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
”余曰:“木小不堪也。
”僮曰:“留以为栋。
”余曰:“木大不宜也。
”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
”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
余曰:“太多矣。
”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
”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
②病:担心,忧虑。
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
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
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
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
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
(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
馈,赠送。
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堪,能承受。
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
余,我。
④就都用水浇灭了。
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岂只是木料呢!
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
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
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故答案为:⑴① 馈赠,赠送;② 胜任,胜用;③ 我;④ 于是,就。
⑵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⑶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附参考译文】
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留下可以做成房梁。
”我说:“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家僮说:“可以做栋。
”我说:“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
”家僮笑着说:“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我说:“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岂只是木料呢!”有一天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炭太多了。
”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
我说:“炭太少了。
”小僮抱怨说:“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
”我说:“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
岂只是火呢!”
2.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划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陈康肃公善射多谋善断
B.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手不释卷
C. 惟手熟尔深思熟虑
D.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置之不理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公亦以此自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 睨之久而不去已而之细柳军
C. 而钱不湿何苦而不平
D. 以钱覆其口其业有不精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面对卖油翁观射时不以为然的态度,康肃在质问时称呼、语气的变化,淋滴尽致地表现了他傲慢无礼、骄矜暴躁的个性。
B. 酌油术表演后,卖油翁以一句“我亦无他”来教训康肃“你亦无他”,举重若轻,一个沉稳老练、从容自得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C. 从康肃的“射箭”到卖油翁的“酌油”,从康肃“自矜”“忿然”到“笑”“遣”,行文跌宕有致,富有戏剧性。
D. 故事虽短,但生动有趣,通过类比,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做人要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善于向他人学习的道理。
(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答案】(1)C
(2)D
(3)D
(4)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解析】【分析】(1)A.擅长,善于;B.放下;C.熟练/ 细致谨慎;D.放下。
(2)A.介词,凭借;连词,因此。
B.代词,代指陈康肃射箭;动词,到。
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D.代词,代指他的。
(3)ABC分析正确。
D.这篇文章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十中八九:十箭中八九成。
但:只。
之:凑足音节,无意义,不译。
注意把省略的内容添加上。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故答案为:⑴ C;⑵D;⑶D;
⑷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
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思考文章所讲的道理,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3.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帝①置酒洛阳南宫。
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③,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
【注】①帝:指汉高祖刘邦。
②子房:指张良,字子房。
③饷馈:军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皆言其情________
②此所以为我所禽也________
(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2处)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刘邦论三杰”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情况;被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意,注意“为”这里是被的意思。
(2)这句话的大意是: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指所攻取的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
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句: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结合刘邦的话分析,刘邦认为子房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萧何能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韩信能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这三个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故答案为:⑴情况;被
⑵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⑶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所讲道理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文章所讲的道理。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三闾祠① ②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②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③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①三闾(lǘ)祠:位于潮南汩罗。
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
③岁时:节今。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骈死于糟枥之间________
②是马也________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
④湘兰沅芷年年绿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京。
(3)用“/"划分朗读节奏。
(各划1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 问所从来,具答之。
B.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 孔子云:“何陋之有?”
(5)“英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オ”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英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①“________”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②“________”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
(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答案】(1)骈,两马并驾,一同;这样,指示代词;通晓;意指成长
(2)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3)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4)B
(5)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未有庸人不忌才
【解析】【分析】⑴(1)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
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②这样的马。
是:这样;③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④湘水、沅水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
绿:变绿。
⑵翻译语句,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且,尚且。
欲,想要。
等,同样。
安,怎么。
故译为: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亡国恨:楚国灭亡在屈原死后。
但屈原生前秦兵即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作有《哀郢》。
楚人:后代居住楚地的人。
哀:指对屈原的同情和崇祀。
句意为:被流放到边远之地,亡国之恨难以消除,此时此刻好像楚国人一样对屈原的同情和哀思。
⑶句子划分停顿,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食马者”,在主谓之间断开。
“而”是连词,在“而”前面断开。
句子可断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平江远山极目回。
”的意思是: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
句子可断为:平江远山/极目回。
⑷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判断句的特点是:……者……也,或……者也,……也。
被动句中用:为、见、被表被动。
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是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是判断句,故选B。
⑸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
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不能为国尽力,屈原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⑹对文章内容的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甲文中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原因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乙文中,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的原因是:“未有庸人不忌才”。
故答案为:⑴① 骈,两马并驾,一同;② 这样,指示代词;③ 通晓;④ 意指成长。
⑵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⑶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⑷B
⑸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⑹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未有庸人不忌才。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
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答题时应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结构的对称,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
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⑸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句子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⑹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5.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二鹊救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鹳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②,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guàn):一种救凶猛的鸟。
②匝(zā):圈。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悲鸣不已(已经)
B. 若相语状(形状,样子)
C. 集古木上(聚集,会合)
D. 衔一赤蛇吞之(含着,叼着)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1)A
(2)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3)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鹤)致谢。
(4)示例一:遇到困难时,需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示例二:遇到困难,别人帮助了你,要懂得感恩。
示例三:遇到困难时,要懂得寻求他人帮助。
【解析】【分析】(1)A停止;BCD解释正确。
(2)这句话的大意是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这句话的主语是“鹳”,谓语是“盘旋”,主谓之间应该停顿,故这句话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方法为: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快长成幼鸟了。
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
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
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然后便扬长而去。
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在它后面。
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
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
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于是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
喜鹊们欢呼飞舞了起来,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
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喧:欢呼;若:好像。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鹤)致谢。
(4)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如故事中的母鹊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危险,但自己又没办法救,于是就向其他鹊求救,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成功地消除了危险。
这启示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向他人求助,需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 A;
⑵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⑶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鹤)致谢。
⑷示例一:遇到困难时,需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示例二:遇到困难,别人帮助了你,要懂得感恩。
示例三:遇到困难时,要懂得寻求他人帮助。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⑵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
⑶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⑷此题考查拓展探究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深入分析语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
这道题,学生只要从一个侧面来谈受到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后五年,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
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
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②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
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
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
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
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
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
益疏子胥之谋。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注】①伯嚭(pī):人名,吴国大臣。
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
③吊死同疾:哀悼死去的。
慰问有病的。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 败吴于姑苏皆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 阖庐病创将死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C. 吴王将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 乃兴师北伐齐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含义。
①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
②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3)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C
(2)①(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②(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额来请求讲和。
(3)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A在/比;;B伤/窘迫,尴尬;C均为答应的意思;;D讨伐/砍倒。
(2)解答时要注意句式特点,倒装句要恢复正常的句序,省略句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①注意“谓”“尔”两个字的意思要翻译出来,补写出主语“阖庐”;②句中注意“使”“遗”“以”三个字的意思要翻译出来,补写出主语“越王”。
(3)将伍子胥的这句话放回原文中,可知他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因为“越王为人能辛苦”“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意思是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些都是“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
注意用自己的话来说。
故答案为:⑴ C
⑵①(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②(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额来请求讲和。
⑶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
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
做此题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