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简介
一、历史文献:
1、正史:一志、二史、八书。

•陈寿:《三国志》、李延寿:《南史》、《北史》
•房玄龄(唐太宗):《晋书》、沈约:《宋书》
•萧子显:《南齐书》、姚思廉:《梁书》、《陈书》
•魏收:《魏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
•2、其它:世说新语、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华阳国
志、水经注等
二、敦煌吐鲁番文书及敦煌吐鲁番学
三、近现代著作:
吕思勉、陈寅恪、唐长孺、王仲荦、马长寿、周一
良、汤用彤、何兹全、田余庆、胡守为等人的著作
一、东汉末年的军伐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趁机扩张自己的实力。

董卓、袁绍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实力派。

●何进谋诛宦官,反为宦官所杀。

中军校尉袁绍率军诛杀宦官。

董卓趁乱
领兵进入洛阳,废少帝,另立献帝,自称相国,独揽大权。

190年,关东军阀推袁绍为盟主,进讨董卓。

●董卓之乱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导火线。

3、曹操崛起的原因
●曹操根据毛玠、苟彧谋划,于建安元年将处于困境的汉献帝从洛阳迎到自
己势力范围内的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作为傀儡,并迁都于许。

从此,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政治上主动,号召力增强。

●他采纳枣祗建议,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后推广到许多州郡,史称
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从物质供应上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他精通《孙子兵法》,是今存为此书作注的第一人。

著有兵书十万余言。

善于运用古代军事学说和战略战术,“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

●他多次下令求贤,要求“唯才是举”。

与东汉重视德行、门第不同,只要
才干杰出,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使出身微贱,不懂儒家经术,不仁不孝,名声卑污,他都考虑予以重用,甚至拔为大将、牧守。

豪强大族率众投奔者,也极力笼络,崇以官职。

因此,他又不完全否定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

部下对他如不竭诚效忠,一经发觉,立即清除,毫不容情。

“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手下人才济济。

●曹操“揽申、商之法术”,受先秦法家思想影响很大,不官不功之臣,不
赏不战之士。

强调“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在此思想指导下,他残酷镇压农民反抗。

同时对豪强大族的不法行为也往往给予严厉打击。

官渡之战(200)
200年(建安五年),终于爆发了著名的“官渡之战”。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一带。

开始,袁军气势旺盛,直逼官渡。

曹操声东击西,斩袁军大将颜良于白马、又杀文丑于延津。

然后以逸待劳,与袁军在官渡对抗半年。

后利用许攸来降之机,亲率轻兵五千人夜袭乌巢,歼敌七万余人,袁绍仅率八百多人逃回河北。

204年,曹操发兵尽取袁绍之地207年东征乌桓,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三、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
208年曹军进至长江,乘船顺江而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湖北嘉鱼)相遇。

曹军远道而来,不习水战,加之瘟疫流行,战斗力下降。

鉴于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的情况,曹操错误地令士兵将战船用铁环连接起来。

周瑜利用天时地利,巧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乘东南风向曹营发动火攻,一举击溃曹军。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史学家称之为“赤壁之战”。

1、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魏文帝曹
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
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
●①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州郡中正只能由本
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

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

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

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②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
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

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
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

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

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③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中正
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

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④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
升品或降品。

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

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称“黄籍”,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

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

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2、九品中正制的评价
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

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

汉末大乱造成人士流移,给乡间评议带来困难,用人不可能一一核之乡间。

曹操当政的二十多年中,用人“决于胸臆”、“各引其类”的情况大量存在。

然乡闾评议并未完全废弃,史称曹操平定荆州时,托
当地大名士韩嵩“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又称替曹操主持选举的崔琰、毛蚧“总齐清议,十有余年”,所谓“总齐清议”就是掌握和平衡各地的清议。

曹操对乡闾评议并未笼统否定,反对的只是汉末乡间评议中产生的弊病。

他纠正的办法一是提倡“唯才是举”,以反对虚伪道德和名实不符;二是压制朋党浮华和私人操纵选举,力图将选举之权控制在政府手中。

九品中正制的许多特点在曹操当政时期已有萌芽,曹丕、陈群进一步加以制度化。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它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重要,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

后赵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复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权,但似乎并未设中正之职。

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

崔浩曾欲恢复分别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杀。

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

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

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完
2、屯田制与租调法
曹魏建国后,发展经济的措施仍然主要是实行屯田制。

当时的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形式:所谓民屯是把召募来的流民和收编的黄巾军家属按军事制度编制起来,专门从事农业生产。

民屯的组织系统自上而下是大司农→典农中郎将→典农都尉→屯司马→屯(田客五十人)。

军屯又叫兵屯,是由军队进行的屯田。

屯田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与屯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

规定“收田租亩四升,户生绢两匹,绵三斤”。

3、司马氏夺权
●司马懿的崛起:曹丕的任用,地位渐隆,对蜀汉、辽东的战事,提高了
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
●司马懿与曹爽的矛盾:曹爽推司马懿为太傅,夺司马懿的权,司马懿装
病迷惑曹爽
●正始之变:249年,司马懿率兵夺曹爽军权,杀爽、熹等,夷三族。

●司马氏执掌曹魏军政大权,清扫曹魏忠臣。

杀王凌、李丰、夏侯玄、毋
丘俭、诸葛诞,废齐王芳,立十四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忠于曹魏的内外势力大体翦除。

第二节诸葛亮治蜀
●一、辅佐蜀汉,三分天下
●二、法令严明,赏罚必信
●三、平定南中,巩固后方
●四、以攻为守,多次北伐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九品中正制
●2、简要回答
●(1)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而不能统一全国?
●(2)简述诸葛亮的生平事迹。

●3、论述题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结束的?
●(2)评曹操的是非功过。

1、西晋初年的社会经济——户调式(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户调式是西晋的基本经济和财政制度。

是灭吴、统一中国的当年颁行的。

其中主要包括土地占有制度、赋税制度和有关贵族、官僚的待遇等的若干规定。

●三国时期,田地的占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封建国家所有,多以屯田
的形式进行经营;一类为私人占有,多集中在世族门阀的手中。

曹魏后期,政治日益黑暗,许多屯田被贵族和大官僚据为己有,大量的屯田客了沦为私家的农奴。

尚残存在国家手中的屯田,其剥削不断加重。

至魏末晋初,“持官牛者,官得八分,士(屯田客)得二分;持私牛及无牛者,官得七分,士得三分。

”(《晋书·传玄传》)。

屯田客的生活十分困难,这样的屯田实在无法继续下去。

公元264年(魏咸熙元年),“罢屯田官”(《三国志·魏书·陈留王奂纪》),凡是典农中郎将,都改为郡太守,典农都尉都改为县令、长。

于是,大量的屯田客转化为自耕农,也有不少田地和屯田客为贵族或官僚所霸占。

●晋武帝颁行户调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均分土地,限制土地兼并,以保
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1)、占田制
●占田制也叫做占田课田制,是把占田制和田税制结合在一起的。

《晋书·食
货志》曰:“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

其外,丁男(《晋昌·食货志》: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为老,不事。

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

”“占田”数是国家准许农民占有田地的数量,“课田”数是国家征收田租(税)的亩数,每亩纳粮八升(《初学记》卷二七《宝器部·绢第九》引《晋故事》:“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绢三匹,绵三斤。

”)曹魏之制,田租每亩四升,西晋的田租高出曹魏一倍。

●在当时的土地占有极不平衡的情况下,要人们按照规定的数额占田,是
不可能的。

占田之数既不按照规定,而有多有少,那么课田要按照规定就极不合理,就会优容富者,苛剥贫者。

2)、户调制
●户调制是征收户税的制度。

《食货志》又曰:“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
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

”还对边郡及少数民族的地区的“户调”
作了具体规定。

边郡与内地同等之户,近的纳税额的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

少数民族,近的每户纳布一匹,远的纳一一丈。

户调不分贫富,以户为征收单位,这对广大劳动人民是很不利的。

曹魏之制,每户纳绢二匹,绵二斤。

西晋的户调额比曹魏增加了二分之一。

(3)、品官占田荫客制
●品官占田荫客制是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的经济特权的制度,但也有贵
族、官僚们的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一个“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
兼并和隐瞒户口的情况。

《食货志》曰:“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贵贱占田。

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

每低一品,少五顷,第九品占田十顷。

“又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

品第六已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

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五十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

”衣食客和佃客为私家人口,归主人役使,不再负担国家徭役。

●实际对于贵族、官僚的占田、荫客不能起限制的作用。

门阀制度
实行“二品系资”后必然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即只有据有较高官位(五品以上)的人及子弟,可以获得人品二品,只有人品二品才具有铨选和升迁较高官位的资格,而有了较高的官位,又可以继续获得人品二品。

逐步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之局面。

特点:官品决定人品和门第高下
西晋的门阀世族
西晋王朝是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为维护世家大族的权力。

西晋政权通过实行六等之封的分封制,发展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又实行品官占田荫亲荫客制,使世家大族的势力进一步发展。

门阀制度的弊端
●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
●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造成大量的冗员;
●再者,极大地助长了奢侈的风气
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垄断上品的工具
●中正官已完全被世家大族把持。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世家门第完全成为
评定官品的唯一标准。

只重门第不再注意乡议、德行、才能,形成计资
定品的门选。

因而出现“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出现。

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培植门阀们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

段灼曾对晋武帝说:“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
涂(途)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筚(bi闭)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
沉者哉。

”(《晋书·段灼传》。

筚门,用荆竹编制的门。

喻寒门。

陆沉,隐
居。


●这样,九品中正制已不再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情况。

恩荫制度和品官占田荫亲荫客制
●西晋实行恩荫制度,一品官可以恩荫子弟为五品的中书、黄门侍郎;三
品的子弟恩荫为六品的秘书等。

●官吏按官品分为九等,占有不等的田地,一品官占50顷,以下每品减5
顷,九品官占田10顷。

●同时,官吏和贵族可以荫庇亲属,按品官大小,大者荫九族,小的荫三
世。

凡受荫的亲属免向国家交纳田租和服徭役
三、八王之乱
●1、藩王拥兵
曹魏时期,其政治制度基本上沿用了汉武帝以来的制度,即高度的中央集权制。

虽亦封立王、侯,但都是虚爵,有一定的荣誉和俸禄,却无实权。

王侯即使在封国之内亦是如此。

所以人们说:这是“奇地空名,而无其实”。

(《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注引《袁子》)
司马炎代魏,认为魏之灭亡,是由于无宗室以为藩辅之故,所以就改变了曹魏的这一制度,学习西周,大搞分封。

希望司马氏的统治会因此而“历纪长久,本支百世。

”(《晋书·宗室列传》史臣曰)尤其是诸王常常出镇一方,拥有众多的士卒,又得自置官吏,实是一方的土皇帝。

又对诸王分别委以重要职务,如侍中、中书监、刺史、将军、都督诸军事。

这样,宗室诸王既可以左右朝政,又能割据一方。

《晋书·八王列传·序》曰:诸王“出拥旄(mao毛)节,莅(li利)岳牧之荣;入践台阶,居端揆(kui葵)之重。

”这样的制度严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制度,这是西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290年,晋武帝死,其子惠帝是个白痴,不能控制朝纲,皇后贾南风荒淫无耻,垄断朝政,史称“贾后之乱”。

291年,贾后密诏楚王玮入京,杀死当政大臣杨骏及刚刚辅政的汝南王亮。

又以“矫诏擅杀”为名,杀掉了楚王玮。

296年,贾后诏赵王伦入京稳定政局。

赵王伦设计使贾后杀死太子,又以为太子报仇为名杀贾后及其党羽,然后废惠帝,自称皇帝。

齐王冏、成都王颖、河间王颙起兵讨伐赵王,长沙王乂和东海王越也被卷入。

306年,东海王入朝专政,毒死惠帝,另立怀帝,杀死仅存的河间王和成都王,八王之乱才宣告结束。

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四、永嘉之乱及西晋的灭亡
1、五胡内迁
八王之乱以后,西晋王朝受到严重削弱。

在这种情况下,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相继内迁。

当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之为“五胡”。

五胡加上南方的巴人,合称“六夷”。

匈奴迁往晋北,鲜卑迁于代郡及云中一带。

羯人被称作匈奴别部,居上党及太行山一带。

氐、羌大部迁至关中。

至于巴人则迁于汉中、略阳等地。

2、永嘉之乱
西晋末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羌、巴等族相继起义,其中巴人李特李雄父子起义声势较大。

304年克成都,建立成汉。

304年,匈奴人刘渊打着尊汉的旗号,建立汉国。

308年称帝于平阳(临汾)。

310年,刘渊病死,其子刘聪继位,311年,派石勒消灭晋军主力十万,又派刘曜攻克洛阳,俘杀晋怀帝以下三千余人。

怀帝之侄在长安称帝,是为愍帝。

316年,刘曜围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

历史上将这件事称作“永嘉之乱”。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八王之乱五胡六夷
●2、论述题
●(1)评西晋的门阀制度。

●(2)论西晋的占田制与课田制。

●3、思考题
●(1)西晋统一短暂的原因是什么?
二、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主持,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

反映出在王氏在东晋政权中的重要作用。

元帝对王敦甚至有“请避贤路”的表示。

这种“君弱臣强”的局面,是司马氏与以王氏为首的各大族“共天下”的结果。

司马睿对大权旁落不满,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企图排斥王氏权势。

素有野心的王敦于永昌元年(322)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直扑石头城(即建康)。

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

王敦攻入建康,杀戴渊等,刘隗投奔石勒。

同年闰十一月,晋元帝忧愤病逝。

门阀政治
仕宦之家门前记述功状的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称“阅”。

阀阅,先秦以来,阅仅指个人仕途中的功劳。

东汉以后因世家大族兴起,一个家族中往往多人出仕,于是出仕者的阀阅便又成为家族荣誉、声望的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相当于门第。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东晋一代政治史,大部分时间是表现为几个执政家族兴衰交替的历史。

东晋门阀政治的代表家族:
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
陈郡谢氏太原王氏
东晋门阀氏族的政治、经济特权
▪王氏兄弟之后,百余年中,东晋朝政则相继由王、庾、桓、谢等几大士族执掌。

当时,士族有北方侨姓和土著吴姓之分,侨姓地位高于吴姓;
官职有清浊之分,录尚书事、中书令、尚书令等清职要官几乎全被高门
大族把持,寒门庶族只能充任低官浊职。

▪经济上,门阀大族享有充分的特权。

东晋实行“给客”制度,官吏依品级荫客的数量比西晋时有所增加,如一品官由荫客15户增加到40户。

门阀士族不仅按官品占田,大肆兼并土地,建立田庄,而且霸占原来属于
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
▪为了维护士族门阀的政治经济特权,东晋政府制定了《十八州士族谱》,专门设置官吏管理,以防庶族假冒。

士庶的界线比前更加严格,车服异
制,互不通婚,不相交往。

东晋门阀政治的代表家族:
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
陈郡谢氏太原王氏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

▪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
尖锐这样一个外部条件,如果以上这三个条件缺少一个,都不会有江左
百年门阀政治局面。

▪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

……动乱的方式较多地表现为长江上下游之争,因为在士族专兵条件下,彼此制约的士族,其权力的分配正是表现为长江上下游实力的相持。

但是,上下游的这种关系又受南北民族矛盾的制
约,冲突一般是适可而止,较少达到决裂地步。

——田余庆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

东晋一朝,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门阀政治才能维持。

从宏观考察东晋南朝近三百年总的政治体制,主流是皇权政治而非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流。

门阀政治的存在是暂时性的,过渡性的,它是从皇权政治而来,又依一定的条件向皇权政治转化,向皇权政治回归。

皇权政治的各种制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终于与北朝合流而形成隋唐制度的重要渊源。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东汉仲长统《昌言》:“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交游趋富贵之门,二俗;畏服不接于贵尊,三俗。


——马总《意林》卷五引
风气,制度
西晋惠帝元康(291-299)年间,尚书吏部郎李重上奏:“如〔癸酉〕诏书之旨,以二品系资,或失廉退之士,故开寒素以明尚德之举。


——《晋书》卷四六《李重传》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鼎盛时期:东晋、南北朝前期
特点1:门品决定官品
魏晋时期按官位高低形成的门阀制度,东晋以后逐渐转化成按血统高贵与否区别的门阀制度,出现了“膏腴之族”、“华族”、“次门”、“役门”等长期内一般不因官位有无、高低而发生变动的社会等级。

衰落时期:南北朝后期
士族在官吏选拔与任用上所享有的特权逐渐削弱,寒人或庶人在官员中比重增加。

结果士庶界线难以坚持,清浊之分逐渐淡化以至消失。

随后门品失去了意义。

至隋,九品中正制亦被废除。

《资治通鉴》卷一二九《宋纪十一》:
大明五年(461)“是岁,诏士族杂婚者皆补将吏”。

胡注:“杂婚,谓与工商杂户为婚也。


《南史》卷七一《沈峻传》:
“家世农夫,至〔沈〕峻好学,……为兼国子助教,……兼五经博士”。

陈霸先以寒人夺得帝位,更开了南朝从未有过的先例。

二、侨置与土断
侨置是东晋王朝安置移民的重要措施。

即在江南地区建立侨置郡县。

当时北方士族与普通百姓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

保持原有的籍贯。

统治者因而设置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士族,从而形成州中有州,县中有县的“插花地”。

这种情况在南朝时期也实过。

土断是废除侨置郡县的措施。

当时侨置州县无一定边界,不征租税徭役,大士族广占田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晋成帝时下令土断,把侨置郡县的户口编入原来的郡县。

永嘉南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