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课程实施的主体
1.教师 教师是直接的课程实施者, 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 与主动性对课程实施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任何课程理 论与方案,都需要教师的充分理解和转化,才能被合理 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体现其理论与实践价值。
2.学生 学生对于课程方案的态度同样也影响着课程实施。每 一位学生可能都有着不同的人生规划和学习目标,对 于课程改革,他们可能有着与课程专家或教师不同的 理解。 3.校长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机构,学校在课程开发、实施 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领导者, 校长的影响实际上涉及了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
(5)谈。就是和听课教师与学生交谈。一可先请上课 教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感受,或请学生谈对这堂 课的感受;二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及时、慎重地和上 课教师交谈或交换意见;三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与 特色,谈从中受到的启迪与所学到的经验,谈这节课 的不足与自己的思考、建议。
二、影响新课程实施的因素
1.新课程方案的特点 2.课程实施主体的状况
教师的状况
学生的状况 校长的状况 3.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
三、完善新课程实施的若干对策
1.加强对新课改实施过程的研究 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 我国的课程理论水平,也有利于有的放矢,及时地发 现和解决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2.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新课程实施的配套设施建设 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保障,特别是经费问题。
3.中间策略
中间策略主张由学校发起变革,通过学校向内外拓展 进行课程改革。这一策略认为学校是发起改革最适当 的机构,学校应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体:一方面学校可 以联合校外人士推广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创 造有利条件发动教师参与变革。
二、课程实施的模式(P170-177)
1.研究—开发—推广模式 即由国家组织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针对具体的学科或 课程问题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设计出新的课程 方案,然后再到学校中推广使用。 2.变革阻力消除模式(ORC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消除变革阻力的一个方法是,课程领导 者和组织者要让实施者(主要指教师)共同参与课程 决策,避免教师对新课程方案的抵制。课程领导者将 课程权力与教师共享,让教师参与课程方案的制订和 实施。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教学过程的环节一般包括备课、上课、说课、听课和 评课五个方面。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计划和准备的 过程。具体来说是指教师在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和研 究学生,设计教学策略与方法,创造必要的教学环境 及条件,以便使新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准备过程。备课是课堂 教学行为的起点和基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 提。
自上而下策略主张课程变革由国家或地方一级的教育 机构发起,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自上而下的推行改革。 这种策略以国家和地区为中心,要求学校中的其他因 素要与课程改革相一致。
2.自下而上策略
自下而上策略主张课程变革由教师为主发起,通过教 师探索学校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改革。尽管这种自下 而上的策略是由教师发起的,但实际上也包含着课程 专家帮助教师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采取行动的工作, 同时变革本身也涉及到学校和其他机构,因此,这种 策略也被认为是一种整合发展的策略。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为:
第一,学生认识对象的特殊性。
第二,学生认识条件的特殊性。 第三,学生认识任务的特殊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其特殊性表现为:
第一,学生实践目的的特殊性。 第二,学生实践环境的特殊性。
第三,学生实践方式方法的特殊性。
3.教学过程是教学和教育的统一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与教育的统一表明,教学具有教育性,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 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 德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一)知识与能力、品德
(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三)主体与主导 (四)教与学
3.领导—障碍过程的模式(LOC模式)
这个模式可以被看作是“消除抵制模式”的进一步的 延伸。这个模式认为,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 对新课程计划的抵制,所以,一定要搜集各种材料以 确定教师抵制的程度和性质。对于课程领导和组织者
来说,关键在于使这些障碍变得无效。
4.兰德变革动因模式(Rand 模式)
目前,大部分的教师仍是处在升学率的压力下进行课 程改革,特别是高中教师。新课程的实施应尽快建立 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改 变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唯一标准的状 况,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
第五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概述
(一)教学过程的内涵及特点
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 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引导 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 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第四节 我国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实施
一、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与优势
1.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 我国新课程的实施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和与这一 策略相应的研究—开发—推广的模式。
2.新课程实施策略的优势
第一,能够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研究和开 发新课程,使得新课程方案无论在理念上或是体系上 都体现了时代性、人文性和科学性。 第二,采取由试验到推广的课程实施进程,不仅给予 了课程实施参与者时间来适应新课程,还便于及早发 现新课程在实验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课程方案 和改进措施。
诸因素,平衡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 教学新文化的过程。
——基本共识P157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
1. 忠实取向 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 案的过程。预期课程方案的实现程度,就是衡量课 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符合程度越高则课程 实施越成功。它提倡以量的研究作为基本方法论, 认为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文献分析等是进行 此类研究的有效方法。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恰当。 (4)教学进程要组织严密、结构紧凑。 (5)师生双方积极性高。 (6)教学基本功扎实。
2.上课的基本环节
梳理和归纳国内外有关上课的众多研究,一般可以将 上课分为启动、导入、展开、调整和结束五个环节。
(三)说课
所谓说课,是指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阐 述教学观点,表述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 教学组织的理论依据等,供由大家评说。
3.课程缔造取向
课程缔造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缔造的教 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教育经 验的过程。在缔造过程中,设计好的课程方案仅仅是一种课 程资源,借助这种资源师生来发展建构教育经验。它以质性 研究为方法论基础,在具体方法上提倡个案研究、行动研究。
——三种取向的比较及启示P166
教学过程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双边互动性。
2.交往对话性。
3.发展性。
4.教育性。
(二)教学过程的组成成分
1.教学目标 2.教师和学生 3.教学内容 4.教学方法和手段 5.教学组织形式 6.教学环境 7.教学评价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 程 其一,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其二,师生的交往过程是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的。 2.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是两者 的有机统一。
第五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一节 课程实施概述
以往对课程实施关注不足 课程变革的环节:课程计划——开发——采 用——实施——评价 古德莱德的五类课程层次
一、课程实施的含义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富兰) ---课程实施就是教学。 ---课程实施是在其现实性上,调和影响课程目标实现
这个模式是由兰德社团在对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70年 代四项主要课程计划的评价过程中形成的。研究人员 根据他们的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在学校决定采纳新的 课程计划之后,课程变革的主要障碍存在于学校的组 织动因之中。困难在于人们已经习惯于原来的一套做 法。根据这一原因,兰德模式强调在课程编制过程的 各个阶段(尤其在课程实施阶段)中的组织变量,无 论是支持性的还是抵制性的,都要予以注意
三、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
1.有利于及时发现课程方案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有 效指导课程实践。
2.有利于完善课程理论。
3.有利于检验已有的课程方案和设计新课程方案。 4.有利于解释学生的学习结果。 5.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一、课程方案本身的特点
成功的课程实施来自于切实的课程方案。设计课程方 案时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实施课程时所需要 的资源,方案的制定要先于课程的启动和推广。课程 方案本身的特点对课程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而 言,课程方案设计自身的合理性,对课程实施有着重 要的影响。
3.加强沟通与对话,重视课程实施主体的影响 顺利有效地实施新课程必须加强课程规划人员与课程 实施者、教育行政领导与校长、校长与教师、教师与 学生、教师与家长等的沟通;重视课程实施主体对于 课程改革的影响。特别要重视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作 用,关心学生的需要和人生期望。
4.减轻教师负担,构建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
备课一般包括:
编写“三个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做好“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 精心“一设计”——设计教案。
(二)上课
上课是教师灵活地执行计划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 充分的备课,最终要落实到上课。上课是整个教学工 作的核心环节。 1.上课的基本要求
听课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1)听。一听教师怎样怎样讲,是不是讲到点子上,重点是否突出, 结构是否合理;二听教师讲得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三
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四听学生的答题。
(2)看。一看教师上课的精力、气势和神采、教态、教具和教学手 段、时间分配、教学板书;二看学生的表情和情绪,课堂准备、
板演及完成课堂作业情况;三看师生双边活动和感情交流。只有
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才能最终达到学好的目的。
(3)想。听课不仅仅停留于“听”上,还有在听的过 程中有所思、有所想,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
(4)记。一记听课的执教者、学科、班级、日期、节 次、课题、题型;二记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教学的 环节、师生双边活动、时间安排、板书要点等;三记 本节课在教学思想、德育渗透、教学内容处理、教学 方法改革等方面值得思考的要点;四记学生在课堂上 的活动情况及各种表现;五记对这堂课的简要分析。
三、文化背景因素
课程实施的文化背景一般包括课程改革的社会
环境和时代特征,人们对课程改革的价值判断
和学校社区的文化资源等。源自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策略和模式
一、课程实施的策略
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总结了课程实施的三种策略: A.自上而下策略 B.自下而上策略
C.自中而上策略
1.自上而下策略
———教师角色的转变
2. 相互调适取向
相互调适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 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 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既包括量 的研究,又包括质的研究。在具体方法上,它认为个 案研究、参与式观察、访谈、自陈式问卷调查以及文 献分析是了解实施过程的有效手段。
1.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 (2)说学生 (3)说教法 (4)说学法 (5)说教学程序
2.说课的要求
(1)明晰说课内涵,突出“说”字。 (2)遵循教学思路,选准说法。 (3)明确对象,找准说点。
(4)把握分寸,把课说活。
(四)听课
听课,是教师同行或专家领导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观摩、 观察和调研,是教师展现自己教学观念、教学个性、 教学思路和教学经验、教学智慧的平台。听课是教学 的常规工作之一,是教师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经常性 的工作职责与任务,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