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箫声咽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片)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牌名
忆秦娥,又名“秦楼月”、
“碧云深”。唐、五代的 词,多数只有词牌名,不 另标题目,宋词才盛行词 牌名和题目并列。此词牌 名的最早出处就是这首词, 始见于黄升《唐宋诸贤绝 妙词选》,题为李白作。 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 月”句,故名“忆秦娥”。
汉文帝刘恒
之墓
为别离而
年 年 柳 色 ,灞陵 伤别 。伤心
是唐代的游览 之地
重阳节
长安道
乐游原 上 清秋节 ,咸阳古道 音尘 绝 。
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行 落日的 车时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土 光辉
汉朝
皇帝的坟 墓和宫殿
音尘 绝 ,西 风 残照 ,汉家 陵阙 。
译文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 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 月。
秦娥
传说秦娥就是是秦穆公 的女儿,弄玉,她长得
非常漂亮,而且很喜欢 音乐,是一个吹箫高手。 因此,她住凤楼中,常 会传出美妙的箫声。相 传她与同样擅长吹箫的 萧史结为夫妻,过着幸 福美满的生活。
忆秦娥
词牌名
呜咽,形容箫管吹出 的曲调低沉而悲凉,
【唐】李白
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梦被打断,即梦醒。
箫 声 咽 ,秦 娥 梦断 秦 楼 月 。秦 楼 月,
THANK YOU
秦娥不仅夜不成眠,连白天出游也不忘探寻她思念的 伊人。趁重阳节出游的机会,她登高远望,希望在咸 阳古道上看到亲人归来。可她的希望最终落空了,路 上无踪无影。她伫立在秋风中眺望,这时夕阳西下, 在苍茫的暮色中仅仅可以辨认出高大的汉代陵阙了。
仄韵格(忆秦娥)
(上片)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上阕
借闺怨以写之,因作者身在秦地,即以秦女箫声 为喻。起笔有飘飘凌云之气,从箫声的悲凉(箫 声咽)诗秦娥从梦中惊醒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之后又接着写离情,灞桥折柳,因为这里是迁客 征人的伤怀之处和送行之地,更加表现了伊人相 隔一方的苦苦思念,以及作者自身对某种事物的 追念。
总结:借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词人内心对某 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为后文的追忆做铺垫。上 阕偏重于个人的悲欢离合。
下阕
直接抒发了词人怀古 伤今的情绪,把个 人的忧愁融到历史 的忧愁之中。面对 秦汉那样赫赫王朝 的遗迹(咸阳古道, 汉家陵阙),进入 历史的反思,造成 了一种悲壮的兴亡 感。意境博大,风 格浑厚。
全诗小结
作者借用上阕的个 人忧愁作为陪衬, 并通过举目河山之 异,深寓故国兴亡 之感了朝代消亡更 替的兴亡感,从而 面对历史进行反思。
李白
李白(701-762),是盛唐浪漫主义 诗歌的代表人物, 被后人誉为“诗 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的 诗以抒情为主,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 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 和谐多变,而且善于从民歌、神话中 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 烂的色彩,是屈原以后中国最为杰出 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中国古典积极 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存世诗 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 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 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 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 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辉 煌与衰亡。
文艺版
秦娥的爱人离开她很久了,有时她只能在梦里追寻。 这天晚上,她正在梦中,忽然被那凄美的箫声惊醒。 她睁眼一望,并无人影,只有一片月光照在楼头。这 样的月夜,她已不是第一次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啊,她不能不回忆起分别的情境,也不能不对离别的 时间太长而感叹,秦娥想到当年在霸陵送别的时候, 正是杨柳依依的春季,而柳色由嫩绿变为枯黄已经多 少次了啊,可如今还是不见他回家。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李 白

创作权的争辩
本诗相传是李白所做。最初是宋人将其归为李白所作。两 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之为李白之作。南宋黄 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到了明代之后 屡有质疑者。
有人从词的发展角度看,认为这首词从语言、韵调和意境 上看,都表现得相当成熟,当为晚唐以后所作。但这也未 必可援为确据。在文学现象中,得风气之先的早熟果子是 会结出来的。迄今为止,虽然没有确切不移的证据,断定 这首词必属李白之作,但也没有无法还价的证据,断定确 非李白所作。因此,历代的词评家都不敢轻率地剥夺李白 的创作权。但我们就暂且认定这首诗是李白所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