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空间的书写——以宋诗、宋词为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前”空间的书写——以宋诗、宋词为例

[摘要]在物质功能上,门分隔空间,同时具有沟通和防卫两种作用;而在精神层面,门作为“很强生命力的空间界定物,一直对人的心理空间进行着围合。”门对空间的界定,使“门前”作为联系门内有限单元与门外无限空间的过渡区,反映出作者面对门内门外不同空间的心理转换。作为“佳宾”与“闯入者”的“门前客”,与门内的私人领域处于何种的调和与矛盾中;“门前草”作为意象,是否具有“递相沿袭性”,其在宋诗、宋词中又有何不同表达;“门前”空间的书写,在诗词中具有怎样的叙事功能。

[关键词]门前;宋诗;宋词;私人领域;空间叙事;比较

门是“建筑物的出入口上用作开关的设备,也指出入口。”1]8在物质功能上,门分隔空间,同时具有沟通和防卫两种作用;而在精神层面,门作为“很强生命力的空间界定物,一直对人的心理空间进行着围合”[2]。门对空间的界定,造成了门内门外的空间转换;而“门前”作为联系门内有限单元与门外无限空间的过渡区,对“门前”空间的书写,可以反映出作者面对门内门外不同空间的心理转换。

一、“门前客”与“私人领域”

门对空间的界定,划分出有归属权的领域。而门里门外、开门闭门的区别,正喻示着领域性。“领域性是从动物的行为研究汇总借用过来的,它是指动物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保卫,不让

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行为特性。……人也具有领域性,源于人的动物本能,但又与动物有所区别,因为‘领域性’对人已不再具有生存竞争的意义,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影响。”[3]

领域性在心理上的影响,表现为对于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可以长期占据的固定活动场所的保卫,不让其他成员侵入。这在私人领域中,表现的尤为重要。私人领域,也可以表示为私人空间,“这里所说的私人空间,是指每个人都会有的,直接在每个人周围的空间,就如同一个‘安全距离’。私人空间通常是具有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不允许闯入者进来。”[3]心理上的私人空间,会随着人移动,是无形的;而物质上的私人空间,则通常是由实体的墙和门共同围合的。门前的来人,作为私人空间与外界关系的媒介。私人领域内的主人对其态度如何?作者又如何透过“门前客”表征自己?

首先,从门内主人的态度上而言,宋诗与宋词中的“门前客”均分为“佳宾”和“闯入者”两种。佳宾,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迎来送往至门前”的传统,更是由来已久。《周礼·秋官·司仪》有云:“宾,三揖三让,登,再拜授币。”郑玄注:“三揖者,相去九十步揖之使前也。至而三让,让入门也。”宋诗如:

盘山莫讶去程赊,风俗真淳尚可嘉。行客门前方下马,主人店里已烹茶。(方回《婺源道中》)

宋词如:

人去后,信来稀。等闲屈指数归期。门前恰限行人至,喜鹊如何圣得知。(《鹧鸪天》)

上文中,诗词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对“门前来客”的喜爱欢迎。而当“门前客”被视作“闯入者”,正是私人空间“领域性”的外在表现。心理上私人空间是无形的,具有灵活的扩张性和收缩性。正是这可张可驰的特性,使得门内主人的内心世界,得以通过门内与门外二者空间的重合与排斥,外在的表现出来。宋诗如:

身隐免贻千载笑,书成犹要十年闲。门前蓦有相寻者,但说翁今怕往还。(刘克庄《即事四首》)

宋词如:

好句更无痕。门前无俗客,不须扃。暂将骚致答花神。从此去,题动玉堂春。(《小重山》)

上文中,作为“闯入者”的“门前客”,是被排斥在门外的,诗人词人所建立起的私人空间是封闭的。如陶渊明的“园日涉而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白居易的“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而这种封闭性,正是在于保留诗人词人独立的生活内容、审美情趣。

此时,“门前客”所代表的是为作者所不齿的俗世,而对他们的排斥,则是在向门外的整个世界宣示自己的人格理想,即所谓的“言志”。

所以,就功能而言,诗词之间并不存在“诗言志,词言情”的区别,将“门前客”视作“闯入者”的书写,正是为了“言志”。以“门前客”为中心形成的情感表达,并不是诗歌表现的中心。对“门前客”的排斥,是与俗世人群的隔绝,是“怕往还”心态的表达。更是为了对比和反衬作者内心世界的宁静朴素,诗人正是在“门前客”的反衬下,通过“清风旧筑”“松朋竹邻”等意象,共同构筑柴门内空灵、诗意的境界,来表达自己“人共一般清”的追求。

二、“门前草”

与“门前客”相似,“门前草”作为熔铸了诗人词人主观情感的物象,同样被赋予了丰富的意蕴。“草”作为古典诗词中的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其研究成果,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草意象探析》[4]、《浓郁的生命意识与悲凉心态——古代文学草意象中的生命意识》[5]等。归纳出的草意象的类型有:喻示顽强的生命力,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渲染送别及怀远的,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草感时伤世之情的,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这几类草意象,应用广泛且蕴含着特定的情感,体现出意象的“递相沿袭性”:“指那些在历代诗歌中反复出现而用以表现创作者特定感情的具有比喻性或象征性的诗歌意象。”[6]180而当草意象与特定的场所结合,形成“原上草”“庭中草”“城内草”,意象的递相沿袭依旧存在吗?“门前草”与上述“原上草”“庭中草”“城内草”的性质是否相同?宋诗与宋词中的“门前草”意象又有何不同?

首先,场所限定下的草意象,是具有递相沿袭性,还是只是场所与物象的无意义组合?以“庭中草”为例,“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长忆小阑闲共绕。携手绿丛含笑。”(《清平乐》)词中的“碧砌红萱草”以明丽的色彩点缀着春色中的小庭,与之共同建构了主人公的回忆场景。而“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姑苏十咏·谢公宅》)里的“庭中草”却是在默默无声中,与“废井”“苍苔”一起,以其荒凉的姿态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二者都是“庭中草”,但是承载的情感却截然不同。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至少说明了“庭中草”这种物象所蕴含的感情,与“庭中”这个场所,并无密切的联系。那“门前草”的情况又如何呢?

如前文所述,“门前”作为空间是特殊的,“门在屋内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架起了一层活动挡板,维持着内部与外部的分离……墙是死的,而门却是活的。它将有限单元和无限空间联系起来。”[7]4-5门正是内部与外部的联结点,“门前”则是门内主人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必经通道,生长于此的草,是以何种状态出现在诗人笔下:病居身懒出,可是故人疏。春后无佳句,天边有近书。

改弦知不远,制锦定何如。未划门前草,难通长者车。(胡仲弓《怀李希膺》)

秋草门前已没靴,更无人过野人家。离离疏竹时闻雨,淡淡轻烟不隔花。(崔鸥《秋日即事》)

草的茂盛,是因人迹罕至。诗人用“草”调侃自己的深居简出,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