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第4章 毒物与职业中毒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绪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又称为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是研究生产劳动过程中,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危害及其预防、控制、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综合性医学学科,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职业卫生主要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职业医学则以个体为主要对象。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后面章节中会详解讲解)▲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良的劳动条件下存在的、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有害作用的各种因素。
(一)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毒物和生产性粉尘。
如毒物中的金属与类金属、有机溶剂、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农药等;粉尘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硅酸盐粉尘等;2.物理因素:如高温高湿、噪声、振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3.生物因素:细菌、生物毒素、有害动植物等。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不合理的制度与管理;2.不良的体位;3.劳动强度过大;4.职业性紧张;5.局部器官过度疲劳。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从新的医学模式视角来看,职业性有害因素也可分为:1.职业性有害环境因素:如重金属、有机溶剂、农药等化学毒物,高温、振动、辐射等物理因素,布氏杆菌、霉菌等生物因素。
2.职业性有害心理因素:如恐惧、紧张、孤独、亢奋、消沉等,导致劳动者身心健康危害和工作能力与效率的下降。
3.职业性有害社会因素:由于国家法律制度不完善(如劳动者权益保障不够)、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不力(如职业卫生标准的执行不力)、劳动组织和管理不当(如“三班倒”作业、末位淘汰管理制度)以及职业歧视、职业不良文化等等职业性社会因素的大量存在,它们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4.职业性有害行为方式因素:如视频终端工作者长期的键盘操作工作方式、计算机软件程序员持续的脑力劳动方式、教师和歌唱演员不良的发声方式等等二、职业性健康危害职业性损害(occupational adverse effect):又称为职业性病损,在一定的作用条件下(如一定的接触途径、时间、方式和强度等),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就可致健康危害。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知识点汇总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概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在控制职业有害因素,保护促进职业人群健康,治疗疾病方面一有机结合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防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执业从事者的健康。
1、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s ):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下限度,人体不能代偿而导致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
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的关系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主要发生于职业人群多数发生在普通人群有特异的病因多病因疾病职业暴露是最基本因素职业暴露是多种病因之一有立法意义,享受职业病待遇无③工伤(occupational injuries):是指工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职业有害因素,操作技术原因,设备原因,管理原因和不可预测的偶然因素等所造成的工人的身体伤害,残疾甚至死亡。
2、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有特异性:只有在接触职业有害因素之后才可能发病,若控制这些因素后可以降低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
(2)病因大多可以检测: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致病,一般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3)在接触同一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
(4)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但只治疗病人,无助于保护仍在接触人的健康。
(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加强预防。
3、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职业性病损包括:工伤、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早期健康损害(1)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消除或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和损害,即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合理利用防护措施及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立法和有关标准、法规制定,以减少或消除工人接触的机会。
(2)二级预防:是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健康损害。
其主要手段是定期进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监测和对接触者的定期体格检查。
(3)三级预防:对已经出现职业病或工伤的工人,给予积极治疗和促进康复的措施。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1、职业病: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直接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
2、职业流行病学是研究职业人群中职业有害因素、职业性损害、疾患和工伤出现的频率、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3、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产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4、刺激性气体(irritant gases):指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引起机体以急性炎症、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气态物质。
5、职业接触生物限值:是指接触有害化学物劳动者生物材料(血、尿、呼出气等)中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或其引起生物反应的限量值。
6、职业环境监测:对职业从事者作业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的检测,分析作业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及消长规律。
7、尘肺: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增生为主的全身体疾病。
8、砂肺(silicosis):由于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扯较高的粉尘引起。
9、硅酸盐肺(silicalosis): 由于长期吸人含有结合二氧化硅的粉尘如石棉、滑石、云母等引起。
10、炭尘肺(carbon pneumoconiosis) : 由于长期吸入煤、石墨、碳黑、活性炭等粉尘引起。
11、金屈尘肺(metallic pneumoconiosis) : 由于长期吸入某些致纤维化的金属粉尘如铝尘引起。
12、混合性尘肺(mixeddust pneumoconiosis) : 由于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和其他粉尘如煤尘等引起。
13、砂肺(silicosis):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silicondioxide,Si02)粉尘而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4、石棉肺(asbestosis):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石棉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5、窒息性气体(asphyxiatinggases)是指被机体吸入后,可使氧(oxygen,02)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发生障碍,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或不能利用氧,而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一类有害气体的总称。
职业卫生学第四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ppt课件
生物材料的收集时间 应当根据毒物动力学和毒效动力学的结果来确定
半减期(h)
合适的采样时间
<2
半减期太短,不适用生物监测
2~10
班末或次日班前
10~100
班末或周末
>100
采样时间不严格
四、生物监测的卫生标准
我国已颁布的职业接触生物限值 (Biological Exposure Limit,BEL)。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第十七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作出评价,确定危害类别和职业病防护措施。
第三节 生物监测
一、生物监测与生物标志物 二、生物监测的特点 三、生物监测的策略 四、生物接触限值
一、生物监测与生物标志物
生物监测:是指“定期、系统地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①含量或由其所致的②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考值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生物标记物(biomarker)
一、职业卫生调查形式
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职业卫生专题调查 职业卫生事故调查
(一)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1.调查目的 了解企业职业卫生状况和需求 建立企业职业卫生档案
(一)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2.调查内容 基本情况 主要工作场所的劳动条件 主要产品和工艺流程 防护设备及其使用、维修等情况 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接触人数 作业环境及接触者健康状况 劳动组织及班次 生活福利和医疗卫生服务情况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情况 职业卫生培训情况 职业卫生管理情况 职业卫生工作会议、活动情况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件04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 器官或组织血流量大,灌注速率高,如肝脏 ➢ 化学物与器官亲和力:90%铅盐沉积在骨骼 ➢ 屏障作用(血脑、胎盘、血眼、血睾): ➢ 甲基汞易通过血脑和胎盘屏障
影响毒物分 ➢ 毒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 毒物对体内某些屏障的通透能力 ➢ 毒物的理化性质与其通过生物膜的能力
污染物
皮肤
胆汁
粪便
胃肠道
肺
门静脉
肝脏 动脉
肝静脉
腔静脉
肺动脉
肺静脉
脑
心脏
主动脉
肾脏
尿液
呼出气
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
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 毒物的理化性质
影响毒性的因素: ➢ 化学结构:
醇类毒性依次:丁醇>戊醇>乙醇>丙醇 不饱和化合物>饱和化合物:乙炔>乙烯>乙烷 氯取代氢越多毒性越大:CCl4>CHCl3>CH2Cl2>CH3Cl>CH4 ➢ 物理特性: 固体微粒分散度大,进入呼吸道深部 溶解度:易溶于水损害眼结膜、上呼吸道粘膜
晚上11时10分,1号蒸馏锅因加热过快引起蒸馏锅中物料暴沸,造成 锅内压力过高,蒸馏锅连接管与法兰粘合处脱落,大量苯蒸汽冲出, 1名操作工见状即去关1号蒸馏锅蒸汽阀门,但未触到阀门,却吸入 大量苯蒸汽,随后与另外2名操作工逃离现场
• 沈跑出车间10米后即倒下,另外2名操作工见状紧急呼救,厂方将其 急送医院,在送医院途中即死亡
事故发生在毛衣去污渍工段,导致中毒的去污渍有机溶剂是标签为 “1,1,1-三氯乙烷”的溶剂。经检验,该溶剂主要成分是四氯化碳,不 含1,1,1-三氯乙烷。车间空气检测四氯化碳含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6.6 倍。由于检测采样时车间窗户打开,而发生事故时车间窗户是关闭的, 因此推测当时浓度远远超过这个数。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概论-4第三章第一节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概述
神经衰弱综合征 周围神经炎 震颤 中毒性脑病及脑水肿
(2)呼吸系统
上呼吸道炎 化学性肺炎 化学性肺水肿
32
(3)血液系统
贫血、出血、溶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
(4)消化系统
急性胃肠炎 腹绞痛 口腔征象 中毒性肝损害 中毒性肾损害 其他
33
20
3. 排出
(1)经肾排出-最主要的一个途径
肾小球滤过:肾小管扩散及肾小管
分泌。其中以滤过对排泄毒物较有 意义。肾小球滤液中毒物的浓度大 致等于血浆中游离毒物的浓度。
重吸收:滤过后,毒物可能随尿排
泄,也可能经肾小管细胞被动重吸 收。这种重吸收是一种简单的扩散, 所以,脂溶性大的物质易于重吸收; 而极性化合物及离子则难于重吸收。
健康状态、营养、内分泌功能、免疫状态等
某种遗传性缺陷
30
(六)职业中毒的临床 1.职业中毒的临床类型
(1)急性中毒(acute poisoning) (2)慢性中毒(chronic poisoning) (3)亚急性中毒(subacute poisoning)
迟发型中毒
中毒的观察对象
31
2.主要临床表现
① 原料: 例如制造氯乙烯所用的乙烯和氯,制造颜料、蓄电池用铅。 ② 中间产品(中间体):如制造苯胺时,硝基苯是中间体。 ③ 辅助材料:如橡胶业用苯、汽油作溶剂,生产乙醛时用汞作催化剂。 ④ 成品:如农药厂生产的对硫磷、乐果。 ⑤ 副产品或废弃物:如炼焦时产生的煤焦油,沥青、含碳物质燃烧时产 生的一氧化碳、粘胶纤维厂、制革厂等产生硫化氢,冶炼中产生的二 氧化硫。 ⑥ 夹杂物:如某些金属、酸中夹杂的砷。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1、职业中毒:在劳动过程中,人体通过不同途径吸收了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2、生产性粉尘:是指在工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并能够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长期吸入主要引起肺部病变。
3、永久性听阈位移:是指噪声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升高。
根据损伤的程度,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分为听力损伤及噪声性耳聋。
4、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5、热适应:人体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的适应反应。
表现为体温调节能力增强;皮肤温度和机体中心温度降低;心血管紧张性下降;合成热应激蛋白。
6、肢端溶骨症:多发生于工龄较长的清釜工,发病工龄最短者仅1年。
早期表现为雷诺综合症:手指麻木、疼痛、肿胀、变白或发绀等。
随后逐渐出现末节指骨骨质溶解性损害。
X线常见一指或多指末节指骨粗隆边缘呈半月状缺损,伴有骨质硬化,最后发展至指骨变粗,外形似鼓槌(杵状指)。
局部皮肤(手及前臂)局限性增厚、僵硬,呈硬皮样损害,活动受限。
7、最高容许浓度:车间内工人工作地点的空气中某种化学物质不可超越的浓度。
在此浓度下,工人长期从事生产劳动,不致引起任何急性或慢性的职业危害。
8、职业性有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
9、工作有关疾病:由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特定疾病。
10、预防性卫生监督:又称设计卫生审查。
卫生部门依据法规对城乡规划、工矿企业、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包括任务书和图纸资料)进行卫生学审核,作出了卫生学评价,竣工后进行验收,发现卫生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通过设计卫生审查,督促各有关单位在规划、选址、设计、施工时切实贯彻国家的有关卫生标准、条例和法规,从而防止工程建成后污染环境,影响居民健康;保证各项工程建设符合卫生学要求。
公卫助理医师-综合笔试-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四单元毒物与职业中毒
公卫助理医师-综合笔试-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四单元毒物与职业中毒[单选题]1.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A.烟B.雾C.固体微粒D.液体微滴(江南博哥)E.气溶胶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较长时间飘浮于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掌握“粉尘与尘肺概述★”知识点。
[单选题]2.属于人工合成的无机粉尘是A.铝B.石英C.炸药D.水泥E.木尘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人工无机粉尘有金刚砂、水泥、玻璃纤维等。
掌握“粉尘与尘肺概述★”知识点。
[单选题]3.纤维粉尘是指纵横径之比A.>10:1B.>5:1C.>3:1D.<3:1E.>2:1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纤维尘指其长度与直径之比>3:1,直径<3μm,长度≥5μm的纤维为可吸入性纤维;直径≥3μm,长度≥5μm的纤维称为非可吸入性纤维。
掌握“粉尘与尘肺概述★”知识点。
[单选题]4.有化学毒性的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取决于粉尘的A.溶解度B.分散度C.形状和硬度D.比重E.荷电性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有毒化学性的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粉尘的溶解度有关,溶解度越大其对人体的毒性危害也就越大。
掌握“粉尘与尘肺概述★”知识点。
[单选题]5.可吸入性纤维粉尘是指A.直径>3μm,长度<5μmB.直径>3μm,长度≥5μmC.直径<3μm,长度<5μmD.直径<3μm,长度≥5μmE.直径<3μm,长度≥9μm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直径<3μm,长度≥5μm的纤维称为可吸入性纤维,直径≥3μm、长度≥5μm的纤维称为不可吸入性纤维。
掌握“粉尘与尘肺概述★”知识点。
[单选题]6.下述粉尘何者为无机粉尘A.农药粉尘B.橡胶粉尘C.水泥粉尘D.木尘E.谷物粉尘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按粉尘性质分类:将粉尘分为无机粉尘、有机粉尘和混合性粉尘三类。
无机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铅、锰、铁、铍、锡、锌等;人工无机粉尘,如金刚砂、水泥、玻璃纤维等。
职业环境与健康题库及答案
第四章职业环境与健康一、名词解释1.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或生活能力,这类疾病广义上均可称为职业病。
2.铅线:慢性铅中毒患者如长期不注意口腔卫生,在齿龈边缘可见蓝灰色“铅线”,系食物残渣腐败产生的硫与铅化合物反应形成硫化铅沉积所致。
3.意向性震颤:慢性汞毒性震颤,即在集中注意力做某些精细动作时震颤明显,而在安静或睡眠时震颤消失。
4.赫恩小体(Heinz body):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的强氧化性代谢产物苯胲可直接作用于红细胞内的珠蛋白分子中的巯基(—SH),使珠蛋白变性。
初期,仅两个巯基被结合,变性可逆,后期四个巯基全部与毒物结合,则变性珠蛋白沉淀,在红细胞内形成包涵体,此即赫恩小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0.3~2µm,具折光性,常位于红细胞边缘或附着于红细胞膜上,多为1~2个,含有赫恩小体的红细胞容易发生破裂溶血。
5.化学性紫绀:短时间内吸收大量苯胺所引起,早期表现为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引起的缺氧和紫绀,最先见于口唇、指端、耳垂等部位,与一般缺氧所见的暗紫色不同,呈蓝灰色,称为化学性紫绀。
6.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少数急性CO中毒患者在意识恢复后,经过2~60天的“假愈期”,重新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称为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
7.胆碱能危象:有机磷农药的毒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体内胆碱酯酶活性,使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引起乙酰胆碱在其生理部位过量积聚,持续作用于胆碱能受体,使胆碱能神经及其效应器过度兴奋,产生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称为胆碱能危象。
8.迟发性多发性神经毒作用(OPIDP):某些有机磷农药品种的急性中毒患者,在其症状消失后的2~4周,可出现迟发性多发性神经毒作用。
多见于下肢远端,先累及感觉神经,后发展到运动神经,并向肢体近端延伸,后期也可波及上肢。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重点总结
概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职业卫生:人群和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职业医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健康潜在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1)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2)对职业性病损的受罹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使其尽早康复;(3)提出控制和消除职业有害因素的方法和措施。
研究方法:职业流行病学,职业毒理学。
职业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存在各种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
分类(按来源):生产工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组织制度作息不合理,精神,强度过大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产房建筑布局不合理、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健康工人效应:由于职业人群多处于青壮年阶段,有些还经过就业体验价已筛选,故较一般人群健康,至少在工作开始实施健康的,总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低于总体人群。
职业损害类型:工伤(时间地点原因,急诊范围内)、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
职业病: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发生条件:⑴有害因素的性质⑵作用于人体的量⑶人体的健康状况职业病的特点:⑴病因有特异性(病因明确),控制接触后可控制或消除发病;⑵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关系;⑶在不同的接触人群中,常有不同的发病集从;⑷如能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⑸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着点于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
2013年12月31日,10类132种。
(新增加18种)职业病诊断原则:职业史(前提条件)、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
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⑴一级预防:病因预防①改进工艺、设备;②合理利用防护设施;③个人防护用品;⑵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定期检测,体格检查;⑶三级预防:积极治疗,促进康复,①调岗、治疗;②环境、工艺改进;③促康复,防并发症。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各章知识点及习题与答案汇总
第一部分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每章重点第一章 绪论职业卫生(occupational health):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 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medical):以个体为主要对象,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 健康潜在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
职业有害因素的分类:⑴环境因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⑵社会经济因素:⑶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⑷职业卫生服务的质量:健康工人效应(healthy worker effect):由于职业人群多处于青壮年阶段,有些还经过就 业体检加以筛选,故较一般人群健康,至少在开始工作时是健康的,总发病率与死亡 率将低于总体人群。
我国目前职业病危害的特点:①接触人数多,患病数量大; ②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严重; ③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 ④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危害往往被忽视; ⑤造成 的经济损失巨大。
发生职业病的条件:①有害因素的性质; ②作用于人体的量; ③人体的健康状况。
职业病的特点:①病因有特异性(病因明确),在控制接触后,可控制或消除发病;②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一般有接触水平反应关系;③在不同的接触人群中,常有不同的发病集丛;④如能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⑤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着眼于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
职业病的诊断原则:①职业史:前提条件;②职业卫生现场调查;③症状与体征;④实验室检查。
职业性病损分类:⑴工伤; ⑵职业病; ⑶工作有关疾病:{①行为(精神)和心身性疾病、②慢性非特异性呼吸道疾病、③高血压、 ④腰背痛} 我国 2002年 4月 18日新颁布的职业病名单分 10类共 115种:① 尘肺 13 种;②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11 种;③ 职业中毒 56 种;④ 物理因素职业病 5种;⑤ 职业性传染病 3种;⑥ 职业性皮肤病 8 种;⑦职业性眼病3 种;⑧ 职业性耳 鼻喉疾病 3种;⑨ 职业性肿瘤 8 种;⑩其它疾病 5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气体、粉尘、烟、雾 B. 原料。中间 D. 粉尘。烟。雾的统称 E. 化学物在生产过程中的气态和胶体状态的统称
a★4.在三硝基甲苯的生产过程中,最有实际意义的侵入人体途径是
A. 呼吸道 B. 皮肤 C. 消化道 D. 呼吸道和消化道 E. 消化道和皮肤
c11.慢性中毒治疗的最佳方案是
A. 立即脱离现场 B. 有针对性给予解毒剂 C. 有效对症治疗 D. 必要的支持疗法 E. 以上都不是
bd12.预防职业中毒的中心环节是
A. 根除毒物 B. 加强通风 C. 隔离生产 D. 降低毒物浓度 E. 采取综合措施
★b21.慢性轻度铅中毒的诊断,哪项是错误的
A. 有铅接触史 B. 有轻度神经衰弱综合征 C. 贫血 D. 尿铅≥0.39μmol/L(0.08mg/L) E. 尿ALA≥23.8 μmol(4 mg/L)
22.铅吸收的诊断,哪项是错误的
A. 有铅接触史 B. 有轻度神经衰弱综合征 C. 尿铅≥0.39μmol/L(0.08mg/L)
A. ALAS受抑制 B. ALAD受抑制 C. 血红素合成酶受抑制 D. 琥珀酸脱氢酶受抑制 E. 以上都不是
d18. 以下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均为铅的毒作用表现,除了
A. 神经衰弱综合征 B. 外周神经炎 C. 中毒性脑病 D. 震颤 E. 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A. 原叶琳原 B. 粪叶琳原Ⅲ C. 原叶琳Ⅳ D. 卟胆原 E. 尿叶琳原Ⅱ
e15.铅对人体毒作用的早期表现为
A. 腹绞痛 B. 口内金属味 C. 口腔炎 D. 易兴奋、激动 E. 外周神经炎
★e19.以下消化系统症状或体征均为铅的毒性作用表现,除了
A. 食欲不振 B. 腹胀 C. 腹泻或便秘 D. 腹绞痛 E. 右下腹痛 脐周
d★20.以下检验结果均为铅的毒作用表现,除了
A. 网织红细胞增多 B. 血色素降低 C. 点彩红细胞增多 D. 粒细胞中出现中毒颗粒 E. 尿粪叶琳增多
c7.下列哪个因素对毒物进入人体的机会和在体内过程有影响
A. 化学结构 B. 理化特性 C. 剂量、浓度和作用时间 D. 毒物的联合作用 E. 个体感受性
d8.下列哪个因素与个体感受性有关
A. 剂量、浓度和时间作用 B. 毒物本身的理化特性 C. 毒物的联合作用 D. 机体遗传特性 E. 与酶的特性
★c16.慢性轻度铅中毒的处理原则是
A. 驱铅治疗后原则上调离铅作业 B. 可继续原工作,3~ 6个月查复一次 C. 驱铅治疗后可恢复原工作,一般不必调离铅作业 D. 必须调离铅作业,并根据病情给予治疗和休息 E. 不一定进行驱铅治疗
★b17.铅中毒时血和尿中ALA升高是由于
d13.铅影响血红素合成过程主要通过抑制
A. δ-氨基-γ- 酮戊酸合成酶 B. δ-氨基-γ- 酮戊酸脱水酶 C. 血红素合成酶 D. A+ B + C E. 琥珀酸脱氢酶
a14.铅抑制血红素合成酶后,体内的锌离子被络合于
c9.下列哪项不属于职业中毒诊断原则
A. 职业史 B. 职业卫生条件监测结果 C. 集体诊断 D. 临床资料 E. 实验室检查
10.抢救经呼吸道吸人的急性中毒,首要采取的措施是
A. 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 B. 排出已吸收的毒物 C. 应用特殊的解毒剂 D. 立即脱离现场及急救 E. 对症治疗
24. 慢性汞中毒最早出现的症状是
A. 神经衰弱综合征 B. 消化功能障碍 C. 性功能下降 D. 皮疹 E. 接触皮炎
第四章 毒物与职业中毒
A1型题
a★1.毒物在生产过程中的存在形式有
A. 气体、固体、液体和气溶胶 B. 原料、中间产物、辅助材料和成分 C. 粉尘、烟和雾 D. 分解产物或反应产物 E. 化学物和/或其代谢产物
:O囧2.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形态有
A. 粉尘、烟、雾和气溶胶 B. 原料、中间产物、辅助材料和成品 C. 气体、固体、液体或气溶胶 D. 原料、分解产物或反应产物 E. 化学物和/或其代谢产物
d5.职业中毒是由于接触
A. 生产中各种化学物引起的 B. 生产性化学物引起的 C. 生产性毒物引起的 D. 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 E. 化学物的原料引起的
c6.广义职业病的原因是各种生产性的
A. 有毒化合物 B. 物理因素 C. 有害因素 D. 毒物和各种物理因素 E. 毒物/粉尘和物理因素
D. 血铅≥2.40μmol/L(50μg/dl) E. 驱铅试验后尿铅≥1.44μmol而(3.84μmol/L)
23.生产中汞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
A. 经皮肤吸收 B. 经消化道吸收 C. 经呼吸道吸收 D. 经皮和呼吸道同时吸收 E. 经消化道和经皮同时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