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学习资料之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
2.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编译.人民出版社,1984.15.];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道、“五行”(金、木、水、火、土)、元气、太极等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的发展遵循相辅相成、中庸和谐的辩证法则;宇宙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统一;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人工自然的扩大—— 社会形态 技术革命 经济形态 人工自然物 渔猎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知识社会 取火技术 农业技术 工业技术 信息技术 科学 原始经济 铜、铁 农业经济 建筑、城镇 工业经济 机器设备 信息经济 人工智能机 知识经济 知识产品
•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 • • • • 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和谐——渔猎文明; 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步异化——农业文明; 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对立——工业文明; 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化——信息文明;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 马克思、恩格斯以19世纪自然科学为基础,确立了辩证 自然观,它阐明了自然界从天体、地球、生命到人类的 辩证发展。 •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随着自然科学、技术与工业的 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自然观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 20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生物学、生态科学、 环境科学等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提出,把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成为辩证唯物主 义自然观的当代发展形态。
•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内容:有机整体论和自然 价值论。
• 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宗旨—— • 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 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 工业、信息业和服务业,核心是生态农 业。 • 思想观念层面:思维方式的生态化和价 值观念的生态化。 • 社会体制层面:在生态化物质生产的基 础上建立新兴的社会体制。
• 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 欧洲中世纪:古希腊时期与近代之间的中间年代。 (Middle Ages) • 自然科学、哲学的研究从属于《圣经》教义。 • 主张神创论的宇宙观,上帝创世说。 • 它以托勒密的地心说为理论支点;它以经院哲学 的形态出现;在总体上它是人类思想史中的停滞 和倒退。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作业:
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处理好客观
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 坚持()
(A)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B)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C)依赖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按主观愿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 (E)意识决定一切
下列那些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意 识活动()
(A)三思而后行
(B)是适应环境 (C)渴了要饮水 (D)趋利避害 (E)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概念:客观规律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内在的、 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 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真正发挥人的 主观能动性,反之,一味的盲动和蛮干,只会 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 为客观规律是深藏于事物内部的,只有靠主观 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特点
直观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代表
猜测性
非科学性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火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代表 缺陷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不彻底性
拉美特里:人是机器
请指出下列命题哪些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那些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人为自然界立法”; “万物皆备于我”; “心外无物”;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复合” “我思故我在”; “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系统自然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另一方面也带来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在对自然根本看法的自然观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以自然与人及其实践的相互关系阐明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了自然界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和根本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一)系统自然观的思想渊源系统自然观的思想在古代可以追溯到希腊和中国,在近代可以“追溯到莱布尼兹,追溯到……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
1不管是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00年前后)、德谟克里特(大约公元前460~370年),还是近代的莱布尼兹(1646~1716,德国哲学家)、狄德罗(1713~1784,法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60~1831,德国哲学家)都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系统,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永恒发展的。
上述这些注重研究整体和协同的思想得到当代著名系统学家普里高津的高度评价。
古代系统自然观和近代系统自然观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1)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等人都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2德谟克里特则认为宇宙是个大系统,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总和”的观点“至今仍然正确”。
3中国的《易经》等文献主张自然界是由“阴阳”和“五行”构成的统一的、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是“自发的有组织的世界”。
4《易经》认为太1路德维希·冯·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秋同、袁嘉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2《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8页。
3魏宏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DN02自然观1精品PPT课件

具有中国特点的实用科学体系; 唐、宋朝(618-1276):科技发展达到高峰。
2020/10/20
12
仪张 衡 : 候 风 地 动
2020/10/20
13
5世纪~15世纪:中国在科学技术上居于世界领先地 位,其标志是形成了:
2020/10/20
16
2、创世神话:
有关万物起源的神话,它主要包括:开 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诞生、文化发 端以及宇宙万物肇始等。
它是神话的主体部分,是原始人类早期 的自然观。
创世神话,大体产生在新石器时代。就 社会形态而言,大约在母系氏族社会中 后期。
2020/10/20
17
3、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
三是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牢固树立人 和自然的关系必须持续协调发展的观念,了 解人类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020/10/20
4
第一章 自然观的演化历史
2020/10/20
5
自然观的发展形态
古代自然观,包括三个历史上相继的自然 观形态:
神话形态的自然观 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理性形态的自然观
第一篇 自然观
自然观的历史演化和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2020/10/20
1
如何理解自然观
自然观:通俗——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 看法。
自然观:严格——是一种系统的体系, 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 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关 于自然界本质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根本 观点和系统理论。
2020/10/20
15
神话是在原始社会里,人类用幻想的形式, 按照自己的心理与愿望,对自然和社会 潜在力量所进行的描摹、解释和传述的 故事。神话以表象类比的方式来解释世 界的生成、演化。如列宁所说,这是科 学思维的萌芽与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 的一种联系。(列宁全集.38卷)。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8. 技术异化
① 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并没有直接论及技术异化问题,有关 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马克 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 治与剥削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
② 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 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1.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2.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3.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4.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是随
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 完备的
1. 社会条件
①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②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 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 景。
3. 科学技术基础
①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 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 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②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 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4. 逐步发展和完善
① 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生产劳动出发考察社会历 史,以实践概念为核心将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现代工业、资 本生产、社会发展等的关系纳入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视阈之中。 同时也关注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学 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发展以及人的解放问题。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分析 2. 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

内容摘要自然观是人类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世界的大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基础性的意义。
当我们站在舒适、安逸的现代社会,目睹狂飘突进的工业文明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势席卷全球的同时,我们也极不情愿的看到了我们的家园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
面对遍体鳞伤的自然,面对日益加剧的生存困境,作为自然之子的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试图寻求一条能真正走出困境的现实道路。
在汗牛充栋的自然观理论中,只有马克思的自然观更具批判性、革命性、前瞻性和现实性。
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思维原则出发,对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的演进进行了梳理,对远古时代的神话自然观、古代有机论的整体自然观、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自然观和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自然观的特征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对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渊源,主要是对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自然观进行了评判。
在大量文本的基础上,本文对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形成和发展作了概要式的梳理,并根据各个时期不同的理论指向,把它分为萌芽时期、建构和发展时期及完善时期。
对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内容的考察是本文的重点。
本文以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为支撑,在能动性和物质性的统一中把握人与自然的丰富关系,淦释了马克思自然观的两个基本概念,再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关系、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存在关系、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再生产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异化及其表现和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从理论的高度分析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异化的认识论根源、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通过全面考察和论证马克思自然观丰富的理论内容,在系统化和全面化的基础上展现了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实践本质和崭新特点,使马克思自然观所特有的彻底唯物性、较强的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凸显出来。
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基础上创立的人化自然观,打破了传统自然观的弊端,克服了历史上唯心主义自然观和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哲学革命,向世人展示了一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蓝图,为我们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最高的哲学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一、自然界的客观性一般说来,人类是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上来理解自然的。
广义的自然是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由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和存在形式所构成的宇宙世界。
它在时空上是无限的,是一个自组织、自演进的巨系统。
而狭义的自然是指人类栖居的地球,它是自然生态状况以及维持地球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对自然的这种界定是十分必要的,它将有利于本节内容的展开,即本节内容是在狭义的基础上审视人类的自然观,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知道,尽管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千变万化,纷繁复杂,但它们的背后都具有某种共同的本质属性,即物质性或客观性。
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它们都存在于人的意识、感觉、精神之外,离开人的意识、感觉和精神而独立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感觉和意识所反映。
世界的客观性这一命题已为人类社会的科学实践所证实。
首先,从科学史的角度看,近代科学的创立者一开始就力图用唯物论的眼光来解释世界。
欧洲中世纪的神学家沿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两分法,将世界划分为月上世界和月下世界两大部分,而且人为地作出某些猜想,认为月上世界是永恒不变和完美无缺的,它的构成物也与地上月下之间的芸芸众生是不同的,这一切都被理解为神的安排。
哥白尼首先冲破这一偏见,大胆地提出了太阳系内部完整统一的观点,开普勒运用数学语言将其精确化,伽利略通过自制望远镜从感官上证明其合理性,并加以理论上的批评总结,从世界观的高度给旧的唯心主义二元论以沉重打击,使人们认识到天上和地上都是由我们可以琢磨的物质实体构成的,而不是由神按照自己的意志预先设定的。
其次,18世纪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证明物体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改变的只不过是其组合方式和空间位置,它本身的质量和重量守恒。
这就在微观精致的意义上证实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再次,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曾使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惊呼“物质消失了”。
其实,这种思想与长期以来人们对物质概念理解的机械思维方式有关,常识和习惯使人们认为:物质应是有形的实体,或者说是“坚硬而有质量的质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前期工作
• 自1840年前后马克思发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 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到 1873年恩格斯开始写作《自然辩证法》,是马克 思恩格斯自然观创立的前期阶段。
前期阶恩格斯开始写作 《自然辩证法》
《博士论文》
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马克思)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
上述理论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以近乎 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 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 点,克服了机械论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陷。批 判地吸取了德国自然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 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马克思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 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论文中
• 表现了彻底的、战斗的无神论思想 • 勾画了辩证自然观的轮廓
•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观的讨论,集中表现在各个 时期的通信中。1858年7月14日,恩格斯写信给马 克思说,他在研究生理学和比较解剖学,并且评述 了细胞理论和能量转化规律的发现,同时指出黑格 尔的“头脚倒置”。
康德的“星云说”
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弥漫物质(星云)的演变
• 由于吸引而不断凝聚 • 由于排斥而发生旋转运动
最初的 浑沌状态
有秩序的 天体系统
“星云说”的意义
该学说从物质自身具有吸引与排斥的对立统一来 分析天体的发生和发展, 论述了恒星和星系的产生、发展史 解释了地球生成以及地球上生命起源等问题 描绘了整个太阳系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历史 第一个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 生动地论证了宇宙间的空间联系和天体演化过程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产生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产生 •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 •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前期工作 •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标志 ——《自然辩证法》
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
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
细胞的发现,揭示了动植物结构的统一性
• 施来登指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结构的基本的活的单位 • 施旺则认为细胞是动植物有机体构造发育的基础, 一切有机体都是由细胞按一定法则构成的集合物。
C.R.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 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它 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现代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 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给果。 进化学说证明了自然界的历 史发展。
•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 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在通 信中都高度评价了达尔文的 理论
目的论过去有一个方面还没有被驳倒, 而现在被驳倒了。此外,至今还从来没有 过这样大规模的证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 尝试,而且还做得这样成功(恩格斯)
“自然科学只有在物体的相互关系之中,在物体的 运动之中观察物体,才能认识物体。对运动的各种 形式的认识,就是对物体的认识。所以,对这些不 同的运动形式的探讨,就是自然科学的主要对象”
运动的规律性
• “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 恩格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性的阐述正是建立在这 一基础之上的。
• • • • •
C.赖尔的《地质学原理》
• 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地球地层渐变的理论,认为 地球表面的变迁是各种自然力(例如雨水、河流 冲刷、潮的摩擦、地震、火山爆发等)的缓慢作 用引起的,并不是超自然的力量如上帝的惩罚而 造成的巨大突然灾难引起的。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 迈尔从研究动物热的来源得到启发,论证了机械能、 热、化学能、电磁能和辐射可以相互转化,并推算 出热的机械当量。 • 焦耳通过大量严格的实验,精确地测定了热功当量, 提出了热与功之间的关系式。 • 赫尔姆霍茨则系统、严密地阐述了能量守恒原理。
辩证法是科学自然观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 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自然辩证法》确立了自然观研究的基本内容
• 自然界的物质 • 物质的运动性 •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物质定义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 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 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 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这是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全面的构想
三、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标志 ——《自然辩证法》
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开始创作《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未完成的书稿包括
• 10篇论文 • 169篇札记和片段 • 2个计划草案
恩格斯撰写这样一部著作的主要目的
“承认整个自然界的统一,存在普遍联系,可以 把包罗万象的发展过程、把自然界的所有领域、 它们的全部现象贯穿和有机地联起来”。
整 理 材 料 的 科 学
近代科学革命
搜集材料的科学
自然科学这一转变 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使思辨的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近代科学技术成就
康德的“星云说”
最 初 的 浑 沌 状 态 有 秩 序 的 天 体 系 统
弥漫物质通过 吸引而不断凝聚 排斥而发生旋转运动
太阳系(星云) 自身的运动规律
物质的运动性
• “我们从经验和理论都知道: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运动,是不能创造的,因而是它们自己的终极的 原因” • “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都是接近和分离、收缩和 膨胀,——一句话,是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的两 极对立”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之间的辩证关系
“平衡是和运动分不开的……一切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和暂 时的”。理解运动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认识了物质的运 动形式,我们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因而我们的认识就完 备了”。
•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找到了物质 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规律,为 哲学上运动不灭原理以及运动形式相互转 化的原理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一切僵硬的东西溶了, 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 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 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 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 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 运动着”(恩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