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庄哲学
老庄的顺自然与反异化思想
老庄的顺自然与反异化思想*导读:人类通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努力和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自身更多的自由。
然而,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努力和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自身更多的自由。
然而,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
人类通过各种努力和活动创造出来的成果,往往在给人类增加某些自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限制和烦恼,或者是只给一部分人增加了自由,而给另一部分人带来了更大的不自由。
这种人类创造活动的事与愿违的现象,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异化(alienation)现象。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愈强,成果愈大,人类离自然界也就愈远,人的自然本性也就丧失得愈多。
同样,个人从社会中得到的权利和保障愈多,那么个人受到社会的约束和限制也就愈多。
这就是人类为了生存而面对的一个无法避免的矛盾的现实。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然和人类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异化的过程,不断为自己创造对立面,不断走向自己反面的过程。
老子对这一点似乎有很深的体会,因此他才会说:反者,道之动(40章),把向着反面发展看成是道的一个根本特性。
历史上不同的学派对于这种自然和人类自我异化的必然性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解决方案。
道家老庄对于人与自然的异化和人与社会的异化,都是持批判态度的。
他们认为因顺自然是防止异化、克服异化的最好方法,所以,他们提倡的自然主义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一种反异化的哲学。
老庄因顺自然的学说,首先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
他们认为,人也只是自然中的普通一物,人如果认为自己不同于或优越其他自然物的话,则一定会被自然看成是不祥之物[1]。
老庄也反对人类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对于自然的规律横加干涉和改变。
庄子讲过一个寓言,是说南海之帝鯈和北海之帝忽一起去拜访中央之帝浑沌,浑沌热情周到地款待了他们。
告别之时,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想回报一下浑沌。
他们商量说,人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和呼息,可独独浑沌没有,我们来为他打开七窍吧!于是,他们一天给浑沌打开一窍。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之魂,在中国文化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
可见,“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云“道法自然”,“道”“自然”是同一的。
“自然”具有“道”本体的品格,“道”的本性是“自然”,“白然”就是天然、白成、自然而然。
道家在哲学上以“自然”为理法,表现在审美观上,便是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以及对浮华矫饰的反对。
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是老子美学意蕴的主要源泉。
在“自然”的基础上,老子又生发出"素"、“朴”、“淡”、“拙”等儿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并把它们归结为“道”的品格。
这些美学范畴反映到卜法审美上,便形成了后世追求真朴自然和反对雕饰、姿媚书风的精神依据。
宋代以“平淡”为美的审美观、黄庭坚“伟要拙多于巧”的创作观以及傅山“丑”、“拙”、“直率”的书学观,于此都不无关系。
庄子在继承了老子美学观的基础上,对道家的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发展。
从道家崇尚自然真美的思想出发,他提出了“大美”和“贵真”等重要的审美范畴。
“大美”虽是“不言”的,但它却表现出“白”、“无为”、“天成”的特点。
因而,在庄子看来,自然、天真就是美的最高标准和尺度,这也是历代二书论在进行书法品评时,为何把“自然”作为最高艺术品位的依据。
而要实现“大美”、“至美”,“贵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只有真实的才是自然的,书法贵天成自然,贵在写出真情性。
否则,就难免流于做作和安排。
受庄子“贵真”论的影响,历代书家都以真性情的抒发为尚,盛唐草书家,宋代苏、黄、米,晚明的徐渭等,无不在其作品中一任真情性的抒发。
而真情性的抒发,则需要书者不受外物的干扰,实现对主体的超越,以虚静空明的心怀去观照艺术形象之本源,使其与“道”融合为一,这种境界即庄子所说的“心斋”和“坐忘”。
庄子从道家“法自然”的理论出发,认为宇宙本体的“道”是自然的、无为的,因此,在“道”统摄下的“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也应当是自然的。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独特,极其丰富多彩。
〃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哲学的人生观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
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
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认识、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
《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整个哲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
所谓〃逍遥〃,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累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达到一种无往而不适的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
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是一无所待、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阔情怀。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庄子认为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原因是在于〃有所待〃和〃有己〃。
所谓〃有所待〃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则成为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束缚;所谓〃有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
〃有己〃的意识使人去区分和计较生死、美丑、荣辱、得失,从而引起人生的苦恼。
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绘了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谓形象及其高大雄伟,而小小的斥^翱翔于蓬篙之间,大小之殊,何其遥远。
所谓老庄之道
所谓老庄之道,是指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学派的学说;而孔孟之道当然就是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学派的学说。
概括起来,老庄之道讲出世;孔孟之道讲入世;所谓“学而优则仕”讲的就是孔孟的的学说了。
由此,分别拿老庄和孔孟来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东西;老庄之道:1、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又讲“有物生于宇宙,先天地……吾不知其名,而名之道。
”还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通观《老子》全书,可以看出,老子对于世人、对于世俗、对于社会,他主张以“道”为体,所谓“顺道自然”;而道又是一种先于宇宙而存在的东西。
有人就会问“道”是什么呢?老子也说“吾不知其名……”但他知道“道”是干什么的。
所谓“道”是宇宙间不变的规律,是万物生存的依据,是自然的最高法则。
所以人也要顺应“道”而存在,否则违背了规律的下场是世人皆知的;2、庄子主要讲“无为”,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要无为呢?人要无为,那还活着做什么呢?讲道家思想消极最早也就是从此始。
但若仔细想想为什么要无为,你就会发现,庄子讲的“无为”不是要你不要做事,反而是要求你只做正确的事,也就是“顺应规律的事”由此可发现庄子的思想其实是对老子思想的深入。
正如庄子讲“无为而无所不为”。
孔孟之道:1、孔子主张“行仁政”,以圣人君主为国体,君爱民、民拥君。
君主应是圣人之体,体恤百姓,爱惜子民;君主于臣民之间应该类似父子的关系,也就是后人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礼仪为体制,以伦常为纲教,君主有过失臣民应该提出意见予以纠正,臣民有过失,君主则可以处罚之,臣民不得违反其间规律,否则就是谋反;2、孟子主张“王道治国”,即君主应以满足百姓需求为己任,满足了百姓需求则百姓安康,百姓安康则国家稳定,国家稳定则朝廷兴盛,朝廷兴盛则社稷无忧。
但世俗体制上,孟子依然同孔子为同一主张,既宣扬“礼仪、伦常”。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二者观念的异同。
老庄之道在于探索人类社会的最原始,也既最为本的规律,要求人们按此规律办事做人;孔孟之道则是探询人类社会的治理规则,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只找到了一个圣人君主体制。
庄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庄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思想最深刻、语言最生动的哲学家。
他是道家哲学的第二人。
他的思想和老子一起被称为老子思想。
老庄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有益补充。
庄子是对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和价值观影响最深刻的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更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
后来李白、苏东坡等人都很推崇庄子的散文。
庄子散文的特点是想象力瑰丽,多采用独特怪诞的寓言。
可以说,不理解庄子的寓言,就无法真正理解庄子思想的精髓。
作为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庄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
庄子认为道无处不在,只是没有具体的形式和意志,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第二,庄子哲学富含辩证法。
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立物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第三,庄子的认识论。
庄子认为,人类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人永远不可能清楚地认识整个世界,所以努力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第四,庄友友的人生观。
庄子的命运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知道自己除了安于生活之外,别无他法。
第五,庄子的齐一论。
庄子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其实如果从更高的层面去观察,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
什么悲欢离合,什么荣华富贵,甚至生死到最后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第六,畅游的想法。
庄子认为,人要想逍遥自在,就必须摆脱物的制约,能够做到物而不是物,无为而治。
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无情、无情、无用、无名,最终走向只有神人、圣人、至尊才能达到的逍遥境界。
老庄
老庄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
借而代指道家(道教)老庄教派学说。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
”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
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人的幌子。
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
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
道家起源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一词是西汉时才出现的,(初现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后司马谈等人将老、庄、列御寇、杨朱、(彭蒙、慎到)等人归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周、列御寇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
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
因此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著有《道德经》。
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道家学者,他的思想完整的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老庄思想渊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战国思想家——庄子个人简介
战国思想家——庄子个人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报告材料、策划方案、条据文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plans, report materials, planning plans, doctrinal documen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战国思想家——庄子个人简介庄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隐士型思想家,著述甚丰,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但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与老子、孔子、孟子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而且在世界哲学史、文学史上也有极大的影响,为中国和世界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
摘要:
1.老庄哲学简介
2.老庄的虚静无为哲学观点
3.虚静的内涵和作用
4.无为的内涵和作用
5.虚静无为的现实意义
正文:
一、老庄哲学简介
老庄,即老子和庄子,他们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哲学观点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以此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老庄的哲学体系中,虚静无为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二、老庄的虚静无为哲学观点
老庄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道生,道是宇宙的根本。
人应当顺应道,追求内心的虚静,做到无为而治。
这就是老庄的虚静无为哲学观点。
三、虚静的内涵和作用
虚静,是指内心的空灵宁静,它是一种精神境界。
在老庄看来,只有内心虚静,才能真正认识世界,把握道。
虚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人心境宽广,二是使人智慧增长。
四、无为的内涵和作用
无为,是指不主动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顺其自然。
在老庄看来,世界上
的问题往往源于人们过多的干预和欲望。
无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减少人们的困扰和烦恼,二是可以使事物按照其自身规律发展。
五、虚静无为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
同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管理国家和社会时,尊重事物自身的规律,不盲目干预,使社会更加和谐。
老庄思想文档
老庄思想简介老庄思想,即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因此被称为老庄思想。
老庄思想强调返璞归真、无为而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生、道德和修养的重要观点,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思想老子是老庄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本体。
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观点,意味着道无法被言语所描述,只能通过无言无为的境界来感悟和修行。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放弃个人的欲望和努力,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和谐。
老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无不治”的思想,他认为,只有放弃权力的争夺和人为的干预,才能使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他主张“无为而治、无欲而止”,反对过分追求功名利禄和权力的执着,主张以淡泊无欲的心态面对人生和社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庄子的思想庄子是老庄思想的重要发展者,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庄子与老子一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不同于老子的是,庄子更加注重个体的修养和心态的培养。
庄子提出了“大道废”和“大音希声”的观点,意味着追求真正的道并非简单的行为和言辞,而是通过人的内心去感悟和修行。
他强调以“道德为主”而非“法令为主”,认为真正的道德是源于内心的修养和自觉的追求,而非外在的约束和惩罚。
庄子还提出了“变化无穷”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和演化,人们应该学会适应和接纳这种变化,避免埋怨和争斗的情绪。
他主张“自在无知”,通过放下执着和欲望,以自由自在的心态去享受生活,并在生活中追求灵感和境界的提升。
老庄思想的影响老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的理念对于人们生活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代,老庄思想为儒家思想的过于功利主义的弊端提供了一种反思和补充,为人们提供了追求心灵自由和道德修养的道路。
老庄思想——精选推荐
老庄编辑[lǎo zhuāng]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借而代指道家学说。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看法精炼独到、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中文名老庄国籍中国出生地楚国、宋国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并称老子与庄子生活态度与世无争目录1老庄▪老子▪庄子▪道家2名言3老庄思想简论4阅读建议5发展1老庄编辑老子与庄子的并称。
有时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代名词,通常借指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人生观价值观。
实际上,老庄是一种哲学,而非态度(当然,由之衍生出来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会影响或指导人们的生活)。
如果深入了解老庄哲学后,就不难理解为何孔子拜谒老子后会怅然曰:“夫子真乃神龙也!”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汉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宋国蒙人,[1]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世说新语中的老庄哲学
老庄哲学在《世说新语》中的体现《世说新语》是一部汇集了东晋时期社会风貌和人物志事的文化随笔集,其中涉及了众多哲学思想。
而老庄哲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在《世说新语》中也有着深入的体现。
本文将从老庄哲学的核心思想、在《世说新语》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对当代生活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老庄哲学概述老庄哲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主要由道家和荀子所创立。
其核心思想包括道、无为、自然、无欲等。
老庄哲学强调追求自然本真,推崇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法则,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二、《世说新语》中的老庄哲学1.追求自然本真在《世说新语》中,有不少记载展现了人们对追求自然本真的向往。
比如“吕后问李广急行军事”,李广回答:“吾常欲速行,奈何不可得也。
今日得之,吾无以加矣。
”李广这番话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追求,坚持顺应自然的节奏,不做违背本心的事情。
2.推崇无为而治老庄哲学中最著名的理念就是“无为而治”。
在《世说新语》中,有多个故事展现了这一思想。
比如“孔子过齐宣王见齐景公”,孔子对宣王说:“臣闻君有不善者,则使之无能为也。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主张依靠道德教化,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社会稳定和个人修养。
3.顺应自然法则《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些记载展现了顺应自然法则的思想。
比如“刘备瞒周瑜斩孙权书”,刘备在面对周瑜斩杀孙权的书信时,并没有选择隐瞒真相,而是大度地表示:“我若与人结盟,则当全力相助;若与人结怨,则当共图除之。
”刘备以诚待人,顺应了道义和自然法则。
三、老庄哲学在当代的启示老庄哲学虽然诞生于古代,但其思想仍然对当代社会和个人有着重要的启示。
1.追求内心平静与安宁当代社会快节奏、竞争激烈,人们常常陷入焦虑和压力之中。
而老庄哲学主张追求内心平静与安宁,提醒我们要及时停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保持身心的平衡。
2.尊重自然与生态环境老庄哲学强调顺应自然法则,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和生态环境。
在当代环境保护日益重要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借鉴老庄哲学的思想,在生活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庄子是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显然,这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是不足取的。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和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
它既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
《齐物论》是《庄子》的代表篇目,“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起构成了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题。
所谓的“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是齐一的。
“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
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
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
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
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
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
《齐物论》的核心思想就是“齐物”与“齐论”,即万事万物看起来是千差万别的,但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的是非与不同。
庄子的学说
庄子的学说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姓庄,名周,字子渊,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学者、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学说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该书包括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共计33篇。
庄子的学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天道自然:庄子主张顺应自然的原则,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他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强行改变事物。
2. 相对主义:庄子强调事物的相对性,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他提倡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避免陷入片面和极端。
3. 齐物论:庄子提出了“齐物”的概念,主张万物平等,没有绝对的是非善恶之分。
他提倡消除偏见,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4. 逍遥游:庄子主张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他提出了“逍遥游”的境界。
在庄子看来,只有摆脱世俗的纷扰和束缚,才能真正达到心灵的自由。
5. 道家养生:庄子强调养生之道,主张修身养性,保持身心健康。
他提倡养心、养气、养神,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6. 梦蝶论: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梦蝶论”,探讨了真实与虚幻、生命与死亡的哲学问题。
他认为,梦境与现实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人类无法区分真实的生活和虚幻的梦境。
庄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于理解道家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智慧具有重要价值。
第2主题 老庄哲学与人生境界
庄子拒绝出仕的理由是充分的,态度是鲜明的,楚 国的使者只好空手而返。类似的记载,也见于《庄 子》书中。
一、老庄的生平和他们的人生追求
总之,庄子一生以学术研究为职业,也一生过着 贫困的生活,但他又十分蔑视名利富贵,表现出一种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性格。如他对曹商的讽刺:
宋国有一个出身贫寒、名叫曹商的人,他为宋王出使到秦国 去。他去的时候,只有几辆车子。秦王见了他十分赏识,就又赏 赐给他一百辆车。曹商回到宋国以后,便带着浩浩荡荡的一百辆 车队去见庄子,不无炫耀地说:“ 住在偏僻狭窄的小巷子里,穷 困得靠织草鞋糊口,饿得脖细脸黄,那是我曹商的短处;一旦说 服了大国君主,出门时身后就能跟随着浩浩荡荡的百辆车队,这 是我曹商的长处。” 庄子听了以后说:“我听说秦王有病请医生治疗,能够为他 排除痈疮痛苦的人,可以得到一辆车的赏赐;能够为他用舌头舔 一舔痔疮的人,可以得到五辆车的赏赐;用来治疗的方法越低贱, 得到的车辆就越多。你莫不是为他舔了痔疮吧!不然你怎么能够 得到这么多的车辆呢?你还是走开吧!”(后来形成了“舐痔” 一词)
二、老庄思想及其人生观
4、“权”思想 关于“权”的思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老 子》一书虽然没有提到“权”的思想,但据《文 子·道德》记载,老子已经谈论过“权”的问题:
老子曰:“上言者,下用也。下言者,上用也。上言者,常 用也,下言者,权用也。唯圣人为能知权。言而必信,期而必当, 天下之高行。直而证父,信而死女,孰能贵之?故圣人论事之曲 直,与之曲伸,无常仪表,祝则名君,溺则捽父,势使然也。夫 权者,圣人所以独见。夫先迕而后合者之谓权,先合而后迕者不 知权。不知权者,善反丑矣。”
二、老庄思想及其人生观
3、仁义礼制观 老庄都反对儒家的仁义,但他们反对的不是真正的仁 义,而是假仁假义和带功利目的的仁义。庄子反对礼,主 要是因为他认为讲“礼”正好是人与人关系疏远的标志。 (踩脚、夫妻相敬如宾) 影响禅宗: 王远凑从念禅师:“上等人来,禅床上接;中等人来, 下禅床接;末等人来,三门外接。”
庄子的哲学思想
第四部分
庄子的人生观
• 人生观其实是由命运观决定的。你有什么样 的命运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 庄子的命运观: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 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 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第五部分
庄子的齐物论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
庄
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切都是一样的。什么
子 的
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
齐
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逐那些荣华富贵了,既然
物
论
如此,我们所谓的失败,所谓的挫折,那也只是过眼烟云了。
——《大宗师》
第二部分
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思想中的 特点就是辩证法
庄子认为,事物是由 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 对立组成的,相互依 赖相互转化
• 而庄子也继承了老子 辩证法
• “死生、存亡、穷达、 贫富、贤与不肖、毁 誉、饥渴、寒暑,是 事之变、命之行也。” ——《德充符》
第三部分
认识论
• 认识论:
– 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 是认为这个世界不能被认识。
人类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 人永远也无法认清全部的世界,所以 费心费力地去学习,是毫无意义的。
•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 而已矣!“
•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那么短,而知识是 无穷无尽的,以这么短暂的生命去追求 无限的知识,这样的人生就是很傻的人 生。
老庄哲学现代意义
老庄哲学现代意义
老庄哲学是指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家学派中。
虽然这一哲学体系形成于古代中国,但其思想在现代依然有着深刻的现代意义。
以下是老庄哲学在现代的一些重要意义:
1.哲学观念的超越性:老庄哲学主张“道”,认为万物之本源是一个超越性的存在。
在现代,这种超越性的思想可以启发人们超越狭隘的局限,追求更高层次的智慧和人生意义。
2.生态思想:老庄哲学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顺应自然、守护自然。
在现代,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老庄哲学的生态思想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自由与无为: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违其自然而行事。
在现代社会,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被解读为适应性、自由和宽容的哲学态度,对于缓解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4.辩证思维:老庄哲学中的“道法自然”、“物极必反”等思想都体现了辩证法的观念。
在现代,辩证思维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被事物表面现象所迷惑,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5.心灵宁静:老庄哲学强调心灵的宁静与超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在现代社会,这对于缓解压力、追求心灵平和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6.反思功利主义:老庄哲学对功利主义和功利思维提出了质疑,主张追求无为而治、自然而然。
在现代社会,这对于反思功利主义价值观、倡导人文关怀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老庄哲学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其深刻的思想观念仍然在现代社会
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刻而超越时空的哲学思考。
老庄之学的名词解释
老庄之学的名词解释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老庄之学,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潮,并在后来一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庄之学的核心是由道家思想家老子和庄子所代表的哲学理论体系。
老庄之学的名词解释主要包括对“老庄”、“道”和“无为而治”等概念的阐述。
老庄指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老子是《道德经》的作者,他以“道”来解释世界和人生的本原,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庄子则是道家学派的继承者,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并以寓言和譬喻的形式,将哲学思想传递给后人。
道是老庄之学的核心概念,其含义非常广泛而深奥。
道指的是宇宙的本源和运行规律,也被理解为宇宙中的力量和道德准则。
在道家思想中,道是宇宙万物之始,万物皆由道而生,按照道的规律运行。
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以达到内外和谐的境界。
在实践层面上,追求道意味着顺应自然,摒弃功利,追求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无为而治是老庄之学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道家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
无为指的是不主动干涉而自然而然地发展事物,不做无益的努力和抗争。
无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不为功利目的而做事,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
而治则是指通过无为的方式来达到在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和谐与秩序。
无为而治鼓励政府保持简朴、不干预与百姓生活相关的事务,让百姓自由发展,在自然的规律下实现社会的繁荣。
老庄之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强调自然、简朴、无为,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文化也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价值观,包括尊重自然、追求平衡、崇尚个体发展等。
这些价值观贯穿于中国社会的不同领域,如政治、教育、艺术等,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老庄之学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强调追求与自然的和谐、无为而治的境界。
老庄之学的名词解释包括对老子、庄子、道以及无为而治的概念的阐述。
老庄之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特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其影响不仅限于哲学领域,而是延伸至社会各个方面。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现在河南、安徽交界处),生卒年不可详考,约公元前355年(周显王14年)到公元前275年(周赧王40年)。
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飘逸如风,灵活自如,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闻一多先生说,在中国古代那么多圣贤中,没有一个像我们对待庄子这样,对很多的圣贤我们是敬畏,但对于庄子,我们是既敬畏又喜爱,“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庄子辞去楚王的礼聘,理由是“无污我”,他尽管毕生贫困,但仍不改其志,追求自身的逍遥,“以快吾志”,充分显示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对超越生死超越时空的绝对自由的追求,是庄子思想的灵魂,也是他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
追求生命自由的最高境界:逍遥游在庄子看来,生命自由有着不同的等级: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
相对自由就是充分地发展自然本性。
怎样的发展才是自由发展?自然的本性又是如何界定?庄子用“天”“人”的对比来说明,天指自然,人指人为。
他说:“天在内,人在外……牛马四足,是谓天。
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牛马长着四个蹄子,在天地之间率性行走,这是自然的;人为了自己的需要去穿牛鼻、钉马掌,就是人为的。
他认为,自然的发展是好的,人为的则是坏的。
顺乎自然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源泉,而追求人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
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天下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人的生命也是天地赋予的。
所以,只要保持自然天性并充分发展,即可获自由,无须外求也无须强求。
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就要充分发挥我们的自然能力。
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
但是,只要它们充分地发挥了自然能力,就获得了同等的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
• 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人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宋人,约BC369—286
• 身世
东周守藏史,辞官隐居 漆园小吏,著名隐士
• 影响
道家创始人—老学,道教祖师 道家继承人—庄学,《史记》“其学无所不 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
• 著作
《老子》81章,又名《道德真经》 《庄子》33篇,又名《南华真经》
反向作用
• 既然宇宙万物无不相反对立,就必须特别重
视负面、反面的价值,因为“高以下为基, 贵以贱为本”: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4)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 得,多则惑。”(22)
• 老子要人守柔、居下、无为、无知,因为反
面是达到正面的捷径。
①区分“为学”与“为道”两种不同的认识: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 而无不为。”(48)
②强调虚静的体道方法和心态: 虚则能受,静则能观,所以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16)
(作:发生、兴起 复:事物的生灭变化)
老子认为只有排除因物欲和心志引起的对理性的纷扰, 才能体认和把握天地运行的常道。
说明二:
• 道家:因其理论以“道”为核心范畴而得
名。
• “道”在中国哲学中的含义:
其一,道路;引申为规律 其二,自然界万物的本体或本源 其三,事物发展的过程 其四,具体事物的原则、规定性
• 老子之“道”:
一身数任 宇宙本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万物本源:“可以为天下母” 客观规律:“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 也” 道 天道“损有余以奉不足” 人道“劫不足以奉有余”
2、绝巧弃智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18) 强调必须关注文明的异化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严重
• 老子认为,不论是人的利欲之心还是巧利之智,都与人
3、致虚守静
类不能体认“道”的“自然无为”的狭隘认识相关。要 想改变人类自我认识的狭隘性,必须体“道”、法 “道”,认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
返本复初
• 宇宙万物由道创生,最终仍将回归其本源。
只有回归本源,持守虚静,才能从根本上不 起烦扰纷争,回复本真状态。落叶归根就是 这一道理的体现。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 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 凶。” (复命:复归本性) (16)
小 结:
• 老子的无上智慧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能
提出与一般认识完全不同的主张。无为、无欲、 无知、守柔、处下这些看似难为人接受的真理, 背后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这就是“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正言若反”。其目的是要 “为无为”,实现“柔弱胜刚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 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立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 象无形;道隐无名。”(41)
道家老庄哲学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韩非列传》节选
•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
•
•
• •
(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 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 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 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 以为矰(zēng)。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 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 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 其所终。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 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生成原则: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自然:自然而然,随顺自然
老子认为,道虽然化生、覆育万物,但无丝毫占 有、主宰万物之意,而是自然而然的顺乎万物的 生长。所以,“自然”二字就是道创生万物的原 则。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 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4)
分析说明:
• 道是虚与实、体与用的统一:
冲:通“盅”,指空虚。(《说文》盅,器虚也) 用:功用、作用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 道是有与无的统一: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
有:有形质,指函盖万物的总特征、万有。 无:无形质,但又是决定万有的原因、本质。
分析说明:
• 道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宇宙的本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75)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 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65)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57)
2、治政之方
• 为无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57)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 可以示(炫耀)人。(36) 国之利器:权术之谋
• 欲不欲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3) 对稀缺资源的崇尚必将导致其升值,往往引发人丧 失理性的追逐。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天下所归往也)。 是以圣人欲上民(作民之领导),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作民之表率),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不感到重累),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 作“百谷之王”才应是圣人的理想。
四、“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
宇宙之本原 宇宙之生成 宇宙之变化
说明一:
• 为了说明人为什么要“为无为”,老子进
一步 去探讨“无为”的本体论根源 • 为了说明政治为什么要“无为而治”,老 子也必须找出“无为”的深层原因
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以往的哲人说是水、火、气、 原子。老子认为,用任何一种具体而实在的物质 来说明万物的本原,都不能函盖万物,穷极所有。 于是提出“道”作为终极的根源。
• 正因为“道”能顺乎自然,毫无主宰之意,
所以万物就遂其所生,道也才能尽其化育之 功,老子将其概括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 “道法自然”(25) • 在老子看来,道如有所作为,反而就破坏了 万物的平衡、和谐,那是对万物的为害。所 以老子要人法自然,就是要人象道一样行 “无为”从而实现“无不为”。
3、宇宙之变化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 变化原则: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0)
反: ①相反,对立面
②通“返”,同“复”,返本归原
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发展是道的运动,不给事 物以压力感是道的作用。有鉴于道的运动和 作用,必须认清和重视“反”的深层涵义。
相反相成
• 宇宙万物、一切现象无不是相反相成的
(不自生:指不自私其生。天地的运作不是仅仅为自己。)
• 老子认为,人类的聪明才智(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
和技术手段有其两面性,合理使用造福人类;肆意 盗用毁灭人类。有鉴于当时统治者利用巧智和假借 仁义危害社会的极端行径,老子提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郭店简本作“绝智弃 辩”)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郭店简本作“绝伪弃 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
第一节、老子哲学
• • • •
“为无为则无不胜” 对策 “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 “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 “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
一、“为无为则无不胜” 对策的提 出
• 时代因素:
“兵者不详之器”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 年”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原因:为其所欲为 对策:为无为则无不胜
1、宇宙之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 道是天地万物之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 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 曰远,远曰反。(25)
物:东西 生:存在 独立:不依赖他物而自存 周行:循环往复的运行 强:勉强 字:表字、别名 名:命名 大:形容道的无所不包 逝:离开起点 远:无边无际 反:通“返”,返本归源
• 知不知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不知却自以为知),病 (缺陷)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以其缺陷为缺 陷)。夫唯病病,是以不病。(71)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4)
(自逞己见;自以为是;自我夸耀;骄矜自用)
• 统治者不应局限于一己之私见,而应以常
道、常德之公心对待天下国家百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指不善,“丑”)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2)
(《乐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8)
• 任何事物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存在的,相反
相成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
1、轻利寡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谨慎。
• 老子认为,利欲之心是人类不断进步和走向毁灭的根源,对此必须
“圣人为腹不为目。”(12章)
(腹:正当生理要求 目:过多的声色物欲)
原因:“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2章) 所以,老子告诫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4)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