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时空的翻译理论对话和建构-2019年文档
论翻译与语言的多元文化发展
论翻译与语言的多元文化发展1. 前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但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障碍也成为制约交流的因素之一。
因此,翻译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交流手段,其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的质量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翻译与文化翻译是一种语言间的转换过程,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不仅包括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还包括各种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民俗文化等。
因此,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对源文和目标文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以确保翻译的精准和准确。
否则可能会出现过度互译或意译不足等问题。
举例来说,西方文化中将白色视为纯洁和纯净的象征,而中国文化中将白色视为忌讳和不吉利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如果将西方文化中的白色直译为汉语中的“白色”,就可能会造成意译不足或者产生误解。
3. 翻译与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内不同文化的兼容共存。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也促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翻译在多元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增进相互之间的认知和尊重。
例如,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但翻译可以通过文化适应的方式,使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容易。
在中美贸易谈判中,翻译不仅要准确地翻译语言,还要在某种意义上充当文化传播的角色,帮助两国之间彼此理解。
4. 翻译的挑战翻译虽然是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但也存在一系列的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保持准确性的同时,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另外,科技的迅速发展也给翻译带来了挑战,机器翻译、语音识别等技术的普及使翻译市场更加竞争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工作者需要保持一个深入了解的心态,勇于学习新技术,适时调整自己的翻译方法。
这将为他们在翻译市场上保持一定竞争力和优势。
5. 结论翻译不仅是促进语言交流的重要手段,还是多元文化发展的推进者。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交流的不断增强,多元文化的交融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强调一种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文化意识,认为翻译不只是一个单向的语言转换过程,还涉及到多种文化的交互和影响。
这种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作为一种相对于传统翻译研究而言的新视角,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其跨学科性。
它融合了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翻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致力于探索翻译行为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功能,了解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互和互动。
这种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使得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二、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翻译实践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翻译实践意味着意译已经成为翻译过程中常见的翻译方式之一。
意译是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以达成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转译或加工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翻译实践可以更好地体现文化多样性,弥补语言难以准确表达的不足。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翻译实践也强调翻译中的主体性。
每个翻译者都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背景的个体,需要在自己的经验和文化认知维度内进行翻译。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积极探索原文的多重文化意义,并将其传达给目标文化受众。
三、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的难点和挑战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翻译处在一种强烈的文化碰撞和融合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难点和挑战。
其中,文化转换是一项困难而又必要的任务,译者需要适应文化之间的改变和挑战。
此外,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价值观的差异、信仰体系的差异等也是多元文化视角下翻译难点。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翻译还需要解决一些技术难题。
机器翻译技术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算法,将一种语言快速、准确的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机器翻译技术存在的问题是无法在翻译过程中准确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信息含义。
《2024年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以《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英译本为例》范文
《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以《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英译本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其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与《聊斋志异》的英译本为例,深入探讨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间的互补关系,以期为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1. 直译与意译的翻译策略直译与意译是文化翻译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策略。
直译强调保持原文的形式与内容,力求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文化色彩;而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含义,追求译文的地道与流畅。
在《红楼梦》与《聊斋志异》的英译中,这两种策略均有广泛应用。
2. 归化与异化的处理方式归化与异化是处理文化差异的两种重要策略。
归化追求译文的地道性,将外来文化融入目标语文化中;而异化则注重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将外来语及其文化信息直接传递给读者。
在《红楼梦》与《聊斋志异》的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恰当运用有助于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
三、多译本互补性分析1. 不同译本的特点与优势《红楼梦》与《聊斋志异》的英译本众多,各译本在翻译策略、语言风格、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不同译本具有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为读者提供了多种选择。
2. 多译本间的互补性多译本间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对原文文化的全面传达上。
不同译本在处理文化元素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形成互补。
读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译本,更全面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四、《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英译本的案例分析以《红楼梦》与《聊斋志异》的英译本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翻译策略的实践运用。
不同译本在处理人物形象、文化背景、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
同时,多译本的并存也促进了这些作品的国际传播与接受。
五、结论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性对于文学作品的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对话
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对话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多元文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对话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
多元文化的内涵多元文化是指在同一个社会或区域内,不同的文化、民族、宗教和生活方式共存的现象。
它不仅包括语言、艺术、风俗和历史,更涉及到价值观、信仰和社会规范等多个层面。
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需要我们具备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尊重多元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社会和谐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能够有效降低偏见与歧视,促进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和谐相处。
通过文化交流和互动,各族群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价值观,从而降低冲突的可能性。
2. 提升创新能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才拥有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这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多样的文化交流能够激发创意,使得社会在各个领域都能够不断进步。
企业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更容易实现技术的突破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3. 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文化软实力的比拼。
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增强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
同时,这也能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和人才,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多元文化对话的途径为了实现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对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教育与宣传教育是促进多元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社会应当加强对多元文化的教育,让人们从小就树立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观念。
同时,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使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相互了解。
2. 建立对话平台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应积极建立多元文化对话的平台,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交流。
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
德给他们的朋友科维尔( . ,o l 的信中, E BC ) e w 谈到了他翻译波斯 诗歌时的心理:完全随意地翻译这些波斯人的诗歌, “ 给我很多乐 趣,我想) ( 他们不是令译者却步的大诗人, 而且确实需要一点艺术
加 ”在 话中, 看到的 译者与波 工。 这句 ⑥ 我们 是 斯诗人之间的 关系,
序言中竟自称给《 伊尼特》 穿上了法国骑士的衣裳, 配上了华丽的
羽毛和金银。 ” ⑤
上面的例子决不是孤立的,不忠的美人” “ 对所译作品的删改 和依据目的语文化加以修饰的状况, 在法国的 1 世纪相当盛行, 7 形成了一种风气。除了历史的原因之外, 法兰西民族的文化立场 和接受心态不能不说是一个根本的原因。在 2 世纪下半叶, 0 当世 界文化呈现出多样化, 交流与融合的呼声不断高涨的时代, 法国在 翻译外国文学作品, 特别是东方民族的文学时, 其心态依旧是完全 “ 以我为中心” 的。对所译作品的随意删修、 美化、 修饰的情况常有 发生。连博尔赫斯这样的大作家在法国翻译家的笔下, 也难逃脱 被过分“ 法兰西化” 的厄运。据拉美文学研究专家、博尔赫斯全 《 集》 中译本主编林一安先生介绍 , 《 博尔赫斯全集》 的法译本对原著 有不少“ 加工” 。博尔赫斯夫人玛丽亚・ 儿玉女士十分不满, 多次与 出版《 博尔赫斯全集》 法译本的出版社交涉, 要求重译有关篇 目, 不 然将诉诸法律。就我们所掌握的材料, 在对当代中国文学的译介 中, 法译本中存在着相当严重的“ 法兰西化” 倾向。对这一问题, 我 们在此不拟赘言, 将另文探讨。 在诗歌翻译中, 庞德与菲茨杰拉德是两个“ 创造性” 译家的代 表, 尤其在中国翻译界, 人们谈及庞德与菲茨杰拉德对外国诗的英 译时, 对他们的翻译成就和翻译方法是颇为欣赏的。但殊不知在 他们对外国诗的改造背后, 有着对所译文化的不恭及随意处置心 理。利弗威尔举菲茨杰拉德为例, 揭露了这样一个事实: 菲茨杰拉
外语文学作品如何在翻译中呈现多元文化
外语文学作品如何在翻译中呈现多元文化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变得愈发重要。
这些作品承载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而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准确而生动地呈现多元文化,成为了翻译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
多元文化的呈现首先体现在对语言差异的精准把握上。
不同的语言有着独特的语法结构、词汇用法和表达方式。
例如,某些语言可能更注重动词的变化来传达时态和语态,而另一些语言则可能通过语序的变化来实现相同的功能。
翻译时,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些差异,就可能导致原文的意思在转换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误解。
以日语为例,其句子结构常常将宾语前置,动词后置,这与汉语和英语的语序有很大不同。
在翻译日语文学作品时,就需要特别注意这种语序的调整,以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同时又不丢失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文化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对于翻译中多元文化的呈现至关重要。
每一部外语文学作品都诞生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社会习俗等元素。
比如,在翻译印度文学作品时,经常会遇到与印度教相关的内容。
印度教有着复杂的神灵体系和宗教仪式,如果翻译者对这些宗教知识缺乏了解,就很难将相关的描写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同样,在翻译欧洲中世纪的文学作品时,对于当时的封建制度、骑士精神以及基督教的教义等方面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深入研究这些文化背景,翻译出来的作品才能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原作所蕴含的多元文化魅力。
词汇的选择也是翻译中呈现多元文化的关键环节。
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
这时,翻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文化背景,灵活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直译、意译、音译等方法都可以被运用。
比如,“功夫”这个词,在英语中直接音译为“Kung Fu”,既保留了中文的特色,又让英语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一来自中国的独特文化现象。
而对于一些难以直接音译的词汇,如日本的“茶道”,则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翻译为“Tea Ceremony”,让读者能够理解其基本含义。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作者:王彩苹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8期【摘要】文章讲述了翻译应如何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发展,主要包括:翻译学、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语境多元化;翻译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取得发展所需遵循的原则;如何发挥翻译在多元文化语境交流中的作用。
通过对这三个方面一一说明,旨在让读者系统地认识和了解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研究,让译者更清楚地认识到在文化大熔炉的背景下翻译研究应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应如何促进翻译理论体系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促进翻译事业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翻译学;文化多样性;多元文化语境;翻译研究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既古老又年轻。
说它古老,是说翻译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几乎与人类文明起源一同诞生。
说它年轻,是因为正式作为一门现代学术分野的学科得到确立,还是20世纪后期的故事。
一、翻译学、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语境多元化从翻译学的整个学科来说,它包括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史研究和翻译批评研究这三个部分。
从群体学科划分理论来看,翻译学属于综合型学科。
翻译都是涉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这两个学科群的,它都带有着跨学科的性质,翻译学的跨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综合性。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跨心理,跨交际,跨学科的复杂活动。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已成为不可改变和扭转的潮流。
经济与文化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经济全球化使得文化多样化成为可能。
20世纪下半叶,翻译研究出现了两大转向:一是语言学转向,二是文化转向。
各种文化共生共存,相交相融,相辅相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是各不相同的,即,具有多元性,因此翻译所处的语境是多元化的。
二、翻译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取得发展所需遵循的原则(一)用历史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研究翻译翻译是不断地在发展的,翻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分别在不断地加深和加宽,呈现出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的态势。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看待翻译,翻译的发展受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制约,从不同阶段的翻译发展来看,可以得出:翻译带有时代的烙印,我们要把目光放长远,不拘泥于某一种翻译定义、翻译技巧等。
“翻译与多元文化”
“翻译与多元文化”作者:来源:《对外传播》2008年第09期编者按“翻译与多元文化”是前不久在上海结束的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主题。
这个主题也正是当今对外传播所面临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围绕该主题所阐述的精辟见解,蕴涵着外宣工作者深入思考的永恒话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接受专访时指出:“本届大会的主题体现了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人民对文化多样性的共同关注。
”他同时表示,我国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在国际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要建设和谐世界,就需要加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感情。
在这其中,翻译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说,翻译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工具。
原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在作主旨发言时表示:“西方文化作为几个世纪以来统治性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这一现状也使得一些西方人就认为,对他们来说是真实的东西,也必须对其他人是真实的,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曼加沙在他的主旨演讲中谈到了联合国对翻译人员的特殊要求。
他说,在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里,翻译者需要具备一种政治敏感性。
他们必须清楚自己的立场,同时把个人观点抛在一边。
此外,联合国的译者还必须对当今世界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国际和平安全、人权、环境保护等抱有极大的兴趣。
国际译联主席毕德在专访中谈及东西方交流的话题时说:“人们常常会对不了解的东西产生恐惧,并会从自己文化的角度进行猜测”,翻译的作用就是打破人们之间的沟通障碍,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
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郭晓勇在本届大会召开前夕做客中国网,他对于大会主题彰显翻译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现实世界多元化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刻阐述。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义在接受专访时详细介绍了本届国际译联人选和国际译联的发展方向。
他认为,只有整个国际社会都理解了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翻译工作是需要职业翻译来做的工作时,才能真正保证翻译的质量。
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的意义及使命
商业故事BUSINESS STORY020商业视界・Business Vision摘要: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承担着历史使命。
关键词:多元文化;翻译的意义;使命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1]它架起了一座不同语言之间沟通的桥梁,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层面上的活动,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实践活动。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承担着历史使命。
一、文化多样性与语言多元化1. 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征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洪(Clyde Kluckhohn)指出:“所谓一种‘文化’,它指的是某个人类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整套的‘生存式样’。
[2]”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各自的独特性,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呈现多样性。
不同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之处形成了它与他国文化的差异,同时这种文化也产生了自身的独特价值,抹杀或否认文化多样性,也就否认了人类社会文化的独特性以及价值。
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造的源泉”,对于人类而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文化多样性是我们人类的共同遗产。
[1]2. 语言多元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
[3] 因此,语言的多元性和文化的多样性也是紧密相连的。
它们两者都丰富着人类遗产,成为人类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化的多样性是以语言的多元为前提条件。
语言并不是一种操作性的被动的工具,而是具有能动的创造作用。
一个民族,如果他的语言一旦消失,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文明结束了。
在全球化的今天,英语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着“通用语言”的功用,英语成为国际化的语言,一方面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在消弱处在弱势地位的民族文化,我们不能为谋求与他国的交流而牺牲自己民族语言,因此维护语言的多元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多元文化的桥梁——翻译学
多元文化的桥梁——翻译学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和普遍,这对于翻译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和机遇。
翻译不仅是一门语言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方式。
翻译是多元文化的桥梁,通过它可以将各种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增进人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翻译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一、翻译学简介翻译学是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人类在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
主要研究包括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研究翻译的原理与方法,也研究了翻译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由于翻译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翻译学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学科领域。
二、翻译在语言交流中的作用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工具,翻译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沟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往往难以达成理解。
而翻译的存在能够帮助人们跨越这些障碍并实现相互理解。
在国际交流中,翻译起到桥梁的作用,它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能够更好地沟通和合作。
三、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翻译在文化交流中应用广泛。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可以促进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而翻译恰恰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工具。
通过翻译,一个国家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可以传播到其他国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这些文化。
同时,翻译也可以将其他国家的文化引进到本国,丰富人们的审美和视野。
因此,翻译在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四、翻译的挑战和机遇虽然翻译作为一种桥梁,有很多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翻译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困难。
文化、语言、专业知识、时间等问题都会给翻译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而这些困难也带来了翻译行业的潜在机遇。
对于翻译从业者而言,他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同时还需要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多元文化融合时代下的文学翻译
多元文化融合时代下的文学翻译在如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和融合变得愈加频繁和密切。
特别是在文学界,文学作品因为它们的独特性、语言和文化格局的千差万别,翻译任务和挑战同样独具特色。
如何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下完成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多元文化融合时代下文学翻译的挑战,解决方案和成果。
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文学翻译面临的第一个主要挑战是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每个语言和文化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这使得文学作品在其本来的语言环境下呈现特定的美学体验,其翻译任务变得更为复杂。
当我们从一个语言和文化转到另一个时,我们不仅需要考虑词汇和语法的转换,还需要考虑到文化、风俗和价值观。
除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外,每个人的背景、教育和个性都会影响一本书的阅读体验。
因此,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流畅度和准确性,还需要考虑如何让译本更贴近目标文化受众的背景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这可能涉及到一些文本的动态调整,以便更好地传递原著的文化价值观。
跨社会和政治环境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文学作品的翻译任务无意义地受到益处和挑战。
特别是在跨社会和政治环境下进行翻译时,这种挑战进一步增加。
这是因为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在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这进一步加深了译者在选择文本翻译方式时必须面对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此外,文学作品对一个社会或政治环境的批判可能在另一个社会或政治环境中引起不同的反应。
因此,在跨社会和政治环境中翻译文学作品时,翻译人员必须谨慎处理文本中的各个方面,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区域或文化口音。
解决方案当面对这些挑战时,译者可以采取多个策略来确保译本能够准确传递原著的语言和文化,同时让目标受众更容易通过译本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可能证明有用的方法:1. 建立专业的网络作为一个译者,与其他翻译人员建立一个积极的、多样化的和专业的网络是非常有用的。
这将使你能够分享您的经验和观点,并更好地理解翻译中的挑战和机遇。
浅析翻译在多元文化语境里的历史使命
浅析翻译在多元文化语境里的历史使命作者:李慧颖,胡大芳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7期【摘要】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作为人们沟通和交流的重要环节,对各民族的文化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和补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涌现一代又一代翻译人才从唐玄奘时期就有的“使者”名号到现代的各个“翻译大家”,所以翻译者们都应该勇敢地去担任起这一重担,不断加强在翻译领域上的研究,从而带动翻译职业蒸蒸日上和繁荣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文化交流;翻译使命中图分类号:H315.9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248-01一、引言于20 世纪 50 年代起,对翻译中遇到问题的研究走向进入了理论化的研究阶段。
一些翻译语言学家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奠基了翻译学创建的基础。
同时,国内的一些翻译研究也得到了具有长远意义性的发展。
在翻译过程的研究中,如何能够在多元文化的语境环境下,将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性难题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联系起来思考,并使其更具地方特色和语言习惯,为不同文化群体接受,成为一个需要好好探讨的问题。
二、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的使命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先生曾为一位翻译者的译作《翻译论》写下过这样几句话:“翻译有利于发展文化的多样性,而文化的多样性又有利于促进世界形势稳定发展和文化的建设。
”加利有批判性的评语,是以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谈的,从“翻译”这个名词上下了定义,鼓励人们以开放、尊重的态度面对其他不同的文化,我们从翻译实质上讲,它是一种跨文化间的语言交流行为。
面对其他不同种类的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的方式,让文化更加具有包容性,这是每个翻译者应该努力做到的。
对其他的文化提高关注和了解度,凭借简洁的文体翻译呈现最优的方式。
若各民族之间互相了解并且伴有经常性的交流时,翻译则可以发展成和原文大概一致、可取代的地步,翻译者应该清楚明白自己的翻译任务,吸收其他不同的文化,并不是为了抹灭本民族的文化。
[翻译,标准,多元,其他论文文档]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问题。
纵观中外翻译史,上下三千年,各家各派,纷纭拿斗,标准之名目,可谓繁矣,标准之论述,可谓广矣,然而能集百家之言,折衷其间,彻底、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者,还从未有过。
近年来翻译理论界种种观点层见叠出,海内海外的中国学者都在酝酿创建中国式的翻译理论体系或云翻译学,这实在是-件大好事。
然而翻译标准既然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若不先行解决,则翻译学的建立就大成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笔者将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简述如下,权作引玉之砖。
1.翻译标准难题何以久攻不克?一言以蔽之:原因在于我们思维方法上的单向性或定向性。
我们习惯于形式逻辑推理,习惯于认为一件事物不是A就是B,习惯于说:道路只有一条,答案只有一个,等等。
对”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易·系辞》)的古训,人们常作片面理解,即只看重”一致””同归”处,对”百虑”’殊途”则斥为异端,所以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不觉地沿用了单向思维方式。
无怪乎几千年来,不少译家总是挖空心思地要寻出一条绝对实用的翻译标准来,虽寻而不得,仍苦寻不止,因为他们认定必有这条标准在,只不过是现在研究得还不够深不够透,未发现它而已。
可是如果用逆向思维方式或立体思维方式想一想,假如天下本来就没有这么一条标准,你寻得出来么?而被问者自然也可以反问:何以见得一定无这条标准呢?本文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们还是先从立体思维方式说起,2.何谓立体思维方式?我所谓的立体思维方式与一般人所说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维方式大体上一样,所不同者,是要强调思维的空间性并暗示思维主体者的作用。
在我看来,其他任何一种方式(包括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而往往又是这些优点在不同的场合成了最引人注目的缺点。
就单向思维而言,其优点就在于其单向性。
人类思维若不借助于这种单向性,就无法切实地把握这个世界:因为人的认识非得有一个最初的出发点不可,经由这个点,构成认识线,再由线构成认识面。
对话与融合:基于对话理论的文化翻译研究
对话与融合:基于对话理论的文化翻译研究
张爱惠
【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10)3
【摘要】异质文化之间进行对话的首要前提就是实现其话语之间的相互对话。
只有通过语言的转换,不同文化的内容才能够被异质文化所认识、理解或接受,达到文化的大融合。
这种语言文字的转换过程就是翻译。
翻译是异质文化相互对话的必由之路。
本文从对话理论的视角下讨论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异质文化对话对于译者的重要性。
【总页数】3页(P334-335)
【关键词】翻译;异质文化;对话
【作者】张爱惠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翻译的多重对话性研究——巴赫金对话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J], 张海燕
2.视界融合与文化互动中的跨文明对话——"跨文明对话视界融合与文化互动"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四川比较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综述 [J], 王长才
3.语际书写中的文化翻译:一种“双声”的对话——巴赫金对话主义哲学观照下的
文化翻译研究 [J], 殷燕;刘军平
4.多元文化时空的翻译理论对话和建构——探析本雅明与成仿吾的翻译理论 [J], 任文贤
5.会话含义理论视域下的小说对话翻译——以The Outstation对话翻译为例 [J], 陈秀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文化时空的翻译理论对话和建构、序言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的《艺术问题》第十讲“谈诗的创造”中的一段话:“当人们试图对诗进行意译的时候,诗本身便在这种复述中消失了。
很明显,当一个诗人创造一首诗的时候,他创造出的诗句并不单纯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件什么事情,而是想用某种特殊的方式去谈论这件事情。
诗造成的效果完全超出了其中的字面陈述所造成的效果,因为诗的陈述总是要使被陈述的事实在一种特殊的光辉中呈现出来。
”①诗歌的“难于转述”的特点使诗歌翻译曲高和寡。
二、本雅明的翻译超越理论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从巴别塔故事延伸出语言堕落后的问题一一翻译。
他认为,翻译可以沟通不同语言。
但翻译有的只可能是“语言的碎片”,语言之间可以相互弥补、缝合,但无法最终制造一个圆满的结局。
因此,巴别塔无法复建,它永远只是梦想中的故事。
本雅明认为:“如果译作的终极本质只是力求效颦于原作,那么要完成翻译就渺乎其难了。
”②译者的工作是在译作的语言里创作出原作的回声,为此,译者必找到作用于这种语言的意图效果,即意向性。
翻译的这一基本特征不同于诗人的作品,因为诗人的努力方向从不是语言自身或语言的总体,而仅是直接地面向语言的具体语境。
与文学作品不同的是,译作并不将自己置于语言密林的中心,而是从外眺望林木向向的山川。
译作呼唤原作但却不进入原作,它寻找的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点,在这个点上,它能听见一个回声以自己的语言回荡在陌生的语言里。
译作的目标迥异于文学作品的目标,它指向语言的整体,而另一种语言里的个别作品不过是出发点。
不仅如此,译作更是一种不同的劳作。
诗人的意图是自发、原生、栩栩如生的;而译者的意图则是派生、终极性、观念化的。
他的翻译观点归结为:(一)“森林之喻”将文学翻译比喻道:与文学作品不同的是,译作并不将自己置于语言之林的中心,而是从外面眺望林木覆盖的山岭,译作呼唤原作却不进入林木之中,译者寻觅的是一个别无他出的所在,在那里,听得到一个以自己之声回荡在陌生语言里的回声。
(二)“切线之喻”把原文文本(SLT)与译文文本(TLT)之间的关系比喻为切线与圆周,切线与圆周在一点上轻轻相触,二者随即分道扬镳。
他说:意义在译作和原作的关系中有什么重要性呢?我们不妨打个比方,一个圆的切线只在一点上与圆周轻轻接触,随后切线即按既定方向伸向无限的前方。
同样,译作只是在意义这个无限小的点上轻轻地触及原作,随即按忠实性法则在语言之流的自由领域继续自己的行程。
(三)“陶罐之喻”如果我们要把一只瓶子的碎片重新黏合成另一只瓶子,那么碎片必须能彼此吻合,虽然他们的形状不一样。
同样,译作虽然了这个目的,译作必须大力克制那种要传达信息、 递送意义的愿 望,原作之所以重要,正因为它业已免去了译作和译者组织和表 达内容的工作。
三、成仿吾的诗歌翻译理论人》一文质疑道:“大凡我们译书,总要从著者的原书译出来才为什么不就德文的原文加以研究呢?胡先生说这个人译得不好, 那个人译得不好,于是乎他自己卷起袖子来译了一个, 到底他自己的译得好不好呢?”在指出了胡适“大错特错”的地方, 胡适译文“先后轻重完全颠倒”的问题后, 成仿吾总结道: 胡先生这般把人家的文句,译得七颠八倒,轻人之所不轻,重人 之所不重,译出这样的英文,实在不能不引为遗恨。
”除了“骂得一个淋漓外”,成仿吾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对于翻译重;三务求明了。
” 成仿吾发表《论译诗》一文,“理想的译诗必须具备四个条 件:第一它应当自己也是诗;第二它应传原诗的情绪;第三它应不用与原作的意义相仿,但译者却得一五一~地将原作的表意模 式细致入微地吸收进来,从而使得译作和原作都成了一种更伟大 的语言的可辨认的碎片,好像他们原本就属于一个陶罐似的。
为在《学者的态度》 中,成仿吾针对“学界的名人”胡适的 《骂好,德文的原本只有一句半,而英译本却译成了五句。
胡先生说明“像 问题的认识,“ 大凡译书总要一忠于原文;二慎守原文的先后轻传原诗的内容;第四它应取原诗的形式。
”将原诗一字一字翻译出来决不是译诗。
在诗歌的内容、情绪与诗形中,诗形和内容是般翻译者所最注意的。
但是原译的情绪却很不容易传过来,我们现在的翻译家尤其把它全然丢掉了,那么理想的译诗的境界能否实现呢?我以为第一条件的是诗,要看译者的天分;第二的是情绪,要看他的感受力与表现力;第三的是内容,要看他的悟性及表现力;第四的是诗形,要看他的手腕。
成仿吾将译诗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表现的翻译法( Expressive method )和构成的翻译法(Comp ositive method)。
所谓表现的翻译法,就是译者用灵敏的感受力与悟性将原诗的生命捉住,再把它用另一种文字表现出来。
这种方法和诗人获得灵感后乘兴创作相似,译者若不是与原诗的作者同样伟大的诗人,便不能得着良好的结果。
所以译诗的时候,译音须没入诗人的对象中,使诗人成为自己,自己成为诗人,然后把在自己胸中沸腾着的情感,用全部的势力与纯真吐出。
在精确把握原著的基础上,经由翻译者的“神会” 产生迫不得已的冲动,在翻译中寄寓着创作的精神。
对于原文的语神语势既要顾及,对于译文的语神语势又要力求圆润,才能真正传达出原著的神。
构成的翻译法则是:保存原诗的内容的构造与音韵的关系,而力求再现原诗的情绪。
这种方法的要点是在仿照原诗的内容的关系与音韵的关系,以求构成原诗的情绪,译者须把原诗在内容上的关系与在音韵上的关系拿稳,然后在他国语言中求出有那样的内容的字,使它们也保存那种音韵上的关系。
来,却无法达到“构成的翻译法”③境界。
四、本雅明与成仿吾翻译理论的互现 本雅明和成仿吾都承认翻译的难度, 以及对翻译者要求的标 准,本雅明的“翻译创作回声”论, 与成仿吾的表现翻译法有异 曲同工之妙。
下面笔者结合雪莱的《西风颂》的翻译来分析。
《西风颂》④有代表性的第五部分原文:Drive my dead thoughts over the uniLike withered leaves to quicken anewbirth!And,by the incantation of this verse,Scatter,as from an unextinguishedhearthAshes and sparks, my wordsamongmankind!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ed earth,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Wind,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郭沫若译为⑤:请你把我沉闷的思想如像败叶一般越乎宇宙之外促起一番新生 !你请用我这有韵的咒文 ,把我的言辞散布人间 ,好象从未灭的炉头吹起热灰火烬 然而一般的人每每只把原诗一字一字地翻译出来,也依样排列出-verse hind! ”请你从我的唇间吹出醒世的警号严冬如来时,哦,西风哟,阳春宁尚迢遥?王佐良译为⑥:把我的腐朽思想扫出宇宙,扫走了枯叶好把新生来激发;凭着我这诗韵做符咒犹如从未灭的炉头吹出火花,把我的话散布在人群之中对那沉睡的大地, 拿我的觜当喇叭, 吹响一个预言!呵, 西风,如果冬天已到, 难道春天还用久等? 江枫译为⑦:请把我枯萎的思绪播送宇宙,就像你驱遣落叶催促新的生命,请凭借我这韵文写就的符咒,就像从未灭的余烬飑出炉灰和火星把我的话传遍天地间万户千家,通过我的嘴唇, 向沉睡未醒的人境,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 风啊,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整体上看这三首译做都比较成功,从郭译来看,他抛开原诗格律不管,在译文中根据行文重建了一套格律。
译文完全打乱了原诗的语序词序的安排,并且对于格律的处理也是依据汉语的行文,并未顾及英诗的十四行诗的格律, 看来郭译相对于译出语(SL) ,更偏重于照顾译入语(TL) 。
郭的翻译实践体现他的“风韵”的翻译理论,同时也是成仿吾表现翻译法的最好例证。
同时与本雅明所说的原作是译作的出发点吻合。
王佐良于1947 年曾赴英国牛津大学研究英国文学,是我国外国文学方面的专家。
他的《西风颂》译本既忠实原文,又对原文的某些地方作了大胆的变异。
正是印证了本雅明的“切线之喻”,译作只是在意义这个无限小的点上轻轻地触及原作,随即按忠实性法则在语言之流的自由领域继续自己的行程。
江枫的译文特点在于完全忠实于雪莱原诗,在遣词造句上尽可能贴近原文。
在英诗的格律上,他拒绝生硬的移植,而是采纳了汉语诗歌可以接受的成分;建行分节都保持了原诗的形态;韵脚,他力求按照原诗安排,但当照搬形式有损于内容的表达时,他又不拘泥于原诗的形式。
这正是“陶罐之喻”理论的说明使译作和原作都成了一种更伟大的语言的可辨认的碎片,好像他们原本就属于一个陶罐似的,译作出发原作进行在创作。
同时具备成仿吾所说的理想译诗的四要素,是构成翻译法的例证。
五、结语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实质是翻译超越论,反对直译和硬译,成仿吾的翻译理论相对保守一些,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之上强调创作性,同时对翻译者的素养提出要求,二者的共同点都是强调从原作出发,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肯定翻译不是被动消极的过程,注重翻译的创作性,力图寻找不同诗歌语言的互补。
注释:®[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②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③成仿吾.论译诗[J] .创造周报,第18号,1923年9月9 日.④雪莱.雪莱诗选小序[J] .郭沫若译.创造第1卷第3 期,1927年8月25 日.⑤卞之琳译.英国诗选[M]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⑥王佐良译.英国诗文选译集[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⑦雪莱.雪莱诗选[M] .江枫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任文贤,重庆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