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贫民的生存现状与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社会学家图雷纳将20世纪世界社会转型的特点概括为体制、社会及文化上的断裂。而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断裂的集中表现就是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大量出现。①出于种种原因,我国城市贫民的存在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不争事实,其形成原因各异、分类结构复杂。由于失业、下岗失去生活来源的尴尬,由于医疗费用不能落实的无奈,由于子女教育和家庭的沉重负担,由于社会资本缺失导致的无助,他们在物质生活上处于极端贫困,精神和心理上处于极端不安,导致此类弱势群体的严重社会不适。城市贫民的需求是什么?他们的呼声是什么?社会救助政策与制度在解决他们的困难之同时还有什么缺憾?需要在哪些方面做修正和弥合?专业社会工作如何介入?这正是本文所力图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背景分析与研究方法

1、研究背景目前,我国尚没有解决温饱的

人数仍然有3000万之多,②而在城市,由于下岗失业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亦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即使以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为贫困人口的参照依据,我国城市贫困人口仍然是相当大的一个数字,大概在2200万至2300万左右。③城市贫困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资源配制不公以及社会分配不公带来的现象,它不仅严重影响到小康社会的建设,而且还影响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众多学者从社会学、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5期

双月刊2006年9月出版

收稿日期:2006-06-10

作者简介:周沛(1955-),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大学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系教授,哲学博士。

城市贫民的生存现状与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

(南京大学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城市贫困者的存在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不争事实,他们普遍面临着生活、就业及心理等多方面的

压力,他们有自己的需求与呼声。对城市贫民的生存现状与呼声做深入研究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研究者的研究角色则是关乎到研究是否深入和真实的重要因素。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城市贫民之中,加大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的力度,是修正与弥合目前社会救助制度弊端,提升弱势群体“自助”能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城市贫民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006)05-0053-06

①王思斌: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断裂与弥合》,《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②温家宝会见驻印度工作人员时的讲话,参见2005年4

月5日各大媒体报道。

③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2005年5月21日在南京大学公

共管理学院演讲时的数字。

53

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对城市贫困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社会转型时期贫困人口之形成原因、贫困程度、脱贫举措等方面亦做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但是,研究城市贫困问题,仅仅从大众化的“贫困现象、贫困原因、贫困现状、脱贫途径”等方面去着手,往往流于表面而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目前的研究对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描述较多,而与贫困者面对面的心灵沟通不够。换言之,研究者往往以“调研者”或“学者”的身份在“调查”和“研究”贫困问题。在他们的研究视野中,最为关注的是贫困者的收入与生活现状,形成贫困的原因,以及脱贫的政府与社会举措等等。从社会工作角度看,缺乏“助人自助”的基本理念与“同理心”,缺乏和案主对象进行心灵的接触和沟通,无法取得案主对象的信任;同时,缺乏专业手法来提升案主对象的“自助”能力,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真正帮助这些贫困者。为此,本人试图通过面对面地听取城市贫困者的呼声,从专业社会工作层面,反思和探究目前社会救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与缺憾,以达到更深入地与贫困者沟通、更好地了解和帮助他们、更人性化地发挥社会救助政策功能之目的。

2、研究方法在目前的贫困问题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往往以“调研者”、“学者”或“官员”的身份在“研究”贫困问题,客观上给人“你贫困,我调查、做研究”的感觉。“研究者”对“贫困者”兴趣所在,仅仅是“研究”而已,对于救助过程中的政策性缺陷和政策失灵,研究者当然会拿出一些“政策性建议”,而至于是否能和城市贫困者产生共鸣,能否直接帮助他们培养“自助”的能力,则是另外一回事情。本文认为,要切实有效地做好城市贫困者的工作,帮助他们能尽快地通过自己的能力来摆脱现况,研究者必须以“当事人”、“参与者”的角色,尽可能多地和贫困者面对面地交往和沟通。而要达到这一点,最为合适的就是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况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①为此,本研究的具体方法是访谈法。只有通过参与性观察和交流性访谈,才能得到

群众的信任和你讲真话,才能得到真实的资料,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根据。

3、研究者角色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双方可能同时或在不同的时刻拥有不同的角色或多重角色。本人在访谈过程中的定位是,“局内人”与“参与性的局外人”。所谓“局内人”,是指把自己容纳进被研究者之中,站在城市贫困者的立场上,从他们的感受角度来看待问题。当然,“局内人”是研究者的一种“建构”,是否真正得到被研究者的接受或承认,主要是研究者本人的态度、语言、诚信等,特别是能否与被研究者做心灵交流,是否与被研究者“零距离”,惟有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局内人”。研究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超越局内人的局限,不受一些具体问题“纠缠”,可以使自己的眼光和思路更加开阔,从而有利于问题探讨和解决。因此,研究者必须做到不能过分沉溺于“局内人”,也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局外人”。这个“局外人”不是一般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无关人员,而是和局内人有着密切联系,甚至有着许多感悟和感受的人,是“参与性的局外人”。

二、城市贫民的认定、现状与呼声

本研究所要力图做到的是,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况,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其目的是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并为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过程奠定基础。笔者在南京市白下区、建邺区做了较为深入的社会调查,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认为城市贫困者的认定与生活现状可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城市贫困者的生活现状与心理感受

在深入社区、与社区工作者和社区贫困者的接触过程中,笔者深深感触到,社区中存在着不少近乎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家庭和人员。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现在的城市绝对贫困者并非是“衣不遮体、食不裹腹”、“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赤贫”阶层。绝对贫困者大多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但是吃、穿、住的质量很差,而且往往依靠自

①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第1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周沛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