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诗韵》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
叶文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熟读课文;
②理解文章重要语句含义,培养品味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理清文章思路,理解选材与组材方法,把握主题;
②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并学习欣赏文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理解作者对洛阳的喜爱之情;
②体会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感情,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在选材、组材上的特点
2.体味作者对洛阳的悠悠情思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洛阳诗韵”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文本:
作为古都的北京、西安、南京每个地方都有各自深厚的历史,代表着每个朝代的文化,而在河南有一个地方更是代表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那它是哪个城市呢?(洛阳)对,它就是洛阳,还有很多大家这样夸赞过洛阳这个文化古城。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司马迁(西汉)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北宋)
“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陆游(南宋)
“功存河洛”——康熙(清)
二、走进文本:
1.文题解读:诗韵——诗一般的韵味。
2.走进作者:叶文玲,现代女作家,长期(24年)在河南工作,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
3.简介洛阳: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原名雒邑,公元前12世纪,西周时周成王建。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战国时改名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
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做多、历史最长的都城,累计建都历史达1500年之久,号称“九朝古都”,“九”虚指多。
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东汉时有太学生三万余人。
概括: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
三、研习文本:
1.诵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同学试读),同学在听读的时候,标注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然后作一交流。
2.学习生字词:
cǔi càn yèkùi zèng kuàng máng dǔzhú
璀璨笑靥馈赠况味邙山笃诚天竺
zhuōbiǎn zhémèi yán chàyān zhěyòu
粗拙贬谪明媚娇妍姹紫嫣红赭铅釉
ān zhìyīquèyīn yūn zhuóchéng
谙熟夹峙伊阙岚气氤氲浊黄澄碧
mèi kān shèzhào zhóu
衣袂龛摄人心魂棹轴
3、初读文本,初味诗韵。
⑴参阅“课文导读”,了解文章梗概。
⑵再读文本,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①思考:本文哪些部分、从哪几个不同的侧面摹写作为文化遗产“特殊况味”的洛阳?明确:课文第6—15自然段。
从“古、美、绝、奇”四个侧面集中摹写灿烂悠久文化遗产的洛阳。
②那么第1—5自然段写什么?
明确:抒写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
③前后两部分的关系如何?
明确:前后两部分是总分、前果后因的关系。
4、再读文本,再品诗韵。
⑴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师:文章第一段说:“中原忆,最忆是洛阳。
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
明确:原句出自白居易的《江南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江南忆》
我默默地思念江南,特别是杭州。
在山寺中借着月光寻找桂子,在郡亭上观看潮涨潮落。
唉!什么时候才能重新游览啊!
师:①句中的“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悠悠”二字语音相叠,很有音乐美,同时表现情思的悠远绵长。
②“连笔尖儿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洛阳偏爱和崇拜之情的浓缩
品读1-5段,用文中原文回答问题。
(1)文章开头哪个字是作者对洛阳偏爱和崇拜之情的浓缩?(醉)
(2)第一部分总写了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
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的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明确:表层是“机遇和亲缘”,深层是“特殊的况味”。
(3)在二三段有两句比喻句,请大家找出并分析这个两个比喻句的不同。
明确: 洛阳是璀璨的一颗;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
比较:第一句是暗喻,突出了洛阳是黄河的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第二句是明喻,写出了洛阳的雄浑与动人。
比喻中的对比更突出了洛阳的美。
⑵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思考:(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①第6自然段在文中结构的作用是什么?和下文的关系如何?
明确:过渡段,和下文是总分的关系(总领下文)。
即第6自然段相对于下文是总述,下文各段是分述。
②课文第7—15自然段可分为几个层次?并找出每一个层次的中心句。
明确:四个层次,各层的中心句分别是“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洛阳奇,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四、探究文本:
快速浏览文本,探究下列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请从文中找出回答作者从哪些侧面选取材料写出了其“特殊的况味”。
明确: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
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
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
洛阳奇,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2.根据上下文,文中“特殊的况味”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璀璨明珠、历史沉积、文化遗产、文情诗意、才俊辈出。
2.作者在写“洛阳古”的时候,为什么说“白马寺这个‘第一’叫我感到真切实在”?
明确:因为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是佛教之源”,、白马是文化使者的象征。
3.文中与牡丹相关有哪些美景美事?
明确:——美景:王城公园,牡丹园。
美事:牡丹花会,洛水之畔看牡丹(文化盛事)
4.“洛阳绝”文段中“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是指什么?其中“‘走’向世界各地”和哥哥“一下为我‘牵’来了五匹大小不同的唐三彩马”和前文哪些地方相照应?其中“走”为何加引号?
明确:“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是指隋代的三彩骆驼;
其中“‘走’向世界各地”和第8自然段中石塑白马从印度“走”进洛阳照应;
哥哥“一下为我‘牵’来了五匹大小不同的唐三彩马”和第5自然段的“我”摘录“陆机入洛,噪起才名”古句慰勉兄长相照应。
其中“走”加引号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给予了唐三彩生命的活力,意味这一艺术瑰宝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5.唐三彩的造型如何?色彩和用途分别是什么?最优美的是什么?
造型:优美、生动、逼真
色彩:赭,白,绿
用途: 馈赠亲友;文化使者,,“走”向世界
最优美的是:马和骆驼
6.文中写“洛阳奇”的时候,先后写了哪些景观?写洛阳龙门石窟时运用了一组数字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这部分文章先后写了两山夹伊水、龙门石窟、雄奇的奉先寺、洛阳游之壮美景观。
运用数字是精确地说明龙门石窟“浩大辉煌”“凝聚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这特点更为具体可感。
7.展示洛阳的古美绝奇(见PPT)
8.齐读最后一段,明确诗韵的内涵。
师:大家齐声朗读最后一段,回答问题:结尾是否扣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扣题,首尾呼应,一展六代九朝的画卷。
作用:首尾呼应,深化中心,总结全文。
四、总结写作特色
1.采用横向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分别叙写几件事。
中心:通过抒发对洛阳的热爱之情,赞美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文章描述的几件事物是:用白马寺表现洛阳的古;用牡丹表现洛阳的美;用唐三彩表现洛阳的绝;用龙门石窟表现洛阳的奇。
2.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写人的感受。
抒情在先,然后通过记叙提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记叙中兼有议论。
3.格调清新,文字优美,引用古诗文,表现洛阳特点的中心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五、课文小结
因为洛阳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显现出诗意浓郁,韵味悠长的特点;作者对洛阳的悠长情思,正是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无限热爱的主题。
从表达方式上看,文章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式。
从谋篇布局上看,文章思路别具匠心。
作者先抒发对这个九朝古都的偏爱,写它特殊的况味,然后分别从洛阳的古、美、奇、绝四个方面抒发情思。
全文思路是由总到分,先写总体的感受,后进行具体的描写。
附:板书设计:洛阳诗韵
古——白马寺
况味美——牡丹花偏爱
绝——唐三彩崇拜
奇——龙门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