,有粗、细之分。
这主要是指旋胎及底足的处理。
康熙时期的瓷器旋胎比较规整,器壁外处理平整,器物的内部少有精细的处理,常见手拉胎的痕迹。
器物的底足大多很规矩,底足处理圆润、光滑。
而光绪朝的瓷器在旋胎上胎体较康瓷轻薄一些,特别是器物底足的处理,棱角不很清晰,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在胎质方面。
康熙朝的瓷器的胎质可以用细密、洁白、坚实来形容。
光绪朝瓷器的胎质比较粗松,呈灰黄色。
2、画工方面,康熙朝的瓷器线条流畅,特别注意起笔落笔的顿挫,线条犹如钢条,直线和弯曲都刚劲有韧性。
绘画造型准确,诗书画印,完美结合。
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等诗文常整文搬上画面。
书法多楷书,字体秀美、工整。
绘画的内容有人物、山水、花卉、龙凤等题材。
光绪朝瓷器的线条柔软、较细,力度不强,虽也有起落笔的提顿,但相比之下则显得无力。
在绘画的内容上也少有创新。
3、另外釉质也有一定的不同。
康熙朝的瓷器多表面平整光滑,釉质较厚,半透明、呈淡青色。
光绪朝瓷器釉质较薄,表面不平整,常有瑕疵。
4、康熙时期独创的冰梅青花。
冰梅纹,又称冰裂梅花纹,是清代康熙时期独创的一种青花纹饰。
雍正瓷器造型特点是:雍正时期的瓷器可以说是这三代中的顶尖之作,精致、秀巧著称知于世。
康熙青花五彩罐工艺精湛赏心悦目
![康熙青花五彩罐工艺精湛赏心悦目](https://img.taocdn.com/s3/m/ec91471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9.png)
康熙青花五彩罐工艺精湛赏心悦目青花五彩瓷是中国陶瓷史上重要的品种。
它的烧造工艺较为复杂,先于坯上用青花料描绘出一定的纹样,上釉后入窑以1300度以上高温烧造。
再以红、黄、绿、紫、赭等色彩描绘到已烧成瓷器上,再次入窑以700度低温烧造而成。
五彩瓷的“五”是“多”的意思,并不是指一定要有五种彩,可以根据纹饰的需要增减,釉下青花是“五彩”之一彩。
青花五彩自明宣德就已开始烧造,嘉靖、万历等朝都有大量烧造,并生产出更多精品。
在明代,五彩瓷以青花五彩为主,到清康熙朝已是青花五彩的尾声了。
因为在康熙朝发明了比釉下青花色彩更靓丽的釉上蓝彩,釉下青花的蓝色被釉上蓝彩所替代,而且也使烧造更便利,成品率也高于青花五彩。
青花五彩逐步被五彩瓷代替,烧造量远少于五彩。
尽管直到清末的光绪、宣统都有烧造青花五彩,但艺术水准已经远不如康熙朝。
这是两个超过一般瓷器尺寸的大号青花五彩盖罐,不管是远观还是近看,都有一种夺人的气势,犹如一个大的舞台,青花和五彩在上面都尽情地绽放着绚丽的光彩。
这种盖罐的造型,从宋代就开始出现,因为比例恰当、气度雍容,又兼实用价值,在康熙时期再度流行,故宫博物院就有相同造型的青行,故宫博物院就有相同造型的青寸,高度一个是25厘米,一个是24.5厘米,比故宫的那只高了6到7厘米。
这对罐子原是英国藏家的旧藏,他看图片以为对标注的尺寸不准确。
中文的“美”字,由“羊”和大”组成。
美,往往和大有关。
瓷器收藏,遇到比正常尺寸大的情况,可能就遇到了难得的珍品。
一是数量少,二是往往为了某种特定需要专门定制的器物,大都用料考究,制作精良细细观赏,罐一为传统题材的雉鸡牡丹图案(图1),色彩浓翠艳丽又不失优雅,画意有序谨严。
画面由雉鸡、牡丹、山石组成,其中山石偃仰错落,雉鸡栖于石上,神态怡然,花卉以折枝牡丹为主,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盛开,娇艳欲滴。
画匠用水皴”法表现山石,用红、绿、黄、赭等彩渲染雉鸡牡丹和飞鸟,使纹饰有丰富的层次感,清新明快的色阶变化产生的极强的韵律美。
鉴定康熙青花瓷器的真假
![鉴定康熙青花瓷器的真假](https://img.taocdn.com/s3/m/daee8bd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e.png)
鉴定康熙青花瓷器的真假从整体上看,康熙青花瓷器造型古拙、凝重而质朴。
早期胎体厚重,中晚期胎体逐渐变薄,造型、色彩皆有很多创新。
瓶、罐少带耳,方肩时间较早,圆肩时间较晚。
从胎釉上,可以观察出一款青花瓷的真伪,观察的时候也要注意细节。
那些造假的胎釉很多都是人工糊泥,有的是经过化学处理过的,那些涂上去的泥,拿手指抠,很容易就掉了;有的是使用胶水黏上去的,比较难弄下来。
康熙青花瓷器,在胎体方面有了一定进步发展。
随着瓷窑内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烧成瓷器的胎体度薄且坚白细腻,藏友们常说的“糯米”胎。
如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康熙中期青花瓷残片的露胎处,可见胎体厚薄适中修胎工致。
器物的釉面也由初期泛青带有黑色棕眼变为洁白光润,从而将青花反衬得更加娴静美丽。
官窑瓷器的胎体亦是洁净坚硬,少见杂质的“糯米胎”,其胎体薄厚均匀,修胎工整仔细。
一般瓷质釉面多见有粉白和浆白两种颜色,粉白釉面稍显疏松并多伴有细碎开片。
还可见一种亮白闪青釉的釉面但不是很多。
绝大多数器物的底足露胎处洁净细润处理极佳,足端浑圆光滑。
这就是康熙青花瓷器藏友们所说的“泥鳅背”底足。
康熙晚期的官窑款识,开始设专人负责书写,款字排列为两行或三行竖写。
此时的款识绝大部分为楷书体,青花色泽青翠,字体工整秀丽。
康熙青花的鲜蓝色,青色明净、鲜明,清朗不浑,艳而不俗,鲜蓝而不火气。
康熙青花的画工绝佳,斧劈皴、披麻皴等国画技法在青花的绘画中广泛运用。
尤其是“分水法”的运用,使得上好的青料得到充分展示。
分水法是根据中国画中水墨画的各种皴法创造出的一种渲染技法,根据青料料水的浓淡,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几个层次进行渲染绘画。
这种技法在康熙时期达到高峰。
明末清初以来,民窑中常见此类以玉兔为题材的日用器,多以盘、碗、杯等为主,寓意“玉兔思乡”。
在江山鼎革之时,人们常借以表达对故国的怀思。
至康熙时期,这种题材逐渐流行,“相思”的涵义和内容也就更加宽泛了。
“清康熙将军罐”研究
![“清康熙将军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1d2b14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4.png)
“清康熙将军罐”研究作者:***来源:《江苏陶瓷》2021年第04期摘要将军罐出现于明,盛行于清,在康熙时期发展至鼎峰,是明清时期是极为重要的器型之一。
本文以康熙将军罐为研究对象,结合时代背景,从器型、工艺、纹饰以及外销状况四方面分析总结其特点。
关键词康熙时期;将军罐;外销将军罐为明清较为常见的器型之一,因其宝珠顶钮盖状似将军盔帽而得名。
其早期多为佛教僧侣盛殓骨灰之器,后作为陈设器使用。
同时将军罐亦可用之储物,且瓷罐多带盖,因而又被称为盖罐,但其与普通盖罐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宝珠顶钮盖以及高壮挺拔的身姿。
据考证,其初见于明嘉靖、万历时,至清顺治时基本定型,康熙年间大量涌现。
1 将军罐源流及用途罐作为陶瓷器中最为常见的器型,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盖罐、系罐为其主要类型。
至宋、元时期发展出短颈大腹的直口罐和荷叶盖罐,将军罐设计伊始便是以元代荷叶罐为参照。
明代将军罐的烧制虽承元制,但已基本脱离元代盖罐的敦厚笨拙,更趋于轻巧灵秀,至清初将军罐器型愈加修长。
将军罐最初便是以丧葬用具进行生产,如在石门县夹山寺奉天大和尚墓出土的清代顺治时期奉天大和尚青花骨灰将军罐,出土时内装有舍利物。
随着制瓷工艺的不断提升,清中期以后将军罐的器型越发高大挺拔、丰硕俊美,器物外壁多以青花、五彩等多种手法进行装饰,逐渐被人们当作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器。
且自康熙时期始,将军罐多出口海外,受到西方人的喜爱,被用作陈设器放置于厅堂之中,三件将军罐与两件觚式瓶的五件套组合是西方人最为喜爱的瓷器搭配。
然至清末民国,将军罐成为了具有实用性的陈设器。
将军罐其器型高矮不等,在清末民国时期被作为陈设实用具放置家中,且较为特色的是此时将军罐多被作为嫁妝瓷大量生产,并与由笔筒演变而成的状元罐配套,有文武双全的寓意,民国时期被誉为“北方景德镇”的唐山启新磁厂就大量生产作为嫁妆瓷使用的将军罐。
2 康熙将军罐器型经过学者们对实物的考证,得出真正成熟的将军罐是在明嘉靖、万历时期创烧而成的。
清康熙青花瓷:不同时期的特点(完整版)!
![清康熙青花瓷:不同时期的特点(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a13c4d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66.png)
清康熙青花瓷:不同时期的特点(完整版)!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龙纹瓶青花瓷器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出所需图案,然后再施上透明釉,在高温(约1200摄氏度一1300摄氏度)下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从元代至今,它一直是瓷器烧制的主流,故大量的碗、盘、缸等生活用瓷,都是以青花瓷这种形式烧制出来的。
青花瓷的胎由于添加了新材料高岭土,比起宋元时期诸窑瓷器要洁白细腻,而蓝白两种色调也令人眼目一新。
比起后起的五彩、粉彩等瓷器品种,因为釉下彩料中的有害成分不容易被析出,可以说青花瓷更加干净无害。
青花瓷集诸多优点于一身,更因其由内而外具有明亮素雅、安静和谐的特点,故也深得文人士大夫的欣赏与偏爱,倍受民众的喜爱,清代康熙朝的青花瓷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璎珞纹贲巴壶康熙青花瓷的产生背景1644年,清王朝定都北京。
随着清初顺治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初步稳定,至康熙时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而康熙皇帝本人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潜心于汉文化的同时学习和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技术,各方面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在瓷器的生产烧制方面,清政府首先于顺治二年宣布:“除辖直省匠籍,免征京班匠价。
”废除了明代以来的匠籍制度。
而后又于康熙二年实行“班匠价银,改入条鞭内征收。
”这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和工匠在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上的束缚,促进了陶瓷业的长足发展。
但由于瓷器的主要产地江西,一直处在南明抗清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再加之康熙十三年(1674年)平三藩战争的影响,陶瓷生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景德镇首先恢复了御器厂,陶瓷生产也逐渐走向正轨,而后又实行了将一定量宫廷官窑瓷放置于民窑里最好的位置中烧制,即所谓“官搭民烧”。
这种烧制方式的实行,使得民窑烧造技艺有所发展。
另一方面,民窑瓷器也同样的发挥着重要作用。
康熙民窑瓷器以青花瓷为主,与官窑瓷器相比,虽然总体质量逊于官窑,但在艺术表现上,它不受形式上的约束,且勇于探索,大胆创造将实用与观赏融为一体,绽放着旺盛的生命力。
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瓷器特点 PDF
![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瓷器特点 PDF](https://img.taocdn.com/s3/m/4da69b7c650e52ea5418984d.png)
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瓷器特点 PDF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
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
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
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
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
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
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
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
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
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
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
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
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
祭器多干支纪年款。
如“顺治丁酉”净水碗。
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
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
《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
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
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
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
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
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
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
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
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
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
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
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
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象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
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
专家浅析康熙青花鉴定常识
![专家浅析康熙青花鉴定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6071e8a8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69.png)
专家浅析康熙青花鉴定常识康熙早期的青花瓷器多古朴凝重,中期以后造型变化较大,标准规范化的统一形制开始出现,新的品种层出不穷,多达近百种。
青花墨分五色,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晚期。
一般指康熙四十年以后到六十一年这段时期,青花瓷的日趋精进。
造型风格向规范化发展,统一规格式样的觚、瓶、罐、洗、碗增多,圈足釉底带“大清康熙年制”的官窑款的器物明显多于早中期,有明确纪年的器物很少。
回顾中国陶瓷史,在清代以前,中国青花瓷器的生产经历了横空出世的元青花、大气庄重的永宣青花、淡雅柔和的成化青花等数个高峰期,每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都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而这些特征也恰是我们对各历史时期青花瓷器鉴定时的重要依据。
这些特征的根本原因在于制瓷原料、配方改变,制瓷技术的演进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变化这三方面。
康熙时期的瓷器烧制特点坚硬致密,使用的是优质的瓷土作为原料,在康熙瓷的底部洁白细腻,隐隐可以看到铁质的小黑点,这也是康熙瓷器的一个典型特点。
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款识。
清代康熙朝历时61年(1662—1722),这时期经济兴盛,海外贸易繁荣。
据文献记载,康熙十九年才正式于景德镇御器厂烧造御用瓷器。
康熙宫窑款,以青花钴料书写为多,其次为珐琅彩款,印款和刻款较少。
其中青花书写款,青花呈色纯正明艳,深沉于釉面之下,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在瓷器收藏过程中,要辩识到现代工艺品,青花和粉彩为化学料,现代瓷胎是气窑烧制,胎釉干、白、轻,古瓷是柴窑烧,胎釉润、青白、厚重、胎釉仿古代瓷器,瓷土不是高岭土,现代瓷土是机械研磨,瓷土细,瓷品手感重,瓷罐面火气重,无古瓷经过岁月油腻的宝光。
底部磨损老化自然,罐内明显看到手工拉坯,有缩釉点和鸡爪纹。
根据康熙朝瓷器胎、釉、青花发色及纹饰的特点,常用以下几种方法来鉴定康熙瓷器:第一、手头较重,器形古拙、朴实。
第二、胎质质地细密、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
釉下发色艳丽、“青花见五色”。
清康熙时正是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
蓝地白花碗
![蓝地白花碗](https://img.taocdn.com/s3/m/abcd077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2.png)
蓝地白花碗
所谓蓝地白花是泛指以蓝色为地其上用白色图案装饰的瓷器。
蓝地白花瓷始烧于元代,此后在明清时进入高峰期,蓝地白花以其鲜明的色彩反差烘托出装饰图案的视觉艺术效果,历代倍受喜爱。
图为明代嘉靖御窑厂生产的蓝地白花云龙纹碗。
[大英博物馆藏]此碗形制规整,制作精细;碗内外施蓝绪釉,釉色纯正;碗内外皆以龙纹构成装饰主题。
画面构图严谨,纹饰布局疏朗。
蓝地白花是以色泽鲜明的视觉差效果而著称的一种高档次、高品位的陶瓷品种,从目前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的这类瓷器看,自元明清以来其数量是极其有限的。
尤其是元代步生产的蓝地白花不是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就是被定为一级文物,单从这一定级标准中就不难看出蓝地白花瓷在彩瓷系列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进入明清时期后,随着制瓷技术的提高,已基本解决了因烧造难度上、成品率低的问题,并开始了批量望生产,从而使蓝地白花瓷能够有序的发展,并为其他色地彩绘瓷的生产积累了经验。
盛世皇廷栏目、康熙青花瓷器胎体特征和款识!
![盛世皇廷栏目、康熙青花瓷器胎体特征和款识!](https://img.taocdn.com/s3/m/cbb7bdf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c.png)
盛世皇廷栏目、康熙青花瓷器胎体特征和款识!04/01 11:43 盛世皇廷拍卖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清朝皇帝爱新觉罗宣耶),经济贸易发达。
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了皇窑厂,青花瓷成就斐然。
康熙青花瓷以其精美的胎釉、明亮的青花、简洁多样的造型和优美的装饰而闻名。
康熙青花瓷可分为三个时期:康熙初年至康熙十九年、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末年,其中青花瓷为康熙中周。
康熙的OD是最突出的。
早期青花胎体较厚,釉面呈青白色,有收缩釉和小棕眼,器皿口部常刷一层酱汁釉,足部处理不十分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皿脚部常见径向跳动刀痕,多为大板状。
S和凿脚呈台阶状,俗称“两级台阶”。
双环足在这一时期也很流行,特别是在大市场上,内环比外环短,两环之间没有釉。
中期蓝白色基质为白色,坚硬,杂质少。
基质是薄而厚的。
注意轮胎的修理。
有两种釉料:粉色和白色。
白釉的硬度很高。
白釉有点松,偶尔有小开口。
还有一种亮白的釉料。
胎底露脚光滑细致,多似泥鳅背,罕见燕石红,瓷器的质量显著提高了胎釉的结合力,器具内外壁与胎底釉色基本相同。
当时,也有陶瓷胎用精细水洗制成,俗称“胎浆”,胎儿较轻。
晚青花釉,以亮蓝釉为主,体轻于中期,鞋底一般平整,切割整齐。
早期使用浙江蓝白材料,灰蓝颜色,个体深色头发,与顺治蓝白特征相似。
中期云南省的青花材料雅致、碧绿、艳丽、清澈而不浑浊、明亮而不俗气,有的是宝石蓝、亮蓝而不火,与明朝嘉靖青花的泛紫特征有很大的不同。
康熙蓝白有五层颜色,即“头厚、正厚、二厚、光、影”。
这也是康熙蓝白色受到世界高度尊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晚青白,色彩趋于优雅,有些头晕。
康熙时期,除了烧制传统的白地蓝花和白花外,还衍生了纸浆、胚胎蓝花和白花、兄弟釉蓝花和白花、琅瑶蓝花和白花、豆面釉蓝花和白花、红、蓝、白内釉蓝、白加黄、蓝、蓝、黄等品种。
D白加紫,蓝白镶金,蓝白雕刻。
康熙青花瓷有多种造型和创新。
不仅有陈列陶瓷,还有日用陶瓷、祭祀陶瓷、出口陶瓷等。
康熙瓷器器型特点介绍
![康熙瓷器器型特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a2191d0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47.png)
康熙瓷器器型特点介绍
康熙瓷器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统治期间制作的瓷器,其器型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尺寸宏大:康熙时期的瓷器通常比较大型,器物的尺寸相对于以往的明代和宋代来说更加庞大,具有雄伟壮观的视觉效果。
2. 形制繁多:康熙时期的瓷器器型丰富多样,包括瓶、壶、盘、碗、碟等等。
不仅有传统的形制,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奇特殊的器形。
3. 细腻的手工艺:康熙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器物各个部分的造型处理都非常细腻,比如瓶颈细长、瓶口细密,碗、盘的胎体薄而均匀。
同时,康熙瓷器的全景绘画以及花鸟、山水等图案的勾线、涂彩都具有独特的韵味。
4. 独特的釉色效果:康熙时期的瓷器釉色多样,釉色由清透到浑厚,有时带有鱼腥纹、青蛤斑、茄皮花等独特纹样,使得器物表面呈现出优雅而丰富的观感。
总体来说,康熙瓷器器型特点丰富多样,器物制作精湛,具有华丽的外观和细腻的工艺,体现了当时的制瓷技术水平和文化艺术的辉煌。
康熙民窑青花罐鉴识浅说
![康熙民窑青花罐鉴识浅说](https://img.taocdn.com/s3/m/ea9fc69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a1.png)
康熙民窑青花罐鉴识浅说风格独树一帜的康熙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以其胎、釉精细,青花鲜丽明爽,造型古朴多样,精细粗犷并存,豪放工致兼有的特点蜚声中外,生产水平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青花瓷器的高峰,也是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据成书于清代的《陶雅》记载:“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
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
”《饮流斋说瓷》谓:“硬彩,青花均以康窑为极轨。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形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千姿百态。
以罐为例,包括将军罐、莲子罐、粥罐、圆形盖罐等等,其中又以圆形盖罐为最常见,一般和人头大小相若,所以一般也称人头罐。
此种盖罐很为人们所喜爱,主要原因有:一是它很实用,可随意装盐、糖、五谷杂粮等;二是器身上都有纹饰,是漂亮的装饰品,摆在家里非常好看;三是罐与官谐音,圆罐又有圆官、圆满的意思,寓意吉祥。
康熙一朝长达六十一年,青花罐作为日用器皿其生产量必然较大,目前遗存较多,鉴别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造型方面康熙民窑青花盖罐造型古朴、端庄,整体比例协调,溜肩、鼓腹、收胫,器形略修长,线条流畅,充满阳刚之美;雍正青花盖罐继承了这一特点,变化不大;到乾隆时期,风格渐变,器形由修长变为浑圆,显得更近似球形;嘉道以后,圆罐收胫变小,底足过于粗大,显得蠢笨,艺术价值大大下降。
康熙青花盖罐尽管器形修长,但烧制时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艺术成就较高。
二、装饰方面康熙民窑青花盖罐的纹饰仍保留着明末、顺治时的绘画风格,豪放粗犷和精细工丽并存。
装饰题材丰富多彩,不胜枚举,均是当时社会习俗和文化观念的直接反映。
这种来源于民间现实生活并充满活力的题材,其情趣盎然的内涵与粗犷洒脱热情奔放的艺术表现,可说是青花中独特且最具艺术魅力的部分。
浅谈康熙青花鉴定
![浅谈康熙青花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0cf85934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6.png)
浅谈康熙青花鉴定在形制方面,康熙青花瓷就像脱缰的野马,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一些器型,还能够推陈出新。
常见的有盘、碗、杯、碟等生活用具,还有尊、壶、罐、炉等祭祀用品,甚至还生产了钵缸、香炉等非常规的青花瓷器。
康熙时期由于对外开放,还生产了大量的外销瓷器,受到各国的欢迎。
康熙青花纹饰的取材方面,有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是师法自然和社会,反映出世俗生活的场景,纹饰多见植物花卉、山水、动物、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吉祥纹以及长篇诗句等,也有一些是来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画内容。
康熙青花千变万化的纹饰图案,为其后朝青花瓷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晚期青花色调渐转浅淡或灰暗,有的呈色不稳并出现晕散。
釉面除细润的粉白色外还常见细硬的青白色。
其中斧劈皴是康熙时期山水的一个典型画法,需要大家注意看青花的画法改变。
山尖上都是白的从上往下颜色越来越深,就像是挨了一斧子劈开似的所以它叫"斧劈皴"。
斧劈皴是康熙时期的最典型画法到雍正朝以后就消亡了。
清代康熙年间,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景德镇御窑厂康熙十九年恢复生产,青花瓷在这一时期取得突出的成就。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康熙十九年和康熙四十年为时间分界。
其中,中期的青花最为突出,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富有盛名,被称为“康青”。
康熙青花瓷价格的居高不下,使得有些商人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将大量的仿古瓷带到古玩市场上。
所谓“仿古瓷”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后朝仿前朝的仿古瓷,到现在仍是“古瓷”;一种是现代仿古瓷。
比起现代仿古瓷,后朝仿前朝的仿古瓷更具迷惑性,中国向来有复古、追古之风,康熙青花瓷器由于制作精美,之后历代都有仿制,尤其以光绪朝仿造的瓷器最为逼真。
古瓷专家张浦生先生曾在其《青花瓷器鉴定》一书中提到:“光绪仿康熙青花水平很高,成色逼真”。
而《饮流斋说瓷》中也有记载,“光绪近年仿康、乾诸制往往逼真,鱼目混珠,识者憎之,然不能不谓其美术之精进也。
清朝洒蓝釉瓷欣赏(一)
![清朝洒蓝釉瓷欣赏(一)](https://img.taocdn.com/s3/m/1d60400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0.png)
清朝洒蓝釉瓷欣赏(一)来源:壹号收藏一清康熙洒蓝釉五彩盘(一对)“洒蓝釉”,明宣德时景德镇所创。
因它的釉面犹如洒落的蓝水滴,故称“洒蓝”;又因透出的白釉地斑像雪花飘洒在蓝色的水面,故而又称“雪花蓝”。
其工艺上洒蓝釉不是简单的蘸釉,而是采用管子吹上去的。
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再上一层薄釉高温烧制而成的。
所余白釉地仿佛是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釉之中。
清雍正洒蓝釉高足碗蓝,不骄不躁,有时静若处子,有时却也妖娆妩媚,看似无情却是多情,自古以来它都备受宠爱。
洒蓝釉瓷器属于个性极强的品种,相对于单色釉,洒蓝釉更富于变化,变化之中又不失沉稳和内敛。
清康熙洒蓝釉执壶清洒蓝釉描金小瓶、蓝釉小瓶清代后期,洒蓝釉瓷器的烧造水平有所下降,胎和釉等方面都无法与清早期的器物相比。
因此,从收藏的角度讲,清代的洒蓝釉瓷器还是以康、雍、乾时期的制品为最佳。
清雍正洒蓝釉堆白花纹大盘清晚期洒蓝釉玉壶春瓶清乾隆洒蓝釉印盒清乾隆洒蓝釉大碗清康熙洒蓝釉印盒清雍正洒蓝釉高足杯清康熙洒蓝釉下三彩鱼龙变化观音尊清康熙洒蓝釉描金山水诗文笔筒清康熙洒蓝釉描金瑞兽纹碗清康熙洒蓝釉描金花虫纹粥罐清康熙洒蓝釉梅瓶清康熙洒蓝釉龙纹胆瓶清康熙洒蓝釉留白云龙纹花口盘清康熙洒蓝釉莲花口盘清康熙洒蓝釉开光五彩山水人物纹碗清康熙洒蓝釉开光青花山水人物纹罐清康熙洒蓝釉笔筒清洒蓝釉五彩开光人物狮纹大吉瓶清洒蓝釉描金小瓶、蓝釉小瓶清洒蓝釉描金开光五彩花鸟纹罗汉缸洒蓝釉的故事:遗落民间的骰子碗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天,北京文物商店来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进屋后,二话没说,就从布包里拿出一个瓷碗,说要卖掉换些钱。
工作人员拿起碗来仔细端详,这是一只蓝色的大碗,胎体厚重,釉色浓淡均匀,不过再往碗里一看,工作人员却愣了。
碗里有些磨痕,而且还有污垢,工作人员问老太太这碗是做什么用的,老太太说最早是家里装盐的,后来觉得太大不好用,就用来装鸡食喂鸡了。
细节决定成败,康熙青花瓷器鉴赏中有哪些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康熙青花瓷器鉴赏中有哪些细节](https://img.taocdn.com/s3/m/0265df3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03.png)
细节决定成败,康熙青花瓷器鉴赏中有哪些细节“康乾盛世”时期的瓷器被现在收藏家们成为“清三代”瓷器,从而闻名中外。
康熙时期,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进步。
所以在康熙十九年,康熙皇帝恢复景德镇“御窑厂”之后,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康熙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以胎釉精纯,发色青翠,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这是清代历朝青花瓷器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正是如此,自清朝末年便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崇尚康熙青花瓷的浪潮。
民窑青花的款识比官窑要复杂,区别很多,多数不书写年号款,这和当时禁书年号的规定有关系。
往往写堂名款,又称斋堂款,即所居的“斋”、“堂”、“室”、“轩”,还有吉言赞颂款和花押图记款。
多数是写在底足,画有双圈,没有双圈线的极为少见,少量是在碗心,常见:“碧云堂制”、“兴裕堂制”、“兆庆堂制”、“惟善堂制”、“慎德堂制”、“慎德堂博古制”、“杏林轩制珍玩”、“丛菊斋制”、“拙存斋”、“白云堂依古制”、“应德轩博古制”、“全庆堂仿古制”、“芝兰斋制”、“天宝堂制”、“宿云斋”、“三元堂制”、“笔花斋制”、“世锦堂制”、“中和堂制”。
吉言赞颂款有:“在川知乐”、“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友昆连碧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玉殿传胪首唱”、“益友鼎玉雅制”、“风流宰相家”、“青玉宝鼎之珍”、“世德留芳禄在其中”、“沧浪绿水”、“文章山斗”、“世代文章”、“杏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轩之珍”等。
个别器物只是在圈足内画双圈,圈内无字,有些绘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灵芝、爵杯、香炉、荷花等图案标记。
盘、碗的足内常写“佳”字或“福”字,有的描绘笔、银锭、如意寓意“必定如意”,有的描绘杂宝、方胜等。
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康熙年间瓷器底款的特点图解(建议收藏)
![康熙年间瓷器底款的特点图解(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ae0f017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4.png)
康熙年间瓷器底款的特点图解(建议收藏)康熙年间瓷器底款的特点,然后对照比较,就可以分辨真仿瓷器了。
康熙瓷器底款特点是康熙早期官窑器物多半没有年款,民窑有年款。
至康熙十六年浮梁县令张齐仲下令:“禁镇户于瓷器上书写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
”所以,在这以前,民窑瓷器上书有年款。
康熙中期和晚期,使用“大清康熙年制”楷款数量较大,晚期使用少数篆款。
款识有写款和刻款,多为青花料书写。
排列方式以二行和三行排列为主。
外或围双圈,或单圈,或双方框,或无边饰。
早期官窑款识书写有晚明风格,中后期字体清秀,其结体宽博的“宋椠体”最为著名,并为以后官窑款识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民窑以干支为主,如“大清丙午年制”、“丁未年制”等。
款识书不如官窑精,但:一写仍较工整,甚至有些民窑款识可与官窑款识媲美。
楷体“康熙御制”四字方款楷体“康熙御制”四字方款楷体仿明代成化年款青花松竹梅纹诗句观音尊,清康熙,高40.4cm,口径12.8cm,足径13.2cm。
瓶撇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部渐收敛,近足处外撇。
浅圈足。
颈中部凸起弦纹一道。
通体青花装饰。
颈部绘折枝竹纹。
腹部一面绘洞石、松、竹、梅,空间点缀飞鹊;另一面以青料题楷体七言诗:“凭余笔下力千钧,独扫胸中万壑云。
老干稜层霜雪古,一枝先占上林春。
”句末落款“邀月主人”,下钤上圆、下方闲章各一。
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报名《一八八七一八二七六二五》湖南长沙德雅路480号湖南电视台三楼引首钤青花白文篆体“木石居”长方闲章。
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三行仿款,外围双线圈。
“木石居”是清代康熙时期青花和五彩瓷器上常见的斋堂款,应为当时非常重要的瓷器作坊。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该作坊所产青花瓷器工艺十分考究,青料加工淘洗精细,青花发色艳丽,多采用分水技法,笔触异常细腻,图案具有层次感、立体感。
一些瓶、尊类器的颈部善用折枝竹、折枝花或折枝花鸟装饰。
器物的外底常见署有青花楷体仿明代宣德、成化、嘉靖等朝年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等,字体书法风格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