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庄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老庄哲学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韩非列传》节选
• 老子者,楚苦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


• •
(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 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 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 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 以为矰(zēng)。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 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 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 其所终。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 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说明二:
• 道家:因其理论以“道”为核心范畴而得
名。
• “道”在中国哲学中的含义:
其一,道路;引申为规律 其二,自然界万物的本体或本源 其三,事物发展的过程 其四,具体事物的原则、规定性
• 老子之“道”:
一身数任 宇宙本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万物本源:“可以为天下母” 客观规律:“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 也” 道 天道“损有余以奉不足” 人道“劫不足以奉有余”
1、宇宙之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 道是天地万物之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 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 曰远,远曰反。(25)
物:东西 生:存在 独立:不依赖他物而自存 周行:循环往复的运行 强:勉强 字:表字、别名 名:命名 大:形容道的无所不包 逝:离开起点 远:无边无际 反:通“返”,返本归源
1、轻利寡欲
谨慎。
• 老子认为,利欲之心是人类不断进步和走向毁灭的根源,对此必须
“圣人为腹不为目。”(12章)
(腹:正当生理要求 目:过多的声色物欲)
原因:“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2章) 所以,老子告诫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4)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7)
返本复初
• 宇宙万物由道创生,最终仍将回归其本源。
只有回归本源,持守虚静,才能从根本上不 起烦扰纷争,回复本真状态。落叶归根就是 这一道理的体现。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 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 凶。” (复命:复归本性) (16)
小 结:
• 老子的无上智慧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能
《老子韩非列传》节选续: •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 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 於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qūqiè),以诋訿孔子之徒, 以明老子之术。 •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 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 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 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生成原则: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自然:自然而然,随顺自然
老子认为,道虽然化生、覆育万物,但无丝毫占 有、主宰万物之意,而是自然而然的顺乎万物的 生长。所以,“自然”二字就是道创生万物的原 则。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 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4)
分析说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指不善,“丑”)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2)
(《乐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8)
• 任何事物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存在的,相反
相成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
• 正因为“道”能顺乎自然,毫无主宰之意,
所以万物就遂其所生,道也才能尽其化育之 功,老子将其概括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 “道法自然”(25) • 在老子看来,道如有所作为,反而就破坏了 万物的平衡、和谐,那是对万物的为害。所 以老子要人法自然,就是要人象道一样行 “无为”从而实现“无不为”。
四、“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
宇宙之本原 宇宙之生成 宇宙之变化
说明一:
• 为了说明人为什么要“为无为”,老子进
一步 去探讨“无为”的本体论根源 • 为了说明政治为什么要“无为而治”,老 子也必须找出“无为”的深层原因
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以往的哲人说是水、火、气、 原子。老子认为,用任何一种具体而实在的物质 来说明万物的本原,都不能函盖万物,穷极所有。 于是提出“道”作为终极的根源。
①区分“为学”与“为道”两种不同的认识: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 而无不为。”(48)
②强调虚静的体道方法和心态: 虚则能受,静则能观,所以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16)
(作:发生、兴起 复:事物的生灭变化)
老子认为只有排除因物欲和心志引起的对理性的纷扰, 才能体认和把握天地运行的常道。
原。作为万物产生的总根源,“道”就应 与具体事物不同,天地万物是具体事物, 可称之为“有”;“道”是形而上的存在, 只能称其为“无”。 • “无”是道之体,“有”为道之用;体先 于用,所以“有生于无”。 • 正因为道是虚、无,它就有无限的可能性, 也就不能依人的知觉去验证。所以老子开 宗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绝巧弃智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18) 强调必须关注文明的异化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严重
• 老子认为,不论是人的利欲之心还是巧利之智,都与人
3、致虚守静
类不能体认“道”的“自然无为”的狭隘认识相关。要 想改变人类自我认识的狭隘性,必须体“道”、法 “道”,认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
• 欲不欲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3) 对稀缺资源的崇尚必将导致其升值,往往引发人丧 失理性的追逐。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天下所归往也)。 是以圣人欲上民(作民之领导),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作民之表率),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不感到重累),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 作“百谷之王”才应是圣人的理想。
• 知不知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不知却自以为知),病 (缺陷)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以其缺陷为缺 陷)。夫唯病病,是以不病。(71)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4)
(自逞己见;自以为是;自我夸耀;骄矜自用)
• 统治者不应局限于一己之私见,而应以常
道、常德之公心对待天下国家百姓。
第一节、老子哲学
• • • •
“为无为则无不胜” 对策 “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 “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 “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
一、“为无为则无不胜” 对策的提 出
• 时代因素:
“兵者不详之器”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 年”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原因:为其所欲为 对策:为无为则无不胜
提出与一般认识完全不同的主张。无为、无欲、 无知、守柔、处下这些看似难为人接受的真理, 背后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这就是“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正言若反”。其目的是要 “为无为”,实现“柔弱胜刚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 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立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 象无形;道隐无名。”(41)
• 地域因素:
楚风尚柔、楚地水美、楚人柔顺
• 个人因素
学识广博,致使其思想深邃 经验丰富,方可以体认人生
对策:为无为
二、“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
• 原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地:负重载物的精神 天:涵盖万物的胸怀 道:天地之母 自然:自然而然、不做主宰、顺其自然
结论:人法自然,方可“为无为”
• 道是虚与实、体与用的统一:
冲:通“盅”,指空虚。(《说文》盅,器虚也) 用:功用、作用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 道是有与无的统一: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
有:有形质,指函盖万物的总特征、万有。 无:无形质,但又是决定万有的原因、本质。
分析说明:
• 道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宇宙的本
简介
• 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人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宋人,约BC369—286
• 身世
东周守藏史,辞官隐居 漆园小吏,著名隐士
• 影响
道家创始人—老学,道教祖师 道家继承人—庄学,《史记》“其学无所不 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
• 著作
《老子》81章,又名《道德真经》 《庄子》33篇,又名《南华真经》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75)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 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65)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57)
2、治政之方
• 为无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57)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 可以示(炫耀)人。(36) 国之利器:权术之谋
(不自生:指不自私其生。天地的运作不是仅仅为自己。)
• 老子认为,人类的聪明才智(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
和技术手段有其两面性,合理使用造福人类;肆意 盗用毁灭人类。有鉴于当时统治者利用巧智和假借 仁义危害社会的极端行径,老子提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郭店简本作“绝智弃 辩”)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郭店简本作“绝伪弃 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
三、“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
• 1、“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往来。(80)
• 美好的理想社会为什么不能实现:统治者难以抑制
的贪欲巧诈和为此而订立的不合理制度,是直接根 源。
反向作用
• 既然宇宙万物无不相反对立,就必须特别重
视负面、反面的价值,因为“高以下为基, 贵以贱为本”: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4)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 得,多则惑。”(22)
• 老子要人守柔、居下、无为、无知,因为反
面是达到正面的捷径。
3、宇宙之变化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 变化原则: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0)
反: ①相反,对立面
②通“返”,同“复”,返本归原
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发展是道的运动,不给事 物以压力感是道的作用。有鉴于道的运动和 作用,必须认清和重视“反”的深层涵义。
相反相成
• 宇宙万物、一切现象无不是相反相成的
第二节、庄子哲学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友
说明:
• 老庄之间 方法论上:为无为——齐是非 目的论上:法自然——归自然
2、宇宙之生成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生成过程:
“道”创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 抱阳,冲气以为和。”(42)
一:天地未分时的原初物质 二:天、地相分,出现阴阳二气 三:由阴阳二气所产生的中和之气
道创生万物后,即与万物同体,内存于万物之中,引 导、规定、作用于万物。 “德”蓄养万物: 内在于万物中的道,不等同于原本之道,所以老子称 其为 “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 尊道而贵德。 ”(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