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语文教学的丝丝纽带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心理健康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技能,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调适情绪、解决心理问题,以及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
而语文教学则负责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还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以及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实现这一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对语言和文字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这两者却并非割裂的。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学习大量文字,并通过文字了解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这些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他人,理解人生与社会,从而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和人际关系。
语文教学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使他们更加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和需求。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还能够学会倾听、理解他人,培养同理心和沟通技能。
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呢?教师可以通过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结合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学阅读和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作者的写作技巧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讨人生、情感和社会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情感体验,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情感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情感表达,写作个人感悟或情感体验,使学生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沟通需求,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教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学科,看似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二者可以有效结合起来,达到一种协同效应。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使其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一种科学方法;而语文教学则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把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但可以达到知识的转移与融合,还能够共同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与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提升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因为被赞美而获得的自尊心更加健康,并且更容易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情绪,同时还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和领会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习惯,并代入自己的生活中去,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情绪管理,合理处理自己的感情,从而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最后,在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教学的结合中,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沟通和交往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互相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而教师的指导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语文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用语言来与人交流,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教学是不同的学科,但是二者可以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不但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状态,还能丰富和拓展教育培养的涵义,以更加全面的视野和深化的层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语文教育心理学的心得
语文教育心理学的心得在学习《语文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育与心理学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而心理学则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
首先,语文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作为一门人文科学,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感悟能力。
而情感正是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进一步提高情感表达和理解的能力。
同时,语文教育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管理和情感调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面临各种挫折和困难,情感问题也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调节和情感管理。
其次,语文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
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语言能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提高思维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
而心理学提供的认知理论和研究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发展规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此外,语文教育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
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对于语文学习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我、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而心理学研究的自我发展理论则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发展。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我们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语文教育实践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自我发展,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探析心理学在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探析心理学在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关键词:心理学;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学指导,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固有的积极品质,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幸福的体验,唤醒学生内心积极情感的种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中学教学中,可以结合以下几点将心理学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中,希望可以唤醒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融真情于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学认为,激发人们内心的情绪可以感染他人。
因此,教师在教学引导中也应该融入真情,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心理情绪。
想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通过自我暗示,将最好的自己带给学生,继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这种状态中更加主动地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
如,在学习《诗经》的时候,教师需要发掘其中积极的情绪,并通过自己对我国诗词的精彩的自豪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情绪感染中,一同品味诗词的雄奇飘逸,接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洗涤,激发学生自身的爱国热情。
再如,教师在讲解《母亲的恩情》时,可以结合自己对母亲的情感,积极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真情流露,引导学生联想父母平时是怎样爱护自己、关爱自己的,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体会父爱无聲、母爱无疆的内涵。
当学生受到教师的感染之后,开始懂得父母的不容易,并学会体贴父母、关爱父母。
可见,教师通过将情感融入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并在老师情感的感染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结合赏识教学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赏识教育法是教学中逐渐探索得出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和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相契合。
通过赏识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改善学生的消极情绪,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继而开始肯定自己。
当学生在积极情绪的影响下学习,教学效果势必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将心理学带入语文教学
将心理学带入语文教学自从“以人为本”这个观点被提出来后,心理学这一学科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重视。
大量资料显示,心理学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都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认识到心理学对教师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就以个人体会浅谈一下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一、培养感情在心理学培训班中,我了解到初中生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个性,他们从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
因为教师固有的权威性,令到他们中大部分都怕教师,但怕并不代表喜欢教师、信服教师。
而假如学生对教师既不喜欢又不信服,那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于是,我在接手新班级时,第一个全力去做的工作就是与学生培养感情。
要与学生培养感情,第一次见面时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至关重要。
我在第一节课时跟学生说了这么一段开场白:“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会每天与同学们相处在一起,和你们一起学习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我很想成为你们的朋友,等一下我想让大家每人写一句憋在心中很久的悄悄话给我,这不仅可以让老师了解你,更重要的是,也许你们可以得到我的理解和帮助,从而加深我们之间的感情,这对你们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对吗?”下课后,每位同学都把纸条交给了我,我也一一用心作答。
从此以后,学生们经常在困惑时都会以纸条形式与我交流。
我还经常在适当时告诉学生,我喜欢他们,也经常给他们讲一些较实用的做人道理。
慢慢地,学生对我越来越亲近和信任,也正由于这一点,学生在我所教的语文上表现出积极的姿态,对我的要求都能认真执行,并会主动去学。
二、对学生宽容初中生虽然可算是“小大人”了,但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均未成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过错,甚至会屡教不改,导致老师心烦意乱十分头疼。
这时候,教师如果以斤斤计较、帐帐清算的方式来对待学生的话,不仅教师会因常动肝火而影响身体,也必然会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效果适得其反!那怎么办?宽容——极大的宽容这时会派上很大的用场。
语文教学也应重视心理教育
语文教学也应重视心理教育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心理教育在各个教学领域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为什么语文教学也应重视心理教育,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素质。
语文教学涉及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上,除了进行阅读训练,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理解能力、情感体验等。
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除了进行写作训练,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情感表达能力等。
可见,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注重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关怀和尊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积极的评价和建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只有学生有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更好地面对挫折和困难,充满勇气和信心地去面对语文学习的挑战。
语文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学习是一个情感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当学生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化解负面情绪,并激发积极的学习动力。
教师还应教会学生面对压力和逆境时如何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感状态。
语文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小组合作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还应教给学生一些与人交往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友好沟通、合作共事。
语文教学也应重视心理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心理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浅谈心理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09中文潘辉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
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情绪的过程。
这个过程和谐统一,又会相互作用。
教学艺术正是两大心理活动促进协调的关键。
所以说:教学艺术不仅是审美情感的教育,更是情感心理的教育。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教学方法或措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热情,一、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法我们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不同的课采用不同的课型。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巴夫雷什中学》一书中写到,他经常带学生去野外上课,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也让他们的作文更加言之有物,情景交融。
这样的课一学期有二、三节对学生的帮助比课堂上十节课都要大。
除此之外,带全班同学去图书馆,从资料的检索到图书的选择、阅读、对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阅读水平的提高,都是极大的。
甚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特点,采用多种课型。
如讲述型、质疑型、讨论型、辩证型、课本剧型、报告会型、甚至一节课都用来朗读,有时也出奇效。
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法是一个重要途径,是充分重视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和现代化。
现代教学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和反馈的效率,大大增加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机会,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共同感受,加深印象。
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法的另一途径,是根据中学特有的心理特征来施教,我经常用图画和富有感性的讲解,渲染一了情趣盎然,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
这样,学生为教师所吸引,为教学内容所陶醉,怀着愉悦的心情进入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
比如《登泰山记》这篇古文,词语比较生僻,意思比较难懂,学生学起来感觉有点难。
于是我在讲这篇课文时,用彩色粉笔画了一幅图,把课文的有关内容都画了出来,在形象而又色彩绚丽的画面中,学生完全吃透了课文内容,同时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得到充分有效的激发。
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心理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心理学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因为心理学研究了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而语文学习正是需要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情感和展现行为的过程。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需求和学习困难,从而针对性地设计语文教学活动。
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阅读、写作和表达。
心理学也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合理的评价和反馈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的情感管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心理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十分重要,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为教师和学生打开更广阔的学习之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揭示心理学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特点,为教师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也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情感,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效果。
本研究旨在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探讨如何将心理学知识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研究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促进语文教学的创新与改进。
1.3 研究意义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进而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心理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控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心理研究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反馈机制,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和进步情况,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提升。
心理研究对于优化语文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也应重视心理教育
语文教学也应重视心理教育1. 引言1.1 意义在现代社会,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是传授文字、语法和修辞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也应重视心理教育,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法,更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关怀。
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发展。
同时,重视心理教育还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重视心理教育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带领学生走向更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道路。
因此,在当今社会,语文教学也应重视心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引领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2 必要性语文教学也应重视心理教育,其中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对于其整体成长至关重要。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
通过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减少负面情绪和压力,提升学习和生活的幸福感。
心理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发展。
在语文学习中,情感是十分重要的元素,而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情感智商,培养情感管理能力。
重视心理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心理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建立自信心,形成勤奋好学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更能全面发展学生,引领他们走向更积极、健康的人生道路。
2. 正文2.1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心理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
通过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作为学生的第二栖居,学校不仅需要给予学生丰富的知识教育,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也成为了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系统的教育过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情感、情绪和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于: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提升,使之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都能够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
2. 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提高。
心理健康良好的学生更容易专注于学习、更易于掌握知识、更易于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处理和解决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会关系问题,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和情绪、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
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有助于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效果。
具体来说,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文学作品的选择。
语文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积极向上、健康向好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积极面对生活,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
2. 写作话题的设置。
语文写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表达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情感、情绪管理相关的写作话题,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情绪,使学生了解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3. 课文内容的引导。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情感和情绪,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理论被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认知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认知、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负荷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对于初学者,我们可以采用分步引导的教学方法,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对于熟练者,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语文知识。
根据认知图式理论,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语文知识的图式。
图式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用来组织和理解信息的一种心理结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语文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和多样的语文素材,帮助学生建立起丰富的语文图式,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根据认知深度理论,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思维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理解和记忆,还要教会他们进行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
只有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根据发展任务理论,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语文学习的各项发展任务。
发展任务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一些重要任务,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提高等。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帮助他们完成这些发展任务,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根据发展阶段理论,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我们要根据这些特点和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
对于小学生,我们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通过游戏的形式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是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通过语文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和综合能力。
这样的有效结合可以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心理的关怀和疏导,培养学生的情商、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教学设计是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教学有效结合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选取适宜的教材和教学资源,设计具有情感共鸣和情景模拟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需求融入到教学中。
在教学中引入情景剧、朗诵、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和自由发挥来表达内心感受,提升情绪管理和沟通能力。
在评价和反馈环节中,通过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教学有效结合的关键。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侧重于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主题,比如友情、家庭、情感体验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和处理情绪,增强情感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在教学中融入一些情感故事和感人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优秀作品来培养情感共鸣和审美情操。
教学方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教学有效结合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入、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1. 引言1.1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
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之一,不仅仅只是传授语言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从而培养自己的情商和情感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也是学生表达内心情感和情绪的重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朗诵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获得心理释放和调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兴趣,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健康心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的重要任务。
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本文将通过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方式、优势和案例分析,探讨这种结合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展望未来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希望借此研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更好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2. 正文2.1 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1.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诗歌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情感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
2. 自我认识: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需求、优势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心理学知识的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心理学知识的渗透【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语文教学中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随后探讨了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促进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使教学更加针对性和有效率。
总结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心理学知识的不可或缺性,指出只有充分利用心理学知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更深入地理解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动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学知识、学习过程、教学方法、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优化、重要性、不可或缺1. 引言1.1 语文教学中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状态,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心理学知识还可以促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
心理学知识的渗透还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化和个性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语文教学中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应对学生问题的策略,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 正文2.1 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让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差异化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学习指导。
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学生评价和成绩反馈,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学习动力。
积极心理学在语文课堂互动中的渗透
积极心理学在语文课堂互动中的渗透一、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和积极心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引导学生培养自我激励和积极心态。
老师可以树立积极的示范效应,通过表扬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取得成功。
老师还可以借助正面心理暗示,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树立积极的信念,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将更加积极主动,乐观向上。
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至关重要。
积极心理学提倡尊重与亲和,老师可以通过关怀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心声,激发他们积极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采取鼓励性的语言和肯定性的表达,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和消极情绪,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和合作互动。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积极心理学强调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设计富有趣味性的学习任务和活动等,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赞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四、注重学生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中,积极心理学还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培养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积极应对挫折和困难,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将更加自信和坚定,能够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五、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老师还可以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表达能力。
而学生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
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首先,语文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
老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学生可以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释放内心的压力,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阅读、写作、讨论等活动,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
此外,语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语文学习是学生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写作、朗诵、演讲等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最后,语文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兴趣爱好,语文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空间。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个性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
总之,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表达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
心理学与语文教学的丝丝纽带
Q u a r r y e d u c a i t o n
●鄹珊
课 外; i } 丈
心理学 与语文教学的丝丝纽带
李新亚
( 河 南省 襄城 县 茨沟 乡三 里沟 小学 ,河 南 许 昌 4 5 2 6 7 0 )
【 摘要 】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它不仅有利于加深理解语文教材 ,对培养其健康心理也有裨益。培养良好的兴趣 ,要为学生 创造各种各样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唤起学生对 “ 生命”的深情和领悟。从小事做起,融洽师生关系。面对挫折 ,
一
一
象化 ,图文并茂 ,可 扩大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 的知 识 ,这就需要 保护 并加以正确引导 除此以外,我们教师还可l 利 用学生喜欢看 电视、 读小说、绘画、文艺表演等特点 , 把这些兴趣往语文学习上迁移。坚 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 “ 请你继续讲” “ 你认为是 不是这样” 。 请听听我的想法” “ 我想作一点补充” “ 如果这样说是
勇敢承 受 。
【 关键词 】 动机 ; 兴趣 ;感恩;心理健康 【 中图分类号 】 G 6 2 2
【 文献标识码 】 A
良好 的心理 素质 是一个 人生 活幸福 、 事 业成功 必备 的 内在 条件 。 上吸引学生, 从而架起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 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少年儿童期是心理变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关键时期,培养少年儿童健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创造条件。良好的班集体是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 康的 心理素 质 ,不 是单 单一 门 “ 心理 健康 教育 课 ”所能 完成 的 。身 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境,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环境 ,对学生品 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切地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渗 格形成与能力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 透心理教育,它不仅有利于加深理解语文教材 ,对培养其健康心理 制力较差 ,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碰到兴奋的事就喜形 也有裨益。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语文教学 中的一些特有问 予 色 ,连蹦 带跳 ・ 碰 到困难 和挫折 就没 精打 采 ,甚 至 哭泣 。为 了能 题 ,因为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共同作用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让学生保持 良好的心境 ,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 自己的心事倾诉 出 从而影响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来。老师 、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 培养良好 的兴趣 会那 么及 时 地 、随时 随地地 倾听 你的诉 说 。从而 ,作文 本便 成 了学 兴趣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作为语文老 生最忠实的听众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 内 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语文实践活动的机 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 目,例如 ( 《 老师 ,我想对您说》 《 妈妈 ,请您 会。 如组织语文知识竞赛 课外写作活动、 赛诗会、 故事会, 演讲比赛、 听 我说 《 我想说 的悄 悄话 》等 等 。鼓励学 生要 在作 文 中讲 真话 , 分钟发言等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途径。另外,语文 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 日记,随时记录下 自己的真实感受 , 课的学习与讲解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手段 在受到不 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 日记中宣泄出来,从而摆 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 对于产生积极作用的兴趣要注意保护・ 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 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 、开朗、稳定,充 对于起消极作用的兴趣,要善于引导和转化。如有的学生喜欢看故事 满 朝气 。 书,这是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有益兴趣,因为故事书将语言文字形 四,面对挫折 ,勇敢j l I 受
积极心理学在语文课堂互动中的渗透
积极心理学在语文课堂互动中的渗透引言一、积极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优势和潜能,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赞扬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动力。
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健康。
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语文课堂的互动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体现。
老师可以通过积极的言语和表情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给予他们肯定和认可。
在学生做出回答或者表现出色的时候,老师可以及时给予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鼓励和支持,共同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可以促使学生在互动中展现出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相互尊重和欣赏,共同创造和谐的互动场景。
三、积极心理学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生在积极的教育氛围中,更容易表现出自信和乐观的态度。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他们会更加投入和专注,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成绩。
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支持,增强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在积极的教育氛围中,学生还能够培养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
结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可以为教育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渗透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严肃和压抑氛围,创造出更加积极和谐的教育环境。
学生也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展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密不可分
14FAXIAN JIAOYU 2018/01教育前沿 Jiao Yu Qian Yan …………………………………………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中的人文性,就是心理表现的一种。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语文老师研究的课题。
一、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1.教学目标的转变在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内容,只要我们适当地挖掘,有机地渗透就会达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
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目标观。
现代教学论和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的完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只有把学生的生理素质、认知素质、伦理素质与心理素质综合、整体地进行培养和发展,教学才会有效,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才。
因此要把心育目标摆上位置,做到每节课有目的渗透,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2.教师角色的转变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搞好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角,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
学生围着老师转,只是长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素质教师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
老师是主导、指导者、组织者,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中教师就努力营建一种平等、宽松、民主和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学起来,敢于求疑,敢于标新立异,积极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活动的生命的载体。
3.教学方法的转变要积极探索变以教为主变以学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被动的听话转变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构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要尊重学生,无老师的合作学习,师生平等地共同探索新的知识。
展开真诚的讨论和对话共同体会求知的方法,或参与游戏活动。
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教材内在的智力素质和精神价值,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以新异吸引学生,以赏识激励学生的自信,以情趣吸引学生,以现代化教学媒体突破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十分广泛而又特别实用的科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适时,巧妙地在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不仅能让老师与学生心灵相通更有利于教育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学;语文;教学;发展;作用心理学是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它对语文教学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师要搞好教学,就必须了解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无论是组织编排教材,还是选择教学方法,都必须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
心理学正是研究心理活动规律的,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心理依据。
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就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它是每个人在正常状态下头脑中所进行的反映活动。
这一反映活动是一种统一的、有系统的、不断变化的活动。
人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认识。
一定的认识不但产生一定的情感,而且指导人们的行动。
人们根据事物的认识而确定行动的目的,并且为了实现目的而克服各种困难。
人有各种心理过程,还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集中地表现在一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和比较稳定的动机与兴趣等方面。
比如:有的人喜欢数学,有的人喜欢语文;有的人能歌善舞,有的人能写会画;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孤独爱静;有的人勇敢,有的人懦弱。
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每个人的心理过程都带有个性特征,个人的心理特征又都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由此可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具体地说,就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发展的规律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语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学生已有的听、说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掌握书面语言,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来培养言语能力,涉及到整个心理过程的发展,包括从感知、记忆、想象到思维诸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与语文教学的丝丝纽带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它不仅有利于加深理解语文教材,对培养其健康心理也有裨益。
培养良好的兴趣,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深情和领悟。
从小事做起,融洽师生关系。
面对挫折,勇敢承受。
【关键词】动机;兴趣;感恩;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必备的内在条件。
少年儿童期是心理变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关键时期,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是单单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所能完成的。
身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切地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它不仅有利于加深理解语文教材,对培养其健康心理也有裨益。
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特有问题,因为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共同作用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而影响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一、培养良好的兴趣
兴趣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如组织语文知识竞赛、课外写作活动、赛诗会、故事会、演讲比赛、一分钟发言等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途径。
另外,语文课的学习与讲解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我们也可以
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对于产生积极作用的兴趣要注意保护;对于起消极作用的兴趣,要善于引导和转化。
如有的学生喜欢看故事书,这是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有益兴趣,因为故事书将语言文字形象化,图文并茂,可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这就需要保护并加以正确引导。
除此以外,我们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电视、读小说、绘画、文艺表演等特点,把这些兴趣往语文学习上迁移。
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你继续讲”“你认为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
这种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做法,对差生的教育有着特殊的实际的意义。
二、学习知识,懂得感恩
我们将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深情和领悟。
从校园墙报版面上学生贴出出生时“精彩生命瞬间”的照片到学生“护蛋一日”,体验呵护生命的过程,一种生命健康的意识开始萌芽。
因为学生生命的存在是学生成长的基础。
例如,我们还可以开展“感恩生命”大行动,为了让学生具体感受生命的精彩,学校精心设计了“感受感恩”主题活动,从“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和“感恩同学”等四个方面,组织开展了将“生命承诺”贴在我们的学习日记中、写给家长“我爱我家”的感恩信、在黄丝带上对老师寄语、大操场上友情拥抱、与同学交换“心愿”等特色活动,这场“感恩生命”大行动,在学生
心中会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生命,珍惜健康,让生命闪光,做最好的自己!对生命的珍视,还包括对自己的认识与关心,教学生从学会关心自己的身体、关心自己的仪容到关心自己的情绪等。
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我校的生活健康指导注重从日常生活小事、细节做起。
让每个学生都能感悟,都能从这些活动中健康成长。
对其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从小事做起,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
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才能从精神上吸引学生,从而架起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创造条件。
良好的班集体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境,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环境,对学生品格形成与能力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
碰到兴奋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没精打采,甚至哭泣。
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
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
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
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请您听我说》《我想说的悄悄话》等等。
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
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宣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
四、面对挫折,勇敢承受
大多数小学生对遭受挫折没有心理准备,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班会等适宜的场合,适当渗透这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明白: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这种体验可以由自己控制,应使自己在各种挫折中锻炼、成长。
并让其懂得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要让孩子从小经受艰苦磨炼,使其懂得生活中还有逆境、坎坷、困难等字眼,这个字眼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是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就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挫折耐受力。
我们还可以适时地向小学生提供可模仿的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如因遭受失学挫折而奋发成才的爱迪生;虽处境艰难但决然自强的达尔文;战胜病残而卓有成就的海伦·凯勒;全国著名的同龄人中的英雄模范,如赖宁,“自造”逆境,锤炼自己……学生在对比之下,就会重新找到自己新的起点和新的成功的台阶了。
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影《周恩来》,让学生通过影片初步感知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民对总理的爱戴,并启发学生理解人民为什么如此尊敬和爱戴周总理。
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总理生前事迹的资料,并举行一个汇
报会,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应该怎样学习周总理。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周总理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和无私。
总之,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期,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在不断的教学诱导中,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品格,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