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北魏、汉唐盛世
汉唐盛世
(二)汉景帝时期:1、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夺诸侯王的封地。
“七国之乱”。
(三)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措施1、政治上:(1)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诸侯王原来的封地和势力(2)加强监察制度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与少数民族关系上(1)与匈奴的关系和亲、武力、和亲互市(2)与西域的关系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
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2、破格重用有才能的人3、使唐朝国力不断增强秦隋:都是完成统一后很块灭亡都是统治者残暴无道政治黑暗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汉唐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都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任用贤良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善于用人重视吏治发展农业戒奢从简一、农业发展1、唐时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大力发展水利,农耕技术有很大发展;2、还出现了两种新的农具:曲辕犁、筒车。
二、手工业发达1、丝织业水平高超花色品种繁多2、陶瓷业水平很高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最富盛名的唐三彩三、商业繁荣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条条青槐街,相去八九坊。
”请回答:(l)这句话是唐朝人对哪座城市绿化的描述?(2)说说这座城市重要性的表现?(1)长安(2)长安拥有百万人口,云集着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唐代长安是各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昭君出塞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结合。
它带来的不再是掳掠屠杀的血雨腥风,而是和平友好的交流融合和长久的和平。
昭君出塞后,双方恢复友好关系,北方近60年没有战乱,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所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两汉时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地区。
、汉武帝为什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3、张骞出使西域有何重要意义?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打通了西域和汉交往的通道,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通道。
这条通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壹·战争促交融——淝水之战 1.背景: 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试图吞并东晋
前秦统一北方
317年,司 马睿建立 东晋,定 都建康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前秦
对 峙
东晋
4世纪后期,氐族人 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 基本统统一黄河流域, 重用汉人王猛进行改革, 使国势日渐强盛。 东濒大海,南抵汉水, 西至龟兹,北达沙漠, 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 的局面。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主要措施: 推行汉化措施。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 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 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 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 给汉族。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通婚姻)
用汉制 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效仿南朝以此为永制。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主要措施: ③ 改 鲜 卑 姓 为 汉 姓 。 ( 改 汉 姓 )
推行汉化
孝文帝出行图
减少民族隔阂,缓和民 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 定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 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 乙丙丁四等级为“四姓”;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 第最高外,以穆、陆、贺、 刘、楼、于、嵇、尉八姓为 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 中的甲姓(范阳卢氏、清河 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利于农作物生长
——《悲平城》
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
四移平海风城,易鲜文俗轨,卑未信贵一为族。甚此难集间。中用崤,武函之帝崇地宅尚,,武河非洛可力王文,里治,,
因不兹利大于举,改光革宅— 中原—。(北齐)魏收《魏书》
十六国北朝
太和十年(486),推行三长制和新租调法。
教材304页
邻 长 5 家
里 长 25 家
党 长 125 家
北魏均田制 ◆条件:
皇权强大,有能力实行均田。 ◆荒地较多,可供分配。 ◆儒家的“井田”理想和鲜卑 部族原始平等传统。
◆意义:
均田制使许多隐匿户口成为国 家编户。但因奴婢、耕牛亦可 受田,并未太多触动大土地所 有制;均田可能只行于荒地、 无主之地和所有权不明确之地。
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 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 旧族自代姓或复姓,皆改之。”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 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 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诏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宋弁 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 又诏以“代人…穆、陆、贺、刘、楼、于、嵇、 尉八姓,自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 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宫,一同四姓。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
第四节 十六国北朝的民族斗争与融合
一、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三、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
一、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北方的三次统一
前秦的统一(376) 北魏的统一(439) 北周的统一(577) 十六国 304—439 北魏 386—534 西 魏 北 周 东 魏 北 齐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北魏后期汉化改革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三十、五十 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 三长之制而上之。文明太后览而称善,引见公卿议之。 中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祐等曰:“冲求立三长者,乃欲 混天下一法,言似可用,事实难行。”……太后曰: “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 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填空题)
第二课汉唐盛世1、年,建立汉朝,定都,历史上称为。
2、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出现了“”景象。
3、汉景帝时期采纳的建议,开始削夺诸侯王的封地,结果吴王以“,”为借口起兵反抗,历史上称“七国之乱”。
汉景帝起用大将平定了叛乱。
4、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统治?)①政治上:颁布,大大消弱诸侯王的和。
加强,加强皇帝的。
② 思想上:采用的“,”建议,大力推行教育。
在长安设立,直接选拔做官人才。
在地方上设立,培养后备官僚。
从此,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这种在思想上实行的“大一统”有利于的加强和的统一,但思想专制也不利于的发展。
③ 军事上:开疆拓土。
派、北击匈奴,基本解除了汉朝北部边患。
在陆续设郡。
把长城延伸到以西的地区。
④外交上:为了联络夹击,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西域地理范围:、以西,包括今天的以及更远的地区。
5、西汉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BC60年,在西域设立“”,管理南北的西域事务。
从此,正式归入西汉的版图。
加强对地区的经营。
6、汉朝开通了一条从出发,通过,往、,直达的交通大道,中国的等物品可以运到古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名的“”。
这条陆上交通要道开辟了,沟通了,促进了。
7、公元年,西汉的皇族称帝,定都,史称。
8、东汉末年,逐步统一北方,在江东建立政权,刘备得到的帮助,占据荆州和益州。
9、年,和在展开决战。
孙刘联军采用的方法,大败曹军。
奠定了。
三国鼎立时期,魏国修建了许多工程,恢复和发展。
蜀国的业兴旺,非常有名。
吴国的业发达,吴国的船队曾到达(今台湾),从而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关系。
12、北方族建立的北魏在时进行改革,实行政策,如:改说,改穿,改用,鼓励,采用,学习等等。
这场改革适应了,大大加快了。
13、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
隋朝创立了制和制。
14、隋朝为了,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北魏历史简介大全
北魏历史简介大全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开始。
北魏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对北魏历史进行简要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
北魏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386年,当时拓跋部的拓跋珪在北方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标志着北魏的建立。
在拓跋珪的统治下,北魏逐渐壮大,并在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的其他政权,建立了统一的北魏政权。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北魏政权不断扩张,先后征服了南方的其他政权,实现了中国北方的统一。
北魏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开始。
在北魏政权的统治下,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政治方面,北魏政权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健全的官僚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方面,北魏政权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加强了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的管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北魏政权大力推行教育,兴办学校,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北魏政权的统治持续了约15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北魏政权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然而,由于内部的腐败和外部的侵扰,北魏政权最终在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东魏和西魏政权相互争斗,最终导致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北魏政权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结束。
然而,北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北魏政权的建立和统治,标志着中国北方政治的统一,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
北魏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政权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结束,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统一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建立和统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十六国和北朝
北三朝 、主北流朝论 主和 流北论朝和出北口朝论出口论
继南北朝正统之唐代,其中央财政制度之渐次江南地方 化,易言之,即江南化。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财政》
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 变化,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但 这些变化,或者说这些变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乃是东晋 南朝的继承,我们姑且称之为“南朝化”。
胡二汉 、杂胡糅汉与 杂胡 糅化与、胡汉化化、汉化
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 《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 吴《兵法》,皆略诵之。《史》、《汉》、诸子, 无不综览。
刘聪: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 《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 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弱冠游于京师, 名士莫不交结。
——《魏书》卷五三《李冲传》
目的:加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汲取能力,加 强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胡二汉 、杂胡糅汉与 杂胡 糅化与、胡汉化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孝文帝于490年开始亲政,491年,确定北魏在五行中之 位次,将东晋南朝宋齐、十六国定为僭伪,北魏承西晋 之金德为水德,表明中华正统地位。
——《庾子山集注》卷一五《周骠骑大将军 开府侯莫陈道生墓志铭》
胡二汉 、杂胡糅汉与 杂胡 糅化与、胡汉化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侯莫陈氏为代郡武川人,世居六镇,并未随北魏孝文 帝迁洛,因此不可能赶上孝文帝的改汉姓。从李丽仪 墓志记侯莫陈氏在隋复姓刘氏的记载可知,在落后的 北镇武人中也有些已用汉字为姓。
2、南朝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 (1)军事征伐和武力掠夺并行。 (2)设置地方官吏,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 (3)“以夷制夷”。
北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北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的历史记载跨越了从公元386年-534年的148年,这段时间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北魏时期”,在这个时期北魏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这里,我们将讨论北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背景北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基于其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的。
在这个时期,北魏经历了几次政治和战争动荡,最终成功统一了北方和南方。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从战国时期持续的分裂状态,到隋朝开创了统一的基础。
北魏的政治稳定、统一和强大为其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文化特点1.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在北魏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和尚、寺庙、佛经和佛教文化在整个北魏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这个时期,佛教成为了北方地区的主要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
北魏文化从佛教中汲取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思想,而佛教也在北魏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佛教文化成为了这个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文学北魏时期的文学特别丰富,文学成就突出,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北魏时期,雁门诗派、鲁阳诗派、晋阳诗派和黄河诗派都出现了。
这些诗派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不过共同点是透过生活与风景谈论人生、探究宇宙。
同时,北魏时期对古文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许多文学作品,例如《世说新语》、《南史》、《北史》等优秀文学作品问世。
3. 绘画北魏绘画同样发展迅速,并以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独特文化。
北魏绘画作品除了主要反映佛教题材,同时还反映了自然风光。
在画的手法上追求“墨线清越,形象纤巧”的手法。
北魏绘画风格虽然质朴,但却富有文化内涵。
这种“代表性的风格”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建筑北魏在建筑方面也有着自己的成就,最为著名的是临洮木塔和白马寺塔。
北魏时期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形式、层次和色彩的极度简单与精湛。
这些建筑的特点可以在之后的中国建筑中看到并继承。
三、对后代的影响北魏文化虽然仅仅存在了不到150年的时间,但是它产生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1张PPT
1、494年,迁都洛阳
为什么迁都洛阳?
两分钟请看练习册67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第二自然段
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北魏·元羽墓志
河南洛阳出土,为孝文帝的弟弟元羽的墓志。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曾命元羽在旧都平 城,控制、安抚对迁都不满的鲜卑族人。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问答题)
——《资治通鉴》
1、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
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穿汉服
鲜卑服饰俑
汉族服饰俑
北魏文官俑
3、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拓跋 贺兰 邱穆陵 步六孤 尉迟 独孤
汉姓 元 贺 穆 陆 尉 刘
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联汉姻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 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 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改革的背景
谁改革(改革者)
改革的内容(措施)
改革的结果和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预习教材P87,第二自然段,思考: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改革的背景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
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鲜卑 羌
氐
鲜卑 匈奴
羯
为什么少数民族要内迁?
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比较表
民 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 化
答:鲜卑族的改革措施有:
1、494年,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 联汉姻。
2、请你说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 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政权分立, 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融合
温故知新
第四单元
中国古代的北魏
中国古代的北魏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其中一个重要的王朝是北魏。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六国时期的王朝之一,它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对北魏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北魏的历史背景北魏建立于公元386年,是由拓跋部落的拓跋燕所建立的。
拓跋燕在称自己为魏王后,正式建立了北魏。
北魏的建立标志着五胡乱华时期的结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北魏政治制度北魏的政治制度在当时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
北魏采用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并将其与部落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政治制度。
北魏的政府机构设置严密,各级官员职责明确。
同时,北魏实行了“均田制”,通过重新分配土地,平息了农民的不满情绪,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北魏经济发展北魏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北魏注重农业生产,提倡农桑,改良水利,使得农田得到有效利用。
同时,北魏还积极推动工业发展,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此外,北魏还发展了对外贸易,与周边国家进行经济交流,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
北魏的文化艺术北魏的文化艺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在文学方面,北魏创立了鲜卑文学,发展了民族文学的表达。
在艺术方面,北魏寺庙建筑风格独特,以盛唐风格为基础,融入了一些西域和鲜卑的特色,形成了独具北魏特色的建筑风格。
在雕塑艺术方面,北魏创立了石窟雕刻艺术,如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这些艺术作品具有浓厚的浮雕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为中国古代艺术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魏的影响与遗产北魏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北魏推动了中原地区的统一,发展了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制度。
其次,北魏的文化艺术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北魏的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总结北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北魏的影响和遗产至今仍可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中得以体现。
第四讲 北朝时期
北魏
386——534
东 魏 北 齐
2.北魏的统一(439)
3.北周的统一(577)
2.北魏建国和统一北方
北方发动的五次统一战争 1、曹操统一北方 2、前秦苻坚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208) 灭吴之战(280) 淝水之战(383)
3、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
4、北周宇文邕统一北方
瓜步之战(450)
1.东魏北齐的胡汉矛盾
(刘)贵与(高)敖曹坐,外白治河役夫多溺死, 贵曰:“一钱汉,随之死!”敖曹怒,拔刀石斤 贵。 高欢妻娄氏:“岂可使我母子,受汉老妪(李后) 斟酌!” (韩凤)于权要之中,尤嫉人士……辄詈(li) 云:“狗汉大不可耐,唯须杀却!”若见武职, 虽厮养末品亦容下之。
2.东魏北齐的政治
2.改革的内容
③设立三长制
2.改革的内容
③设立三长制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化:
农民
农民 邻长里长党长 州郡
宗主
北魏政府
北魏政府
2.改革的内容
租调制的变化:
④实行租调制
天下户以九品混通,户调帛二匹、絮二斤、 粟二十石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 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 任绩者,八口当未娶者四。耕牛二十头,当奴 婢八。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匹;下至牛, 以此为降。
所有,不须归官。桑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 桑田须种桑50株、枣5株、榆3株。不宜种桑之地, 男子给麻田40亩,妇女5亩。
2.改革的内容
②推行均田制
奴婢和耕牛参加授田。奴婢依一般农民授田。耕 牛每头授田30亩,限4牛。 田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荒地‛,迁往他郡。 犯罪流徒户或绝户,其土地归国家所有,作均田 授田之用。 地方官吏按官职高低,授以公田。刺史十五顷, 郡丞、县令六顷。公田不得买卖。
4.16 三国鼎立 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A.战乱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D.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
4.下列关于赤壁之战的叙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公元 208 年,曹操率军挥师南下 B.曹操军队终因不习水战兵败北撤 C.曹军与孙刘联军双方在赤壁对峙 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荒屯田,积蓄军粮,深固根本,又怎知袁绍必胜呢?
曹操: 如此说,我方当胜券在握了。全赖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尽。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6课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前的袁绍大营
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 谋士: 主公,大敌当前,这样做怕不合适吧。 袁绍: 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 主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势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绍: 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曹操不过三万余人,
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 军冲去,曹军大败
③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6课 三国鼎立
任务:对比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快速填写表格
战役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 官渡
曹操VS袁绍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
单元概述
时代特征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期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单元概述
单元导言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轮流执政,他们的腐朽统治导致了天下 大乱。魏、蜀、吴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西晋在此基础 上统一全国,但统一局面仅维持了30多年。此后又形成东晋南 朝与十六国北朝对峙的局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 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族之间加强了交 往、交流与交融,经济区域的开发,尤其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 展,科技文化的显著进步,都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 础。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2课 汉唐盛世课件 人教版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 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 今朝。
词中提到了哪几个王朝,帝王?
秦王嬴政, 即秦始皇,建立 中国第一个封建 王朝——秦朝。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 156~前87) 汉朝 第六代皇帝。景帝之 子,十六岁即皇帝位, 庙号世宗,在位五十 四年。汉武帝为巩固 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 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 可以说,他在位时, 西汉达到了鼎盛。
(1)上述材料反映的变化与我国历史上哪一次改革密切相关? (2)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这次改革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大大加快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材料: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 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贞观政要》
(1)文中的朕指的是谁?他的统治时期史称什么?
课本:八(上)p83--103 教学指南:P94--96 总复习:P22--23
中国古代主要王朝的兴替 夏
前2070年 曹丕
洛阳
嬴政 秦
前221年 咸阳
刘邦 西汉
前202年 长安
刘秀 东汉
公元25年 洛阳
商
西周
前1046年
东周
洛邑
镐京
魏
司马炎
266年
十六国 北魏
386年 439年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知识回忆(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发布诏令,认为:“北方人称‘土’为‘拓’,称‘后’为 ‘跋’.魏朝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以土德而称帝,所以姓拓跋。土,乃黄中之 色,万物之元,所以应该改姓为‘元’。诸位功臣旧族中凡从代京迁来的,其姓 氏有的重复,要一律改变。” — 改用汉姓 —《资治通鉴》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 所推,成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 提倡与汉族通婚 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资治通鉴》
汉唐盛世
三、汉唐盛世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 1、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 建立和谐社会 • “与邻为善,与邻为友”的外交理念 • 关注弱势群体 • 2、国家统一,中华民族才能振兴 • 反台独 • 3、重视“民生”问题 • 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重视人民关心的三大问题:教育、医疗、住房 • 城市限定最低工资
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
《汉唐盛世》复习课
复习目标:
1、掌握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国的 建立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的贞观之治、 武则天主政和开元盛世,唐朝时期的经济、 文化,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等知识。 2、培养归纳和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要求:(P83-103)
1、快速阅读课本,熟悉课文知识结 构,理清知识; 2、把握重点知识,注意知识联系; 3、形成网络,构建出知识框架。
秦亡、西汉建立 西汉加强中 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东汉 灭亡、三国鼎立 南北民族融 合,经济重心南移 隋灭,唐 朝建立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进入开元盛世 盛世文化 盛世杰作(丝绸之路和大运河)
一、“汉唐盛世”原因:
历代统治者的调整措施
1、汉高祖:休养生息
2、文帝、景帝励精图治
文景之治
3、汉武帝的措施
4、208年发生的以少胜多的哪次著名战役奠 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C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巨鹿之战 5、南北朝时期,因实行改革而加快北方民 族融合步伐的是( D ) A、李悝 B、商鞅 C、秦孝公 D、孝文帝 6、西汉时期,两次出使西域,为加强汉朝 与西域各国关系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是( B ) A、郑和 B、张骞 C、班超 D、鉴真
练一练: 实战演练
汉唐盛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北魏于5世纪统一了黄河流域。 2.内容: 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 ①把都城迁到先进文化中心--洛阳 ②鲜卑官员要说汉语 ③鲜卑族人改穿汉服 ④鲜卑族人改用汉姓 ⑤与汉族人通婚 ⑥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3.影响: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 民族融合步伐。
渠
黄
河
淮
河
沟 长 江 江 南 钱 塘 河余杭
江
(杭州)
大运河的作用: 运粮
1、大运河促使运河沿岸的城镇更加繁华; 2、大运河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 交流和发展; 3、大运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 集权。
(三)安史之乱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逐渐混乱,爆发了边防将领安禄山、 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一)史学
《史记》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纂的一部史学 巨著,记载了从传说时代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约三千年的主要史事,— 诗歌
1.繁荣原因: 社会经济的繁荣,科举制度的完善 2.代表人物及作品: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一)史学—— 《史记》 (二)文学—— 诗歌
(三)宗教—— 佛教和道教 (四)艺术—— 书法、绘画和雕刻
1.书法: (1)东晋王羲之,“书圣”,《七月都下帖》; (2)唐朝、颜真卿,创“颜体”,《多宝塔碑》 2.绘画: (1)东晋顾恺之,擅人物画,《女士箴图》。 (2)唐朝阎立本,擅人物故事画,《历代帝王图》 3.雕刻: 北朝开始雕刻的龙门石窟(河南省洛阳)
2、长安——河西走廊——敦煌——分南北两路: 北路:从玉门关出发,经西域、中亚,到达西亚 和欧洲 南路:从阳关出发,经过西域、中亚,到达安息 (波斯,今伊朗)和大秦(今罗马),另一路则 到达印度。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3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曹魏建立~581年隋朝建立)——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阶段特征】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其次个大分裂时期,中心集权遭到严峻减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交融的局面。
六朝对江南地区经济的大力开发,初步奠定了江南经济开发的格局,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佛教、道教思想快速传播,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形成三教并行的局面。
【主要表现】1.政治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三省体制渐渐形成;选官采纳九品中正制。
2.经济江南快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烧出白瓷;出现“草市”。
3.文化(1)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田园诗和北方的民歌。
(2)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王羲之(“书圣”)与王献之,并称“二王”;钟繇、王羲之对楷书有较大的贡献;出现突显特性的文人画,东晋顾恺之不仅擅长丹青,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3)佛道传播,三教汇流;儒学危机。
【重点识记】魏晋时期士族门阀政治(1)士族:可以称为门第、门阀、世家等,是以家族为基础、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士族门阀萌芽于东汉时期,消亡于唐朝末年,影响了中国近800年,期间,王朝的更迭就是统治者与士族集团博弈的结果。
(2)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为寒门。
(3)士族门阀政治【真题再现】1.(2024天津卷·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
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好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运用的推广【答案】D【解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魏晋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供应条件,推动书法艺术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故选D项;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后,好用性减弱,艺术性加强,解除A项;“统一”说法错误,书法流派各异,解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解除C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朝
十六国
东 汉
魏 蜀 吴
南方
北魏
宋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西晋
东晋
齐 南朝
梁
陈
朝
439年北魏 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有怎样的积极影响?
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社 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目的是: 废除鲜卑族的旧俗,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侧重点是: 汉化政策 主要内容:
社会背景
百 家 争 鸣
社会动荡和变革
文士阶层的出现
主要代表
儒 家
道 家
墨 家
法 家
兵 家
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将下面的人物与当今的思想观点连线, 并说出其思想主张的渊源
人物 现今思想主张及观点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团结友善(公民道德规范)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孔子
思想渊源 礼治文明 “兼爱”思想
1)生活方面: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通婚姻。 2)经济方面:实行俸禄制、均田制等。 3)政治方面:迁都至洛阳;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4)文化教育方面:学习汉族的文化礼法,尊崇孔子, 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作
用: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鲜卑族人学习和吸收 中原汉族地区先进的文化,从而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 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 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 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 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 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 接触频繁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 人学习和吸收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 3、宋元时期: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农耕 与游牧文化在相互征战和议和中碰撞融合。其中,元 朝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文化
完善隋朝的科举制,非常重 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经济 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
民族 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民族 关系 政策)被尊称为“天可汗”
完善科举制度
1、什么是科举制度
以政府出面招考,考生自由报考为特点,以考试 优劣作为取舍的主要依据,由吏部采取自下而上逐 级淘汰的差额考试为主要筛选办法的人才选拔制度
复习目标
1、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并结合内容理解其影响 ;
2、概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革( ) A.是古代汉族政权实施的改革 C.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B.促进了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D.为唐的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开元之治 恢复并走向强盛 武则天统治 贞观之治
安史之乱 渐趋衰落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农民起义
618年 建立 发展 鼎盛
755年
衰弱
907年
灭亡
618年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907年
贞观之治
方面 主要活动 影响 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调整 统治政策,重视君民关系; 政治 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汉唐时期的强盛对我们今天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2、科举制度的历史
始创于隋朝 ,完善于唐朝 成熟于宋明,废于清朝
3、 隋朝之前选拔
人才的方式
世袭世禄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图) 新科进士鱼 贯而出
4、科举制度的影响
“开元盛世”
重视地方吏治,亲自考核县令政绩;
①政治: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贤人,励精图治;
②经济:提倡节俭,不用奢侈品。 ③文化(技术):新型灌溉工具——筒车和新型农具——曲辕梨 的推广使用,使农业生产规模和水平大大提高;丝织技术高超, 陶瓷制造技术显著进步,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④对外政策:与少数民族和外国的频繁交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 交流。
商鞅变法前后比较
性质:一次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变法前
土地国有,不得买卖
变法后
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奖励农耕 经济
爵位世袭
(奴隶主贵族 的特权)
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军事 建立县制 编制户口 政治
分封制 村落散居
意义: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 强的国家,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孟子
墨子
韩非子
老子 孙子
“非攻” 公民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有教无类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廉正、廉洁、自律 法治 依法治国
针对学生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以不变应万变 无为而治 了解市场行情,确定投资方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考点20: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b﹞ 考点21:理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 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意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