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习题课的设计教案(20200825195507)
物理动能定理习题课教案
物理动能定理习题课教案篇一: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功、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授课班级 k一5授课老师杨再英★学情分析随着对物理学习的深入,学生刚入学时对物理的新鲜感正被逐渐繁难的物理知识带来的压力所取代,许多学生学习劲头有所下降,出现了一个低谷。
他们对于物理学的基本轮廓及研究过程和方法可以说是空的,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停留在以记忆为主的模式上,想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入门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习方法论引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老师更加应该注重方法加以引导理解。
另外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应加强作业及解题格式的规范,还应该在教学中漫漫渗透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
★复习要求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
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教师活动:通过新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也知道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些问题。
(二)进行复习课教师活动: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还知道动能表达式吗?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Ek?12mv 2教师活动: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运动速度为7200m/s,它的动能是多大?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
点评:通过计算卫星的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动能这个概念在生活、科研中的实际应用。
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2、动能定理教师活动: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W?112mv2?mv12,就可以写成 22W?Ek2?Ek1其中Ek2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121mv2,Ek1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mv12。
初中物理习题教案加讲解
初中物理习题教案加讲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掌握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难点: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探究欧姆定律:(1)教师演示实验:在电路中,当电压和电阻变化时,电流如何变化?(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3)讨论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欧姆定律。
3.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U/R4. 应用欧姆定律:(1)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照明电路中电流的计算。
(2)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的电阻值与实际值有误差,如何修正?5. 课堂练习:(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教师出一些有关欧姆定律的应用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习题讲解:1. 习题一:题目:在一段电路中,电流为2A,电压为12V,求电阻。
解答:根据欧姆定律,I = U/R,代入已知数值,R = U/I = 12V/2A = 6Ω。
2. 习题二:题目:一段电阻的电压为10V,通过它的电流为5A,若要使电流增大到10A,电压应变为多少?解答:根据欧姆定律,I = U/R,电阻R = U/I。
当电流为5A时,电阻R = 10V/5A = 2Ω。
当电流增大到10A时,电阻R' = 10V/10A = 1Ω。
根据欧姆定律,U' = I'R' = 10A × 1Ω = 10V。
物理习题课的教学设计与模式
物理习题课的教学设计与模式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物理习题课的教学设计与模式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习题课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深化知识、活化知识,提高学生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抓好习题课的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习题课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的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学的不知所以。
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讲解,课后又采用了“题海”战术,让学生疲于应付,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与主动性。
教育的改革,为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习题课上,我们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者。
笔者认为要作好习题课的改革,一定要作好下面的几个环节。
一、发挥教材优势教材中的习题是编者精心挑选的,它起点低,面向大多数学生,它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巩固运用、基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习题,把它讲深讲透,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在习题的讲解中,我们给学生指出习题出自课本的哪个地方、哪个知识点,学生就会有亲切感,不会觉着陌生,能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只有不怕了,学生才有积极发言的勇气。
它起点低,有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参与。
对活跃课堂气氛起着重要作用。
二、精心选择例题由于课堂例题担负着阐述某一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规范性解法的任务,课后的练习题、习题担负着巩固理解相应概念和规律的任务。
因此课堂例题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用,所以选择的例题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先选“探究”类例题,目的是将方法、规律的应用示范给学生,做好评点与探究,将本题所涉及和方法、规律及解题中的注意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再选“应用”类例题,目的让学生自主完成,做好引导与错误辨析、反思归纳学生解答中的失误点与应对措施。
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精选例题,即选择的例题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
初三物理习题课教案有哪些
初三物理习题课教案有哪些初三物理习题课教案一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习题课教学中,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及学生自己的练习,使学生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总结归纳出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达到开阔学生眼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在习题课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讲—练结合法“讲—练结合法”是习题课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教师对典型例题的详细分析和讲解,总结归纳出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问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练习,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二)分析—讨论法“分析—讨论法”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某一具体的物理问题,边分析、边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这种方法贯彻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并能发现学生分析问题的错误思路、方法,及时予以纠正,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归纳法“讨论—归纳法”就是选择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典型问题,先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暴露出各种错误思路、结论。
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四)板演—评议法这种方法就是选择典型问题,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板演,板演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把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暴露在全班同学面前。
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方法进行评议,充分肯定其正确的分析方法与解题技巧,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法,指出努力的方向。
这种方法,通过板演能检查出板演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评议,能提高全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采用学生板演——学生评议——教师再评议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习题课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注意以下问题:(一)精选习题习题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精选习题。
习题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物理
习题课教案:物理引言: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习题课是提高学生理解力和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针对性的练习题,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针对物理习题课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目标:1. 通过习题训练,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2.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好奇心;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复习与导入(5分钟)在开始习题课之前,可以通过复习一些核心知识点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习题讲解(30分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进度,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讲解。
可以采用讲解的方式,逐步分析解题方法和思路,引导学生一步步求解。
三、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和交流解题的过程和方法。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和发现问题。
四、巩固训练(30分钟)在真实的考试环境中模拟习题考试,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
评分以解题的正确性、答题的完整性和解题的思路为主要标准。
五、讲评与总结(10分钟)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讲评和总结。
可以选择几道典型的习题进行讲解,解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同时,对学生在解题中常犯的错误进行指正和纠正。
六、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讲评。
教学方法与策略: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本身,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2.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3. 讨论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启发。
4. 模拟考试法:通过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让学生在限时内独立完成习题,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解题速度。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提问:通过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11.1功习题课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1.1功习题课教案 20232024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1)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的相关内容;(2)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相关公式;(3)功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和举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2. 培养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通过习题课加深对功的理解,提高解题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相关公式;2. 难点:功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和举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的情景,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哪些物理量。
2. 概念讲解:介绍功的概念,解释功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关公式。
3. 例题讲解:分析课本上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及时纠正错误并讲解疑惑。
5. 习题课:分析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2. 功的计算方法;3. 功的相关公式;4. 功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根据课本和练习册上的题目,选取一些有关功的计算和应用的题目;2. 答案:课后习题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功的相关知识,如功的性质、功的转换等。
教学内容与过程详细描述: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的情景,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哪些物理量。
例如,一个学生用力推一辆停在斜坡上的小车,小车沿着斜坡移动了一段距离。
2. 概念讲解:介绍功的概念,解释功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关公式。
功是指力对物体做功的能力,通常用符号W表示,单位是焦耳(J)。
功的计算方法是:W = F × s × cosθ,其中F是力,s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θ是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机械能守恒定律》习题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机械能守恒定律》习题课教学设计游海女一、学习目的1.在曾经学习有关机械能概念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应用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来判别机械能能否守恒,掌握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剖析、处置效果的基本方法。
2.学习从功和能的角度剖析、处置效果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剖析、处置效果的才干。
二、重点、难点剖析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运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重点使先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可以正确剖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可以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处置有关效果。
2.能否正确选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处置效果是本节学习的一个难点。
经过本节学习应让先生看法到,从功和能的角度剖析、处置效果是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白,在对效果作详细剖析的条件下,要可以正确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剖析、处置效果。
三、主要教学进程〔一〕思想导图〔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运用提出效果: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要能运用它剖析、处置效果。
下面我们经过详细效果的剖析来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运用。
在详细效果剖析进程中,一方面要学习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处置效果的方法,另一方面经过效果剖析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了解与看法。
1、机械能能否守恒的判别例1如图1所示,以下关于机械能能否守恒的判别正确的选项是()图1A.甲图中,物体A将弹簧紧缩的进程中,物体A的机械能守恒B.乙图中,物体B沿斜面匀速下滑,物体B的机械能守恒C.丙图中,不计任何阻力时,A减速下落,B减速上升进程中,A、B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D.丁图中,小球沿水平面做匀速圆锥摆运动时,小球的机械能守恒【练习1】如图5所示,一轻质弹簧固定于O点,另一端系一小球,将小球从与O点在同一水平面且弹簧坚持原长的A点无初速度地释放,让它自在摆下,不计空气阻力.在小球由A点摆向最低点B的进程中()A.小球的重力势能增加B.小球的重力势能增大C.小球的机械能不变D.小球的机械能增加【规律总结】1.从做功角度判别首先确定研讨对象是单个物体(其实是单个物体与地球组成的系统)还是系统.(1)单个物体:除重力(或弹簧类弹力)外无其他力做功(或其他力对这个物体做功之和为零),那么物体的机械能守恒.(2)系统:外力中除重力(或弹簧类弹力)外无其他力做功,内力做功之和为零,那么系统的机械能守恒.2.从能量转化角度判别系统内只要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无其他方式能量的转化,系统机械能守恒.2、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处置综分解绩【例2】在z巨离空中20m高处以15m/s的初速度水平抛出一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求小球落地速度大小。
初三物理习题课教案有哪些物理习题课教案
《初三物理习题课教案有哪些|物理习题课教案》摘要:习题课教学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容精选习题,习题课所选习题应该具有型性和代表性要通对这些题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和类问题思路和方法能举反三,习题课教学要引导学生总结题方法与技巧常用题方法与技巧有很多习题教学是学物理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深化物理基础知识通道是系概念、规律纽带是理论系实际桥梁以下是编分享给初三物理习题课教案希望可以到你!初三物理习题课教案、采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习题课教学通对型问题分析与讨论及学生己练习使学生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理总结归纳出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问题方法与技巧从而达到开阔学生眼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目习题课教学应结合教学容根据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讲练结合法是习题课教学常用方法这种方法通教师对型例题详细分析和讲总结归纳出分析和物理问题方法与技巧;基础上结合新问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通己实际练习总结题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题能力(二)分析讨论法分析讨论法就是教师和学生起对某具体物理问题边分析、边讨论得出正确结论这种方法贯彻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促进师生信息交流并能发现学生分析问题错误思路、方法及予以纠正进步培养学生分析和问题能力(三)讨论归纳法讨论归纳法就是选择些学生容易出错型问题先让学生讨论通讨论暴露出各种错误思路、结论然教师针对学生暴露出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四)板演评议法这种方法就是选择型问题让学生黑板上进行板演板演学生通独立思考把己分析和问题思路和方法暴露全班学面前教师针对学生分析思路和方法进行评议充分肯定其正确分析方法与题技巧出其存不足处提出修改方法指出努力方向这种方法通板演能检出板演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问题能力通评议能提高全班学生分析和问题能力还可以采用学生板演学生评议教师再评议方法这种方法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提高学生题能力二、习题课教学应问题习题课教学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不教学方法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要以下问题()精选习题习题课教学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容精选习题精选习题要合以下几原则、习题要具有型性、代表性习题课所选习题应该具有型性和代表性要通对这些题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和类问题思路和方法能举反三、习题要难易适习题课所选习题要合学生实际水平难易适太简单不利培养学生题能力;太难不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3、习题要具有启发性习题课所选习题要具有启发性要有利培养学生正确阐述物理概念定义、物理规律涵义等防止学生死背公式等形式主义偏向(二)要总结题方法与技巧习题课教学要引导学生总结题方法与技巧常用题方法与技巧有很多如比较和鉴别方法、分析和综合方法、归纳和演绎方法、等效方法、理想化方法以、极限思维法、图象法、假设法、隔离法、整体法、临界条件法和矢量三角形法等这些方法与技巧只有通学生己实际演练才能逐步掌握(三)要培养学生题能力习题课教学要有识地通对型问题分析与研究培养学生题能力题能力主要是指、分析物理问题能力分析能力是指能够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物理问题物理状态、物理程和物理情景出其起主要作用因素和有关条件;能够把复杂问题分若干较简单问题出它们系并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综合所给问题、运用数学方法物理问题能力习题课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物理问题能力主要是指以下两方面()把物理问题化数学问题能力物理题首先要对物理现象和程进行分析概括、抽象再根据物理规律和公式列方程将物理问题化数学问题因习题课教学要培养学生把物理问题化数学问题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计算能力物理题常常运用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和讨论运用数学知识对有关物理问题进行计算是学生感困惑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有关物理概念、定律理不透思想方法不对思路不清数学运算技巧不熟练等等由引起乱套公式或按曾做形式上类似题目依样画葫芦等毛病因习题课教学要引导学生有识地总结运用数学方法物理问题方法与技巧达到提高题能力目(四)要防止题海战术习题课教学要精讲精练防止把学生引入题海战术死胡因要引导学生通定量题训练逐步总结出分析问题方法与技巧提高题能力初三物理习题课教案二物理习题课教学是巩固物理概念、规律重要环节是物理概念、规律教学补充和延续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重要途径人物理习题教学着重抓了以下几问题取得了良教学效、抓规题就是把学生题程表现出种种问题有针对性地评出优劣不少学生答题往往与要不或答题不规这是由题不认真、审题不准要正确地指导学生题、审题抓住题关键寻答案突破例如物体重39牛顿体积500立方厘米将物体放入水静止该物体受到浮力许多学生根据浮力计算公式浮水gV排003千克米398牛千克50006米39牛得出物体受到浮力9牛造成错误答案原因是审题不透彻不能灵活运用沉浮条件而机械地套用公式正确思路是算出浮9牛由浮G故物体上浮终漂浮水面上由物体静止受到浮力浮39牛顿这样针对学生题出现问题给以透彻剖析做到有放矢能提高学生题准确性、规性二、抓题方法与技巧近年考试题容量、信息密越越只有掌握了题方法与技巧才能提高题效率如选择题常用些排除法、极值法、等效法等例将阻值分别5欧姆、0欧姆两电阻并其总电阻是()、5欧姆B、0欧姆、5欧姆、欧姆针对该题部分学生都能根据并电路特进行计算得出答案欧姆但是别学独辟蹊径利用并电路总值每支路电阻性质不计算而直接看出答案教师日常教学要针对题目特鼓励学生多动脑激励其异思维发展善总结技巧验等三、抓想抓对比要引导学生展开想对题目用到知识与以前学知识进行想、展开对比通想对些相关知识进行思维加工扩知识面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体系;通对比对些相近知识进行区分比较寻异例如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物体吸收热量它温定升高()两温不物体放热温高物体放出热量定比温低放出热量多(3)能多物体与能少物体相接触定发生热传递学生看完这三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想吸收热与温变化关系、热传递条件以及能与温关系让学生分析对比温、热量、能这三概念出它们区别与系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理使学到知识更加系统化初三物理上学期物理学习规划各位学!初三学年已开始特紧任繁重初三上学期我们会学习物理模块电磁学(35分)电学知识是新起考也与力学各独立考察力学学习更加形象、可以感知而电学更加抽象不容易感知那么我们学习电学会遇到哪些困难应该如何攻克呢?是画电路图和连接实物图这地方要学习顺序首先我们要保证我们能看懂图也就是能区分出串、并、混和短路再尝试画图不会画图原因往往是因看不懂图就画图二是欧姆定律电路物理量关系要通欧姆定律计算、判断也是电学重要公式是面学习电功率基础三是电学实验电学实验重视操作、数、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得出结论和实验评估与力学实验有类似流程其细节非常多平做实验学们要多观察、多记录、多与学讨论做题方可头脑清晰再现实验步骤● 9月开学快速适应物理老师教学方法尽快将暑假预习电学基础知识如电荷、电流、电路和电压等要记忆容回忆起并不断熟练面学习做准备这段是打基础机!● 0月学习容由简单易懂逐渐渡到复杂多变如串并电路和电流表、电压表结合组成复杂电路电路图和实物图相换等这些是电学骨架是学电学基石对这部分知识要理主多加练习!定要理清楚相应物理模型和对应题方法!● 月欧姆定律是又重难会涉及复杂电学计算和相应电学专题如动态电路分析、电学围值问题、电路故障分析等都要重练习还要分配定回顾前面所学容提前备战期● 月学习电学升级版电功、电功率重是电学计算和电学实验这是历年考必考题型和知识定要保持复习前面知识否则到了下月学校会开始赶课没有期末复习●月这月会进行综合性较强期末统考由复习普遍不足所以期末统考表现取你挤出了多少复习所以月份抽空复习就显得尤重要这月要进行量练习重练习前不太熟练题目。
初中物理人教八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习题课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习题课教学设计这是一堂物态变化习题课,同学们已经学完了6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单独学习时候还比较清晰,6种学完同学们就有点昏,容易搞混,所以这节课主要设计了3个重点内容一能识别物态变化,二根据晶体熔化条件判断晶体是否熔化,三根据沸腾条件,以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判断液体是否沸腾。
这些知识同学们都已经学过,主要是不熟练,所以本堂课主要采用提问方式,抽生回答,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练习,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动脑动口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并能根据物态变化概念判断发生的物态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在练习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感知晶体熔化的条件,根据条件判断晶体是否熔化。
3感知液体沸腾的条件以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判断液体是否沸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知识联系起来,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点识别物态变化,根据熔化,沸腾条件判断是否熔化和沸腾。
教学难点如何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起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1识别物态变化,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抽生答,师总结判断物态变化关键,分清物质的初状态和末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概念进行判断。
2夏天小汽车开空调水雾在挡风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抽生答,师总结。
水雾是高温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成的,所以水雾在温度高的一面。
同理,北方冬天冰花也是结在温度高的一面。
冰花是高温水蒸气遇强冷凝华而成。
3学生练习以下题目,讨论,抽生答。
请在下列空白处填上物态变化的名称,以及吸、放热情况:(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这是现象,热;(2)新鲜的菠菜放两天就“蔫”了:这是现象,热;(3)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消失:这是现象,热。
(4)舞台上干冰形成的白雾:这是先,后现象,先热、后热;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C.“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D.“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外表面4学生练习如图所示,烧杯和试管里均盛有碎冰块,下面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碎冰有一半熔化时,试管中的碎冰熔化(填:“会”或“不会”),因为。
第十章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
11
第十章 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
第二节 中学物理习题课的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严谨和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分析”,不是“回忆”
回忆
分析
搜索脑海中老师讲过的例题 类型,看本题和那种类型的例 题吻合,套用解答这种例题的 公式,或者直接用这例题的结 论进行解答。
根据题目的文字叙述,把它转化为具体物理 情景,并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条件或数学 条件,明辨所体现的物理变化特征,思考物理 条件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选择恰当的物理规 律,运用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的课题,反复地完成一定量的作业。物理练习教学通常也叫习题教学。而 广义的中学物理习题教学则是指中学物理教学中所有关于习题的教学,它 包含其他教学形式中的习题教学,也包括专门的习题课。
■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巩固与灵活运用所学物理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的一种主要形式。
第二节 中学物理习题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 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了解物理学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运用 有关的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也都是课程标准所要求 的知识目标,它们都应该包括在习题讲练的内容之中。 ★通过习题课的教学,使学习者能够选择正确的技能,依据正确的解题 步骤,解答教学中的习题。要注意的是基本技能的练习,应该从提高学 生科学素养的视角来实施。
10
第十章 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
第二节 中学物理习题课的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某一方法的建立要有具体的感性认识作为基础 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要对个例的共性进行抽象得出 方法的掌握,贵在能自觉运用,在过程中渗透来达到 方法的掌握,需运用于新的情景,巩固和加深理解
习题课 动量定理的应用 教学设计
习题课动量定理的应用类型一应用动量定理处理多过程问题1.解题步骤2.注意事项(1)动量定理的表达式是矢量式,列式时要注意各个量与规定的正方向之间的关系(即要注意各个量的正负).(2)一般变力的冲量计算在中学物理中,一般变力的冲量通常是借助动量定理来计算的.(3)合力的冲量计算几个力的合力的冲量计算,既可以先算出各个分力的冲量后再求矢量和,又可以先算各个分力的合力再算合力的冲量.【例1】蹦床运动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个质量为60 kg 的运动员,从离水平网面3.2 m 高处自由下落,着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离水平网面5.0 m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2 s.若把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求此力的大小和方向.(g取10 m/s2) [解析]法一对运动员与网接触的过程应用动量定理.运动员刚接触网时速度的大小v1=2gh1=2×10×3.2 m/s=8 m/s,方向向下.刚离网时速度的大小:v2=2gh2=2×10×5.0 m/s=10 m/s,方向向上.运动员与网接触的过程,设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为F N,对运动员,由动量定理(以向上为正方向)有(F N-mg)t=m v2-m(-v1)解得F N=m v2-m(-v1)t+mg=60×10-60×(-8)1.2N+60×10 N=1.5×103 N,方向向上.法二此题也可以对运动员下降、与网接触、上升的全过程应用动量定理.从3.2 m高处自由下落的时间t1=2h1g=2×3.210s=0.8 s.运动员弹回到5.0 m高处所用的时间t2=2h2g=2×5.010s=1 s.整个过程中运动员始终受重力作用,仅在与网接触的t3=1.2 s的时间内受到网对他向上的弹力F N的作用,对全过程应用动量定理,有F N t3-mg(t1+t2+t3)=0,则F N=t1+t2+t3t3mg=0.8+1+1.21.2×60×10 N=1.5×103 N,方向向上.[答案] 1.5×103 N方向向上[针对训练1](2022·安徽怀宁县二中高三月考)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 经时间2Δt,撤去F,又经过3Δt,物体停止运动,则该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A.2Fmg B.FmgC.2F5mg D.F5mg解析:选C.对整个过程研究,根据动量定理可得F·2Δt-μmg·(2Δt+3Δt)=0-0=0,解得μ=2F,故A、B、D错误,C正确.5mg类型二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1.对动能定理中“力”的两点理解(1)“力”指的是合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或其他力,它们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不同时作用.(2)力既可以是恒力,也可以是变力.2.动能定理公式中体现的“三个关系”(1)数量关系:即合力所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具有等量替代关系,可以通过计算物体动能的变化,求合力做的功,进而求得某一力做的功.(2)单位关系:等式两边物理量的国际单位都是焦耳.(3)因果关系:合力的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3.理解动量定理的三个要点(1)应用动量定理时研究对象既可以是单一物体,也可以是系统,当为系统时不考虑内力的冲量.(2)求合力的冲量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先求合力再求合力的冲量,第二种是求出每个力的冲量再对冲量求和.(3)动量定理是矢量式,列方程之前先规定正方向.【例2】一质量为0.5 kg的小物块放在水平地面上的A点,距离A点5 m 的位置B处是一面墙,如图所示,物块以v0=9 m/s的初速度从A点沿AB方向运动,在与墙壁碰撞前瞬间的速度为7 m/s,碰后以 6 m/s 的速度反向运动直至静止.g取10 m/s2.(1)求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若碰撞时间为0.05 s,求碰撞过程中墙面对物块平均作用力的大小F.[解析] (1)对A 到墙壁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得:-μmgs =12m v 2-12m v 20 代入数据解得:μ=0.32.(2)规定向左为正方向,对碰墙的过程运用动量定理得:F Δt =m v ′-m v 代入数据解得:F =130 N.[答案] (1)0.32 (2)130 N[针对训练2] (多选)质量相等的高铁列车与普通列车分别受到恒定动力F 1、F 2的作用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在t 0和4t 0时刻的速度分别达到2v 0和v 0时,撤去F 1和F 2,此后两列车继续做匀减速运动直至停止,两列车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设两次摩擦力的冲量分别为I f 1、I f 2,摩擦力做的功分别为W f 1、W f 2,F 1和F 2的冲量分别为I 1和I 2,F 1和F 2做的功分别为W 1、W 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I f 1∶I f 2=3∶5B .W f 1∶W f 2=3∶5C .I 1∶I 2=3∶5D .W 1∶W 2=3∶5解析:选AC.根据撤去动力后列车的运动情况可知,两列车受到的摩擦力相等,两列车全程的时间之比t 1∶t 2=3∶5,故I f 1∶I f 2=3∶5,A 正确;因v -t 图线与t 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故两列车全程的位移之比x 1∶x 2=⎝ ⎛⎭⎪⎫12×2v 0×3t 0∶⎝ ⎛⎭⎪⎫12v 0×5t 0=6∶5,故W f 1∶W f 2=6∶5,B 错误;对列车全过程根据动量定理,有I 1-I f 1=0,I 2-I f 2=0,故I 1∶I 2=3∶5,C 正确;对列车全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W 1-W f 1=0,W 2-W f 2=0,故W 1∶W 2=6∶5,D 错误.类型三 应用动量定理处理“流体模型”问题1.研究对象常常需要选取流体为研究对象,如水、空气等.2.研究方法隔离出一定形状的一部分流体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列式求解.3.基本思路(1)在极短时间Δt内,取一小柱体作为研究对象.(2)求小柱体的体积ΔV=v SΔt.(3)求小柱体质量Δm=ρΔV=ρv SΔt.(4)求小柱体的动量变化Δp=Δm v=ρv2SΔt.(5)应用动量定理FΔt=Δp.【例3】最近,我国为“长征九号”研制的大推力新型火箭发动机联试成功,这标志着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若某次实验中该发动机向后喷射的气体速度约为3 km/s,产生的推力约为4.8×106 N,则它在1 s时间内喷射的气体质量约为()A.1.6×102 kg B.1.6×103 kgC.1.6×105 kg D.1.6×106 kg[解析]根据动量定理有FΔt=Δm v-0,解得ΔmΔt=F v=1.6×103kg/s,B正确.[答案] B【例4】(多选)(2022·张家口期末)某风力发电机如图所示,风力带动叶片转动,叶片再带动转子(磁极)转动,使定子(线圈不计电阻)中产生电流,实现风能向电能的转化.已知叶片长为l,风速为v,空气的密度为ρ,空气遇到叶片旋转形成的圆面后一半减速为零,一半原速率穿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台风力发电机获得风能的功率为12πρl2v3B.一台风力发电机获得风能的功率为14πρl2v3C.空气对一台风力发电机的平均作用力为12πρl2v2D.空气对一台风力发电机的平均作用力为14πρl2v2[解析] 建立一个“风柱”模型如图所示.风柱的质量m =ρV =ρπl 2v t ,根据动能定理,风力在这一段位移做的功W =E k =12m v 2×12=12ρπl 2v t v 2×12=14ρπl 2v 3t ,风柱的功率即一台风力发电机获得风能的功率为P =W t =14πρl 2v 3,故A 错误,B 正确;根据动量定理可得Ft =m Δv =ρπl 2v t ×12v ,解得F =12πρl 2v 2,故C 正确,D 错误.[答案] BC[针对训练3] (2022·河南方城一中期末)水流射向墙壁,会对墙壁产生冲击力.假设水枪喷水口的横截面积为S ,喷出水流的流速为v ,水流垂直射向竖直墙壁后速度变为0.已知水的密度为ρ,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墙壁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平均冲击力为( )A .ρvB .ρv 2C .ρv SD .ρv 2S解析:选B.根据动量定理可知,水撞击墙面时,对时间t 内的水应用动量定理,则有-Ft =0-m v =-ρS v t v =-ρS v 2t ,可解得F =ρS v 2,所以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墙面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平均冲击力为F ′=F S =ρv 2.(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巩固练]1.如图所示,一个物体在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拉力F 的作用下匀速前进了时间t ,则( )A .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大小为Ft cos θB .拉力对物体的冲量大小为FtC.摩擦力对物体的冲量大小为Ft sin θD.重力对物体的冲量大小为零解析:选B.物体做匀速运动,由动量定理知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为零,故A 错误;运动时间为t,则拉力的冲量为:I1=Ft,故B正确;由于做匀速运动,阻力大小与F的水平分力相等,摩擦力大小为f=F cos θ,摩擦力对物体的冲量的大小为I2=ft=Ft cos θ,故C错误;运动时间为t,重力对物体的冲量大小为I3=mgt,故D错误.2.(多选)在平直公路上,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当动能达到某值时,立即关闭发动机后滑行至停止,其v-t图像如图所示.汽车牵引力为F,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阻力恒为f,全过程中牵引力所做的功为W1,冲量大小为I1,克服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W2,摩擦阻力的冲量大小为I2.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A.F∶f=3∶1 B.F∶f=4∶1C.W1∶W2=1∶1 D.I1∶I2=3∶2解析:选AC.由题图可知,汽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1 s末速度为v,由动能定理可知(F-f)L1=122m v减速过程中,只有阻力做功fL2=0-122m v可得(F-f)L1=fL2由图像可知L1∶L2=1∶2解得F∶f=3∶1,故A正确,B错误;对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可得W1-W2=0-0,因此可得W1∶W2=1∶1,C正确;对全过程由动量定理得I1-I2=0,可得I1∶I2=1∶1,D错误.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运动,速度大小为v,当物体运动到A点时撤去外力F.物体由A点继续向前滑行过程中经过B点,则物体由A点到B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速度v越大,摩擦力对物体的冲量越小;摩擦力做功与速度v的大小无关B.速度v越大,摩擦力对物体的冲量越大;摩擦力做功与速度v的大小无关C.速度v越大,摩擦力对物体的冲量越小;摩擦力做功越少D.速度v越大,摩擦力对物体的冲量越小;摩擦力做功越多解析:选A.由题意可知,物体匀速运动到A点,说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等于推力,故推力大小不变;由A到B运动的位移相等,故摩擦力做功与速度大小无关;若速度越大,从A到B的时间越短,则由I=ft可知冲量越小,故A正确.4.(2022·浙江诸暨中学期中)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国产新型航空母舰已完成多次海试,并取得成功.航母上的舰载机采用滑跃式起飞,故甲板是由水平甲板和上翘甲板两部分构成,如图甲所示.为了便于研究舰载机的起飞过程,假设上翘甲板BC是与水平甲板AB相切的一段圆弧,示意图如图乙,AB长L1=150 m,BC水平投影L2=63 m,图中C点切线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12°(sin 12°=0.21).若舰载机从A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t=6 s到达B点进入甲板BC.已知飞行员的质量m=60 kg,g取10 m/s2,求:(1)舰载机水平运动的过程中,飞机对飞行员所做功W;(2)舰载机刚进入BC时,飞行员对飞机的作用力;(3)舰载机水平运动的过程中,飞机对飞行员的冲量I的大小.解析:(1)舰载机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其刚进入上翘甲板时的速度为v,则舰载机在AB上滑行过程有L1=v2t由动能定理得W=12-02m v代入数据解得W=7.5×104 J.(2)设上翘甲板对应的圆弧半径为R,由几何知识得L2=R sin θ以飞行员为研究对象,在B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N-mg=m v2 R代入数据解得F N=1.1×103 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飞行员对飞机的压力大小为1.1×103 N,方向竖直向下.(3)根据动量定理有I=Δp=m v-0=3 000 N·s.答案:(1)7.5×104 J(2)1.1×103 N,方向竖直向下(3)3 000 N·s[综合提升练]5.(2022·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期末)“鸡蛋撞地球”挑战活动要求学生制作鸡蛋“保护器”装置,使鸡蛋在保护装置中从10 m高处静止下落撞到地面而不破裂.某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的鸡蛋“保护器”装置,从10 m高处静止下落到地面后瞬间速度减小为零,鸡蛋在保护器装置中继续向下运动0.3 m、用时0.1 s静止而完好无损.已知鸡蛋在装置中运动过程受到恒定的作用力,且该装置含鸡蛋的总质量为0.12 kg,其中鸡蛋质量为m0=0.05 kg,不计下落过程装置质量的变化,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求:(1)装置落地前瞬间的速度;(2)在下降10 m过程,装置含鸡蛋所受阻力做的功;(3)鸡蛋在向下运动0.3 m过程,装置对鸡蛋的冲量.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装置落地前瞬间与鸡蛋的速度相同且为v,对鸡蛋继续向下运动0.3 m的过程,根据运动学公式x=0+v2t,代入数据解得v=6 m/s.(2)以装置含鸡蛋为研究对象且质量为M,根据动能定理有Mgh-W f=12M v2-0代入数据解得W f =9.84 J.(3)以鸡蛋为研究对象,向上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定理I -mgt =0-m (-v )代入数据解得I =0.35 N·s.答案:(1)6 m/s (2)9.84 J (3)0.35 N·s6.竞技跳水是奥运会正式竞赛项目之一,分跳板跳水和跳台跳水.某质量为M 的运动员在进行10 m 跳台跳水训练时,以速度v 0竖直向上起跳,经过一段时间后入水.为方便计算,假设水池深5 m ,运动员在水中做匀减速运动,且运动员到达池底时速度恰好减为零,v 0=5 m/s ,M =60 kg ,g 取10 m/s 2,空气阻力不计.求:(1)运动员入水时的速度大小v ;(2)运动员从离开跳台至到达池底整个过程的时间t ;(3)运动员在水中受到水的平均作用力大小F .解析:(1)运动员向上起跳到入水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可得Mgh =12M v 2-12M v 20解得运动员入水时的速度大小v =15 m/s.(2)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定理可得-Mgt 1=-M v -M v 0解得t 1=2 s设运动员从入水到池底过程的时间为t 2,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则有h =0+v 2t 2解得t 2=23 s运动员从离开跳台至到达池底整个过程的时间t =t 1+t 2=83 s ≈2.67 s.(3)对运动员从起跳到到达池底的全过程,根据动能定理可得Mg(h+d)-Fd=0-12M v2解得运动员在水中受到水的平均作用力大小F=1 950 N.答案:(1)15 m/s(2)2.67 s(3)1 950 N。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案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案高中物理习题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争辩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状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生疏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
通过本节教学使同学更加深化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同学能更加全面、深化生疏功和能的关系,为同学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学问,为同学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同学生疏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把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深化理解和生疏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消逝功能原理的名称。
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分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需使同学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生疏,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化到格外明确生疏“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生疏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同学生疏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生疏。
三、教具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评价同学回答后,老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同学思考。
2.假如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同学的留意,并不要求同学回答。
在此基础上老师明确指出: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
大量现象表明,很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
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缘由: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削减,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八年级物理欧姆定律习题课教案
欧姆定律习题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判断当导体两端的电压或通过导体中的电流改变时,导体电阻是否变化。
●使学生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应用欧姆定律,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2、过程和方法●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的认识。
重点:欧姆定律的应用,包括伏安法测电阻;串、并联的分压分流问题;动态电路的取值问题;电路故障的原因问题。
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和解释有关现象.难点:欧姆定律的应用教学过程:一、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教师讲述: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开始复习欧姆定律知识,首先我们从引出欧姆定律的两个实验开始复习。
1、欧姆定律的两个实验:例1:某同学在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中,得到了表1、表2实验数据。
表1 表2表1,可得结论: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表2,可得结论: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本身的电阻成反比。
比较表1数据,可得什么结论?比较表2数据,可得什么结论? 例2、在 “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 (1)为达到研究目的,实验必须保持______不变.(2)在实验中,电压表的示数为3V,电流表的示数为0.6A,现将阻值为5Ω的电阻换成10 Ω的电阻接入电路来进行研究,则下一步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总结:在这两个实验中需要大家注意的是一下几点:1、两个实验都体现了初中物理研究问题的一种思想就是:控制变量法;2、实验中都要用到滑动变阻器,但是作用不一样,需要大家区别开来,在研究I —U 的关系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成倍数变化,在研究I-R 的关系实验中它的作用是保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3、在利用这个实验结论解题时,一定要记住电阻的大小只与电阻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以及温度有关,与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是没有关系的。
初中物理习题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习题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如力、质量、加速度等。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水平。
3. 通过对习题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计算2. 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3. 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4. 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5. 习题讲解与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 讲解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F=ma,其中 F表示力,m 表示质量,a 表示加速度。
3. 讲解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其计算公式为 m=G/g,其中 G 表示重力,g 表示重力加速度。
4. 讲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率,其计算公式为a=Δv/Δt,其中Δv 表示速度变化量,Δt 表示时间变化量。
5.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其计算公式为 F=ma。
6. 习题讲解与分析:分析学生的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公式。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力学原理的应用。
3. 问答法: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4.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物理教材。
2. 习题集:针对力学知识的习题集。
3. 多媒体设备:用于演示力学原理的应用。
4. 教具:如弹簧秤、滑轮等,用于直观展示力学现象。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回顾力学基本概念和公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3重力习题课教学设计
a.重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b.如何利用重力为我们服务?
c.请谈谈你对重力研究的兴趣和展望。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将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
2.作业内容要注重实践性和思考性,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动手实践、积极思考。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指导,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力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解题技巧。
(3)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强调重力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重力现象,并完成相关习题。
7.作业设计:布置具有思考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设想:设计重力现象观察、重力计算等作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想:结合课堂问答、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教学过程:
(1)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给予指导。
(3)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示范,确保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提高解题能力。
2.实践操作:加强实验探究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初中物理练习教案
初中物理练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2. 利用实验和动画,直观展示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绘制力的示意图。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拍打篮球,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展示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讲解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让学生掌握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5. 练习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绘制力的示意图,并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 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并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2. 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绘制力的示意图,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