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确立了自然观研究的基本内容 自然界的物质 物质的运动性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物质定义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 “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马克思
规律是历史的
恩格斯:正如同在其他一切思维领域中一样,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适应的外来的规律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
承认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 相对静止,实际上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任何静止、任何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只有对这种或那种特定的运动形式来说才是有意义的”;“绝对的静止、无条件的平衡是不存在的” 恩格斯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恩格斯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从哲学的高度指出 “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坚定了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地位
马克思把自然看成是人的感觉、激情之类东西的“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认为只有通过“感性的存在”这种本体论本质的对象事实才能“真正地得到肯定”。他还经常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自然、物质、“全部实在”等概念。
自1840年前后马克思发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到1873年恩格斯开始写作《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创立的前期阶段。
1840年前后 马克思发表 博士论文
1873年 恩格斯开始写作 《自然辩证法》
前期阶段
《博士论文》
马克思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论文中 表现了彻底的、战斗的无神论思想 勾画了辩证自然观的轮廓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以雕塑为例:铜是其质料,某人的形状是其 形式,雕塑家是其动力,为了达到这样一座雕 像就是其雕刻的目的
以建房为例:砖瓦是其质料,房屋的设计是 其形式,建筑师是其动力,房屋的使用是其目 的
20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384-322)
宇宙论与四元素说
永恒不变的月上世界:由完美的“以太”构成;形 状是完美的球形,运动是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
辩证法思想的奠基人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COSMOS)对万物都是相同的, 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
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 定的分寸熄灭。
万物皆流、无物常驻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对立产生结合,从不一致的音调里产生出完美的和谐;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1
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
自然界
最广义的自然界,就是指自身表现具有无限多样性 的整个存在,就是我们这个宇宙的总和。包括人和 社会。
狭义的自然界即与人类社会相对立的自然界,是自 然环境的同义语。
24
中国古代哲学自然观
五行说 阴阳说 道家自然观
25
五行说
见于《洪范》,成书于公元前4或3世纪之间。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
土。 五行,译为five elements(五种元素),又译
为:five activities, five agents,five powers. 观点:五行相生相克,导致事物或现象。
8
米利都学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当代形态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涵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等,在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 例如,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能量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生物进化论阐述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这些科学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观点- 强调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自然界的辩证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例如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且生态系统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替过程中。
-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同时人类又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界产生影响。
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
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传统认识,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特殊规律,这些科学理论促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例如,量子纠缠现象挑战了传统的局域性观念,对理解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视角。
- 生命科学的进展。
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的出现,使人们对生命的本质和遗传规律有了新的认识。
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社会问题,如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的关于人类伦理底线的讨论。
- 信息技术的革命。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
例如,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球的生态环境变化,大数据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的规律。
2. 当代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地球气温升高,引发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问题。
绪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地质学原理》( 1833 ),提出“渐变论”——力图从自然的原因来解释自然,驳斥了“灾变论”和“神创说”。
地质学方面:赖尔的地质渐变论
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电磁理论 19世纪上中叶,德医迈尔、英业余焦尔、德物理生理赫尔姆霍兹、英律师格罗夫、丹麦科学家柯尔丁等,不同研究,独立发现。 揭示了热、机械、电、化学等各种运动形式的统一性,物理科学的第二次大综合,摧毁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彼此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消除了人们对于“世外造物主的最后记忆”。(物质运动处于普遍联系中) 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光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1
自然辩证法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3
2
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
01
生物学方面: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
02
细胞学说: 19世纪30年代末,施莱登、施旺,揭开了有机体产生、成长及其构造的秘密。(生命界动植物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
进化论:1859,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了物种之间的联系,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作了正确的解说,摧毁了各种唯心主义的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生命在演化中)
化学:原子分子论,周期律,合成有机物 原子论:道尔顿,世纪初,物质由原子构成;中叶,阿佛加德罗,分子论得到广泛承认;原子分子论。(物质的普遍联系) 合成有机物:上半叶,维勒从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无机界和有机界的人为的鸿沟。(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联系) 元素周期律:1869年,门捷列夫,把原来认为是彼此孤立的、各不相关的各种元素看成是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物质的普遍联系)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建设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认识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结合当下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展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启示和建议,以期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为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内涵、认识、当代价值、环境伦理学、生态文明、启示、意义、未来。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倡导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不应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和分析上,而应深入到自然界内在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
这种观念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指导我们实践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更在于它为我们把握世界的本质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认知工具。
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改造世界,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1.2 本文内容概述本文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展开讨论。
我们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分析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其对自然的认识。
接着,我们将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探讨其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应用与意义。
我们将讨论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的构建,探究马克思主义如何引领人们建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读后感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对自然深刻而独特的理解,而且这种理解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点也不枯燥。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让我认识到自然可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
以前我就像很多人一样,觉得自然嘛,就是那些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好像是我们人类生活之外的一个背景板。
但是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自然和人类那可是紧密相连的,就像一对分不开的好伙伴。
人类是从自然中产生的,就像孩子从母亲的怀抱里诞生一样。
我们吃的粮食是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呼吸的空气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住的房子也是用自然的材料建造的。
可以说,我们人类的每一个细胞都渗透着自然的元素。
而且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还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可不能小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有时候会在自然这个家里到处捣乱。
工业革命之后,我们拼命地开采资源,无节制地排放污染物,搞得自然环境是乌烟瘴气。
这时候我就想,我们人类可真是有点忘本了啊。
我们忘记了自己和自然的亲密关系,以为自己可以主宰一切。
但是自然可不会就这么乖乖听话,它开始给我们人类“使小性子”了,气候变暖、酸雨、资源短缺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个小炸弹,随时都可能给我们的美好生活炸出个大窟窿。
不过呢,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也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它告诉我们人类和自然是可以和谐共生的。
这就像是一场两个人的舞蹈,需要我们和自然相互配合。
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的规律,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莽撞行事。
就像我们不能违背四季的更替去种地,也不能不顾生态平衡去捕杀动物。
我们要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好自然,让自然也能在我们的呵护下健康地发展。
这样我们人类才能在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上长久地幸福生活下去。
读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我就像被点醒了一样。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这种观念放进心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比如节约水电,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多种一棵树。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么做,那我们和自然的关系肯定会变得更加融洽,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基本特征:
1、 主体性——凸显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并通 过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反思和批判,从主、客体间的对立转向 二者间的和谐。
2、 能动性——凸显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并通过 对人对在自然界的能动作用的反思和批判,从能动性和受动 性间的对立转向二者间的统一。
3、 价值性——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价值诉求,并通过 对价值诉求的批判和反思,性自然界内在价值和人类自身价 值间的对立,专项二者间的统一。
基本特征:
1、 系统性——“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 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特征。
2、 复杂性——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复杂性 的、非线性的和随机的。
3、 演化性——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非稳定 性的、演化的。
4、 广义性——揭示了自然界系统和社会系统 的存在和演化规律。
思想渊源: 1、 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2、 近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 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人工自然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 式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尤其是随着人类对应用 自 然科学技术后果的反思和批判而发生变革,并由此转 向生态自然观。
三、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 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主要观点:
1、 生态自然界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2、 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 3、 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 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 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动排沙、控制进水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
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2021年3月12日9时15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43/102
(2) 软系统方法论
• 软系统方法论是处理人类活动中出现问题的 系统方法。主要分析问题不够明确、任务范 围无法完全确定的情景。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102
第一节 系统自然观
• 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以 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 系统自然观提出了系统存在和演化的 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 性、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
2021年3月12日9时15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4/102
自然界的定义:
• 结构与元素的关系
2021年3月12日9时15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1
2021年3月12日9时15分
碳 60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2/102
• 3.系统的环境――与系统发生相互作 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 和。
•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 ①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控制系 统的发展变化;
2021年3月12日9时15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8/102
3、常见的几种系统科学方法
• 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方法 • 软系统方法论 • 反馈与控制方法 • 信息方法
2021年3月12日9时15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9/102
(1)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 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 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 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 到希腊人那里去。”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16、17世纪自然科学之革命
哥白尼1543年发表《天体运行论》 (地心到日心)
“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 从此自然研究便开始从神学中解 放出来。”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16、17世纪自然科学之革命
布鲁诺之宇宙无限论 (打碎天球)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16、17世纪自然科学之革命
物质要素组成的,这些共存在于一个统 一体中的诸要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甚 至是异质的。(要素与系统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
(2)组成自然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是通 过它们之间内在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才能组成有机统 一的整体。(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
开普勒行星三 定律(打破天 体正圆、匀速 运动的信条)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16、17世纪自然科学之革命
伽利略运动学(从思辨式的 质的研究到数学化的量的 研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16、17世纪自然科学之革命
牛顿完成第一次自然 科学的大综合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界定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 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 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内容:四个方面,即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 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 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
一、系统自然观
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系统所组成,各系统 间通过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相互关联, 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网络体系。
世界是由许多中间层次组成的整体,揭示 了各种系统内部的横向联系,及系统与环 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
1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系统都是由若干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与问题
b、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问题:形而上学性
由于认为世界是一个机械,而机械是被设计好、决定好、 已经完成了的,未完成的半个机械是不能运行的,不再认为 世界象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一样可以进一步发展完善,于是就 没有了发展性,于是就产生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 世界观。
马恩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对德国古典自然哲 学的超越之上。
“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 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 的人。”
——恩格斯
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思主义自然观
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c、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d、人与自然能动性与受动的统一
总之,自然辩证法主要有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 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近代机械(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自然观 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那些最早的哲学研究者们,大都仅仅把物质性的本原当 作万物的本原。因为在他们看来,一样东西,万物都是由它 构成的,都是首先从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的(实体始终不 变,只是变换它的形态),那就是万物的元素、万物的本原 了……这本体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不止一个,别的东西是 从本体产生出来的,本体则是长存的。至于本体有多少,属 于哪一种,他们的看法并不一致。这一派哲学的创始人泰利 士就把水看成本原。”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与问题
b、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问题:不彻底性 仅将唯物论应用于自然领域,为“第一推动力”式的神学 在社会历史领域留下了空间。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背景
世界的系统整体性 细胞学说、进化论、能理守恒转化定律三大发现及尿素的
——亚里士多马克德思《主义形自然而观上学》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 认为无定形是本原,阿那克希米尼认为气是本原,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本原,恩培多克勒认为水、 气、火、土四元素或四根是本原,阿那克萨哥拉 认为种子是本原。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与问题
b、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问题:机械性
拉普拉斯给出了机械决定论的经典形式,如果知道宇宙的 初始状态和所有规律,就可以推出无论是昨天还是明天任何 一个时刻的宇宙状态。
人之自由意志
……
? 前一个神经状态 神经冲动
肌肉运动 喝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一切物质系统都具有其特殊功能。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
(4)自然物质系统的特殊功能是在其与 周围环境发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 互制约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开放性、 建构性)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联系和 发展的观点。它主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在永恒的 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马克思主义自然 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系统自然 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马 克思主义自然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人工合成、电磁场理论、无素周期律等科学发现,消融了电 与磁、物理与化学、有机与无机等等事物之间的“鸿沟” 。 自然界普遍联系、做为一个系统整体的图像越发清晰。
就研究方法而言,从原来的烤问自然、分解还原到重视系 统有机性。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社会科学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