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戏特点

♦演出形式:①不同于杂剧的一人主唱,南戏各行角色都可唱,有利于刻画人物间的冲突和曲、白、科

的综合运用。②不同于杂剧一本四折的程式,它以

人物上场、下场为界线,每一段落自成一场,每场

可长可短,较为灵活自由。

♦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外、末、贴七种。

南戏特点

♦音乐特点:

①音乐来源以当时南方民间流行的小曲、歌谣为主,吸收了民间的唱赚及词调音乐。

②音乐运用比较自由,不受宫调理论的限制。

③曲调连接常用缠达的形式。

④多五声音阶,旋律多级进,节奏舒缓宛转。

元杂剧特点

♦音乐结构:一折戏为一个套数,一个套数由多个单曲连缀而成,多个曲调“一宫到底”,一本戏四折

有四个宫调的变化;歌词上“一韵到底”。

♦音乐特点:

①旋律由七声音阶组成。②风格雄劲有力,旋律进行多大跳跃,自由奔放。③节奏流畅、节拍较快。④

伴奏乐器:笛、板、锣、鼓、琵琶。

散曲音乐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个部分,前者是戏曲形式,后者是一种在器乐伴奏下的清唱形式。散曲

音乐的思想内容不如杂剧来得深刻,题材较为狭窄,大多描绘和抒写风花雪月、男女恋情、消极遁世的

思想感情。

♦形式:小令、套数。

散曲音乐

♦♦小令:又叫“叶儿”,是单个的只曲。王骥德《曲律》:“渠所谓小令,盖市井所谓小曲也。”套数:

又名“套曲”或“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许多只曲连缀

成一套大型的曲式。开端是一、二支小曲,中间是

一些曲牌的组合(三、四曲到二、三十曲,多少不

等),结尾有“尾声”。

“十八律”:就是在三分损益法推算出的十二律的基础上,继续推算出六律作为变律而构成的律制。这六个变律分别是:变黄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姑洗、变应钟。

学堂乐歌的兴起

•“学堂乐歌”是指19世纪末直至“五四”时期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其所教唱的歌曲。

它不仅在学堂、也在社会上广泛流行,使西方音乐文化真正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生活当

中。

学堂乐歌的产生:早期学堂乐歌产生在教会学堂阶段。《山东登州文会馆志》“文会馆唱歌选抄”中有10乐歌,其产生均在1904年以前,在近代乐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开创地位。

堂乐歌的发展

①19世纪末期,随着抵御外辱、力图自强的思想日益高涨。“维新变法”提出了“废科举”“兴学堂”的主张。

②维新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文人极力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提倡通过学校音乐教育来传播新思想,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

③1901年,清朝廷颁布施行“变法新政”,订立《奏定学校章程》,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此后,学堂乐歌的高峰逐渐来临。

学堂乐歌的内容:以抵御外侮、富国强兵为其最主要的内容,反映了20世纪初期中国人民最迫切的时代要求。此外,也有些学堂乐歌宣传科学

文明,宣扬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等。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①学堂乐歌继承了我国古代“按谱填词”的传统,将风琴、钢琴、乐理、简谱、五线谱等西方乐器和乐

理及歌唱等表演形式全面介绍到了中国。

•②学堂乐歌的集体歌唱形式为我国后来蓬勃发展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

•③学堂乐歌以“学堂”为中心发展与推广起来,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④学堂乐歌是我国古代传统音乐和近代音乐之间的一个“分界线”,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开辟了

一条新的道路。

∙萧友梅的成就: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作为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萧友梅致力于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创建,是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

者:

•①教学和办学。

∙②教材建设和理论建树:编写了许多教科书,如《普通乐学》《和声学纲要》《初级中学乐理教科书》《钢琴教科书》《小提琴教科书》《风琴教科书》,

著述有《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

概略》《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等,对音乐教育的

普及和提高起了积极作用。作为作曲家:

•③创作歌曲九十多首,部分歌曲如《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国民革命歌》等,风格接近群众

性的进行曲。但大部分歌曲内容是描写自然景色、学校生活、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美感教育。歌曲

都配有钢琴伴奏,如《问》,结构严谨,有内在激

情。

•④器乐作品,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初是管弦乐曲,后改为钢琴曲出版),《哀悼引》,弦乐四

重奏《夜曲》《小夜曲》,大提琴曲《秋思》。⑤

合唱曲《别校辞》(女生合唱),大型声乐套曲《春

江花月夜》(包括男、女独唱,男、女合唱,混声

合唱)。

独唱歌曲《夜半歌声》是冼星海1935年为同名影

片所作的主题歌。影片以富于戏剧性的曲折情节表现了追求自由爱情的男女青年和封建邪恶势力斗争的时代精神。这首歌曲深刻地表现了遭军阀毁容和迫害而隐匿藏身的男主人公在夜半时分仰望星空的愤怒、抗争和冲天的怨气。这是30年代电影歌曲中优秀的独唱曲之一。歌曲以三拍子旋律表现了压抑、痛苦的情感,舒展与紧凑交错变化的节奏蕴涵着内心凄凉与抗争的意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