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硕士导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硕士导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
摘要:院校承担着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需要对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严加把关。

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关键作用的莫过于其直接责任人——导师。

导师队伍情况与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相关,“导师制”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

本文对导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专业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双导师”制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着重要作用,导师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师队伍建设现状与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改善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导师培养的水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 问卷调查与分析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遴选100名院校专业硕士为调查对象,对导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他们作为导师队伍指导的直接受众群体,对导师的职责履行情况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通过问卷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

专业硕士的培养时间为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导师是学生的直接负责人。

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实践活动,都需要得到导师的明确指导与帮助,优良的导师队伍对培育高素质人才具有促进作用。

3.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导师队伍建设却相对滞后,传统的培养模式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发展。

导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导师队伍数量明显不足、“双重身份”导师指导效果不佳、“双导师制”落实不到位、培养过程仍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3.1导师队伍数量不足
生师比是指学生人数与导师人数的比例关系,即导师每届所指导的学生人数。

导师的数量结构主要通过生师比来体现。

从生师比可以看出导师数量是否充足及导师配备情况。

随着专业硕士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硕士人数快速增加,导师虽然也在逐年增加,但导师的成长有一个过程,导师增加的速度远不及学生增长的速度快,导致专业硕士和导师之间的生师比大幅度提高。

从导师队伍数量结构的现状调查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院校导师指导的一届学生数量都在三个以上,部分导师同时担任学术硕士的导师,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师生比结构矛盾突出。

导师精力有限,学生与导师之间沟通少,影响指导效果。

研究显示,每名导师指导效果最佳的学生人数为每届3名左右。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导师队伍中,78%的导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都是三个以上;指导两到三个学生的导师只有小部分,比例为17%;仅5%的导师指导一位学生。

指导一位学生和指导两到三位学生的导师比例较小,绝大部分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都是在三个以上。

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越多,越容易导致对每一位学生指导时出现精力不足的现象。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部分导师指
导的学生数量偏多,因此,目前院校与社会导师师资力量不足,导师队伍薄弱,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3.2 “双导师制”落实不到位
对专业硕士培养中“双导师制”实施状况进行调查,尽管专业硕士培养政策文件中规定对学生的培养采用双导师制,但实际的情况是双导师制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双导师制在真正落实中,实施率比较低,“双导师制”这一培养模式尚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现有的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导师师资力量不足,导师队伍功能有缺失,“双师型”师资队伍欠缺,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相适应。

调查数据显示,70%的学生都是单一导师制,实施双导师制和导师组制的学生占比分别为25%和5%,多数学生只有院校导师。

社会导师存在挂名的现象,双导师制名不符实。

目前院校导师普遍偏重学术学理,缺乏实践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不够。

而社会导师对硕士教育的教学特点了解不多,参与教学环节少,指导学生频率不高,指导作用不明显。

院校导师与社会导师沟通缺乏平台,合作交流少,职责分工不明确。

社会导师在指导学生方面,客观上存在日常事务繁忙,且有的导师同时指导多所院校的多名研究生,用于指导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师生之间沟通交流比较困难。

3.3 “双重身份”导师指导效果欠佳
“双重身份”导师指兼任行政岗的院校导师,兼任行政岗的导师忙于行政事务,工作繁忙,精力有限,在指导学生论文的时间与精力分配上欠缺,指导论文频率不高,导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少,学生受到导师直接的指导较少,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论文写作方面“缺位”,指导效果欠佳,影响学生的培养效果。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校内导师兼任行政岗的比例占39%。

3.4 院校导师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专业硕士的培养重点是实践能力,但院校导师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不匹配,指导模式单一,院校导师沿用传统的学术型教学模式,导师类型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是导师队伍建设中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

导师队伍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专业硕士导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建立良好的高素质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有助于保障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导师队伍建设建议
专业硕士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为目标,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必要的支撑条件之一,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影响着专业硕士培养质量。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针对导师队伍建设问题,提出三点加强和完善导师队伍建设的建议:一是缩小师生比,扩大导师队伍;二是加强“双导师”制度的落实;三是加强导师专业化建设。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其数量上的扩充、构成上的优化和质量上的提高。

4.1缩小师生比,扩大导师队伍
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是专业硕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

整个导师队伍可以看作一个系统,每一位导师都是这个系统中的要素,导师队伍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导师队伍整体功能的发挥,良好的导师队伍结构在导师队伍建设的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导师队伍应具备的规模大小与在校专业硕士的规模有关,导师队伍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如果导师相对专业硕士而言过多会造成师资的浪费,过少的话会造成师资的紧缺。

因而,只有使专业硕士导师总数与专业硕士总数之间保持一种较为合适的比例关系来进行专业硕士导师队伍的适度规模建设,才能有效地促进专业硕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导师队伍的规模建设,增加导师队伍的数量。

4.2加强“双导师”制度的落实
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要求与生源特点决定了实践在培养中的重要性,在影响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若干因素中,导师队伍的质量和整体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双导师制”的引入具有其必要性与科学性。

“双导师制”的合作模式是全面提高导师的整体能力素质。

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由学校和工作单位联合共同培养学生”的一种模式,院校导师与社会导师分别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指导,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工作。

知识构成上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能力构成上的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种来源交融,两方面知识与能力互补,在培养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致力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双导师制”是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双导师通过联合把关,有效检验了人才培养质量。

双导师制可以解决院校导师队伍不足的问题,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改变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和创新性缺失的现状。

在对专业指挥硕士进行指导时,社会和院校导师共同协作对学生进行指导,双导师制符合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切实全面实行双导师制,改革现行的单一导师制,改善导师队伍结构,积极构建专业硕士导师团队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硕士的特点,完善院校和社会导师的合作机制,激发院校和社会导师的合作积极性,建设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双导师”队伍,提高导师队伍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化双导师队伍。

扩大社会导师队伍,加强硕士“双导师”制建设,“双导师”制有利于促进院校和社会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形成院校和社会合力育人的机制,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硕士导师指导模式。

着眼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建立完善的双导师管理制度,完善院校导师与社会导师的合作机制,建立和完善院校导师与社会导师沟通的平台,明晰院校和社会导师的职责,院校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上对院校和社会导师的职责进行明确和区分。

组织社会导师和院校导师交流指导经验和方法,并定期向社会导师通报研究生教育的新形势、新政策和新经验,提高他们的指导能力。


强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明确导师的合作与分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联合培养模式,体现了“联合培养”的新理念,这种联合培养模式,拓宽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社会导师应该拥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与院校导师在知识结构、能力、经历、经验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以形成更为科学高效的导师团队。

社会导师可灵活承担部分课程的授课任务,健全联合导师指导制。

建立硕士“双师型”导师团队建立理论和实践能力都较强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导师团队,是提高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营造“以建促教、以教领建”的良好氛围。

一批潜心研战的优秀导师充分发挥“酵母”作用。

施行硕士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为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实现院校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办学,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提高硕士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实施硕士培养双导师制。

社会导师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主要负责指导研究生参与实践,协助院校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学位论文,并以多种形式参与院校实践性教学。

良好、健全的社会导师队伍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效率的保障。

创新才培养模式需构建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理论与实践皆优的师资队伍,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导师不仅要具有深厚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社会导师参与指导不足,提升院校导师实践指导力度。

4.3 加强导师专业化建设
加强导师专业化建设是导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专职导师队伍建设,更新导师队伍教育观念,正确处理行政工作与指导学生之间的关系,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学术指导和交流,提升专业硕士导师队伍水平。

提高导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导师队伍。

作为社会导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推动专业学位教育的深入发展。

要与院校导师密切配合,认真履行好社会导师的职责和义务,加强对硕士培养的指导和监督,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院校导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坚持立德树人的方针要求,深入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人
才。

导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人生的时代重任。

5.结语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我们常说,“欲育良将,先锻名师”。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