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全面版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美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6f8f57e9b6648d7c1c74646.png)
课文导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王昌龄)
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王翰)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
飞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悠然自在!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春望
课文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
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
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 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 赏名作之境界。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 第二十四课
赤壁
课文导入
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
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 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
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
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 ”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 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 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
爱国之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雁门太守行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6张PPT)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805e75e02768e9951e73830.png)
理解性默写:
7、写出了诗人在傍晚与飞鸟结伴的诗意生活的诗 句是:_山__气_日__夕__佳_,飞__鸟__相_与__还__。 8、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 受的句子是:__问_君__何__能_尔__?_心__远__地_自__偏__。 9、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__山_气__日_夕__佳___,__飞_鸟__相__与_还___。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 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 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 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 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 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 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 “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 现。
质疑探究:
苏轼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时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 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 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 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 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 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 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 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 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轻声读,结合注释,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1-4句:建造房屋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 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 28共83张PPT29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 28共83张PPT29](https://img.taocdn.com/s3/m/5c9e3858f705cc17552709f3.png)
“国”是指都城长安,是当 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 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目前的 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意味着 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 殆尽,只剩山水。春天是充满 希望的季节,这里的“草木深” 写出了长安城内杂草丛生。因 此,这一句是用“山河在”、 “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 破和凄凉景象。
▲合作探究
➢ 试概述文章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 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 国思家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热爱 祖国,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试以“望”为切入点比较《望岳》和《春望》。
望岳
春望
“望”的对 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 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 象不同 奇秀丽、巍峨高大 池和遍地荒草
远望:一脉青色横亘于 近看:城池残破,
稀少
简直
“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 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 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不 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 来难以排遣的愁苦。
▲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 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 非。杜甫的《春望》开头 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合作探究1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 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诗史”。
《春望》 杜甫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 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 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 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 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 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 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 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 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 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合作探究
➢ 试概述文章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 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 国思家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热爱 祖国,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试以“望”为切入点比较《望岳》和《春望》。
望岳
春望
“望”的对 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 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 象不同 奇秀丽、巍峨高大 池和遍地荒草
远望:一脉青色横亘于 近看:城池残破,
稀少
简直
“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 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 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不 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 来难以排遣的愁苦。
▲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 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 非。杜甫的《春望》开头 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合作探究1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 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诗史”。
《春望》 杜甫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 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 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 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 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 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 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 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 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 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24 诗词五首 (共26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24 诗词五首 (共26张)](https://img.taocdn.com/s3/m/697e7da4c850ad02df8041c8.png)
4.在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写出诗人看到南山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诗人闲适 恬静的句子是: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5.杜牧的《赤壁》一诗中,蕴涵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6.《春望》一诗中杜甫移情于花鸟,以“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 诗表达了感时伤世的复杂情怀。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把杜甫《春望》默写完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默写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 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悠.然.见南山( 悠远闲适的样子 ) (2)飞鸟相.与.还( 相伴 ) (3)浑欲不胜.簪( 能够承受,禁得起 ) (4)我报路长嗟.日暮( 叹息,慨叹 )
【文言翻译】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诗句。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
1.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 入眼帘的状态。“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 灵自由和惬意。
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 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 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诗词五首 (共58张PPT)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诗词五首 (共5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2311772a98271fe910ef953.png)
词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是一种诗的别体,调有定格、
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词分为小令、 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明确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
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词的格式的
章的主要内容。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中
的第五首。 《春望》“春望”即春天所见。“春”点明了“望” 的时间。“望”点明了人的主观行为。春天本是鲜花遍 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然而诗人所望到的却是国
家破灭、满目凄然的景象。
《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后人
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今山西
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著有散文
《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歌1 400多首,以古体诗、律 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诗作多真实、深刻
地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
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
王承守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 救。
元和九年,李光颜身先士卒,突出、冲出吴元济叛军的包
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李贺这首诗写的是朝 廷与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赤壁》这首诗写于诗人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游览了赤 壁(今湖北黄冈赤鼻矶)这个著名的古战场,诗人站在滔
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发
生在这里的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有感于三 国时期英雄的成败而写下了这首诗。
《渔家傲》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 (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全面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全面版](https://img.taocdn.com/s3/m/405d01a151e79b8968022666.png)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读出情感:豪壮、慷慨、激昂
诗句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 2. 首联:写景又叙事,写敌我两军的态势。 前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 云”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 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写守 城将士严阵以待,雄姿英发。
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赤
壁
未销蚀的铁戟 兴感之由 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有 侥幸心理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颈联:叙事写景,描写了援军到来的活动。 2.前句中“半卷”写出援军的悄然行军,“临易水”交代交 战地点。后句接着写双方的苦战。
3.“半卷”二字含义极为含蓄丰富。战斗从早到晚那样惨烈 ,可并没有因黑夜到来而停止。我军势弱,不能坐以待毙 ,而选择主动出击。 “半卷”,一是风大,红旗不能充分 展开,描写急行军的样子;二是为了隐蔽突袭,攻其不备 ,这也体现了我军的智慧。“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 又引用典故,显示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风萧萧 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永别勇士荆轲的 场景历历如在目前,催人泪下。“声不起”三字,写天气 极寒,天冷霜重,鼓皮受潮,响声不大。
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ppt优质课件(77页)
![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ppt优质课件(77页)](https://img.taocdn.com/s3/m/d95dd8d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9a.png)
颔联: 花、鸟
颈联: 烽火、家书
尾联: 2021/10/10
白头
簪
21
译文:
国都已变得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 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可是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 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战乱持续很长时间了,家人已久无音信,此时的一
2021/10/10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
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
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
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
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
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
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
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
历尽千心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
2021/10/10
31
写作背景
•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于中唐以后,藩 镇飞扬跋扈,河北地区战事仍频,严重破 坏了国家的统一安定。李贺模拟乐府古题 而填写的这首新词,虽然带有想象成分, 并非纪实之作,但在当时是有典型性的, 且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21/10/10
32
领会诗意
• 结合下面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每句诗歌的 大意,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小组间质 疑难字难句。
2021/10/10
14
春望
2021/10/10
15
杜甫是唐帝国盛极而 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 产生的伟大诗人。
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
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
的动乱、中下层人的苦
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
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
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
中。后人评杜诗为“诗
史202”1/10,/1称0 杜甫为“诗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25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6514de1da38376baf1fae5a.png)
能够承受 胜( ) —— shēng 簪(zān)—— 一种束发的首饰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韵 译
山河依旧国都早已沦陷, 草木茂盛满城都是春天. 感伤时局泪水溅湿了花朵, 亲人离散鸟啼声更让人心伤. 战争连绵了整个春天, 珍贵的家书也难相见. 满头的白发愈搔愈短, 稀疏得简直无法插簪.
如何学习诗歌?
●
第一招
●
多读 ——读出诗韵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准下面的字,
并理解它的含义 jiàn 溅( )—— 溅落 抵( dǐ)—— 值得
搔(sāo )—— 用指甲挠 浑(hún ) —— 简直
大哥哥,大姐姐,我 戴上眼镜仔看你读书 啊,别读错了字呀!
★如何学习诗歌?
●
第二招
●
多思
——感悟诗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 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 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 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 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 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的城市,曾几何时,竟 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 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 国伤时的感情。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 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 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 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 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2f9d4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c.png)
理解诗意
破:陷落。
国都,指长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jiàn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品析】 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运用反衬的手法更
加突出了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理解诗意
古时边防报警的
相当,值
烟火。这里借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事。
sāo
简直
zān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品析】
“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的珍 贵。尾联中“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 传达内心的忧国思家之情。
结构梳理
赤壁
戟未销 兴感
任前朝
咏叹 非风便 史将淆
借古讽今 警策众人
诗歌总结:
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 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 不平,也警告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
作者简介:
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是婉约派的代表。 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 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自小受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 “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 丈夫赵明诚病死,她境遇孤苦。有《漱玉词》传世。
感悟品析
1.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句句景语皆情语。往日繁华的长安,竟被毁到残破
不堪的地步,实在令作者痛彻心扉。首联在内容上交 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感悟品析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颔联在上联描写的基础上,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方法,抒发了对离别的伤感,字字痛彻心扉,悲伤 之情跃然纸上。
理解诗意
乐府曲名 雁门太守行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李贺 黑 云 压 城 城 欲 摧,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之赤壁共29张PPT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之赤壁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b750f4425c52cc58bd6be33.png)
1、 他 们 交 朋 友时, 有没有 遇到问 题?分 别是什 么?
有 。 问 题 分 别 是 小 王 感 到 开 心 , 对 友 谊 充 满 渴 望 ; 小 丽 担 心 别 人 是 不 是 喜 欢 她 ; 小 雨 觉 得 有 朋 友 让 她 感 到 又 甜 蜜 又 苦 涩 。
《赤壁》杜 牧
•折戟/ 沉沙/ 铁未销, •自将/ 磨洗/ 认前朝。 •东风/ 不与/ 周郎便, •铜雀/ 春深/ 锁二乔。
赤 壁
杜牧 折戟①沉沙铁未销② , 自将③磨洗④认前朝⑤ 。 东风⑥不与周郎⑦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 ②销:锈蚀。 ③将:拿起。 ④磨洗:磨光洗净。 ⑤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⑥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 势,尽烧北船。 ⑦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 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情 境 展 示
小 王 说 : “ 终 于 上 初 中 啦 ! 我 真 开 心 , 能 认 识 很 多 朋 友 , 他 们 会 帮 助 我 , 鼓 励 我 , 和 我 一 起 玩 耍 , 真 好 ! ” 小 丽 说 : “ 和 小 学 朋 友 分 开 了 , 在 这 个 新 的 环 境 里 , 我 能 和 谁 做 朋 友 呢 ? 同 学 们 会 喜 欢 我 吗 ? 好 担 心 ! ” 小 雨 说 : “ 我 感 觉 没 有 朋 友 好 孤 单 , 有 了 朋 友 又 麻 烦 , 真 的 好 矛 盾 啊 ! ”
周瑜:卓越才能 有东风 有机遇 杜牧:卓越才能 无东风 无机遇
赢得赤壁 之战,一 战成名。 有才无处 施展,无 所作为。
一层意思:
现实情况是我具有周瑜一样的才华,却没有周瑜那 么好的客观条件,没有良好的机遇。 ——表现了诗人无用武之地的抑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共60张PPT)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共6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4b834a6c77da26925c5b09c.png)
颔联写景,描绘了作者怎样的 见闻感受?从什么角度来写景?
一句写花,写所见,写时局; 一句写鸟,写所闻,写家事。诗 人以乐景写悲情,概括了忧伤国 事、恨别家人的深沉感情。
春望
颈联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 句,就是因为它能引起人的共鸣。 请你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烽火”句承上“感时”句,“家书”句承 上“恨别”句。诗意上下贯通,自然流畅; 感情波澜起伏,动人心魄。“连三月”, 可见战祸之长;“抵万 金”,极言家书难 得。在那年代,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有的想 法,很自然,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 义?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 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 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 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 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 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 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 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这里的“真意”是指诗人远 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的乐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43207b3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65.png)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结庐.( lú ) 东篱.( lí)
嗟.日暮(jiē ) 车马喧.( xuān )
燕脂.( zhī ) 谩.有(màn ) 不胜簪.( zān ) 搔.更短(sāo ) 提 xié( 携 ) yīn( 殷 )勤 折 jǐ( 戟 ) níng( 凝 )夜紫
2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或“以花自喻,表达了对青春易逝的慨 叹”)。
(五)(武威中考)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 刎之处。 2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 咏史(或:怀古咏史)诗。
示例:(1)战斗从白昼持续到夜晚:从“甲光向日”的白天至“塞上燕脂凝 夜紫”的黄昏;(2)“塞上燕脂凝夜紫”,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 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 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17.这首诗色彩鲜明,请分析这一特点及其作用。 这首诗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 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错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作者善于调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很好地渲染了战斗的惨烈。
“人生自古谁无死?_留__取__丹__心__照__汗__青___”“__鞠__躬__尽__瘁___,死而后已”的继 承和发扬。
2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 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 如果 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 也有可能 卷土重,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 (共45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 (共4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9ebdc871a37f111f1855bc3.png)
背景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 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 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 “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 雅有致。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抑郁不平 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 有侥幸心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 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 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 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 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 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 反而心惊胆寒。
烽火连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家书抵万金。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 ,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 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 贵。
3.“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 指什么?
人的自然本性。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 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 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 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 投映到作者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 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4、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陶渊明对 自己隐居生活的满 意,从大自然里悟出 人生的真意,获得恬 静,心灵安逸,远 离世俗烦恼的思想 感情。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的房屋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无 车马喧嚣的烦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你问我怎么能这样?精神远离尘世, 超脱世俗,心志高远,所以居所自然也就 偏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
在现在山西省。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 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 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 自由诗”。“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作者简介
李贺( 790 ~ 816 ),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
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27岁病卒,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 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 些作品中,作者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 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 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 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 有《陶渊明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建造、构筑。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 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 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 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 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 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 ,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 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 五言律诗--《春望》。
春望/杜甫
少陵野 作者 杜甫 字 子美 号 朝代 唐 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评价
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 作品风 挫为主;诗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 格 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 《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三 代表作 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 品 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 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主旨
全诗抒写了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 感情,表现出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 好情操。
安史之乱 (悲凉)
感时恨别
国 破 烽 火
草木 深 花 鸟
溅 泪 惊 心
沉痛
家 亡
(思念) 家书 贵
雁门太守行/李贺
解 题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后人多用
24 诗词五首
R· 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饮酒(其五)/陶渊明
作者介绍
陶渊明( 365-427),字元亮,浮阳柴桑 (今江西龙江)人。青壮年时,有过建功立业 的抱负,后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 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四十一岁时弃官 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 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 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 是政治、经济、文 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 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 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 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 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 的田园生活。
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辨:辨别,说明。
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 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总 结:
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 心境。“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 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 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 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所妄干。”(王士祯 《古学千金谱》) 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 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山气日傍晚。
相与:结伴。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 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 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 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 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这里形容不经意的样 子。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 “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 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 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 ·元好问《论诗》绝句
古诗今译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 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 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 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 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 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问题思考
1.题目中的“望”统领了哪几句诗?这几句诗写 景的角度是如何变换的?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 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 由满城到花鸟。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出了诗人 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心底的哀愁。“白发”为愁所致, “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 则更增一层悲哀。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 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 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 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 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 你的理解。
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
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
的境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而:却。
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 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 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 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 尔:如此,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 “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 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 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