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1.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与集大成者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Harold. D. Lasswell,l902-l977)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1890-1947)
⏹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sfeld,1901-1976)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Carl I. Hovland,l912-1961)
⏹“集大成者”施拉姆
2.什么是传播,有哪些特点?
⏹传播的定义:“ 社会信息传递的行为或过程”
传播的特点
a)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传播是一种双向性的社会互动行为。

d)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 .四功能论?
a)监视:守望社会,向社会告知并提供新闻
b)联系:媒介对周围信息的选择、解释、批评
c)传承社会文化: 教育增进社会凝聚:扩大共同经验的基础,减少迷乱,持续社会化
d)娱乐:解决日常困扰,打发闲暇时光(鼓励人们逃避现实);创造大众文化:艺术、
音乐,使大众有机会接触(伤害精致艺术);提高公众品位,激发对艺术的兴趣(降低公众品位,阻碍人们对艺术的崇尚).
3.两个环境理论?
a)现实环境: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技能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

b)虚拟环境: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即需要通过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p56
4.什么是模式?5w模式?
模式的定义: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模式有文字模式、图象模式、数学模式,其中图象模式是常被采用的。

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
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5w模式
评价:从本质上讲,模式是一种人为的象征性的设想。

它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拉斯韦尔的“五w ”模式把传播只看作是从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单向过程,而忽略了传播中由受众向传播者“反馈”的机制。

同时,这一模式也被认为过于简单和武断。

5.什么是“镜中我理论”?
“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

” 我们通过想象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和外貌的感觉来理解我们自己,因为这里的自我正反映了别人的意见,所以叫做“镜中我”( looking glass self )。

传播是“镜中我”形成过程中“惟一”的关键要素.
9.什么是大众传播?特征有哪些?负面影响?
定义:就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
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从事大众传播的专业化社会机构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等。

特征: 大众传播需要借助于特定的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是点对面的无具体对象的传播
传播的内容是公开的,安排信息传播的时间,通常以同时到达多数受众为
目的
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
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递信息
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负面影响:
首先,交往视野逐步开阔,个人心灵明显封闭。

其次,诉诸形象、色彩等因素的感官刺激不断增强,精神意义明显削弱。

第三,知识积累更加迅速,情感教育明显缺乏。

记忆效果趋于强化,思考引导明显淡化。

技术
支持不断发展,伦理约束明显滞后。

第四,网络的日新月异带给人类的也不仅仅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社会秩序、价值观念
的颠倒与错乱。

最后,大众传播中的文化交流日益扩大,文化霸权也就愈发明显。

◆ 第一、“混淆视听”。

大众传播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各有其声。

对待同一事件站在不同的立场,
会表达出不同的看法。

◆ 第二、“娱乐至死”。

大众传播的内容越来越庸俗化、媚俗化、低俗化。

◆ 第三、“比邻若天涯”。

大众传播使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


◆ 第四、“时间窃贼”。

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占用了大家太多时间,让我们甚至不惜耽误本职的工
作,去向他靠拢。

谁 说什么 对谁说 通过什
么渠道 产生什么效果
传播者研究
信息内容 受众研究 媒介研究 效果研究
5.信息
⏹信息是用来减少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或香农逆定义: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这一概念没有包含信息的内容和价值,只考虑了随机型的不定性,没有从根本上回
答"信息是什么"的问题。

6.什么是符号?特点有哪些?
定义: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
特点:抽象性普遍性多变性
7.什么是媒介?
定义:信源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中介,(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8.什么是热媒介、冷媒介?
“热媒介”是指信息量充分,清晰度高的媒介,受众只需较少想象力,不必对信息加以补充和解释的媒介.比如:报纸、杂志、电影、照片。

“冷媒介”是指清晰毒低,信息量小,它需要受众发挥想象,补充其所具有的“点滴含义”。

比如:电视、漫画等。

9.施拉姆在《传播的四种理论》中以为自大众传播诞生以来,世界上先后出现了哪四种控制理论?
分别是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10.把关人理论是谁提出的?什么是把关人理论?
1943年,传播学的奠基人卢因在《心理生态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把关人”理论。

媒介在信息传送过程中,有重大的信息过滤作用.媒体决定发布的新闻只占已发生新闻的一小部分,而读者最后从报纸上读到的新闻,又只占媒体所发布新闻的一小部分,因此,让读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媒介起着决定作用.
11.受众在面对众多的信息时,存在的三种内在选择机制或选择性心理是什么?
受众,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受信息的人
☐选择性理解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
☐选择性记忆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存在大脑之中。

首因和近因,首因:指放在最前面的信息最容易被受众注意。

近因:指的是放在最后面的信息最容易被受众记忆☐选择性接受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会有意无意的接受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而主动排斥与自己固有观念相斥和与自己无关的信息
12.试论述知识沟理论。

(主要观点、产生因素、评价)?
主要观点蒂奇纳(P.J.Tichenor)的“知识沟”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外,蒂奇纳认为,还有五个因素是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
第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第二,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

第三,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

第四,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

第五,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

产生因素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明显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种差距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升学率、学历甚至将来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上的两极分化。

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为主的“明尼苏达小组”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于1970年在《舆论季刊》上提出了“知沟理论”。

评价积极意义在于,它揭示出造成“知识沟”的根源在于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高低不同。

一些学者认为,个人在一段时间内追求某种特定的知识的过程中,这个“上限”可能是存在的。

但在一个人一生追求知识的整个过程中,这个“上限”是否存在还是一个问题。

如果“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识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很幼稚的”话,那么,“上限效果”理论正从反面说明了“知识沟”理论的正确性。

13.两级传播理论?
定义:指意见从媒介到舆论领袖到受众再从受众到媒介的过程。

评价:二级传播理论最大的贡献是否定了当时影响很大的枪弹论,为人们研究大众传播效果提供了理论武器。

但该理论在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抽样技术和实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

而且片面的过分地夸大了人际关系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14.论述“议程设置”理论(主要观点、模式、特点)。

主要观点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模式: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特点: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15.论述“创新与扩散”理论。

在扩散的早期,采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当采用者人数扩大到相关群体人数的10%~25% 时,扩散的进展会突然加快,扩散进入所谓的“起飞期”;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又会减缓。

在创新扩散的过程中,“早期采用者”为后来的起飞作了必要的准备。

这个看似“势单力薄”的群体能够在人际传播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劝说他人接受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