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作文写作的新素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作文写作的新素材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不应该孤立开展,应该融入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尝试把课本中的经典名篇与考试作文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生动学生的写作表达,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激发他们的情感因子。

关键词:高中写作素材语文课本

一.品味名篇语言,生动学生的写作表达

人物的经典,含义的深刻隽永,必须依靠文字表达的生动形象。因此,我们在课本经典作品的教学中,应该锻炼学生对语言字词的品味,启发他们研究作者为什么这样运用,怎样运用。在他们品味的过程中,指导他们进行生动深刻的语句积累,这不仅能增强他们的文字敏感力,而且能够引导他们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推敲字词。

如学生一篇关于“高三心情”的作文片段:“旷野里是猎猎作响的大风,穿透耳膜,把胸膛撞击得生疼。很多时候我都是迷茫的。回过头看看那些善良而纯白的少年,他们可以随意扬起无数个色彩绚烂的旅程,可以日日夜夜纵情歌唱从不缅怀过去,只是在回忆时,甜蜜得轻轻皱起眉头。那是我无法临摹的时光……”笔者在评讲作文时分析道:“撞”字是一种沉痛的感觉。旷野的空旷使大风显得异常突兀,像一块石头呼呼地在耳边盘旋,周围的世界除了风还是风,一个人站在那里,迷失了前进的方向,瞬间被撞得措手不及。“扬”字是很随意的动作,扬起旅程像随手撒花般简单且毫不在乎,那些少年青春、年少、心境浅薄,他们拥有足够的资本去涉足每一

个灿烂的旅程,毫不吝啬于展示他们的阳光与活力,即使风雨兼程也会日夜歌唱。笔者在分析的时候,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讲,还不时地点头。当笔者分析“临摹”一词的好处时,”本用于字帖之类,但临摹时光就像把以前的那种快乐拿回手边,勾勒出它们的轮廓,重温回忆”。

二.广泛阅读经典,储备丰富的写作素材

纵观每年的高考高分作文,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一篇文采斐然、大量引用的文章不一定是满分作文,但是高分作文多数是素材丰富、阅见广泛的。当然,满分作文是灵动的,是创新,是不拘一格,是彰显时代精神的。但是我们的写作教学不是培养创作,出不了满分是正常的。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使绝大部分学生在考场作文中有话可写,写出一个高中生应该有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思想。

教材选取的篇章都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过影响,有着母题作用。我们为何不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如小说的人物形象,渔父、项羽、刘邦;古典诗词的意象,岁寒三友、大雁、古井;散文骈体的经典名句等等,语文教材涉及的诗词曲赋还支撑不了区区800字的考场作文吗?所以,我们要利用好教材,熟读课本,平时多背一些诗词、精美的文言散文,遇到名言警句要随时摘抄,从中汲取营养,做到为我所用。

三.挖掘经典精神,唤醒学生的情感因子

现在,高三学生沉浸题海,不是缺少关注生活的心,而是没有时间。繁重的学业使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越来越少,写作中引用材料

越来越生硬,缺少自己的声音和情感,字里行间表现了真情的枯竭。

其实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人生感慨;庄子“逍遥游”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哲学境界;王实甫”长亭送别”中”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取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的爱情执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隐忍以有所为”的坚忍深沉,这些作品无不蕴含着作者的时代精神和浓浓深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些教材,不断琢磨体悟,从而积淀写作的情感,滋生抒发的情思。

再如,学习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让学生置身诗境,借助想象和联想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中,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体会独特的意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让学生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的情绪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从而感受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我们在对作品情意获得了深切了解之后,再进一步研究作者表情达意时自然形成的各种艺术手法,就容易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运用借鉴,较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意。

作文的教学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孤立的,是和我们的课文相联系的。苏轼云“读书万卷始通神”,阅读是提高写作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教科书选编的经典作品,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写作技巧、

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是我们模仿学习的典范。我们应该抓住课堂,细心学好经典之作,有计划有目标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日积月累,基础厚实知识丰富了,学生畏惧的心理也就没有了,那么我们高考作文的“春天还会远吗”?

田素华,重庆市涪陵第十七中学校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