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书》篇

1、诗言志

“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补充:来源课件—1、“言”的内涵:最初的宗教情感→世俗情感:在儒家诗学里,表现为“仁”的思想;其后进一步引申为涵括佛道在内人生体验或个人志向情感。2、作为接受理论如“赋诗言志”提出来的。3、影响:理论方面,“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等均为其发展,被朱自清《诗言志辨》赞为中国诗学“开山纲领”;创作方面,古代文人作品均以发抒个人理想为中心,把国家、个人、社会负责融汇于个人人生经验之中。)

2、关于文学艺术与宗教祭祀的关系:

①上古时期的艺术与宗教活动紧密联系的,因此,诗歌、音乐、舞蹈,实际上与宗教,是构成四位一体的关系。故有艺术源起于“巫术”说。②诗、乐、舞三者结合,主要为了表现对宗教祭祀对象,如天、地、人、鬼诸神的虔诚;同时,也增强了这种祭祀活动中的强烈的情绪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与文艺创作、文艺欣赏中的高峰体验是一致的。③上古时期艺术表演与创作行为发生之前,总要进行“斋戒”以求净心诚意。这与受庄老影响的中国文艺创作论之“心斋”、“坐望”观是一致。

《论语》篇

1、阐释儒家诗学关于文艺美的标准(内涵)

“中和”:指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相互对待、相互对立的结构因素(观点、情感、事件)中持一种不偏不倚、适中调和的态度。传统儒家哲学视中和为本体论意义的概念。【举例说明】:许慎《说文解字》释中:“内也,从口,上下通”;释和:“相应也,从口,禾声。”《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儒家的“中和”文艺思想体现:

①对文艺的形式与内容有关系的规范性:文质彬彬;内容尽善;形式尽美、辞达而已。

②对文艺的情性规范性: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③对文艺思想价值观的规范性:思无邪(尽善)。

3、背诵关于文中论述文学的价值功用和思想内容的句子: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论语·阳货》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尽善尽美)——《论语·八侑》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论语·为政》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论语·雍也》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补充):兴:主要是指文学的审美功能。观:文学的认识功能。“群”指文学的社会交际功能。人们借助诗歌交流思想感情,彼此互相团结、亲近,实现团结合群。怨:主要指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诗可以怨”

是指讽喻、批判政令的不足。相当于诗歌的批判功能,如《诗·大序》所言“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儒家解诗方法常常是政治化、道德化、伦理化。这一传统形成的原因有:

1、受到春秋时期“赋诗以言志”、“断章取义”的传统影响。

2、作为早期文化创始时的先秦时期,人们进行交流的方式往往是运用既有的文化典籍。在既有的文化典籍

中,也只有《诗》三百作为交流的工具。有交流则有阐释运用。

3、儒家本来“入世”特征。

4、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说把这种诗学政治化、道德化、伦理化之极端。

儒家诗学关于文艺功能的观点:

⑴对人生修养方面的作用:

①礼乐(诗)是人生修养的必须项目。儒家注重礼乐修养,其目的是达于“仁”,只有具有这样的人格境界,才能称之为君子人格。

②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表明:在人生境界修养中,具有由幼儿到成人、由外部的行为世界到内部的精神世界的这样一个渐进原则。

⑵外交方面的作用:

“赋《诗》以言志”,断章取义的特征。

⑶认识方面的作用: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⑷社会政治伦理方面的作用:

①兴、观、群、怨。

《孟子》篇

“以意逆志”说:内涵:孟子在《万章上》中提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认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的曲解词句,也不能用词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应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意”指读者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