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年上海高考语文复习讲练热点1 社科类文本阅读训练带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01 社科类文本阅读训练
(建议用时:30分钟)
1.选文注重文本内容的社会文化价值和人文特性,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学、经济、思想、哲学等方面的论述型的文章。首先文化气息浓郁,文化特征明显,给考生以强烈的文化熏陶。其次富有艺术品位,能够引导考生重视人格或艺术品格的培养。再次关注人类的最新生存状态,包括科技与创新、新的消费观念等,紧贴考生生活实际。
2. 考点相对固定,命题形式相对稳定,调整幅度不大,定位更加清晰,命题难度适中。2023年是新课改后上海第二次高考,将会在2022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考生把握总体论证思路、把握文章主要论点的考查。
一、考点解读
1.“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可与“把握主要概念的内涵,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合并把握,主要是指词句理解。即能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中提纲挈领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等关键语句的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等以及不同词语、概念的关系。
2.“筛选、整合文中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可与“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排序、补充、判断等”合并理解,主要是指信息筛选。主要指根据试题要求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取舍来辨别选项信息的正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摘要、组合、概括并重新表述。“整合”指对原文信息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筛选并进行组合表述。
3.“梳理文本的行文思路”,可与“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合并理解,主要是指思路把握。即能够根据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分析作者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的逻辑顺序。
4.“用文字解释图表,完成图文转换”指能根据文章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材料中挖掘某些隐含性信息,找出图文对应信息,补充、概括、说明图表信息。
5.“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与主要是考查推断、探究能力。是指对文中未有的信息或所论述的事物根据文意进行合理预测、推演、判断、探究。
6. “评价文本所运用的材料、方法、语言的逻辑性,评价文本内容、观点的意义和价值。”
这一考点是综合性能力考查。是指在全面通读全文基础上,或结合其他材料进行分析比较作综合评价,提出自己观点。
二、复习技巧
1.以考试手册为导向,把握考点的频度,针对考试内容和要求,形成知识和方法体系。复习时重点研读考试说明,在全面熟悉能力考点基础上,对常考和非常考能力制定不同应考策略,形成相应知识和方法体系。上述考点分析中,按考试频度分析,只有考点4不常考,考点6是近年来考试新倾向,可重点关注。
2.掌握重点,加强阅读能力训练。考点中的理解词语、筛选推断信息、梳理思路等都是核心考点,需要重点加强练习以提高能力。对于常考考点,需反复练习以检测弱项,提高复习效率。
3.夯实基础,多研究真题,加强题干解读能力训练。调整心态,积极应对。打牢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二、答题技巧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解题方法
(1)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重视标题、起始段、结尾段及各段落首句的内容,弄清字面和隐含的信息,还要特别注意超出常规的新思维,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的、准确的把握。
(2)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域。
对照题目,进行第二遍阅读,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筛选出相关的文字材料,进行归纳判别,不能断章取义,以偏赅全。
(3)结合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归纳的角度与试题要求保持一致,同一问题的前后归纳角度要一致,尽量用原文词语作答,语言合乎规范。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解题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这些语句,论述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主要观点或态度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或态度是解答问题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或材料之外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①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②相似辨析:
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
3.评价文本所运用的材料、方法、语言的逻辑性,评价文本内容、观点的意义和价值的解题方法。
评价主要考查了考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作评价探究时必须尊重原文,合情合理地进行概括和阐发,要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
答题思路:
1、仔细审题,揣测命题指向。题干就蕴含了丰富的解题线索或提供了解答思路。
2、分析所给材料,得出初步结论或自己观点。
3、全方位筛选或概括文段主要论点、论据、结论,寻找理论支撑,分层论述自己的
观点。
一、【2022年上海高考秋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题目。
材料一:
①对于经济学是不是科学,学界争论颇多。达尔文曾这样解释科学:“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科学的本质取决于研究方法。判断经济学是科学的主要依据在于它在对经济现象和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运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②首先,经济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采用实证方法,超脱了价值判断,以客观态度研究经济现象。在十九世纪之前,经济学是以道德学说的面目出现的。十九世纪中期之后,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等努力使经济学摆脱价值判断,成为一门实证科学,走上了科学化之路。现在,实证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的主流。其次,经济学成功的运用了教学工具以确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经济学家把经济现象作为若干经济变量变动的结果,进而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运行规律。最后,经济学在某种假设之下分析社会现象并得出结论,再用事实来检验结论,上述方法与自然科学运用的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③现代经济学的历史仅二百余年,与典型的自然科学相比,它还是年轻而不成熟的,但他发现的许多规律已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对经济学的科学化作出高度评价,他认为:“尽管那些落后的社会科学还需要找到自己的伽利略,而经济学却已经历过自己的牛顿革命。”
④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经济学经常做出错误预测,这能是科学吗?确实经济学的预测经常失误,然而气象学作出的错误预测恐怕比经济学多得多,又有谁否认气象学是科学呢?材料二:
①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是一致的,因此经济学是科学的。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同心理学、历史学一样,经济学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