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之插秧歌【宋】杨万里
《插秧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插秧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插秧歌》原文插秧歌杨万里〔宋代〕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译文及注释译文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
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
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注释兜鍪(mó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胛(jiǎ):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渠:他,代词。
朝餐:早饭;吃早饭。
半霎:极短的时间。
莳:移植,栽种。
匝:遍;满。
照管:照料,照看。
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作品赏析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
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
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
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
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
“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
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
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
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
以俚为雅,生擒活捉——读杨万里《插秧歌》
以俚为雅,生擒活捉——读杨万里《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这是杨万里的一首描写田家劳作场景的诗歌,语言清新浅俗,场面生动细致,是他的“活法”创作理念下的典型作品。
首句“田夫抛秧田妇接”,即很生动地写出了插秧时的情景。
现在的年轻读者,很多没有种过田,可能无法理解为何秧要“抛”,从而无法确切领会到这句诗的真实而生动之处。
这里稍微介绍一下种田的工序。
先在秧田里播下谷种,长出秧苗。
再把秧苗拔下来,移栽到稻田里,这就是插秧。
而为了持拿的方便,需要把秧苗捆成均匀的小束,插秧的人,一只手拿着这束秧,另外一只手插。
每一株稻谷,一般插三到五根秧苗,并且彼此之间要隔开二十厘米左右。
当然,在插秧之前,必须把水田犁平整,秧苗才有足够深厚的土壤可以落地生根。
因此,插秧的时候,脚步必须平行往后退移,(秧是一行一行整齐对称地插下去的)否则本来平整的土壤,就会被踩出坑洼,秧苗插不下去,只能临时用手扒来附近的土块将它整平,才可以顺利插下。
如此一来,就会增添额外的工序,进而影响插秧的效率。
因此,稻田整平之后,准备插秧之前,人是不能在田里随意走动的,否则踩出一个又一个的坑,会给插秧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也因此,秧束要由另外一个人,在田埂上抛给田里插秧的人。
[注1]明白了这些,就会领会到“田夫抛秧田妇接”这句,确实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北宋梅尧臣语)。
当然,也可以因此看出,插秧的是田妇而非田夫,不过这并不重要,因为插秧本来就不是重活,不管田妇还是田夫,都能胜任。
甚至如果掌握了技巧和经验,田妇也可以比田夫插得更快呢。
次句“小儿拔秧大儿插”,大部分鉴赏家们都认为,这是写年纪小一点的孩子,在秧田里拔秧苗;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在稻田里插秧。
说明农忙时节,全家总动员,连小儿和大儿都发动来田间劳作了。
这当然也是合乎实情的,对于农民家庭来说,一到农忙季节,再小的孩子,都要打发到田间,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农活,所谓“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确实是农家的真实写照。
【新教材】第二单元63《插秧歌》宋杨万里—统编版必修上册语文_2023年学习资料
再读: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 /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歌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8
解释词详-明早期,皮製和-緞製兩種-①兜整-丈夫把形-t-0放胸宽泡-明代金漆山文甲-斗笠作披脚-湿肩-膀。-③山文平-④护心镜和束甲带-呼唤他们-⑤护臂-头忙-作无人P-①相肩宽袍-⑥ 腹、鸭尾和统头带-⑦泡肚-秧苗还-儿,-赶紧回主-②绣杉-凌套甲惜是明代为发复汉人-究治起到象 意义而果用的宋代-9-甲肯形制,但其中护心镜,放脚-过韩止以规口n
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与陆游、尤袤mào、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 称其为“诚斋先生”。-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 -情趣的“诚斋体”。有《诚斋集》传世。-4
写作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淅江衢州市,-时 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结合诗-句分析。-小儿拔秧大儿插-辛苦-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 半霎-紧张-笠是兜整蓑是甲-专注-低头折腰只不答-12
本诗是不是七言律诗?-七言律诗: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1、篇幅固定。-每首八句, 句七字,共五十六字。-2、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 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13
古诗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翻译赏析
古诗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翻译赏析《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作者为宋朝诗人杨万里。
其古诗全文如下: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前言】《插秧歌》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
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注释】⑴抛秧:插秧前,须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做抛秧。
⑵插秧:将秧苗栽插于水田中⑶兜鍪:古代打仗所用的头盔。
蓑:即蓑衣,用草或棕制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甲: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装备。
⑷胛:肩胛骨。
这里指肩膀。
⑸渠:他,代词。
朝餐:吃早饭。
半霎:很短的时间。
⑹莳:移栽植物。
这里指插秧。
匝:满。
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翻译】全家人一起忙农活,小儿子负责拔秧,田妇负责接秧,农夫负责抛秧,大儿子负责插秧。
斗笠就像打仗用的头盔,蓑衣就像打仗穿的盔甲,雨下的很大,从头湿到了肩膀。
有人来叫他们吃早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继续低着头弯着腰干着活。
抢插的工作还未结束,种下秧苗也尚未挺拔,你得管好家里的鹅与鸭,免得它们糟蹋庄稼。
【赏析】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
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
“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
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
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
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插秧歌》
运用语言描写,模拟农夫的口吻说这块田里还没有栽 插完毕,让赶紧提防那帮鹅鸭。 诗人在此处从细微处着眼,写农夫对妻子的嘱咐:照 管好家中饲养的鹅鸭,提防它们来田里践踏秧苗。真 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都凝 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
◎探究思考:《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 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全诗写得新、奇、快、活、 趣,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试结合诗歌的具 体内容进行分析。
背景介绍:
杨万里描写自然美景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的诗很多,成就也很大, 这些诗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插秧歌》就是其中的一首。淳熙 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今属江苏)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 经衢州(今属浙江),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 之辛劳,作该诗。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抛.秧(pāo) 兜鍪.(móu) 半霎.(shà) 莳未匝.(zā)
①捕捉场景,新鲜有趣。一、二句描写农家插秧的劳动场景,“田夫 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农忙时节,儿童也要紧张地劳动, “小儿”不够成熟,只能做最简单的拔秧的活儿,“大儿”已经能担 负起插秧的重任了。儿童的加入使父辈的劳作加快了速度,为劳作带 来了生气,新鲜有趣。 ②想象丰富,设喻风趣。领联,以笠比盔,用蓑喻甲,形象鲜明。这种 设喻形象,不仅使诗歌有趣、活泼,而更寓有深意:抓住时节,及时 种植,类似一场紧张的战斗,全家必须全副披挂,全力投入,此处也暗 赞了农民战天斗地的精神。
课堂小结
《插秧歌》这首诗是诗人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 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残酷剥削,同 情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 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插秧歌杨万里阅读答案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插秧歌杨万里阅读答案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插秧歌杨万里阅读答案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①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
7.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8.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进行赏析。
插秧歌杨万里阅读答案解析这是一幅描绘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
首联写一家人分工明确、精细。
颔联进一步点明雨中抢种的紧张,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
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
颈联写家人来叫他们吃早饭,让他们歇那么一小会儿,却无人答话,他们甚至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写出了抢种的紧张程度。
尾联似乎是田夫对送饭人的回应:“你瞧这稻苗还没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把饭放这儿,我们待会儿就吃,你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鸭鹅。
”答案第7题,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句中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
第8题,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颔联点明雨中抢种的情形。
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让人感受到春雨之密、之急、之大;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劳作者甚至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了抢种的紧张程度;最妙的是尾联写出了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赶紧照看好那帮鸭鹅,把送饭的也派上差了。
鄱江舟夜,有怀余干诸士,兼寄熊东采甫①。
[元]卢挚越水含秋光似镜。
泛我扁舟,照我纶巾影。
野鹤闲云知此兴,无人说与沙鸥省。
【高中现代文阅读】杨万里《插秧歌》阅读答案
【高中现代文阅读】杨万里《插秧歌》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直奔,小儿拔秧大儿挂。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吴萸半霎,低头奈何只默然。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备注】莳:栽植植物。
这里指育苗。
(1)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4分)(2)这首诗句句词藻自然,却又鲜有新奇快语,恳请融合任一一联及诗句展开赏析。
(4分后)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写作答案网整理14.⑴此句在结构上存有承上启下的促进作用(1分后);内容上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存有一股火药味儿,表明抢插稻秧就像是一场紧绷的战斗(2分后);也注重了农忙抢收的题旨(1分后)。
(共4分后)⑵示例: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直奔”、“忽”、“挂”,四个动词,精确具体内容朴实,又可以表明分工明晰;颔联代普雷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水之汪,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向脖颈并浸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着急、之小;颈联写劳作的坚毅程度,家人打扫卫生使吴萸一会儿却无人摆手,连走跌看看一眼的工夫也没,如此便写下抢插的紧绷程度;科边的就是尾联及写下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演示田夫口吻说道这块田还没插回去,使赶紧照顾不好那帮忙鸭鹅,把打扫卫生的也扎德博瓦桑县了。
(选以上任一一联及解说员,3分后)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截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如流语言,并使读者存有身临其境之美感。
(抒发效果1分后)(共4分后)杨万里《插秧歌》阅读答案。
雨中插秧图——读杨万里的《插秧歌》
雨中插秧图——读杨万里的《插秧歌》雨中插秧图——读杨万里的《插秧歌》放歌渔者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适逢南国水乡插秧时节,读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插秧歌》,一幅雨中插秧的农耕风俗图画浮于眼前。
清晨初起,原野朦朦,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
全家冒雨来到田头,一个个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犹如戴盔挂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投入紧张的战斗,在白茫茫的水田里摆开了阵势,拔秧、抛秧、接秧、插秧,各有所司。
不知不觉间,雨势渐猛,淋得浑身湿透了。
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家人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朝餐”。
手脚不停地忙活着的农夫,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答非所问地将家人支吾了开去:“莳下去的秧苗还没有扎下根来,况且秧还没有莳完。
去照管好家里的鹅儿和小鸭,不要让它们到田里来胡乱糟蹋。
”这首诗描绘的是全家老少齐动员,冒雨抢插秧苗的场景。
农谚说:“芒种插秧是个宝,夏至插秧是根草”,说的是插秧农时不饶人。
尽管各地插秧的农时农事有所先后,但是,“田事起矣,一年之命系于此时”。
一到插秧时节,万不能失时,必须应时抢插。
所以,诗人也不含糊,提笔开篇就直叙其事,直绘其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一口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一连串插秧的农事活动令人目不暇接,紧张而有序的抢插秧苗的场景跃然纸上。
接下来诗人将两个形象化的譬喻叠用,把箬笠和蓑衣分别比作士兵的头盔和铁甲,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即便浑身被雨淋透了,仍不能下火线。
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里,插秧本身就是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
诗人借譬喻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进一步突出了战天斗地、雨中抢插的紧张气氛。
如果说,前四句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鲜活灵动的雨中抢插的视觉画面,那么,后四句又以新巧的构思,给读者奉送了一场绘声绘色的雨中抢插的视听享受。
诗人在继续对活跃在画面上的农夫“低头折腰”的情态进行点染的同时,设计了一段农夫与家人精彩对话的画外音。
6-2 插秧歌(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
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鏊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 。虽然带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 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
③语言描写。“秧根未牢莳未匝”借农夫之口展现了农事的繁重。“照管鹅儿与雏 鸭”,送饭人也被安排上保护秧苗的任务,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 景映现在读者眼前。
“笠是兜鍪蓑是甲”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笠是兜鍪蓑是甲”巧妙地 叠用两个比喻,把他们头上戴的斗笠 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 (手法)。 ②如此比喻,也就将插秧的情景比作 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艰辛与紧 张(效果)。 ③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 实际上却充满了苦涩意味,表达了对 冒雨的农民深切的关心(情感)。
任务二: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请结合诗歌的后四句,分析农夫这一人物形 象。
明确: 诗中的农夫是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忘我劳作的
农人。 面对家人的呼唤,农夫“低头”“折腰”,继续劳作,甚
至连抬头的功夫也没有。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塑造了一 位无暇饮食、时时尽力、忘我劳作的农民;最后两句用极 富生活气息、生动朴实的农家语言勾勒出一位勤劳质朴、 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 《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芣苢》句式整齐,重章叠唱,回环往复,节奏明朗、轻快, 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 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善用口语,浅白流畅。选取日常 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 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 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 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杨万里《插秧歌》诗歌赏析
杨万里《插秧歌》诗歌赏析《插秧歌》是杨万里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生动地表现了农村插秧劳作的情景。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杨万里《插秧歌》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赏析:这是杨万里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生动地表现了农村插秧劳作的情景。
诗的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全家老少齐上阵,一家其乐融融的干农活,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下,有抛有接有拔有插,忙个不停。
三、四句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全副武装与天斗,与地斗,与雨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又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急迫与艰辛。
总之,前四句诗人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
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诗中的“只不答”,不是对农妇的呼唤一声不吭,而是说没有答应她“歇半霎”的请求,更妙的是农夫还用别的话岔开:“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莳”指栽种,“匝”指完毕,这是说,秧苗刚种下,尚未挺拔,况且也没有种完,我怎么能歇得下?然后话题一转嘱咐妻子要管好小鹅小鸭,免得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
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吃苦耐劳的品格,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里。
人物生平广师博学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插秧歌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插秧歌
【答案】 C 【解析】 农妇的“唤”与农夫的“不答”,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 极富生活情趣。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插秧歌
2.除了《芣苢》与《插秧歌》,古代描写劳作场景的诗歌还有不少,请说出以下两首 诗歌各自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劳动图景。 (1)《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洗,浸泡)麻。彼美淑姬,可 以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纻(苎麻)。彼美淑姬,可以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 菅(菅草)。彼美淑姬,可以晤言。” 劳动图景:
审美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③
?我们一般认为,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是饱含着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运用比兴、象征、拟
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
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插秧歌
【答案】 ①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②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 ③那 什么是诗歌呢 【解析】 根据“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第①处应填诗歌的发展史长。根据后文 列举的是唐诗、宋词、元曲,第②处应该是对应的一些文学作品。第 ③处是填疑问句,横线后解释了诗歌是什么,所以第③处应填“那什 么是诗歌呢”。
再往深处体味,这个比喻,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出之,而实际上,这是一 种饱含苦涩的善意嘲笑。斗笠和蓑衣连雨水都抵挡不了,怎么能够和盔甲相比? 杨万里将农民的雨衣比作盔甲,以一种貌似轻松俏皮的语调,表现了农民的艰辛 与苦涩。所以,我们不仅要读出它的幽默俏皮,更要体会到其中的深重苦涩。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插秧歌
课堂训练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 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B.三、四句,诗人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紧张 的战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雨势之猛,表现农人雨中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 劳的精神。 C.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 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这一“唤”与“不答”,写出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于其中透出 沉重的意味。 D.七、八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这两句极富生活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 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诗歌百练:题农父庐舍(丘为)插秧歌(杨万里)
诗歌百练:题农父庐舍(丘为)插秧歌(杨万里)题农父庐舍(唐)丘为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①流水处,耒耜②平芜间。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插秧歌(宋代)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沟塍:沟渠和田埂。
②耒耜:古代种像犁的翻土农具,也做农具的统称。
【译文1】春风是什么时候到来的呢?已经吹绿了湖泊上面的山峰。
湖泊上面的春意既然早来,种田的人民整天都闲不下来。
农民拿着耒耜在田间劳作,修沟引水铲除杂草躬耕不缀。
傍晚时分农民将牛喂饱后,回到家里把门关上睡觉去了。
【赏析1】这首诗虽称“题农父庐舍”,所写内容却与农舍无关而是反映了农家春耕时节忙碌的生活。
春风吹绿了湖边的山野,田家也开始了春耕,平整土地,喂养耕牛,整日不得闲暇。
而诗中田家实际上是归耕的隐士,春耕之余闭门谢客,体现了一种隐逸情怀。
通篇语言清新自然。
起句看似平易,实具巧思。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以平易质朴,明白如话的诗句,表现在不知不觉之间,春风悄然而至,带给漫山遍野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象。
诗句如口头语、家常话,却写出了物候特点和人们的普遍感觉,诗意盎然。
特别是一个“绿”字,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见出作者驾轻就熟的“炼字”功夫。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大概就是受此启发。
紧接下来的四句是写农家春忙。
“湖上青既早,田家日不闲”是概括地写。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是具体地写。
湖色青青,农人们在田间躬耕不辍。
这两句字面上虽没写人,但实际上正是写人,写的是农人正在田间渠边劳作的景象。
这是一对联语,对仗工整。
结尾两句是写农人结束了一天的劳动,收工回家休息。
饭牛就是喂牛。
关即门闩,闭关就是闭门。
傍晚时分,农人们给勤劳,一天的耕牛喂饮后,关上柴门回到家中休息。
结句“归来还闭关”,一方面是写农人劳累了一天,第二天还要早起出工,需要及早休息,这从一个侧面含蓄地写出了春忙;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农人们无事不相往来、互不相扰、闭关自守的心理状态。
2022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阅读 (14)
2022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甲】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
【乙】插田歌(节选)
(唐)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①,嘤咛如《竹枝》。
[注]①郢中歌:一作“田中歌”。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老少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
“抛”“接”“拔”
“插”四个动作,自然流畅,勾勒出插秧工作的繁忙情形。
B.“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此句以田夫口吻说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
插完,让送饭人把饭放下,赶紧回去照看好家里的鸭和鹅。
C.乙诗以花鸟发端,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山冈上面花草繁密茂盛,燕子飞东又
飞西;远远望去,田埂笔直如线,秧田里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D.乙诗用简练笔触,刻画了农民夫妇的形象: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
编的蓑衣,一起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的唱和很像《竹枝词》。
(2)如果说甲诗的劳动者是“繁忙”的,那么乙诗的劳动者则是“轻松愉快”的。
请你结合诗句对乙诗劳动者的“轻松愉快”进行简析。
第1页共1页。
《插秧歌》助读
《插秧歌》助读杨万里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他的作品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插秧歌》诗描绘的是一户人家在农忙时节,全家出动,冒雨插秧的情景。
作者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到了忙碌的劳动场面里:农夫站在田头,把成捆的秧苗抛给站在田中的妻子,小儿子在苗床里拔秧,大儿子在田地里插秧。
就连小儿子都到场了,那也就意味着全家大小一起上阵了。
作者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让这个劳动的场面活动了起来。
而且,全家人的分工特别有讲究,丈夫的力气大些,他就抛秧;女人的力气小些,她就接秧;插秧是个技术活,深了浅了都不行,还要把握好行距和株距,只有大一点的孩子才可以干;小点的,就让他干没有技术要求的活。
一家人的分工看似随意,其实妙不可言,家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和体谅暗含其中,让人不禁赞叹:这是多么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呀!接着,作者描写了这一家人的形象,他们戴着斗笠,披着蓑衣,雨从头上一直湿到了肩背上。
在这里没有写湿到脚,因为插秧本来就站在水田里。
插秧的农夫其实已经从头湿到脚了。
在第三句里,作者用了一个比喻,他把农夫的斗笠比喻为战士的头盔,把蓑衣比喻为铠甲,看似夸张,实则给劳动场面带来战斗的紧张气氛,暗示插秧的劳作就像打仗一样,也暗示农家活多、活重,农夫农妇吃苦耐劳,勤劳不辍。
这样的描写也为下面的顾不上吃饭埋下了伏笔。
到了吃早饭的时间了,喊他们歇息片刻,他们弯腰埋头干活,顾不上吃饭,却说:秧苗还没移栽完毕,根也没有扎牢,要照看好鹅和鸭,不要让它们跑到水田里来,把秧苗踩到了。
你看,连饭都顾不上吃,一心用在农活上。
毕竟,一料庄稼关系到一家全年的温饱呢!诗歌写的是农民的劳作,初读,感受到的是农人的辛苦;再读,发现了吃苦耐劳的品性;再读,还有发现了家人的亲情,他们用辛勤的劳作担起了家庭的责任;最后,我们依稀从这质朴语言中读到了杨万里对这一家人的默默赞佩之情。
全诗采用的民歌的手法,运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最接地气的生活场景,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首值得反复品读的好诗。
插秧歌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雨中插秧
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了 几分艰辛。尽管雨水倾洒,农家老小戴草笠,披蓑衣,但仍然被雨水淋得浑身湿透。 然而,此时他们却仍然插秧不止,这就更加衬托出一个“忙”字:即使下雨也不能停 歇。也许这种场面感动了诗人,诗人才把这个“龙口夺食”的场面,与一场紧张激烈 的战斗联系起来,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 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雨中插秧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呼唤早餐图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农夫应答图
本诗鲜明地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 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 年6月15日) ,字廷秀,号诚斋,自号 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 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文学家、官员, 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 兴四大诗人”。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 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 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插秧歌》(共26张PPT)
走近杨万里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 斋,南宋诗人、文学家,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因 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绍 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 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 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 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 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
走近杨万里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不仅能文,对理 学亦颇注意。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 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 集》。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 池》《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 《新柳》等。
写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 作 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 背 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 景 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品读诗韵
问题二:感受“画面美” (二)分析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明确 ①抛秧接秧图 ②拔秧插秧图 ③雨中插秧图 ④呼唤早餐图 ⑤农夫应答图。
品读诗韵
问题二:感受“画面美” (三)诗人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 请尝试赏析。 明确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 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 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 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 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插秧歌》诵读感知
插秧歌
【古诗文阅读】杨万里《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杨万里《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①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②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③。
唤渠④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⑤,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移栽植物。
这里指插秧。
①抛秧:插秧前,须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做抛秧。
②兜鍪:古代打仗所用的头盔。
蓑:即蓑衣,用草或棕制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甲: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装备。
③胛:肩胛骨。
这里指肩膀。
④渠:他,代词。
朝餐:吃早饭。
半霎:很短的时间。
⑤匝:满。
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1.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4分)2.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进行赏析。
(4分)3.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
(3分)4.“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3分)5.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4分)参考答案:1.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2分);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1分)。
(共4分)2.示例: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最妙的是尾联写出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帮鸭鹅,把送饭的也拉上差了。
(选以上任意一联解说,3分)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高中古诗词阅读】《插秧歌 杨万里》阅读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插秧歌杨万里》阅读答案【高中古诗词阅读】《插秧歌杨万里》阅读答案
阅读
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秧歌移植
杨万里
田父扔秧苗,田父把秧苗捡起来,孩子们把秧苗拔出来,大孩子们把秧苗插进去。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打电话到运河边休息半分钟,鞠躬弯腰,但不要回答:
“
当幼苗的根部不牢固,种子没有转动时,要照顾鹅和鸭子。
"
注: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1
)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
(3
(分钟)
(2
)“
笠是兜鍪蓑是甲”
句子中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段?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3
分)
(3
)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
只是不要回答“
,这该怎么理解?(4
(分钟)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
阅读答案
网整理
9⑴
全家参与(1
在雨中(1分钟)
分),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1
分数)。
⑵
隐喻(1)
分)。
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1
重点),突出劳动的艰辛(1)
分)。
⑶“
只不答”
这意味着天府没有承诺”
朝餐”“
“休息一下”
(2
积分);第四副对联是提醒天父在家里要照顾好鹅和鸭,当心它们在田间练习。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