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生物流体力学微循环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

合集下载

生理复习题

生理复习题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一、填空:1.血液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2.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3.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这两项。

4.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噬碱性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五种。

5.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

6.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部分组成。

7.生理性止血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时相。

8.血型抗体有(天然抗体)和(免疫性抗体)两类。

二、判断:()内为正确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血浆中溶质颗粒的数目。

(对)2.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45~7.65。

(错)3.白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

(错)4.等张溶液必定是等渗溶液,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

(对)5.血小板无细胞核,但有完整的细胞膜。

(对)6.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是Na2HPO4/NaH2Po4。

(错)7.血型抗原和血型抗体又分别被称为凝集原和凝集素。

(对)8.人类的血型遗传是由9号染色体上的ABO三个等位基因所控制。

(对)9.A和B属于隐形基因,O属于显性基因。

错10.O型血的人称为“万能供血者”,AB型血的人称为“万能受血者”。

(错)三、选择:1、正常人血液的PH值为(A)A 7.35~7.45B 7.25~7.35C 7.55~7.65D 不确定2、无细胞核、体积很小、直径为7~8微米、形如双凹愿碟状的血细胞为(B)A 白细胞B 红细胞C 血小板D 淋巴细胞3、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为(D)A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B NaHPO4/NaH2PO4C KHPO4/KH2PO4D NaHCO3/H2CO34、有吞噬活性,能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及坏死的组织碎片的一类白细胞为(A)A 中性粒细胞B 嗜酸性粒细胞C 嗜碱性粒细胞D 淋巴细胞5、细胞免疫主要由淋巴(C)细胞实现的。

二十三、微循环及其生理功能

二十三、微循环及其生理功能

人体内血液循环的最终目的是进行物质交换,以实现组织器官的功能更新和废物清除。

物质交换的场所是通过微循环( microcirculation )来实现的。

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 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部分组成。

身体各个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不同,微循环的结构也就不同。

人手指甲皱皮肤的微循环形态比较简单,微动静脉之间仅由呈袢状的毛细血管相连。

骨骼肌和肠系膜的微循环形态则复杂得多。

微循环的血流一般为层流,其血流量与微动静脉血压差成正比,与微循环中血流阻力成反比。

一般情况下,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液是不连续的,这与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不断发生每分钟约 5 ~ 10 次的交替性收缩,即微血管舒缩活动 (vasomotion) 有关。

微血管的舒缩活动有自己的规律,与心脏节律并不同步,它实际上起到了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被称之为“第二心脏”。

血管舒缩活动主要与局部组织的代谢情况有关。

微循环内的物质交换过程是通过组织液为中介的。

组织、细胞通过细胞膜和组织液发生物质交换,而组织液和血液之间则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

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方式是扩散( diffusion ),另外有滤过和重吸收( filtration and reabsorption )、吞饮( pinocytosis )等交换方式。

微循环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

人体内环境的基本稳定依赖于微循环的顺利进行,而全身微循环出现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

微循环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人体神经系统若发生微循环障碍,神经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和氧供,则会发生失眠多梦、头昏眼花、记忆力下降等,重则发生中风、瘫痪。

心血管系统若发生微循环障碍,心肌细胞供氧不足,则会发生心慌胸闷、心律不齐,甚至突发心梗死亡。

在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各器官组织都会引起相应的病变。

目前衡量人体微循环的唯一方法是用特殊的微循环显微镜来进行甲襞和眼环结膜微循环检查,可以检测出宏观检查仪器如 CT ,磁共振等尚不能发现的病变,因此临床上微循环检查具有早发现、早诊断的作用。

西医综合-生理学-12

西医综合-生理学-12

西医综合-生理学-12(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型题(总题数:23,分数:57.50)1.阻力血管主要是指(分数:2.50)A.大动脉B.小动脉及微动脉√C.毛细血管D.小静脉解析:[解析] 阻力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和微静脉,前两者又称为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均属于弹性贮器血管;静脉血管属容量血管。

2.下列哪项是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分数:2.50)A.微静脉B.动静脉短路C.微动脉D.真毛细血管√解析:[解析] 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或称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7部分组成。

由于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大,血流缓慢,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3.关于微循环直捷通路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分数:2.50)A.经常处于开放状态B.在骨骼肌组织中较多见C.血流速度较快D.是血管和组织之间讲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解析:[解析] 直捷通路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和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的通路。

直捷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速度较快,其主要功能并不是物质交换,而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进入静脉。

直捷通路在骨骼肌组织的微循环中较为多见。

选项D是真毛细血管的生理意义。

4.下列哪种物质为心迷走神经所释放(分数:2.50)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组胺D.乙酰胆碱√解析:[解析]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型胆碱能受体,具有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而心交感神经作用于B型肾上腺素能受体。

5.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部位是(分数:2.50)A.皮肤血管√B.冠状血管C.骨骼肌血管D.脑血管解析:[解析] 人体内几乎所有血管都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支配,但在不同部位的血管中,缩血管纤维分布的密度不同。

在皮肤的血管中,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在骨骼肌和内脏的血管中的分布次之,而在冠状血管和脑血管中的分布最少。

组织液生成增加造成组织水肿。

组织液生成增加造成组织水肿。

改善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互换的场所。

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组成。

微循环单位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它的大体功能是向全身各个脏器、组织输送氧气及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而且调剂组织内液与血管内液。

它涵盖了生命活动的大体功能。

因此,微循环是关系到气体营养的转运和代谢废物排泄的管道系统,从那个观点来看,又可将其以为是一个“互换系统”。

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

为此,各脏器必需具有一个正常的微血流循环,而且维持一种正常的灌注状态。

血液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供给氧气营养、二是代谢废气废物。

在血液中,血红细胞扮演着最为要紧的角色。

据测定,每毫升血液中就有大约450万~500万个红细胞可是微循环障碍时:一、回心血量减小,各组织供血不足毛细血管闭塞,开放的毛细血管数量减少,局部的血液灌注减少,灌注压减少,回心血量减少,由心脏泵入全身的血量减少,造成各组织供血不足。

二、阻碍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互换1.内皮细胞受损,细胞间隙增大,通透性增大:一些蛋白质大分子通过,生成蛋白尿2.毛细血管硬化可供互换的毛细血管数量减少,造成组织缺氧,营养物质缺乏,脏器细胞坏死,产生一系列恶性循环:肝脏细胞坏死,生成白蛋白减少,细胞内运输和释放发生障碍,引发血清内白蛋白减少,白蛋白减少到3克%以下时,大多数患者显现或将要显现腹水,白蛋白减少是肝硬化的特点;神经细胞坏死可引发肌肉的萎缩,由于神经细胞不可再生,当脑神经细胞大量坏身后,那么其脑功能会受损乃至破坏,可引发偏痰。

人类的语言、书写、明白得等能力也由相应部位的脑细胞执行,若是损伤了也会留下严峻的后遗症。

三、阻碍组织液的生成(水肿)1.毛细血管硬化,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加,组织液生成增加,造成组织水肿。

2.当血浆蛋白减少,如长期饥饿,肝病而使血浆蛋白减少或引发(血浆蛋白丢失过量),都可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过量、回流减少而造成组织水肿。

微循环基本测试题目

微循环基本测试题目

微循环基本测试题目一、填空题:(共45空,每空1分,共45分);1、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循环;2、微循环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微静脉组成;3、微循环的功能主要是供给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的代谢产物,以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从而达到稳定人体内环境的作用。

4、微循环障的常见原因有毛细血管痉孪、小血管栓,血流速度缓慢及红血球、白血球、血脂等异常。

5、甲襞是附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6、毛细血管袢由较细的输入支,袢顶,和较粗的输出支组成,正常多呈“发夹状”;细动脉的血液从输入支流入,经袢顶从输出支流出。

7、微循环检测时,温度应保持在20—25摄氏度,相对湿度70%左右;检测前应避免剧烈运动,一般先休息10至30分钟;避免饮酒,同时检查前一天禁服对心脑血管有影响的药物。

8、微循环检测在左手无名指甲襞部位涂少量香柏油(提高透明度),并亲自托起顾客的手放进检测仪(手指和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9、甲襞微循环正常管袢的形态是发夹型,动脉臂与静脉臂的比例为1:1.3,无袢顶膨大,无红细胞聚集。

10.管袢血流速度分别有7种,分别是线流、线粒流、粒流、粒缓流、粒摆流、停滞;二、问答题:(共2题,每题分值不同);1、正常甲襞微循环的特点?(共7点,每1点5分,共35分)(1)乳头线:锯齿形、波浪状;表示细胞有活力、免疫力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强。

表现为睡眠质量隹,精神饱满、面有光泽、不易疲劳、新陈代谢旺盛。

(2)管袢形态:正常管袢的形态是发夹型,动脉臂与静脉臂的比例为1:1.3,无袢顶膨大,无红细胞聚集。

(3)血流速度:管袢中的血流速度分为线流、线粒流、粒线流、粒流、粒缓流、粒摆流。

前三种为正常血流,后两种为异常血流,粒流为分界线。

血流速度缓慢表示血粘度增高,容易导致红细胞聚集,影响到组织细胞正常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结果是导致人体机能下降,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出现如头昏、头痛、疲劳等症状。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1、生理学: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研究分3个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整体水平的研究。

3、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动物实验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急性实验可分为在体实验(缺点:实验不能持久,动物通常以死亡告终。

优点:可对器官系统进行较细致的实验研究)和离体实验。

4、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

5、新陈代谢:生物体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摄取营养物质以合成自身的物质,同时不断分解自身衰老退化的物质,并将其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自我更新过程。

6、同化作用:有机体从外界取得生活所需的物质,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变成生物体新的结构,合成新的物质并贮存在体内,这一过程称为同化作用。

7、异化作用:有机体在生命活动中不断破坏自身衰老的结构,在分解旧物质的同时释放能量,供机体生命活动需要,并将分解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8、阈强度:能引起活体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9、兴奋性:动物有机体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机体的这种特性称为兴奋性。

子兮第1页共3119、主动运输:逆着溶度梯度或无梯度的净移动,必须由外部供给能量,称为主动运输。

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水解产生的能量进行的离子的跨膜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所需能量来自膜外的高势能Na+,依赖于钠泵的活动)。

20、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21、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称为易化扩散。

22、根据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的不同可分为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或载体运输)【特点:高度的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和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或通道运输【特性:选择性;门控性(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微循环

微循环
• 血流经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 此路压差大,血流速度快,动-静脉吻合支 的管壁较厚,有完整的平滑肌层。几乎不 进行物质交换,多见于皮肤,必要时开放, 主要参与体温调节。 • 当环境温度升高人体需要散热时,皮肤内 的动-静脉吻合支开放,使皮肤血流量增加, 有利于体热散发;环境温度降低,吻合支 关闭,有利于保存体内的热量。
• 血流经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 • 通血毛细血管是后微动脉的直接延伸,所 以这条通路较直,血流速度较快,故经常 处于开放状态。 • 因此这条通路的作用不是在于物质交换, 而是使部分血液及时通过微循环经静脉快 速回流入心脏,以保证静脉回心血量。常 见于骨骼肌微循环。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动-静脉短路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迂回通路
• 血流经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括约 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 由于真毛细血管交织成网,迂回曲折,穿 行于细胞之间,血流缓慢,加之真毛细血 管管壁薄,通透性又高。因此,此条通路 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故又称为营养通路。真毛细血管是交替开 放的。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直捷通路
微循环-“后闸门”
• 毛细血管的血液经微静脉进入静脉。微静 脉的舒缩状态可影响毛细血管血压,分微 循环的血液流出量,起“后闸门”作用。
微循环的组成
微循环的组成随器官而异。 典型的微循环一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 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 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七个部分组 成,微循环的血液可通过三条途径由微动脉 流向微静脉。
微循环的主要通路及生理功能
通路分 血流主要 开放状 血流特 分布部 生理功能 类 途径 态 点 位 迂回通 真毛细血 交替开 血流慢 路 管 放
全身

西医综合(血液循环)-试卷1

西医综合(血液循环)-试卷1

西医综合(血液循环)-试卷1(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B1型题(总题数:1,分数:4.00)A.乙酰胆碱 B.5-羟色胺C.组胺 D.去甲肾上腺素(分数:4.00)(1).交感缩血管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B.C.D. √(2).交感舒血管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 √B.C.D.(1)交感缩血管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它所支配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上有α和β2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后,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而与β2受体结合后,则使血管平滑肌舒张。

但是,去甲肾上腺素与β2受体结合的能力较弱。

因此,缩血管纤维兴奋时主要引起缩血管效应。

(2)交感舒血管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阿托品可阻断其效应。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在平时没有紧张性活动,只有在情绪激动状态和发生防御反应时才发放冲动,使骨骼肌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

记忆口诀“输(舒)破胆(乙酰胆碱)缩回家(去甲)”。

二、 A1型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影响外周阻力的最主要因素是A.血液黏滞度B.血管长度C.小动脉口径√D.小静脉口径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是影响舒张压最主要的因素。

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管径小,血流阻力大,是对血流阻力最大的血管。

因此外周阻力主要取决于微小动脉管径的大小。

2.阻力血管主要是指A.大动脉B.小动脉及微动脉√C.毛细血管D.小静脉阻力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和微静脉,前两者又称为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均属于弹性贮器血管;静脉血管属容量血管。

3.下列哪项是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A.微静脉B.动静脉短路C.微动脉D.真毛细血管√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或称直捷通路)、动一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7部分组成。

由于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大,血流缓慢,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关于微循环直捷通路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经常处于开放状态B.在骨骼肌组织中较多见C.血流速度较快D.是血管和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直捷通路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和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的通路。

家兔的失血性休克与抢救

家兔的失血性休克与抢救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实验目的:1.学习哺乳类动物动脉血压的直接描述方法,观察神经和某些体液因素对微循环机能的影响。

2.复制几种类型休克的动物模型,并通过电视录像,观察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血压和微循环血流等的变化,加深对于”休克发病的关键不在于血压,而在于血流“的理论认识。

3.设计抢救方案,加深对休克防治原则及所用药物药理作用的理解,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1. 动脉血压是动脉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管壁产生的压力。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与大动脉的顺应性以及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的比例。

2. 动脉血压是心血管系统活动的的反映,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与体液因素有交感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

减压反射是神经调节主要方式,减压反射的构成为感受器: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传入神经:减压神经与迷走神经神经中枢:延髓传出神经: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效应器: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

而血管舒缩功能及神经体液调节异常将导致循环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血压改变,甚至导致休克的发生。

4.休克:各种强烈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重要器官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由此引起的全身危重的病理过程。

5.休克的分期:一期:缺血性缺氧期二期:淤血性缺氧期三期:微循环衰竭期6.休克的防治原则:快速输血并且大量补液,快速扩充血容量。

在快速扩充血容量的基础上,选择性的运用血管活性药物。

实验对象:家兔(1.15kg)实验步骤:1.动物称重,麻醉,仰卧固定。

2.颈部手术操作:切开皮肤→分离组织与肌肉→分离一侧颈总动脉→全身肝素化→动脉插管→描记动脉血压3.分离颈外静脉,向颈外静脉输入生理盐水。

4.分离股动脉向心方向插管。

5.少量放血开放股动脉上动脉夹,自股动脉少量放血,当放血量达全身血量10%时夹闭股动脉,观察各指标15分钟。

6.大量放血放血量约为全身血量的25%,观察各指标15分钟。

微循环

微循环

修瑞娟教授简介:(1936~)世界著名微循环专家,医学博士。

山东青岛人。

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第二医学院。

1985至1994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微循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微循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修瑞娟教授从事微循环病理及生物医学工程研究40年,成绩卓著。

于1965-1966年在北京首次对58例爆发性脑膜炎患儿甲皱微循环变化进行了昼夜连续动态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描述了微血管自主节律性运动在人体内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患者病情转归之间的关系。

1983年,修瑞娟在美国首次提出:微循环对组织细胞的海涛式灌注新理论,否定了当时世界上流行的田园式灌注的推论,被世界誉为“修氏理论”,并被评为“1983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在国际医学界享有盛誉。

近年来,修瑞娟教授又将该理论运用到爱滋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上,取得累累硕果。

著书八本,发表中英文论文180多篇,被荣聘为瑞典传统医学科学院院士、意大利医学研究院院士。

2002年2月,修瑞娟教授荣获2001届“联合国--欧莱雅中国杰出女科学家特别荣誉称号”。

此次获奖是在各国科研机构推选出的700多位候选人中,经过层层严格的、谨慎的筛选,最终有19名女科学家脱颖而出,修瑞娟教授是惟一代表中国获此殊荣的女科学家。

摘自《人民日报》 (2001年05月23日第四版)修瑞娟是第一流的科学家,是祖国第一流的优秀儿女。

同时,我们也为不尽如人意的科研体制感叹,像她这样的科学家不仅仅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

她的生命,她的分分秒秒都是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

对她的科研时间的浪费,就是对人类科学事业的浪费,是国家和人民的损失。

一九八三年,修瑞娟在微循环理论研究上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回国后,在中央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创立了我国的微循环研究中心。

微循环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是具有先进水平的微环实验室。

编制55人,从事微循环基础理论、临床实验及检测技术三方面的研究。

生理知识点大全

生理知识点大全

生理知识点大全一、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 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如O₂、CO₂等,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 易化扩散:- 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需要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等特点。

- 经通道易化扩散:如Na⁺、K⁺、Ca²⁺等带电离子,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离子通道的跨膜转运,离子通道有相对特异性、无饱和性,且通道有开放和关闭两种状态(门控特性)。

- 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 - 钾泵(Na⁺ - K⁺ - ATP酶),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3个Na⁺泵出细胞,同时将2个K⁺泵入细胞,维持细胞内外Na⁺、K⁺的浓度差。

- 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对葡萄糖、氨基酸的吸收,是借助于Na ⁺ - 葡萄糖同向转运体等,利用Na⁺的浓度势能进行的主动转运。

2. 细胞的信号转导。

- 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如神经 - 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当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后,受体构象改变,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产生终板电位。

-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以cAMP为第二信使的信号转导途径:如肾上腺素作用于β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使ATP转化为cAMP,cAMP再激活蛋白激酶A(PKA),调节细胞的功能。

- 以IP₃和DAG为第二信使的信号转导途径:如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于受体后,激活磷脂酶C(PLC),PLC使膜磷脂分解为IP₃和DAG。

IP₃可促使内质网Ca²⁺释放,DAG可激活蛋白激酶C(PKC)。

- 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如胰岛素受体属于酪氨酸激酶受体,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受体自身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激活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进一步激活下游信号分子。

3. 细胞的电活动。

- 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为负,如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约为 - 70mV。

微循环教学培训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微循环教学培训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是手指、足趾、耳廓等处,此类通路较多 。动-静脉吻合在功能上不是进行物质互 换,而是在体温调整中发挥作用。当环境 温度升高时,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增多,皮 肤血流量增长,皮温升高,有利于发散身 体热量。环境温度低时,则动静脉短路关
血管、毛细血管网
微循环旳特点:
1、管径很细:约为人发直径约1/20 2、血管很长:一种成人旳微血管连结起来约为
注意事项三
根据乳齿线旳情况,还有底色旳辨别 ,血管旳数量及形状、流态做综合分 析和判断,不要轻易下结论。
要多问少说,抓住要点(心脑血管旳 危害)
甲襞微循环观察指标
一)、管袢形态: 1.清楚度
甲襞微循环观察指标
2、排列及形态
正常甲襞第一管袢排列整齐,正常管袢外形为 发夹型,还可见到交叉型和变异型旳管袢,正 常人出现率为:正常型6根,交叉型3根,变 异型1根(6:3:1)。
显示屏
左脑
右脑
左脑动脉 右脑动脉
1~3 4 5~7 心肺
肾 妇科 前列腺
结肠 十二指 肠 幽门 小弯大弯
贲门
左腿
右腿
坐骨神经 骶椎 4, 5 3
1, 2
注意事项一
检测微循环时,首先要找到甲壁旳中间部位 1、首先要找到乳齿线、正常情况下应是山
峰状,乳齿线也叫免疫山峰。
注意事项二
1、首先要看底色, A.底色分为灰色雾状; B.底色比较暗旳; C.底色比较黑旳;
仪器知识及操作
测量血压旳注意事项 1、被测者应在放松状态下保持平静,不要谈话和
活动。测试环境宜清静。 2、将手臂裸露至肩胛部,防止衣服旳挤压。
仪器操作
3、将血压计臂带展平,使气袋中部对着肱 动脉,臂带下沿到达肘窝上三厘米处,缚 于上臂。

微循环

微循环




人的衰老生病都与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 前苏联一位医学家说:“不管你信不信, 你意识到没有,你能治疗的每一种疾病都 与微循环有关,微循环的状况将直接影响 治疗的效果和疾病的康复”。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
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 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 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 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 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 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 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 液微循环。
→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capillary venule
特点和功能:
◆ 通透性好,
血流缓慢, 利于物质交换;
◆ 交织成网
2. 直捷通路
组成: 微动脉→后微动脉→ 通血毛细血管thoroughfare channel 微静脉 特点和功能: ◆ 血流较慢,非物质交换; 使一部分血液通过微循环快 速返回心脏 ◆ 骨骼肌中多见。
二、眼球结膜微循环检查 :眼球结膜的微循环有如下特点:①眼球结膜微血 管表浅、清晰可以直接观察;球结膜底色白,与毛细血管内血液对比度好,容易 观察;③在一个视野内可以同时看到微动脉和微静脉以及毛细血管;④眼结膜上 有分泌物可随时湿润结膜。一般使用裂隙镜或生物显微镜在左眼颞侧球结 膜,选择血管清晰部位观察。观察内容: 1、微血管形态: (l)微动脉和微静脉近乎平行,血流方向相反。微动脉中血流速消快,静脉 中略慢,微静脉呈波浪状。 (2)微动静脉及毛细血管口径测量,微动脉与微静脉口径比为1:3。 (3)微血管有无增粗(瘤样膨大) 正常微血管从动脉开始管壁光滑,由粗 渐细,然后由细渐粗,局部不应有瘤样膨大现象。 (4)毛细血管网交点计数在约1-2mm的固定区域内,计数此区域内毛细血管 与边界(血管)相交的数目,正常值不超过5个。 2、血液流态: (l)血液颜色 正常情况下应为鲜红色。 (2)血流速度 与甲皱微循环检查一样,使用示波器光点扫描法跟踪测 定。 (3)红细胞聚集情况 在球结膜的微循环中。容易见到红细胞不同程度 的聚集现象。一般将聚集分为I、Ⅱ、Ⅲ度或轻、中、重度。 3、微血管周围有无渗出、出血等。

第四讲生物流体力学微循环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

第四讲生物流体力学微循环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
红细胞在中间尺寸(5-7微米)毛细血管内的运动 近年来受到很大关注,例如: 用Boundary-integral method, Lattice-Boltzman method, particle method分析红细胞变形。研究最 少的是Crepe Suzette运动。
实验和理论一致的地方:由于红细胞的存在, 流动阻力很大程度依赖于毛细管径。流阻要比没 有红细胞的同样管径的纯流体流动大5-10倍。在 红细胞间的流动呈bolus flow(圆块状)
类似于细动脉的尺寸
动脉系统中的脉动性已经消失(no pulsatility) 血管尺寸约是红细胞直径的20倍,不能把血液当作均质 流体(homogeneous fluid) 由于将探头深入到血管后,就会影响其流动,所以缺 少关于微循环的实验数据。对微循环的了解是从微循环 或离体实验中得到。
因为红细胞有弹性,易聚集,并有相互作用,它对流 动的影响很大。
2
Es
1 2
Ks
s
s0 s0
2
Tsubota, 2006, CUMPT METH PROG BIO
弯曲的弹性势能 相邻两弹簧直接的夹角, 特征角度,
N模型总单元数 Kl Kb Ks 常 系数
特征长度 弹簧单元i的长度
红细胞的面积 特征面积
红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能量
不同红细胞上两个节 点之间的距离
系数 如何在程序中实现
integer ie
integer i,j
real*8 b,c,area,amat
c
common /contrl/ delt,Re,Reiv,ista,iend,iout,ifout,cgcri,maxite
common /contrl2/ Pr,Gr

微循环

微循环

生理学
微循环
微动脉与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血管组成
微循环的血管组成:
①微动脉、后微动脉:富含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起到“总闸门”的作用。

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Cap的起始处,数个平滑肌呈环形排列,受体液调节,
起到“分闸门”的作用
③通血毛细血管:较真Cap口径粗,血流速度稍快
④真毛细血管:单层内皮细胞组成,通透性极大
⑤动-静脉吻合支:起于微动脉,止于微静脉,血流速度快
⑥微静脉:是微循环的“后闸门”
(一)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1.直捷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骨骼肌中多见,经常开放,不能进
行物质交换,加速骨骼肌中血液回流。

2. 迂回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血液-组织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3. 动-静脉短路:
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皮肤微循环中多见,通常关闭,调节体温,几乎不进行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前扩约肌与后微动脉
收缩真毛细血管网关闭血流减

局部代谢产物及组胺聚

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反应性
增高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反应性
降低
局部代谢产物及组胺被清除真毛细血管网
开放血流增加
毛细血管前扩约肌
与后微动脉舒张
(二)微循环的调节
图8-1 毛细血管灌流的局部反馈调节示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目的:考察表观粘度与管径和红血球压积率间 的关系,所以要知道中心层厚度,中心层红细胞浓 度Hc, 管径和HD是自变量,表观粘度和HT实验数据给出, 由15,19式可以得到中心层厚度,中心层红细胞压 积率Hc随 HD和管径的变化 由14获得外围区域的粘度0
相HH关TD的经H验D 公(式1 H D )(11.7e0.35D 0.6e0.01D ) (4.21)
促进血管新生疗法 阻碍血管血管新生
心肌坏死时氧的分布状态
乏氧区
肿瘤组织和正常组 织血管的结构
三分叉血管 环路血管
网状血管
4.2 微循环的结构尺寸及特征:
指动脉和静脉的直径小于180m的血管。包括:
细动脉 arteriole 10m<d<180m
毛细血管 capillary 3m<d<10m
细静脉 venule
狭窄血管内的流变学特征 Fahraeus-Lindquist effect: dependence of apparent viscosity on tube diameter当管径变小时,表观粘度 会降低。 原因解释之一:plasma skimming 狭窄管内有两层流体: 1.plasma-cell-free layer-无 细胞层,粘性较低。2. Cell layer 血管越窄,靠近管壁的cell-free layer的比例比较大, 从而整个表观粘度降低。 对于红血球压积在40-50%的血液,它的cell-free层的 厚度在1m和3-5m之间。
Sharan, M. and Popel A. S., Atwo-phase model for flow of blood in narrow tubes with increased effective viscosity near the wall, Biorheology Vol. 38 (2001), pp.415-428
HT 2 Hc
(4.15)
HT
Vc V
0
Hc 2R2d R2
Hc:core hematocrit 管内血液流量
1
Q 2R2 uc ( )d 2R2 u0 ( )d (4.16)
01
QHD 2R2 u( )h( )d
(4.17)
0
单位时间通过血管的细胞总量定义为
Hc
Vc Vrh
Vc
rh 2
Plasma skimming示意图
解释二:Finite summation correction 管内流体由剪切层和非剪切层组成,剪切层厚度为。考虑红 细胞的大小,微血管内流量和压力梯度关系可表示为,
2 2 dP Q Gp[1 R R2 ] dx
R减小,不变,/R增加,表观粘度就会降低(apparent viscosity)
类似于细动脉的尺寸
动脉系统中的脉动性已经消失(no pulsatility) 血管尺寸约是红细胞直径的20倍,不能把血液当作均质 流体(homogeneous fluid) 由于将探头深入到血管后,就会影响其流动,所以缺 少关于微循环的实验数据。对微循环的了解是从微循环 或离体实验中得到。
因为红细胞有弹性,易聚集,并有相互作用,它对流 动的影响很大。
c
uc r
r rh
0
u0 r
r rh
(4.5) (4.6)
引入下列参数
r rh
R
R
P P L
(4.7)
那么,管内各部分流体的速度分布是
uc ( )
PR2 40
1
2
0 c
(2
2
)
(4.8)
u0 ( )
PR 2 40
1 2
(4.9)
整理4.8可写成 uc umax (1 B 2 )
(4.10)
u max
PR 2
40
1
2
(1
0 c
)
(4.11)
速度曲线钝化率
0
B
1
2
c (1 0
c
)
管内血流的体积流量
Q
PR4 80
0 c
4
1
4
Q PR4 8app
(4.12) (4.13)
则表观粘度可写为
app
0
0 c
4
1
4
1(4.14)
管内红血球压积率(tube hematocrit)的表达式
第四讲 生物流体力学 微循环
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直捷通 路和动-静脉短路及微静脉构成(如下图)。
整个循环系统是供给机体组织氧、营养必需物质及其相应量血液的传送装置。 承担血液与组织液之间氧、营养必需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交换,能量、信息传 输,承担血液流通、分配、组织灌注,以及一系列反馈调节、内环境稳定机 制。
z r r r
rh r R
uc ,uo: 中心层和血浆层的速度 c, o: 中心层和血浆层的粘度
边界条件 在中心处:
(4.3) uc 0 r
在壁面处,是无滑移条件(No slip condition)
u0 0 at r R
(4.4)
速度和剪切力在血浆和中心处连续
u u c rrh
0 r rh
狭窄管内的两流体模型:中心层--粘度较高由 红细胞浓度决定,周围层:粘度较低的流体。 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
狭窄管内的流体假定为:不可压,定常,完全 发展的粘性流体 动量方程 中心区域 (4.1)
P c r uc 0 z r r r
0 r rh
对于无红细胞的血浆区域动量方程可写为
(4.2) P 0 r u0 0
越大,越容易钝化
无细胞层厚度随管 径变化规律
无量纲无细胞层厚度
结果: 无量纲的Cell-free layer 随着管径的增加或HD的 增加会减小 当管径从20增至70m时,Cell-free layer的厚度会 增加,之后就会减小。
c (Hc ) pl
1
2.2
(1 H c )0.8 1 (1 0.45)0.8 1
pl plasma的粘度
(4.22)
0 c
0
B
1
c 2 (1 0
c
)
1
管内红血球容积率与入口 容积率的比随管径的减小 而减小
Farhreus effect
HT HD
逐渐从1开始减小
Discharge Hematocrit HD
L
HD
Qrbc Q
ucVc / Lum eanR 2 Nhomakorabeah(
)
H
0
c
0 1
对4.16和4.17积分,消去Q,则得到
Hc HD
0
0 c 4 (1 4 ) c 4 (1 4 ) (1 2 )2
(4.18) (4.19)
HT umean H D uc
HD: discharge hematocri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