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简介
近现代名人传记之沈尹默
家乡近现代名人传记之安康沈尹默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他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教育家。
1887年,入家塾读书,爱好诗歌,常以千家诗中名句吟诵。
1894年,开始学习书法。
1905年,沈尹默和他的三弟沈兼士一起赴日本求学。
1906年,因家庭经济原因无法继续求学,后返回中国在陕西居住,之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1918年,《新青年》成立编委会,他与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等人为编辑,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得力战士。
1919年,他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支持学生运动。
1921年,赴日本西京大学进修,与郭沫若相识。
1925年,他同马玉藻、周树人、李泰叶、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教员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公开支持女子师大学生的正义斗争。
1929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自甘清贫。
1949年,他先后参加了市政协、市博物馆、中国画院工作,亲自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1971年6月1日,备受“四人帮”迫害的一代大师沈尹默,病逝于上海。
享年88岁。
1978年,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沈尹默得以平反。
作为一个书法家,著有《二王书法管窥》、《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等,书法集,字帖有《沈尹默书法集》等约二十种。
他的书法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笔墨跌宕起伏,浓淡相间,有欧阳询之神韵,《沈尹默书法集》比较全面地手机了她二十岁以后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反映了他书法嬗变的全过程。
作为诗人。
沈尹默的作品多发表于《新青年》,如《生机》、《赤裸裸》、《小妹》、《三弦》、《秋》、《白杨树》等,著有诗集《秋明室杂诗》、《秋明室长短句》等,其中《三弦》被胡适称为“一首最完整的诗”。
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的作品介绍
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的作品介绍沈尹默(1902-1991),字汝羲,号默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书法家。
他出生于江苏苏州,自幼喜爱书法,对传统经典著作有着深厚的研究。
作为一位出色的书法家,沈尹默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既保留了传统书法的神韵,又注入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理念和情感。
首先,沈尹默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他精通古代典籍,潜心研究古代文化,对于经典名篇有着独到的解读和理解。
他将这些经典名篇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作品创作中,既传承了传统的文化智慧,又赋予作品新的内涵和意义。
其次,沈尹默的作品追求境界和意境的统一。
他注重作品的意境表达,通过笔墨的运用和艺术创新来展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以墨为主要媒介,巧妙运用水墨的深浅、干湿、浓淡变化,创造出独特的氛围和视觉效果。
他的作品墨意淋漓,流畅自然,富有诗意和哲理。
第三,沈尹默的作品注重形式语言的表现。
他对笔画的运用非常讲究,追求笔画的豪放与洒脱,注重笔画的力度与韵律。
他的作品结构严谨,各部分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
他的作品既有自由奔放的风骨,又有细腻精致的笔触,给观者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悟。
此外,沈尹默的作品还常常与诗词相结合,形成一种画诗之美。
他的作品如诗如画,以其丰富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思,为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感动。
他的作品总能引发观者对于诗意和美感的共鸣,激发人们对于生活和艺术的思考和感悟。
总体而言,沈尹默的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了中国现代书法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通过对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的作品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欣赏到他的艺术成就。
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到的见解开创了一种新的书法艺术形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沈尹默诗歌特点范文
沈尹默诗歌特点范文沈尹默(1901-1988),原名吴连生,后改名沈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开创者和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沈尹默的诗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倡导个体自由与个性实现。
沈尹默生活在动荡和变革的时代,他对于旧有秩序的抗拒和挑战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反叛的代表。
他的诗歌展现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倡导个体自由的主张使得他的诗歌更加关注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强调个性的实现。
第二,追求语言的创新与多样性。
沈尹默在诗歌创作中大胆尝试新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他开拓了自由诗的创作领域,不再受形式的拘束。
他通过语言的碎片化和断裂感来表达内心的激动和混乱,破坏了传统诗歌语言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他的诗歌语言丰富多样,运用方言、口语、方块字等多种语言形式进行创作,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
第三,关注社会问题与政治意识。
沈尹默的诗歌并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他关心社会问题,关注人民的疾苦,并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他的诗歌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政治现象的关注。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压迫的抗争。
他的政治意识使得他的诗歌富有思想性和社会现实性。
第四,追求诗意的表达与探索。
沈尹默的诗歌追求诗意与现实的结合,追求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他试图通过诗歌来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和爱的讴歌,对美的追求和思考。
他善于利用意象和象征来表现诗意,通过意象的隐喻和象征的力量来进行思考和表达。
综上所述,沈尹默的诗歌特点主要包括个体自由与个性实现、语言的创新与多样性、关注社会问题与政治意识、追求诗意的表达与探索。
他的诗歌开创了新的创作领域,对于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求,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他的诗歌丰富多样,在语言和形式上富有创造力和实验精神。
沈尹默
沈尹默作者:李菊华来源:《七彩语文·画刊》2016年第12期沈尹默(1883—1971),我国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教育家。
他知识广博,国学功底深厚。
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他还开创了“沈氏书风”,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06年,沈尹默从日本留学回国。
有一次,好朋友刘季平邀请他到黄叶楼喝酒,沈尹默趁着酒兴写了一首诗《题刘三黄叶楼》。
刘季平请沈尹默把这首诗写下来,贴在书房里。
刘季平的好友陈独秀看到了挂在墙上的诗和字,找到沈尹默说:“你的诗作得很好,字却俗得入骨!”乍听这话,沈尹默觉得有些刺耳,但仔细想想很有道理。
沈尹默立志要改掉这个“字则其俗在骨”的缺点。
于是,他从执笔的动作改起,每日清晨临写汉碑。
每张纸先用淡墨写一个大字,写一百张。
这时,最初的纸已经干透了,他又拿起来在每张纸上临写四个字,再写一百张,最后还在写过的纸上练习行草……如此不间断练习了两年多,沈尹默的书法终于脱胎换骨了。
1959年,陈毅副总理设宴款待沈尹默等几位同志。
沈尹默直言不讳地向陈毅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看法,他希望书法这项中国的传统艺术,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陈毅同志仔细地听取了他的意见和设想,并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很快,中央就同意在上海成立书法篆刻研究会。
1962年,80岁高龄的沈尹默在上海举办了书法作品展。
周恩来总理专门抽空来参观,并请沈尹默当场写字。
沈尹默书写了《沁园春·咏雪》。
一幅字写完后,他感觉很不满意,于是再次提笔,一气呵成。
总理笑着说:“你写得这么好,我两幅全要了。
”锐意创新的诗人沈尹默出身书香之家,祖父、父亲都是诗文高手,祖母和母亲知书达理,精通诗文。
幼时的沈尹默有时在山间田野嬉戏玩耍,有时就和母亲吟诗对诵。
沈尹默的启蒙老师是位年过七十的落第秀才,爱好诗歌,喜欢念《千家诗》,老师摇头晃脑、沉醉其中的样子,常常引得小尹默和兄弟姐妹一起学着老师的模样吟诵。
十四岁那年,沈尹默生了一场病,在家中休养了一段时间。
九年级下册语文《月夜》课件
精读细研
2.“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是思想的并立 却没有靠着。 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 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月夜》中诗人的情感?
冬天的夜晚,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在这种萧索的环境 中,诗人面对“一株顶高的树”,即更强势的人或势力,他 也“并排立着”,决不“靠着”,反映了诗人对独立人格 的追求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写作特色
意境简洁、含蓄,语气委婉,节奏舒缓。 四句诗的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简练的白描手法 充分地表现了寒风中卓然独立的形象,传神写意,颇有韵致。 整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 声词“着”,使诗歌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清新质朴,富于 散文之美。
板书设计
霜风——吹(寒冷)
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整体感知
2.《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 绘出来。
霜风猛烈地吹刮着,月光明亮地照着。霜风寒月的 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 并排站 立,充满美的意蕴。
合作探究
2.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形象?
探究一:“我”是一个身处“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 年知识分子形象。
探究二:“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 自主意识,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探究三:“我”期待通过诗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 觉醒。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诗人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 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 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运动”前期 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对自由 的渴望。
陈独秀批评沈尹默“字其俗在骨”,书法大家沈老情何以堪
陈独秀批评沈尹默“字其俗在骨”,书法大家沈老情何以堪沈尹然1971年6月1日去逝,至今刚好46年矣。
时于2000年,中国书协评定“中国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原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沈尹默先生也入秩其列。
沈尹默(1883—1971) 的书法成就,以行书最高。
郭绍虞教授生前评论沈尹默书法时说:“运硬毫无棱角,用细毫有筋骨,得心应手,刚柔成宜。
用笔粗处不蠹,细处不弱,骨肉停匀,恰到好处。
”【沈伊默】沈尹默的书法誉满天下,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沈尹默当年的书法练习与陈独秀对他的一次批评有密切的关系。
沈尹默在杭州教书时,一天,有位穿竹布长衫的青年来看沈尹默,自我介绍道:“我是陈仲甫,是刘三的同事,在杭州陆军学校教文史,昨日在刘三壁上见到你写的一首诗,诗很好,而字则其俗在骨!”刘三就是江南名士刘季平,是沈尹默的好友。
陈仲甫,即陈独秀,比沈尹默大四岁,初次见面,坦率提出意见,使沈尹默感到羞愧,不啻迎头浇了一盆冷水,但他并不反感,也不生气,襟怀坦白,虚怀若谷,事后,他对人说:“陈独秀对我直率而中肯的批评,的确使我茅塞顿开!我自幼受黄自元的影响太深了,取法不高,的确有些浪掷韶光,如今一语中的,使我今后有了方向。
“他于是研究书法理论,包世臣的《艺舟双辑》对其书法艺术发展起了深刻的影响。
现在,好像还有人拿“其俗在骨”这句话批评沈尹默,其实,我想应该是针对沈早期的字而言的,沈见陈后,其方向改变了多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沈尹默的字一定是不程度上发生了改变。
现在谈起这段名人轶事,我只能感慨“士屈于不知已,而申于知已”。
如今的艺坛,断难发生这样的故事了。
捧都来不及,谁还会如此“恶语”忠言相告啊?人都说,如今的艺术圈十分复杂,一不小心都会惹出一堆的是非来。
无非就是说个别艺术从事者,心胸不宽,听不进不同意见。
更有甚者,道说途说、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
于是乎,文人相轻的故事倒是可以车载斗量了。
当今的艺术家,听不得批评意见,互相吹捧,甚至请客送礼让人吹。
四大书法家的资料
四大书法家的资料
中国四大书法家分别是: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启功。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浙江湖州人,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已故浙江美院陆维钊教授评沈老书法时,云:“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
”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
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
生于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
自幼喜欢书画,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中年后以字行。
号石荒、沙村、决明、兰沙等。
浙江鄞县人。
启功(1912——2005),字元白,也作元伯,佛名察格多尔札布,北京市人。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帮助。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沈尹默浣溪沙释文
沈尹默浣溪沙释文一、引言《沈尹默浣溪沙释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由明代学者沈尹默所著。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沈尹默浣溪沙释文》的内容、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背景2.1 沈尹默简介沈尹默(1374年-1452年),字静之,号尹默,江苏苏州人。
他是明代早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沈尹默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他的著作《浣溪沙释文》被广泛认为是明代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
2.2 《浣溪沙释文》的创作背景《浣溪沙释文》是沈尹默晚年创作的一部文集,共有六卷。
它的名字来源于唐代诗人杨巨源的《浣溪沙》,而释文则是对诗歌的深入解释和赏析。
三、内容概要《浣溪沙释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 对唐诗的解读沈尹默在《浣溪沙释文》中对唐代著名诗人杨巨源的《浣溪沙》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他通过对诗句的剖析,展示了自己对诗歌的独特理解和高超的文学才华。
3.2 文学理论的阐发《浣溪沙释文》不仅是对杨巨源的诗作进行解读的注释文集,更重要的是它借以宣扬了沈尹默独创的文学理论。
他在文中对诗歌的表达、意境构建以及韵律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对后世文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3.3 文学与人生的关联沈尹默在《浣溪沙释文》中认为,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表达。
他通过对诗句的赏析,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体悟,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感悟。
3.4 艺术修养的重要性在《浣溪沙释文》中,沈尹默强调了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文学艺术的学习和欣赏,人才能完善自身的情感表达和智慧思考。
这一理念对于后世文人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影响作用4.1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浣溪沙释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为明代文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创作方法和理论依据,也对后世文学家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沈尹默的文学理论为后世诗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4.2 传承和发扬《浣溪沙释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学的传承和发扬。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获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
1917 年7 月在特木科《晨报》发表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这是诗人第一次发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二、故事背景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 年1 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 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断章》创作于1935 年10 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沈尹默书法大赛展开幕
首届“沈尹默杯”全国教师书法大赛入展作品展开幕式沈尹默先生(1883—1971年)原名尹默,是近现代最杰出的书法家,也是一位诗人。
是《新青年》杂志6位编辑之一、中国新诗体裁的倡导者。
沈尹默先生祖籍浙江吴兴,出生于陕西汉阴。
早年曾留学日本。
解放前曾任北京大学文学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中法文化交流出版委员会主任、监察委员等职。
1946年后因不满国民党当局,退隐上海,以鬻字为生。
解放后先后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管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
自抗战胜利后至他去世,在虹口生活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
他通过自己毕生的实践,在书法创作、理论、教育和组织四个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创造性的贡献,形成完整的书学体系,并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这也使他比同时代任何一位书法家有着更特殊、更崇高的地位。
沈尹默先生作品2013年是沈尹默先生诞辰130周年。
在上海市举办书法艺术节之际,决定举办首届“沈尹默杯”全国教师书法大赛。
此次大赛是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文联及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主办,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局、上海市虹口区文联、上海市沈尹默书法艺术研究会承办,上海市虹口区书法家协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协办。
旨在通过纪念、重温沈尹默先生的书法教育成果的同时,促进当下教师书法水平的提高,推进书法教育事业的新发展,从而为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5月1日发布征稿启事起,来自世界各国的教师书法爱好者投稿踊跃,其中有出自美籍华裔教师之手的作品,也有86岁高龄的退体教师泼墨献作。
截至6月30日,共收到作品2316件。
7月1日至7日,初选出约400件作品。
7月8日经过大赛组委会初评小组,评选出280件较为优秀的作品进入终评。
沈尹默艺术简表
殊 ( 子毂 )相识。 10 年 宣统元年 { 99 己酉) 2 岁 7
1 1 年 民国8 ( 99 年 己未 ) 3 岁 7
在杭州 高等学校正 科任教 因沈兼士关系 .认 识周 树人 ( 鲁迅 ),又在周梦坡处与陈叔通 ( 敬第)相识。 1 1年 宣统二年 ( 90 庚戌 ) 2 岁 8
编 辑部 随陈独秀迁返上海 ,与 《 新青年》关系告一段落。 12 年 民国1年 ( 91 0 辛酉 】 3 岁 9 赴 日 西京大学进修 ,与郭沫若相识 。 本 12 年 民国1年 ( 92 1 壬成 ) 4 岁 0 兼任北京女子 师范大学教授。 12 年 民国1年 ( 4 9 3 甲子 ) 4 岁 2 杨荫榆继 任北京女子 师范大学校长 ,杨 氏反对新 文 化.将 学生 自治会干事6 人开除 .学校爆发拒杨风潮。先 生 积极支持 学生之正义行动。
长 女令 融 出生 。 10 年 光绪三十一年 ( 95求学。 已擅 书法 ,诗词亦 有名,存世诗词以该年为最早。 10 年 光绪三十二年 ( 96 丙午} 2 岁 4 因家庭经济 关系,无力继 续求学 返 回国内。随即 回陕西居住。次女令筠出生。 10 年 光绪三十三年 f 97 丁未) 2 岁 5 陪同母亲回故 乡 吴兴小住 同乡俞环澄为介绍周梦坡、 蒋梦菝.于是被聘至杭州任教。结识陈独秀 ( 仲甫)。 10 年 光绪三十四年 ( 98 戊申) 2 岁 6 在杭州两级 师范学校任教 。长 子令扬 出生 。与苏曼
1 2 年 民 国 1年 ( 丑 ) 4 岁 5 9 4 乙 3 5 7 月2 日与马裕藻 、周树人 、钱玄 同、沈兼 士等教 员
联 名发表 《 关于北京女子 师范大 学风潮宣言》 .公开支 持女师大学生的正义斗争。
沈尹默《月夜》优秀实用课件
板书设计
霜风——呼呼的吹着→寒冷 冰 月光——明明的照着→明朗 冷我”与树
并排立着→思想的并立 却没有靠着→独立
清 寂
性格独立不倚与 坚强果敢 追求思想自由与 个性解放
拓展延伸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美称。
①玉兔:神话里月中有玉兔,代指月亮。金乌长 飞玉兔走。——韩琮 ②白玉盘: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③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屈原 ④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 ⑤素娥:素娥即月之号 ——《幼学琼林》 ⑥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李白 ⑦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李贺 ⑧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贾岛
课堂小结
这首诗一开篇就着力描写秋天的夜晚,在 读者的心里,那应该是萧瑟的,甚至是有些寒 冷的,但诗人的呈现,却是生动的,甚至明媚 的,“呼呼”、“明明”,这两个词,一下子 就让寂寞与冷清走开了。“我和一株顶高的树 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从“没有靠着”可 以看出,诗人在末尾表达了自己渴望独立自主 的精神愿望,追求人格独立,不依附他人,在 今天看来,也依然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与李志敏合称“北大 书法史上两巨匠”。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 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 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 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 盖无人出其右者。”
背景链接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月出 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 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 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大地 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 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 标志。
文题解读
沈尹默对中国书法的名言
沈尹默对中国书法的名言摘要:一、沈尹默简介二、沈尹默对中国书法的贡献三、沈尹默的名言四、名言背后的意义五、沈尹默名言对后世的影响正文:沈尹默(1883 年-1971 年),原名沈士远,字尹默,号秋明,浙江湖州人,中国著名书法家、诗人、学者。
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现代帖学之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尹默对中国书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复兴帖学:沈尹默是现代帖学的奠基人,他倡导回归传统,研究古代书法,发掘并恢复了帖学这一传统书学体系。
2.创新书法: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笔法秀逸、结构端庄、气韵生动,富有诗意。
3.书法教育:沈尹默致力于书法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尹默的名言主要包括:“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和“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
”这些名言揭示了书法艺术的真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尹默名言背后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强调书法与佛法的关系:沈尹默认为书法与佛法有许多相通之处,都强调内心的修养和悟性。
这对后世书法家追求书法的精神性、提升书法艺术的境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关注字的结构:沈尹默强调字的结构要合理搭配,筋骨肉相互依存,才能使字体秀润生动。
这一观点对后世书法家在字体结构方面的研究和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
沈尹默的名言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丰富了书法理论:沈尹默的名言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书法理论,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指导书法实践:沈尹默的名言对后世书法家的创作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许多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借鉴了沈尹默的观点,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
3.传播书法文化:沈尹默的名言作为书法艺术的一部分,对传播书法文化、弘扬书法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短诗五首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 样。 本诗发表于1918年1月,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了辛亥革 命,已经推翻清王朝,但中国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封建统 治下,广大的人民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封建愚昧、锁闭 保守仍旧严重的戕害着我们的民族。因此,唤起自由思想 和个性意识很重要。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学,就是这种民 主思想的摇篮。他所参与的《新青年》,则是提倡新文化 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 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
思考 1为什么说头边而不说墓畔?
蕴含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还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 的复杂情感
2 红山茶有什么喻义?
红山茶是诗人使用的隐喻,表达出对萧红的赞美与哀悼,也象征她如 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
3最后一句怎样理解?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这里有伤悼,有惋惜,还有 羡慕。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读诗歌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 2怎样理解这首诗蕴含的哲理?
3怎样理解“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 饰了别人的梦”这句诗?
参考答案 1“人”不仅是欣赏“风景的”主体,有时也会成为别人眼中 的“风景”,成为欣赏“风景”的客体。风景里有了人,风景 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2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是相对的,又都是 互相联系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 当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 梦中的活动者,给人带来愉悦。
1945年获得智 利国家文学奖,并于同年加入了智利共产党,1950年获得加 强国际和平奖。1971年10月获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邮差》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同名电影荣获1996年奥 斯卡金像奖。中文版《邮差》是被翻译的第31种语言。
月夜(沈尹默)课件
形近字
霜(shuānɡ)下霜 孀(shuānɡ)遗孀 株( zhū )一株 姝( shū )名姝
株:多与植物相关。 以义辨形
姝:美好;美女。
词语集注
霜风
刺骨的寒风。
顶
表示程度最高。
课文 精讲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动静结合
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分 别写动态的“霜风”、 静态的“月光”,“呼 呼”“明明”两个叠音 词形成了一种抒情的感 叹语气。“呼呼的”让 人感到一种生机,“明 明的”为夜晚增添一抹 亮色。两个词虽写霜风 寒月,却无凄清之感。
结构 梳理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交代 月光——明明的照着 环境
“我” 顶高的树
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人格独立 思想自由
主旨 归纳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通过“我” 与高树并立但并不倚靠的形象,展现出“五四 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 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意识。
③ 观念新:追求个性和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和 见解。
字词清单
多音字
( zhe )吹着
( zhuó)着落
着 ( zháo )着急
下棋时下出的高明 的着数;泛指好办
( zhāo )高着儿 法、好主意。
串句记忆法:你这着(zhāo)儿真绝,让他干着(zháo) 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意。“顶高的树” 反衬了“我”的渺小,“并排立 着”写“我”与树并立的状态, “却没有靠着”强调“我”独立 地站着。虚词“着”收束着四个 状态,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诗歌以霜风、月光、高树、“我”四个意象,表现了“月夜”的韵味,通 过“我”并没有倚靠身旁“顶高的树”,突出了觉醒了的青年知识分子独立的 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沈尹默简介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别号鬼谷子。
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
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
沈尹默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
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
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米芾)以下”。
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张辛教授评价:“北大历史上的名书法家只有章梫、金息侯、罗复堪、沈尹默等寥寥几人而已,李志敏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第一人。
”原名君默(因其在北大担任教授时少言,被同大界长歌供图事调侃说“要口干嘛”所以建议其君为尹,随后便改名沈尹默。
),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在陕西汉阴。
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早年二度游学日本的沈老,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
陈独秀曾批评沈尹默“字则其俗在骨”,因此两人关系不佳。
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老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
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
19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
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足见沈先生高风亮节。
2020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巩固练习新人教版
3*短诗五首知识1.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其《雨巷》一诗传诵一时,因此有“雨巷诗人”的美誉。
另有《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狱中题壁》等名诗流传。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被合称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雕虫经历》《慰劳信集》,译作《莎士比亚悲剧四种》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
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
197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有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
2.背景探寻《月夜》: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发表了沈尹默的三首诗,即《鸽子》《人力车夫》和《月夜》。
后来,他的《月夜》和《三弦》,一直是人们称道的好诗。
康白情说,“第一首散文诗而备具新诗的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并认为此诗“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足见它一开始发表,就引起了诗界的注意。
《萧红墓畔口占》:1940年1月,戴望舒和萧红在香港首次见面,却一见如故。
而在此之前,萧红已应戴望舒的约稿。
萧红晚期的主要作品《呼兰河传》也是经戴望舒之手在《星岛日报》连载。
1942年1月,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葬于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先 生在《民初帖学书家沈尹 默》一文中,有“楷书中 我认为适合他书写的,还 是细笔的褚楷,真是清隽 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 頫后,难得一睹。”已故 浙江美院陆维钊教授评沈 老书法时,云:“沈书之 境界、趣味、笔法,写到 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 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 多。”
沈尹默学书法
沈尹默简介
沈尹默,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 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 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 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以书法闻 名。
民国初年,书坛就有 “南沈北于(右任)” 之称。。著名文学家徐 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 法艺术成就,“超越元、 明、清,直入宋四家而 无愧。”已故全国文物 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 授认为:“数百年来, 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 右者”。
青少年时期
父亲和祖父都善书, 父亲善欧阳询的楷书。 父亲忙于公事,没有时 间教沈尹默写字,沈尹 默的入门老师是师塾吴 老师。
青少年时期
吴老夫子是黄自元 的崇拜者,自然他的学 生也是学黄自元临习的 《醴泉铭》。 而黄自元的书法, 格调并不高,是典型的 馆阁体,类似现在的电字 的问题所在,便开始取法家藏 的各种字帖。15岁时,已经能 为人书写扇面。 15岁,因父亲所嘱,写过 邓石如的篆书。但没有花太多 精力。 15、16岁时,父亲嘱其带 扇骨写扇,方觉自己执笔不稳, 不能悬腕写字的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