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文学中女性身份认知与抗争

合集下载

黑人文学的身份认同与种族问题

黑人文学的身份认同与种族问题

黑人文学的身份认同与种族问题引言黑人文学是指由黑人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它涉及到黑人群体的体验、文化、历史和身份认同等课题。

在黑人文学中,身份认同和种族问题是一个核心主题,通过探讨黑人个体及其社区在多元化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展现了种族和文化背景对于身份形成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身份认同A. 个体层面在黑人文学中,有许多作家试图探索个体如何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

他们描述了遭受歧视和压制的经历,并通过真实情感抒发表达了对种族认同的肯定。

例如,《彩云国物语》中,作者美津子以她个人的角度描绘了一个由黑人女性主导的社区,反映了她对美国黑人社群强烈的归属感。

B. 社群层面同时,许多作家也试图探索整个黑人社区的集体身份认同。

他们围绕着历史事件、传统价值观和共享经验等方面展开叙述。

比如,《飘》中,作者描述了南方种植园黑人社区的生活,反映了他们对祖辈在奴隶制度下的斗争与牺牲的敬意。

种族问题A. 制度化种族主义黑人文学中反映了长期以来种族问题所带来的社会不公平和制度化种族主义。

作家们以剖析社会结构、审视种族隔离和歧视为手段,呼吁对抗种族歧视和不平等。

如《曼德拉传》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纳尔逊·曼德拉领导反对南非种族隔离政权的斗争,并揭示了这个时代黑人所面临的挑战。

B. 多元文化主义另一方面,黑人文学也探讨了多元文化主义与共存的可能性,强调通过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与身份背景来消除种族问题。

比如,《千禧年三部曲》系列中,作者通过展示黑人、白人、亚裔等不同群体之间复杂而又脆弱的关系,表达了建立包容性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结论通过身份认同与种族问题的探讨,黑人文学作品不仅鲜明地展示了黑人个体和社区的独特经历和价值观,而且为推动种族平等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去理解、尊重和重塑身份认同,成为建设一个更公正、更包容的社会的源泉。

探讨《紫色》中黑人妇女的觉醒与抗争

探讨《紫色》中黑人妇女的觉醒与抗争

探讨《紫色》中黑人妇女的觉醒与抗争作者:王静姝来源:《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0年第08期摘要:爱丽丝·沃克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紫色》是经典代表作。

小说中深刻分析黑人女性所遭受的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压迫,揭露影响黑人女性觉醒的因素,倡导黑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建立黑人女性和男性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紫色》; 黑人妇女; 覺醒与抗争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8-135-001爱丽丝·沃克是美国著名女性作家,是女权主义者,多数小说都描写黑人妇女的故事。

《紫色》是描写黑人妇女为了平等而斗争的作品,以女主人公书信活动为线索展开叙述,描写黑人女性遭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摧残,意识觉醒和心灵蜕变的过程。

《紫色》获得美国文学界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1.《紫色》创作背景与意义爱丽丝·沃克出生于美国黑人乡村,从小目睹黑人的悲惨生活,特别是黑人女性。

作者早年被射瞎右眼,在非洲旅行时怀孕,几近自杀。

由于处于社会边缘位置,给了爱丽丝·沃克广阔视野。

在《紫色》作品中,通过女主人西莉视角展示黑人女性悲惨世界。

《紫色》小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图书奖。

该小说通过书信体形式叙述故事内容,通过黑人民间口语和隐喻手法,深度刻画人物,探索人物心灵世界。

作者不仅描写黑人女性的悲惨生活,更注重分析导致该种现状的历史原因,希望能够使黑人女性获得生理和心理的自由。

小说名为《紫色》,具备特殊意义。

在英美传统文化中,紫色属于“尊色”,在英美文化中属于皇权的象征。

爱丽丝·沃克将小说命名为《紫色》,不仅反映主人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也将黑人女性提到王权高度,使黑人女性获得社会地位。

2.黑人种族的男权压迫在《紫色》小说中,女主人公在14岁被继父蹂躏,并且失去生育能力。

继父将女主人公作为私人财产转卖给X先生,从而成为泄欲工具和劳动工具,完全丧失人的尊严。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论述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论述


动 主 要 对 黑 人 的文化 以 及 种 族 的肤 色进 行 了 淋 漓 尽 致 的张 扬

,
躯体 内 的两 种 思 想 的斗 争
的确 如此
,
,
当 黑 人 被 美国 的 白
,
倡 导 了 通过 美 国 黑 人文 学 来树 立 与 加深 黑 人 文化 的 意
人 掳 掠 到美 国 成 为奴 隶来 为美 国人提供 廉价 的劳 动 力 时
,
,
并 且 正 在经 历 着 共 同 的命运 与 经 历
g
s
黑 人文化 被 白人
以休 斯 ( L a n
Ne
t
o n
H
g u
h
s ) e

佐拉
·
尼尔
文化所 同化 是在 所难 免 的
,
再加上 黑 人 为 了生 存 就 不 得 不 了
那 么 黑 人文化 身份 的危机 也 就在
r a
l a
e
H
r u
s
t
n ) 等为 首 的一 批 知 识 分子 充 分 o
l
e
m
R
,
a n i e
S S
c ) 的出 现 n e a
感 到他 自己 作为一 个美 国人 与黑 人 的二 重性 一一 每个 黑 人 都
是 黑 人 对 自身 民族 文化 意识 的主 要 表 现
哈 莱 姆文 艺 复 兴 运
有 两个 灵魂

两种 思 维

两 种 难 以调 和 的竞争 和 在 一 个 黑 色
们 就 与 自己 本 土的文 化所 隔 离

,
从 而 对 黑 人勇 于 追求 自 由 不 断奋 斗 的精神 进 行 了歌 颂

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_评美国女性主义小说_紫颜色_

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_评美国女性主义小说_紫颜色_

全操纵在男人手中, 所以语言是男人制造的, 它传达男人的价 值。 在父权制社会中, 语言本身就是对妇女构成压迫, 它一直 使妇女处在沉默状态中, 这即是所谓的女性 “失语症” 。 一位十四岁的黑人女孩西丽惨遭继父奸污, 生下的两个 孩子被继父抢走失踪, 她本人又被迫陷入一场没有爱情的婚 姻。生活的苦闷和心事重重使得她只有通过与上帝交流, 给 上帝写信, 才能倾诉自己的悲哀与困惑。她在写给上帝的信 中划掉 “我是” 改成 , “我曾经是一个好女孩” 这一下意识的行 , 为本身就表明了她对自我及女性主体的否定。 女主人公西丽几十年如一日无言地生活在暴力中, 幼年 时被继父强暴后被告知,除了上帝, “ 你最好什么人也别告诉, 否则会杀了你妈妈” 西丽的声音被来自外部的力量压制了, 。 她不敢讲话, 否则即意味着被谋杀。后来她被当作牲口似的 卖给丈夫某某先生。而某某先生之所以在考虑再三后, 才勉 强同意娶相貌丑陋的西丽为妻, 只是因为他的孩子们需要一 个母亲, 而他也需要一个会持家、 干重活的女人, 并且他还可 以免费得到一头牛。 当他高高骑在马上, 继父则在一旁抽烟, 而西丽面对阳光站在门口。在他的命令下左转右转, 好让他 看清楚。 那情景与买卖牲口或旧日的奴隶买卖并无二致。 而 在这场交易中西丽没有反抗的余地, 没有任何讲话的机会。 男人是语言的主体, 而她则沦为沉默的客体。结婚的当天就 被丈夫的儿子打得头破血流。 而在这之后新主人的强权暴力 真正将西丽彻底物化了。由于性与语言受到压制, 与之联系 密切的女性主体也受到否定和破坏, 因此亟需重新建立女性 主体, 找回女性失落的声音。 二、 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苏醒 一个十四岁的女孩西丽在上帝面前才敢吐露满腔的痛 苦, 但西丽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么愚笨。 她注意观察, 大胆揣 却毫不隐讳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西丽从给上帝写信到给远在 非洲的妹妹写信, 从倾诉自己的困惑与恐惧到叙述自己对人

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与身份认同研究

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与身份认同研究

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与身份认同研究摘要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书写多半通过自传式的言说方式和“经验自我”的文本形式,来揭示黑人女性的身份诉求问题。

借助身份认同研究来解读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被双重文化“边缘化”的黑人女性的生存与精神境遇,以及黑人女性是如何在多重夹缝中拓展身份认同之路的。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自传体写作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黑人女性文学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通常是指黑人女性作家用黑人女性意识、黑人女性语体来表达黑人女性主义主题与批评的创作。

黑人自传文体写作的发展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流变中的一个分支,为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体验。

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作家通过自传文体,不仅真实再现了黑人女性身处的种族、性别、阶级三重压迫境遇,而且重塑了美国黑人女性族群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作为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主要内容,深深地植根于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中,身份认同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则受到了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理论及文化唯物论的影响。

它提倡重读文学经典,深入分析殖民霸权和男性中心文化,重写殖民遭遇历史以及两性冲突的故事,以便重新确立身份认同的各种新标准。

在异质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我究竟是谁,我的归属在哪里”等身份定位问题一直是身份认同追问的焦点,也是黑人女性文本涉猎的重点。

一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滥觞于奴隶自叙体小说,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男性自叙体小说相比,女性自叙体小说自觉或不自觉地纠正了男性视野中的女奴形象:面对被奴役、被蹂躏的地位而无动于衷;意在通过对黑人女性虽历经磨难但依然持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的描写,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早期女奴自画像。

1861年,哈丽特·雅各布于以琳达·勃兰特为笔名发表的《一位女奴生活中的事件》被视为最初黑人女性自传领域的经典之作。

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美国黑人自传文学的历史传统中,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自传文学传统,即所谓“传统之中的传统”。

美国女性黑人文学对自我身份的探寻

美国女性黑人文学对自我身份的探寻

美国女性黑人文学对自我身份的探寻作者:杨冰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第07期摘要20世纪70年代的后期美国女性烦人黑人文学主要是以自身独特视角和实践理论开创了美国文学领域的最新理论思想和新思潮。

而作为身受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双重压迫的特殊群体,美国女性的黑人文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在文学作品中对其自我身份进行了长期的探寻与抗争。

从长远意义来说,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固有的对美国黑人女性的认知,也为美国黑人文学以及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创作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黑人女性;种族主义;性别歧视;身份认同1 美国女性黑人文学的起源及现状由于美国黑人女性由于性别不同、阶级不同、种族不同致使之间的关系问题相对比较复杂,因此我们要对美国黑人女性身份进行的全面了解与认识,对于受到压迫的根源入手对妇女受压迫进行正确的认识。

性别身份或社会性别身份可以作为对女性身份进行一种认定,但是只能属于其中一部分并不是全部,对于黑人女性来说他们不单纯的是有性别的人而是具有一定阶级地位和身份种族等多种身份的人。

而女人的问题不是单纯的性别问题,而牵涉很多问题,如阶级问题、种族问题、文化问题、宗教问题等等多种问题交集到一起,之间既相互联系还不能相互的代替。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这种区别中寻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这类文学不依赖于任何文学的派别,它所建立成的对以往的白人女权文学和黑人文学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与完善,最大限度达到自身的身份、种族、性别达到理想的平等。

对于传统文学作品中,黑人妇女主要是所处形象是黑人保姆缺乏自身的性别,要么是黑人文学中红颜薄命的黑白混血女子,这些形象的刻画都显示出黑人女性在文学中的一个共同特点:没有自我,任人摆布的消极形象。

即使在哈莱姆的文艺复兴时期,在黑人男性的作家笔下所描述的黑人女性都是悲苦的,倍受生活折磨,文章中的黑人女性都是思想保守、存在与落后的环境中,思想往往短浅,对于自身很难担当起民族解放的重任,因此这样更是无从谈起。

《紫颜色》中黑人女性的身份认同与言说

《紫颜色》中黑人女性的身份认同与言说

《紫颜色》中黑人女性的身份认同与言说作者:王梦雅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5期摘; ; 要:在美国当代文坛,艾丽丝·沃克以黑人女性代言人的身份独树一帜。

其代表作《紫颜色》以西丽亚、耐蒂两位黑人女性为言说主体,并主要以西丽亚的身份认同为轨迹串联起故事脉络,同时将书信体叙事模式与黑人自传体讲述形式相结合,在不改变西丽亚与耐蒂的观察视角的前提下,引入多位叙述者并与之形成对话,构建起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实现了小说内容的共时与历时延伸。

关键词:黑人女性; ; 言说; ; 对话; ; 身份认同著名黑人女性主义文学评论家芭芭拉·克里斯琴曾称赞艾丽丝·沃克:“当代美国作家中很少有像艾丽丝·沃克这样,对性别、种族、爱情及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考察得如此之多。

”①身为一名美国黑人女性,艾丽丝·沃克从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中窥见对黑人女性的遮蔽——因性别差异被黑人男性忽略,因种族不同被白人女性排斥。

在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身陷囹圄、无法言说。

面对各种困境,她们或缄默以对、忍受痛苦直至麻木,或敢于发声、不断抗争却无奈人单力薄。

对于黑人女性的关注促使艾丽丝·沃克提笔为黑人女性而战,揭示黑人女性受到的种种压迫以及她们的疯狂、忠诚和胜利,形成其独特的“妇女主义”思想。

其小说《紫颜色》即是典型代表,以黑人女性为言说主体,透过黑人女性的言说展现其实现独立的途径——身份认同。

一、黑人女性的被言说受缚于蓄奴制,美国黑人的人身权利被剥夺,变成与牲口、财产等同的“物”。

与教育、宗教、婚姻等相关的奴隶法规将整个蓄奴制法律化、制度化、系统化。

整套制度控制着黑人的思想与言行,并将其转化成黑人的内在服从,使黑人在无意识中进行自我归顺。

美国黑人学者杜波伊斯提出的“双重意识”正是其群体的真实写照:“这种意识总是通过别人的眼睛看自己,按照那个带有嘲弄、蔑视和怜悯的世界的尺度来衡量自己的灵魂。

英美文学中的身份问题

英美文学中的身份问题

英美文学中的身份问题讨论摘要:本文主要选取了《皮格马利翁》、《宠儿》这两部文学作品来对英美文学中所存在和反映出的一些社会身份、种族身份问题进行讨论。

《皮格马利翁》反映了社会身份的变化在当时的英美国家中并非不可能,但只有有积极向上的进去精神的人才能改变自己的身份。

而《宠儿》则向大家展示了特定社会环境下黑人女性的艰难处境。

关键词:英美文学;社会身份;种族身份引言: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他特定的身份,小到在家庭中的身份,大到在社会中的身份。

“身份”涉及到“我是谁”的问题。

它包括社会身份、种族身份、文化身份、家庭身份和性别身份等。

这些身份无论是对家庭还是对社会而言都非常重要。

同样的,在英美文学中,身份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而这些文学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一种真实写照,也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待这种问题的态度。

一、社会身份《皮格马利翁》取自古希腊同名神话故事。

古希腊神话里说,塞浦路斯王皮格马利翁亲手雕刻了一个美丽的象牙少女雕像,对她产生了爱情,最后得爱神阿佛洛狄忒成全,象牙少女变成鲜活女子(伽拉忒娅)并成为他的妻子。

萧伯纳剧中,语言学家希金斯教授在街头遇到言语粗俗的卖花女伊莉莎,声称可在三个月内将她改造成上流社会的窈窕淑女;伊莉莎瞅准机会,主动上门学习,在辟克林上校支持下,经过一番魔鬼式训练,终于得遂所愿。

训练过程中,希金斯教授与伊莉莎之间也是暗生情愫,但这方面并未成为萧翁关注的焦点。

萧翁关注的是希金斯教授如此这般的做法,在不改变经济条件的情况下提升伊莉莎的社会地位,无端导致她社会身份的困惑,伊莉莎将怎样摆脱这一困局,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该剧通过卖花女的故事,反映了英国下层社会普通人社会身份改变及其调适的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社会中上阶层人数还非常少,只占全部人口比例的10%-15%,下层民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速度相当缓慢,不同阶层之间界限非常分明,要从较低的社会阶层上升到较高的社会阶层非常困难。

内拉·拉森笔下女性黑白混血儿的认同危机和身份构建

内拉·拉森笔下女性黑白混血儿的认同危机和身份构建

一、引言内拉·拉森(1891—1964年)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她一生所撰写的两部小说在当时都得到了相当高的评价。

1928年出版的《流沙》获得了奖给“有突出成就的黑人”的哈蒙基金会文学二等奖;《越过种族线》1929年出版后,拉森得到了古根海姆基金会创作基金资助,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美国黑人女作家。

美国著名学者、20世纪美国现代黑人思想的奠基人杜波伊斯认为,《流沙》是“切斯纳特以后美国黑人创作的最好作品”[1];美国著名白人学者卡尔·范·维克顿称赞《越过种族线》讲述了一个具有挑衅性的故事,并且写作手法非常精湛。

由于受出身和经历的影响,加之当时美国社会冒充白人现象的盛行,拉森这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都是黑白混血儿,且都是女性,作品侧重揭示她们的身份认同危机和身份构建的心路历程,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提出强烈抗议。

二、美国黑人文学中的黑白混血儿形象黑白混血现象和黑白混血儿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个非常敏感的种族问题。

随着第一批非洲自由黑人被贩卖到北美为奴,当地便出现了黑白混血儿居民。

此后,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制度的更迭,黑白混血儿越来越普遍。

尽管最初的黑白混血儿有一部分源自白人和黑人平等的性关系甚至婚姻关系,但是从根本上说,早期黑白混血儿的大量存在同美国的奴隶制有着直接的关系。

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弗雷德里克森所说:“南方人种混血现象必然大量存在,因为南方白人与少数种族之间是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而奴隶主则很容易占有处于仆人地位的女奴。

奴隶制的存在注定了混血的发生。

”[2]正因为如此,美国黑人作家常常利用黑白混血儿题材,揭露蓄奴制所造成的无数悲剧。

黑白混血儿通常被描写成人种混杂内拉·拉森笔下女性黑白混血儿的认同危机和身份构建张德文(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黄山245041)摘要:内拉·拉森的《流沙》和《越过种族线》被誉为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作。

女性主义视阈下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与批评

女性主义视阈下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与批评
第3 5卷 第 2 期
V o 1 . 3 5 No . 2
开 封 教 育 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Ka i f e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2 0 1 5年 2月 2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F e b . 2 0 2 0 1 5
人 女性 主义不 再将 价值 主张 的重点放 在解构 黑人 女性 和道 德 品质 。 1 8 6 1 年, 哈丽特 ・ 雅各 布发表 的 《 一位女
所 处 的边 缘地 位 , 而 更愿 意用 这一 非 中心 的特 点来 扩 奴 生活 中的事件 》, 是这 一类 作 品 中的代 表作 。1 9 世 大和强 化反抗 的声 音 。因而黑人 女性 主义极 大地 丰富 纪 2 O年代 的 “ 哈莱 姆文 艺复兴 ” 带 来 了黑 人 文学创作 了当代女性 主义 的研 究 内容 。 的春天 。 “ 它 改变 了美 国黑 人文 学单 纯模仿 白人作 家
品中以小说 、 诗 歌等不 同体 裁 的形 式 出现 , 作 品 的主题
的世界 观和黑人 妇女在 美 国所受 到 的性别 、 种族 、 阶级 思想 旨在重 塑 白人 男性文 学 中被 扭 曲与丑化 的黑人 妇 的压 迫 中产生 出来 的 ‘ 被压 制 的知 识 ’”。今 天 的黑 女形 象 , 进而展 现黑人女性 本来 的精 神风貌 、 情感诉求
要: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通过带有族裔 色彩的抒写方式 , 从女性的视 角出发 , 表现黑人女性处在种族与
性别双重压制下的迷 茫与困惑、 挣扎与反抗 , 表达黑人妇女 渴望改变 “ 他 者” 的处境并获得身份认 同的愿望。 基 于美 国黑人女 性 文 学视 角 , 解 析 关 国社会 现 象 中的 问题 , 将 有 利 于人 们 更好 地研 究黑人 女 性 文 学写作 主 题

浅议《紫色》中黑人女性的觉醒与抗争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浅议《紫色》中黑人女性的觉醒与抗争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浅议《紫色》中黑人女性的觉醒与抗争学院毕业论文(设计)Black Women’s Awakening and Resistancein The Color PurpleBy******Sub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 Partial Fulfillment to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 in English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essor *******February, 2012浅议《紫色》中的黑人女性的觉醒与抗争摘要:艾丽斯·沃克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

她的代表作品《紫色》发表于1982年,一经出版便引起了评论界轰动,并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

艾丽斯沃克深受女姓主义影响,并把争取种族平等、女性解放作为其毕生的事业,她的这种女姓主义思想在小说《紫色》中得以体现。

小说《紫色》深刻分析了黑人女性所遭受的来自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揭示了阻碍黑人女性觉醒与获得解放的因素,呼唤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把争取女性平等的斗争扩大到黑人群体中。

小说揭露了黑人男性和白人对黑人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并展现了黑人女性团结一致摆脱压迫,重建黑人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和谐关系。

本文旨在阐述《紫色》中黑人女性的觉醒与抗争以及她们觉醒抗争的原因。

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艾丽斯沃克的生平和她最著名的小说《紫色》;第二章主要阐述黑人女性所遭受的双重压迫—黑人男性的性别歧视和压迫以及白人的种族歧视和压迫;第三章分为两部分介绍《紫色》中黑人女性的觉醒与解放:第一部分阐述促使黑人女性觉醒与抗争的原因,第二部分强调黑人女性从逆来顺受到觉醒抗争的转变过程,黑人女性团结一致摆脱压迫,获得独立,重新构建了男女之间的和谐关系;第四章是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并重申重要观点。

爱丽丝沃克黑人女作家的奋斗历程

爱丽丝沃克黑人女作家的奋斗历程

爱丽丝沃克黑人女作家的奋斗历程爱丽丝沃克是美国一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以探讨种族、性别和身份等社会问题而著称。

在她的奋斗历程中,她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她坚持不懈地追求她的理想,并通过她的作品为黑人女性争取平等和正义。

爱丽丝沃克于1944年出生在美国乔治亚州的一个农民家庭。

在一个充满种族主义和歧视的年代,她从小就意识到了黑人女性所面临的不平等待遇。

然而,她的早期教育经历却对她的眼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在一个由黑人教师领导的学校就读,这为她提供了一个理解黑人文化和历史的机会。

这种教育经验启发了她对黑人女性体验的关注,并成为她后来作品的主题。

在大学期间,爱丽丝沃克开始接触到女权主义和黑人民权运动。

她参加了一些抗议活动,并积极地支持黑人权益。

这段经历加强了她将个人经历与社会问题相结合的意识,这成为了她后来的写作风格的重要特点。

她通过她的作品传达了黑人女性的声音,并呼吁社会对种族和性别不平等的正视。

1970年,爱丽丝沃克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紫色》。

这本小说以一个黑人女性的成长故事为背景,讲述了她在困境中寻找自我认同和自由的旅程。

小说大获成功,并赢得了许多文学奖项,包括普利策奖。

它不仅使爱丽丝沃克成为瞩目的作家,也引起了公众对黑人女性经历的关注。

在《紫色》之后,爱丽丝沃克继续发表了一系列备受赞誉的小说和散文集。

她的作品揭示了黑人女性在社会、家庭和内心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她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描绘出黑人女性的坚强、勇气和抗争精神。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为黑人女性争取平等和自由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爱丽丝沃克并不仅仅是一名作家。

她还是一位活动家和社会改革者。

她积极参与反种族主义和反贫困运动,并致力于提高黑人女性的地位和权益。

她通过演讲、文章和社会行动,呼吁社会对种族和性别不平等的关注,并推动社会变革的进程。

尽管她在奋斗历程中遇到了许多挑战和批评,但爱丽丝沃克始终坚信通过写作和社会行动,她能够为黑人女性增加更多的机会和权益。

《紫色》中西丽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

《紫色》中西丽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

摘要:摘要:艾丽斯·沃克是美国黑人文学的典型女作家代表, 她的作品主要关注南方黑人妇女的生存状态, 并且还提出了有名的“妇女主义”。

在她的经典之作《紫色》中,沃克塑造了一个从懦弱到觉醒进而寻找到自我,赢得解放的黑人女性。

本文从妇女主义的角度分析了《紫色》中的主人公西丽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

主要探讨了西丽追寻女性自我,追求独立,以及追求和谐的两性关系。

文章旨在揭示黑人妇女解放的出路在于要反抗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认识自我价值,寻求自我尊重,争取独立,在黑人妇女和黑人男性之间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两性关系。

关键词:关键词:艾丽斯·沃克;《紫色》;黑人女性意识;西丽;妇女主义一、引言艾丽斯·沃克是一位在美国文坛颇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非洲裔黑人女性作家。

她的《紫色》作为黑人女性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涵纳了一个黑人女性作家对自我种族与性别身份多角度的思索。

整部小说由92封信组成,主要描写黑人女子西丽从童年到中年的生活、地位、情感、意识的发展变化。

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沃克的妇女主义理论,主要通过探讨《紫色》主人公西丽的追寻女性自我的意识,追求独立的意识,以及追求和谐的两性关系,表现出西丽黑人女性意识的逐步觉醒。

二、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在艾丽丝·沃克看来,西方传统女性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欧美白人女性对教育、权利、性的追求,它忽略了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妇女的特殊情况。

因此,沃克创造了“妇女主义”来表示与西方传统的女性主义的区别。

妇女主义不仅仅关注的是黑人和有色人种妇女的解放,更重要的是它还表达了一种希望世界上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人类从对峙走向和谐共存,从而实现全人类的完整生存的理念。

沃克所提倡的妇女主义更注重黑人男人与女人的团结和共同发展,表达了希望地球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多元共生、多元互补、共同繁荣的理念。

在其代表作《紫色》中,她打破了卑贱的黑人妇女形象的固有模式,塑造了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独立自主、自尊自爱的全新的黑人妇女形象。

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反抗

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反抗

摘要:爱丽丝.沃克是杰出的非裔美国女性作家之一。

她的代表作《紫色》自出版以来在国内外一直享有盛誉,同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广大读者在阅读此作品时产生了强大的共鸣。

《紫色》刻画了一群同时在家庭背负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歧视的枷锁和在社会上以白人为主体的种族歧视的桎梏,当这些处于水深火热当中的女性最终获得身心解放时,读者们也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胜利感。

本篇文章将以《紫色》中女主人公西丽和索菲亚为例,探讨黑人女性一时的觉醒和反抗。

关键词:黑人女性;解放;自我意识;觉醒《紫色》的出版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强烈的讨论。

艾丽丝.沃克通过描写几个性格迥异的黑人女性揭露了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难题和社会问题。

“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黑人女性形象总是被刻画成‘世界的驴’,因为她们肩负着别人不愿意扛的压力。

艾丽丝.沃克不但没否定这个说法而且延展深化了这个概念。

她觉得驴除了世人所认为的怪诞之外还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生存的能力。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西丽作为《紫色》中的主角,一出场就和其他黑人女性一样背着性别和种族歧视的双重枷锁,有着最卑微和凄惨的境遇。

从少女时期开始就长时期的被继父强暴和虐待,接着又被卖给了她的丈夫,被迫和唯一爱她的妹妹分离,但是婚后生活水深火热并没有让西丽思考自己奴隶般的的处境,而继续麻木、被动的接受被奴役。

也因为这样的遭遇让西丽觉得自己又丑又笨,活该被惩罚。

当西丽的“儿媳”索菲亚,一个坚贞,强大的、敢为自己争取的黑人女性站在怯懦的她面前用强硬的语气告诉她女人应该为自己而战时,宁愿“生存而不是反抗”的西丽对这个想法是拒绝甚至恐惧的,男性的权威、优越的思想深入了她的骨髓。

但在她亲眼见证了索菲亚对男性权威的蔑视和挑战之后,从最开始的不认同最终觉醒,为自己深爱的人斗争。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说“女性之所以为女性是因为某些特性的缺失。

”除了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之外,当时的黑人女性地位之所以最卑下大概是因为她们集体缺乏反抗精神吧。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模式和潮流的西方女性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理论热”进入中国。

并在之后的二三十年里,被深深地植入中国当今文艺理论批评的话语体系中并逐渐成形。

近来,国内批评界对美国黑人文学作家的关注日益加剧。

同时,也有少量研究黑人女性主义特征文学作品的文章见诸报刊。

但是这些作品仍然停留在“经典女性主义”层面上,大多把作品与作者的生物身份——女性联系在一起,强调其与男权对抗中的女性之主体性,并以此对黑人女性作家及其作品进行“女性主义”分析。

然而,如果仅仅把黑人女性主义作品归为简单地与男权对抗的问题,就大大忽略了其在反对性别歧视的同时,也在挑战着其所归属的西方主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黑人女性作家在其创作中往往强调的是其作为女性身份的复杂性与多重性,她们反感并拒绝使用所谓的西方白人女性主义话语来表述自己的经验。

对她们而言,一个女人的社会身份不仅仅是女人,她还隶属于某个阶级,来自于某个民族,并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

继而在种族、文化、阶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性别经验中进行探索,并在其作品中得以体现。

这种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领域中引入种族加性别的新式理念,为我们研究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奠定了夯实的基础,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现状,从而为国内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土化提供借鉴。

本文概要介绍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史并分析其对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贡献。

一20世纪60年代,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深入和发展,这场为女性谋求平等和权利的斗争成为了中产阶级白人女性的护身符,她们在建立“姐妹共同体”(sisterhood)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黑人女性或其他少数裔女性在种族、信仰等等上的差异。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文学史上陆续出现了获得普利策、诺贝尔文学奖等重要奖项的黑人女性作家,如沃克、莫里森等。

但是,这些日益取得的巨大成功在“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所主控的批评界的境遇却经历着忽视、贬低、指摘甚至谩骂,即便在当时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世界中也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或一席之地。

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身份探寻

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身份探寻
第 35卷 第 10期 Vol.35 No.10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2019年 10月 Oct.2019
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身份探寻
孙伟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摘 要]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要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现状和精神苦闷。莫 里森以她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黑人女性对于其文化身份的焦虑和追寻。黑人女性由于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常常 陷入身份的焦虑和精神的迷茫,但是她们却从未放弃身份的探寻,她们通过与白人文化和男权文化的对抗,勇敢地探寻 自我身份,寻求自我言说的权利。 [关键词]黑人女性;身份;焦虑;探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9)10003402 [收稿日期]2019-07-01
一、身份的焦虑 “身份是指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2] 文化身份是一种文化认同。它代表的是一个民族文 化的本质特征,一个民族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民族文 化的根本,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黑人由于其特殊的 历史渊源,他们作为从非洲来到美国的外来者,长期 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忍受着各种不公平的待遇。并 且长期遭受美国白人文化的压迫,黑人自身的文化遭 受到冲击和断裂,他们自身的文化身份也受到质疑。 黑人女性身份地位更是极其低贱,她们不仅要受到种 族的歧视,还 会 受 到 性 别 的 压 迫。 作 为 黑 人,白 人 对 她们的压迫理所当然;作为女性,黑人男性带给她们 的压抑也无处不在。处于社会边缘的黑人女性没有 任何话语权。莫里森认识到黑人(特别是处在社会最 底层的黑人女性)在文化身份认同上的两难境地。她 们常常陷于肤色和性别的双重被动地位,对自我的身 份既有着深深的焦虑,同时又有着认同和反叛。黑人 女性常常陷入一种身份认同的焦虑和危机中,这种危 机使得她们感到在美国由来已久,虽然 1862年林肯总

身份自我建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历程

身份自我建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历程

身份自我建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历程作者:刘志宇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3期摘要: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早在其诞生之日开始就被排斥在男性文学主流之外,长期处于一种弱势的话语地位。

从其发展历程可以管窥到当时美国黑人女作家所面临的双重困境: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这双重压迫下屹立不倒,经受住了十分困苦的磨难,最终在美国文学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女性意识;身份建构自我画像的萌生阶段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产生于17世纪初期,此时的作品以非洲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和當时女性的生存状况为素材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展现出了当时黑人女性内心的压抑情感。

这时期的文学作品发挥了符合当时需要的社会功能,因为广大黑人女性可以借此来安慰受伤的身体与心灵。

到了18世纪40年代初期,真正意义上的美国黑人女性纸质文学诞生了。

最早是以诗歌和女性自传体小说为主要题材。

最早被收录的黑人女性作品是路西特丽在1764年创作的诗歌集《监狱斗争》,它主要讲述了白人聚集地遭受美洲印第安人袭击的情景,在社会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到了19世纪,随着废奴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以陈述客观事实为主要内容,描绘美国黑人女性悲惨生活的黑人自传体文学,有人称之为“黑人自述录”。

在此阶段,广大黑人女性作品对自身的悲惨遭遇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描写,为读者还原了一幅真实的生活经历自画像。

但在这一时期,她们还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大多数人还是处于忍受不公待遇的阶段。

从其作品可以看出,广大美国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还没有建立,或者可以说还处于比较早期的萌生阶段。

自我找寻的复兴阶段在美国内战期间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此步入了发展新时期。

但是奴隶制只是在法律层面得到了废除,在现实生活中美国黑人还是处于一种被压迫的遭受种族歧视大环境中。

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南方的种族关系恶化加速,许多黑人族群开始迁移到北方生活。

这批人后来成为了具有自我独立意识的自由人,逐渐融入了美国都市社会生活之中。

美国黑人文学中女性身份认知与抗争

美国黑人文学中女性身份认知与抗争

事 里 ,她们就 塑造 了第 一个理想 的黑人女 英雄形 象加 以反抗 :一个 女奴 生活 中的事件 ) Ic et i te i 《 ) ni n f ( d sn h L e
o a l eGr 16 ) f a i ,8 1 中智 勇双全 、 Sv l 不屈 不挠地 与 白人 男 主子抗 争 的女 黑奴哈丽 特 ・ 雅各 布 ( a tao s。她 H 耐eJcb ) 推 翻了男性奴 隶 自述 中没有思想 、 没有勇气 、 逆来顺 受
的“ 他者 ” 间 的关 系 , 之 以找 到能 够在 这个 充满 敌 意 的 环境里生存下来 的方式 。在这一过程 中, 黑人女性对 自
而都 是消极 的。 即使是 在黑人广 泛争取精 神解放 的哈 莱姆 文艺 复兴时期 ,黑 人男性作 家笔下 的黑人女 性也
大 多是被 悲苦 的生 活折 磨得 麻木 了的普通 黑人 妇女 ,
时又是 受男性歧 视 的群 体— —妇女 ,她们 遭受 到 的是
双重 的压迫 ,她们 的话语权 在被 白人剥夺 以后又 被黑
人 男 性 剥夺 了一 次 , 因而 她 们 也 是 美 国社 会 中最 沉 默 、
最无助 的群体 。


艰 辛 历 程
的女黑 奴模式 , 树立 了黑人女性第 一个经典形 象 , 为 成 黑人女性 反抗种族 与性别双 重歧视 的先声 。哈莱姆文 艺复兴 期间 ,杰 茜 ・ 赛特 (es a st 福 Jsi F ue)的 《 e 楝树 》
【 专题研讨 】
美 国黑 人 文学 中女 性 身份 认 知 与抗 争
杨 洪 涛
( 苏州农业 职业技术学 院 , 江苏
苏州
250 ) 10 8
摘要 : 作为 身受种族歧视 与性别歧 视双重压迫的特殊群体 , 美国黑人女性 的身份认知过程 充满艰辛和 曲折。 黑

深陷“流沙”中的艰难越界:《流沙》和《越界》中的混血女性身份建构

深陷“流沙”中的艰难越界:《流沙》和《越界》中的混血女性身份建构

深陷“流沙”中的艰难越界:《流沙》和《越界》中的混血女性身份建构《流沙》(Quicksand)和《越界》(Passing)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黑人女性作家内拉·拉森(NellaLarsen)的两部代表作。

本文从身份构建理论切入,探讨拉森小说中黑白混血女性这一特定时期特殊群体身份构建的困境及失败的原因。

《流沙》中的赫尔佳试图摆脱女性定义的束缚以及种族歧视下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构建兼具黑人性和白人性的身份;《越界》中的克莱尔冲破狭隘的种族和性别身份的界限,无所顾忌地穿梭于黑白两个世界;艾琳虽身为黑人中产阶级所推崇的“淑女”,却内化白人的价值观,抹杀自己真实的种族身份,依赖于岌岌可危的婚姻来维持身份和社会地位。

两部小说均以悲剧收尾,表明了混血女性流动身份建构的失败。

这一失败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观念使然,也是黑人女性自身对这些观念的内化所造成。

拉森一方面强烈谴责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另一方面也否定了黑白混血女性通过越界“漂白”走出生存困境这一出路。

拉森所持的多元身份观对后世非裔美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作者拉森及其成就,国内外对拉森本人及《流沙》和《越界》两部作品的研究情况。

概述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意义以及全文的结构。

第二章重点分析小说中三位混血女性在充满种族歧视和性别偏见的社会建构可行的文化身份所面临的困境。

第三章详细分析了小说主人公构建混血身份失败的原因。

首先,白人文化霸权导致他们丧失文化遗产。

其次,白人种族歧视下的黑人女性刻板印象剥夺了她们的人性,阻碍她们建构有效的文化身份。

最后,父权制将女性定位在特定的身份中。

女性完全依赖婚姻获取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境地导致她们失去对生活的控制。

第四章为结论部分,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本章探讨了拉森多元身份观及其对后世非裔美国文学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黑人文学中女性身份认知与抗争摘要:作为身受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双重压迫的特殊群体,美国黑人女性的身份认知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

黑人女性作家显示出惊人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塑造了一系列光辉动人的形象,反抗种族及男权社会强加给她们的不公共形象,在完成黑人女性文化身份认证的同时,也以自己的创作为黑人文学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身份Abstract: As the community which has long-been-oppressed by racialism and sexism, Afro-American female has been through a long road full of hardship on their way of ego-identification. Female Afro-American writers created countless glorious Afro-American women with tremendous courage and strong wills, fighting against the unfairness given by the racial and sexist society. They fulfilled their destiny of ego-identification, meanwhile giving magnificent, beautiful colors to the Afro-American literature.Key words: Afro-American, Females, Identity身份问题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文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这种身份并非由血统决定,而是社会与文化作用的结果。

被迫从非洲迁徙到美国、被割裂了与自身文化环境的联系后又被嫁接到西方文化的土壤中来,在社会生活中又一再被拒绝、被排斥――这一独特的历史和现实处境决定了身份问题对于非洲裔美国黑人来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他们迫切地需要界定自己,知道自己与什么认同,明了自己与作为环境存在的“他者”之间的关系,以找到能够在这个充满敌意的环境里生存下来的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黑人女性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证既是整个黑人文化身份认证的一部分,又表现出独特的、更为艰辛曲折的历程。

黑人女性作家显示出惊人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塑造了一系列光辉动人的形象,在完成黑人女性文化身份认证的同时,也以自己的创作为黑人文学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非洲裔美国黑人这一特殊人群体中更为特殊的群体,不管是以男性为主要力量的黑人民权运动,还是以白人女性为主体的女权运动,都不能完全代表美国黑人女性的心声,无法准确表达出她们的感受与认知。

她们是带着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镣铐,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

作为一个受歧视的种族――黑人,同时又是受男性歧视的群体――妇女,她们遭受到的是双重的压迫,她们的话语权在被白人剥夺以后又被黑人男性剥夺了一次,因而她们也是美国社会中最沉默、最无助的群体。

一、艰辛历程在文学这个长期以来都是由男性掌握着绝对权威(在黑人中更是如此)的领域,女性一直处于被忽略、被压抑、甚至被贬低的地位。

文学作品里传统的黑人妇女形象要么是南方主流文学中缺乏性别特征的黑人保姆――见诸于福克纳(Willliam Faulkner,1897-1962)、M•米切尔(Magrret Mitchell,1900-1948)等南方作家的小说,要么是黑人文学中红颜薄命的黑白混血女子――见诸于查尔斯•切斯纳特(Charles Waddle Chestnut,1859-1932)、杰茜•福赛特(Jessie Fauset,1882-1961)等黑人作家的作品。

这两种形象尽管各有特点,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没有自我,任人摆布,因而都是消极的。

即使是在黑人广泛争取精神解放的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黑人男性作家笔下的黑人女性也大多是被悲苦的生活折磨得麻木了的普通黑人妇女,保守落后,思想狭隘,唯心宿命,不但无法担当民族解放的重任,还会成为黑人男性的拖累。

这在“抗议小说”创始人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Native Son,1940)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别格的母亲托马斯夫人软弱而迷信,女友贝茜只会用酒精麻醉自己,而妹妹维拉则胆小懦弱,逆来顺受地忍受生活中的一切痛苦。

显然,主流文化从种族主义立场和黑人男性从父权思想出发,片面、武断地代为言说的形象定位是无法取得黑人女性的认同的。

黑人女性的特殊处境要求她们为自己的抗争找到合适的语言,走自己的道路。

因此,早在奴隶叙事里,她们就塑造了第一个理想的黑人女英雄形象加以反抗:《一个女奴生活中的事件》(Incidents in the Life of a Slave Girl,1861)中智勇双全、不屈不挠地与白人男主子抗争的女黑奴哈丽特•雅各布(Harriet Jacobs)。

她推翻了男性奴隶自述中没有思想、没有勇气、逆来顺受的女黑奴模式,树立了黑人女性第一个经典形象,成为黑人女性反抗种族与性别双重歧视的先声。

哈莱姆文艺复兴期间,杰茜•福赛特(Jessie Fauset)的《楝树》(Chinaberry Tree)等作品创造了新时代黑人女性形象:风度翩翩、富有才情的中产阶级混血女子。

虽然福赛特笔下的人物因过于理想化而被批评为脱离生活,但她们毕竟是对传统黑人妇女形象的一次有力挑战。

佐拉•尼尔•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Their Eyes were on the God,1937)第一次以黑人女性寻找自我、争取解放为主题,表现了黑人妇女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被认为开创了黑人女性文学反抗种族主义、反抗性别歧视的传统。

黑人女作家保琳•马歇尔(Paule Marshall)对格温多琳•布鲁克斯(Gwendolyn Brooks,1917-2000)《莫德•玛莎》(Maud Martha,1953)一书的评价可以概括20世纪前半期黑人女性在寻找自我过程中取得的成绩:黑人妇女是“既复杂神奇又普普通通的芸芸众生,而不是保姆、仆人、混血儿或被蹂躏的牺牲品。

”i二、深刻原因对于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中受到双重压迫、双重歧视的原因,黑人女性作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即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带来的双重束缚和双重压迫。

种族歧视除了给她们带来直接的伤害,还带来间接的伤害:由于种族歧视下的黑人男性无法胜任性别角色赋予他们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保护家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提高自己和家人的社会地位――从而使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到极大损害。

但作为弱势种族的一员,他们又无法向施加这些伤害的主流社会讨还公道,因此只能转向比他们更为弱小的群体――黑人妇女,把他们从现实、从白人那里所受到的侮辱统统在黑人妇女身上找补回来。

黑人女作家的创作对这一社会现象作了深刻的反映,对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进行了愤怒的声讨。

《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中科普兰家的两代男性都是这样的典型:老科普兰不能保护妻子不受白人的性骚扰,不能为儿子提供足够的父爱和满足儿子的物质需求,只能借酒浇愁,打骂妻子,虐待儿子,或者找妓女发泄情欲。

儿子布朗菲尔德与父亲相比更为无知和堕落。

种族主义的窒息让他感到丧失了男性的尊严却又无力反抗,转而疯狂地虐待妻子,从中获得片刻的轻松和愉快。

另一方面,男权中心的思想还向黑人女性灌输这样的观念:黑人女性应该为黑人男性受到阉割丧失雄风负责ii。

这让黑人女性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长期以来默默忍受着黑人男性的转嫁过错、发泄愤怒,把这当成自己的责任。

《她们眼望上苍》里贾妮的外祖母南妮被白人主人奸污,一世在种植园为奴,年迈时叹息自己的一生“是只破了的盘子”;《紫色》中遇到莎丽以前的茜莉,结婚前受继父的欺凌和侮辱,结婚后又被丈夫奴役,受尽折磨,却从没想到过反抗;玛格丽特与梅姆(《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是丈夫发泄内心郁积的不满和愤怒的出气筒,是他们唯一能够显示自己男子气概、找回男性尊严的对象……赫斯顿曾这样概括过黑人妇女所受到的压迫:白人把包袱扔在地上,要黑人男人捡起来;黑人男人就叫他的女人捡起来顶在头上。

“黑女人是世上的骡马”iii。

三、抗争之路与理想自我形象的塑造因此对于黑人女性来说,要实现理想的自我形象就不仅需要反抗种族主义,还要反抗男权中心。

事实上,黑人女性文学以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作为反抗的对象,正是由于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正如玛亚•安琪萝(Maya Angelou,1928-)在《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1969)中说过:“黑人女人从她们幼年开始就受到来自自然的普通妇女所承受的压力,而且更被置于男权偏见、白人无端的仇恨以及黑人软弱无助的三重交叉火力的煎熬之下。

”在美国社会中,她们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在两性世界中,她们又被男人踩在脚下。

这也正是秀拉和奈尔(莫里森《秀拉》Sula,1973)少年时就已经得到的认识:她俩“多年以来就已发现,她们既不是白人又不是男人,一切自由和成功都没有她们的份”,因此,黑人女性们渴望“把自己创造成另一种新东西”。

新时期女作家们的创作也从抨击男性和社会的压迫,解构男权中心体系,转变为讴歌理想女性形象,建构新的女性价值,也正体现了“把自己创造成另一种新东西”的愿望。

她们通过笔下的人物完成了一条艰难的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解放自我的道路。

从沃克的梅丽迪恩(《梅丽迪恩》)、茜莉和莎格(《紫色》),到莫里森的克劳地娅(《最蓝的眼睛》)、秀拉(《秀拉》),再到玛亚·安琪萝(Maya Angelou,1928-)的系列自传体小说中的“我”,这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逐渐完成了黑人女性对自我的角色定位――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成熟女性。

正象黑人女作家声称的那样,她们写作的目的是要让白人社会对黑人,特别是对黑人妇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她们的小说要像一面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美国社会中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对黑人妇女的深刻影响。

黑人女作家独特的身份(既是黑人又是女人)给了她们独特的经历和视角,使她们能够描述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的生存状态和她们的奋斗历程,展现一个完整的自我,为黑人女性主义运动奉献自己的才智,也为美国黑人文学以及整个美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黑人女性的觉醒意味着黑人种族更彻底的觉醒。

i转引自翁德修《美国黑人女性文学》ii刘英《论艾丽斯·沃克笔下女主人公形象的演变》,见《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iii佐拉尼尔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