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教学讲义

合集下载

党校教师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讲义)

党校教师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讲义)

党校教师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讲义)目录第一讲绪论 (2)一、选题依据 (2)二、概念解析 (2)三、党校教师教案 (3)第二讲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 (3)一、从全局上把握党校教育的教学方向 (3)二、从实际特殊性上把握党校教育的方向 (4)第三讲正确选择课题标题 (4)一、研究式课题 (4)二、命题式课题 (4)三、教学课题选择的要求 (5)第四讲完备教学的核心要素 (6)一、编制教学方案 (6)二、处理好教案、讲义、PPT的关系 (10)第五讲安排好教学步骤 (12)一、导入新课 (12)二、完成教学目标 (12)三、解决重点、难点 (13)四、总结学习内容 (13)第六讲总结学习内容 (13)一、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13)二、编写教案、讲义、PPT的基本要求 (13)三、努力打造精品教案 (13)第一讲绪论一、选题依据党校教师如何讲好课,始终是党员干部教育工作的重要问题。

教案是打造优质课程的重要前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教案的优劣始终是党校教育工作中没有得到充分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关于什么是教案、什么是讲义、什么是课件,以及它们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还没有形成一个一致认同的认知,因此,本课题主要是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梳理一下党校教师在编制教案时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以利于推进党校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正规化发展。

二、概念解析(一)教案教案,是教师课堂组织教学的方案的简称,是一种实用性的教学文书。

编写教案,是教师必须完成教学准备工作,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在大专院校,教师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编制教案,教案的功能主要是体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的教学目的,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

同时,教案要顾及受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

因此,一般来说,构成教案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材简析和②学生分析、③教学目的、④重难点、⑤教学准备、⑥教学过程及⑦练习设计等。

讲义教案模板(精选)

讲义教案模板(精选)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与新课内容相关的 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教师点评
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学 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知识点
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对 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回顾本课重点内容

列出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包括教 学进度、考核方式、成绩评定等
方面的安排。
02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
01
02
03
讲述知识点
系统、全面地阐述课程内 容,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 念和原理。
讲解实例
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 理解抽象概念和原理,提 高学习兴趣。
传授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 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和效率。
回顾本课中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步骤,强调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易错点 。
布置课后作业
针对本课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 复习和巩固。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达成度
评价学生是否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 等方面。
教学内容适切性
评估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 匹配。
讲义教案模板(精选)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过程设计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资源与开发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课程背景及意义
01
阐述本课程所涉及领域的发展现 状及趋势,说明本课程开设的必 要性。
02
分析本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 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作用,以及对 学生未来发展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领导理论与模型讲义

组织行为学领导理论与模型讲义
©2003 Prentice@Ha2ll,0In0c4. Copyright bTyo aMccinomzphauny A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MaTnoagOemregnat,n2nizdaEtdioitinonBehavSiolidre71#6EindCithioapnter 3
©2003 Prentice@Ha2ll,0In0c4. Copyright bTyo aMccinomzphauny A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MaTnoagOemregnat,n2nizdaEtdioitinonBehavioSrlid7e#4EindCithioapnter 3
领导理论的变迁:权变理论(三)
路径-目标理论(path-goal theory)---
领导者行为 ✓指导型 ✓参与型 ✓支持型 ✓成就取向型
环境的权变因素 ▪任务结构 ▪正式权利系统 ▪工作群体
下属的权变因素 •控制点 •经验 •感知到的能力
效果 绩效 满意度
©2003 Prentice@Ha2ll,0In0c4. Copyright bTyo aMccinomzphauny A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MaTnoagOemregnat,n2nizdaEtdioitinonBehavSiolidre71#1EindCithioapnter 3
©2003 Prentice@Ha2ll,0In0c4. Copyright bTyo aMccinomzphauny A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MaTnoagOemregnat,n2nizdaEtdioitinonBehavioSrlid7e#7EindCithioapnter 3

金融实践教学讲义(3篇)

金融实践教学讲义(3篇)

第1篇一、课程简介金融实践教学是金融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旨在通过模拟金融市场环境,使学生了解金融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提高学生的金融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本讲义将围绕金融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1. 培养学生的金融理论素养,使其能够运用金融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2. 提高学生的金融实际操作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金融工具进行投资、融资等活动。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4. 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了解金融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

三、实践教学的内容1. 金融基础知识:包括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体系等基本概念。

2. 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介绍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投资策略,以及风险控制方法。

3. 金融产品设计:讲解金融产品的设计原理,如存款、贷款、理财等产品的设计。

4. 金融市场模拟:运用金融软件进行模拟交易,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金融市场操作。

5. 金融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金融案例,提高学生的金融分析能力。

6. 金融法律法规:介绍金融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合规意识。

四、实践教学的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金融案例,使学生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

2. 模拟交易法:运用金融软件进行模拟交易,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金融市场操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金融机构,了解金融行业的实际运作。

5. 专家讲座法:邀请金融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实践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金融理论。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提高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3.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实践教学中有所收获。

4. 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5.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其在金融领域的创新能力。

教育学《课程——讲义》

教育学《课程——讲义》

《课程》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一、课程的概念“课程究竟是什么”是课程理论中的核心问题。

课程即“课”“程”,在我国早就被广泛使用,有确定的含义。

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里,“课”的基本含义为,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讲授或学习;“程”的本意是一种长度单位,被引申为事物发展的经过或步骤。

课程的基本含义是,人们预定分量、内容和步骤并据以刻苦努力的阅读、讲授、学习和作业,并关乎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属于严肃圣神的事业。

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第一个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广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内容、学科设置程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

✓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学科(教学科目)把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是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定义。

但只概括出课程的主体,不能反映出课程的全部。

局限性:1)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远远超出了学科范围2)把作为“客观文化”的知识直接等同于课程3)易忽视学生的智力发展,情感陶冶,创造力表现及师生互动4)把课程内容和课程过程割裂开,片面强调内容,忽视过程2.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20世纪20年代,巴比特在《课程》及《如何编制课程》中提出这个观点,6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后经泰勒,塔巴,凯尔等人修改,发展至今。

这种观点强调预测,控制,效率,把目标看成是至高无上的。

局限性:1)预期发生的事情与实际发生的事情存在差异2)把预期的学习结果作为课程的基本因素,会忽视非预期结果3.课程即学习经验20世纪初杜威根据实用主义教育论,反对把课程看作预先决定的学科知识体系这类观点,认为手段和目的是一个连续体,是一个过程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认为课程应当是学生在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活动的经验。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对应的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活动与评价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对应的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活动与评价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对应的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活动与评价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 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相关工具和技术进行分析和实验。

4. 学生能够合作与交流,并在团队中发挥有效作用。

教学内容及对应的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知识和理论:介绍相关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等。

2. 实践技能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相关领域的实际操作技能。

3. 创新思维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团队合作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团队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提供以下教学资源:1. 课程讲义和教材:详细介绍相关知识和理论,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2. 实验设备和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环境,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3. 多媒体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投影仪和电子白板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4. 互联网资源:提供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案例分析和实例等资源,供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教学设计与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设计与方法:1. 混合式教学:结合传统教学和在线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2. 探究式学习: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和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意愿。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和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4. 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如实验、实地考察和模拟实践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教学活动与评价: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我们将组织以下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1. 课堂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问题并与同学们交流,以促进深入学习。

第十一章 组织理论与设计

第十一章 组织理论与设计

第十一章组织理论与设计第一部分本章概要1.1重要概念1.组织(organization):动态的组织是指组织活动,即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对做事的人进行编制并形成工作秩序;静态的组织是指组织系统,即通过组织活动而形成的功能相关的群体的集合,具有体现分工、协作以及相应权责关系的结构模式。

因此组织是静态结构及其动态运行的统一。

其实质是特殊的人际关系。

2.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是指组织内关于职务及权力关系的一套形式化系统,它阐明各项工作如何分配,谁向谁负责及内部协调的机制(Johns,1995)。

3.工作专门化(job specialization):是指工作任务的分工。

4.命令链(chain of command):命令链是一种连续的权力链条,从组织的最高层延续到最低层。

它明确无误地规定谁向谁汇报工作,以及在工作中负责命令监督哪些人。

5.正规化(formalization):正规化又称规范化,是指有关工作的方法和程序具体化和条文化的程度。

1.2关键知识点1.组织理论按照其形成和发展,整个组织理论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是古典组织理论阶段,二是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阶段,三是现代组织理论阶段。

12.组织结构及设计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关于职务及权力关系的一套形式化系统,它阐明各项工作如何分配,谁向谁负责及内部协调的机制(Johns,1995)。

1参考刘延平.多维审视下的组织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P177图4-2改编组织理论对组织设计的讨论,主要围绕几个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一般包括工作专门化(job specialization)、部门化(departmentalization)、控制幅度(span of control)、命令链(chain of command)、集权与分权(centralization-decentralization)、正规化(formalization)。

高职教案优质

高职教案优质

高职教案优质(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总结、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职场文书、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workplace docu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s, essay compilation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职教案优质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策划创意训练课程》讲义

《策划创意训练课程》讲义

《策划创意训练课程》讲义一、课程背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创意力已经成为一个组织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因此,培养员工的创意思维能力已成为许多组织的重要战略目标。

为此,开设一门策划创意训练课程,帮助员工培养创意思维、提升创意能力,对组织的发展将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创意思维:通过课程的学习,激发学员的创意思维,培养其独特的创造力;2. 提升创意能力:帮助学员掌握创意方法和技巧,提升其创意产出的质量和数量;3.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训练课程中的团队项目,培养学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4.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提升学员的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创意思维培养(1)创新意识的培养(2)扩展思维边界(3)启发创意的方法和技巧2. 创意工具和技术(1)头脑风暴和关联思维(2)思维导图和故事板(3)六顶思考帽和SWOT分析3. 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1)分析成功创意实例(2)实践中的创意应用(3)通过项目实践提升创意能力4. 团队合作与创意协同(1)团队合作能力培养(2)创意协同的实践及技巧(3)团队案例解析与分享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创意思维理论、创意工具和技术等内容,帮助学员全面了解创意思维的重要性和方法;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成功创意案例,激发学员的创意思维,并引导他们从中获取灵感和经验;3. 实践训练:通过实践训练项目,让学员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升创意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小组讨论:在课程中设置小组讨论环节,促进学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

五、评估方式1. 课程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员运用所学的创意思维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2. 课程测验:定期进行课程测验,考察学员对于创意思维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实践项目:针对课程中的实践训练项目,评估学员在团队合作和创意产出方面的表现。

六、课程效果评估1. 课程反馈:定期进行学员满意度的调查,了解他们对于课程的反馈和建议;2. 创意产出:根据学员的课程作业和实践项目成果,评估他们的创意产出的质量和数量。

教育学讲义(完整版)

教育学讲义(完整版)

引言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它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学方法、教育体系、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本讲义旨在系统概述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并提供教育实践中的指导原则。

本文将从教育的定义、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理论与方法、教育评估以及教育管理这五个大点展开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教育的定义1.1教育的概念和特征1.2教育的目标和意义1.3教育的类型和层次1.4教育的主要环节和过程1.5教育与其他社会实践的关系2.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2.1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2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2.3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教育特点与需求2.4学习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连结2.5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互动关系3.教学理论与方法3.1教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3.2教学方法的分类和特点3.3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关系3.4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风格的匹配问题3.5创新教育方法的实践与应用4.教育评估4.1教育评估的概念和意义4.2教育评估的目的与要求4.3教育评估的类型和方法4.4教育评估与课程改革的关系4.5教育评估结果的运用与反馈5.教育管理5.1教育管理的概念和内涵5.2教育管理的目标与职能5.3教育机构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5.4教育管理中的决策与领导5.5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与创新总结本文综述了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包括教育的定义、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理论与方法、教育评估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为有效的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切实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实施。

希望本讲义能成为读者的重要学习资料,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也希望读者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程设计基础知识

课程设计基础知识

课程设计基础知识1.课程设计的概念与重要性课程设计是指根据教育目标、学习者特征和教学环境,系统地规划、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的过程。

它是确保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有效的课程设计能够:•明确教学目标,指导教学实践•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课程目标制定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和指引,它明确了学生在完成课程后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制定课程目标时,应遵循SMART原则:具体(Specific)、可测量(Measurable)、可实现(Achievable)、相关(Relevant)和有时限(Time-bound)。

例如,对于一门"数据分析导论"课程,其目标可能包括:1.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统计概念和方法(知识目标)2.能够使用Python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技能目标)3.培养数据思维和批判性分析能力(能力目标)4.养成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职业道德(态度目标)3.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的组织应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内容之间有逻辑联系,由浅入深•适切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专业需求•时效性:反映学科前沿和行业动态•实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数据分析导论"课程为例,教学内容可以按以下模块组织:模块一:数据分析基础•数据类型和特征•描述性统计•数据可视化模块二:Python编程基础•Python语法入门•数据结构和控制流•函数和模块模块三: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清洗和预处理•探索性数据分析•假设检验和回归分析模块四:高级主题•机器学习简介•大数据分析工具•数据伦理与隐私保护4.教学方法选择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a) 讲授法:适用于传授理论知识和概念b)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 项目式学习:让学生通过完成实际项目来学习和应用知识d) 翻转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课堂时间用于讨论和实践e) 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以"数据分析导论"课程为例,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组合:•课堂讲授:介绍基本概念和理论•编程实践: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Python编程练习•案例分析:讨论真实数据分析案例,培养分析思维•小组项目: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项目•在线讨论:使用在线平台进行课后交流和答疑5.学习评估设计学习评估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讲义课件教案设计模板

讲义课件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此处填写课程名称,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内容1. 课题:(此处填写本节课的课题,如:函数的极限、电磁感应等)2. 知识点:- (此处列出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如:函数极限的定义、电磁感应现象等)3. 教学重点:- (此处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函数极限的计算方法、电磁感应定律等)4. 教学难点:- (此处列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如:函数极限的证明、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验证等)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针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核心概念。

2. 讨论法:针对难点知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4.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验证理论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本节课主题。

2. 讲授新课- 讲解核心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 结合实例,讲解重点内容。

3. 学生讨论- 针对难点知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 引导学生总结讨论成果,加深理解。

4. 案例分析- 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总结规律。

5. 实验演示- 实验操作,验证理论知识。

-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提出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3.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

组织理论与设计重点

组织理论与设计重点

组织理论与设计重点标题:组织理论与设计重点引言概述:组织理论与设计是管理学中重要的概念,涉及到组织的结构、功能、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五个重点方面详细介绍组织理论与设计的要点。

一、组织结构设计1.1 组织结构类型:包括功能型、分工型、矩阵型等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每种结构适合于不同的组织目标和环境。

1.2 组织结构原则:如适应性原则、简化原则、协调一致原则等,匡助组织建立合理有效的结构。

1.3 组织结构变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结构变革,以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

二、组织功能设计2.1 组织功能划分:将组织的工作划分为不同的职能部门,以实现协作和高效率。

2.2 组织功能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确保整体运作顺畅。

2.3 组织功能评估:定期评估组织各功能部门的绩效,及时调整和改进。

三、组织文化设计3.1 组织价值观:组织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对员工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3.2 组织氛围:组织文化中的氛围对员工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至关重要。

3.3 组织传统:组织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对员工认同和凝结力有着重要作用。

四、组织沟通设计4.1 内部沟通:组织内部各层级和部门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避免信息不对称和冲突。

4.2 外部沟通:组织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也至关重要,维护良好的外部关系。

4.3 沟通渠道:选择适合的沟通渠道和方式,确保信息传达及时准确。

五、组织变革设计5.1 变革动力:组织变革需要有明确的动力和目标,引领组织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5.2 变革策略:制定科学合理的变革策略和计划,确保变革顺利进行。

5.3 变革评估:变革后需要对组织进行评估和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

结论:组织理论与设计是管理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合理的结构、功能、文化、沟通和变革设计,可以匡助组织实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希翼本文的介绍能够对读者有所启示和匡助。

护理教育学讲义第7章 护理教学的组织形式

护理教育学讲义第7章 护理教学的组织形式

第七章护理教学的组织形式Organizational Form of Teaching第一节概述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与发展(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organizational form of teaching)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诸要素的组合方式,即包括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等。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古代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近代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捷克 J.A. Comenius 《大教学论》●英“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开斯特制。

现代教学组织形式及发展●美“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文纳特卡制”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及特点(一)按组织学生的方式分类1.班级授课制(class teaching system)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特点:集体性、统一性、稳定性、系统性优点●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内容系统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局限性●难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对学生能力培养效果差2.小组教学(group teaching)将2人以上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以各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优点●有利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实现●有利于开展项目或作业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助于不同经验和想法的交流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习情况,给予适当指导局限性●教学组织和学生准备比较困难●教师发言时机和时间长度掌控有难度●保证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有难度●难以鉴别学生能力和水平●教学进度难控制3.个别教学(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是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传授和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能较好地解决个别差异问题。

《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课程授课计划

《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课程授课计划

《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课程授课计划引言概述:《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课程旨在匡助学生深入了解组织理论和组织设计的核心概念和原则,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原则来优化组织结构和运营。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课程的授课计划,包括五个部份:一、课程介绍;二、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三、组织设计原则;四、实践案例分析;五、课程评估和总结。

一、课程介绍:1.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组织理论和组织设计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组织结构和文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培养解决组织问题和优化组织设计的能力。

1.2 授课方式:本课程将采用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3 课程时长和学分:本课程为一学期课程,每周授课3小时,学生修满课程要求可获得3学分。

二、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2.1 组织理论概述:介绍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核心观点,包括传统理论、现代理论和新兴理论等。

2.2 组织设计框架:介绍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组织结构、权责分配、决策流程、沟通渠道等方面的设计。

2.3 组织文化和价值观:探讨组织文化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如何塑造和传递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组织设计原则:3.1 适应性原则:组织设计应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要求的变化,灵便调整组织结构和流程,以适应变化的需求。

3.2 效率原则:组织设计应追求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工作流程的最佳化,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绩效。

3.3 可持续发展原则:组织设计应考虑组织的长期发展目标和可持续性,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价值的关系。

四、实践案例分析:4.1 组织结构设计案例:通过分析不同组织的结构设计,探讨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如功能型、事业部制、矩阵式等。

4.2 组织文化塑造案例:通过研究成功组织的文化塑造实践,了解如何通过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塑造积极的组织文化。

4.3 组织变革案例:通过分析组织变革的案例,探讨如何在组织设计中引入变革,促进组织创新和发展。

《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讲义

《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讲义

《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讲义一、课程概述1. 英语教学理论基础2. 教学方法与策略3. 课堂活动设计与组织4. 教学评价与反馈5. 教师专业发展二、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深入探讨教学方法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是指导我们教学实践的灯塔,帮助我们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1. 学生中心原则:始终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兴趣和成长。

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交际性原则: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让他们在实际语境中练习英语。

3. 循序渐进原则:教学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确保学生能够在逐步学习中掌握英语知识。

4. 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三、课堂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学习英语,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2. 任务型教学法: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励性评价:采用正面、鼓励性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 多元化教学手段: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堂活动实践2. 互动环节: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3. 语言技能训练:针对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设计专项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英语能力。

通过本讲义的学习,希望您能在英语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我国英语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课程资源与材料的选择1. 教材选择: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贴近学生实际、具有时代特色的教材。

同时,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确保学生能够接受。

2. 辅助材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报刊杂志、影视作品等辅助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课程授课计划

《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课程授课计划

《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课程授课计划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是管理学领域中的重要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组织的运作机制和设计原则,为将来的管理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课程授课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1.2 授课对象:管理学专业的本科生1.3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组织的本质和运作机制,掌握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将来的管理实践做好准备。

二、课程内容2.1 组织理论:介绍组织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内容。

2.2 组织设计:讲解组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包括组织结构设计、工作流程设计、绩效评估等方面。

2.3 组织变革:探讨组织变革的动因和过程,介绍变革管理的策略和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和应对组织变革的挑战。

三、教学方法3.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组织理论和设计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框架。

3.2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际组织中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评估方式4.1 课堂参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4.2 作业考核:布置相关作业和案例分析,考察学生对组织理论和设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3 期末考试:进行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

五、课程资源5.1 教材:选用经典的组织理论和设计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5.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扩展对组织理论和设计的理解,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案例。

5.3 实践机会:提供学生参与实际组织设计和变革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升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课程授课计划,学生将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为将来的管理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际组织概论讲义

国际组织概论讲义

国际组织概论讲义第一讲:导论一、国际组织的诞生国际组织的最初发轫地在欧洲。

首先,欧洲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与国际交往的日益发展,国际争端和战争的频繁发生是推动国际组织产生的历史性前提。

其次,在国家组织产生以前,很多思想家就提出了建立世界性组织或政府,以解决人类共同事务,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设想。

二、国际组织的界定:1 、国际组织的含义:国际法学和国际关系学对国际组织概念的界定(1 )国际法学强调国际组织是国家间多边合作的一种法律形式和组织形式,认为国际组织就是若干国家或其代表政府为特定目的通过条约建立的一种常设机构。

(2 )国际关系学则强调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组织化的表现和结果,是国际关系的一个新兴角色,是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是国家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一个延伸和扩展,是国家实现其国家利益的一种手段,是国际交往的工具。

2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各个学派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路径,对于国际组织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1 )理想主义学派认为国际组织是一种超国家的机构,倡导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2 )现实主义将国际组织定义为一种权力工具,国家是国际体系主要的行为体,其他任何国际行为体都不能代替国家。

(3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分别将国际组织解释为结构的构成和制度的构成。

(4 )建构主义则把国际组织视为价值、规范的载体。

3 、国际组织的基本要素(1 )宗旨原则:体现了国际组织理想和目标,是国际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发展动力,是国际组织的根本要素。

(2 )组织机构:是国际组织制度化体现和有形实体,是国际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的载体。

(3 )活动程序:对国际组织决策和行动的规范,决定了国际组织的效能。

三、国际组织的特征:1 、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1 )主体构成是有关国家政府,即建立在主权国家基础上;(2 )形成形式是条约或正式协议;(3 )组织机构具有常设性;(4 )宗旨原则是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共同目标;(5 )拥有某种自主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主要有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水平、组织规模、组织战略匹配程度、文化的认同程度等。

环境与组织组织环境是组织边界之外的并对组织具有潜在或者部分影响的某些方面。

每个组织可以分析的环境大致包括10个方面:产业、原材料、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市场、技术、经济环境、政府、社会文化和国际部门。

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组织对环境反应失败的风险。

环境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决定了环境的不确定程度。

环境的简单复杂纬度和稳定性变化纬度的结合,使环境的不确定性大致分为四种情况:稳定的环境、中低度不确定环境、中高度不确定环境和高度不确定环境。

组织控制和管理方式随环境不确定程度而发生变化。

为了适应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结构设计就要做相应的变化和调整:(1)增加职位和部门。

当外部环境的复杂性程度增加时,组织就要增加相应的部门,以便更好地应付组织外多种多样的环境因素。

(2)建立缓冲和边界跨越。

建立并发挥缓冲部门的作用,例如为了应付原材料供应数量和价格方面的变化,采购部门通过增加、减少库存来实现对生产部门的缓冲。

边界跨越主要涉及信息交换,将环境变化的信息引入组织,同时向环境发送组织状态良好的信息,主要通过市场研究、情报、销售和广告等部门来是实现其作用。

(3)部门分化与整合。

当环境复杂而且变化迅速时,处理不确定性变成高度专业化的工作。

这就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模式。

根据劳伦斯()和洛希()的研究,组织分支单位的结构是和他们面对的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相关联的。

例如,生产部门面对的是相对稳定的环境,其组织结构可以比较定型化。

研究部门面对的是不确定的环境,它的结构不能定型化。

假如环境相对稳定,采用机械的组织结构比较有效,注重章程、程序和权威;假如环境不确定,则宜采用有机化结构,注意灵活、分权、协作。

(4)机械模型与有机模型。

伯恩斯和()斯托克对英国的20家工厂进行了研究,结构发现了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的关联。

当外部环境稳定时,内部结构有更多的规章、程序和明确的权利等级,组织规范化程度高,高度集权。

这种类型的组织被称为机械型组织。

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规章和程序的约束比较少,员工被赋予了比较大的自主权,书面记录也很少,权利的层次不明确,决策分权化。

这种类型的组织被称为有机型组织。

美国的强生公司是使用分权的企业典型,其产品线包括处方药、医疗器械和诊断技术、个人护理产品三大类,客户遍及全球。

(5)机构性模仿。

向成功的同行看齐,是管理者采取的组织管理策略方法之一。

当产品、服务、顾客、主要环境因素都很类似时,可以选择一个比较成功的企业,模仿它的结构、管理方法和经营策略。

这种模仿可以减少不确定性。

然而,模仿的结构是和同行中的企业趋于相同。

(6)计划和预测。

通过分析研究,对将来环境因素及其变化的情况作出预测,然后未雨绸缪,采取有预见性的应对措施,可以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

因此,根据环境不确定性的四个层次,组织结构设计呈现出相应的特征组合,具体情况如表12-4所示。

表12-4 环境不确定性与组织结构特征低度不确定性中低度不确定性中高度不确定性高度不确定性(简单、稳定)(复杂、稳定)(简单、变化)(复杂、变化)机械结构:规范集权机械机构:规范集权有机结构:下属参与、有机结构:下属分权、使用团队参与、使用团队部门很少部门很多,有些边界部门很少,边界跨度很多不同的部门,跨越大广泛的边界跨越无整合作用很少整合作用很少整合作用很大整合作用很少模仿有些模仿模仿迅速广泛的模仿计划少有些计划计划导向全面的计划预测技术与结构技术与结构之间的关系,首先按照组织水平技术和部门水平技术分别加已阐述,然后讨论部门技术的互相依赖程度,以及高级信息技术对结构设计的影响。

1.组织技术与结构(1)传统生产型企业。

英国产业社会学家伍德沃德()研究了100家制造企业,结果表明:大批量生产的制造企业,适合采用机械性组织设计;单间和小批量生产企业、连续生产企业,适合采用有机型结构设计。

这是因为,单间和小批量生产的企业,会遇到许多变化因素,比如顾客的多重需求;连续生产的企业依赖流水生产设备、系统无间隙的生产流程,一旦发生故障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要采用有机型的结构设计。

大批量生产的企业,一般不需要应付意外发生的情况,可以采用正规化和定型的组织结构设计。

(2)计算机一体化生产企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采用机器人、数控机床以及多种计算机软件,被称为计算机一体化生产(CIM)。

计算机一体化生产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管理自动化。

CIM可以使企业很快从一个产品转向另外一个产品的生产,而且反应速度精确。

CIM使得大量定制化生产成为可能,有的服装公司已经开始根据顾客的特殊需要设计服装款式,并且通过CAM完成不同款式服装的生产。

与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技术想比,CIM生产管理跨度比较窄、层次少、专业化程度低、分权,呈现出有机型结构的特征。

(3)服务业。

与生产企业相比,服务业有两个显著特征。

第一是生产和消费同步,这意味着通过员工和顾客相互作业完成服务,例如医生给病人看病,老师给学生上课。

第二是服务业产出的无形性。

服务业的产出通常以信息、知识和情感体验等方式存在。

这就要求员工与顾客亲切接触,服务地点与顾客接近,地域分布广。

针对不同顾客和特殊情景,员工的自主权和自由度比较大,工作活动较少有规程和程序制约,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人际关系技能要求很高。

2.部门技术与结构部门技术可以从两个纬度来考察。

第一个纬度是多样性,第二个纬度是可分析性。

通过技术对原材料进行转变,当转变过程具有可分析性时,其工作可以简化到机械性步骤,员工按照目标和程序进行工作,这样的技术就具有很高的可分析性。

如果转变过程不可以简化,工作过程完全是运用智慧和经验创造性解决问题,这样的技术可分性就很低。

根据技术多样性和可分析性,部门技术分为四个类型:多样性低、可分析性高,是例行技术;多样性低、可分析性低,是技艺性技术;多样性高,可分析性高,是工程型技术;多样性程度高且不可分析,是非例行技术。

一般来说,例行技术要求机械型结构设计,工程型技术要求很高的机械型结构设计,非例行性技术要求有机设计,而技艺性技术要求很高的有机型结构设计。

3.部门间依存性汤普森()将部门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情况分成三类:集合性、序列性和相互性。

假如部门工作基本上是独立的,两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工作,互不往来,这种关系属于集合性关系。

第一个部门的产出,是第二个部门的投入,第二个部门的工作,依赖于第一个部门的产出,这是序列性关系。

在技术密集的组织当中,前一个部门的产出是后一个部门的投入,后一个部门的产出同时又是前一个部门的投入,这是互相依存性关系。

对于集合性依存关系的部门,管理者要利用规则和程序使各部门工作标准化,使每个部门运用相同的程序二号财务报告,部门间不需要大量协商。

对序列性依存关系的部门,需要比较多的计划安排,并需要比较多的日常沟通活动。

对于相互依存性部门,在结构安排上除了做大量计划,还要有经常性的横向沟通和协调机制。

4.高级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使得组织结构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具体变现在:(1)组织结构扁平化。

传统组织结构有很多层次,中间的层级最主要的功能是信息的上传下达,信息技术的引进,使得中间管理层的存在不再是必须的。

(2)增加了的集权化和分权化。

一方面,管理者通过信息往来获得更多更快的信息,可以获得工作现场瞬间发生的事情,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决策。

信息技术对于希望集权的管理者是一个好消息。

同时,希望分权的管理者同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下属委派更多的权利。

普通员工可以利用计算机往来跟踪产量的转移、安排自己的工作,预计生产过程出现的问题,并利用计算机网络事先做出安排。

(3)协作性加强。

高级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促进上下沟通和横向沟通,即使一个企业的各个层次机构分布在世界上下的不同角落,即时沟通都可以随时进行。

组织规模与结构在组织理论中,组织规模被视为影响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变量。

多数研究表明,大型组织与小型组织在如下一些方面存在差异。

1.规范化大型组织具有更高的规范化程度,原因是大型组织更依靠规则、程序和书面工作去实现标准化和对大量的员工与部门进行控制。

相反,小型组织可以通过管理者的个人观察进行控制。

规范化也可能提高大型官僚组织中更加规范的与非个人化的行为和交往方式。

相反,在小型松散的组织中则有比较多的偶发行为和社会交往方式。

2.分权化在完全的官僚组织中,所有决策由具有控制权的高层管理者做出。

但是,组织规模越大,就越需要分权,否则,决策的速度、质量就会收到损害,或者高层决策者不堪重负。

3.复杂性大型组织显示出复杂性的显著特征,规模与复杂性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

其中原因有三:第一,在大型组织中对传统的专门化的需要更加普遍;第二,随着组织中部门规模的增大,产生了细分的压力,部门最终达到最大以致管理者不能有效地控制它们;第三,传统的纵向的复杂性需要保持对大量人员的控制,随员工人数增加,为保持管理幅度所增加的层级会更多。

战略与结构钱德勒研究了美国70多家大型企业,认为组织结构要服从组织发展战略。

也就是说,组织结构要随发展战略而改变。

许多组织最初往往是一个单独的办公室或者一个工厂,只执行单一职能,比如制造、销售或者设计等。

这个阶段的战略是扩大规模。

第二阶段,随着规模扩大,多个机构或者工厂分布在不同地域,从事相同只能的工作。

这是就需要有协作,要求有标准化和专门化的部门。

第三阶段是纵向的整体化。

当组织扩大了它的只能,就要建立相应的职能结构。

第四阶段是产品多样化,多种经营。

这是需要注意重新产品的评价、资源分配、部门化和协作。

因此,需要建立按照产品划分的组织结构。

从竞争战略的角度,也需要结构的配合,要控制成本,并因此为竞争优势,企业需要一个较为复杂(即高度分化、制度化程度高、中央集权)的结构去配合,以方便控制营运。

当企业采用差异性战略时,企业结构必须提高弹性及应变能力,因此结构方面具有较多的复杂性,降低形式化程度及权力集中程度。

文化与结构企业文化是指组织内各成员所共同分享及认同的价值观、规范与信念,用以维持及凝聚众人。

企业文化需要组织结构相互配合,方可发挥其效用。

例如,强调企业对外应变的“适应文化”,企业便需要一个宽松而且富有弹性的结构,减低形式化、标准化及集权程度。

相反,若企业采用一个重视内部稳定的“贯彻文化”,则组织结构倾向紧密,以较高的形式化、标准化及中央集权去加强内部控制,保持内部的稳定状态。

组织结构形式组织结构为组织提供了框架,设计良好的组织结构对提高组织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鲁克认为,良好的组织结构本身并不产生好的工作绩效,但无论这个组织的管理者个人有多么出色,糟糕的组织结构绝对不可能有好的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