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五章护理教学过程和原则
第五章护理教学过程和原则护理教学过程和原则是指在护理教学中,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和原则,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下面将结合实际情况,对护理教学过程和原则进行详细介绍。
一、护理教学过程1.分析教学需求:在进行护理教学前,首先要明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目标,并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以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及他们对于学习的期望和需求。
2.设计教学内容: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能力,设计适合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当具体、实用、可操作,并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
3.组织教学活动:根据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包括教师讲解、学生讨论、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4.实施形成性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程度和问题所在,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总结和复习: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总结和复习所学内容,强化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提供补充材料和资源,以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二、护理教学原则1.问题为导向:护理教学应当以学生的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实问题和需求,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
2.任务导向:护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师应当围绕实际护理任务和临床实践,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和练习,逐渐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3.灵活多样:护理教学应当灵活多样,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满意度。
4.实践结合理论:护理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护理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际护理工作,或者进行模拟训练和案例分析等,使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课程与教学论》(张华 著)试题库(含答案)_董少华
《课程与教学论》(张华著)试题库(含答案)作者:董少华目录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3)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20)第四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25)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30)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38)第七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40)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43)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名词解释1.课程(博比特观点)2.学术中心课程3.观念4.统觉5.经验课程6.作业(杜威)7.教学二、填空题1. 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被认为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2.截止到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最先在国比较完整地确立起来。
3.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
4. 被誉为美国的“科学管理之父”。
5. 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
6.在1924年的《》中,博比特进一步把人类经验分析为语言活动、健康活动、公民活动、一般社交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维持个人心理健康的活动、宗教活动、家庭活动、非职业性的实际活动、个人的职业活动10大领域。
7.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8.1934年,泰勒出版了《》一书,从而确立了其“评价原理”。
9.1949年,泰勒出版了《》一书,确立其“课程基本原理”。
10.学术中心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学术性、专门性和。
11.施瓦布在《实践3:转换成课程》一文中确立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即实践性课程,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环境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12.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
13.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其1632年用捷克语出版了《》一书,目的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该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第五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2)
(二)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 力为目的的教学设计
第五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课程开发
问题思考: 我国的学校课程存在哪些问题?
一、课程开发概述
几个概念的比较
课程编制: 课程设计: 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P96)
二、校本课程开发
什么是校本?
以学校为基地 以学校为基础 以学校为主体
什么是校本课程?
问题思考:为什么要重视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超越学科中心与知识本位取向 凸显本学科在目标、内容、方法上的特点 按照知识类型组织教学
以安德森、梅耶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对知识的 分类,即按照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 知识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征
认真研究学生的阶段特征和学习准备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参考资料\课程开发与教学设 计\案例 蜗牛教学.doc 考虑学习活动中动力(情意)因素与智慧(认知)因素 和策略因素的统一 注意学生课堂学习心理动力变化同教学事件的配合
全面设计教学目标,不能只注重知识 领域的目标,而忽视其他领域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
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 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述方法
如《地理》课在讲到“人类与环境”课题时,要求 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这样的目标可以表述 为 1.1 能说出可持续发展的大概意思。 1.2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批判现实中破坏环境的思 想和行为。 1.3 对有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例子的材料, 能指出这些例子并作出批判和评述。
教师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 教师要关注学生 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 要注重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设计:从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
教学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有效的教学设计必然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参考资料\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在何种情形下学生 学得最好.doc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教学设计李淑芳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永靖县移民中学李淑芳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5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是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又为后面要学习的ATP、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作了铺垫。
本节提出的有关实验的知识,对整个生物学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探究实验,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能力目标(1)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展示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获取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图片、动画、小故事等让学生感叹,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爱护,对生命的尊重和欣赏。
(2)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事实,发扬协作精神。
(3)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分享的喜悦。
二、教法分析1.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并始终围绕实验展开教学。
(2)直观教学法、讲解、启发利用FLASH动画,化抽象为具体。
2.重难点突破策略(1)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
(2)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本质和三大特性。
(3)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4)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图解和文学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4.课时安排 3课时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
第五章教学-精品.ppt
(二)教学的概念
广义的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 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狭义的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 的有目的学习活动。
对教学的理解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
1、教不同于学 教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学主要是学生的行为。 2、教与学互相依赖 教与学互为基础,互为方向。在教学情境中,不 存在没有教的学,也不存在没有学的教。 教学是怎样发生的? 3、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 师生间的关系——“交互主体的关系”,正是教 师与学生两类主体之间的交往过程,构成了教学。
关于教学的不同界说
《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以课程内容为 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 王策三: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 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 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 想品德。 李秉德: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教 与学相结合的活动。 布鲁姆: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或知识体 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正在学习中的理 解、转换和迁移能力。
对教学的澄清
教学=教育 教学=智育 教学=上课 教学=传授知识的活动
教学≠教育 教学≠智育 教学≠上课 教学≠传的过程? 或者说,教学活动必然是一个什么样的。
(一)教学本质的不同界说
1. 教学过程认识说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 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1917年,陶行知归国,批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 管受教”,“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 在来,却又像是教校。这都因为重教太过”。
“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 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极力主张把“教授”改为“教学”。
所以,“教学”有“教学生学”之义。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1.课程性质《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类本科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2.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扎实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专业技能,科学地观察、描述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自主地发现、分析并解决基础教育一线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为从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主要知识点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要点:1.课程与教学的内涵;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发展历程3.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4.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重点: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难点: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要点:1.课程与教学目标概念;功能;依据和取向2.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呈现重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难点:任务分析与目标表述第三章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点:1.课程与内容的含义及特点;不同取向及原则;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重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难点: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第四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要点:1.课程实施的含义;基本取向;课程实施与学习方式的变革2.教学过程的内涵;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重点: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难点:教学过程要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第五章课程与教学评价要点: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含义;历史发展;类型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意义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4.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5.发展性评价体系与方法重点:发展性评价的内涵及教育功能难点: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方法第六章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要点: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概述2.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重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难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第七章教学设计要点:1.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其特点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重点: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难点:如何设计问题情境。
-幼儿园课程课程标准可修改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幼儿园课程》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幼儿园课程课程编号:17001357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目标:本课程以幼儿教师岗位需求能力为导向,以活动设计能力和指导策略的运用为目标,以真实幼儿园情境为载体。
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实际工作能力,更新传统教育理念,提升保教质量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实现教育培养的目标。
通过对幼儿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理论及指导策略,设计与开发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活动类型,对幼儿活动水平给予有效支持。
课程内容: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本章教学主要内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类型、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幼儿园课程的类型、幼儿园课程的要素、幼儿园课程的结构化程度、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的概念教学难点与关键:幼儿园课程的概念知识拓展要求:理解幼儿园课程的概念第二章幼儿园课程编制模式本章教学主要内容: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实际过程教学重点:目标模式教学难点与关键:目标模式知识拓展要求:掌握目标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第三章幼儿园课程目标本章教学主要内容: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内涵、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依据、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取向、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体系与层次结构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取向教学难点与关键: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取向知识拓展要求:知道如何建构幼儿园课程目标第四章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本章教学主要内容:幼儿园课程内容概述、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难点与关键: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知识拓展要求:掌握组织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方法第五章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本章教学主要内容:课程实施的概述、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与常见问题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教学难点与关键: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知识拓展要求:掌握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第六章幼儿园课程评价本章教学主要内容:幼儿园课程评价概述、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基本要素、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方法及过程、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方法及过程教学难点与关键: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方法及过程知识拓展要求:掌握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方法第七章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本章教学主要内容:幼儿园主题活动的概述、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教学重点: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教学难点与关键: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知识拓展要求:知道如何组织幼儿园主题活动第八章西当代早期教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本章教学主要内容:西方著名的幼儿园课程方案、西方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向教学重点:西方著名的幼儿园课程方案教学难点与关键:西方著名的幼儿园课程方案知识拓展要求:掌握西方著名的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特点第九章我国幼儿园课程方案及课程改革动向本章教学主要内容:我国著名的幼儿园课程方案、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向教学重点: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张雪门的“行为课程”教学难点与关键: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知识拓展要求:了解并识记我国著名的幼儿园课程方案教学要求:一、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1、要在课前下功夫认真备课,因为备好课是上好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第五章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
第五章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一、课程实施与教学的本质“课程实施”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但二者在内涵上又颇多重叠。
研究二者的关系对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是有益的。
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课程实施在内涵上所涉及的范围要比教学来得广些。
课程实施是执行一项或多项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这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课程知识的更新、教学过程的改变、校长和教师角色的更新。
学生角色的变化、社区文化环境的相应改变等等。
可以说课程实施涉及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化以及对教育系统提供支持的社会系统的相应变化。
而教学主要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行为,这与课程实施相比在范围上来得狭窄。
其次,课程实施与教学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二者进行研究的侧重点有别。
课程实施的研究主要探讨对课程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变革计划与实践情境的相互适应机制、教师与学生创生课程的过程等等。
而教学研究则主要探讨教师的“教授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
所以,课程实施研究与教学研究在重心上显然有别。
课程实施与教学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联系性,主要包括两方面。
第一,课程实施内在地整合了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
离开了教学,课程实施是不可思议的。
正因如此,许多人把课程实施与教学视为同义语。
第二,课程实施研究与教学研究具有内在的互补性。
教学研究有助于理解课程实施过程的内在机制;课程实施研究则有助于理解教学的本质,从而为教学设计过程提供新的视野。
课程实施:(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是将某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得具体过程。
教学:广义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实施
5、合作小组成了“微缩课堂”?
问题:好学生成为小组中的权威,困难学生受到了 “双重压迫”。
对策:小组评价和小组活动中应给困难学生提供表现 的机会。
总结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相对的是 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的学习;
合作学习相对的是个体的学习、独自的学习,是一种 学习的组织形式;
自我指导:是指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 组织学习环境等。
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做出奖赏或惩罚, 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的过程。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 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 中学习;
这是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关键所在。
本章学习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1、课程实施涵义及三种基本取向 2、课程实施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新
课改有哪些学习方式?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3、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过程的内涵、
规律以及要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 4、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思考:Biblioteka 用合作学习需要关注哪些的问题?
合作学习需要关注的问题
1、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合作? (1)合作学习还要搭配其他的学习方法。(2)一般来讲,问
题具有开放性,具有一定的难度的,需要多人合作的内容宜采 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2、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实质哪个重要? (1)合作形式为什么重要?(座位的排列方式)(2)仅仅有 形式是远远不够的。(3)教师需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合作技巧 3、合作小组成了“避风港” 原因:没有明确组内每个成员的责任。 做法:教学中应明确各自的责任,用不同的任务,或相同任务 随机提名的方式,使学生承担一定的责任 4、如何看待合作学习中的“动”与“乱”? (1)让学生动起来是我们的目的;(2)但动不等于乱,合作 学习强调动起来,不等于声音大;(3)关键是让学生的大脑 “动”起来。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
2、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的基本类型: 相关课程 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 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如: 公民、社会生活231 融合课程 将相关学科融合成一门新的学科,原来的学科之 间的界限不复存在。如:综合理科 广域课程 指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如:普通 社会科;普通技能
(三)、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 227 4点 4)经验课程的优势与限制 228,各三点
(四)、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1、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
经验课程以儿童当前的活生生的心理经验 为基点; 学科课程以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为基点 2、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又有内在的统一性 经验课程并不排斥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 排斥的是逻辑经验脱离儿童的心理经验从 而阻碍儿童的发展; 学科课程也不排斥儿童的心理经验,排斥 的是盲目沉醉于儿童当前的经验发展水平 从而抑制儿童经验的进一步发展。 3、相互排斥且走向极端的后果就是:儿童 中心论或学科中心论
3)、科目本位课程的特点: a、强调不同学科的不同价值 b、强调科目知识内部固有的逻辑体系 c、强调对不同科目设置的计划性,与儿童 的发展、学习阶段相适应
2、 学术中心课程 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而开发的课程 3、 综合学科课程 把两门或以上的学科整合起来,形成一门 新的学科。
Sts课程(科学—技术—社会课程) 指向于科学、技术、社会交互作用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开发建立在科学、技术、社会交互作用的 价值观基础之上 环境教育课程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5、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的涵义 是以儿童当下的直接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 儿童的兴趣和心理发展为课程整合的核心,目的 是促进儿童的人格发展。
小学课程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小学课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校所有小学阶段的教学和管理活动。
第三条小学课程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遵循教育规律,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
(四)加强课程管理,规范教学秩序,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章课程设置第四条小学课程设置应当符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课程。
第五条小学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一)国家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课程。
(二)地方课程:根据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开设地方课程。
(三)校本课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第六条小学课程设置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保证国家课程开设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二)合理设置地方课程,体现地方特色。
(三)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第三章课程实施第七条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保证教学质量。
第八条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方法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九条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第十条学校应当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
第十一条学校应当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第十二条学校应当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确保课程实施。
第四章课程评价第十三条课程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评价,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说明二、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目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也以通选课的形式为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或关心关注教育事业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小学教育、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一)理论和知识方面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与教学的界说和课程与教学观的构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考察、课程与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评价等方面。
(二)能力和技能方面养成关心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
五、教材与推荐读物1.张传燧:《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2.靳玉乐:《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3.徐学福:《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5.谢利民《现代教学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6.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7.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学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8.靳玉乐等:《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六、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学生成绩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和学习表现、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三部分,各部分成绩在学期总成绩中的比例为10%、20%、70%。
七、其他说明本课程的教学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二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三是继承和批判的结合;四是学习与研究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教学。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笔记 (2)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本质1. 健身性- 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
- 培养学生的健康习惯,包括定期锻炼、合理饮食、良好作息等。
- 体育课程应注重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运动中得到适当的锻炼。
2. 教育性- 体育教学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德育、智育、美育的载体。
- 通过团队合作、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责任感、公平竞争意识。
- 体育教学中的规则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
3. 技能性- 传授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使学生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
- 通过技术练习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性、灵活性、准确性。
- 技能教学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注重个体差异。
4. 娱乐性- 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
- 体育活动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 通过游戏和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二、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1. 学科基础- 教育学:提供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的基础。
- 心理学:帮助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动机。
- 生理学:为体育活动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运动安全。
- 运动生理学:研究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2. 研究内容- 课程设置:研究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实施和评价。
- 教学内容:筛选、编排、教学方法和评价。
- 教学方法:研究教师和学生的方法、手段和技巧。
- 教学评价:研究评价标准、方法和技术。
三、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1. 学习意义- 提高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为教学提供指导。
-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 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2. 学习目标- 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分析实际问题。
- 提高科研水平,为体育教育贡献力量。
3. 学习方式- 理论学习:阅读、讲座、研讨会等。
- 实践学习:教学观察、体验、参与等。
- 案例学习:分析优秀教学案例,借鉴经验。
中学教育学 第五章
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二)课程内涵的发展1、课程即教材2、课程即活动3、课程即经验二、课程类型(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课程与教学的的现实关系(二)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关系四、课程理论流派(一)活动课程论(经验课程论):杜威(二)要素课程论: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传统的学科课程(三)结构课程论:布鲁纳五、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四)课程理论第二节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内涵二、课程目标的分类(一)行为取向性目标1、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泰勒提出了确定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2)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3)学科专家的建议2、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理论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成三个方面:(1)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3)技能领域(二)生成性课程目标(三)表现性课程目标三、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六项主要措施1、改变课程功能2、调整课程结构3、精选教学内容4、改进教学方式5、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6、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四、三维课程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三节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1、教学计划(课程计划)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3、教材一、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一)教学计划的概念教学计划,现称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二)义务教学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二、教学大纲三、教科书(一)教科书概述教科书是根据学科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教学大纲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幼儿园课程概论(第五章实施)
1.美国“自我概念”课程
幼儿自我概念是指幼儿对自己的感觉和认识。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美国学前教育工作者 就以幼儿为中心,构建了从幼儿自身开始到家 庭、到学校、再到社区逐步展开的、帮助幼儿 形成健康的积极的自我概念,促进其身心和谐 发展的自我概念课程。 实施:幼儿通过自己操作活动区中的材料探索、 体验与完善对自我及周围环境的认识。
一、课程计划因素
合理性、明确性、复杂性、和谐性
幼儿园教师的对教材的判断或识别水平,是教 师教育水平的第一体现,这对教师提出了一定 的理论学习要求。
二、一线教师因素
思考题
1.名词: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取向 2.课程实施的取向有哪些? 3.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有哪些? 4.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一般要经历哪几 个阶段?教师主要通过哪些形式参与游 戏? 5.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征有哪些? 6.西方社会幼儿园课程实施有哪些途径?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
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 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 值观。 忠实取向——计划的课程(建筑施工) 相互适应取向——修改的课程(球赛) 课程创生取向——创生的课程(音乐会)
1.忠实取向中的实施特征
第一,课程计划似“图纸”,实施是按照图纸 建设的过程。 第二,课程在教育实践情境中是被忠实实施的 对象。 第三,幼儿被孤立于课程实施之外。
7.益智区:主要功能是通过棋类活动、拼图活 动等益智类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及 动手操作能力等。 8.音乐表演区: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类表演活 动,发展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及音乐表现能力, 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等。
活动区空间安排
第五章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ppt课件
《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游戏的价值:捉迷藏
三、教学活动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活动。教学活动课
程实施最重要的途径。
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
1、教学情境生活化
2、教学内容综合化 3、教学过程操作化
课程计划
阶段
• 教学层次的课程(实行的课程)
• 儿童体验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课程实施
阶段Biblioteka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课程实施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 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课程实施取向集中表现在对课程计划与课程实施 过程之关系的不同认识上。
二、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 (一)忠实取向 指的是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
4、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观看教学活动《饼干乐园》,思考
该教学活动
1、教学情境生活化体现在哪里? 2、教学内容综合化体现在哪里?
3、教学过程操作化体现在哪里?
4、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体现在哪里?
5、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和启蒙性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重点问题剖析
一、预设和生成的问题 “该不该让老虎吃兔子”
(二)评价一个活动 你从这个活动设计当中,获得了什么? 你觉得这个活动有什么特点和不足?
评价一个活动的基本要点
1、从儿童学习的角度 儿童在活动中的操作表现 儿童在活动中的认知发展 2、从教师教学的角度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教师目标设定的适宜性 教师对教学活动步骤的分解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师幼互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机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课程实施的主体
1.教师 教师是直接的课程实施者, 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 与主动性对课程实施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任何课程理 论与方案,都需要教师的充分理解和转化,才能被合理 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体现其理论与实践价值。
2.学生 学生对于课程方案的态度同样也影响着课程实施。每 一位学生可能都有着不同的人生规划和学习目标,对 于课程改革,他们可能有着与课程专家或教师不同的 理解。 3.校长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机构,学校在课程开发、实施 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领导者, 校长的影响实际上涉及了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
(5)谈。就是和听课教师与学生交谈。一可先请上课 教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感受,或请学生谈对这堂 课的感受;二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及时、慎重地和上 课教师交谈或交换意见;三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与 特色,谈从中受到的启迪与所学到的经验,谈这节课 的不足与自己的思考、建议。
二、影响新课程实施的因素
1.新课程方案的特点 2.课程实施主体的状况
教师的状况
学生的状况 校长的状况 3.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
三、完善新课程实施的若干对策
1.加强对新课改实施过程的研究 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 我国的课程理论水平,也有利于有的放矢,及时地发 现和解决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2.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新课程实施的配套设施建设 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保障,特别是经费问题。
3.中间策略
中间策略主张由学校发起变革,通过学校向内外拓展 进行课程改革。这一策略认为学校是发起改革最适当 的机构,学校应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体:一方面学校可 以联合校外人士推广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创 造有利条件发动教师参与变革。
二、课程实施的模式(P170-177)
1.研究—开发—推广模式 即由国家组织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针对具体的学科或 课程问题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设计出新的课程 方案,然后再到学校中推广使用。 2.变革阻力消除模式(ORC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消除变革阻力的一个方法是,课程领导 者和组织者要让实施者(主要指教师)共同参与课程 决策,避免教师对新课程方案的抵制。课程领导者将 课程权力与教师共享,让教师参与课程方案的制订和 实施。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教学过程的环节一般包括备课、上课、说课、听课和 评课五个方面。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计划和准备的 过程。具体来说是指教师在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和研 究学生,设计教学策略与方法,创造必要的教学环境 及条件,以便使新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准备过程。备课是课堂 教学行为的起点和基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 提。
自上而下策略主张课程变革由国家或地方一级的教育 机构发起,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自上而下的推行改革。 这种策略以国家和地区为中心,要求学校中的其他因 素要与课程改革相一致。
2.自下而上策略
自下而上策略主张课程变革由教师为主发起,通过教 师探索学校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改革。尽管这种自下 而上的策略是由教师发起的,但实际上也包含着课程 专家帮助教师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采取行动的工作, 同时变革本身也涉及到学校和其他机构,因此,这种 策略也被认为是一种整合发展的策略。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为:
第一,学生认识对象的特殊性。
第二,学生认识条件的特殊性。 第三,学生认识任务的特殊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其特殊性表现为:
第一,学生实践目的的特殊性。 第二,学生实践环境的特殊性。
第三,学生实践方式方法的特殊性。
3.教学过程是教学和教育的统一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与教育的统一表明,教学具有教育性,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 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 德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一)知识与能力、品德
(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三)主体与主导 (四)教与学
3.领导—障碍过程的模式(LOC模式)
这个模式可以被看作是“消除抵制模式”的进一步的 延伸。这个模式认为,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 对新课程计划的抵制,所以,一定要搜集各种材料以 确定教师抵制的程度和性质。对于课程领导和组织者
来说,关键在于使这些障碍变得无效。
4.兰德变革动因模式(Rand 模式)
目前,大部分的教师仍是处在升学率的压力下进行课 程改革,特别是高中教师。新课程的实施应尽快建立 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改 变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唯一标准的状 况,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
第五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概述
(一)教学过程的内涵及特点
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 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引导 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 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第四节 我国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实施
一、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与优势
1.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 我国新课程的实施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和与这一 策略相应的研究—开发—推广的模式。
2.新课程实施策略的优势
第一,能够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研究和开 发新课程,使得新课程方案无论在理念上或是体系上 都体现了时代性、人文性和科学性。 第二,采取由试验到推广的课程实施进程,不仅给予 了课程实施参与者时间来适应新课程,还便于及早发 现新课程在实验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课程方案 和改进措施。
诸因素,平衡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 教学新文化的过程。
——基本共识P157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
1. 忠实取向 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 案的过程。预期课程方案的实现程度,就是衡量课 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符合程度越高则课程 实施越成功。它提倡以量的研究作为基本方法论, 认为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文献分析等是进行 此类研究的有效方法。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恰当。 (4)教学进程要组织严密、结构紧凑。 (5)师生双方积极性高。 (6)教学基本功扎实。
2.上课的基本环节
梳理和归纳国内外有关上课的众多研究,一般可以将 上课分为启动、导入、展开、调整和结束五个环节。
(三)说课
所谓说课,是指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阐 述教学观点,表述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 教学组织的理论依据等,供由大家评说。
3.课程缔造取向
课程缔造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缔造的教 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教育经 验的过程。在缔造过程中,设计好的课程方案仅仅是一种课 程资源,借助这种资源师生来发展建构教育经验。它以质性 研究为方法论基础,在具体方法上提倡个案研究、行动研究。
——三种取向的比较及启示P166
教学过程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双边互动性。
2.交往对话性。
3.发展性。
4.教育性。
(二)教学过程的组成成分
1.教学目标 2.教师和学生 3.教学内容 4.教学方法和手段 5.教学组织形式 6.教学环境 7.教学评价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 程 其一,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其二,师生的交往过程是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的。 2.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是两者 的有机统一。
第五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一节 课程实施概述
以往对课程实施关注不足 课程变革的环节:课程计划——开发——采 用——实施——评价 古德莱德的五类课程层次
一、课程实施的含义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富兰) ---课程实施就是教学。 ---课程实施是在其现实性上,调和影响课程目标实现
这个模式是由兰德社团在对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70年 代四项主要课程计划的评价过程中形成的。研究人员 根据他们的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在学校决定采纳新的 课程计划之后,课程变革的主要障碍存在于学校的组 织动因之中。困难在于人们已经习惯于原来的一套做 法。根据这一原因,兰德模式强调在课程编制过程的 各个阶段(尤其在课程实施阶段)中的组织变量,无 论是支持性的还是抵制性的,都要予以注意
三、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
1.有利于及时发现课程方案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有 效指导课程实践。
2.有利于完善课程理论。
3.有利于检验已有的课程方案和设计新课程方案。 4.有利于解释学生的学习结果。 5.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一、课程方案本身的特点
成功的课程实施来自于切实的课程方案。设计课程方 案时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实施课程时所需要 的资源,方案的制定要先于课程的启动和推广。课程 方案本身的特点对课程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而 言,课程方案设计自身的合理性,对课程实施有着重 要的影响。
3.加强沟通与对话,重视课程实施主体的影响 顺利有效地实施新课程必须加强课程规划人员与课程 实施者、教育行政领导与校长、校长与教师、教师与 学生、教师与家长等的沟通;重视课程实施主体对于 课程改革的影响。特别要重视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作 用,关心学生的需要和人生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