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布置设计规范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布置设计规范化浅析
炼 出施 工总 布置设计规 范化成 果 内容 , 供读 者讨论 、 研究 , 以期
对水利水 电工程施工总布置设计 工作有所裨益 。 本 文提 出的施工总布置设计成 果具体项 目、 内容 、 格式适用 于招标 设计 阶段深度 , 其它阶段可据此简化或 细化。
作位置及其拼装 、 停放 、 检修 、 养工厂及设施 的位置 , 保 合理 布置
工程施工区 的供水 、 电 、 供 供风 、 照明 、 通讯 、 场平 、 排水及工程 生
活区的办公 、 居住 、 医疗 、 生 、 卫 、 卫 保 文化 、 娱乐 等设 施 , 合理 解
决工程 区生产 、 活 、 生 环保等诸方 面的矛盾 。施工总布置必须 综
指南》 《 、水利水 电枢纽施工 技术》 。在查 阅 、 等 使用这些 书籍时 ,
常常令人困惑的是 : 最后 提 出的施工 总布置 设计 成果 到底该 包
含哪些具体 内容 , 才能 比较全 面地反 映 出工 程设 计 的概貌及 其
深度 。
()工程 施工区对外交通特 征指标 一览 表。设计 中一 般将 4
1 图
施工 总布置设计成果 中所提 出的图 , 主要包括 : 工程施工 区 对外 交通示 意图 、 工程 施工总布置 图、 工程施工 区征地范 围图。
合协调 临时与永久 、 近期 与远期 、 局部 与整体 的布局 , 使全工 区 达到物流通畅 、 备利 用率高 、 设 施工保 障可靠 、 安全经济合理 、 管 理灵活方便 、 环境 美观的整体功效 , 有利地促进工程施工建设 的
整车总布置-人体尺寸
整车总布置·人体尺寸说明:本规范为TG0数据设计指导。
该系列设计规范用于指导结构功能说明、结构布置与尺寸控制的正向设计,尤其是在没有标杆车的状态下的正向开发;基于本规范完成结构数据TG0版的设计开发。
本规范是TG0版数据的设计指导。
[键入文字]目录1、 适用范围 (2)2、 引用标准 (2)2.1 引用标准 (2)3、 人体尺寸 (2)3.1 概述 (2)3.2 术语 (2)3.3 尺寸 (2)人体坐姿尺寸 (3)人体站姿尺寸 (4)人体穿上厚重衣物的尺寸增加量 (5)3.4 人体活动角度范围 (5)3.5 尺寸变化 (5)副表1 人体坐立状态 (6)副表2 人体坐姿状态 (9)人体尺寸(修订本)1、适用范围本文适用于定义世界范围内的使用到的人体尺寸。
2、引用标准2.1 引用标准在相关最新的SAE标准公布之前,下列标准构成本标准特定的引用范围。
2.1.1 标准SAEJ898OCT87——-------路外工程机械的位置控制SAEJ925DEC87——------路外工程机械的最小通过尺寸SAEJ1116JUN86——------路外自动机械的分类3、人体尺寸3.1概述在图1和图2上,分别给出了站立和坐姿的人体转动关节尺寸的较大、中间、较小值。
3.2术语3.2.1较小人体——指5%的女性,只有5%的女性的人体尺寸低于这个数值。
3.2.2中间人体——介于较大和较小人体尺寸的中间值。
3.2.3较大人体——指95%的男性,只有5%的男性的人体尺寸高于这个数值。
3.3尺寸图1和图2中的尺寸包含穿上鞋和轻便服装时的高度。
表1为穿上冬季厚重衣物时的尺寸增加量。
图1 坐姿图2 站姿表1 穿上厚重衣物的尺寸增加量项目 数值 (mm)坐姿高 50头宽 100肩高 50肩宽 75胸厚 75腹厚 90大腿厚 50手宽 25手厚 25手长 25鞋宽 50鞋长 50重量 14(kg)3.4人体活动角度范围身体活动角度范围按SAE J898 OCT87标准规定。
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 dlt5056-2007
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20071. 引言1.1 概述本文是对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2007的详细解读和分析。
该规程旨在指导变电所的总体布置设计,确保变电设备的合理配置和安全运行。
文章将通过对各章节的解读,探讨其中提到的要点和技术细节,为读者提供全面且深入的了解。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包括六个主要部分,除了引言外,还包括章节一、章节二、章节三、章节四以及结论。
每个部分都会对规程中要点进行详细阐述,并通过实际案例或数据来支持相关观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2007内容的全面指南。
通过深入解读各个章节,并对其中提到的关键概念和技术进行解析与讨论,希望能够增强读者对该规程内容的理解,并能够应用相关知识于实际工作中,确保变电站布局设计达到高效、安全和可靠的标准。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描述,请按照需要进一步扩展或修改。
2. 章节一2.1 要点一在变电所总布置设计中,要点一是关于变电设备的选择和排列。
首先,在选择变电设备时需要考虑其功率、负荷特性以及与其他设备之间的互联关系。
根据实际需求,可以选用高压开关柜、变压器、低压开关柜等设备,并合理安排它们的布置。
对于高压开关柜,应考虑其容量和工作条件,确保能够满足所需的负荷需求,并具备可靠的操作性能。
同时,还需要考虑安全因素,如设置过载保护装置和灵活的遥控功能等。
对于变压器的选择和排列,则需要根据负荷容量来确定合适的型号和数量。
重要的是将其安置在空间充裕、通风良好且便于检修维护的区域内。
同时,为了防止火灾等意外情况发生,还应设置监测系统和灭火装置。
此外,在低压开关柜方面,应充分考虑各种用电设备之间不同功率等级的匹配问题,并且注意保证不同线路之间具有良好的隔离性。
2.2 要点二要点二涉及到变电所的接地设计。
变电所的接地设计是保障操作人员和设备安全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接地系统能够有效地消除或分散电流,降低操作人员触电、设备损坏等风险。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汽车设计规范是为了确保车辆在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这些规范涵盖了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安全性能、环境表现等方面,以保证汽车在所有方面都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并达到安全性能、经济性能和环保性能的要求。
首先,汽车设计规范要求外观设计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保证乘坐舒适性和操作便捷性。
车身外形应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和噪音。
同时,要遵循品牌识别和设计风格,确保每款车都具有独特的外观特征。
其次,汽车的结构设计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车身结构应具有一定的安全保护能力,能够有效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
底盘设计要合理布置零部件,确保车辆在各种路况下稳定性和操控性。
安全性能是汽车设计规范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包括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个方面。
主动安全要求车辆具备良好的操控性和制动性能,以便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被动安全要求车辆在发生碰撞时能够提供有效的保护,减少乘员伤害。
这包括安全气囊、防护结构、安全带等安全装置的合理设计和配置。
另外,环保性能也是汽车设计规范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汽车的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
汽车设计规范要求车辆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清洁动力,能够减少尾气排放,减小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轻量化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环保要求,通过采用轻量材料和结构设计的优化,降低汽车的油耗,减少能源消耗。
除了以上方面的规范,汽车设计还要考虑人机工程学、噪音振动、耐久性、可维修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
汽车设计规范的严谨和细致,不仅对于车辆制造商来说是对产品质量的保证,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对驾驶安全和舒适性的保障。
总之,汽车设计规范是汽车制造行业的重要指导标准,它涵盖了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安全性能、环境表现等方面。
通过遵从这些规范,车辆能够满足用户需求,保障驾驶安全、舒适性和环保性能。
同时,在不断科技进步的背景下,汽车设计规范也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环境的变化。
整车总布置硬点设计规范
XXXXXX有限公司整车总布置硬点设计规范编制: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20100000000发布 20100000000实施XXXXXX有限公司发布目录一概述 (2)二整车设计基准 (2)1.1 整车坐标系 (2)1.2 整车设计状态 (2)三整车总体设计硬点 (3)3.1整车外部尺寸参数控制硬点 (3)3.2底盘系统布置主要控制硬点 (5)3.3人机工程布置设计硬点 (8)四结束语 (9)一概述整车的总布置设计过程是设计硬点(Hard Point)和设计控制规则逐步明确、不断确定的过程。
设计硬点是确定车身、底盘与零部件相互关系的基准点、线、面及控制结构的统称,主要分为安装装配硬点(简称ASH,包括尺寸与型式硬点)、运动硬点(简称MTH)、轮廓硬点及性能硬点等四类。
设计硬点的确定过程就是总布置设计逐步深化的过程,后续的设计工作必须以确定的设计硬点为基础展开。
但随着设计的深入和方案的修改完善,部分设计硬点还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
所有硬点值都是在整车坐标系下的坐标值,长度值表示到小数点后一位,十分位为估计值(四舍五入)。
角度值表示到小数点后一位,十分位为估计值(四舍五入),用度分秒表示时书写到分。
长度单位未注明均为mm,角度单位未注明均为°。
所有未注明的安装硬点均指与车身配合面上车身孔的几何中心点的坐标,例如:配合圆孔的坐标指配合面车身圆孔圆心坐标,椭圆孔或长圆孔的坐标指配合面椭圆孔或长圆孔的几何中心点的坐标,方形孔的坐标指配合面对角线交点的坐标。
二整车设计基准1.1 整车坐标系电动乘用车设计过程中,整车总布置在设计软件三维环境下进行。
整车坐标系采用右手坐标系,它是总布置设计和详细设计中的基准线。
整车坐标系与设计软件中整车文件的绝对坐标系重合。
整车坐标系的定义如下:高度方向,取汽车车架中间平直段的上平面为Z轴零线,上正下负;宽度方向,取汽车的纵向对称中心线为Y轴零线,以汽车前进方向左负右正;长度方向,取通过设计载荷时汽车前轮中心的垂线为X轴零线,前负后正;整车坐标系原点即为三个坐标轴的交点。
DL/T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oc
DL/T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oc1)表内未规定最小间距“—”者该间距可根据工艺布置需要确定。
2)屋外配电装置内断路器的油量大于或等于1t时,从断路器外壁距丙、丁、戊类生产建筑或变压器的间距不应小于10m。
3)屋外配电装置与道路路边的距离不宜小于1.5m,在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1m。
4)围墙与丙、丁、戊类生产建筑和所内生活建筑的间距,在满足消防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不限。
5)屋外油浸变压器之间无防火墙时,其防火净距不得小于下列数值:35kV66kV110kV220kV及以上5m6m8m10m置4竖向布4.1一般规定4.1.1变电所的所址设计标高应根据变电所的电压等级确定:110kV变电所所址标高宜在频率为2%的高水位之上,否则,所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措施,或与地区(工业企业)的防洪标准相一致,但仍应高于最高内涝水位。
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所,所址标高宜高于频率为当所址标高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1%的高水位,或最高内涝水位。
0.5m;0.5m,也可采取措施使主要设备底座和所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措施,防洪设施标高应高于上述高水位标高位于内涝地区的变电所,防涝设施标高应高于历史最高内涝水位标高生产建筑的室内地坪标高不低于上述高水位。
沿江、河、湖、海受风浪影响的变电所,堤顶标高还应考虑频率为2%的风浪高和0.5m的安全超高。
4.1.2变电所所内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或局部高于所外地面,以满足所区场地排水要求。
4.1.3所区竖向布置应合理利用地形,根据工艺要求、交通运输、土方平衡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确定竖向布置形式,使场地排水路径顺捷。
4.1.4所区竖向布置在考虑所内外挖填方总平衡的前提下,宜使所区场地平整土方量最小。
当挖填方不平衡时,宜减少向所外取土或弃土。
4.2设计标高的确定4.2.1根据所区竖向布置形式应首先确定以下主要建、构筑物的设计标高。
4.2.1.1主配电装置场地标高:应根据自然地形、工艺布置、设备运输、基础及管沟埋深、场地排水等因素综合确定。
(完整版)客车底盘总布置设计规范
(完整版)客车底盘总布置设计规范长春北车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设计规范CBD-YF-DP-GF.1 客车底盘总布置设计规范单位姓名⽇期单位姓名⽇期编制技术研发部技术研发部审核技术研发部技术研发部审核技术研发部技术研发部批准⽬录1 范围 (2)2 规范性⽂件引⽤ (2)3 术语和定义 (3)4 设计准则 (3)1 范围本标准主要介绍了客车底盘总布置的简要设计流程,规范了设计步骤,明确了底盘总布置的设计结构等。
本标准适⽤于我公司6--12⽶的⼤中型营运客车的底盘总布置设计。
2 规范性⽂件引⽤GB/T 13053-2008 客车车内尺⼨GB 12676-1999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法GB 17675-1999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GB/T 5922-2008 汽车和挂车⽓压制动装置压⼒测试连接器技术要求GB/T 6326-2005 轮胎术语及其定义GB/T 13061-1991 汽车悬架⽤空⽓弹簧橡胶⽓囊QC/T 29082-1992 汽车传动轴总成技术条件QC/T 29096-1992 汽车转向器总成台架试验⽅法QC/T 29097-1992 汽车转向器总成技术条件QC/T 293-1999 汽车半轴台架试验⽅法QC/T 294-1999 汽车半轴技术条件QC/T 299-2000 汽车动⼒转向油泵技术条件QC/T 301-1999 汽车动⼒转向动⼒缸技术条件QC/T 302-1999 汽车动⼒转向动⼒缸台架试验⽅法QC/T 303-1999 汽车动⼒转向油罐技术条件QC/T 304-1999 汽车转向拉杆接头总成台架试验⽅法QC/T 305-2013 汽车液压动⼒转向控制阀总成性能要求与试验⽅法QC/T 465-1999 汽车机械式变速器分类的术语及定义QC/T 470-1999 汽车⾃动变速器操纵装置的要求QC/T 479-1999 货车、客车制动器台架试验⽅法QC/T 483-1999 汽车前轴疲劳寿命限值QC/T 491-1999 汽车筒式减振器尺⼨系列及技术条件QC/T 494-1999 汽车前轴刚度试验⽅法QC/T 513-1999 汽车前轴台架疲劳寿命试验⽅法QC/T 523-1999 汽车传动轴总成台架试验⽅法QCT 529-2013 汽车液压动⼒转向器技术条件与试验⽅法QCT 533-1999 汽车驱动桥台架试验⽅法QCT 545-1999 汽车筒式减振器台架试验⽅法3 术语和定义上述标准中确⽴的符号、代号、术语均适⽤于本标准。
总布置十大断面技术规范
总布置十大截面技术规范总布置十大截面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整车开发的总布置关键十大截面的设计基本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AE J1100--2009 Motor Vehicle Dimensions3 术语和定义SAE J1100--2009 Motor Vehicle Dimensions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 总布置十大截面概述4.1 定义总布置十大截面是描述某一款车某一位置的关键尺寸,并制成三位数模。
4.2 截面作用1)提供总体设计规则,引导前期总体布置,确定整车关键尺寸目标;2)协助造型定义整车比例,给造型整车关键参数的输入;3)约束零件工程师开展本区域零部件的设计。
4.3 截面来源1)最佳实践截面;2)以往项目经验数据;3)竞争车截面;4)借鉴其它项目。
5 总布置十大截面设计要求5.1 颜色要求5.1.1 截面线车身:蓝色(211Blue系列)内饰:粉红色总布置:红色5.1.2 尺寸线及其它尺寸线:青色(31cyan)其它:绿色5.2 字体大小截面标注字体格式统一为hzdkt,字体大小为8mm。
5.3 层设置第2层:所有的截面线第6层:改进/参考的信息(不显示)第8层:所有的标注和尺寸5.4 视图方向右视图:横向截面(Y-Z平面)前视图:纵向截面(X-Z平面)顶视图:水平截面(X-Y平面)5.5 每个截面必须有相应对标车信息数据数据发布科在TCAE中建立数模号,集成于VEHICLE SECTION下。
6 总布置十大截面位置和表达内容6.1 十大截面位置和名称十大截面清单和位置根据整车的总布置关键硬点而确定,并根据项目要求定义整车总布置截面清单。
具体见图1和表1。
图1 截面位置表1 截面清单6.1.1.1 前轴横向截面(CC-Front Axle)1)设计要求:以前轮心为基准做横向截面,备注信息详见表2。
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
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是指在变电站设计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标准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旨在保证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并提高其效率和可靠性。
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主要涉及到变电站的选址、布置、结构设计、设备配置等方面,是变电站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一、选址规程1. 变电站选址应考虑周围环境因素,包括土地利用、地理条件、气候特点等,以确保变电站的安全性和运行稳定性;2. 变电站选址应符合相关规划和法律法规要求,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影响;3. 变电站选址应考虑供电范围和未来扩建需求,预留足够的用地空间。
二、布置规程1. 变电站布置应满足输变电设备的容量和额定电压等要求,确保设备之间的安全距离和通风条件;2. 变电站布置应考虑设备运行时的维护和检修便捷性,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3. 变电站布置应遵循火灾防护和防爆要求,确保变电站的安全性;4. 变电站布置应考虑变电站的外观和环境协调性,建设美观、整洁的变电站。
三、结构设计规程1. 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应考虑设备重量和地质条件,确保变电站建筑的稳定性;2. 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应遵循相关建筑规范和标准,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3. 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应考虑设备的安装和调试需求,确保建筑的合理布局和结构稳定;4. 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应考虑环境保护要求,选择环保材料和设计方案。
四、设备配置规程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是保证变电站正常运行和稳定供电的重要依据,必须严格执行和落实。
设计人员应认真遵循相关规程和标准,确保变电站的设计方案科学合理,保证变电站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效性。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水平,保障供电质量,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
【Omid190622】第二篇示例: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是针对变电站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而制定的技术指南,旨在确保变电站布置合理、安全、高效、节约空间,并满足电力系统运行和维护的需要。
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汽车的总体设计与汽车的使用性能、艺术造型与制造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汽车成败,直接影响到汽车的结构、性能及其使用、维修、寿命和使用经济性,所以总体设计在汽车的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
1、汽车总体设计的任务:(1)从技术先进性、生产合理性和目标产品的用途、销售对象、控制成本及生产纲领等出发,正确选择整车性能指标、质量及尺寸参数,提出整车设计方案,为部件设计、选型提供依据。
(2)对各部件进行合理布置和运动校核,使汽车能满足主要性能的要求,使相对运动的部件不会产生相互干涉。
(3)对汽车性能进行精确计算和控制,保证汽车主要性能指标的实现。
(4)协调各总成与整车的关系以及各总成之间的关系。
(5)拟订整车技术文件。
如:整车装调技术条件、产品标准(6)进行各种有关整车的技术综合工作。
如:总布置评审材料的准备;设计计算书(设计计算说明书);项目描述书;试验任务书;零部件技术认证计划。
2、对整车设计师的要求:作为一名整车设计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对汽车的有关标准、法规的了解和掌握;(2)对汽车设计、试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3)对汽车使用、保养和修理知识的基本了解;(4)对汽车生产工艺的基本了解;(5)对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技术状态及技术水平主要零部件资源的了解;(6)有强烈的经济观念和市场意识,对市场的需求有必要的了解;(7)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8)要有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和耐心。
3、汽车设计的一般主要原则:汽车的设计原则是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准则。
其中包括产品设计方针、主要技术—经济要求(对技术先进性、工艺性、继承性、生产成本和零部件互用化的要求),需要考虑哪些变型车;同时要规定在各自使用性能发生矛盾时应优先保证的性能等,对于不同类型的汽车,其设计原则是不相同的,但有一些普遍适用的主要原则,表现在:(1)用户第一原则:汽车是工业品,也可看作艺术品。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2.1车身高度的确定: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221货厢带前帽檐: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mm2.2.2货厢为护栏结构: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3、整车宽度的确定: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4.1前轮距: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 2.5m)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1、R点至顶棚的距离:肖102、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303、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支004、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 (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5、背角:5~28°6、足角:87~95°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00 (轻型货车绍0)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9、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90±510、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为011、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为0012、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绍5013、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羽6014、离合、制动踏板行程:€0015、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至016、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昌1017、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0018、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50~15019、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为020、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为0三、底盘总布置:1、车架宽度的确定:1.1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a. 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
总布置设计
总布置设计1.概述所谓总布置设计,是以满足船东提出的使用要求和航行性能为前提,合理经济地确定新船总体布置的工作,具体说,就是要完成新船总布置图的设计与绘制。
1)总布置设计的基本原则(1)最大限度的提高船舶的使用效能,充分利用舱容,提高装卸效率,确保运输质量。
(2)保证船舶的航行性能。
合理地分布船上各项重量,保证船舶在各种装载情况下有良好的浮态;合理的布置水密舱壁,改善船舶抗沉性与结构强度。
(3)满足各项有关规范,规则及公约的要求。
(4)便于建造、检查、维修及设备的更换,船上各处应有良好的可达性。
(5)布置舱室时,努力改善船员的生活与工作条件。
(6)在经济适用的前提下,注意外部造型与内部装潢,给人以“美”感。
2)总布置设计的方法步骤(1)在调查研究和分析母型船的基础上,根据新船的使用特点和技术任务要求,进行总体区划和纵倾调整,绘制总布置草图;(2)依据规范、参考母型船,进行舱室与梯道布置、舾装设备选型,完成总布置详图。
2.总体布局区划(以1000t 货船为例,其主尺度:56*10.8*3.5*5.0)1)纵向区划(1)确定肋骨间距、排肋位我国《钢质海船建造规范》规定:标准肋骨间距0.00160.5b S L =+式中,L ――垂线间长(m );S b ――标准肋距(m )本船L=56m ,可算得S b =0.59 m ,按照规范要求首尾尖舱范围内的S b ≯0.6 m 。
考虑到设计船的结构强度和施工方便性,取全船肋距为0.6 m 。
(2)水密舱壁的数目《钢质海船建造规范》从保证船体横向强度出发规定的海船水密舱壁的一般要求为:对于L 60≤的尾机型船,水密舱壁的最小数目为3。
本船参考母型设置4道水密舱壁,从尾向首依次将主船体分为尾尖舱、机舱、第二货舱、第一货舱与首尖舱。
(3)首尖舱长l f 和尾尖舱长l a规范对海洋货船规定:首尖舱长l f ≮0.05L ,同时l f ≯0.08L 。
计算得出:2.8 4.48f m l m ≤≤结合母型船考虑,取首尖舱长为3.8m 。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一、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2.1车身高度的确定: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2.2.1货厢带前帽檐: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mm。
2.2.2货厢为护栏结构: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3、整车宽度的确定: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4.1前轮距: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2.5m)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二、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1、R点至顶棚的距离:≥9102、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1303、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5004、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5、背角:5~28°6、足角:87~95°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100(轻型货车≥80)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9、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90±510、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8011、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60012、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35013、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16014、离合、制动踏板行程:≤20015、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8016、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1017、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0018、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50~15019、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6020、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50三、底盘总布置:1、车架宽度的确定:1.1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a.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
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
对应的旧标准:SDGJ 63-84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of General Plan Design for SubstationDL/T5056—1996前言本规程是根据电力工业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电规计199112号文关于下达1991年度电力勘测设计标准化、科研、情报计划项目的通知,由电力工业部西北电力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对原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定SDGJ63—84试行修订而成;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原规定试行以来的经验,征求了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有关单位的意见,经电力工业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组织审查,完成本稿;本规程共分八章和一个附录;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增加500kV变电所和城市变电所的有关内容,对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和技术经济指标等做了较多的修改和补充;本规程修订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名称改为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为了进一步提高规程的水平,希各单位在执行本规程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和总结经验,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电力工业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北京市安德路65号,邮编100011;本规程的附录A为提示性的附录;本规程的主要起草单位:电力工业部西北电力设计院;本规程的参加起草单位:电力工业部华东电力设计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电力工业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送变电处;本规程主要起草人:王永滋、胡开科、陈国燕、王静;1 总则变电所总布置设计必须全面贯彻国家工程建设方针政策和法令,并遵守本规程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使设计符合国情、技术先进、生产安全,能获得显着的综合经济效益;本规程适用范围为110~500kV新建和扩建变电所的设计;变电所总布置设计应节约用地,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地形,减少场地平整工程量和建、构筑物等设施的拆迁,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和论证优化设计方案;本规程根据国家标准GB50187—93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所定的原则进行编制,变电所的总布置设计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在地震区、湿陷性黄土地区、膨胀土地区、软土地区和永冻土地区等特殊自然条件建设的变电所,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总体规划变电所的总体规划应与当地区域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相协调,宜充分利用就近的生活、文教、卫生、交通、消防、给排水及防排洪等公用设施;变电所的总体规划应根据工艺要求、施工和生活需要,结合所址自然条件按最终规模统筹规划,近远结合;分期建设时,应分期征用土地;变电所的总体规划应根据以上原则,对所区、生活区、水源地、给排水设施、防排洪设施、进所道路、进出线走廊、终端塔位等进行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城市变电所的总体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山区变电所的总体规划应考虑地形、山体稳定和开挖边坡的影响;变电所的绿化规划,应充分利用路旁、建筑物旁及其他空闲场地进行绿化;扩改建工程应注意保护原有绿化;变电所附近有污染源时,总体规划应根据污染源种类和风向,避开对所区的不利影响;变电所的生活区可根据建设单位要求,临近所区建设或易地建设;变电所应具备可靠的水源,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变电所的生产及生活污水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新建变电所的进所道路、生活区、给排水设施、防排洪设施应纳入变电所的总体规划,并严格按总体规划实施,上述设施的建设标准、平面布置和高程衔接应由变电所主体设计单位统一规划;3 总平面布置一般规定变电所的总平面布置应按最终规模进行规划设计,并不宜堵死扩建的可能;所区总平面宜将近期建设的建、构筑物集中布置,以利分期建设和节约用地;城市户内变电所土建工程可按最终规模一次建设;330kV和500kV变电所,宜将附属建筑集中布置在所前,220kV及以下变电所的附属建筑宜集中或联合布置;变电所主要建、构筑物的长轴宜平行自然等高线布置,当地形高差较大时,可采用台阶式错层布置;山区变电所的主要生产建、构筑物,设备构、支架,当靠近边坡布置时,应注意边坡的稳定及坡面处理;城市户内变电所与所外相邻建筑物之间应有消防通道;主控制楼、通信楼、屋内配电装置、微波塔等建、构筑物以及主变压器、高压电抗器、电容器装置等大型设备宜布置在土质均匀、地基可靠的地段;主要建、构筑物主控制楼室宜布置在便于运行人员巡视检查、观察屋外设备和减少电缆长度、避开噪声影响的地段,宜位于配电装置一侧、两配电装置之间或所前;主控制室宜有较好的朝向,炎热地区宜面向夏季盛行风向,并避免西晒;各级电压的屋外配电装置应结合地形和所对应的出线方向进行平面组合,避免或减少线路交叉跨越;配电装置相互间的相对位置应使主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至各配电装置的连接导线顺直短捷、场内道路和电缆的长度较短;城市变电所的主变压器宜单独布置,或布置在建筑物底层;通信楼宜与主控制楼毗连布置,必要时也可单独布置,但微波塔均应靠近微波机房布置;辅助和附属建筑物变电所辅助和附属建筑物的布置应根据工艺要求和使用功能统一规划;宜结合工程条件采用联合建筑和多层建筑;材料备品库、检修间、汽车库等可组成联合建筑布置在所前,也可利用所内空地因地制宜单独布置;采暖锅炉房宜布置在采暖建筑集中处;燃煤锅炉房宜位于所区冬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附近宜设小型煤场;消防器材间宜布置在主变压器、电容器等带油设备附近;变电所的行政办公用房应采用联合建筑布置在所前,也可与主控制楼联合布置;城市地下变电所的通风小室、检修吊物孔小室和人员出入口小室的布置应与城市规划协调;污水泵房、雨水泵房等排水设施宜布置在所区场地边缘地带的最低处;变电所的供水建、构筑物主要有深井泵房、生活消防蓄水池、生活消防水泵房等宜按工艺流程集中布置,并宜布置在所前,也可布置在其他地段;所前建筑及设施应结合工艺所形成的总平面基本格局和进所道路的方位进行布置,并宜面向城镇、当地主要道路或生活区;所前建筑宜采用以下两种布置形式;庭院式:建筑物沿所前场地周边布置,中间为道路及绿化用地;通道式:建筑物布置在所区主入口道路两侧;围墙和出入口变电所所区围墙形式应根据所址位置、城市规划和环境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远离城市的变电所宜采用~高的实体围墙;城市变电所或对所区环境有要求的变电所可采用花格围墙或装饰性围墙;高压设备区与生活区之间应设实体围墙;所区围墙应根据节约用地和便于保卫的原则力求规整,地形复杂或山区变电所的所区围墙应结合地形布置;变电所的主入口及进所道路宜有较好的对景;变电所主入口的大门、传达室、围墙可进行适当艺术处理,并与所前建筑相协调;城市变电所的主入口选择及处理要求应与城市规划和街景相协调;所区大门宜采用轻型钢门,门宽应满足运输所内大型设备的要求;所区砖围墙应设伸缩缝,伸缩缝间距宜为30m;在地质变化处应设沉降缝;建、构筑物间距变电所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及最低耐火等级不应低于表1的规定;变电所建、构筑物的间距不应小于表2的规定;表1 建、构筑物生产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及其最低耐火等级火灾危险性系按具有防止电缆着火后延燃的措施考虑;表 2 建、构筑物最小间距m注:1.建、构筑物防火间距应按相邻两建、构筑物外墙的最近距离计算,如外墙有凸出的燃烧构件时,则应从其凸出部分外缘算起;2.两座建筑相邻两面的外墙为非燃烧体且无门窗洞口,无外露的燃烧屋檐,其防火间距可按本表减少25%;3.两座建筑相邻较高一面的外墙如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限;4.建筑物外墙距屋外油浸主变压器和可燃介质电容器设备外廓5m以内时,该墙在设备总高度加3m的水平线以下及设备外廓两侧各3m的范围内,不应设有门窗和通风孔;建筑物外墙距设备外廓5~10m时,在上述范围内的外墙可设防火门,并可在设备总高度以上设非燃烧性的固定窗;5.屋外配电装置与其它建、构筑物的间距除注明者外,均以架构计算,当继电器室布置在屋外配电装置场内时,其间距由工艺确定;1表内未规定最小间距“—”者该间距可根据工艺布置需要确定;2屋外配电装置内断路器的油量大于或等于1t时,从断路器外壁距丙、丁、戊类生产建筑或变压器的间距不应小于10m;3屋外配电装置与道路路边的距离不宜小于,在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1m;4围墙与丙、丁、戊类生产建筑和所内生活建筑的间距,在满足消防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不限;5屋外油浸变压器之间无防火墙时,其防火净距不得小于下列数值:35kV 5m66kV 6m110kV 8m220kV及以上 10m4 竖向布置一般规定变电所的所址设计标高应根据变电所的电压等级确定:110kV变电所所址标高宜在频率为2%的高水位之上,否则,所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措施,或与地区工业企业的防洪标准相一致,但仍应高于最高内涝水位;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所,所址标高宜高于频率为1%的高水位,或最高内涝水位;当所址标高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所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措施,防洪设施标高应高于上述高水位标高;位于内涝地区的变电所,防涝设施标高应高于历史最高内涝水位标高,也可采取措施使主要设备底座和生产建筑的室内地坪标高不低于上述高水位;沿江、河、湖、海受风浪影响的变电所,堤顶标高还应考虑频率为2%的风浪高和的安全超高;变电所所内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或局部高于所外地面,以满足所区场地排水要求;所区竖向布置应合理利用地形,根据工艺要求、交通运输、土方平衡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确定竖向布置形式,使场地排水路径顺捷;所区竖向布置在考虑所内外挖填方总平衡的前提下,宜使所区场地平整土方量最小;当挖填方不平衡时,宜减少向所外取土或弃土;设计标高的确定根据所区竖向布置形式应首先确定以下主要建、构筑物的设计标高;主配电装置场地标高:应根据自然地形、工艺布置、设备运输、基础及管沟埋深、场地排水等因素综合确定;各生产建筑物标高:应与主配电装置的场地标高相适应,同时考虑管沟衔接、交通运输、基础埋深,并与全所设施统一规划综合确定;变电所主要生产建筑物的室内地坪设计标高应高于室外地面以上;辅助生产和附属建筑物的室内地坪设计标高宜高于室外地面以上;场地设计坡度应根据设备布置、土质条件、排水方式和道路纵坡确定,宜为%~2%,有可靠排水措施时,可小于%;局部最大坡度不宜大于6%,必要时宜有防冲刷措施;屋外配电装置平行于母线方向的场地设计坡度不宜大于1%;所内外道路连接点标高的确定应便于行车和排水;所区出入口的路面标高应高于所外30m处的路面标高,坡度不宜小于%;否则,应有防止雨水流入所内的措施;阶梯布置所区自然地形坡度在5%~8%以上时,所区竖向布置宜采用阶梯式布置大型变电所场地面积大,宜取下限值,反之取上限;阶梯的划分应满足建、构筑物和设备布置,便于运行、检修、设备运输和管沟敷设,并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台阶的长边宜平行自然地形等高线布置,并宜减少台阶的数量;相邻台阶的连接宜采用挡土墙或放边坡处理,也可两种形式结合使用;图 1 坡顶至基础边缘距离边坡坡度应按岩土的自然稳定倾角确定,坡面应作护面处理,坡脚应设排水沟;基本烈度为7度以上地震区应避免在松软或岩层破碎、构造不利地段出现高边坡;对破碎性石质边坡、山坡有危石或上部覆盖层受震易塌滑时,应采取防护和加固措施;基本烈度为8度和9度地震区的土边坡,应适当放缓边坡或采用其他加固措施;地震区的填土边坡,应将边坡坡度放缓一级;台阶坡顶至建、构筑物的距离,应考虑建、构筑物基础侧压力对边坡、挡土墙的影响;位于稳定土坡坡顶上的建筑,当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小于或等于3m时,其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a图1应符合式1和式2的要求,但不得小于;条形基础:1矩形基础:2式中a——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b——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d——基础埋置深度;β——边坡坡角;当边坡坡角大于45°、坡高大于8m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GBJ7—8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进行坡体稳定验算;坡脚至建、构筑物的距离,应考虑工艺布置、交通运输、采光通风等要求;最小宽度应满足建筑物的散水、开挖基槽对边坡或挡土墙的稳定要求,以及排水明沟的布置,且不应小于2m;坡脚至雨水明沟之间,对砂土、黄土、易风化的岩石或其他不良土质,应设明沟平台,其宽度宜为~,如边坡高度低于1m或已作加固处理,可不设平台;场地挖方、填方的允许坡度值应根据地质条件和边坡高度确定;挖方边坡:当山坡稳定、地质条件良好、土岩质比较均匀时,可按表3、表4确定;岩石类别风化程度坡度允许值高宽比坡高在8m以内坡高在8~15m内硬质岩石微风化1∶~1∶1∶~1∶中等风化1∶~1∶1∶~1∶强风化1∶~1∶1∶~1∶软质岩石微风化1∶~1∶1∶~1∶中等风化1∶~1∶1∶~1∶注:1.表中碎石土的充填物为坚硬或硬塑状态的粘性土;2.对于砂土或充填物为砂土的碎石土,其边坡坡度允许值均按自然休止角确定;为饱和度;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边坡的坡度允许值应另行设计:边坡高度大于表列规定时;地下水比较发育或具有软弱结构面的倾斜地层时;岩层层面或主要节理面的倾向与边坡开挖面的倾向一致,且两者走向的夹角小于45°;当基本地震烈度大于7度时;填土边坡,如基底地质条件良好,其边坡坡度允许值宜按表5确定;注:1.用大于20cm的块石砌筑的填方边坡,其边坡坡度值视具体情况确定;2.如需在坡顶上大量弃土或作堆场时,应作坡体稳定性验算;为塑性指数;场地排水场地排水方式应根据所区地形、降雨量、土质类别、竖向布置及道路布置,合理选择排水方式,宜采用地面自然散流排渗,雨水明沟、暗沟管或混合排水方式;屋外配电装置场地排水应畅通,对被地面电缆沟、巡视小道拦截的雨水,宜采用设排水渡槽或敷设雨水下水道方式排除;采用明沟排水时,明沟宜沿道路布置,应减少交叉,当必须交叉时宜为正交,斜交时交叉角不应小于45度,明沟应做护面处理,明沟断面及形式应根据水力计算确定;明沟起点深度不应小于,明沟纵坡不宜小于%;明沟可采用梯形或矩形断面,梯形沟底宽不宜小于,矩形沟底宽不宜小于;砖石或混凝土铺砌的梯形明沟,沟壁宜采用1∶~1∶1的坡度;当采用散流排水时,所区围墙下部应留有足够的排水孔,在多雨地区所外应有妥善的排水设施;当采用雨水下水道排水系统时,雨水口应位于汇水集中的地段;雨水口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范围内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道路纵坡、路面种类等因素确定;雨水口间距宜为25~50m,当道路纵坡大于2%时,雨水口间距可大于50m;当道路交叉口为最低标高时,应增设雨水口;山区变电所所外应根据需要设置有铺砌的截水沟或泄洪沟;截水沟至边坡坡顶的距离不应小于2m,截水沟的中心转弯半径不宜小于沟内水面宽度的5~10倍;当截水沟宽度改变时,宜设渐变段,其长度宜为5~20倍宽差;截水沟不宜穿越所区;所区雨水宜自流排放,当无条件自流时应采用机械排水;土石方工程所区场地平整表土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所区场地表土为耕作土或淤泥,有机质含量大于8%,必须先挖除后再进行回填;该层表土宜集中堆放,覆盖于所区地表作绿化或用于复土造田,可计入土方工程量;当填方地段表土土质较好,有机质含量小于8%时,应将表土碾压夯密实后再进行回填;场地平整的填方应分层压实,粘性土的压实系数:本期建设地段不应小于;近期预留地段不应小于;其他地段不应小于;场地平整土石方施工质量应符合现行的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所区场地平整范围,平原地区以所区围墙为界,丘陵或山区平整范围应分别平整至挖方坡顶和填方坡脚;全所土石方平衡除所区场地平整的土石方外,还应包括建、构筑物基础,地下管、沟,道路及其他设施余土的土石方工程量;土方挖填方工程应考虑松散系数,松散系数见表6;闪长岩;橄榄石质玄武岩;特别坚实的辉长岩;石英岩及玢岩注:1.土的级别为相当于一般16级土石分类级别;2.一~八类土壤,挖方转化为虚方时,乘以最初松散系数;挖方转化为填方时,乘以最终松散系数;5 管、沟布置一般规定管、沟布置应从整体出发,按变电所的最终规模统筹规划,管、沟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在平面与竖向上应相互协调,近远结合,合理布置,便于扩建;管、沟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工艺合理,便于检修和施工;管、沟发生故障时,不应损害建、构筑物基础,污水不应污染饮用水或渗入其他沟道内;管、沟布置在满足工艺的前提下应减少埋深,但应保持管内液体不致冻结和免遭化学腐蚀及机械损伤;沟道应有排水及防小动物的措施;管、沟宜沿道路,建、构筑物平行布置;干管、沟应靠主要用户和多支沟一侧,管、沟布置应路径短捷、适当集中、间距合理、减少交叉,交叉时宜垂直相交;管线布置有直埋、沟内敷设、架空三种形式,应根据工艺要求、自然条件、管内介质特性、地下建、构筑物布置等因素确定;在满足安全运行和便于检修的条件下,可将不同用途且互无影响的管线采用同沟、同架、同壁或叠放布置;管线布置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应按以下原则处理: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有压力的让自流的;柔性的让刚性的;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通过阶梯的管、沟布置应满足工艺要求,处理方式应与阶梯协调;地下管线地下管线不宜布置在建、构筑物基础压力影响范围以内,其间距可按图2及式3计算:图 2 基础至管线距离3式中S——建、构筑物基础外缘距管道中心的距离m;h1——管道敷设深度m;h2——建、构筑物基础埋置深度m;j——土壤内摩擦角°;b——沟槽宽度m;地下管线应布置在道路行车部分外,当受条件限制时,可将雨水下水管道敷设在行车部分内;地下管、沟距建、构筑物、道路以及管线之间的水平净距应根据管内介质特性、地质条件、建、构筑物基础、管线埋深、管径、管沟附属构筑物如补偿器、检查井、阀门井等的影响按表7及表8确定;表 7 地下管线与建、构筑物的最小水平净距m注:1.表列同一栏内列有两个净距者,当压力水管直径大于200mm、自流水管直径大于800mm时用大值,反之用小值;2.高压线柱杆或铁塔外边缘距各类地下管线的距离,按表列照明、通信柱杆距离增加50%;3.当管线埋深大于邻近建、构筑物的基础埋深时,应根据土壤条件对表列净距进行校正;表列净距应自管壁或防护设施的外缘或最外一根电缆算起;城市型道路自路面边缘算起,公路型道路自路肩边缘算起;注:1.表列净距均自管壁、沟壁或防护设施的外缘或最外一根电缆算起;2.表列同一栏内列有两个净距者,当压力水管直径大于200mm、自流水管直径大于800mm时用大值,反之则用小值;3.生活给水管与生产、生活污水排水管间的水平净距,应按上表增加50%;4.表列间距不适用建筑物室内沟道布置;5.采暖沟可与电力、通信电缆沟并列双沟布置;6.表中为“—”者由工艺根据施工、运行维护及沉降因素而定;7.高压电力电缆与控制电力电缆的间距由工艺决定;架空管线场地地下水位较高、地面管沟布置较挤或建筑结构布置对架空管线布置有利时,宜采用架空敷设;架空管线除应满足带电设备安全距离外,对道路的最小垂直净距和对建、构筑物的水平净距应符合表9及表10的要求;表 9 架空管线、管架跨越道路的最小垂直净距m有大件设备运输要求或在检修期间有大型起吊设施通过的道路,应根据需要确定;在困难地段,可采用;注:1.表中距离除注明者外,管架从最外边线算起;道路为城市型时自路面边缘算起,为公路型时自路肩边缘算起;2.本表不适用于低架式、地面式及建筑物支撑式;沟道沟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平面位置、断面尺寸应满足工艺要求;应与所区竖向布置相协调;沟道纵向应有排水坡度,且坡度不宜小于%,并有足够的排水口,地面水不应流入沟内;穿越道路的沟道应保证行车安全;沟道宜布置在地下水位以上;地下水位以下的沟道应有防水措施;地下水位较低,场地土质为渗水性强的砂质土或砂砾类土时,可以不设沟底;沟道侧壁宜高出地面~,沟底纵坡宜不小于%;沟道材料应根据地质、地下水位及荷载等级综合确定;沟道盖板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宜双面配筋,根据使用需要也可采用带扁钢或角钢边框的盖板;位于回填土地段和特殊地质条件的沟道,应采取措施,防止沟道产生不均匀下沉;电缆隧道应设安全出入口和通风口,其间距宜小于75m;沟道应设伸缩缝,伸缩缝间距应根据气象条件、沟道材料,按有关规程和经验确定,并宜在地质条件变化处设置;6 道路一般规定所内、外道路应根据运行、检修、消防要求,并结合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所外道路状况、自然条件、当地发展规划和施工运输等因素进行规划设计;所内、外道路的平面布置、纵坡及设计标高应协调一致,相互衔接;进所道路变电所的进所道路宜采用公路型,城市变电所宜采用城市型;路面宽度应根据变电所的电压等级确定:110kV变电所:4m;220kV变电所:平原地区不设路肩时为5m;330kV及500kV变电所:6m;路肩宽度每边均为;进所道路路径宜利用已有的道路或路基,应尽量减少桥、涵及人工构筑物工程量;道路的平曲线半径、纵坡应满足运输所内大型设备的要求;当路基宽度小于,且道路两端不能通视时,宜在适当位置设错车道,错车道的布置应符合图3的规定;。
总布置-人机工程-视野尺寸关联设计规范
总布置-人机工程-视野尺寸关联设计规范1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前档玻璃造型、仪表台布置、后视镜及雨刮器、除霜装置和除雾装置结构设计与设计数据的关系。
本规范可作为其他M1类车前档视野设计参考。
本适用于菱形车车型的开发。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使用本标准的单位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562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GB/T 11563汽车H点确定程序GB/T 11559汽车室内尺寸测量用三维H点装置GB 11555汽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 11556汽车风窗玻璃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 11565—89轿车风窗玻璃刮水器刮刷面积GB 15084—94 汽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三维坐标系指汽车制造厂在最初设计阶段确定的由三个正交的基准平面组成的坐标系统这三个基准平面是:X基准平面——垂直于Y基准平面的铅垂平面,通常规定通过左右前轮中心;Y基准平面——汽车纵向对称平面;Z基准平面——垂直于Y和X基准平面的水平面。
三维坐标系用来决定图样上设计点的位置和实车上这些点位置之间的尺寸关系。
3.2主要基准标记指车体上的孔、表面上的标记符号。
所使用的基准标记在三维坐标系的X、Y、Z坐标和相对设计地平面的位置,由汽车制造厂规定。
这些基准标记可以用作车身总成的控制点。
3.3汽车测量状态指由各标记点在三维坐标系中的坐标所决定的汽车位置。
3.4座椅靠背角指座椅靠背与铅垂线的夹角。
3.4.1设计座椅靠背角指通过R点的铅垂线与由汽车制造厂规定的靠背位置上的三维H点装置躯干线之间的夹角。
3.4.2实际座椅靠背角指座椅处于最低和最后位置时,通过H点的铅垂线与三维H点装置躯干线之间形成的夹角。
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 dlt5056-2007
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 dlt5056-2007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电工委员会制定的技术规范,其中规定了变电所总体布置设计的要求和规范。
本文将对该技术规程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规程的背景、适用范围、主要内容、设计要求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该技术规程的背景是为了保证变电所总布置设计的质量和安全性,规范变电所总体布置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通过规范总布置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变电所的运行效率,减少事故风险,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该技术规程的适用范围包括各级电压等级的变电所总布置设计,适用于国内外电力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运维单位等相关从业人员。
该规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指导各种类型的变电所总布置设计。
该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总体布置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要求、设计步骤和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其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总布置设计时充分考虑相关因素,确保变电所布置合理、可操作性强和安全可靠。
该技术规程的设计要求主要包括变电设备布置、工艺管道布置、系统设备布置、通风和散热布置等方面。
其中变电设备布置要求合理紧凑,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修;工艺管道布置要求合理布局,方便操作和维护;系统设备布置要求合理分区,保证各系统之间的独立性;通风和散热布置要求合理设计,保证设备正常散热。
在总体布置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按照一定步骤进行,包括设计依据的选择、基本数据的获得和收集、初步设计方案的制定和优化等。
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以及与相关设计人员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综上所述,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2007是一份重要的技术规范,可以指导变电所总布置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该规程的详细解读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规程,从而提高变电所总布置设计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实际工作中,设计人员应该充分遵循该规程的要求,保证变电所总布置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布置设计规范一、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2.1车身高度的确定: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2.2.1货厢带前帽檐: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
2.2.2货厢为护栏结构: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3、整车宽度的确定: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4.1前轮距: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2.5m)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二、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1、R点至顶棚的距离:≥9102、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1303、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5004、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5、背角:5~28°6、足角:87~95°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100(轻型货车≥80)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9、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90±510、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8011、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60012、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35013、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16014、离合、制动踏板行程:≤20015、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8016、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1017、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0018、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50~15019、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6020、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50三、底盘总布置:1、车架宽度的确定:1.1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a.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
b.发动机与车架纵梁的最小间隙:满足以下要求:(1)发动机在工作中与车架纵梁不干涉,且留有25以上的间隙。
(2)操纵机构的布置。
(3)发动机维修接近性。
c.车架外宽(分析发动机前悬置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发动机的维修性)1.2后部车架外宽的确定:a.左右后轮胎外宽:通常要小于车厢地板外宽40以上。
否则,要加后车轮挡泥板。
b.双胎中心距:(采用后双胎可增加不足转向趋势)不得小于标准规定值,且要考虑加大轮胎的可能性。
c.后轮胎与板簧的最小间隙:轻型货车一般不小于30,(与国内同类车型比照验证其合理性)d.后板簧断面宽度尺寸:由悬架设计人员确定,也可参考同类车型确定。
e.后板簧中心距:由上述结构参数限制、确定。
通常希望尽量加大该尺寸来有效地提高后悬架的侧倾刚度,控制转弯时车厢侧倾角不致过大,一般要求在0.4g侧向加速度时车厢侧倾角不大于4°,但另一方面将减小不足转向趋势。
(验算:横向稳定性;对转向性能的影响分析)f.后板簧、后骑马螺栓与车架间隙:静态间隙一般为30左右,动态校核不能有干涉。
g.车架外宽(后部):希望后部车架外宽尺寸大一些,以提高车架的扭转刚度,降低车架复合应力。
同时可增大发动机的维修空间。
但要兼顾车架中部外宽尺寸,尽量改善纵梁工艺性。
2、前后悬架布置:2.1前悬架:2.1.1前轮中心线处车架离地高:(验算:空载、最大装载状态)a.前轴下沉量:b.前板簧与骑马螺栓总高度:c.前悬架动挠度:(0.7-1.0),(铁碰铁、缓冲块压缩2/3或1/2,根据缓冲块结构定,缓冲块刚度小者取上限,反之取下限)(悬架静挠度的范围:50-110)d.前轮中心线处车架纵梁断面高度:(验算或比照同类车型进行验证)2.1.2前簧参数确定:a.前钢板弹簧伸直长:要与悬架设计人员协商确定。
从悬架本身设计、整车行驶稳定性方面要求长一些有利,但要受安装空间限制,故要综合考虑。
b.前钢板弹簧后倾角:(1)主销后倾的需要;(平头车1°以上,带助力转向的可1.5°以上,板簧压平状态)(2)改善转向特性的需要;(3)前悬架与转向协调工作。
c.前簧后吊耳长度:长一些对行驶稳定性有利,但对其本身受力状况不利。
d.前簧支架高度:在保证前悬架的动行程及卷耳安装空间要求前提下尽量降低支架高度。
2.1.3前减振器行程:根据车辆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阻尼力的减振器,并校核减振器行程,保证板簧在下跳和上跳到极限状态时,仍有足够的行程。
2.2车架与地面夹角:空载:不宜超过2°设计满载:推荐1°-1.5°超载:可有小的负夹角(即稍有”塌屁股”)2.3后悬架:2.3.1后轮中心线处车架离地高:a.后桥板簧托至后轴中心高度差:b.后钢板弹簧与骑马螺栓总高度:c.后悬架动挠度:(0.7-1.0)不平路面取上限,(铁碰铁、缓冲块压缩2/3或1/2,根据缓冲块结构定,原则同前悬架)(悬架静挠度的范围:50-110;2=(0.7-0.9)1,设计载质量偏大者取上限)f.货厢地板离地高:(1)原则上尽量降低,以利于装货,提高整车稳定性。
(2)保证车轮的跳动空间。
对于长途运输或北方山区使用的货车还需要留出装防滑链的空间。
2.3.2后悬架参数确定:a后钢板弹簧伸直长:b后钢板弹簧前倾角:改善转向特性的需要,根据具体车型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后单胎车型要大于后双胎车型;微型车要大于轻型车。
c后簧后吊耳长度(满载状态下吊耳夹角:5°左右)3、发动机及动力线的布置:3.1发动机的布置:3.1.1发动机的后倾角:一般不大于4°,也可根据发动机厂家提供的倾角数值。
3.1.2发动机与水箱的前后距离:发动机风扇前端与水箱散热芯距离大于50。
3.1.3发动机与水箱的上下距离:最理想的是将风扇的中心与散热器芯部中心想重和或偏上20~30。
3.1.4发动机油底壳或曲轴带轮与前轴或横拉杆的间隙:在前悬架铁碰铁状态时,之间的最小间隙应大于15,并且发动机油底壳不能比前轴低。
3.1.5 发动机与车身地板的间隙: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以上。
水平方向的间隙要适当加大,保证发动机晃动时有20间隙。
3.1.6发动机与车架纵梁及板簧的间隙:应保证最小间隙25以上。
3.1.7发动机左右位置:a一般情况下,发动机的中心线同汽车的纵向中心线一致。
b根据实际情况发动机可以左右偏置。
3.2后桥主减速齿轮中心线倾角:一般与动力线平行,有利于传动轴等速传动3.3传动轴夹角:一般推荐不大于3°,其最大夹角不大于6°4、转向器4.1转向器在车架上的安装位置:4.1.1前悬架与转向协调工作。
4.1.2前轮转向角与纵拉杆间隙。
4.1.3转向器与车身地板的接口。
4.1.4翻转车身还要初步进行运动校核4.2转向管柱与车架上平面夹角:要满足人机工程的需要4.3转向盘直径:4.4转向摇臂布置角及最大有效转角:4.5前轮最大转向角:前轮最大转向角:保证最小转弯直径要求。
4.6转向梯形底角:与底盘设计人员共同确定。
4.7转向摇臂、转向纵拉杆、转向梯形臂与周边零件最小运动间隙:一般不小于10-155、发动机附件布置:5.1空滤器:尽量布置在发动机进气一侧,便于管路最少,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布置在另一侧。
5.2油箱:尽量布置与发动机输油泵同侧并靠近发动机,便于输油管路走向。
5.3蓄电池:尽量靠近发动机启动机,电源线尽量最短。
6、自卸系统布置:6.1套筒式油缸;6.1.1油缸运动时与后桥或传动轴的间隙应大于306.1.2油缸的行程校核6.1.3静止状态油缸与货厢横梁是否存在干涉6.2工程顶式:6.2.1静止状态油缸、三角臂与车架横梁、货厢横梁、变速箱、手制动鼓之间的间隙6.2.2运动过程中,三角臂与货厢地板的最小间隙6.2.3校刻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死点6.2.4在同样的举升力下,优化各点7、主要间隙控制汇总:四、整车受力分析、计算1计算整车的最大承载能力a.该车的主要用途和同类车型用户的经常载质量。
可参考项目建议书确定。
b.货箱容积:可以按20003比重计算货箱的最大装载质量.c.轮胎负荷能力计算(要考虑车速对负荷的影响):希望前后轮胎负荷均匀,负荷率在90100%之间。
后轮胎最大负荷率一般不得大于120%d.前桥的最大负荷能力(初步经验计算和类比分析)e.后桥的最大负荷能力(初步经验计算和类比分析)f.车架强度、刚度计算(初步经验计算和类比分析)g.悬架的承载能力计算注:为确保超载后整车系统的安全性,要使悬架设计承载能力适当小于车架和车桥的设计承载能力。
2传动系统的受力分析a.发动机的最大扭矩b.离合器的后备系数c.变速器的最大允许输入扭距d.传动轴的扭转强度校核e.后桥最大允许输入扭距3转向系统的强度校核,如转向球销、转向节臂、转向臂等。
a.转向器强度校核b.转向操纵力计算:(要符合7258要求的不大于245N的切向力)五、整车主要性能计算、分析1、整车动力和经济性能计算和动力系统的选型意见a.最高车速计算(绘制功率平衡图及按传动比计算)b.最大爬坡度c.动力因数计算(轻型货车的直接档最大动力因数不小于0.03-0.10,一档最大动力因数不小于0.3)d.限定工况百公里油耗计算:e.经济车速分析、计算:(可根据发动机万有特性曲线进行计算)2.整车纵向、横向稳定性计算分析(7258规定:货车、农用车在空载状态的最大侧倾稳定角不小于35°)3.最小转弯半径计算(计算值往往偏小,可根据样车试验值进行修正)4.制动系统初步分析计算(行车和驻车制动器型式、制动力矩、制动器容量、制动踏板或手制动手柄操纵力、是否需要真空助力等)5.举升能力计算六、运动校核1.转向系与前悬架的运动协调性分析图2.传动轴跳动分析图3.减震器行程校核分析图:4.转向横拉杆、前轴、后桥的跳动空间校核图5.前轮与轮罩间的跳动空间校核图6.后轮与车厢地板间的跳动空间校核图7.转向器行程及最大转向角校核图8、自卸系统运动校核图9、前翻车身前翻校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