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故事和材料告诉我们一个 共同的主题,你知道是什么吗?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为隋最终完成 ⒈经济 统一奠定基础 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 ⒊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 展奠定基础
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③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 要讲究改革的策略。 ④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改 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
迁都影响: 南朝将领刘庆之 出使洛阳,目睹了洛阳的 风貌后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 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
中
国
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 建,东西20里,南北15里,“十 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是这 一时期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城市。 该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 局为隋唐长安城、洛阳城所仿效。
如何迁都: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此协 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 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 孝文帝 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探究:迁都洛阳,对进一步改革有什么影响? 迁都使改革进一步摆脱了旧贵族的束缚, 为进一步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中有关土 地分配的内容,并指出其性质的 不同
2、三长制
(1)原因:P28小字部分
(2)内容:P27最后一段
(3)影响:P28第一段大字 三长制还有哪些影响?
①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 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②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生产方式农耕化
上述图片和文字史料在告诉你什么? 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各族人民 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 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由上看出,经过孝文帝 的汉化措施,胡人与汉人的 生活相互影响,发生了明显 的变化,你还能举些例子说 明吗?
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羌族舞蹈 用灵魂跳舞的杨丽萍 在跳《云南映象》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与民族融合
课程标准:(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
北 方
东 汉
南 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魏 宋齐梁陈
西晋
东晋
隋 朝
魏晋南北朝(220—589)
典型例题 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 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 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 阳。——《魏书•李冲传》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 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 质问题? 孝文帝迁都洛阳。 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 控制。 以南征为借口行迁都之实,反映了改革面临很 大的的阻力。
——当代改革家前总理朱镕基在九届人大 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讲话
高考题目: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 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 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 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 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 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 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 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 吸取的教训。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 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三:整顿吏治 ⑴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 ⑵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考核的标准:是否 劝 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
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⑶影响
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
巩固政权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贪污的出现和发 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的出 现。
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 大臣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如果地方 官吏称职,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
你能从民族融合的概念解读出 孝文帝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吗?
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 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的 过程.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4、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5、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胆略和卓 识、以身作则及其坚定的信心.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①学习他们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学习先 1、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
进、迎头赶上的精神。②学习他们面对困 难,正视问题,找出办法、想出对策的意 2、北魏统一了北方(政治前提) 识。③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历经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 曲折,最后崛起,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有利于经济发展;统一有利于民 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族进步。 你从北魏统一北方中得到什么启示?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 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 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 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 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 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 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 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 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4、改革的可能性
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受 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5.改革的目的:p27
二、均田制和三长制: 商鞅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⒈均田制(485年) ⑴前提: ⑵目的: ⑶内容: ⑷性质: ⑸作用: 局限性: 按军功授爵,实质是推行土 地私有制 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国家把 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受田者要交租、服役,实质 上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3、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
内部矛 盾重重 危机四 伏
与汉族的经济文化相比,鲜卑族 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政治
民族歧视,压迫 ——民族矛盾 对各族老百姓强取豪夺
——阶级矛盾
冯太后影响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 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 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 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 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 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 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 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 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 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 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百度文库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 体貌、服饰等方面有什么不 同?这说明了什么?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牧马(魏晋墓壁砖画)
扬场图 (魏晋 墓葬壁 画)
耕牛图 (魏晋 墓葬壁 画)
如果你的研究性学习 小组的课题是孝文帝 改革对鲜卑族经济的 影响,当你发现这一 系列墓葬壁画,你会 得出什么结论?
就听任跟随她去的官员们自己去背.谁能背多少
就要多少.其中被封为章武王的王融与被封为陈
留侯的李崇,贪婪地想多背一些绢帛,但却都超
过了搬运能力,以致趔趔趄趄地摔倒了:李崇扭
伤了腰,王融跌坏了脚.胡太后于是让手下的人 取回他俩背去的绢帛,使他俩空着手出了国库.
南梁大臣陈庆之到了洛阳以后发出这 样的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 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 物殷阜。……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 极。 ……” ——《洛阳伽蓝记》卷二 (注:士族制度是萌生于东汉,形成于 汉魏之际的政治制度。)
典型例题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 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 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 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 鉴》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 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
地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北魏)高祖(孝文帝)初谋南迁……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 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 李冲传》 材料2:燕州刺史穆罴进曰:“移都事大,……四方未平,九区未定……征 伐之举,要领戎马。如其无马,事不可克。”高祖曰:“……马常出北方, 厩在此置,卿何虑无马?今代(地名) 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迁于中原。” 罴曰:“臣闻黄帝都涿鹿……”高祖曰:“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 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魏书》卷14 材料3:尚书于果曰:“先皇建都于此……中原数有篡夺。自建邑平城, 与天地并固,日月齐明。……安土重迁,物之常性。一旦南移,俱不乐也。 材料4:(太尉元)丕曰"……凡欲迁移,当讯之卜筮……"高祖谓丕曰: "……然卜者所以决疑,此既不疑,何须卜也。"--《魏书》卷14 材料5:丕(元丕)父子大意不乐迁洛。高祖之发平城,太子恂留于旧京。及 将还洛(公元496年),隆(元隆)与超(元超)等秘谋留恂,因举兵断关……及 高祖幸平城…….隆、超与无业等兄弟并以谋逆伏诛。"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 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 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 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 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 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颁行俸禄制度不一定 就能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 目的。还必须建立一套有 效的监督机制配合,使制 度、执行与监督三者相互 结合才可能有效地防止官 吏的贪污受贿。
北魏贵族墓志
北魏南迁图
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的原因
从平城方面看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保守势力强大,不利 于改革 经济落后,生产不能满 足需要,粮食供应困难 易受强敌“柔然”威 胁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地处偏僻,气候恶 劣,交通不便,难 以有效控制中原 从洛阳方面看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 的合作 农业生产发达 既可摆脱柔然的威胁, 并举兵南下征服 “南齐”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地处中原,交通便 利,中心地位
典型例题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 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 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推行的均田制。 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 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回答:①上述五段材料主要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辩论的?
围绕迁都洛阳问题进行激烈斗争。
②材料中,穆罴、于果、元丕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如何? 反对迁都 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四方未定;征伐无马;黄帝定都涿鹿而非中原;都平城以 来政权稳定,而中原数篡夺;百姓不乐;应卜吉凶。 高祖又是如何阐述自己的理由的? 言无马,理由不成立;平城在中原之外;黄帝先都涿鹿后 定都中原;没有疑难,不必占卜。 ③据材料5归纳反对派在劝阻失败后采取了什么行动?结 果如何? 举兵叛乱。结果遭到失败,许多成员被处死。 ④从上述五则材料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等。 (言之成理即可。)
假如你是生活在5世纪末 6世纪初洛阳的一位商人, 你会感觉到或看到社会 生活中有哪些变化呢?
改革的内容
领域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社会生活 内容 均田制 (土地制度) 租调制 (赋税制度) 三长制 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明朝冯梦龙的《笑史》里讲到北魏孝明帝
的母亲胡太后到国库去,见布帛丝绢堆得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