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联想测验1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内隐联想测验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 Greenwald 等于 1998 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
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Greenwald 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 1998 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内隐联想测验1

1.2.2内隐态度概述1.2.2.1态度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等对象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
态度作为个体的一种内在结构,为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接受的看法是: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比较稳定且相对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7]。
其中:认知成分是态度所指向的对象,该对象可以是具体事物或事件,也可以是抽象概念;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好恶的心理倾向,同时也是对该对象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意向成分则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某种反应。
这种观点被称作态度的三元论[8]。
Allport(1935)在其《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一书中提出态度的“很明显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个体对环境的总结,从而作为反应的倾向和准备状态。
1.2.2.2内隐态度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 A.G.和Banaji M.R.(1995)首次提出内隐态度的概念,认为内隐态度指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痕迹,这种痕迹或其影响是个体在意识水平上无从知觉的,但它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对象的情感取向、认识水平和行为[9]。
杨治良等(1996,1997)运用内隐记忆中的任务分离逻辑,对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关系进行先驱性的探讨。
结果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并不一致,实验开创性地证明内隐态度可以测量,而且证明态度的无意识或内隐成份[8]。
1.2.2.3内隐态度对行为的影响Wilson等人(2000)提出的双重态度模型认为:当新的态度形成时,旧的态度并未消失,而是被压抑到内隐层次里,二者以意识为分界线。
内隐态度是自动激活的稳定评价,占用极少的认知资源和注意力;外显态度是经常变化的、对情景敏感的构思,两者共存于记忆中[10]。
如果资源和动机充足,外显态度会影响个体的精细的、周密思虑过的行为反应,但如果条件不允许(时间压力)或动机不足,内隐态度则更具影响性,它会无意识地系统地影响非言语行为(non-verbal behavior)即个体难以主动控制的行为或个体以为不反映态度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难以消除[10]。
内隐联想测验-性别刻板印象

• 其具体内容是: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测量两 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 密程度。
概念词
• 男性 • 女性
属性词
• 事业 • 家庭
实验具体内容
STEP 1 辨别性别目标词 操作任务: 男(male)——left 女(female)——right 样例:
讨论
• 工具
✓ 我们的实验使用安装了“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软件 的智能手机,可能反应时间测量不够精准。另此软件是英 语版本,对母语非英语的被试来说,反应时更长。
• 疲劳效应
✓ 由于不相容组在第三、四步进行,相容组在第六、七组进 行,所以有被试的不相容组分数较高。
• 样本过小
✓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招募的被试较少,因此不能代表总体 水平。
• 不可避免的环境干扰
谢谢
概念词 属性词
STEP 2 辨别“事业—家庭”目标词 操作任务: 家庭(family)——left 事业(career)——right 样例:
STEP 3 不相容性别-事业联合辨别 操作任务: 家庭(family)——left 男(male)——left 事业(career)——right 女(female)——right 样例:
0.6
反 0.4 应 0.2 时0 差 -0.2 值 -0.4
-0.6
-0.8
女1 女3 女5 女7 女9 女11 女13 女15 男2 男4 男6 男8 男10 男12 男14
实验结果
性别内隐联系测试
反应时差值 性别
反应时差≥0的被试有21人 反应时差≤0的被试有9人 结论: 将女性和家庭、男性与事业联系在 一起的刻板印象出现在大多数被试上。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了解内隐联想的性质和应用,通过内隐联想测验探究被试对文字和图片的反应时间和正确性。
在本次实验中,选择了“食物”这一主题,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是文字组,另一组是图片组,分别进行测验。
实验过程所有被试均在同一房间内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1. 先进行简单的训练,向被试展示一组显示数字的屏幕,在屏幕的上部或下部会出现一个方块,被试需要通过按键来选择是数字“0”还是“1”。
该训练过程为了让被试适应实验,将他们引入状态,并使他们了解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2. 测量内隐联想,向被试展示两个屏幕,每个屏幕显示一个特定的食物。
在第二个屏幕的上部或下部,会出现一个方块,在这个方块上显示上面屏幕的其中一个食物画面,被试需要判断方块上显示的食物是否与屏幕下方的另一个食物有内隐联想。
如果有,则按下“1”键,否则按下“0”键。
该测量过程共进行了100次。
3. 测试内隐联想的存在性。
相比于步骤二,这一步会增加一些干扰因素,比如随机改变上下屏幕的顺序、增加同义词和相似词等。
这些干扰因素可能会影响被试的答案,测试其内隐联想的存在性。
该测试过程同样进行了100次。
实验结果在步骤二中,文字组被试的平均反应时间为 760 ms,标准差为 104 ms,图片组的平均反应时间为 570 ms,标准差为 75 ms。
在步骤三中,文字组被试的平均反应时间为 790 ms,标准差为 100 ms,图片组的平均反应时间为 600 ms,标准差为 70 ms。
从结果来看,图片组被试较文字组被试有更快的反应时间。
在步骤二中,文字组被试的正确率为 82.9%,其中最高的正确率是 92%,最低的正确率为 68%。
图片组被试的正确率为 94.5%,其中最高的正确率是 100%,最低的正确率为84%。
在步骤三中,文字组被试的正确率为 81.5%,其中最高的正确率是 92%,最低的正确率为 64%。
图片组被试的正确率为 95.1%,其中最高的正确率是 100%,最低的正确率为 85%。
内隐联想测验指导语

内隐联想测验指导语
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心理学测试方法,它通过测量被试者在时间限制下对不同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反应速度,从而评估其潜意识中的心理特质或态度。
下面是一些内隐联想测验的指导语:
1. 本测试旨在了解您的潜意识中对某些事物或行为的态度,请根据您的真实感受作答。
2. 在测试中,您需要根据屏幕上的提示,快速地做出反应。
请尽可能迅速、准确地完成每个任务。
3. 您将看到一系列与测试主题相关的词语或图片,请尽量自然地反应,不要刻意控制。
4. 您可能会看到一些不相关的刺激,这些刺激只是为了控制您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请注意这些刺激,但不要为它们分散注意力。
5. 在测试中,请不要交流或与他人分享测试内容,以免影响测试结果。
6.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不适,请立即告知测试人员或退出测试。
7. 最后,请您诚实地完成测试,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感谢您的参与!
- 1 -。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内隐联想测验的可靠性和效度,并通过实验结果对被试的认知心理进行评估。
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本实验对象为20名大学生,其中10名男性和10名女性。
2. 测验材料:采用了一份内隐联想测验,测验包括两个任务,分别是颜色命名任务和单词命名任务。
该测验使用了称为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的标准内隐联想测验。
3. 实验步骤:每位被试需完成颜色命名任务和单词命名任务。
在颜色命名任务中,被试需要将红色和绿色的方块分别与正面和负面的词汇进行配对。
在单词命名任务中,被试需要将正面和负面的词汇分别与“好”和“坏”两个评价词汇进行配对。
被试需按照图像出现的快慢配对。
4. 数据处理:通过计算被试在两个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间和错误率,运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测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1. 可靠性:通过计算颜色命名任务和单词命名任务的Cronbach's α系数,仅有颜色命名任务的Cronbach's α系数达到较高的水平(α=0.83),单词命名任务的Cronbach's α系数略低(α=0.65),因此颜色命名任务可靠性较高。
2. 有效性:本实验比较了男女被试在两个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结果发现男女被试在两个任务中表现无显著差异。
此外,本实验还对两个任务中正面与负面词汇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颜色命名任务中正面词汇和红色方块的配对更快,错误率更低,在单词命名任务中,正面词汇和“好”词汇的配对更快,错误率更低。
3. 被试评估:综合考虑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的结果,对被试进行了测评。
结果表明有5名被试存在潜在的特别偏好或厌恶,如“喜欢男性、黑色和医生”,“厌恶老人、蛋糕和糖果”等。
结论:本实验通过内隐联想测验探究被试的潜在认知心理,在可靠性和有效性方面得出较为满意的结果。
同时,本实验结果为进行更深入的认知心理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和思路。
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内隐联想测验是由斯蒂芬·J·安德森和乔治·弗雷德里克·费尔通过人格理论提出的一种新型心理学研究方法。
它主要依靠被试者所选择的两个或更多的词汇表达,从而检查他们潜意识的具体内容。
内隐联想测验是在外显联想测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用自由联想的方式来替代内省法,这就避免了因受试者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影响,使得内隐联想的结果具有了一定的客观性。
一般来说,人的联想力在正常状态下应为100%。
如果低于50%,则表明该人的联想能力出现问题;反之,如果高于90%,则说明联想力水平属正常状态。
但由于每个人的个性、教育程度等各不相同,故实际的联想力往往会出现差异。
本测验主要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
从表面上看,内隐联想测验与外显联想测验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别。
内隐联想测验包括了一些外显联想测验无法测量到的词汇,它不仅可以检测到一般外显联想测验所难以检测到的词汇,也可以考察那些深藏在人们意识底层的内隐的心理活动。
例如,对于抽象的词语的联想时,我们可以采用内隐联想法,而不需要有关的词汇表。
目前国内外所用的联想词汇中,一些偏差较大,甚至是毫无关联的联想词汇。
这样的词汇在外显联想测验中是无法得到的,只有借助于内隐联想才可以加以揭示。
再如,在观察某人想到“如果”或“假设”的场合时,可以借助于内隐联想的方法加以揭示。
在外显联想测验中,经常运用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作为联想的线索,但在内隐联想测验中,由于“内隐联想”,不需要借助于一些刺激物,因此,可以较好地排除一些不必要的联想。
例如,对过去经历的一件事情的回忆。
在外显联想测验中,通常需要寻找到一个较恰当的连接点,才能将联想引向某一具体的、细致的感知,但这些并非人们主观上希望达到的,很难做到。
而在内隐联想测验中,由于意识的放松,使人的想像活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人们对已有的经历的内隐认知。
内隐联想测验-性别刻板印象

软件直接得出D值。 根据D值大小可以判 断被试内隐态度。
结果解释
• 被试:本科大学生30名,其中男15名,女15名 • 工具:安装了“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软件 的智能手机 • 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是由Harvard University开发,详情可浏览Project Implicit的 网页: • https:///implicit/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招募的被试较少,因此不能代表总体 水平。
• 不可避免的环境干扰
谢谢
实验结果
性别内隐联系测试 0.8 0.6 反 0.4 应 0.2 时 0 差 -0.2 值 -0.4 -0.6 -0.8 性别
反应时差值
男 2 男 4 男 6 男 8 男 10 男 12 男 14
女 1 女 3 女 5 女 7 女 9 女 11 女 13 女 15
反应时差≥0的被试有21人 反应时差≤0的被试有9人 结论: 将女性和家庭、男性与事业联系在 一起的刻板印象出现在大多数被试上。
讨论
• 工具
我们的实验使用安装了“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软件 的智能手机,可能反应时间测量不够精准。另此软件是英 语版本,对母语非英语的被试来说,反应时更长。
• 疲劳效应
• 样本过小
由于不相容组在第三、四步进行,相容组在第六、七组进 行,所以有被试的不相容组分数较高。
STEP 3 不相容性别-事业联合辨别 操作任务: 家庭(family)——left 男(male)——left 事业(career)——right 女(female)——right 样例:
STEP 4 此部分与上一部 分内容一致。
儿童版内隐联想测验

主题:使用儿童版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儿童内隐社会认知(例如内隐自尊、内隐性别态度、内隐肥胖歧视等)的发展。
理论意义:研究证实,成年人的态度中包含许多偏见和刻板印象,涉及的方面包括种族歧视、性别偏见、内群体偏好等等。
对各种社会群体的态度在何时发展起来、发展上的变化模式是怎样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发展过程是否有所不同?近年来,不少国外学者着重探讨内隐层面对社会群体的态度的发展。
其中研究最多是关于种族的内隐态度,研究者发现6岁的儿童已经开始表现出与成人类似的内隐的种族内群体偏好,并且外显和内隐种族态度的发展存在分离现象(例如Baron & Banaji, 2006; Dunham, Baron, & Banaji, 2007; Dunham, Baron, & Banaji, 2008)。
关于性别,5-12岁的儿童表现出强烈的内群体偏好,即对自己所属性别的积极态度,在外显和内隐测量上均如此(Banaji, Baron, Dunham, & Olson, 2007)。
但是,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性别态度与儿童有所不同,其中的发展过程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拟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儿童内隐态度(包括指向自己、性别等)的发展进行研究。
儿童版IAT需要进行的修改:IAT使用计算机呈现刺激和记录被试反应,测量目标概念或类别(例如白人和黑人、男和女、胖人和瘦人、自己和他人)与属性(例如好与坏)之间的关联强度。
成人版IAT通常采用视觉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并要求被试使用键盘上的按键做出反应。
儿童版IAT可用于5岁以上的儿童,但是需要进行许多修改(Baron & Banaji, 2006):[1]使用图片来代表目标概念,例如白人和黑人的图片来代表种族、男孩和女孩的图片来代表性别;[2]采用听觉呈现的方法来代表属性,通过耳机播放“好”词和“坏”词(例如善良、讨厌、快乐、难过等);[3]提供大的反应键,而不是用键盘反应,以适应儿童未完善的精细运动机能;[4]实验者坐在儿童旁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在需要的时候给儿童解释任务要求。
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

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一、本文概述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一种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心理测量方法,主要用于评估个体对特定对象或概念的内隐态度。
自其诞生以来,IAT因其独特的非自我报告特性,即能够在个体无意识的情况下揭示其真实态度,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然而,任何一种测量方法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信度、效度检验,才能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内隐联想测验的信度、效度及其背后的原理,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流程进行简要介绍,帮助读者了解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要点。
随后,文章将重点探讨内隐联想测验的信度问题,包括其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分析影响信度的因素及如何提高测验的稳定性。
在效度方面,文章将关注内隐联想测验的构念效度、预测效度等,通过对比研究验证其在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的应用效果。
文章将深入挖掘内隐联想测验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探讨其与传统显性测验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其在揭示个体内隐态度方面的独特优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的分析框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期望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进一步推动内隐联想测验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二、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一种用于测量个体内隐态度或内隐偏见的心理学实验方法。
它基于认知心理学中的联结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结构是由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结形成的,这些联结强度决定了个体对特定刺激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测量个体对两个概念(如自我和积极评价词汇)之间的联结强度,来推断其内隐态度或偏见。
实验过程中,被试者需要完成一系列快速的分类任务,这些任务要求他们将特定的刺激(如词汇、图片等)归类到不同的类别中。
内隐联想测验

当然,内隐联想测验也有自身的缺点,在广泛应用到实践中之前还需要进行改进。首先,内隐联想测验只能测量个体对两个相反概念的相对态度评价,例如黑人和白人、外向和内向、成功和失败。其次,内隐联想测验在测量时需要尽量避免外在因素对被测者注意力的干扰,对施测环境有比较高的要求。另外,IAT还未被广泛应用于组织测量之中,对它的预测效度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仔细考察。
但是如前所述,内隐联想测验操作简单,测量和计分程序标准化,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最为重要的是它避免了印象管理的干扰,拥有传统心理测量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尽管它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组织管理者对内隐测量方法重视程度的提高,必然会加速测量技术的改进,届时内隐联想测验一定可以在企业人事测量领域发挥出巨大的价值。
全新的内隐测量技术――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大脑中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组织起来的、彼此联系的神经节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个节点联结的紧密程度来考察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而内隐态度、内隐人格等心理结构都建立在这种概念间的联结之上。
内隐联想测验的测量原理很简单:人们用相同的反应键对头脑中联系紧密的两个概念进行判断的反应时,要小于用相同的反应键去判断联系不紧密的两个概念的反应时。具体的实验任务要求被试用两个反应键对代表两对概念的词汇进行归类,例如花朵和昆虫这一对概念以及积极和消极这一对概念。每个概念都由若干个词表示,计算机屏幕中央会随机呈现这些词,要求被试者根据要求,通过按键将代表不同概念的词准确归入每个概念的类别中,程序自动记录被试者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如果花朵和积极两个概念的联系比花朵和消极的联系更紧密、而昆虫和消极的联系比昆虫和积极的联系更紧密的话,相容归类任务(即花朵词和积极词使用相同的反应键,昆虫词和消极词使用相同的反应键)就要比不相容归类任务(即花朵词和消极词使用相同反应键,而昆虫词和积极词使用相同的反应键)更容易完成,反应时也较快。最后程序给出的IAT分数就是不相容组的反应时与相容组的反应时之差,反映了不同概念在个体头脑中联结的相对紧密程度。如果花朵与积极联结的更紧密,而昆虫与消极的联结更紧密,就说明被试者对花朵的态度评价比对昆虫的态度评价要高。依据这个原理,在IAT程序中使用不同的概念词,就可以将IAT应用在对态度、自尊和人格等不同心理结构的测量上。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范式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范式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内隐联想测验实验范式是一种常见的实证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侦测主语的小观念以及客观事物的内在联想。
该范式的研究内容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概念、观点和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为社会心理学领域提供重要的研究内容。
因此,内隐联想测验实验范式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出关键的心理机制。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范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当时的研究者经常使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心理机制。
在这些研究中,实验者可以通过显示一些隐藏信号来检测受试者是否能够察觉其他潜在引起行为变化的因素。
具体而言,受试者被要求做出一个简单的判断,确定隐藏的暗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研究指出,人们在没有明确接触到新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对潜在的情绪状态获得思考。
测试内隐联想的实验过程为了测试内隐联想的实验过程,实验者要先将受试者分成两组,一组作为内隐联想试验组,另一组作为控制组。
控制组将接受一系列的定性测试,其目的是模拟实验组的实验中的假设。
实验者需要仔细构建实验以及控制组的管理条件,以确保实验组和控制组受到一致的测试环境。
实验组将接受一系列与情绪有关的隐藏信号,以检测受试者是否能够识别出暗示的情绪。
应当将这些隐藏信号装在一些客观完全相关的词语里,以及类似实验情境里出现的图像等资料中,同时有意保持词语和图像的客观性,以不影响受试者的识别行为。
此外,实验者也可以将此范式应用于更复杂的情绪测试,比如以类比或抽象的方式表达,并将其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将内隐联想测验实验范式应用于现实世界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内隐联想测验实验范式的重要性,并开始将其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心理研究。
比如可以利用内隐联想的实验过程来研究社会偏见和歧视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社会角色的联想等。
另外,内隐联想测验也可以用来评估受试者的情绪状态,以及受试者对一些负面情境的反应。
可以预期,这项研究领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以了解更多人类心理活动。
简述内隐联想测验及其实验指标

简述内隐联想测验及其实验指标
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评价个体在内隐联想的能力水平的测试方法,它是一种心理学测试,以评估人类心理功能,以及他们是如何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重要工具。
此测验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在记忆、注意力、推理、推理分析及其他心理技能的水平。
主要实验指标包括:
1. 内隐联想正确率:它测量个体正确识别内隐联想概念的能力,例如,在一个测试中,个体可以被要求识别一个单词的内隐联想,从而测量其答题准确率。
2. 内隐联想反应时间:此指标衡量个体在识别内隐联想概念时所花费的时间,这有助于推断个体的记忆量和注意力水平,以及他们的思维速度。
3. 内隐联想强度:它衡量个体认知概念之间的相关性。
4. 内隐联想分类:它是测量个体如何将内隐联想概念分类的指标,能够揭示个体对认知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程度。
总之,内隐联想测验可以测量个体在记忆、注意力、推理分析及其他心理技能的水平,从而为进行心理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内隐联想测验(IAT)

消极的
3 24 练习
积极的
消极的+女性
4 72 测验
积极的
消极的+女性
• SC-IAT的信度 • 在SC-IAT中,Karpinski通过三个不同的态度对象研究(对碳酸 饮料的偏好、自尊水平、对种族的态度),测得SC-IAT的内部一 致性是合理的,信度系数的范围是从0.55到0.85,平均信度系数 为0.69。 • 这些信度系数和在这些研究中使用的IAT的内部一致性是相似的, IAT的信度系数的范围是从0.58到0.82,平均信度系数为0.73。 这与在以前的研究中从IAT观测到的内部一致性也是相似的。 • 另外,Karpinski还通过对女性态度的研究,测查了SC-IAT在伪 造或自我陈述关注时的易感性。发现当被试试图在SC-IAT上自我 呈现一种态度时,他们中的许多人就会产生高错误率。一旦具有 大错误率的被试从样本中除去,将只存在小的,不显著的自我陈 述结果(d = 0.24)。这些结果和早先的对IAT的研究相一致,表 明在SC-IAT上也可能存在小的伪造或自我陈述的结果。总的来说, 这些发现为SC-IAT作为一种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提 供了强大的证据。
以对女性的态度为例,来说明SC-IAT的设计程序
反应 组块 1 2 刺激数 24 72 功能 练习 测验 按左键的词 积极的+女性 积极的+女性 按右键的词 消极的 消极的
3
4
24
72
练习
测验
积极的
积极的
消极的+女性
消极的+女性
• 女性SC-IAT由两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由24个练习测验和紧接着的72个试 验测(24个测验为一块,共3块)验组成。 • 在第一个阶段(女性+积极的词),将女性的词语和积极的词分类在左键上, 消极的词被分类在右键上。为了预防形成反应偏差,女性的词语,积极的词 和消极的词不以相等的频率呈现,而是以7:7:10 的比率呈现,以至于有 58%的正确反应在左键上,42%的正确反应在右键上。 • 在第二个阶段(女性+消极的词),积极的词被分类在左键上,女性的词语 和消极的词被分类在右键上。女性的词语,积极的词和消极的词以7:10:7 的比率呈现,以至于有42%的正确反应在左键上,58%的正确反应在右键上。
内隐联想测验影响因素研究

内隐联想测验影响因素研究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评估工具,用于测量个体内隐态度和无意识偏好。
近年来,内隐联想测验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社会认知、心理健康和临床研究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内隐联想测验,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及研究现状。
内隐联想测验的测量方式对其结果产生直接影响。
目前,最常用的内隐联想测验测量方式是反应时任务,其中包括分类任务和比较任务。
分类任务要求被试者将刺激词归类为积极或消极词汇,而比较任务则要求被试者比较刺激词与标准词的相似程度。
研究发现,不同的测量方式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对内隐联想测验的结果至关重要。
任务难度也是影响内隐联想测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任务难度可以通过影响被试者的反应速度和准确率来影响内隐联想测验的结果。
研究发现,当任务难度较高时,被试者的反应速度和准确率都会下降,进而影响内隐联想测验的结果。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合理设置任务难度,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被试者的差异也是影响内隐联想测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被试者的差异可以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教育水平等多个方面。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被试者在内隐联想测验中的表现存在差异。
被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生活经历和价值观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内隐联想测验的结果。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被试者差异,以便得出更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内隐联想测验的可靠性是指其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虽然内隐联想测验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在可靠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内隐联想测验的结果可能受到实验环境、实验程序和被试者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如何提高内隐联想测验的可靠性,以便更准确地测量个体的内隐态度和无意识偏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内隐联想测验的有效性是指其能够准确地测量个体的内隐态度和无意识偏好的程度。
虽然内隐联想测验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在有效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自传体内隐联想测验(aIAT)

2 方法及原理
a AT测 验 仪 器 仅 需 一 台可 以 正 常 工 作 3 与经 典 IT I A 测验 的比较 的 电脑 , 反应 时 范 式 为 基 础 。 面 就 举 例 以 下 a AT是 在 I I AT的基 础 上 编制 的 , 此在 因 对 其 过 程 进 行 说 明( 体 参 见 表 1 。 具 ) 很 多方 面具 有 共 同 点 。 1测 验 原 理 相 同 : () 当 1 提 出背景 与IT A 类似 ,IT a 也分 为5 A 个部分( l k) 5 o s, 两 个 刺激 联 系紧 密 时 , 们 容 易对 其 做 出 同 bc 人 常 用 的 两 个 测 谎 量 表 是 控 制 问题 测验 每 一部分 都 包含 一个 分类任 务(ls f a in cas i t ic o 反应 , 之 , 反 当两 个 刺激 联 系不 是 很 紧密
生 活 中 说 谎 是 一 种 普 遍 行 为 , 也 是 其 基 本 原 理 是 通 过 与 控 制 组 比 较 反 应 时 的 这
人 类 区 别 于 动 物 的一 种 特 殊 能 力 之 一 。 在 绝 对 水 平 : 均 反 应 时 快 , 明 没 有 说 谎 , 平 说 犯 罪调查 和刑事审判 等程序 中 , 谎 相当 测 平 均 反应 时 慢 , 就是 在 说 谎 。 要 设 置 精 确 需 必要 和 重 要 , 此 对 谎 言 的 识 别 一 直 是 一 因 匹配的控制 组是此方法 不便之处 。 个 重 要 的 议 题 , 谎 方 法 也 有 不少 , 犯 罪 测 如 情 景 测验 ( KT) 功 能性 核 磁 共振 成 像 技 术 G 、 ( f MRI、 ) 内隐 联想 测 验 ( T) , I A 等 并不 断 有新 的技 术被提 出。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精品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精品文档内隐联想测验概述1.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提出科学方法的发展推动了理论的进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发展。
内隐联想测验是Greenwald 等于1998年提出的。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一般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由于刺激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所以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的时候往往会带有掩饰,从而会出现掩饰效应;第二,由于被试的内省能力有限,从而造成被试不能够对自己真实的态度进行反应。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常用的测量方法有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以及反应时法等。
但是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却难以进行量化分析,因此难以开展科学的研究。
反应时方法则可以进行量化,从而日益受到特别的关注。
内隐联想测验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本身也引发了许多的研究。
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通过测量目标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联系强度从而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中应用的结果[1]。
我们认为如果刺激所暗示的社会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或需要相一致,则被试的反应则会易化,从而被试的反应时间将会比较短;如果刺激的暗示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与需要不相一致,则被试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和时间来处理这种不一致,从而做出所要求的反应。
由于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这种情况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Greenwald等在既有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把实验设计的思想运用于测量之中,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原理内隐联想测验以概念网络模型为基础,认为在人的知识网络中存在着一个社会认知的网络结构,用不同的节点表示各种事物、概念或评价。
内隐联想_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由Greenwald等人在1998年提出的一种测量个体内隐态度的实验方法。
内隐态度是指个体无意识中存在的,可能影响其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的态度。
本研究旨在通过内隐联想测验,探究被试对于特定社会群体的内隐态度,并分析其与外显态度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方法1. 被试选择:招募50名自愿参与实验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25名,女性25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2. 实验材料:选择与性别、种族、地域等社会群体相关的词汇作为实验材料。
词汇分为概念词(如“男性”、“女性”、“黑人”、“白人”等)和属性词(如“优秀”、“聪明”、“懒惰”、“愚笨”等)。
3. 实验流程:- 被试进入实验室,了解实验目的和流程。
- 被试进行颜色命名任务和单词命名任务,以消除疲劳和适应实验环境。
- 进行IAT实验,分为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
- 相容任务:被试需要将概念词和属性词进行匹配,如将“男性”与“优秀”匹配,将“女性”与“懒惰”匹配。
- 不相容任务:被试需要将概念词和属性词进行匹配,但匹配结果与相容任务相反,如将“男性”与“懒惰”匹配,将“女性”与“优秀”匹配。
- 记录被试在完成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时的反应时。
4. 数据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被试的反应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被试在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中的反应时差异,以此判断被试的内隐态度。
三、实验结果1. 反应时分析:被试在相容任务中的反应时明显短于不相容任务中的反应时,说明被试在相容任务中能够更快地将概念词和属性词进行匹配,表明被试的内隐态度与相容任务中的匹配结果一致。
2. 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被试的外显态度。
结果表明,被试的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被试的内隐态度与其外显态度一致。
四、讨论1. 内隐联想测验的有效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内隐联想测验能够有效地测量个体的内隐态度,为内隐态度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内隐联想测验 选词

内隐联想测验选词
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用来衡量人们内心深处态度和偏见的心理测试。
该测试通过测量个体在特定环境下对不同事物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来推断其潜在的态度和偏见。
这种测试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学、心理学和市场营销等领域。
选词是内隐联想测验中常用的一种形式。
在这个测试中,被试需要在短时间内将一组反义词配对。
例如,“好”和“坏”、“快乐”和“悲伤”等。
通过测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可以推断其对这些词汇的内隐态度和偏见。
内隐联想测验的优点是可以检测出个体潜在的态度和偏见,而非表面上的态度。
同时,该测试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促进个体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内隐联想测验并非完全准确,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进行该测试时,需要注意其运用和解读的方法,以免得出误导性的结论。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内隐态度概述1.2.2.1态度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等对象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
态度作为个体的一种内在结构,为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接受的看法是: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比较稳定且相对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7]。
其中:认知成分是态度所指向的对象,该对象可以是具体事物或事件,也可以是抽象概念;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好恶的心理倾向,同时也是对该对象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意向成分则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某种反应。
这种观点被称作态度的三元论[8]。
Allport(1935)在其《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一书中提出态度的“很明显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个体对环境的总结,从而作为反应的倾向和准备状态。
1.2.2.2内隐态度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 A.G.和Banaji M.R.(1995)首次提出内隐态度的概念,认为内隐态度指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痕迹,这种痕迹或其影响是个体在意识水平上无从知觉的,但它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对象的情感取向、认识水平和行为[9]。
杨治良等(1996,1997)运用内隐记忆中的任务分离逻辑,对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关系进行先驱性的探讨。
结果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并不一致,实验开创性地证明内隐态度可以测量,而且证明态度的无意识或内隐成份[8]。
1.2.2.3内隐态度对行为的影响Wilson等人(2000)提出的双重态度模型认为:当新的态度形成时,旧的态度并未消失,而是被压抑到内隐层次里,二者以意识为分界线。
内隐态度是自动激活的稳定评价,占用极少的认知资源和注意力;外显态度是经常变化的、对情景敏感的构思,两者共存于记忆中[10]。
如果资源和动机充足,外显态度会影响个体的精细的、周密思虑过的行为反应,但如果条件不允许(时间压力)或动机不足,内隐态度则更具影响性,它会无意识地系统地影响非言语行为(non-verbal behavior)即个体难以主动控制的行为或个体以为不反映态度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难以消除[10]。
1.2.2.4内隐态度的测量内隐态度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有通过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测量[11]。
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常用的间接方法有内隐记忆研究方法、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和内隐联想测验等[11]。
但其中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由于通常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则由于难以量化、主观性强而难以得到广泛应用,而反应时法是认知心理学中最常用的范式之一[11]。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 等于1998 年提出的一种以反应时为指标的词汇分类任务,目的是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
在实验中被试对呈现的概念类词和属性类词根据要求做出分类反应并记录下被试的反应时。
被试对概念和属性之间心理表征的联结强度可以通过概念与属性的相对反应速度表现出来。
内隐联想测验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有效地避免自我矫饰(self-presentation)和印象整饰(impressionmanagement)等作用[11]。
IA T 的信度高于一般内隐测验,Gawroski采取多特质多方法设计,通过IAT自我报告法测查德国被试对土耳其人和对亚洲人的态度,其研究证明了IAT 具有相当的聚合和区分效度[12]。
Mary等发现与自我报告的态度(外显态度)相比,IAT测量的态度(内隐态度)与行为有更强的联系。
Greenwald等发现自我评价IAT结果能够预期被试实验操作的成功或失败,而外显的自我评价方法却不能预期[13]。
本研究拟采用编制的IAT程序测定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内隐网络态度。
1.2.2.5内隐态度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内隐态度研究往往隐含这样一种观点:内隐态度形成过程较为缓慢,需要通过大量学习(Over-learned)和经验积累方可形成,与外显态度相比,内隐态度非常稳定且难以改变[15]。
与这种观点一致的是,认为个体的意识性努力难以抑制和超越个体的内隐态度和刻板印象,甚至会加强其自动化提取[16]。
内隐态度具有稳定性的观点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例如:Greenwald,McGhee&Schwartz(1998)的研究表明,被试在外显种族量表(MRS)上没有表现出种族差异,但是在内隐量表上却体现出亲白人的态度[17]。
Nosek,Banaji&Greenwald(2002)的基于网络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对年龄IA T进行分析后发现,被试表现出对青年人的积极内阴态度和外显态度,随着被试年龄的增长,被试的内隐态度没有发生变化,而被试的外显态度则表现出内群体偏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被试对青年人评价的积极程度下降[18]。
在态度研究领域中,研究者们假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态度的改变意味着新态度的形成。
Kawakami等(2000)发现,个体长期接触反刻板印象信息可以有效降低刻板印象的激活[19]。
Dasgupta和Greenwald(2001)发现,当被试多次接触积极的黑人和消极的白人样例时,可以减少个体对黑人的偏见,这一效应至少可以持续道4小时以后[20]。
Blair,Ma和Lenton(2001)发现,指示被试想象有力的女性可以减少个体的内隐刻板印象。
这些研究有力说明,内隐联结可以被修正,至少可以暂时性地得到改变[21]。
1.2.2.6内隐网络态度内隐互联网态度是个体对网络内隐的、自动化的心理倾向[5]。
梁宁建等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持有对互联网积极评价的内隐态度,而非网络成瘾者对互联网和生活用品两者并无明显偏好[5]。
由此可见,网络态度可能对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对青少年的网络态度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将对其网络活动的了解和控制有着不小的帮助。
1.3研究假设假设1:中学生的内隐网络态度与网络成瘾倾向存在高相关假设2:大学生的内隐网络态度与网络成瘾倾向存在高相关假设3:青少年的内隐网络态度存在性别、年级差异假设4: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性别、年级差异2 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编制内隐网络态度IA T测定程序,测量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内隐网络态度;第二步:采用《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测量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网络成瘾倾向,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测量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第三步:综合前两步的数据,探索内隐网络态度和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相关程度以及二者的性别、年级差异情况。
2.1操作定义2.1.1内隐网络态度内隐网络态度是个体对网络内隐的、自动化的心理倾向。
以不相容任务平均反应时的对数值与相容任务平均反应时的对数值的差来表示被试的内隐网络态度。
2.1.2网络成瘾倾向网络成瘾倾向指网络用户发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倾向。
按照问卷的计分方法计算出来的总分即代表被试的网络成瘾倾向。
2.2被试选取某中学的中学生104名,其中男生52名,女生52名(初三学生56名,其中男生29名,女生27名;高二学生48名,其中男生23名,女生25名)。
选取某大学的大学生83名,其中男生27名,女生56名(大二学生51名,其中男生16名,女生35名;大四学生32名,其中男生11名,女生21名)。
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二学生之前未做过类似的内隐联想测验,大四学生之前做过类似的内隐联想测验。
2.3研究工具2.3.1内隐网络态度IAT测定程序(自编详见附录1)内隐联想测验包含目标类别和属性类别两个类别,使用样例作为刺激材料来代表这些类别。
本实验采用对被试进行访谈的方法,筛选目标类别和属性类别下的例证词,以作为编制内隐网络态度的IAT测定程序的材料。
目标类别为:网络活动、日常活动;属性类别为:积极形容词、消极形容词。
2.3.2《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引用详见附录2)本量表选自上海师范大学郭颖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的编制及相关研究》,是根据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网络成瘾障碍的七条标准编制的,用于了解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
本量表包含30道题目,采用5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明显。
该研究初测显示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3.3《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引用详见附录3)本问卷选自西南师范大学陈侠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用于了解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
本问卷共47个项目,分为三个分量表,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量表计分,“完全不符”计1分,“比较不符”计2分,“不确定”计3分,“比较符合”计4分,“完全符合”计5分。
其中有16个反向计分的题目,防止被试发生反应定势,包括三对六个测谎题项,作为剔除废卷的参考标准。
其中,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分量表包括18个项目,从第1题到18题;网络娱乐成瘾倾向分量表包括15个项目,从第19题到33题;网络信息收集成瘾倾向分量表包括14个项目,从第34题到47题。
其中在分量表的得分高说明在该具体网络功能的使用上具有较高的成瘾倾向,得分低说明具有较低的成瘾倾向。
该研究所编制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a系数)和分半信度作为检验问卷信度的指标,采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来考察问卷的效度。
检验结果表明此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后续研究的测量工具。
2.4研究程序2.4.1测量内隐网络态度采用自编的内隐网络态度IAT测定程序,测量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内隐网络态度。
2.4.1.1测试程序对美国Inquisit专业软件IAT程序进行必要的汉化处理,设计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内隐网络态度IAT程序,测试获得被试的内隐网络态度,计算机记录反应时及正误数。
IAT程序分为七个步骤:(1)对网络活动和日常活动进行区分;(2)对积极形容词和消极形容词进行区分;(3)相容任务:对日常活动和积极形容词、网络活动和消极形容词共同反应;(4)同(3);(5)对积极形容词和消极形容词进行区分;(6)不相容任务:对日常活动和消极形容词、网络活动和积极形容词共同反应;(7)同(6)。
其中步骤(3)和(6)为练习。
2.4.1.2数据处理按照Greenwald(1998)有关IAT实验处理模式,对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被试反应时间长于3000毫秒或少于300毫秒,记为3000毫秒或300毫秒,每组前两次测验为基线而不纳入数据分析[22]。
IA T测验错误率超过20%给予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