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总目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总目

第1辑(1979年5月)北凉承平七年(449)写经题记与西域通往江南的道路唐长孺王真保墓志考释陈仲安王伯当——隋末农民战争资料札记黄惠贤魏晋间的乌丸与“护乌丸校尉”陈国灿千唐志斋藏石目录(上)谭两宜编,黄惠贤、陈国灿、程喜霖校订第2辑(1980年12月)贞观十四年(640)手实中的“合受田”唐长孺《常何墓碑》写本录文《常何墓碑》跋黄惠贤跋《武周张怀寂墓志》陈国灿敦煌石室所出《唐某市时价簿口马行时沽》书后朱雷千唐志斋藏石目录(下)谭两宜编第3辑(1981年11月)跋吐鲁番所出唐代西州差兵文书唐长孺僧懿及《伐魔诏》一书黄惠贤北凉的按赀“配生马”制度朱雷李显甫开李鱼川之时间考卢开万华陀之死及其生卒年程喜霖高昌郡纪年唐长孺敦煌发现计账式的文书残简——大英博物馆所藏斯坦因带来的汉文文书六一三号(上)[日]山本达郎著、谭两宜译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古代及考古中心研究所藏吐鲁番所出汉文佛经残文书目录前言彭肇兴译第4辑(1982年12月)跋《敬史君碑》唐长孺《程知节碑跋》补黄惠贤敦煌所出诸借契年代考陈国灿麴氏高昌王国的“称价钱”朱雷《魏书·陆俟传》所载盖吴之死辨疑卢开万北府与北府兵杨德炳释烽铺程喜霖跋郗昂《歧邠泾宁四州八马坊碑颂》王世平律令格式陈仲安附录一:唐神龙散颁刑部格附录二:唐开元水部式敦煌发现计帐式的文书残简——大英博物馆所藏斯但因带来的汉文文书六一三号(下)[日]山本达郎著,谭两宜译对均田制末期敦煌地区土地四至记载的考察(一)[日]山本达郎著,孙晓林译第5辑(1983年12月)唐代的内诸司使(上)唐长孺释“艻”、“棘”李格非《魏书·杨播传》“自云弘农华阴人”辨唐长孺读《周书·于谨传》书后黄惠贤对未刊敦煌借契的考察陈国灿唐代“手实”制度杂识——唐代籍帐制度考察朱雷贞观以后唐政府在北方的限奴措施卢开万关于北府兵的兵数与兵将来源杨德炳唐代烽堠制度拾零程喜霖跋管元惠神道碑陈仲安跋四川茂汶县北较场坝点将台唐代石刻题记陈仲安《唐昭武枝尉曹君(通)神道碑》跋鲁才全关于均田制末期敦煌地区四至记载的考察(二)——现在的户主和过去的户主[日]山本达郎著,孙晓林译第6辑(1984年12月)唐代的内诸司使(下)唐长孺读《心斋十种》本《襄阳耆旧记》书后黄惠贤唐代瓜州途程——唐开天“过所”实地考察小记陈国灿释“不良人”与“白水郎”——读《唐大和上东征传》质疑朱雷南朝齐梁时期“三调”、“三课”考释卢开万唐代的“驿家”和“馆家”试释鲁才全读史札记二则杨德炳读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二则程喜霖都督散考陈仲安《武经总要》的编纂和版本孙继民唐代均日制的给田基准考——特别以吐鲁番的实例为中心[日]土肥义和著,冻国栋译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一)[日]池田温著,李步嘉译第7辑(1985年12月)读《僧传》论两晋南朝的吏力唐长孺读纪昀等辑《邺中记》书后黄惠贤敦煌所出粟特文信札的书写地点和时间问题陈国灿《伍子胥变文》、《汉将王陵变》辨疑——读敦煌变文札记(一)朱雷读《三国志·高柔传》书后卢开万《盖蕃墓志》考释鲁才全四姓试释杨德炳《唐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某人行旅会验》考——读《吐鲁番文书》札记之一程喜霖李筌《太白阴经》琐见牟发松北魏军镇考补牟发松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二)[日]池田温著,李步嘉译第8辑(1986年12月)晋郛休碑跋唐长孺唐代的“三司”陈仲安有关襄阳《羊祜碑》的几个问题黄惠贤八、九世纪间唐朝西州统治权的转移陈国灿《捉季布传文》、《山远公话》、《董永变文诸篇》辨疑——读敦煌变文札记(二)朱雷北魏政府徙民的形式与内容卢开万跋武周《袁公瑜墓志》鲁才全论东晋王导的基本政策杨德炳《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西州都督府勘给过所案卷》考释——兼论请过所程序与勘验过所(上)程喜霖《李卫公问对》辨析孙继民唐代都督府的置废牟发松吐鲁番所出《唐勒依限征纳税钱文书跋》冻国冻第9、10辑(1988年12月)跋元怿墓志(陈仲安)对高昌国某寺全年用月帐的计量分析——兼析高昌国的租税制度陈国灿从葬仪看道教“天神”观在高昌国的流行陈国灿敦煌藏经洞所出两种麴氏高昌人写经题记跋朱雷《舜子变》、《前汉刘家太子传》、《唐太宗入冥记》诸篇辨疑朱雷东汉至魏晋户口数的变化及其实质一一魏晋南北朝户口数研究之一卢开万西晋的课田与田租卢开万跋武周《崔玄藉墓志》鲁才全武周《匹娄焕德墓志》跋鲁才全汉末的琅邪郡与琅邪的诸葛氏杨德炳西晋末年长江中下游农民起义的几个问题杨德炳《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西州都督府勘给过所案卷》考释——兼论请过所程序与勘验过所(下)程喜霖唐西州张无价及其相关文书孙继民魏晋南朝的行台牟发松东魏北齐的地方行台牟发松隋代人口的若干问题管见冻国栋唐代民族贸易与管理杂考冻国栋辑校《邱中记》(晋)陆翙著,黄惠贤辑校第11辑(1991年4月)唐长孺教授八十大寿纪念专辑汉唐间中央行政监察权力的分合陈仲安《隆中对》实现过程中的条件和机遇杨德炳孙吴世袭领兵制度探讨高敏正始玄学新议王延武关于东晋侨州郡县的几个问题夏日新《玄都律》年代及所见道官制度姜伯勤释道安南投襄阳疑年考朱雷许逊与净明道张泽洪试论南朝道教缔造者陆修静钟国发北朝的兵役、番兵和资绢鲁才全《魏书·官氏志》载太和三令初探黄惠贤、聂早英六镇起义前的北魏行台牟发松唐代的诞节张泽咸唐代的御史台狱王素唐代的科举与官僚入仕齐陈骏唐代闽中进士登场与文化发展管见冻国栋唐代度支职事由简变繁论略何汝泉唐代户税若干具体问题探讨卢开万唐李皋治理江陵事迹辨析—一读《两唐书·李皋传》札记李文澜唐五代的僧侣地主及僧尼私财的传承方式张弓唐代的行军统帅孙继民唐及五代的魏博镇方积六高昌国的占田制度陈国灿《唐垂拱元年(685)康尾义罗施等请过所案卷》考释程喜霖关于唐前期西州设“馆”的考察孙晓林敦煌文书与唐五代北方地区的饮食生活(主食部分)黄正建曹仁贵归奉后梁的一组新资料李正宇唐长孺先生主要著述目录石墨林编后记第12辑(1993年4月)钱塘杜治与三吴天师道的演变唐长孺刘黑闼起义和唐镇压措施的变化黄惠贤“武德政治”浅析黄惠贤唐麟德二年西域道行军的救于阗之役——对吐鲁番阿斯塔那四号墓部分文书的研究陈国灿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一)陈国灿汉末行政区划疆界之更易与诸葛武侯“卧龙处”考朱雷隋唐五代的乐工乐户卢开万刘备与诸葛亮杨德炳夷陵之战蜀师为何由“忿兵”变为“縻军”杨德炳读《周利贞墓志》书后鲁才全杜孚与赵含章——《杜孚墓志》跋鲁才全道科“命籍”、“宅录”与汉魏户籍制的一个侧面——读陆修静《道门科略》札记之一冻国栋读隋书札记二则冻国栋“阴山却霜”之俗解何德章评丘古耶夫斯基对敦煌所出某些籍帐文书的考释王克孝东晋南朝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上)张宇道教文化与盛唐诗人石云涛大正藏《目录部》《史传部》高昌事辑柳洪亮近年来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日]窪添庆文著,牟发松译,李少军校第13辑(1994年12月)《兵车行》写作年代质疑唐长孺南北朝前有关谢氏家族的几个问题初探黄惠贤谢鲲年表黄惠贤《谢府君神道碑》推证黄惠贤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二)陈国灿唐乔师望职官年谱陈国灿《李陵变文》、《张议潮变文》、《破魔变》诸篇辨疑——读《敦煌变文集》札记(四)朱雷读《宋书·雷次宗传》书后卢开万读《唐代墓志汇编》札记鲁才全关羽北征之谜试解杨德炳读《南齐书·王融传》论南朝时期的琅琊王氏何德章《南齐书·东南夷传》记北魏攻百济事纠谬何德章唐前期关中灾荒、漕运与高宗玄宗东幸石云涛唐代东都留守考程存洁东晋和后秦佛教界的交往周健东吴世袭领兵制形成于何时王大胜入唐僧带来的公验和过所[日]砺波护著,龚卫国译,陈国灿校《曲石唐志目》校补鲁才全第14辑(1996年6月)曹魏中军溯源黄惠贤落后于时代的用人观念——刘表之悲剧原因探王大胜读史札记二则陈金凤谯国恒氏与淝水之战杨德炳南北朝交聘中所见南北文化关系略论牟发松北魏鲜卑族人名的汉化——读北朝墓志札记之一何得章北魏的兵制与社会——“从兵民分离”到“军民分籍”[日]佐川英治《〈魏书〉点校商榷七十例》一文献疑何德章长乐冯氏与元魏宗室婚姻关系考——以墓志为中心鲁才全唐代“均田制”实施过程中“受田”与“私田”的关系及其他朱雷唐代科举制度中贡举类特殊科目及其考试卢开万唐代前期的岢岚镇与岢岚军——读敦煌所出《诸道山河地名要略》残卷札记之一冻国栋有关高力士和广东冯氏旧籍、世系的几点补证黄惠贤旅顺博物馆藏《唐建中五年(784年)〈孔目司贴〉》管见冻国栋唐后期方镇使府僚佐迁转石云涛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三)陈国灿标点本《唐大诏令集》纠缪雷绍锋《唐两京城坊考》校补拾遗程存洁《中国中世早期的国家与社会》导言[美]丁爱博(Albert E. Dien)著,张琳译,牟发松校改中国前近代史理论的重构——序说[日]中村哲著,牟发松译第15辑(1997年6月)六朝时代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关系——从山东贵族的居住地问题人手[日]谷川道雄著,牟发松译六朝至唐吴郡大姓的演变冻国栋“魏文慕通达”试释柳春新东晋南朝时期襄宛地方社会的变迁与雍州侨置始末张琳东晋上流社会享乐之风再探讨杨德炳东晋南朝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下)张宇论北魏孝文帝迁都事件何德章北朝盐政浅述黄惠贤唐代的荐举制度卢开万罗隐《吴公约神道碑》所见唐末之“杭州八郡”冻国栋吐鲁番出土天宝年间马料文卷中所见封常清之北庭行朱雷美国普林斯顿所藏几件吐鲁番出土文书跋陈国灿对吐鲁番所出唐天宝间西北逃兵文书的探讨刘安志唐末宋初归义军时期之“地子”、“地税”浅论雷绍锋北魏《元伯阳墓志》辨伪鲁才全《千唐志·孙煌妻李夫人墓志》图版说明辨证鲁才全《崔敦礼碑》“碑额”录文歧异——《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一黄惠贤关于唐丘玄素撰《天王道悟禅师碑》陈国灿读《宋书·州郡志》札记二则何德章关于杜宝《大业杂记》的几个问题牟发松《大业杂记》遗文校录牟发松谷川道雄教授主要著作目录《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图文本简明目录对照表石墨林第16辑(1998年7月)“政在家门”与汉末袁氏政权柳春新六朝时期湖北地区的自然灾害述论牟发松刘弘与应詹——围绕刘弘为何葬在湖南安乡问题杨德炳仇池立国久远解陈金凤关于北魏青齐土民的几问题杨洪权高乾兄弟的命运——东魏解散豪族私家武装的过程何德章高澄之死臆说何德章唐末光州人入闽史实考朱雷唐五代押牙(衙)考略刘安志吐鲁番出土文献所见之唐代军府陈国灿关于唐代前期的丁口“虚挂”——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冻国栋《昭陵碑录》所载《崔敦礼碑》有两种不同的录文—一《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全唐文·崔敦礼碑》初校稿一一《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三黄惠贤窦诞职官年表——以《窦诞墓志》为中心鲁才全《唐登州司马王庆墓志》所见唐前期山东半岛若干史事朱长义校点《渚宫旧事》(唐)余知古撰、夏日新校点隋书地理志州郡县名便检(州名编)陈仲安、牟发松五代州郡县名索引(州名编)瞿安全、杨小旻关于唐向西域输送布帛与客商的关系[日]荒川正晴著,乐胜奎译,李少军校《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图文本简明目录对照表(续完)石墨林第17辑(2000年4月)散骑诸官初置时期有关问题索隐——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黄惠贤曹魏中后期散骑诸官的变化——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西晋散骑建省及其所领诸官——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三黄惠贤汉唐间“伍伯”浅识冻国栋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题何德章出镇宗王之府州僚佐与宋元嘉中主相之争鲁力窦建德武牢之败原因试析张宇“租输二分制”与唐前朝财赋格局特点张荣强唐西州蒲昌府防区内的镇戍与馆驿陈国灿P.3964号文书《乙未年赵僧子典儿契》中所见的“地水”——唐沙、伊州文书中“地水”、“田水”名义考朱雷唐代西州的突厥人刘安志跋敦煌文书《某寺常住什物交割点检历》——关于唐代家具的一点思考唐刚卯试释敦煌文献中的“指伪”刘进宝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出身者墓志为中心——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二何德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苗氏订补——上党苗氏家族墓志研究鲁才全《〈后汉书·班固传〉论》平议牟发松关于郭泰生平的几个问题胡秋银蜀魏战争中的汉中与陇右陈金凤“库露真”与“襄样”——唐代漆器研究之—唐刚卯第18辑(2001年9月)隋钞本《三国志·蜀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资料之一黄惠贤隋钞本《三国志·吴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曹操政权中的谯沛集团与颍川集团柳春新王敦三考——读《晋书》札记之一魏斌读沈约所拟《授蔡法度廷尉制》书后冻国栋北魏末帝位异动与东西魏的政治走向何德章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鲁力从判文看唐代的执法以情——以家庭关系为中心朱海唐代中后期供军使、院及相关问题探讨贾志刚辽宁省档案馆藏吐鲁番文书考释陈国灿吐鲁番出土唐“勘田簿”残卷中所见西州推行“均田制”之初始朱雷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高宗咸亨年间的西域政局刘安志《拓跋虎墓志》释考牟发松唐崔泰之墓志探析鲁才全《唐崔暟墓志》跋冻国栋刘长卿重出诗考陈顺智《因话录》史料价值浅识万军杰《北史》零札(上篇·本纪部分)牟发松1990~1999年新出汉魏南北朝墓志目录汪小烜三种新出版吐鲁番文书人名地名索引石墨林第19辑2002年11月日本中国史研究中的共同体问题[日]谷川道雄著,李济仓译试析战后中日学界对六朝隋唐时代特质的不同把握牟发松隋钞本《三国志·魏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之三黄惠贤六朝建康的水陆交通——读《宋书·州郡志》札记之二何德章刘琨之死记疑董慧秀南朝前期豫章郡的豪族——围绕胡、邓二氏为中心的考察魏斌唐代道士罗公远及其灵验传说——读《道教灵验记》札记之一冻国栋唐玄宗《御注孝经》发微朱海从墓志看唐代女性佛道信仰的若干问题万军杰唐代世俗社会造经现象述论简梅青由武成王庙制变迁看唐代文武分途于赓哲岑参道隐略论——兼与詹石窗先生商榷石云涛从唐代地方长官的选任看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以山南荆楚为例李文澜略述唐代人口的城乡结构与职业结构冻国栋唐代剑南道军费刍议——以剑南西川为中心贾志刚姜亮夫《莫高窟年表》魏晋写经系年订补陈国灿从胡商到编民——吐鲁番文书所见麴氏高昌时期的粟特人陈海涛跋吐鲁番鄯善县所出《唐开元五年(717)后西州献之牒稿为被悬点入军事》刘志安敦煌具注历日中的“往亡”晏昌贵《大谷文书集成》(壹)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他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石墨林第20辑2003年12月东晋时期中央决策机构(中书省)的一次短暂变革——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四黄惠贤北魏迁洛后鲜卑贵族的士文化——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三何德章刘琨、卢谌答诗始末推论董惠秀曹魏西晋时期的都督与将军山口正晃关于周隋之际的洛阳经营魏斌诸葛亮祭祀所见魏晋隋唐制祀的变化李文澜跋《千金序》冻国栋隋末粮仓与群雄盛衰姜望来唐代自然灾害问题述略——侧重灾害资料的统计与分析靳强唐宣宗早期政治探微黄楼唐玄宗御注《孝经》考朱海唐后期的士商交游及商人地位的变迁张宇从家世渊源观念的变化看唐代入华粟特人的汉化——以墓志材料为中心刘惠琴、陈海涛唐代的医学教育及医人地位于赓哲从“开元寺三门楼题刻”看北方民众的佛教信仰简梅青墓志所见唐安史之乱间的“伪号”行用及吏民心态——附说“伪号”的模仿问题冻国栋唐代行兵中的十驮马制度——对吐鲁番所出十驮马文书的探讨陈国灿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都司”考刘安志《大谷文书集成》佛教资料考辨刘案志、石墨林《大谷文书集成》(贰)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他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石墨林第21辑(唐长孺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专辑)2004年12月受教四十年谷川道雄漫忆唐长孺先生沙知怀念恩师唐长孺先生高敏温故与怀念张泽咸追忆与唐长孺先生的一次会谈余英时怀念唐长孺教授池田温唐长孺先生在京都砺波护唐长孺先生二三事魏连科唐长孺师与敦煌文书的研究朱雷两进唐门,师恩无涯杨德炳从唐长孺教授问学记张弓南望珞珈忆恩师李文澜哲人虽已去,遗爱有余思——缅怀业师唐长孺先生王素回忆唐长孺先生何德章细微处见精神——忆唐长孺先生石云涛漫卷帘衣延草色欲回春气入书丛——对唐长孺师研究出土文献方法的体会陈国灿寻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试论唐长孺先生的史学风格姜伯勤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亚洲型”特征——读唐长孺师论著笔记张弓唐长孺先生的社会文化史研究臆想黄正建唐长孺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唐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重读所著三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牟发松唐长孺先生史学论著未刊稿叙录(一)——附说:唐先生早年未刊稿所见的治学理路与方法冻国栋读唐长孺先生论著的点滴体会胡宝国读《史籍与道经中所见的李弘》——纪念唐长孺先生逝世十周年卞孝萱唐代告身的一个考察——以大谷探险队所获李慈艺及张怀寂告身为中心小田义久文中子王通的私学教育思想及其源流卢开万唐代户部别贮钱的来源何汝泉共同体理论:解释中国“人”的历史——浅评谷川道雄先生的历史观李文澜民间黄老道派末世论与陆修静宗教改革的初步尝试钟国发唐六尚长官考黄正建涉县娲皇宫石壁唐代朱书题记试释孙继民跋武昌阅马场五代吴墓所出之“买地券”冻国栋敦煌所出张君义文书与唐中宗景龙年间西域政局之变化刘安志第22辑2005年12月两汉时代的弘农杨氏何德章、马力群公孙五楼家族与南燕政治魏斌北魏末年的青齐士风魏斌赵郡李氏“三祖”小考张葳读独孤及《吊道殣文并序》书后冻国栋唐代病坊隶属于经营问题小考——中国社会救济事业的进展罗彤华论东城老父对唐中叶社会变化的四大“忧虑”——《东城老父传》读后之二唐刚卯唐懿宗身世新考黄楼唐前期勋官的授予流程及勋的累加马志立敦煌所出写本《二十五等人图》补论冻国栋唐代府兵简点及相关问题研究——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刘安志唐代的“执衣”与执衣钱陈国灿吐鲁番所出衣物疏研究二题刘安志唐五代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对生态平衡的认识乜小红吐鲁番统治敦煌时期的官府劳役陆离论南北朝时期的“亡命”——以社会史侧面为中心北村一仁《唐会要》献疑数则朱海《唐代墓志汇编》及《唐代墓志汇编续集》重收墓志举例万军杰《大谷文书集成》(叁)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它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石墨林第23辑(2006年12月)“唐宋变革”的世界史意义——内藤湖南的中国史构想…………………………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里”“丘”关系再研究………………………………侯旭东走马楼所出孙吴贷食简初探……………………………………………………魏斌晋武帝立嗣背景下的贾充………………………………………………………权家玉太子勇之废黜与隋唐间政局变迁………………………………………………姜望来兼融南北:《大唐开元礼》的册后之源………………………………………吴丽娱《平淮西碑》再探讨……………………………………………………………黄楼读唐代家书札记二则……………………………………………………………朱海唐代女性寿命问题探讨……………………………………………………… 万军杰唐五代“练塘”资料中所见的“强家”与“百姓”——隋唐五代江南地方社会个案研究之一……………………………冻国栋麹氏高昌“遗言文书”试析……………………………………………………冻国栋跋吐鲁番新出《唐显庆元年(656)西州宋武欢移文》…………………… 刘安志从三至五品官带勋者荫子孙看唐前期勋官制度的演变——读《唐天宝年代国忌、诸令式等表》之后………………………马志立Tsong ka(宗喀)、khri ka(赤卡)、临蕃城考……………………………… 陆离点校本《资治通鉴》讹误校正…………………………………………李文澜刘晓慧第24辑(2008年12月)吴简所见的“子弟”与孙吴的吏户制——兼论魏晋的以户为役之制…………………………………孟彦弘吴简释姓——早期长沙编户与族群问题………………………………魏斌《晋书习凿齿传》述评……………………………………………… 黄惠贤柳春新西晋杨骏一族的崛起……………………………………………………权家玉“和靖”与“宽和”——东晋中期的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李济沧六朝建康的木材…………………………………………………………何德章邺城谣谶与北朝政治社会变迁…………………………………………姜望来唐代的皇帝丧葬与山陵使………………………………………………吴丽娱唐“仙州”史事素描……………………………………………………冻国栋唐德宗“奉天定难功臣”、“元从奉天定难功臣”杂考……………黄楼唐代再娶习俗之下继室与前室子关系探讨——兼析唐代的“两娶一门” …………………………………万军杰唐宋间家训中的“己”………………………………………………… 朱海跋“千唐志斋”新藏《崔府君(□伯)墓志》……………………… 冻国栋唐代的“神山路”与拨换城……………………………………………陈国灿唐初对西州的管理——以安西都护府与西州州府之关系为中心…………………刘安志粟特文古信札的断代……………………………………………………麦超美读《旧唐书职官志》札记…………………………………………… 马志立25辑目录(2009年12月)长沙吴简劝农掾条列军州吏等人名年纪三文书新探…………………王素走马楼出土孙吴“加臧米”简试论……………………………………魏斌读史札记三则……………………………………………………………黄惠贤三国孙吴兵制二题………………………………………………………何德章试析曹魏时期许昌政治地位的变迁……………………………………权家玉北魏假爵制度考补………………………………………………………明建论“上党有天子气”……………………………………………………姜望来西魏北周“作牧本州”考析……………………………………………钟盛从“两税外加率一钱以枉法论”到两税“沿征钱物”——唐五代两税法演变续论………………………………………陈明光唐宋间黟、歙一带汪华信仰的形成及其意义…………………………冻国栋《旧唐书》“隋末群雄传”形成过程臆说……………………………徐冲今佚唐代韦彤《五礼精义》的学术特点及影响——兼论中晚唐礼学新趋向对宋代礼仪的影响…………………吴羽唐“制将”考……………………………………………………………黄楼唐代“妾”的丧葬问题…………………………………………………万军杰跋“千唐志斋”新藏《裴岩墓志》……………………………………冻国栋。

魏晋南北朝正史《循吏传》研究

魏晋南北朝正史《循吏传》研究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书籍类
《魏晋南北朝正史《循吏传》研究》,作者:李 晓果,出版时间:2019年。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作者:高敏,出版时间 :2004年。
THANK YOU.
05 《循吏传》的历史价值及
影响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影响
反映社会状况
《循吏传》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史的一部分,较为全 面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
揭示历史规律
《循吏传》通过记载众多官员的事迹,有助于揭示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演变规律,如政治制度的变迁、社会 思潮的兴起等。
03 《循吏传》的成书及版本
情况
《循吏传》的成书时间及作者
成书时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作者
不同版本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循吏传》的作者可能不同,具体需根据版本和 历史背景进行考证
《循吏传》的版本流传情况
版本一
宋代版本,流传较广,被 多次翻刻和引用
版本二
明代版本,与宋代版本略 有差异,流传范围相对较 小
版本三
《循吏传》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交流价值,有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 进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循吏形象 特点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正史》中循吏形象的深 入研究,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循吏形象具有 显著的特点。他们普遍重视儒家伦理道德, 关注民生福祉,积极推动教化,致力于维护 社会秩序和稳定。同时,他们也表现出严谨 、公正、清廉的执政风格,以及以人为本、 注重实践的施政理念。
面的发展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传
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02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总目(1—22)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总目(1—22)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总目(1—22)展开全文《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朝资料》是武汉大学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前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办的一份史学同仁刊物。

刊物以“资料”为名,实际内容以研究论文为主,由著名史学家唐长孺先生创办并担任主编,多位武大魏晋隋唐史研究名家撰稿,至今已经编辑出版19辑,最初为内部资料,后改为公开发行,在海内外魏晋隋唐史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第1辑(1979年5月)北凉承平七年(449)写经题记与西域通往江南的道路唐长孺王真保墓志考释陈仲安王伯当——隋末农民战争资料札记黄惠贤魏晋间的乌丸与“护乌丸校尉” 陈国灿千唐志斋藏石目录(上)谭两宜编,黄惠贤、陈国灿、程喜霖校订第2辑(1980年12月)贞观十四年(640)手实中的“合受田” 唐长孺《常何墓碑》写本录文《常何墓碑》跋黄惠贤跋《武周张怀寂墓志》陈国灿敦煌石室所出《唐某市时价簿口马行时沽》书后朱雷千唐志斋藏石目录(下)谭两宜编第3辑(1981年11月)跋吐鲁番所出唐代西州差兵文书唐长孺僧懿及《伐魔诏》一书黄惠贤北凉的按赀“配生马”制度朱雷李显甫开李鱼川之时间考卢开万华陀之死及其生卒年程喜霖高昌郡纪年唐长孺敦煌发现计账式的文书残简——大英博物馆所藏斯坦因带来的汉文文书六一三号(上)[日]山本达郎著、谭两宜译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古代及考古中心研究所藏吐鲁番所出汉文佛经残文书目录前言彭肇兴译第4辑(1982年12月)跋《敬史君碑》唐长孺《程知节碑跋》补黄惠贤敦煌所出诸借契年代考陈国灿麴氏高昌王国的“称价钱” 朱雷《魏书·陆俟传》所载盖吴之死辨疑卢开万北府与北府兵杨德炳释烽铺程喜霖跋郗昂《歧邠泾宁四州八马坊碑颂》王世平律令格式陈仲安附录一:唐神龙散颁刑部格附录二:唐开元水部式敦煌发现计帐式的文书残简——大英博物馆所藏斯但因带来的汉文文书六一三号(下)[日]山本达郎著,谭两宜译对均田制末期敦煌地区土地四至记载的考察(一)[日]山本达郎著,孙晓林译第5辑(1983年12月)唐代的内诸司使(上)唐长孺释“艻”、“棘” 李格非《魏书·杨播传》“自云弘农华阴人”辨唐长孺读《周书·于谨传》书后黄惠贤对未刊敦煌借契的考察陈国灿唐代“手实”制度杂识——唐代籍帐制度考察朱雷贞观以后唐政府在北方的限奴措施卢开万关于北府兵的兵数与兵将来源杨德炳唐代烽堠制度拾零程喜霖跋管元惠神道碑陈仲安跋四川茂汶县北较场坝点将台唐代石刻题记陈仲安《唐昭武枝尉曹君(通)神道碑》跋鲁才全关于均田制末期敦煌地区四至记载的考察(二)——现在的户主和过去的户主[日]山本达郎著,孙晓林译第6辑(1984年12月)唐代的内诸司使(下)唐长孺读《心斋十种》本《襄阳耆旧记》书后黄惠贤唐代瓜州途程——唐开天“过所”实地考察小记陈国灿释“不良人”与“白水郎”——读《唐大和上东征传》质疑朱雷南朝齐梁时期“三调”、“三课”考释卢开万唐代的“驿家”和“馆家”试释鲁才全读史札记二则杨德炳读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二则程喜霖都督散考陈仲安《武经总要》的编纂和版本孙继民唐代均日制的给田基准考——特别以吐鲁番的实例为中心[日]土肥义和著,冻国栋译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一)[日]池田温著,李步嘉译第7辑(1985年12月)读《僧传》论两晋南朝的吏力唐长孺读纪昀等辑《邺中记》书后黄惠贤敦煌所出粟特文信札的书写地点和时间问题陈国灿《伍子胥变文》、《汉将王陵变》辨疑——读敦煌变文札记(一)朱雷读《三国志·高柔传》书后卢开万《盖蕃墓志》考释鲁才全四姓试释杨德炳《唐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某人行旅会验》考——读《吐鲁番文书》札记之一程喜霖李筌《太白阴经》琐见牟发松北魏军镇考补牟发松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二)[日]池田温著,李步嘉译第8辑(1986年12月)晋郛休碑跋唐长孺唐代的“三司” 陈仲安有关襄阳《羊祜碑》的几个问题黄惠贤八、九世纪间唐朝西州统治权的转移陈国灿《捉季布传文》、《山远公话》、《董永变文诸篇》辨疑——读敦煌变文札记(二)朱雷北魏政府徙民的形式与内容卢开万跋武周《袁公瑜墓志》鲁才全论东晋王导的基本政策杨德炳《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西州都督府勘给过所案卷》考释——兼论请过所程序与勘验过所(上)程喜霖《李卫公问对》辨析孙继民唐代都督府的置废牟发松吐鲁番所出《唐勒依限征纳税钱文书跋》冻国冻第9、10辑(1988年12月)跋元怿墓志(陈仲安)对高昌国某寺全年用月帐的计量分析——兼析高昌国的租税制度陈国灿从葬仪看道教“天神”观在高昌国的流行陈国灿敦煌藏经洞所出两种麴氏高昌人写经题记跋朱雷《舜子变》、《前汉刘家太子传》、《唐太宗入冥记》诸篇辨疑朱雷东汉至魏晋户口数的变化及其实质一一魏晋南北朝户口数研究之一卢开万西晋的课田与田租卢开万跋武周《崔玄藉墓志》鲁才全武周《匹娄焕德墓志》跋鲁才全汉末的琅邪郡与琅邪的诸葛氏杨德炳西晋末年长江中下游农民起义的几个问题杨德炳《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西州都督府勘给过所案卷》考释——兼论请过所程序与勘验过所(下)程喜霖唐西州张无价及其相关文书孙继民魏晋南朝的行台牟发松东魏北齐的地方行台牟发松隋代人口的若干问题管见冻国栋唐代民族贸易与管理杂考冻国栋辑校《邱中记》(晋)陆翙著,黄惠贤辑校第11辑(1991年4月)唐长孺教授八十大寿纪念专辑汉唐间中央行政监察权力的分合陈仲安《隆中对》实现过程中的条件和机遇杨德炳孙吴世袭领兵制度探讨高敏正始玄学新议王延武关于东晋侨州郡县的几个问题夏日新《玄都律》年代及所见道官制度姜伯勤释道安南投襄阳疑年考朱雷许逊与净明道张泽洪试论南朝道教缔造者陆修静钟国发北朝的兵役、番兵和资绢鲁才全《魏书·官氏志》载太和三令初探黄惠贤、聂早英六镇起义前的北魏行台牟发松唐代的诞节张泽咸唐代的御史台狱王素唐代的科举与官僚入仕齐陈骏唐代闽中进士登场与文化发展管见冻国栋唐代度支职事由简变繁论略何汝泉唐代户税若干具体问题探讨卢开万唐李皋治理江陵事迹辨析—一读《两唐书·李皋传》札记李文澜唐五代的僧侣地主及僧尼私财的传承方式张弓唐代的行军统帅孙继民唐及五代的魏博镇方积六高昌国的占田制度陈国灿《唐垂拱元年(685)康尾义罗施等请过所案卷》考释程喜霖关于唐前期西州设“馆”的考察孙晓林敦煌文书与唐五代北方地区的饮食生活(主食部分)黄正建曹仁贵归奉后梁的一组新资料李正宇唐长孺先生主要著述目录石墨林编后记第12辑(1993年4月)钱塘杜治与三吴天师道的演变唐长孺刘黑闼起义和唐镇压措施的变化黄惠贤“武德政治”浅析黄惠贤唐麟德二年西域道行军的救于阗之役——对吐鲁番阿斯塔那四号墓部分文书的研究陈国灿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一)陈国灿汉末行政区划疆界之更易与诸葛武侯“卧龙处”考朱雷隋唐五代的乐工乐户卢开万刘备与诸葛亮杨德炳夷陵之战蜀师为何由“忿兵”变为“縻军” 杨德炳读《周利贞墓志》书后鲁才全杜孚与赵含章——《杜孚墓志》跋鲁才全道科“命籍”、“宅录”与汉魏户籍制的一个侧面——读陆修静《道门科略》札记之一冻国栋读隋书札记二则冻国栋“阴山却霜”之俗解何德章评丘古耶夫斯基对敦煌所出某些籍帐文书的考释王克孝东晋南朝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上)张宇道教文化与盛唐诗人石云涛大正藏《目录部》《史传部》高昌事辑柳洪亮近年来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日]窪添庆文著,牟发松译,李少军校第13辑(1994年12月)《兵车行》写作年代质疑唐长孺南北朝前有关谢氏家族的几个问题初探黄惠贤谢鲲年表黄惠贤《谢府君神道碑》推证黄惠贤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二)陈国灿唐乔师望职官年谱陈国灿《李陵变文》、《张议潮变文》、《破魔变》诸篇辨疑——读《敦煌变文集》札记(四)朱雷读《宋书·雷次宗传》书后卢开万读《唐代墓志汇编》札记鲁才全关羽北征之谜试解杨德炳读《南齐书·王融传》论南朝时期的琅琊王氏何德章《南齐书·东南夷传》记北魏攻百济事纠谬何德章唐前期关中灾荒、漕运与高宗玄宗东幸石云涛唐代东都留守考程存洁东晋和后秦佛教界的交往周健东吴世袭领兵制形成于何时王大胜入唐僧带来的公验和过所[日]砺波护著,龚卫国译,陈国灿校《曲石唐志目》校补鲁才全第14辑(1996年6月)曹魏中军溯源黄惠贤落后于时代的用人观念——刘表之悲剧原因探王大胜读史札记二则陈金凤谯国恒氏与淝水之战杨德炳南北朝交聘中所见南北文化关系略论牟发松北魏鲜卑族人名的汉化——读北朝墓志札记之一何得章北魏的兵制与社会——“从兵民分离”到“军民分籍” [日]佐川英治《〈魏书〉点校商榷七十例》一文献疑何德章长乐冯氏与元魏宗室婚姻关系考——以墓志为中心鲁才全唐代“均田制”实施过程中“受田”与“私田”的关系及其他朱雷唐代科举制度中贡举类特殊科目及其考试卢开万唐代前期的岢岚镇与岢岚军——读敦煌所出《诸道山河地名要略》残卷札记之一冻国栋有关高力士和广东冯氏旧籍、世系的几点补证黄惠贤旅顺博物馆藏《唐建中五年(784年)〈孔目司贴〉》管见冻国栋唐后期方镇使府僚佐迁转石云涛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三)陈国灿标点本《唐大诏令集》纠缪雷绍锋《唐两京城坊考》校补拾遗程存洁《中国中世早期的国家与社会》导言[美]丁爱博(Albert E. Dien)著,张琳译,牟发松校改中国前近代史理论的重构——序说[日]中村哲著,牟发松译第15辑(1997年6月)六朝时代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关系——从山东贵族的居住地问题人手[日]谷川道雄著,牟发松译六朝至唐吴郡大姓的演变冻国栋“魏文慕通达”试释柳春新东晋南朝时期襄宛地方社会的变迁与雍州侨置始末张琳东晋上流社会享乐之风再探讨杨德炳东晋南朝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下)张宇论北魏孝文帝迁都事件何德章北朝盐政浅述黄惠贤唐代的荐举制度卢开万罗隐《吴公约神道碑》所见唐末之“杭州八郡” 冻国栋吐鲁番出土天宝年间马料文卷中所见封常清之北庭行朱雷美国普林斯顿所藏几件吐鲁番出土文书跋陈国灿对吐鲁番所出唐天宝间西北逃兵文书的探讨刘安志唐末宋初归义军时期之“地子”、“地税”浅论雷绍锋北魏《元伯阳墓志》辨伪鲁才全《千唐志·孙煌妻李夫人墓志》图版说明辨证鲁才全《崔敦礼碑》“碑额”录文歧异——《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一黄惠贤关于唐丘玄素撰《天王道悟禅师碑》陈国灿读《宋书·州郡志》札记二则何德章关于杜宝《大业杂记》的几个问题牟发松《大业杂记》遗文校录牟发松谷川道雄教授主要著作目录《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图文本简明目录对照表石墨林第16辑(1998年7月)“政在家门”与汉末袁氏政权柳春新六朝时期湖北地区的自然灾害述论牟发松刘弘与应詹——围绕刘弘为何葬在湖南安乡问题杨德炳仇池立国久远解陈金凤关于北魏青齐土民的几问题杨洪权高乾兄弟的命运——东魏解散豪族私家武装的过程何德章高澄之死臆说何德章唐末光州人入闽史实考朱雷唐五代押牙(衙)考略刘安志吐鲁番出土文献所见之唐代军府陈国灿关于唐代前期的丁口“虚挂”——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冻国栋《昭陵碑录》所载《崔敦礼碑》有两种不同的录文—一《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全唐文·崔敦礼碑》初校稿一一《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三黄惠贤窦诞职官年表——以《窦诞墓志》为中心鲁才全《唐登州司马王庆墓志》所见唐前期山东半岛若干史事朱长义校点《渚宫旧事》(唐)余知古撰、夏日新校点隋书地理志州郡县名便检(州名编)陈仲安、牟发松五代州郡县名索引(州名编)瞿安全、杨小旻关于唐向西域输送布帛与客商的关系[日]荒川正晴著,乐胜奎译,李少军校《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图文本简明目录对照表(续完)石墨林第17辑(2000年4月)散骑诸官初置时期有关问题索隐——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黄惠贤曹魏中后期散骑诸官的变化——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西晋散骑建省及其所领诸官——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三黄惠贤汉唐间“伍伯”浅识冻国栋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题何德章出镇宗王之府州僚佐与宋元嘉中主相之争鲁力窦建德武牢之败原因试析张宇“租输二分制”与唐前朝财赋格局特点张荣强唐西州蒲昌府防区内的镇戍与馆驿陈国灿P.3964号文书《乙未年赵僧子典儿契》中所见的“地水”——唐沙、伊州文书中“地水”、“田水”名义考朱雷唐代西州的突厥人刘安志跋敦煌文书《某寺常住什物交割点检历》——关于唐代家具的一点思考唐刚卯试释敦煌文献中的“指伪” 刘进宝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出身者墓志为中心——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二何德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苗氏订补——上党苗氏家族墓志研究鲁才全《〈后汉书·班固传〉论》平议牟发松关于郭泰生平的几个问题胡秋银蜀魏战争中的汉中与陇右陈金凤“库露真”与“襄样”——唐代漆器研究之—唐刚卯第18辑(2001年9月)隋钞本《三国志·蜀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资料之一黄惠贤隋钞本《三国志·吴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曹操政权中的谯沛集团与颍川集团柳春新王敦三考——读《晋书》札记之一魏斌读沈约所拟《授蔡法度廷尉制》书后冻国栋北魏末帝位异动与东西魏的政治走向何德章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鲁力从判文看唐代的执法以情——以家庭关系为中心朱海唐代中后期供军使、院及相关问题探讨贾志刚辽宁省档案馆藏吐鲁番文书考释陈国灿吐鲁番出土唐“勘田簿”残卷中所见西州推行“均田制”之初始朱雷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高宗咸亨年间的西域政局刘安志《拓跋虎墓志》释考牟发松唐崔泰之墓志探析鲁才全《唐崔暟墓志》跋冻国栋刘长卿重出诗考陈顺智《因话录》史料价值浅识万军杰《北史》零札(上篇·本纪部分)牟发松1990~1999年新出汉魏南北朝墓志目录汪小烜三种新出版吐鲁番文书人名地名索引石墨林第19辑 2002年11月日本中国史研究中的共同体问题[日]谷川道雄著,李济仓译试析战后中日学界对六朝隋唐时代特质的不同把握牟发松隋钞本《三国志·魏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之三黄惠贤六朝建康的水陆交通——读《宋书·州郡志》札记之二何德章刘琨之死记疑董慧秀南朝前期豫章郡的豪族——围绕胡、邓二氏为中心的考察魏斌唐代道士罗公远及其灵验传说——读《道教灵验记》札记之一冻国栋唐玄宗《御注孝经》发微朱海从墓志看唐代女性佛道信仰的若干问题万军杰唐代世俗社会造经现象述论简梅青由武成王庙制变迁看唐代文武分途于赓哲岑参道隐略论——兼与詹石窗先生商榷石云涛从唐代地方长官的选任看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以山南荆楚为例李文澜略述唐代人口的城乡结构与职业结构冻国栋唐代剑南道军费刍议——以剑南西川为中心贾志刚姜亮夫《莫高窟年表》魏晋写经系年订补陈国灿从胡商到编民——吐鲁番文书所见麴氏高昌时期的粟特人陈海涛跋吐鲁番鄯善县所出《唐开元五年(717)后西州献之牒稿为被悬点入军事》刘志安敦煌具注历日中的“往亡” 晏昌贵《大谷文书集成》(壹)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他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石墨林第20辑 2003年12月东晋时期中央决策机构(中书省)的一次短暂变革——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四黄惠贤北魏迁洛后鲜卑贵族的士文化——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三何德章刘琨、卢谌答诗始末推论董惠秀曹魏西晋时期的都督与将军山口正晃关于周隋之际的洛阳经营魏斌诸葛亮祭祀所见魏晋隋唐制祀的变化李文澜跋《千金序》冻国栋隋末粮仓与群雄盛衰姜望来唐代自然灾害问题述略——侧重灾害资料的统计与分析靳强唐宣宗早期政治探微黄楼唐玄宗御注《孝经》考朱海唐后期的士商交游及商人地位的变迁张宇从家世渊源观念的变化看唐代入华粟特人的汉化——以墓志材料为中心刘惠琴、陈海涛唐代的医学教育及医人地位于赓哲从“开元寺三门楼题刻”看北方民众的佛教信仰简梅青墓志所见唐安史之乱间的“伪号”行用及吏民心态——附说“伪号”的模仿问题冻国栋唐代行兵中的十驮马制度——对吐鲁番所出十驮马文书的探讨陈国灿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都司”考刘安志《大谷文书集成》佛教资料考辨刘案志、石墨林《大谷文书集成》(贰)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他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石墨林第21辑(唐长孺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专辑) 2004年12月受教四十年谷川道雄漫忆唐长孺先生沙知怀念恩师唐长孺先生高敏温故与怀念张泽咸追忆与唐长孺先生的一次会谈余英时怀念唐长孺教授池田温唐长孺先生在京都砺波护唐长孺先生二三事魏连科唐长孺师与敦煌文书的研究朱雷两进唐门,师恩无涯杨德炳从唐长孺教授问学记张弓南望珞珈忆恩师李文澜哲人虽已去,遗爱有余思——缅怀业师唐长孺先生王素回忆唐长孺先生何德章细微处见精神——忆唐长孺先生石云涛漫卷帘衣延草色欲回春气入书丛——对唐长孺师研究出土文献方法的体会陈国灿寻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试论唐长孺先生的史学风格姜伯勤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亚洲型”特征——读唐长孺师论著笔记张弓唐长孺先生的社会文化史研究臆想黄正建唐长孺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唐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重读所著三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牟发松唐长孺先生史学论著未刊稿叙录(一)——附说:唐先生早年未刊稿所见的治学理路与方法冻国栋读唐长孺先生论著的点滴体会胡宝国读《史籍与道经中所见的李弘》——纪念唐长孺先生逝世十周年卞孝萱唐代告身的一个考察——以大谷探险队所获李慈艺及张怀寂告身为中心小田义久文中子王通的私学教育思想及其源流卢开万唐代户部别贮钱的来源何汝泉共同体理论:解释中国“人”的历史——浅评谷川道雄先生的历史观李文澜民间黄老道派末世论与陆修静宗教改革的初步尝试钟国发唐六尚长官考黄正建涉县娲皇宫石壁唐代朱书题记试释孙继民跋武昌阅马场五代吴墓所出之“买地券”冻国栋敦煌所出张君义文书与唐中宗景龙年间西域政局之变化刘安志第22辑 2005年12月两汉时代的弘农杨氏何德章、马力群公孙五楼家族与南燕政治魏斌北魏末年的青齐士风魏斌赵郡李氏“三祖”小考张葳读独孤及《吊道殣文并序》书后冻国栋唐代病坊隶属于经营问题小考——中国社会救济事业的进展罗彤华论东城老父对唐中叶社会变化的四大“忧虑”——《东城老父传》读后之二唐刚卯唐懿宗身世新考黄楼唐前期勋官的授予流程及勋的累加马志立敦煌所出写本《二十五等人图》补论冻国栋唐代府兵简点及相关问题研究——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刘安志唐代的“执衣”与执衣钱陈国灿吐鲁番所出衣物疏研究二题刘安志唐五代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对生态平衡的认识乜小红吐鲁番统治敦煌时期的官府劳役陆离论南北朝时期的“亡命”——以社会史侧面为中心北村一仁《唐会要》献疑数则朱海《唐代墓志汇编》及《唐代墓志汇编续集》重收墓志举例万军杰《大谷文书集成》(叁)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它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石墨林。

近年来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近年来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近年来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研究概述梁满仓《中国史研究动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历来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文化问题越来越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研究,成就突出,内容丰富,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

据粗略统计,近五年中,全国各种刊物发表的研究这个时期文化的论文近百篇。

此外,还出版了罗宏曾同志近60万字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万绳楠30余万字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这两部论著对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的整体研究,都具有开拓性的功绩。

就发表的文章来看,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以及宗教文化、区域文化、学术思想及艺术文化、民族文化、宏观文化等各个领域。

现将其主要研究内容概述如下。

一、社会生活方面。

社会生活的研究,包括衣食住行、婚姻、丧葬、建筑、社会习俗、社会风气等方面。

在婚姻方面,有叶妙娜《东晋南朝侨姓世族之婚媾——陈郡谢氏个案研究》(《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刘驰《从崔、卢二姓氏婚姻的缔结看北朝汉人士族地位的变化》(《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2期)、任重《魏晋南北朝的婚姻制度》(《历史知识》1987年第6期)、张承实《六朝时期的婚姻与家庭》(《苏州大学学报》19 88年第3期)、王晓卫《北朝鲜卑婚俗考述》(《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3期)等文。

叶妙娜通过对陈郡谢氏的婚姻研究,指出侨姓世族从西晋时实行身分内婚制,东晋时这种婚制则以门第世系为主要条件,南朝则更重视政治、经济实力。

此外宗教、地域等对婚媾也有影响。

这种内婚制加上江南具体的社会环境,造成大量中表婚和血缘异辈婚,这种近亲繁殖带来的劣生,是造成世族衰落的原因之一。

刘驰通过对北朝崔、卢两姓士族高门的婚姻分析,指出士族内部联姻是贯穿整个北朝时期的明显特点。

士族高门与各朝最高统治者、与庶族寒门的姻戚关系,则随着双方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王晓卫则从群婚制残余、比较自由的妇女婚姻社交、不论行辈与不重门第、表亲婚、交换婚、冥婚、早婚等方面,考述了北朝鲜卑婚俗。

日本魏晋南北朝城市研究史

日本魏晋南北朝城市研究史

日本魏晋南北朝城市研究史前言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代真正开始的。

纵观八十多年的研究史,可以这样认为,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相比,关于这个时代的城市的研究虽不能说是十分繁盛,但是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还是较多的。

本文将概观并介绍其中的主要成果。

下面我首先介绍关于魏晋南北朝城市宏观研究的概要和关于该时代城市历史特性的研究概要,接着将介绍几个城市的具体研究状况。

一关于魏晋南北朝城市的宏观研究以及其历史特性的研究“城市”这一概念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

一般来说,从居住形态的角度来看,生计与土地有直接关系的人们居住的聚落被称为村落;生计与土地没有直接关系的人们所居住的,并且周围建有城墙的聚落被称为城市。

另外,居民拥有独立的身份和社会关系也是城市定义中重要的要素。

在以往的研究中,根据这种定义进行城市研究而产生的成果大多与都城有关。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的时代,诸国乱立,出现了不少都城。

关于这些都城的研究,是关于这个时代城市研究的中心.特别是由于唐长安作为中国都城的代表,对日本古代都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因此日本学者十分关注唐长安.与此相关联,研究唐以前魏晋南北朝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都城一一洛阳、邺;建康的论文,在宏观研究中占绝对多数,而关于地方大城市的研究却几乎没有①。

因此,虽说是城市研究,但是其研究对象基本不包括一般城市,几乎全以当时的都城为研究对象。

下面’首先列举一些运用历史学的方法从宏观角度研究魏晋南北朝城市的研究成果。

那波利贞在1930年出版的大作是这种研究的代表之一②。

这篇论文探讨了唐长安城、隋大兴城规划的渊源。

首先,作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理念,着者引用《周礼》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宫阙居中等记载,接着将其与历代重要都城的形态进行比较。

着者首先从邺北城入手进行研究,主要根据《文选·魏都赋》注中的记载,叙述了邺北城的布局形制,指出城内主要宫殿文昌殿位于城内偏北,其南有将城内区域南北分为两半的东西方向的主干道路,另有两条南北方向的主干道路与上述道路直交。

魏晋南北朝索引

魏晋南北朝索引

魏晋南北朝索引庄华峰王先进近十年来魏晋社会研究论述,中国史研究动态(京)2005.10徐瑞泽魏晋北朝疫病流行及救助山西大学报:社科版(临汾)2005.5陶贤都魏晋南北朝霸府与王朝更替社会科学辑刊(沈阳)2005.5王铁钧魏、晋史籍日本撰录音释法探流江汉论坛(武汉)2005.9王永平论曹操家族门风及其影响学术月刊(沪)2005.10李海叶慕容氏辽东政权的侨士关系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呼和浩特)2005.3 李琼英两晋南朝时期士庶关系考察社会科学家(桂林)2005.5韦正临沂洗砚池晋墓反映的两个重要问题东南文化(南京)2005.4鲍淮龙鲍照籍贯小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5杨恩玉略论五世纪中叶宋魏大战东岳论丛2005.5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重庆忠县大坟坝六朝墓葬发掘报告东南文化(南京)2005.4 张小夫谢灵运流放广州事件及死因考兰州学刊2005.3吴桂兵六朝考古学研究的力诠:《六朝文物》读后,考古(京)2005.10丁邦友冼夫人散论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3黄卫国江西南康市横寨乡发现南朝墓,考古(京)2005.2黄义军刘劲松何建萍湖北鄂州郭家细湾六朝墓文物(京)2005.10高贤栋北朝与宋以后累世同居大家庭比较研究,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5 李辉试论北朝时期旱灾发生的特点,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5陶新华北朝的军事监察官——监军、军司殷都学刊2005.1冉万里陕西安塞云山品寺石窟调查报告,考古与文物(西安)2005.4谢华云冈石窟寺庙地产考文物世界(太原)2005韩格平中国魏晋时期著作与《魏晋全书》,古籍整理研究学刊(长春)2005.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玉门官庄魏晋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西安)2005.6 陶贤都曹操霸府与曹丕代汉,唐都学刊(西安)2005.6王永平、胡学春文帝曹丕之“慕通达”及其原因与影响考论,求索(长沙)2005.11 张泽洪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道教:以南蛮、氐羌族群为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武汉)2005.6范兆飞西晋社会整合的新视角:再论齐王攸兰州2005.6吴正东,邹志刚康献皇后与东晋中期政治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11刘玉山北燕王高云被弑真相探微求索(长沙)2005.11邓乐群刘渊宗汉立立国的历史评价南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刘国石十六国设计器少数民族贵族的汉文化修养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05.6李立民试论范晔谋反的原因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哈尔滨)2005.6秦元论《颜氏家训》对南朝士族衰败的反思山东教育学院学报(济南)2005.5谭书龙宋文帝遣使与元嘉之治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南充)2005.5吴擎华,何洁论南朝中正品第与吏部铨选的关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成都)2005.11李红艳,庄肖娟从南陈政权的建立看南方兴起的历史成因山东教育学院学报(济南)2005.5金仁义,李四红南朝国婚与政治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6张文晶都许辉、李天石编著《六朝文化概论》中国史研究动态(京)2005.11谭书龙,李曼曼六朝火灾论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洛阳)2005.4顾琳六朝时期建康的仓库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西安)2005.4荆州博物馆荆东高速公路公安县大北山六朝墓葬发掘简报江汉考古(武汉)2005.4 王延武由《魏书邢峦传》看北魏军事制度改革的滞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武汉)2005.6王丽燕国家图书馆藏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拓本概况,文献(京)2005.4曹胜高论六朝艺术自觉的确立标志湖南第一师范学报(长沙)2005.4梁银景,崔德卿龙门宾阳南洞文昭皇后高氏与高句丽敦煌研究(兰州)2005.6徐瑞泽南北朝与朝鲜半岛诸国的交往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四平)2005.5 谢斌浅析胡太后从“立子杀母”中幸免的原因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百色)2005.5 付开镜司马懿父子的卑劣人格:晋王朝松软的立国根基许昌学院学报2005.6张彧东晋南朝时期吴兴习战之风试析首都师范学报:社科版(京)2005.6马洪良,周海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比丘山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6姚培峰,齐陈骏问津南北朝选举用人制度述论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刘长江魏晋南北朝法政体制述论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史云贵,外朝化与边缘化:诸国古代光禄勋研究:以秦汉魏晋为主体,求索(长沙)2006.1刘啸论汉末名士到魏晋士族的复杂历程:以汉末颍川荀、陈、钟三家为中心许昌学院学报2005.6宋志英晋代史官选任制度考论齐鲁学刊(曲阜)2006.1王永平,姚晓菲略论东晋时期琅琊王氏与佛教文化学习与探索(哈尔滨)2006.1丁福林校点本《建康实录》卷十一商榷及思考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 彭安玉六朝私学的兴盛及其背景探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1李伯重东晋南朝江东的文化融合历史研究(京)2005.6张鹤泉东晋都督诸州军事与其所领将军职的关系探讨私学月刊(开封)2006.1陆然魏晋南朝谏官制度浅析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高慧斌南朝侍从讲读制度的发展与变迁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1武剑青南朝刘宋遣使救灾述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成都)2006.1梁满仓南朝寒门与世族的最后较量文史知识(京)2006.1王明发南朝画像砖的时代精神东南文化(南京)2005.6旷天全论南朝士人忠君观念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李若晴是否为南朝葬制及其起止年代:关于“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的两个问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杭州)2005.4卢华语六朝商人诗及所反映的商品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京)2005.4翟桂金论北魏国家贱民制度之演变许昌学院学报2006.1刘涛浅谈拓跋氏与诸鲜卑成败之比较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太原)2006.1韦正汉水流域四座南北朝墓葬的时代与归属,文物(京)2006.2张莉《魏书》编撰性质考论晋阳学刊(太原)2006.1罗新北齐韩长鸾之家世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王玲汉魏六朝荆州大地产农业的发展江汉论坛(武汉)2006.3毛阳光中古时期民间救灾综论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太原)2006.2李天石,来琳玲《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洛阳)2006.2张灵“林下风气”与“闺房之秀”: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的女性观2006.1赵昆生“四本论”与曹魏政治重庆社会科学2006.3李红艳围巾士人畅游所蕴含的文化情怀山东教育学院学报(济南)2006.2王永平围巾任诞风气的先声:略论汉末逸民戴良之“诞节”及其与魏晋风度之关系江苏社会科学(南京)2006.2陈世柏浅析湘州与梁代政权关系广西社会科学(南宁)2006.4蔡胜,刘玉山陈文帝祭“胡公”合情合理:与严耀中教授商榷红河学院学报(蒙自)2006.1李祥俊潘佑变法及其对李觏、王安石学术思想的影响赣南师范学院学报(赣州)2006.1逢成华北朝“褒衣博带”装束渊源考辨学术交流(哈尔滨)2006.4王明发南朝模印拼嵌画像砖的工艺特色与创新那就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 容志毅中国始炼硫化汞事件新证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济南)2006.2张承宗北朝哦那个女考略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杨莉由士大夫大名士:从《世说新语》看汉末至魏晋士风的嬗变乐山士风学院学报2006.1周冉冉从《世说新语》的幽默因素看魏晋时期的思想解放乐山士风学院学报2006.1 戴卫红北魏道武帝引问仁参政问题考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京)2006.3 吴孔军两晋十六国荒政述评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赖萍东晋南朝定都建康述论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2施继龙,程立宪等六朝铸钱工艺的演变自然科学史研究(京)2006.2张学锋六朝建康城的发掘与复原新思路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2官士刚东晋南朝估税初探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冉晓红陶侃及其家族的历史与东晋南北朝政治之关系沧桑(太原)2006.2李文才南齐政权与淮阴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淮安)2006.1李世柏浅析湘州在南朝地位较低的原因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张嫣宋齐地方官吏“还资”浅探历史教学问题(沪)2006.2李辉试论北朝时期水灾发生的特点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朱大渭北朝历代建置长城及其进士战略地位中国史研究(京)2006.2陶贤都,刘霞魏晋南北朝时期霸府频繁出现的原因探讨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2李克建再论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成都)2006.6 任重魏晋南北朝城市的粮食供应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陶新华魏晋南朝的军府管理与地方变乱思想月刊(开封)2006.7张强浅析均田制兴起与北魏的必要性周末文汇学术导刊(银川)2006.1黎虎魏晋南北朝“吏户”问题三献疑史学集刊(长春)2006.4马茜华魏晋南北朝齐鲁史学的特点东岳论丛(济南)2006.4顾向明,王大建《颜氏家训》中你安保处士族风俗文化现象探析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4吴金华《建康实录》十二题(上)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3朱明勋从《颜氏家训》看南北朝时期的某些社会风俗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南充)2006.3陶新华北魏后期官僚管理制度的两个特点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福州)2006.4 胡克森论北朝私学与科举制诞生的关系贵州社会科学(贵阳)2006.4曹文柱,刘小平拓跋鲜卑早期史研究的新创获:读田余庆著《拓跋史探》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4罗新北魏太武帝的鲜卑本名民族研究(京)2006.4。

中国史研究动态》目录 (1994-2004)

中国史研究动态》目录 (1994-2004)

《中国史研究动态》目录(1994-20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范文澜与中国史学会蔡美彪1994/012 八十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史研究概述侯旭东1994/013 近年来宋代婚姻问题研究综述肖怀安1994/014 宋史学者宋晞介绍彝民1994/015 郑州商城与殷商文明国际研讨会纪要胡振宇1994/016 纪念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座谈会召开晓丽1994/017 评《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程喜霖1994/018 地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齐文化丛书》即将编纂出版王志民1994/019 评《唐代国库制度》孙永如1994/0110 一部齐文化研究的开创性力作──《齐文化概论》评介珂文1994/0111 读《赵普评传》任崇岳1994/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先秦史研究概况胡振宇1994/022 近年来诸子思想研究综述付文龙1994/023 近年来蜀道及石门石刻研究概述冯岁平1994/024 本世纪以来南汉史研究概述张金铣1994/025 黄宽重陈智超1994/026 昆明首届郑和研究国际会议讨论综述马兴东1994/027 “全国徽学学术讨论会暨徽学研究与黄山建设关系研究会”在屯溪召开晓文1994/028 十六国国别史的一部力作──《前秦史》评价朱大渭1994/029 《中国人口发展史》评介李恩军1994/0210 《秦汉军制史论》出版志文1994/0211 《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简介华林甫1994/0212 《顺治帝》出版沁泉1994/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对三星堆文明─古蜀文明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曲玉缘1994/032 十年来赵国历史文化研究之回顾田卫平, 崔向东1994/033 中国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中日关系史研究综述刁书仁1994/034 中国徽学学术讨论会述评陈柯云1994/035 读《周代礼俗研究》孟世凯1994/036 中国学术文化史研究的力作──《浙东学派研究》评述徐吉军1994/037 《养民》──一部清代经济史研究力作舒洵1994/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史学应用高科技的前景陈智超1994/042 日本八十年代以来明清史研究的新潮流栾成显1994/043 1993年清史研究概况李世愉, 李尚英1994/044 开封犹太人被同化原因研究综述张倩红1994/045 杜正胜王健文台湾成功大学1994/046 周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读葛志毅著《周代分封制度研究》林原1994/047 一部系统总结中国简牍学研究的新著─—《中国简牍学综论》评介谢重光1994/048 《中国僧官制度史》评介曹旅宁1994/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依然是警钟──重读《甲申三百年祭》王戎笙1994/052 近年来研究清代文化史著作概述陈利媛1994/053 近十余年云南少数民族族源研究综述胡阳全1994/054 日本的唐史研究──近年来的动向池田温, 秦欣1994/055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评介梁满仓1994/056 读《西域地理图说注》马大正1994/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家族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徐扬杰1994/062 1993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何田, 先武1994/063 韩国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动向李润和1994/064 评介《简帛研究》于振波1994/065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的总结性著作─—《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评介田静1994/066 魏孝文帝研究的新成果─—《魏孝文帝传》评介朱大渭1994/067 一部研究北宋开封的力作王曾瑜1994/068 评《朱元璋研究》张显清1994/069 《清代典制》读后定宜庄1994/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历代关于《国语》作者问题的不同意见综述谭家健1994/072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研究综述程存洁1994/073 1993年明史研究概况万明1994/074 评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研讨会述要申汇1994/075 纪念李自成进京350周年暨《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米脂召开孙颖1994/07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殷、周、春秋)艾廉莹1994/077 隋唐史研究的重要成果──《隋唐史论集》简介李斌城1994/078 《中国100系列丛书》评介罗炳良1994/079 吕翼仁先生病逝上海李永圻1994/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两年来史学史研究鸟瞰吴怀棋1994/082 十多年来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综述梁州1994/083 汉代医学简的价值及其研究沈颂金1994/084 “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郑一钧1994/085 明清以降东北亚区域经济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纪要古月1994/08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战国、秦汉)艾廉莹1994/087 毛泽东历史观的形成与影响──读《毛泽东与中国史学》王震中1994/088 读《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郭松义1994/089 评《神秘文化:谶讳文化新探》晋文1994/0810 中国商人阶层研究的新构架王振忠1994/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秦汉史研究综述卜宪群, 潘少平1994/092 建国以来反秦王朝斗争研究综述吴仰湘1994/093 中日两国学者研究秦简《日书》述评沈颂金1994/094 “东亚传统文化国际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黄宣民1994/095 夏后氏居于古河济之间考沈长云1994/096 帛书《周易》的几点研究李学勤1994/097 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葛益雄1994/098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朱大渭1994/099 《隆中对》新考王延武1994/0910 明代的秘密社会与天地会的渊源陈宝良1994/0911 论明清在华耶稣会财务经济康志杰1994/0912 乾隆嗣位问题郭成康1994/0913 天地会创始人及起会年代考证曾五岳1994/0914 秦史研究的重要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张俊民1994/0915 评《三国经济史》朱大渭1994/0916 马植杰著《三国史》出版毅国1994/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4/102 1993年元史研究概况张金铣, 吴海涛1994/103 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筹备情况简报1994/104 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六届年会述要刘复生1994/105 朱熹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乐文华1994/106 介绍台湾一份历史刊物《新史学》吕端1994/107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魏晋南北朝)艾廉莹1994/108 简评《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楚秦1994/109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评介弱水1994/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当代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张铠1994/112 西方汉学对中国典籍的研究──介绍《古代中国典籍导读》李学勤1994/113 国际汉学领域的一支新军──访法国远东科技史研究组郭正忠1994/114 最近五年以来美国《古代中国》上的学术成果夏含夷1994/115 西方汉学的重要成果──读《剑桥中国史》有感胡志宏1994/116 法国汉学界三部重要历史著作简介楚天舒1994/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陈直与秦汉砖陶研究周天游1994/122 1993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牛来颖1994/123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内容综述李鸿宾1994/124 全国第八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综述李兴斌1994/125 黄一农张淑女1994/12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隋、唐)艾廉莹1994/127 吴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评《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唐茂松1994/128 《清代商业史》评介杨凤兰1994/129 《旅日高僧东皋心越诗文集》出版周用宜1994/121995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谢弗与《撒马尔罕的金桃》吴玉贵1995/012 汉光武帝刘秀研究综述区永圻1995/013 1993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5/014 儒学的历史回顾与21世纪瞻望──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综述马彪1995/015 先秦史暨巴蜀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张金岭1995/016 枣阳市隆重举办刘秀诞辰二千周年纪念活动王辉鄂1995/017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五代、宋、元)艾廉莹1995/018 评《宋代商业信用研究》高聪明1995/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王震中1995/022 国际学术思潮与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张铠1995/023 东林党与东林学派研讨会综述1995/024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明、清)艾廉莹1995/025 从混沌中探寻有序─—读《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一书姜涛1995/026 《商代地理概论》评介陈绍棣1995/027 《宋代皇亲与政治》评介游彪1995/028 一部颇具特色的商人研究著作──《中国十大商帮》评介曹天生1995/029 《清肇祖传》评介战继发1995/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张国刚1995/032 二战以来法兰西学院的中国学研究严武1995/033 近四十余年来海峡两岸和亲研究述评崔明德1995/034 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综述江梧桐1995/035 读《清代洪门史》─—《清代洪门史》序何龄修1995/036 《谢太傅安石纪念论文集》金戈1995/037 《宋史丛论》东文1995/038 《蒙元史新研》东文1995/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先秦史研究概况胡振宇1995/042 本世纪来关于秦汉古象郡的争论敬轩1995/043 法国学者近年来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上)耿昇1995/044 “民众时代”与西方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李俊清, 解亚红1995/045 一部凝聚学识和阅历的力作──《历史理性批判散论》评介沈定平1995/046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收藏整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曲翰章1995/047 读安作障先生主编之《中国古代史料学》高敏1995/048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的重要成果──《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评介王承文1995/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美中贸易与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奠基(殖民时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张铠1995/052 《国际汉学》第1辑出版每文1995/053 1993—1994年辽金史研究概述吴海涛1995/054 中韩东亚史研讨会综述李治安1995/055 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李斌城1995/056 法国学者近年来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中)耿1995/057 探寻文明起源轨迹的一个全新视野──读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王仁湘1995/058 封建赋税制度研究的力作──读周国林《战国迄唐田租制度研究》吴琦1995/059 《陈垣教授诞生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出版发行陈应潮1995/0510 《北京通史》华文1995/0511 《魏孝文帝传》华文1995/0512 《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华文1995/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的中国古代军事历史研究童超1995/062 1994年秦汉史研究综述于振波1995/063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殷、周、春秋)艾廉莹1995/064 日本学术界关于从宋至清佃户、奴婢、雇工人在法律上身份的讨论冯佐哲1995/065 徽学研究的新动向─—“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综述曹天生1995/066 社会政治史研究的新尝试─—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读后宁欣1995/067 《成吉思汗全传》评介骆子昕1995/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美国中国史研究专业队伍的形成及其史学成就(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张铠1995/072 1994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少卫, 先武1995/073 1994年中亚史研究综述贾依肯1995/074 历史的道路和历史学的道路──读何兹全先生《历史学的突破、创新和普及》王子今1995/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纪要1995/082 牛津大学中国学的变迁杨国桢1995/083 1994年明史研究概况万明1995/084 悼念日本的中国学权威平冈武夫先生刘起1995/08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战国、秦汉)1995/086 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读后曹旅宁1995/087 再现一代枭雄的完整形象──评余同元著《张献忠》张海鹏, 周晓光1995/088 《宋蒙(元)关系史》──一部宏观研究宋蒙(元)关系的力作魏志江1995/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二十年大陆秦史研究评述黄留珠1995/092 1994年清史研究概况李尚英1995/093 国内粟特研究综述程越1995/094 关于古象郡地望问题争论的补述木子1995/095 法国学者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下)耿昇1995/096 一部富有新意的人物传记──评崔明德新著《李陵》孟祥才1995/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二十年大陆秦文化研究评述黄留珠1995/102 1993年以来中国人口史研究概述侯春燕1995/103 1994年元史研究概况吴海涛1995/104 对《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文的补正王小甫1995/10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魏晋南北朝)艾廉莹1995/106 《六朝经济史》评介李天石1995/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5/112 南越国史研究概述王川1995/113 海峡两岸“传统社会与当代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综述定宜庄1995/114 第六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安徽凤阳举行林金树1995/115 辽金西夏史学术研究会侧记1995/116 宋刻《续资治通鉴长编》影印本序陈智超1995/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牛来颖1995/122 1994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5/123 近年明清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述评陈伟明1995/124 第18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蒙特利尔举行耿昇1995/125 全国首届涿鹿黄帝、炎帝、蚩尤三祖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宋镇豪1995/126 首届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纪实胡振宇1995/127 我国首次举办邮驿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文启正1995/128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江梧桐1995/129 读王志民著《齐文化论稿》林原1995/121996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法国学者对丝绸之路的研究1996/012 近年来先秦巴蜀文化研究一瞥1996/013 1990-1994年国内黄宗羲研究综述1996/014 纪念黄宗羲逝世三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浙江召开1996/01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隋、唐)1996/016 韩国史学界朱元璋研究述评1996/017 《刘邦新传》评介1996/018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1996/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鹤间和幸教授与秦代史的再构成1996/022 近年来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新进展1996/023 近年来关于“殷人航渡美洲”问题的研究述评1996/024 杜维运和中西史学比较研究1996/025 中村璋八与《五行大义》研究1996/026 读《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1996/027 《明清史散论》出版发行1996/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研究概述1996/032 历史城市学的崛起1996/033 当代中国学术思潮的方法论批判1996/034 自然科学与人文5 从“史官史学”走向“史家史学”: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角色的转换1996/036 回顾与展望:历史学的命运和机遇1996/037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五代、宋、元)1996/038 关于剑桥大学中国学研究的若干说明1996/039 读《中日关系史考》1996/0310 《宋代司法制度》评介1996/0311 评张荣芳《秦汉史论集(外三篇)》1996/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从《唐研究》(第一卷)看当前唐代研究动态1996/042 80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大族个案研究综述1996/043 1995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1996/044 日本有关元代法制史研究概述1996/04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明、清)1996/046 读韩著《宋代农业地理》1996/047 读韩国学者卢启铉的《丽蒙外交史》1996/048 《明遗民录汇辑》出版1996/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最近十年来《水经注》研究概述1996/052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问题研究综述1996/053 1949年以后的国内南唐史研究状况及考古发现1996/054 评日本学者平势隆郎所著《新编史记东周年表》1996/055 日本文部省1989-1993年科学研究费(一般研究类)资助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课题介绍6 关文发、颜广文新著《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评介1996/057 《泉州海外交通史略》1996/058 《明清专制支配の史的构造》1996/059 《西域文化史》即将出版1996/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十余年中国历代王朝民族政策研究概述1996/062 西域和卓家族研究概况1996/063 1995年辽金元史研究概述1996/064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1996/065 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观点的反思1996/066 礼法社会的政治秩序1996/067 水利灌溉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1996/068 区域性历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1996/069 刘福通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界首召开1996/0610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研究的力作1996/0611 《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评介1996/0612 一部富有开拓精神的学术专著1996/0613 《黄河故道考辨》一书出版1996/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儒学研究的热点及问题张海晏1996/072 1995年中亚史研究综述贾依肯3 近五年来西藏古代史研究概况王献军1996/074 六朝隋唐时期地域社会研究动向伊藤宏明, 秦欣译1996/075 《唐代财政史稿》(上卷)简评方茗1996/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回回天文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陈占山1996/082 中国古代股份经济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刘秋根1996/083 199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6/084 “纪念王仲荦教授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刘统1996/085 “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吴彤1996/086 《长江文化史》座谈会述要汉言1996/087 台湾史学家翁同文和他的学术成就祝瑞开, 吴松弟1996/088 评介《史之心旅》薛池1996/089 一部有开拓意义的史学著作——评《中国学案史》吴怀祺1996/0810 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外关系史著作晁中辰1996/0811 中国边疆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简介王东平1996/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6世纪葡萄牙的中国观吴志良澳门基金会1996/092 1995年国内秦汉史研究综述卜宪群1996/093 1980年以来国内明清社会救济史研究综述余新忠1996/094 韩国“国际甲骨学学术讨论会”述要丁一1996/095 视野广阔新意迭出——《唐代民族与文化新论》述评孟祥才1996/096 珠联璧合的宋代市场网络研究——林文勋、龙登高的两本专著片说邢铁1996/097 《抛引集》简介吉成名1996/098 《利玛窦与中国》出版苏雯1996/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二十年刘乐贤1996/102 夏商周三族起源研究述评张国硕1996/103 1995年明史研究概况张宪博1996/104 藏区政教合一制研究综述王献军1996/105 三国史籍整理研究的可喜成果——评《三国志注译》陈玉屏1996/106 《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评介杨倩描1996/107 日本陆续出版松丸道雄等著名学者主编的五卷本《中国史》旭东1996/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来传教士与西画东渐研究评述莫小也1996/112 建国以来关于淝水之战、前秦政权研究述评崔明德, 赵志坚1996/113 1995年清史研究概况杨珍1996/114 儒家教育理念与人类文明国际研讨会纪要朱汉民1996/115 《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书评野口善敬1996/116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出版薇薇1996/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明清澳门海上贸易史研究的回顾与设想张廷茂1996/122 1995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李锦绣1996/123 1995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6/124 新道家在崛起张广保1996/121997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十年来两湖地区暨江汉平原明清经济史研究综述张家炎1997/012 1995年先秦史研究概况马季凡1997/013 第三届西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王田敦1997/014 庆祝广州建城2210年: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曾宪礼, 唐文浩1997/015 全国吕振羽学术研讨会综述戴开柱1997/016 德国汉学家帕塔克与中外关系史研究钱江香港大学历史系1997/017 《西汉前期的政坛》评介谢桂华1997/018 喜读《明清史新析》郭松义1997/019 六卷本《中华法家文化系列》简介周楫1997/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盛世”的思虑——中国十八世纪研究中的对话与争鸣高翔1997/022 八十年来(1915-1995年)杨守敬研究述评士君1997/023 韩国近年来的中国史研究概况谢保成1997/024 认真做好学术动态的调查研究工作——历史所成功地召开学术动态研讨会王震中1997/025 洪皓、马端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纪要汪圣铎1997/026 南越国史研究的新碑彭年1997/027 《谥法研究》评介张金龙1997/028 读《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辛德勇1997/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本世纪以来的武则天研究王双怀1997/032 建国以来明代女真经济问题研究述评栾凡1997/033 伊藤道治的金文和西周史研究王震中1997/034 关于《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的一桩公案葛剑雄1997/035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大成果——评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邹逸麟1997/036 恢宏·笃实·创新——读黄朴民的《孙子评传》余丽芬1997/037 读《汉唐行政管理》王子今1997/038 《华夏文明与传世藏书——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正式出版古澎1997/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来明史研究管见商传1997/042 1996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张埃, 刘雪君1997/043 1970年以来西方秦汉史研究概述张春树1997/044 八十年代以来《颜氏家训》研究概述刘国石1997/045 “海外汉学研究现状及其对策研讨会”综述张西平1997/046 一部求真、求实的学术人物传记——《顾颉刚评传》读后钱宗范1997/047 古地图的精品——介绍《中国古地图精选》华林甫1997/048 《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出版杨金荣1997/049 《赵国史》一书简介1997/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社会史研究概述陈爽1997/052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原因研究述要景有泉, 李春祥1997/053 近年来关于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雍际春1997/054 牛李党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渡边孝1997/055 刘淼和他的明盐研究——写在《明代盐业经济研究》面世之际郭正忠1997/056 《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评介曹旅宁1997/057 张其凡著《宋初政治探研》评介葛金芳1997/058 一部澳门历史的力作——评黄启臣教授的《澳门历史(自远古-1840年)》林远辉1997/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历史研究所近二十年科研工作纵览李学勤1997/062 历史研究所主要获奖成果简介与评价王震中1997/063 近年来的徐学研究陈庆江1997/064 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概述管守新1997/065 历史与哲学的交融——《王弼评传》的学术特色及其创见丁冠之, 陈朝晖1997/066 《宋代监察制度》评介游彪1997/067 一部难得的拓荒之作——《两宋御史中丞考》评介肖建新1997/068 爱国精神的赞歌历史研究的力作——《谢叠山大传》读后乐文华1997/069 《中国通史》第十卷《清时期》出版英娣1997/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国内秦汉史研究综述张伟, 卜宪群1997/072 近十年来的国内唐宋专卖史研究黄纯艳1997/073 第49届美国亚洲研究协会暨美国明史学会年会综述万明1997/074 《宋明家族制度史论》座谈会综述雷家宏1997/075 古史探索的新收获——读《周秦社会结构研究》黄留珠1997/076 《政书集成》的史料价值及其编纂意义杜家骥1997/077 新、深、全、美——赵荣光食文化新著评说夏太生1997/078 《客家源流新论》简介杨成1997/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积极支持史学发展中国史学会秘书处1997/082 1996年辽夏金元史研究综述屈文军1997/083 1996年中亚史研究述评贾依肯1997/084 全国皋陶文化研讨会综述李修松1997/085 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古中国航海图李弘祺美国纽约城市大学亚洲研究系1997/086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的编校出版及其价值庄景辉1997/087 评景爱著《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与对策》史念海1997/088 评《中俄关系史略》吕一燃1997/089 《逸周书校补注译》评介斯维至1997/0810 《辽金简史》评介任崇岳, 刘晋1997/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华林甫1997/092 1995年和1996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概况赵联赏1997/093 河西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三义1997/094 关于净明道的研究张广保1997/095 台湾学者贾谊研究概况刘??1997/096 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余军1997/097 《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评介燕源1997/098 《明季党社考——东林党与复社》简评朱文杰1997/099 中国文字学研究领域里的新成果——读《女书与史前陶文研究》史延廷1997/0910 《爱新觉罗家族全书》出版阿风1997/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清史研究概况林海1997/102 1995年夏代考古与夏史研究张立东1997/103 近年来中国古代社会改革研究述要景有泉, 谭黎明1997/104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召开学术讨论会讨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问题许殿才1997/105 开创古地图研究新纪元1997/106 明清经济史研究的杰作——读姜守鹏先生《明清北方市场研究》张明富1997/107 《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评介常建华1997/108 《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一书问世1997/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隋唐五代史研究综述杨宝玉1997/112 1996年明史研究概况张宪博1997/113 “七大古都”说论辩始末冯贤亮1997/114 近年来明清时期的榷关研究廖声丰1997/115 胶南市第二届国际琅琊文化暨徐福研讨会综述王敦田1997/116 民族史研究的一部佳作——评介《元代民族史》蔡志纯1997/117 防风神话的整合与防风历史的考证——读董楚平《防风氏的历史与神话》江林昌1997/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先秦史研究概况马季凡1997/122 1996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7/123 龙崇拜起源研究述评吉成名1997/124 '97山东桓台中国殷商文明国际研讨会述要徐义华1997/125 读《九州》创刊号感言辛德勇1997/126 秦代经济史研究的一部力作——《秦国粮食经济研究》简介1997/127 《“怀夷”与“抑商”:明代海洋力量兴衰研究》一书出版1997/128 《治乱警鉴》出版1997/121998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的先秦妇女史研究张经1998/012 宋代中枢权力研究综述杨世利, 尚平1998/013 日本战后对汉唐皇帝制度的研究(上) 金子修一1998/014 20世纪哈萨克族历史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洪涛, 贾合甫·米尔扎汗1998/015 荷兰莱顿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举行“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国际学术讨论会李玉昆。

2005年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2005年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2005年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作者】前岛佳孝/胡宝华概况。

2005年讲谈社出版了《中国的历史》系列著作,其中魏晋时期的有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东汉三国时代》和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两本专著。

这套系列丛书比原来的《世界历史》丛书的篇幅增大了许多,所以这两本书不仅有概说和通论,而且作者因个人兴趣所发的议论也随处可见,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另外,关于北朝的历史,皮阿斯(Scott Pearce)发表了《代之地》(早稻田大学北朝史研究会翻译,刊于《史滴》27)。

文章论述了五胡至北魏末年中国和北方的相邻地域社会的起源、发展与历史意义。

政治。

津田资久的《曹魏至亲诸王考》(北海道大学《史朋》38)指出,传统认为曹丕与曹植之间有摩擦的结论,是基于陈寿《三国志》中某些含有偏见的记载而形成的,它反映了陈寿对西晋武帝与齐王司马攸兄弟之间的政治斗争的一种姿态。

文章还认为曹魏西晋的诸王政策与对《周礼》解释的变化密切相关。

渡边义浩的《杜预的左传癖与西晋正统性》(《六朝学术学会报》6)指出,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里对弑无道之君给予认同的解释,提出了杀高贵乡公的司马昭与西晋正统化等问题。

他的《杜预的谅制与皇位继承问题》(《汉学会志》44)一文,论述了杜预对服丧期缩短所给予经学证据的过程中,有维护司马攸政治发言权的目的。

通过渡边的文章,可以看出运用经学知识对政治现象进行解释的研究方法正在逐渐形成。

此外,渡边还发表了《杜预的春秋长历》(《东洋研究》155)。

满田刚的《诸葛亮死后的集团指导体制和蒋琬政权》(创价大学《人文论集》17)指出,在诸葛亮死后出现了持续八个月之久的以蒋琬、杨仪、费袆、姜维为首的集体领导体制,但是最初的意图并非如此,而是要建立以蒋琬单独领导的体制。

我们希望满田刚在以后的研究中,对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出现权力向个人集中的原因能有所论证。

三崎良章《关于十六国夏的年号》(《史观》152),强调在赫连勃勃的第四个年号“真兴”的改元过程中,曾强制要求对国家体制业已完成并开始行使国家主权的北凉政权,使用与夏同样的年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思想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思想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思想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和文化艺术,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贡献巨大,并且对后来的历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引发了社会思想的转变。

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逐渐向南方转移,魏晋南北朝逐渐崛起,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政治分裂、经济转型和社会动荡的现象。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时,佛教的传入也使得中国社会的思想更加复杂多样。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1.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玄奘、林氏、河上公等。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不干预事务,而让天地自然运转,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2.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另一个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王充、郭象、陶渊明等。

儒家思想主张周公制度,强调礼、乐、尚义、守宗法、尊孔子、治家、平天下等。

3.佛家思想佛家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竺法淙、慧能、道信等。

佛家思想主张超凡脱俗、涅槃解脱,强调世俗的苦难和人生的无常性。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成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思想流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比如,王充的《论衡》在儒学中拔得头筹,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

此外,《庄子》、《列子》正式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性著作。

而佛教的传入,则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交流。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对于中国历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际上,四大类学派中的儒、道、佛和法家,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并得到繁荣发展。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简介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简介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简介一、历史文献:1、正史:一志、二史、八书。

•陈寿:《三国志》、李延寿:《南史》、《北史》•房玄龄(唐太宗):《晋书》、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姚思廉:《梁书》、《陈书》•魏收:《魏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2、其它:世说新语、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华阳国志、水经注等二、敦煌吐鲁番文书及敦煌吐鲁番学三、近现代著作:吕思勉、陈寅恪、唐长孺、王仲荦、马长寿、周一良、汤用彤、何兹全、田余庆、胡守为等人的著作一、东汉末年的军伐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趁机扩张自己的实力。

董卓、袁绍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实力派。

●何进谋诛宦官,反为宦官所杀。

中军校尉袁绍率军诛杀宦官。

董卓趁乱领兵进入洛阳,废少帝,另立献帝,自称相国,独揽大权。

190年,关东军阀推袁绍为盟主,进讨董卓。

●董卓之乱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导火线。

3、曹操崛起的原因●曹操根据毛玠、苟彧谋划,于建安元年将处于困境的汉献帝从洛阳迎到自己势力范围内的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作为傀儡,并迁都于许。

从此,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政治上主动,号召力增强。

●他采纳枣祗建议,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后推广到许多州郡,史称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从物质供应上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他精通《孙子兵法》,是今存为此书作注的第一人。

著有兵书十万余言。

善于运用古代军事学说和战略战术,“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

●他多次下令求贤,要求“唯才是举”。

与东汉重视德行、门第不同,只要才干杰出,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使出身微贱,不懂儒家经术,不仁不孝,名声卑污,他都考虑予以重用,甚至拔为大将、牧守。

豪强大族率众投奔者,也极力笼络,崇以官职。

因此,他又不完全否定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

部下对他如不竭诚效忠,一经发觉,立即清除,毫不容情。

“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手下人才济济。

●曹操“揽申、商之法术”,受先秦法家思想影响很大,不官不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北朝研究》总目

《北朝研究》总目

《北朝研究》总目《北朝研究》(98年以前):主办单位:平城北朝研究会编辑出版:《北朝研究》编辑部(山西大同市向阳东街1号,邮编037008)主编:殷宪副主编:马志强新版二辑《北朝研究》由燕山出版社出版,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和“大同平城北朝史研究会合编,主编殷宪,副主编马志强、赵立人。

------作为一个文史类的地方刊物,《北朝研究》能够坚持十余年,实在难能可贵。

惜年代久远,不易查找。

日前我曾将手边的几十期杂誌目录整理后发布在象牙塔(wwwxiangyatanet),后蒙殷宪先生赐书,补充全部目录,始成完璧。

《北朝研究》总目l989年笫一期(创刊号)创刊词─王护国浅论北朝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地位─朱绍侯周昙咏史诗中的北─周一良读李波小妹歌论北朝大族骑射之风─唐长孺北朝文化源流探讨之一─司马金龙墓出土遗物的再研究─杨泓北魏拓跋焘的经营西域─韩国磐北朝寺院地主经济的发展及其特点─简修炜、庄辉明北魏推行均田制的年代问题─郑欣《通鉴》南北朝纪记时订误上─李裕民龙门石窟命名之由来─阎文儒云冈弥勒洞的黑石之谜─赵一德云冈第十七窟比丘尼造像题记考释─辛长青云冈佛教石窟艺术夸张的美学品格─王剑舜论拓跋鲜卑的氏族制─吕一飞论儒学知识分子与西魏北周的强盛─孔毅北魏的都督制─张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长孙氏世系考─王欣北魏平城京畿地名考释上─力高才、殷宪从《魏书释老志》看北魏道教的发展情况─陆屹峰、员海瑞平齐郡的设置与齐地的俘虏译文─李凭北朝历史、文物研究论着索引1980─l988─薛惠引补白五则─张增光、邢一、方木1990年上半年刊(总第2期)前秦政权的民族性─蒋福亚北魏的国营畜牧经济─朱大渭简论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的租调问题─张维训略论北魏镇兵的若干变化─施光明再论崔浩─许殿玺北魏定、冀、相三州的历史地位─郭黎安南北朝通使刍议─梁满仓中古佛教寺院为社会文化中心说─谢重光论北朝时鲜、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孔毅北朝时期家庭规模结构及相关问题论述─冻国栋魏孝文帝崇儒及家庭生活─刘精诚《通鉴》南北朝纪记时订正下─李裕民对《大魏寰州筑城碑》之我见─周铮北齐《贺娄悦墓志铭》释考论殷邺一体与两个古邺城──兼及东魏邺、南城─江达煌平城营造始末─张增光对《云冈十七窟比丘尼惠定造像题记考释》一文的商榷─姜丰荣孙吴世袭领兵制度探讨─高敏北魏的将军号─日洼添庆文着邓奕琦译日本有关北朝史研究论文着作索引─冯继钦编译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年会综述─陈泉补白─君爽等1990年下半年刊(总第3期)崔浩军事思想述论─黎虎元延明与科学家─李迪苏绰政治思想探源与评述─丁巧林苻坚灭代─蒋福亚从经济规律谈鲜卑拓拔族的形成和消亡─易谋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森林及其破坏─晶戎华魏晋南十六国北朝对河西农业的开发─符丽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区间的贸易联系及其交通路线─马志冰北魏北齐监察制度的变迁─陈琳国北魏、东魏、北齐的僧官制度─谢重光北朝的总管制──兼论周隋府兵军府的建置─张焯北朝婚姻简论─薛瑞泽试论北朝山西佛教的发展─赵云旗六镇的鲜卑化倾向──与张国安同志商榷─吕一飞杜崇□造老君像发隐─周铮北魏平城京畿地名考释(下)─力高才、殷宪、高平三至六世纪的辽东和辽西─洪廷彦北魏州的等级─洼添庆文着,邓奕琦节译山西云冈─关野贞、常盘大定着,赵一德节译1991年上半年刊(总第4 期)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的封爵制探讨─高敏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部的民族矛盾及其演变─陈可畏北魏太和前后若干史事考辨─杨际平西魏、北周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其作用─张旭华北魏赏赐制度述论─梁满仓十六国及北朝兵户的考察─刘汉东北魏养老制度研究─薛瑞泽崔暹与北齐监察─邓奕琦浅谈两种北朝史籍─漆泽邦封魔奴墓志考辨─周铮盛乐考─刘溢海敦煌莫高窟296窟《佛说绪副田经变》研究─孙修身山西云冈续─关野贞、常盘大定着,赵一德译试绘北魏平城图说明─姚学奎1991年下半年刊(总第5期)云冈“十寺”的兴废沿革─赵一德北朝赵郡李氏的起家与仕宦─高诗敏山东士族人关房支与关陇集团的合流及其复归─刘驰魏孝文帝和赵武灵王改革的历史比较─李元庆北魏孝文帝用人政策及其在改革中作用─张金龙六镇鲜卑的社会心理─兼论六镇起义的原因和性质─孔毅《隋书》郡县封爵研究─华林甫“兰肴异蟹肴”─南北朝食蟹风俗─关剑平西域乐舞在北朝文化中的地位─钱伯泉北魏鲜卑族民族文化的改造和重建─李开元、管芙蓉、赵琦大秦瓦当考释─周铮移道坛修筑悬空寺─力高才、高平对《北魏平城京畿地名考试上》一文中的几处古地名的商榷─刘溢海短命的高家王朝─张子英云冈石窟编年论──兼驳宿白和长广学说─吉村怜着,荆钰译关于《北齐书》颜之推传中《观我生赋》的研究─渡边武着,王维范译北朝研究论着索引(1988─1990)─薛惠引补白十则─何德章等1992年第1期(总第6期)拓拔鲜卑文化述略─米文平勿吉─文化研究─张秦湘、吴英才、李亚斌民族文化融合大潮中的一代文宗──瘐信─张明志苻坚监察略论─邓奕琦从孝文帝清定流品看北魏官职的清浊─张旭华北朝隋唐时代胡族的通婚关系─长部悦弘着、冯继钦译云冈石窟的研究笔记─长广敏雄着,张丽波译本刊89─91年总5期目录1992年第2期(总第7期)《平定县金石》着录的北朝史刻─李裕民读《耀县药王道教造像》─周铮忽洞坝古墓出土的算筹─邢一鲜卑文字说辨正─何德章鲜卑慕容名称详解─郑小容魏都平城─解延琦北魏平城宫殿建筑初探─李开元、管芙蓉、赵琦北魏平城人口数字致疑─力高才、高平在云冈石窟中的北魏石雕佛塔─张华北朝墓群与曹操传说─张子英论北魏孝文帝的政治思想─王广生从北魏刁遵墓志看南北朝士族婚姻─王大良论魏晋南北朝的婚姻法规─薛瑞泽1992年第3期(总第8期)从《北史》关于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封爵制的记载看《北史》的简略失当─高敏《魏书》所见拓跋鲜卑婚姻关系研究─施光明北魏正平年间政局述评─吕克勤宇文护论述─高蕴华从《木兰诗》看北朝民族文化精神─王菊艳洛阳与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的发展─方光华北魏元邵墓出土文物的民族学研究─张乃翥、韩玉玲略说云冈第七、八窟的几个问题─智夏冰北朝都督制溯源─张焯隋文帝罢郡裁冗释疑─杨际平武昌王拓跋提享年辨─马志强北朝隋唐时代胡族的通婚关系续─日长部悦弘着、冯继钦译一字释疑─李生龙1992年第4期(总第9期)儒学理性精神与北周武帝─彭体用魏孝文帝班行俸禄与整顿吏治─刘精诚试论鲜卑族的共同语言─冯继钦略论北魏时期的南朝降人─张兆凯浅论北朝民歌的美学思想─管芙蓉北魏高僧昙鸾评传─施光明“北地三才”论─孔毅解飞及其制车成就─张子文娄睿墓志铭浅注─邓林秀1990───1991年魏晋南北朝研究评述─卢秀文北魏初世匈奴独孤部的盛衰─日田吟风着、张丽波译、冯继钦校1993年第1 期(总第10 期)北魏的镇人与城民─张维训论魏太武帝的汉化改革尝试─刘伟航略论北魏后期的奢侈风气─王永平尔朱荣与北魏后期的政治─王化昆论北朝时期的官僚经商─朱和平《魏书序记》的史学价值─张承宗冯氏家族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佛教─张元林法秀起义于佛社考─夏毅辉闲谈东魏壁画艺术─薛玉川北魏王权与胡汉体制─朴汉济北朝宦官散论─马志强本刊1992年总目录1993年第2期(总第11期)《关东风俗传》撰者宋孝王家世──读《北史宋隐传》书后─何兹全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新斗争─刘精诚浅论魏晋南北朝的“吏”、“力”、“役”─刘汉东、凌峰鲜卑代国成长与拓拔鲜卑初期汉化─何德章读高允《征士颂》论北魏神○四年征士及其意义─张金龙从出土实物与文献资料看魏晋南北朝的权衡─郭正忠论龙门造像题记在北朝佛教研究中的史料价值─张乃翥从磁县出土墓志考北齐高氏莹地─张子英冯太后与高力士─辛长青西魏北周时代胡姓的重行与胡汉体制─朴汉济1993年第3期(总第12期)论北朝的时代特征─施光明魏孝文帝时期的南北关系─刘精诚略探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对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车军社试论干禄制在北齐的作用和地位──与高敏先生商榷─王天庥北朝盐业略论─周兆望五胡十六国对封建法律文化的借鉴与继承─邓奕琦北齐裴子诞兄弟三人墓志略探─杨明珠、杨高云北魏平城与平城县故城─张长海、马金花左云发现的石佛像考─张童心、王宪伟、杜志明北齐娄睿墓壁画简述─邓林秀云冈发掘记─日水野清一、长广敏雄文、王银田译慕容德建立南燕的前前后后─韩池培善文、金光勋译中原地区的佛教文化遗迹龙门石窟──为龙门石窟1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而作─张乃翥忆翦老─阎文儒1993年第4期(总第13期)如何对待石窟艺术遗产─阎文儒拓拔鲜卑起源、形成与南迁年代考异─张书城北魏御史台制度的发展变化─张金龙试论北魏太和后期的改革─杨际平关于十六国北朝七佛造像诸问题─魏斌、唐晓军佛教艺术中信仰对象和审美对象的机制转化及特征─王建舜谊正意备,近切质朴──读《颜氏家训》的体会─管芙容北齐口语“汉儿”解─刘汉东慕容德建立南燕的前前后后续─池培善文着,金光勋译1994年第1期(总第14期)《南齐书魏虏传》书后─高敏魏孝文帝提倡儒家礼乐与发展教育─刘精诚北朝后期洛阳地区的佛教─张承宗、葛红北魏后期文学叙论─周建江北魏平城古地名臆说─殷宪裴良墓志考─周铮北齐神武帝高欢陵在何处?─侯廷臻云冈图像学─日水野清一、长广敏雄文、刘永增译古为今用百家争鸣──试论毛泽东的史学观─韩府、马志强1993年1─4期总目录1994年3、4期合刊(总第15期)云冈石佛小记─周一良论云冈石窟的造像题材与风格─阎文儒平城实力的积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宿白云冈石窟─酆子恺云冈考察日记─傅振伦云冈石窟二题─李裕民云冈石窟造像题记及其意义─殷宪云冈石窟的文化价值─赵一德云冈与佛教文化─许殿玺昙曜初探─辛长青云冈前遗址考古发掘浅议─李治国流散在日本的云冈石窟雕像─王银田云冈石窟考古获重大成果─池茂花云冈昙曜五窟之质疑─李生龙云冈第38窟伎乐雕刻─赵昆雨云冈石窟装饰艺术刍议─张丽从云冈雕刻看北魏建筑─纪青云冈石窟的科学保护与管理─解廷凡云冈在现代科技的保护下─杨春兰、张韬云冈石窟环境监测分析报告─解廷凡、苑静虎云冈石窟历代名称源流考─韩府、马志强云冈石窟研究概述─卢秀文北魏王朝与云冈石窟─解金昌昙曜五窟的修建情况─日吉村怜着、武泽平、丛艳丽译云冈石窟中的西方风格─日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着、智夏冰译咏云冈诗选注─韩府云冈石窟研究目录索引─辛长青、员海瑞、张华1994年第4期(总第16期)让古老优秀的大同历史文化再现辉煌─本刊编辑部唐朝外交家王玄策事迹勾沉──罽宾国汉寺新考与研究─孙修身试论佛教艺术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孙晓岗盛乐平城洛阳──北魏都城的营建与迁徙述论─赵启汉、曹法舜全盘汉化:魏孝文帝的失策─丁晓雷评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的成就和失误─李光霁孝文帝改革与河西士人集团─施光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邹德彰由离散诸部看北魏政权的扩张与强化─台湾洪淑玲北魏均田令关于倍田的规定─郑欣略谈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的特点─车军社、邢瑞苗“吕梁”考──《北史北齐后主纪》纠误─弋春源大同市齐家坡北魏墓发掘简报─王银田、韩生存《北朝寺院奴婢》一文的补充─桂梅《魏孝文帝传》一书出版─本刊“河阴之变”死亡人数考─红梅孝文帝家族简谱─松柏沉痛悼念着名史学家唐长儒教授─本刊编辑部1995年第1期(总第17期)平城访古记─张焯两河西、两云中、两龟兹──历史地理考述─陈守中、陈秀石北朝的奴婢─刘精诚北朝政治嬗变与门荫制度的盛衰─张兆凯拓跋发展战略探析─张承宗、陈群十六国北朝经学的发展与成就─孔毅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素质与民族大融合─刘汉东拓跋珪“元从二十一人”考─张金龙北魏太武灭佛研究二题─栾贵川试谈北魏平城铁浑仪─李海、张兰英《道德经》译唐为番考──对玄奘大师的一点批评─孙修身曹操为何选邺为都?─张子欣老学者的新奉献──评介《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刘方着名史学家缪越逝世─本刊编辑部1995年第2期(总第18期)《水经注漯水》如浑水部分文字整理─殷宪关于北魏平城城建的初探─古鸿飞北魏数学成就概述─李海、张兰英《洛阳伽蓝记》的艺术特色─李开元、管芙蓉北魏时期的朔州地区─杜余辉《水经注》中“武周塞水”及“武周塞”小考─曹承明龙门石窟北朝造像题材概述─卲殿文关于建立“云冈学”的初步构想─韩府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汉化政策─刘精城万佛洞窟─蒙特雷斯门朱茨着,郜孝译云冈石窟序言─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着,吴宝田译1995年第3 期(总第19期)魏晋南北朝妇女在军事上的地位和作用─周兆望论北魏的灭亡和孝武帝西迁的几个问题─赵文润北朝赵郡李氏地域分布考─高诗敏拓跋鲜卑的宗教取舍─赵一德五凉佛教简述─张晓连如浑水考辨─殷宪拓跋氏往雁同地区大量迁移人口略说─古鸿飞石勒崛起襄国之研究─李智文十六国时期的民族关系─邢有德试论古文运动倡始于北魏─许殿玺1995年第4期(总第20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思想略论─周兆望“侨旧体制”的展开“与东晋南朝史─为整体理解南北朝史的一个建议─朴汉济魏晋南北朝时期贵州各族的变迁─张祥光长乐冯氏与元魏婚姻关系考──以墓志为中心─鲁才全明清几种《十六国春秋》之研究─刘琳邺都佚书考─许作民、张从善,蔺天民颜之推着述考─韩府1996年第1 期(总第21期)汉唐时期阳翟褚氏源流考论─孟繁冶、李福莲十六国北朝奴婢身份地位特点探论─刘汉东北魏的新民─刘精诚北魏镇兵浅探─刘南彪魏晋南北朝琅琊王氏家族研究─王汝涛北齐和北周时的朔周地区─杜余辉、六润兰邺都考略─范晓风三国邺都水利述略─吕何生浅谈北魏法律对后世的影响─沈春学大同城南金属镁厂北魏墓群─韩生存、曹承明、胡平魏晋南北朝士大夫的高贵性及其历史地位─葭森健介着,吴少、程有为译1996年第2 期(总第22期)北魏军队的给养问题─旷天伟论西魏与东魏之间的几次战役─赵文润北朝关中鲜卑及鲜卑化杂胡─任树民《魏书》正统义例之渊源─何德章简论北朝的政治制度─杨玉升简述鲜卑拓拔在建立北魏王朝前的发展情况─海志宽北魏平凉郡考─严耀中北魏平城京畿历史地名太探讨──兼答刘溢海同志─力高才试论陇西李○家族─王义康十六国时期鲜卑名将──慕容垂─李智文浅谈北齐名将兰陵王─张子英从出土文物话邺城独特的城建设施─王复生试论邺都兴起的历史地理前景及其在古都史上的地位─邹逸麟从发生美学看拓拔鲜卑对敦煌北魏艺术的影响─张子中1996年第3 期(总第23期)北魏先辈斡朵制零拾─任爱君十六国时期汉人兵役之研究─旷天伟从信都冯氏看北方民族融合─李红艳兼资文武的北魏明元帝拓拔嗣─张承宗北朝名臣──裴侠─李永康、张彩琴磁县出土济南愍悼王妃李尼墓志述略─张利亚《济南愍悼王妃李尼墓志》的书法价值─殷宪磁县出土北朝墓志简述─张子英参合陂之役─袁刚北朝天文学成就述略─李海、邓可卉颜之推的文章学理论─韩府粗犷刚健、质朴率直──浅谈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叶满英1996年第4期(总第24期)北朝教育之剖析─唐群北魏灾荒及其救荒政策─朱小梅汉唐时期麦类生产的地域和分布─刘磐修隋朝时的朔州─杜成辉云冈石窟装饰的意义─长广敏雄着,王雁卿译两魏周齐时代的霸府与王都─谷川道雄着,张金龙译瘐信文学更老成─叶满荣追寻五凉历史,再现五凉风貌(评赵向群《五凉史探》)─施光明1997年第1 期(总第25期)从封建庄园最一般的特征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墅”、“别业”─杨际平范阳卢氏的兴衰与历史地位─高诗敏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商业贸易─张兴盛、盛会莲论拓拔鲜卑民族的形成─王万盈乞活长期存在的原因浅析─张小虎释“士族”─张晓莲论资排辈和北魏“停年格”─袁刚《文白对照〈颜氏家训〉》求疵─韩府1997年第2期(总第26期)北魏孝文帝政治思想散论─张金龙关中氐羌与北魏鲜卑政权─任树民漫谈西魏北周依《周礼》六官改革官制─袁刚论北魏学校发展的几个特点─张敏《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北朝造像记部分补正─侯旭东北魏诗论─李青山试论北魏后期的吏制腐败与社会腐败─李永康浅谈北朝名臣高隆之─王福生崔亮生年考─张先昌北魏平城宫廷经济析─高平贫儿村舍无觅处,思宗城址有遗迹──从贫儿村和思宗城看北齐后主的思想腐朽─张子欣都督论考─李炯1997年第3期(总第27期)论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改革与国家财政─赵云旗北朝地名学成就述论─华林甫北朝人才选拔途径分析─唐群汉族着姓与拓拔贵族的调和─丁爱博着,鲁力译略论王肃与北魏政局─王大良论宇文泰─张兴胜鲜卑的金属制造和应用─王进玉北魏侯忻墓志考释─周铮颜之推的养生思想─韩府其益如毫,其损如刀──读高允《酒训》─李青山略谈北齐名将斛律光─张子英1997年第4 期(总第28期)一代雄着拓拔焘及其晚年的悲剧─张承宗论拓拔鲜卑民族的汉化与融合─王万盈北朝教材建设及其变化分析─唐群南北朝时期西域音乐在中原的传播─刘锡涛北朝科技文献摘录注评─李海、张兰英三国西县、木门县地理位置探析─柴亚军、高凤《皮演墓志》略论─马志强龙门石窟艺术之我见─戴霖洛阳出土文物的人物艺术─卫琪、戴雨林1998年第1 期(总第29期)北朝中央决策制度的演进──以外交决策为中心述论─黎虎魏晋南北朝的妇女尚武从戎风气─周兆望浅谈汉魏晋南北朝尚书台(省)职能的发展及组织机构的变化─袁刚魏晋南北朝太原王氏研究二题─汪波试论魏晋关东士族─张晓连魏晋黄河流域民族关系辨析─李红艳一方鲜为人知的北魏早期墓志─殷宪刘昼与《刘子》的教育模式试探─唐群试论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韩府北朝时期形成的典故─张子英《六朝门阀一研究─太原王氏谱系考》略评─滋贺秀兰着,汪波译《北朝研究》1997年总目录1999年新版第1辑北朝都督制的演变与禁卫武官都督的形成─张金龙北魏前期内朝机构考略─魏鹏举北周外交略论─陈金凤北魏经略河陇时期的吐谷浑─任树民拓跋魏往京师平城大规模迁徙人口的数字原因及其影响─高平高肇伐蜀与所谓“高肇专权”─李文才西魏宇文泰伐蜀灭梁战役述略─赵文润北魏在南皇族考─宋燕鹏中国传统瓦顶建筑式样在云冈石窟中的表现及其特点─王恒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l07发掘报告─王银田、王雁卿北魏早期平城墓铭析─殷宪魏尹祥墓志考释─周铮北魏《石门铭》所涉史事考略─马强“桑乾”考─梁祚腾北朝妇女社会地位与社会作用简述─朱秀凌北魏语文学概论─韩府北朝儒学教育刍谈─马志强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的确立和发展─赵云旗魏晋南北朝交通运输业管理探论─刘汉东试论魏晋时期的河陇士族─薛金玉、张晓连试论南北朝时期弘农杨氏之兴衰─徐美莉论魏晋南北朝史家的是是非非─周兆望魏晋南北朝私学的历史地位─陈英魏晋南北朝饮食风俗研究─张承宗、魏向东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生活胡风现象─刘锡涛大同历史建置沿革─姚斌2001年新版第2北魏平城时代政治发展的主线及分期─李凭北魏迁都后官贵之家在洛阳居住里坊考─张金龙登国三年托跋珪攻击松漠诸部的历史真相─任君爱有关宣武帝时期经略益梁的几个问题─李文才北魏时期的周边贸易述论─王万盈关于五胡十六国时代的“正统”王朝─川本芳昭着,邓红、牟发松译北朝军队医疗抚恤制度简论─张敏论高欢及其时代─徐美莉从北齐废立皇后冲突看北朝皇后的政治作用─周双林说周隋禅代─袁刚后赵高僧佛图澄─李智文北魏平城明堂遗址再研究─王银田论云岗石窟第7窟和第8窟的承上启下作用─王建舜云岗石窟的调查概要─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着,王雁卿译十六国时期草原文化与山东文化的冲突和合和─李红艳北朝文化雁门文化刍议──研读苏秉琦先生有关考古学文化论着札记─李元庆川本芳昭《魏晋南北超朝时代民族问题述评》─牟发松大冢小冢──读李凭《北魏平城时代》─殷宪咸阳北周墓葬与隋唐制度─雷依群北魏文人诗散论─童晓峰、陆晓青庾信诗歌浅论─赵晶颜之推的文章学理论─韩府慧思指引智者往陈朝弘法活动考─赵剑敏魏晋南北朝商贸风俗研究─张承宗、魏向东魏晋南北朝并周地区少数民族初探─汪波魏晋南北朝私学教育内容多元化格局述论─陈英近五六年来北朝史研究概述─马志本总目是陈爽先生所作。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分析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分析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分析魏晋南北朝,一个充满动荡、战争与混乱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时代。

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具有鲜明的多元性。

由于战乱频繁,人们生活困苦,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

佛教、道教等思想流派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与儒家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文化风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人雅士,他们以山水风景、人物形象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和绘画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农业、水利、纺织等领域,出现了许多技术创新和发明。

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为后世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

然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权力斗争激烈、政治腐败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多元性和独特魅力,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龙祥与五德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复杂而多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种思想、文化、宗教、民族等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风貌。

其中,龙祥和五德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文化符号,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和价值观。

龙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龙的崇拜和信仰的体现。

龙作为一种神秘而神圣的动物,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天命、神权和权威。

在这个时期,龙的形象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如石刻、陶瓷、绘画等。

同时,龙也被视为皇权和神权的象征,成为统治者所推崇和倡导的文化符号。

五德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文化观念,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和相应的五种德性。

谷川道雄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谷川道雄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谷川道雄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内容提要】日本著名历史学家谷川道雄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多有建树,他最先提出豪族共同体的概念,1970年又与川胜义雄共同系统推出了这一理论,在日本史学界引起了一场大辩论,这一年也被认为是日本学术界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谷川先生在史学研究中,坚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验证先辈的理论,坚持研究活生生的人类社会,因而在赋予魏晋南北朝隋唐中世说以新内容的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体系。

【作者简介】王大建(1954-),女,山东莱阳人,山东大学副教授。

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谷川道雄先生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多有建树,他与川胜义雄先生提出的共同体理论,在日本学术界曾得到广泛的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历史分期问题的大讨论,将日本学术界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推向深入,其影响至今不衰。

本文拟全面介绍谷川道雄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成果,以期对我国史学界有所启迪。

一谷川道雄先生1925年出生于日本熊本县芦北郡水俣町(今水俣市)。

这个以农业和渔业为主业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化学工业污染而产生了一种病,就被称为“水俣病”,水俣町也由此而知名。

谷川先生在当地小学毕业后,进入熊本中学,后入大阪府立浪速高等学校(现大阪大学)文科求学。

1945年4月升入京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东洋史学专业。

此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日本战败已成定局,7月,谷川先生被征召入伍,8月,在兵营迎来了战争的结束。

第二年,重新回到学校。

谷川先生回顾这段历史时,称自己的学生时代,“是与所谓的十五年战争同步的”。

[1]入小学的前一年,“九•一八”事变;入中学的前一年,芦沟桥事变,中日战争爆发;中学四年级,太平洋战争扩大;大学一年级,日本战败。

战争带给日本的不仅是废墟、通货膨胀和贫穷,另一大后遗症是使青年人失去了未来志向。

年轻的谷川置身于战败后的日本,茫然无措,与本来就无多大兴趣的东洋史研究产生了无限的距离感,甚至一度产生了转学科的念头。

日本历史大事年表简短版(中国历史纪年对照)

日本历史大事年表简短版(中国历史纪年对照)

日本历史大事年表简短版(中国历史纪年对照)# 大和时代(250年-710年)又分为古坟时代(250–538年)(三国魏少帝嘉平二年-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和飞鸟时代(538–710年)。

日本本土还没形成一个集权式或分权式的政府体系,仍是以部落为中心。

佛教传入日本圣德太子(574年-622年)(南朝陈宣帝太建六年-唐高祖武德五年)模拟隋朝提出十七条宪法。

#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唐睿宗景云元年-唐德宗贞元十年)710年(元明天皇和铜三年):元明天皇遷都至平城京(奈良)。

753年(孝谦天皇天平胜宝五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鉴真第六次东渡。

794年(桓武天皇延历十三年):桓武天皇遷都至平安京(京都)。

#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唐德宗贞元十年-南宋孝宗淳熙十二年)日本古代最后一个时代。

1001年至1008年(一条天皇长保三年至一条天皇宽弘五年/北宋真宗咸平四年至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源氏物语》成书。

1167年:(六条天皇仁安二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平清盛任太政大臣〈平氏全盛期〉。

1180年至1185年(南宋孝宗淳熙七年至十二年):源平合战,平家灭亡。

#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南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元文宗至顺四年)1192年(南宋光宗绍熙三年):源赖朝任征夷大将军,镰仓幕府政权开始。

日本幕府政治制度开始,并绵延700余年。

1203年(南宋宁宗嘉泰三年):源赖家被北条时政所杀。

北条时政任执权。

1333年(元文宗至顺四年):足利高氏倒戈,攻下镰仓,最后一代执权北条高时自杀,镰仓幕府〈北条氏〉灭亡。

后醍醐天皇返回京都。

#建武新政(1333–1336年)#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元惠宗至元二年-明神宗万历元年)又分为两个阶段:南北朝时代(1336年-1392年)和战国时代(1467–1573年)。

1336年:足利尊氏任征夷大将军,北朝建立。

1392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南北朝统一〈北朝胜〉。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1.古籍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宋书,〔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南齐书,〔梁〕萧子显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魏书,〔北齐〕魏收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梁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陈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北齐书,〔唐〕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中华书局1971年版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隋书,〔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撰,中华书局1976年版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元〕胡三省注,顾颉刚等点校,中华书局1956年版华阳国志校注,〔东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文选,〔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洛阳伽蓝记校释,〔北魏〕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颜氏家训集解,〔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初学记,〔唐〕徐坚等撰,中华书局1962年版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撰,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建康实录,〔唐〕许嵩撰,张忱石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太平御览,〔北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60年版(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复制重印)文苑英华,〔北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66年版册府元龟,〔北宋〕王钦若等撰,中华书局1960年版唐会要,〔北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55年版五代会要,〔北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98年版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据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十通本影印)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版(据世界书局本影印)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金石萃编,〔清〕王昶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据1921年扫叶山房本影印)八琼室金石补正,〔清〕陆增祥撰,文物出版社1985年(据吴兴刘氏希古楼刊本影印)廿二史考异,〔清〕钱大昕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廿二史札记校证,〔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7年版(据上海文瑞楼版影印)历代职官表,〔清〕纪昀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刘祜仁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三国会要,〔清〕杨晨撰,中华书局1956年版南朝宋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南朝齐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南朝梁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南朝陈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两晋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据广州广雅书局刻本复制重印)全唐文,〔清〕董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三国志集解,卢弼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版晋令辑存,张鹏一撰,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赵万里集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赵超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赵超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唐五代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辑录,唐耕耦等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吐鲁番出土文书,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文物出版社1981—1991年版二十五史补编(二、三、四册),中华书局1955年版2.今人论著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4年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谷川道雄(日)著,马彪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魏晋南北朝史(上、下),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981年版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谷川道雄(日)著,李济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隋唐五代史 (上、下) ,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隋唐五代史 (上、下) ,吕思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隋唐史,岑仲勉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剑桥中国隋唐史,〔英〕崔瑞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寒柳堂集,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唐长孺著,三联书店1955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著,三联书店1957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山居存稿,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89年版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严耕望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91年版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毛汉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中古社会史论,毛汉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读史集,何兹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读史存稿,缪钺著,三联书店1963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才不才斋史学论文集,祝总斌著,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黎虎著,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魏晋南北朝史探索,郑欣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六朝史论,朱大渭著,中华书局1998年版唐研究论文选集,池田温(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国史探微,杨联陞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六朝隋唐),刘俊文主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刘俊文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五朝门第,王伊同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刘淑芬著,学生书局(台北)1992年版拓跋史探,田余庆著,三联书店2003年版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逯耀东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5年版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康乐著,稻禾出版社(台北)1995年版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张金龙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胡如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汉晋唐时期农业(上、下),张泽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唐代工商业,张泽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唐代阶级结构研究,张泽咸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唐代财政史稿(上、下),李锦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01年版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编卷中),严耕望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1963年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三、四卷),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汉唐外交制度史,黎虎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北魏官僚机构研究,郑钦仁著,牧童出版社(台北)1976年版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甘怀珍著,财团法人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台北),2003年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上、下),张金龙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高敏著,大象出版社1998年版府兵制度研究,岑仲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府兵制度考释,谷霁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唐书兵志笺证,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北周六典,王仲荦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北周地理志,王仲荦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九朝律考,程树德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历代刑法考,沈家本撰,邓经元、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魏晋神仙道教,胡孚琛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汉唐佛寺文化史,张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王晓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魏晋隋唐乡村社会研究,齐涛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黄烈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乌桓与鲜卑,马长寿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马长寿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北朝胡姓考,姚薇元著,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陈连庆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周伟洲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蔡鸿生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西域史地文物丛考,马雍著,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著,三联书店1957年版西域史地丛稿初编,张广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朱雷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敦煌艺术宗教与精神文明,姜伯勤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姜伯勤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敦煌学十八讲,荣新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荣新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余太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著,三联书店2001年版唐代的外来文明,谢弗(美)著,吴玉贵译,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王小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隋唐帝国与东亚,〔日〕堀敏一著,韩昇编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北周珍贵文物,贠安志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荣新江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日中国际共同研究――地域社会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日〕谷川道雄编,玄文社1989年版九品官人法の研究——科举前史,〔日〕宫崎市定著,同朋舍1956年版秦汉隋唐史の研究,〔日〕滨口重国著,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初版、1971年再版六朝史研究??政治?社会篇,〔日〕宫川尚志著,平乐寺书店1964年初版、1977年再版中国古代籍帐研究??概观?录文(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报告31),〔日〕池田温著,东京大学出版会1979年版六朝贵族制社会の研究,〔日〕川胜义雄著,岩波书店1982年版魏晋南朝の贵族制〔日〕越智重明著,研文社1982年版六朝贵族制研究,〔日〕中村圭尔著,风间书房1987年版中国贵族制社会の研究,〔日〕川胜义雄、砺波护编,同朋舍1987年版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日〕窪添庆文著,汲古书院2003年版魏晋南北朝时代の民族问题,〔日〕川本芳昭著,汲古书院1998年版六朝都督制研究,〔日〕小尾孟夫著,溪水社2001年版中国中世史研究-六朝隋唐的社会与文化,〔日〕中国中世史研究编,东海大学出版会1970年版隋唐帝国と东亚世界,〔日〕唐代史研究会编,汲古书院1979年版年版中国都市の历史的研究,〔日〕唐代史研究会编,刀水书房1988年版3.期刊历史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中国史研究文史汉学研究(台)考古学报考古文物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武汉大学)唐研究东洋史研究(日)东方学报(日)东洋学报(日)魏晋南北朝史专著目录(1998-2003)刘驰《六朝士族探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梁满仓《汉唐间政治与文化探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05讲谈社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05讲谈社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05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精★【由大家写给大家的作品】——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魏晋南北朝”一卷,由日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代表学者川本芳昭撰写,是一本由大家(历史学家)写给大家(大众)的作品。

★【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乱世”】——本卷所研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夹在前后两个大统一时期之间、跨度大约四百年的一个大分裂时期,是名符其实的一段“乱世”。

然而,这个时期却孕育出了六朝文化,是一个绝非用“黑暗”可以概括的时代,是一个风流竞逐、异彩纷呈的时代。

它是国际色彩丰富的隋唐时代的渊源,对日本的古代文化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以日本学者的全新眼光重新解读中国历史】——日本因其与中国地缘临近的关系和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对中国历史了解较早且相当深入。

无论是在宏观框架还是具体史实上,这套书都为我们重新理解自己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关于套书】A History of China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历时五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倾情推出“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本)★十位作者均为日本一流学者:九州大学教授宫本一夫、东京大学教授平势隆郎、学习院大学教授鹤间和幸、京都大学教授金文京、九州大学教授川本芳昭、明治大学教授气贺泽保规、东京大学教授小岛毅、京都大学教授杉山正明、立教大学教授上田信、国际基督教大学教授菊池秀明★十位国内一流学者作序推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宏、武汉大学教授罗运环、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虎、北京大学教授阎步克、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南、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伯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步平共同推荐★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深入浅出,观点新颖每卷书含地图、照片上百幅,彩图若干。

【doc】2009年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doc】2009年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2009年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52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第4期教授在闭幕式上作了总结发言,倡议在先辈们所开拓的学业上,要不断薪火相传. 此次会议,有四大特点值得注意:一是学术议题丰富,从缅怀前辈学者的业绩到倡议关注当下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新史料,新成果,新动向;从西域到南海,从考古到文本,从宗教文化到海上交通等,研究领域广泛.二是与会者学术背景多样,涵盖古代史,考古文博,船舶史,科学史等各学科.三是考古与文献相结合,以实物证史成为会议共识.四是此次会议秉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外关系史研究的经世致用精神.(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李峻杰,纪宗安)2009年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日]冈田和一郎(京都府立大学13本京都)撰杨振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编译2009年,日本各媒体也报道了发掘者认为是曹操墓发掘的消息.除埋葬者可能是曹操外,三国时代也是日本人感兴趣的时期,很久都未出现这种让人感觉普通日本人也对中国史感兴趣的事情.此外,非历史学专业的人也出版了概述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内的中国史专着,它似乎也表明日本人对这一时期抱有浓厚的兴趣.专门从事中国史研究的研究者应该怎样应对这样的关注呢?带着这样的想法,让我们分领域回顾一下去年公开发表的研究论着.总说.首先,对这一时期做全面论说的研究成果有谷川道雄的《中国国家论序说》(《名古屋大学东洋史研究报告》33).该文在回顾了作者一直主张的"豪族共同体论"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学界对此进行的批评后,谈到中国国家论中阶级和共同体关系的重要性,并以此为中心论述了从先秦到近代国家的发展.虽然在具体研究上还需要进一步充实,但是作者将历史认识放在更广阔的时代中加以推进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出土史料.近年来这一时期的出土史料研究是热门领域之一.石刻研究方面,有2008年召开的国际研讨会"魏晋南北朝史和石刻史料研究的新发展"成果——《魏晋南北朝史和石刻史料研究的新发展》(主持人伊藤敏雄,平成一八——二.年度科研费报告书特刊).下面以该报告书(下文简称《新发展》)刊登的论文为中心,来看一下当年的石刻研究情况.窿添庆文《墓志的起源及其定型化》从形态和记述内容对西晋至南北朝的墓志进行分析,认为它们当时尚未固定为一种形式,但到南朝的梁,北魏的永平年间完成了定型化.《立正史学》105号刊登的同名论文概述了该文的要点.葭森健介《对魏晋颂德碑的认识》(《新发展》)分析了出土较少的魏晋时期的碑,认为从魏到晋由被歌颂者的"门生",家族,友人所立的墓碑,其所蕴含的社会含义较少,与此相对,以"吏民"为主体立的德政碑等则具有联系基层社会和国家公共关2009年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53系的性质.福原启郎《晋辟雍碑的再探讨》(《新发展》)从多角度考察了晋辟雍碑,认为本碑记述皇帝,皇太子参加的学礼是以建立视觉性权威为目标,立碑的目的是否定门生故吏关系,而向中央凝聚.两篇论文都指出所讨论的碑和汉碑有继承关系,饶有趣味.中村圭尔《晋南朝墓志和公文书》(同上)从墓志和公文书的关系论述了墓志中引用公文书的意义,及公文书对墓志的叙述产生的影响等,并触及发送文书的保管问题.此外,其《魏晋南北朝的公文书行政》(《六朝学术学会报》)还对这一时期公文书行政的特征进行了很好的归纳.此文是根据他的讲演稿修改成文的,作为这一领域的简介最适当不过.窿添庆文《正史和墓志》(《新发展》)以为官经历为切入点,将《魏书》,《北史》和墓志的记载进行比较,认为墓志所记为官经历基本可信;北魏后期的官僚晋升,大多情况下,宗室是七品上或七品,非宗室是从七品上或从七品起,其后则被分别纳入一定的晋升幅度框架中,并成为官员迁转的模式.窿添是以北魏后期的官历为对象,而会田大辅的《(宇文述墓志)和(隋书?宇文述传>》(《骏台史学》137)则是以宇文述为中心,对墓志和文献史料进行比较研究.该文在以墓志探明宇文述就任禁卫类官员等新史实的基础上,推测相较墓志的记载,带有政治意图记述的《隋书》所描写的宇文述的形象更接近历史真相.探讨这一时期墓志的,还有韩舁(河上麻由子译)《新发现隋代阴寿的墓志》(《汲古}56).即使是人们认为是补充文献史料的第一手资料的石刻史料,也如会田文论及的那样,无法避免执笔者的偏向.对于具有这一特征的石刻史料,有必要每次都认真与文献史料进行对照考察.如前所述,以往以墓志为中心的石刻史料的利用多采用弥补文献史料不足的方式,但是,去年将石刻史料本身作为史料把握其特征的研究引人瞩目.随着收录近年陆续报告的发掘成果和拓本照片的《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毛远明校注,线装书局,2008年)的出版,我想这一趋势更为明显.这一意义上,应当说本领域正在迎来汇集研究动向,指示今后发展方向的阶段.以往墓志研究有过于偏重石刻史料的倾向,而关尾史郎的《"五胡"时期的墓志及其周边》(《环日本海研究年报》16)却将包括石刻以外书写材料的"五胡"时期的墓志和性质接近的文物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希望他倡导的墓志研究能发展到新的阶段.此外,他还发表了同样以五胡时代为对象的《"五胡"时代的"属"》(《资料学研究》6)一文.另外,《新发展》除了上面介绍的论文外,还收录了李凭《从北魏平城时代的一批墓铭看京畿移民的社会地位与思想感情》,赵水森《洛阳出土魏晋南北朝墓志的发现收藏与着录研究》,朴汉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习俗的变化与墓志铭的流行》三篇文章.其次,长沙走马楼吴简方面,有安部聪一郎《从(三国志)时代来的文书》(《历史与地理》624),谷口建速《长沙走马楼吴简所见谷物财政体系》(《东亚古代出土文字资料研究》)两篇论文.安部文字数不多,其中论及将走马楼吴简中的名籍和东亚出土简牍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等,是一篇简要介绍走马楼吴简的短文.谷口文考察了他以前论文发表后公布的吴简,认为"邸阁"是郡县以上机构派遣的担任确保各仓军粮和调剂的官,当时的谷物财政体系是以军粮确保为重点设置的.最后介绍室山留美子,穴泽彰子的《吐鲁番北凉文书的制作,保存,再利用,废弃,掩埋过程的一考察》(《都市文化研究》11),从文书史料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两面利用文书和作为随葬品的文书的形态,阐明了北凉时期公文书的具体流程.政治.去年出版的《三国志研究》4号,分别收录了五篇东方学会主办的"汉魏交替时期的社会与文化"研讨会的报告论文和评议.此处介绍牧角悦子《建安"文学"》,石井仁《"地方分54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第4期权化"和都督制》,川合安《九品官人法的制定与贵族制的形成》,渡边义浩《曹丕的(典论)和政治规范》四篇.以往都督制研究均从"地方分权化"角度展开,石井文与此不同,是从"中央集权化"的视角研究都督制.其结论是,都督制不是单纯的军事制度,其本来的职掌是援用军法进行判刑,由此来看,以直接控制人为目的的统治体制才是都督制的本质.川合文认为根据乡品任用人才是从曹操政权开始实行的,指出当时形成的着姓和单家之间的关系尚不固定,虽然九品官人法实行任子导致了贵族阶层的产生,但是,至少魏晋时期的贵族并不是根据家格世袭官职的.该文纠正了以往对这一时期基础性制度的认识,以此为基础如何描绘时代面貌是今后的课题.牡角文认为,诗从经学中解放出来的契机是在建安时期.渡边文考察了《典论》,认为从中可以看出曹丕为了确立与"名士"相对抗的君主权力,旨在实现文化价值一元化的思想.同氏《(山公启事)所见贵族的自律性》(《中国文化》67)则关注《山公启事》,认为皇帝为了与强势的贵族制相对抗,在此描绘了拥有自律性理想的"贵族制".该氏还发表了《西晋华夷思想的转变》(《大东文化大学汉学会志》48),考察了从武帝时期到徙戎论的华夷思想的变迁,在此基础上论及对于华夷思想来说《春秋》的局限性.此外《三国志研究》4号还刊登了柴田聪子的《姜维北伐和蜀汉后期的政权构造》和高桥康浩的《缪袭的政治地位》.前文将姜维北伐与姜维在当时政权内部所处立场结合起来进行再探讨,后文考察了多被认为是文学家的缪袭在曹魏政权内的政治立场.下面介绍西晋方面的研究,有对二十四友的性质进行再探讨的福原启郎的《关于贾谧二十四友的二三问题》(《六朝学术学会报》10),以及田中一辉的《西晋的东宫和外戚杨氏》(《东洋史研究》68—3).田中文认为,为了维持武帝改革的东宫组织和体制强化,皇帝需要一定的政治能力,当惠帝的政治能力无法发挥作用时,杨骏为了维持这一体制建立了自己的专权体制.冈部毅史《梁简文帝立太子前夜》(《史学杂志》118—1)分析了梁萧纲立太子的背景,指出皇太子具有两面性,即一方面皇太子是皇帝统治现实性存在,但同时也可以成为破坏皇帝权力的重要力量.南朝为了将儒教统治作为统治理念,因此必须立皇太子,政治运作上存在着皇帝必须依存皇太子的政治构造.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萧纲立太子,表明在以正统为基础存立的南朝,可以部分否定礼制而以政治优先.这一时期,这一定位下的皇太子和作为父亲的皇帝一起构成了"皇帝家"统治,从秦汉到唐宋皇权强化的过程中南朝皇太子的存在即具有这样的特征.期待运用"家"概念的研究能更加深入.户川贵行《东晋南朝的天下观》(《六朝学术学会报》10),考察了刘宋孝武帝时期制度化的以建康为中心的天下观的前史,认为从东晋后期开始,主张立足江南的王朝地理正统性的言论开始增多,但其制度化却只能等到刘宋文帝北伐失败后.北朝研究方面,长部悦弘的《北魏孝庄帝代尔朱氏军阀集团再论(1)》(《日本东洋文化论集》15),续篇《(2)》(琉球大法文《人间科学》23),按区域分析了河阴之变后"尔朱氏军阀集团"实行的北魏领土内的人员配置情况.由于尚未续完,期待早日看到论文的全貌.前岛佳孝《西魏,北周在四川统治的确立及其经营》(中央大《人文研纪要》65),通过当时益州总管府长官的就任者,考察了四川在西魏,北周政府中的地位.同氏《(周文王之碑)试释及基础性考察》(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档案的世界》,中央大出版部),对《周文王之碑》的进行了释读和基础性考察,并成为前引论文的根据.向井佑介《北魏的考古资料和鲜卑的汉化》(《东洋史研究》68—3)指出,从孝文帝时期的都城,陵墓制度可以看出两个特征,即古典文化的继2009年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55承和以皇帝为顶点的中央集权的身份秩序,它们是胡族为了君临胡汉民族而设计出来的制度.制度.野田俊昭《南朝的清议,乡论》(《产业经济研究)50—1),对越智重明的清议,乡论研究提出商榷,论述了南朝九品官人法下的清议,乡论的运用,职能.清议,乡论的对象全部是士人,家格的变迁,确定虽经由州大中正,但最终是清议,乡论决定的,但是庶民则不受其限制.会田大辅《北魏后半期的州府僚佐》(《东洋)91—2),以《山公寺碑》为中心进行考察,论述了文献史料无载的北魏后半期的列曹参军和列曹行参军的区别,官序,作者还探讨了州府僚佐的流外官设置,以及当时设置众多流外官的原因.川井贵雄《北魏后期的门下省》(《九州大学东洋史论集)37)指出,北魏孝武帝和东魏时期门下省的职能变化,均是在高欢父子的霸府控制朝廷的过程中出现的,这一变化后来成为唐三省制的原型.前岛佳孝《西魏行台考》(《东洋}90—4),在前年发表的关于宇文泰大行台论文的基础上,通过将以往研究较少触及的西魏设置行台事例加以分类,进行考察.其提出的行台和都督不是上下级关系的观点,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以往的研究.社会.关于这一时期的社会,有中村圭尔的《六朝官僚制的叙述》(《东洋)91—2),永田拓治的《"状"和(先贤传>(耆旧传)的编纂》(同上91—3).中村文论述指出,从汉末到六朝的正史,可以看到从记录个人为官情况的表向反映王朝普遍秩序的志转移,社会上层以表明自己的地位具有公性质为目的的官僚制着述盛行的现象,它反映了王朝和社会上层之间围绕当时的官僚制既紧张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永田文对东汉三国时期出现的《耆旧传》,《先贤传》进行考察,指出东汉时期王朝收回了在乡里社会为促进风俗教化选举先贤的权利,本来各个地区多样化的校正风俗的标准在王朝的主导下,开始向一元化发展.两篇论文关于王朝和社会的关系,得出分化与一元化的不同结论,是由分析对象决定的,还是存在其他要因,这是对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很有意义的问题.都城.去年不仅有对单个都城的研究,而且有以时间为轴考察古代都城的研究.北田裕行《关于中国古代都城园林配置的基础性考察》(馆野和己编《古代都城形态》,同成社),关于古代都城的园林,推测内园设计的变化发生在曹魏文帝时期,反驳了后赵邺城之后的外苑设计受到胡族政权影响的观点.同书所收佐原康夫《中国都城的理念和东亚》,齐东方《中国古代都城的形态和职能》虽然不是以这一时期的都城为中心,但对于认识这一时期的都城有参考价值.渡边信一郎《六朝隋唐时期的太极殿及其构造》(《都城制研究》2《奈良女大COE报告集二三》),主要从六朝到唐初期太极殿的变迁和构造特性,探求南朝建康宫的实态.对渡边文进行评议的妹尾达彦《评议2》(同上)超越了研讨会评议的范畴,谈了其长期从事都城研究的看法,值得一读.对于渡边文指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北周长安宫,内田昌功《北周长安宫的空间构成》(《秋大史学》55)从朝堂和尚书的位置关系,对北周长安宫向隋唐长安宫的直接转变,进行了具体分析.角田典幸《北魏洛阳城官人,僧侣的居住地》(《中央大学亚洲史研究》33)以官品为指标分析了官人及僧侣的居住地.国际关系,民族.国际关系方面,研究和蕃公主下嫁的有藤野月子《五胡北朝隋唐时期和蕃公主的下嫁》(《历史学研究)855),平田阳一郎《周隋革命与突厥形势》(《唐代史研究》12).藤野文分析了五胡北朝隋唐时期和蕃公主下嫁的事例,指出西汉时被看作是"否定性施策"的公主下嫁,在北魏时期赋予了来自皇帝的赐与,恩宠这样的不同意义,而且从这一具有"北方56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第4期性"要素的政策,以隋唐的中国统一为契机,扩展了与周边诸国的关系.平田文从突厥为中心的国际形势视野讨论周隋革命,提出为了分析当时中国,突厥产生的变革,必须关注两者问的密切关系.对发生的事情不仅仅从一个国家的角度,而是将其放在国际背景中扩大视野进行讨论,就有必要加强对各个地区的基础性研究.将三国时期的东夷世界作为"场"所进行的共同研究,"《三国志?魏书?东夷传》的国际环境"就是此类研究,其研究成果收录在《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研究报告》第151集.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潮《(三国志?东夷传)的文化环境》,川本芳昭《三国时期阶段的乌丸,鲜卑》,石JiI岳彦《从考古遗址,遗物看辽东郡》,宫本一夫《从考古学看夫余和沃沮》,高久健二《乐浪,带方郡砖室墓的再探讨》,仁藤敦史《卑弥呼的王权和朝贡》,田中俊明《(魏志?东夷传>译注初稿(一)》,从不同领域对东夷世界进行了个性化研究.讨论东亚世界中倭国的有仁藤敦史《卑弥呼与台与》(山川出版社)和小蝎茂稔的《"倭国"的形成和"邪马台国"》(《历史评论))710).近年来民族是由人的认识构建的说法十分流行,去年关注民族名称的研究有淹川正博的《北周"稽胡"的创设》(《史观》160)和齐藤达也的《北朝,隋唐史料所见粟特姓的形成》(《史学杂志》118—12).淹川文关注北周相关史料中集中出现的"稽胡",指出当时北周有必要控制"稽胡"居住的与北齐交界的国境地带,而且当时出现了为了遵照《周礼》整顿国家体制必须设立四夷之北狄的要求,因此,北周"创设"了"稽胡"这一民族.齐藤文关注的是近年取得重大进展的作为粟特人研究基础的粟特姓的形成问题.以往认为粟特姓是其对应的国名中产生出来的,但齐藤认为粟特国名是在粟特姓后加"国"字创造出来的,而非相反.而且,他还认为,由同一民族内的通婚和同姓不婚这一对立的社会要因所产生的多样化的粟特姓,是北朝后期以后的历史产物.两篇文章均是探寻民族被"创造"过程的佳作.宗教,美术.首先来看关于佛教的研究.仓本尚德《北朝时期的多佛名石刻》(东大《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154,2008)指出,多佛名的造像铭在北魏分裂后增加这一现象及与佛名有关的经典增多相一致,反映了当时忏悔仪式的流行.随后,同氏在《(大通方广经)的忏悔思想》(《东方学》117)一文中,展开论述了当时《大通方广经》的忏悔思想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原因.道教研究有小幡与否《从道教石刻看北魏道教》(学习院大《东洋文化研究》11),将北魏道教像加以分类,并分析了道教像集中于关中的原因.美术方面,村田靖子《中国?初期金铜佛的新例》(《佛教艺术)305)介绍了新发现的五胡时期的金铜佛.藤冈穰《关于中国南朝造像的认识》(同上307)从制作例子和传播角度论述了南朝造像.文化,文学.福原启郎《喝茶的历史及相关二三问题》(京都外语大《COSMICA}38)概述了喝茶的历史,也涉及到三国,西晋时期的茶.佐野诚子《岁时诗和岁时记》(《六朝学术学会报》l0)论述了以重阳节为题材的岁时记和六朝诗的关系,认为其与六朝贵族文化中的"雅""俗"问题有关.森野繁夫《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中国中世文学研究》55)讨论了沈约《宋书》对谢灵运的描述.同氏《北周庾信》(同上56)论述了庾信的后半生.译注,索引.中林史朗《(陔余丛考)训译(卷八之下)》(《大东文化大学汉学会志》48),下见隆雄《(华阳国志)列女传记》(明德出版社)针对各自的主题,在历史学研究会编《世界史史料3》中对与这一时期有关的史料进行了训读和通译.中村圭尔,室山留美子编《魏晋南北朝围绕《大唐元陵仪注》的诸多问题57墓志官职名索引》(主持人平田茂树,《平成一七——二一年度文科省特定领域研究成果报告书》)是利用价值很高的索引.以上对2009年发表的研究成果分领域进行了回顾,和历年相比未看出有大的变化.近年来随着问题意识的提高,研究课题不再受到限制,去年很多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进展.问题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具体研究的积累,是对历史时代进行细致分析不可欠缺的工作.而且,对多样化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的课题为什么会在今天提出的思考,与历史学本身的丰富紧密相连.一方面,研究者有必要一边思考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所研究的时代和领域中占有怎样的位置,一边展开自己的研究.但遗憾的是,在2009年的成果中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论文欠缺这样的意识,未将自己的研究置于具体的研究动态之中.最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他人研究成果的不关心.在问题意识的基础上,研究者通过和他人进行对话,不仅仅停留于个别研究,而是将其放在贯通的历史叙述中,定位各自的研究成果,向世界传递信息,这一做法很重要.另一方面,2009年仍可以看到一些论着对以往未深入讨论的概念进行再探讨.对迄今为止被认为不言自明的概念提出疑问,是创造新体系的第一步.以这样修正了的概念为基础,到底能够构建怎样的历史面貌和历史理论?这应当是包括笔者在内的历史专业研究者的课题.在本文结束时,附记2009年出版的专着:丸山雍成《邪马台国魏使步行之路》(吉田弘文馆),菊地章太《神睨经研究》(研文出版),渡边义浩《后汉"儒教国家"的形成》(汲古书院),满田刚《三国志赤壁传说》(白帝社).围绕《大唐元陵仪注》的诸多问题金子修一(日本学习院大学日本)撰1毒明妹(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译成书于德宗朝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的杜佑《通典》的"凶礼"卷中收录了一系列以《大唐元陵仪注》等为题的逸文.元陵为唐朝的代宗陵,因此《大唐元陵仪注》便成了详细记载代宗丧葬仪礼程序的史料.在中国,同一朝代的先帝驾崩后要由下一位皇帝即位,因此,皇帝的葬礼程序成为一种与新皇帝即位相关的重要仪礼.但是,在古代中国,记载皇帝丧葬仪礼的史料并不多,即便在《大唐开元礼》当中也完全没有皇帝葬礼或是与即位相关的条目记载.大津透先生曾列举出《新唐书》卷二o《礼乐志》一.的开头部分:。

魏晋南北朝研究著作与部分作者简述

魏晋南北朝研究著作与部分作者简述

魏晋南北朝研究书目及部分作者简述-.-.三、社会、经济类:-.-.-.五、文化、文学类:-.-.六、人物、地理类:-.-.九、文艺、考古类:十、工具、综述类:-.华山馆丛稿华山馆丛稿续编十二、部分作者简述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

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

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曾留学日本巢鸭弘文学院、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

191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

归国后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

解放后,任中山大学教授。

《陈寅恪集》(含《柳如是别传》,三册;《寒柳堂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诗集附唐篔诗存》;《金明馆丛稿》,二编;《书信集》;《读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陈美延编,北京:三联书店,二○○一至二○○二年。

共14册。

唐长孺(1911—1996)教授。

江苏吴江人。

武汉大学教授。

早年从事中国辽、金、元史的研究。

1944年后,专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并从事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

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国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唐书兵志笺正》等书。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隋唐五代部分)、《吐鲁番出土文书》(10册)等王仲荦(1913-1986),余姚明伟乡人,生于上海。

1930年师事章太炎,开始从事文史研究。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讲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长期从事文史教学和研究,精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著有《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中国古代物价史》、《敦煌石室地志行记综录》等。

曾参加点校二十四史,负责《宋书》、《南齐书》和《南史》点校的定稿工作。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总目(122)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总目(122)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总目(1—2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朝资料》是武汉大学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前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办的一份史学同仁刊物。

刊物以“资料”为名,实际内容以研究论文为主,由著名史学家唐长孺先生创办并担任主编,多位武大魏晋隋唐史研究名家撰稿,至今已经编辑出版19辑,最初为内部资料,后改为公开发行,在海内外魏晋隋唐史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第1辑(1979年5月)北凉承平七年(449)写经题记与西域通往江南的道路唐长孺王真保墓志考释陈仲安王伯当——隋末农民战争资料札记黄惠贤魏晋间的乌丸与“护乌丸校尉” 陈国灿千唐志斋藏石目录(上)谭两宜编,黄惠贤、陈国灿、程喜霖校订第2辑(1980年12月)贞观十四年(640)手实中的“合受田” 唐长孺《常何墓碑》写本录文《常何墓碑》跋黄惠贤跋《武周张怀寂墓志》陈国灿敦煌石室所出《唐某市时价簿口马行时沽》书后朱雷千唐志斋藏石目录(下)谭两宜编第3辑(1981年11月)跋吐鲁番所出唐代西州差兵文书唐长孺僧懿及《伐魔诏》一书黄惠贤北凉的按赀“配生马”制度朱雷李显甫开李鱼川之时间考卢开万华陀之死及其生卒年程喜霖高昌郡纪年唐长孺敦煌发现计账式的文书残简——大英博物馆所藏斯坦因带来的汉文文书六一三号(上)[日]山本达郎著、谭两宜译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古代及考古中心研究所藏吐鲁番所出汉文佛经残文书目录前言彭肇兴译第4辑(1982年12月)跋《敬史君碑》唐长孺《程知节碑跋》补黄惠贤敦煌所出诸借契年代考陈国灿麴氏高昌王国的“称价钱” 朱雷《魏书·陆俟传》所载盖吴之死辨疑卢开万北府与北府兵杨德炳释烽铺程喜霖跋郗昂《歧邠泾宁四州八马坊碑颂》王世平律令格式陈仲安附录一:唐神龙散颁刑部格附录二:唐开元水部式敦煌发现计帐式的文书残简——大英博物馆所藏斯但因带来的汉文文书六一三号(下)[日]山本达郎著,谭两宜译对均田制末期敦煌地区土地四至记载的考察(一)[日]山本达郎著,孙晓林译第5辑(1983年12月)唐代的内诸司使(上)唐长孺释“艻”、“棘” 李格非《魏书·杨播传》“自云弘农华阴人”辨唐长孺读《周书·于谨传》书后黄惠贤对未刊敦煌借契的考察陈国灿唐代“手实”制度杂识——唐代籍帐制度考察朱雷贞观以后唐政府在北方的限奴措施卢开万关于北府兵的兵数与兵将来源杨德炳唐代烽堠制度拾零程喜霖跋管元惠神道碑陈仲安跋四川茂汶县北较场坝点将台唐代石刻题记陈仲安《唐昭武枝尉曹君(通)神道碑》跋鲁才全关于均田制末期敦煌地区四至记载的考察(二)——现在的户主和过去的户主[日]山本达郎著,孙晓林译第6辑(1984年12月)唐代的内诸司使(下)唐长孺读《心斋十种》本《襄阳耆旧记》书后黄惠贤唐代瓜州途程——唐开天“过所”实地考察小记陈国灿释“不良人”与“白水郎”——读《唐大和上东征传》质疑朱雷南朝齐梁时期“三调”、“三课”考释卢开万唐代的“驿家”和“馆家”试释鲁才全读史札记二则杨德炳读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二则程喜霖都督散考陈仲安《武经总要》的编纂和版本孙继民唐代均日制的给田基准考——特别以吐鲁番的实例为中心[日]土肥义和著,冻国栋译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一)[日]池田温著,李步嘉译第7辑(1985年12月)读《僧传》论两晋南朝的吏力唐长孺读纪昀等辑《邺中记》书后黄惠贤敦煌所出粟特文信札的书写地点和时间问题陈国灿《伍子胥变文》、《汉将王陵变》辨疑——读敦煌变文札记(一)朱雷读《三国志·高柔传》书后卢开万《盖蕃墓志》考释鲁才全四姓试释杨德炳《唐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某人行旅会验》考——读《吐鲁番文书》札记之一程喜霖李筌《太白阴经》琐见牟发松北魏军镇考补牟发松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二)[日]池田温著,李步嘉译第8辑(1986年12月)晋郛休碑跋唐长孺唐代的“三司” 陈仲安有关襄阳《羊祜碑》的几个问题黄惠贤八、九世纪间唐朝西州统治权的转移陈国灿《捉季布传文》、《山远公话》、《董永变文诸篇》辨疑——读敦煌变文札记(二)朱雷北魏政府徙民的形式与内容卢开万跋武周《袁公瑜墓志》鲁才全论东晋王导的基本政策杨德炳《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西州都督府勘给过所案卷》考释——兼论请过所程序与勘验过所(上)程喜霖《李卫公问对》辨析孙继民唐代都督府的置废牟发松吐鲁番所出《唐勒依限征纳税钱文书跋》冻国冻第9、10辑(1988年12月)跋元怿墓志(陈仲安)对高昌国某寺全年用月帐的计量分析——兼析高昌国的租税制度陈国灿从葬仪看道教“天神”观在高昌国的流行陈国灿敦煌藏经洞所出两种麴氏高昌人写经题记跋朱雷《舜子变》、《前汉刘家太子传》、《唐太宗入冥记》诸篇辨疑朱雷东汉至魏晋户口数的变化及其实质一一魏晋南北朝户口数研究之一卢开万西晋的课田与田租卢开万跋武周《崔玄藉墓志》鲁才全武周《匹娄焕德墓志》跋鲁才全汉末的琅邪郡与琅邪的诸葛氏杨德炳西晋末年长江中下游农民起义的几个问题杨德炳《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西州都督府勘给过所案卷》考释——兼论请过所程序与勘验过所(下)程喜霖唐西州张无价及其相关文书孙继民魏晋南朝的行台牟发松东魏北齐的地方行台牟发松隋代人口的若干问题管见冻国栋唐代民族贸易与管理杂考冻国栋辑校《邱中记》(晋)陆翙著,黄惠贤辑校第11辑(1991年4月)唐长孺教授八十大寿纪念专辑汉唐间中央行政监察权力的分合陈仲安《隆中对》实现过程中的条件和机遇杨德炳孙吴世袭领兵制度探讨高敏正始玄学新议王延武关于东晋侨州郡县的几个问题夏日新《玄都律》年代及所见道官制度姜伯勤释道安南投襄阳疑年考朱雷许逊与净明道张泽洪试论南朝道教缔造者陆修静钟国发北朝的兵役、番兵和资绢鲁才全《魏书·官氏志》载太和三令初探黄惠贤、聂早英六镇起义前的北魏行台牟发松唐代的诞节张泽咸唐代的御史台狱王素唐代的科举与官僚入仕齐陈骏唐代闽中进士登场与文化发展管见冻国栋唐代度支职事由简变繁论略何汝泉唐代户税若干具体问题探讨卢开万唐李皋治理江陵事迹辨析—一读《两唐书·李皋传》札记李文澜唐五代的僧侣地主及僧尼私财的传承方式张弓唐代的行军统帅孙继民唐及五代的魏博镇方积六高昌国的占田制度陈国灿《唐垂拱元年(685)康尾义罗施等请过所案卷》考释程喜霖关于唐前期西州设“馆”的考察孙晓林敦煌文书与唐五代北方地区的饮食生活(主食部分)黄正建曹仁贵归奉后梁的一组新资料李正宇唐长孺先生主要著述目录石墨林编后记第12辑(1993年4月)钱塘杜治与三吴天师道的演变唐长孺刘黑闼起义和唐镇压措施的变化黄惠贤“武德政治”浅析黄惠贤唐麟德二年西域道行军的救于阗之役——对吐鲁番阿斯塔那四号墓部分文书的研究陈国灿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一)陈国灿汉末行政区划疆界之更易与诸葛武侯“卧龙处”考朱雷隋唐五代的乐工乐户卢开万刘备与诸葛亮杨德炳夷陵之战蜀师为何由“忿兵”变为“縻军” 杨德炳读《周利贞墓志》书后鲁才全杜孚与赵含章——《杜孚墓志》跋鲁才全道科“命籍”、“宅录”与汉魏户籍制的一个侧面——读陆修静《道门科略》札记之一冻国栋读隋书札记二则冻国栋“阴山却霜”之俗解何德章评丘古耶夫斯基对敦煌所出某些籍帐文书的考释王克孝东晋南朝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上)张宇道教文化与盛唐诗人石云涛大正藏《目录部》《史传部》高昌事辑柳洪亮近年来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日]窪添庆文著,牟发松译,李少军校第13辑(1994年12月)《兵车行》写作年代质疑唐长孺南北朝前有关谢氏家族的几个问题初探黄惠贤谢鲲年表黄惠贤《谢府君神道碑》推证黄惠贤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二)陈国灿唐乔师望职官年谱陈国灿《李陵变文》、《张议潮变文》、《破魔变》诸篇辨疑——读《敦煌变文集》札记(四)朱雷读《宋书·雷次宗传》书后卢开万读《唐代墓志汇编》札记鲁才全关羽北征之谜试解杨德炳读《南齐书·王融传》论南朝时期的琅琊王氏何德章《南齐书·东南夷传》记北魏攻百济事纠谬何德章唐前期关中灾荒、漕运与高宗玄宗东幸石云涛唐代东都留守考程存洁东晋和后秦佛教界的交往周健东吴世袭领兵制形成于何时王大胜入唐僧带来的公验和过所[日]砺波护著,龚卫国译,陈国灿校《曲石唐志目》校补鲁才全第14辑(1996年6月)曹魏中军溯源黄惠贤落后于时代的用人观念——刘表之悲剧原因探王大胜读史札记二则陈金凤谯国恒氏与淝水之战杨德炳南北朝交聘中所见南北文化关系略论牟发松北魏鲜卑族人名的汉化——读北朝墓志札记之一何得章北魏的兵制与社会——“从兵民分离”到“军民分籍” [日]佐川英治《〈魏书〉点校商榷七十例》一文献疑何德章长乐冯氏与元魏宗室婚姻关系考——以墓志为中心鲁才全唐代“均田制”实施过程中“受田”与“私田”的关系及其他朱雷唐代科举制度中贡举类特殊科目及其考试卢开万唐代前期的岢岚镇与岢岚军——读敦煌所出《诸道山河地名要略》残卷札记之一冻国栋有关高力士和广东冯氏旧籍、世系的几点补证黄惠贤旅顺博物馆藏《唐建中五年(784年)〈孔目司贴〉》管见冻国栋唐后期方镇使府僚佐迁转石云涛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三)陈国灿标点本《唐大诏令集》纠缪雷绍锋《唐两京城坊考》校补拾遗程存洁《中国中世早期的国家与社会》导言[美]丁爱博(Albert E.Dien)著,张琳译,牟发松校改中国前近代史理论的重构——序说[日]中村哲著,牟发松译第15辑(1997年6月)六朝时代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关系——从山东贵族的居住地问题人手[日]谷川道雄著,牟发松译六朝至唐吴郡大姓的演变冻国栋“魏文慕通达”试释柳春新东晋南朝时期襄宛地方社会的变迁与雍州侨置始末张琳东晋上流社会享乐之风再探讨杨德炳东晋南朝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下)张宇论北魏孝文帝迁都事件何德章北朝盐政浅述黄惠贤唐代的荐举制度卢开万罗隐《吴公约神道碑》所见唐末之“杭州八郡” 冻国栋吐鲁番出土天宝年间马料文卷中所见封常清之北庭行朱雷美国普林斯顿所藏几件吐鲁番出土文书跋陈国灿对吐鲁番所出唐天宝间西北逃兵文书的探讨刘安志唐末宋初归义军时期之“地子”、“地税”浅论雷绍锋北魏《元伯阳墓志》辨伪鲁才全《千唐志·孙煌妻李夫人墓志》图版说明辨证鲁才全《崔敦礼碑》“碑额”录文歧异——《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一黄惠贤关于唐丘玄素撰《天王道悟禅师碑》陈国灿读《宋书·州郡志》札记二则何德章关于杜宝《大业杂记》的几个问题牟发松《大业杂记》遗文校录牟发松谷川道雄教授主要著作目录《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图文本简明目录对照表石墨林第16辑(1998年7月)“政在家门”与汉末袁氏政权柳春新六朝时期湖北地区的自然灾害述论牟发松刘弘与应詹——围绕刘弘为何葬在湖南安乡问题杨德炳仇池立国久远解陈金凤关于北魏青齐土民的几问题杨洪权高乾兄弟的命运——东魏解散豪族私家武装的过程何德章高澄之死臆说何德章唐末光州人入闽史实考朱雷唐五代押牙(衙)考略刘安志吐鲁番出土文献所见之唐代军府陈国灿关于唐代前期的丁口“虚挂”——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冻国栋《昭陵碑录》所载《崔敦礼碑》有两种不同的录文—一《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全唐文·崔敦礼碑》初校稿一一《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三黄惠贤窦诞职官年表——以《窦诞墓志》为中心鲁才全《唐登州司马王庆墓志》所见唐前期山东半岛若干史事朱长义校点《渚宫旧事》(唐)余知古撰、夏日新校点隋书地理志州郡县名便检(州名编)陈仲安、牟发松五代州郡县名索引(州名编)瞿安全、杨小旻关于唐向西域输送布帛与客商的关系[日]荒川正晴著,乐胜奎译,李少军校《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图文本简明目录对照表(续完)石墨林第17辑(2000年4月)散骑诸官初置时期有关问题索隐——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黄惠贤曹魏中后期散骑诸官的变化——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西晋散骑建省及其所领诸官——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三黄惠贤汉唐间“伍伯”浅识冻国栋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题何德章出镇宗王之府州僚佐与宋元嘉中主相之争鲁力窦建德武牢之败原因试析张宇“租输二分制”与唐前朝财赋格局特点张荣强唐西州蒲昌府防区内的镇戍与馆驿陈国灿P.3964号文书《乙未年赵僧子典儿契》中所见的“地水”——唐沙、伊州文书中“地水”、“田水”名义考朱雷唐代西州的突厥人刘安志跋敦煌文书《某寺常住什物交割点检历》——关于唐代家具的一点思考唐刚卯试释敦煌文献中的“指伪” 刘进宝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出身者墓志为中心——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二何德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苗氏订补——上党苗氏家族墓志研究鲁才全《〈后汉书·班固传〉论》平议牟发松关于郭泰生平的几个问题胡秋银蜀魏战争中的汉中与陇右陈金凤“库露真”与“襄样”——唐代漆器研究之—唐刚卯第18辑(2001年9月)隋钞本《三国志·蜀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资料之一黄惠贤隋钞本《三国志·吴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曹操政权中的谯沛集团与颍川集团柳春新王敦三考——读《晋书》札记之一魏斌读沈约所拟《授蔡法度廷尉制》书后冻国栋北魏末帝位异动与东西魏的政治走向何德章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鲁力从判文看唐代的执法以情——以家庭关系为中心朱海唐代中后期供军使、院及相关问题探讨贾志刚辽宁省档案馆藏吐鲁番文书考释陈国灿吐鲁番出土唐“勘田簿”残卷中所见西州推行“均田制”之初始朱雷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高宗咸亨年间的西域政局刘安志《拓跋虎墓志》释考牟发松唐崔泰之墓志探析鲁才全《唐崔暟墓志》跋冻国栋刘长卿重出诗考陈顺智《因话录》史料价值浅识万军杰《北史》零札(上篇·本纪部分)牟发松1990~1999年新出汉魏南北朝墓志目录汪小烜三种新出版吐鲁番文书人名地名索引石墨林第19辑2002年11月日本中国史研究中的共同体问题[日]谷川道雄著,李济仓译试析战后中日学界对六朝隋唐时代特质的不同把握牟发松隋钞本《三国志·魏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之三黄惠贤六朝建康的水陆交通——读《宋书·州郡志》札记之二何德章刘琨之死记疑董慧秀南朝前期豫章郡的豪族——围绕胡、邓二氏为中心的考察魏斌唐代道士罗公远及其灵验传说——读《道教灵验记》札记之一冻国栋唐玄宗《御注孝经》发微朱海从墓志看唐代女性佛道信仰的若干问题万军杰唐代世俗社会造经现象述论简梅青由武成王庙制变迁看唐代文武分途于赓哲岑参道隐略论——兼与詹石窗先生商榷石云涛从唐代地方长官的选任看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以山南荆楚为例李文澜略述唐代人口的城乡结构与职业结构冻国栋唐代剑南道军费刍议——以剑南西川为中心贾志刚姜亮夫《莫高窟年表》魏晋写经系年订补陈国灿从胡商到编民——吐鲁番文书所见麴氏高昌时期的粟特人陈海涛跋吐鲁番鄯善县所出《唐开元五年(717)后西州献之牒稿为被悬点入军事》刘志安敦煌具注历日中的“往亡” 晏昌贵《大谷文书集成》(壹)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他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石墨林第20辑2003年12月东晋时期中央决策机构(中书省)的一次短暂变革——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四黄惠贤北魏迁洛后鲜卑贵族的士文化——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三何德章刘琨、卢谌答诗始末推论董惠秀曹魏西晋时期的都督与将军山口正晃关于周隋之际的洛阳经营魏斌诸葛亮祭祀所见魏晋隋唐制祀的变化李文澜跋《千金序》冻国栋隋末粮仓与群雄盛衰姜望来唐代自然灾害问题述略——侧重灾害资料的统计与分析靳强唐宣宗早期政治探微黄楼唐玄宗御注《孝经》考朱海唐后期的士商交游及商人地位的变迁张宇从家世渊源观念的变化看唐代入华粟特人的汉化——以墓志材料为中心刘惠琴、陈海涛唐代的医学教育及医人地位于赓哲从“开元寺三门楼题刻”看北方民众的佛教信仰简梅青墓志所见唐安史之乱间的“伪号”行用及吏民心态——附说“伪号”的模仿问题冻国栋唐代行兵中的十驮马制度——对吐鲁番所出十驮马文书的探讨陈国灿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都司”考刘安志《大谷文书集成》佛教资料考辨刘案志、石墨林《大谷文书集成》(贰)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他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石墨林第21辑(唐长孺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专辑)2004年12月受教四十年谷川道雄漫忆唐长孺先生沙知怀念恩师唐长孺先生高敏温故与怀念张泽咸追忆与唐长孺先生的一次会谈余英时怀念唐长孺教授池田温唐长孺先生在京都砺波护唐长孺先生二三事魏连科唐长孺师与敦煌文书的研究朱雷两进唐门,师恩无涯杨德炳从唐长孺教授问学记张弓南望珞珈忆恩师李文澜哲人虽已去,遗爱有余思——缅怀业师唐长孺先生王素回忆唐长孺先生何德章细微处见精神——忆唐长孺先生石云涛漫卷帘衣延草色欲回春气入书丛——对唐长孺师研究出土文献方法的体会陈国灿寻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试论唐长孺先生的史学风格姜伯勤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亚洲型”特征——读唐长孺师论著笔记张弓唐长孺先生的社会文化史研究臆想黄正建唐长孺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唐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重读所著三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牟发松唐长孺先生史学论著未刊稿叙录(一)——附说:唐先生早年未刊稿所见的治学理路与方法冻国栋读唐长孺先生论著的点滴体会胡宝国读《史籍与道经中所见的李弘》——纪念唐长孺先生逝世十周年卞孝萱唐代告身的一个考察——以大谷探险队所获李慈艺及张怀寂告身为中心小田义久文中子王通的私学教育思想及其源流卢开万唐代户部别贮钱的来源何汝泉共同体理论:解释中国“人”的历史——浅评谷川道雄先生的历史观李文澜民间黄老道派末世论与陆修静宗教改革的初步尝试钟国发唐六尚长官考黄正建涉县娲皇宫石壁唐代朱书题记试释孙继民跋武昌阅马场五代吴墓所出之“买地券”冻国栋敦煌所出张君义文书与唐中宗景龙年间西域政局之变化刘安志第22辑2005年12月两汉时代的弘农杨氏何德章、马力群公孙五楼家族与南燕政治魏斌北魏末年的青齐士风魏斌赵郡李氏“三祖”小考张葳读独孤及《吊道殣文并序》书后冻国栋唐代病坊隶属于经营问题小考——中国社会救济事业的进展罗彤华论东城老父对唐中叶社会变化的四大“忧虑”——《东城老父传》读后之二唐刚卯唐懿宗身世新考黄楼唐前期勋官的授予流程及勋的累加马志立敦煌所出写本《二十五等人图》补论冻国栋唐代府兵简点及相关问题研究——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刘安志唐代的“执衣”与执衣钱陈国灿吐鲁番所出衣物疏研究二题刘安志唐五代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对生态平衡的认识乜小红吐鲁番统治敦煌时期的官府劳役陆离论南北朝时期的“亡命”——以社会史侧面为中心北村一仁《唐会要》献疑数则朱海《唐代墓志汇编》及《唐代墓志汇编续集》重收墓志举例万军杰《大谷文书集成》(叁)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它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石墨林。

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过去的100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不仅国内的史学工作者经过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日、美等国学者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不少成绩。

这些研究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

限于篇幅,这里只拟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状况,扼要地介绍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意见。

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介绍稍详;对于有定论的问题,则从简。

一、政治史对本时期政治史的研究,学术界素来颇为关注,成果甚丰。

在职官研究方面,阎步克的系列文章对本时期散官发展、官职位阶化、军号散阶化进行了探讨。

《魏晋的朝班、官品和位阶》认为,曹魏末年创制的九品官品承继了汉代区分官位尊卑的朝位运用规则,官品中的官职前后排列形成一种等级排序,若干同类官职构成了不同的“位”,从而形成了繁多的“阶级”;“阶级”同时是官员所累积的个人官资,通常以秩满、朝廷不时开恩“普增位”等方式获得;官阶之外的勋阶大约主要来自军功,与将军号构成的军阶序列关系密切。

《魏晋南北朝的军号散阶化进程》考察了本时期军号散阶化历程,指出“将军”之号向将校以及各类官僚的普及滥授,使其虚衔化、位阶化的主要动因,军号的阶官化是以序列化为其内容。

《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异同》考察了文散阶在南朝与北朝的不同进程,认为在北朝的迅速推进得益于军阶的拉动,向将士普授文散官,使其进化为位阶;南朝由于“文清武浊”观念使文散官的阶官化的进程相对迟缓。

这一时期先后建立过许多胡族政权,出现许多带有胡族色彩的官职,因此,对这一时期官制的研究较其它时期要更加复杂。

冯君实《十六国官制初探》分析了十六国政权中胡汉分治的情况,认为大单于和单于台的设置,是胡族落后的国家机构形式在中原的残留,反映了民族压迫的存在。

同时指出许多官职在这一时期的实际内涵发生了变化,如在许多政权的统治者未称王前,长史就不仅是一个属吏,而实际执行着尚书令仆的职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作者】前岛佳孝/胡宝华概况。

2005年讲谈社出版了《中国的历史》系列著作,其中魏晋时期的有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东汉三国时代》和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两本专著。

这套系列丛书比原来的《世界历史》丛书的篇幅增大了许多,所以这两本书不仅有概说和通论,而且作者因个人兴趣所发的议论也随处可见,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另外,关于北朝的历史,皮阿斯(Scott Pearce)发表了《代之地》(早稻田大学北朝史研究会翻译,刊于《史滴》27)。

文章论述了五胡至北魏末年中国和北方的相邻地域社会的起源、发展与历史意义。

政治。

津田资久的《曹魏至亲诸王考》(北海道大学《史朋》38)指出,传统认为曹丕与曹植之间有摩擦的结论,是基于陈寿《三国志》中某些含有偏见的记载而形成的,它反映了陈寿对西晋武帝与齐王司马攸兄弟之间的政治斗争的一种姿态。

文章还认为曹魏西晋的诸王政策与对《周礼》解释的变化密切相关。

渡边义浩的《杜预的左传癖与西晋正统性》(《六朝学术学会报》6)指出,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里对弑无道之君给予认同的解释,提出了杀高贵乡公的司马昭与西晋正统化等问题。

他的《杜预的谅制与皇位继承问题》(《汉学会志》44)一文,论述了杜预对服丧期缩短所给予经学证据的过程中,有维护司马攸政治发言权的目的。

通过渡边的文章,可以看出运用经学知识对政治现象进行解释的研究方法正在逐渐形成。

此外,渡边还发表了《杜预的春秋长历》(《东洋研究》155)。

满田刚的《诸葛亮死后的集团指导体制和蒋琬政权》(创价大学《人文论集》17)指出,在诸葛亮死后出现了持续八个月之久的以蒋琬、杨仪、费袆、姜维为首的集体领导体制,但是最初的意图并非如此,而是要建立以蒋琬单独领导的体制。

我们希望满田刚在以后的研究中,对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出现权力向个人集中的原因能有所论证。

三崎良章《关于十六国夏的年号》(《史观》152),强调在赫连勃勃的第四个年号“真兴”的改元过程中,曾强制要求对国家体制业已完成并开始行使国家主权的北凉政权,使用与夏同样的年号。

吉田爱的《北魏雁臣考》(《史滴》27)认为洛阳迁都后,北魏存在着中原农耕汉族与北方、西北方游牧民族两个统治系统。

属于后者并维持游牧生活和军事进攻力量的部族,不仅承担着来往于大本营和兼有贸易市场的洛阳之间的雁臣行动,而且在经济实力和部族社会享有很高的声望,在北魏末年的混乱时期具有左右政治的实力。

文章中“北魏汉化政策具有一定局限”的观点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

板垣明的《高昌的内徙请愿与北魏的西域政策》(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亚洲史中的社会与国家》,中央大学出版社),考察了在高昌请愿内徙北魏领内的过程中,北魏政权表现出一种从许可到不许可的态度转变,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地处西域的柔然、高车、嚈哒等国之间争夺主导权斗争的形势使然。

仪礼。

小林聪的《从泰始礼制到天监礼制》(《唐代史研究》8),概述了从西晋到梁期间,以仪注、律令的编纂和整顿官爵体制为中心的礼制内容。

作者在另外一篇《梁武帝礼制改革的性质》(《集刊东洋学》93)中,阐述了天监年间礼制改革的主要意图在于强化天子在礼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金子修一的《从即位仪礼到皇帝权力》(《唐代史研究》8),总结了汉唐期间即位仪礼的变迁,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阅庙和册书的操作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阶层。

村田哲也《关于“名士”论的考察》(《东洋史苑》65)是一篇对前年汲古书院出版的渡边义浩《三国政权的结构与名士》的批评文章。

反观这些以总结归纳的方式发表的反驳论文,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渡边“名士”论的影响。

渡边的另一篇文章《“封建”的复权》(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纪要》50-4)论述了西晋的“封王之制”,认为把地方行政和军事等职责委任于同姓诸侯的做法等于分化皇权,其目的在于实现国家权力的中央集权化,但是因为皇帝与诸侯之间的互不信任,导致这一制度的瓦解,并爆发了八王之乱。

在南朝门阀社会存在方式的研究方面,川合安发表了《南朝官人的起家年龄》(刊于松本宣郎主编《东北大学历史资源存档的结构与社会媒体化》,平成十六年度东北大学教育研究共同项目成果报告书),他在文章中检讨了越智重明的“族门制”观点,同时川合又在《关于门地二品》(《集刊东洋学》94)一文中,对官崎市定以来作为门阀制度基础,根据建立在等级制度上的家格自动授予官职的主流观点进行了考察,认为南朝需要的体制直至最后也没有形成,以任子制为中心的任官逐渐形成了累代高官辈出的家格,其后所谓门阀贵族社会重视家庭背景的风潮以及支配南朝社会的现象,不过是这一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村圭尔《陈的“用官式”及其历史意义》(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论丛》14)指出《隋书·百官志》中能够见到的陈朝用官式的行政手续,在一般的行政中也被使用,其最早出现于东晋时代,经南朝而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朝,直至隋唐以前一直在使用。

岛田さな绘的《刘宋建国时期的“隐逸”与政治权力》(圣心女子大学大学院《论集》27-1),阐述了刘宋政权基于魏晋以来的北方观念,依据地方乡论对“隐逸”所给予的评价,聘任陶渊明等南方土著知识分子在政界担任一定的职务,这是刘宋政权采取的一种怀柔政策。

户田贵行《北魏孝文帝的姓族分定与民爵赐予》(《东亚与日本2》)认为,北魏在实施姓族分定的同时,对维护乡里社会秩序的父老、民望阶层赐予民爵以及根据能力制定了从庶晋升为士的政策,其结果导致了固定家格与越过家格晋升的两种相互矛盾政策同时存在,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停年格制度的实施。

作者的这一认识在考虑北朝后期社会身份制度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军事制度。

石井仁《六朝都督制研究的现状与课题》(《驹泽史学》64),回顾了越智重明、小尾孟夫研究都督制的研究成果,指出在东汉末到三国时代做为方面军长官的四征将军,一定兼任州牧、刺史及都督等职务,没有单独任命的事例。

森本淳《关于曹魏、西晋的中级指挥官》(《亚洲史中的社会与国家》)认为,牙门将、骑督、护军等中级指挥官是主将和兵卒之间的联结点,是支持都督制的基础。

该文如果能将其统属关系用图示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话,相关的位置会更加清晰。

土地制度。

有关西晋占田与课田制方面有两篇论文。

渡边义浩的《井田与占田、课田制度》(《中国研究集刊》37)复原了周朝理想的井田制度,在包含五等爵制思想之中,作者分析了西晋的占田、课田制的历史地位。

作者指出,在历来的诸观念之中,占田与课田是以同一农民为对象的结论是正确的。

丹乔二的《魏晋——隋唐时代的土地制度和农民》(《史丛》71、72)也认为,占田和课田制度是养育自耕农的一种政策,占田本来和课田都是私有地,但后者是要纳税的。

两者的研究途径虽有不同,但在占田和课田都是以同一人为对象的认识上,两者是一致的。

历来的学者多把史料中解释困难的字作为衍文来处理,而丹乔二的新观点是完全依据史料原文建立起来的,因此受到了关注。

社会文化。

佐藤大志《东晋时期江南社会的东与西》(《六朝学术学会报》6),分析了民间歌谣与宫廷音乐的关系,指出建康和荆州文化交流的活跃是在东晋末年到刘宋初期以后的事情。

这种从音乐上探求六朝文化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音乐遗留下来的不仅是其本身,从文字史料方面揭示音乐的历史发展也是研究者的一个课题。

堀内淳一的《从南北朝时期的使节看“文化”的多样性》(《六朝学术学会报》6)认为,在南北使节的交流中,北朝以经学、辩才为特征,南朝则以文学和玄学为中心,彼此发挥各自的特长。

文章将其多样的领域作为单一的“文化”来把握,阐述了各自的优劣。

山崎蓝的《关于六朝、唐代的厕观》(《中国——社会与文化》20),考察了中国古代厕神有凶神和富神,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

这一两面性一方面是危险的不洁的空间,另一方面厕所因为所蓄积的排泄物转化成肥料,又是一个给人类有带来富有的空间。

都市。

《东洋史论丛》(大阪市立大学)刊出了COE国际专题讨论会有关中国都市的专集。

其中关于魏晋时代有两篇文章:中村圭尔的《建康的传统与革新》论述了建康在中国古代帝都历史中的地位。

建康在城门的名称上可以看出保留了魏晋的传统,同时在防御力单薄的竹篱以及城内道路弯曲等方面还可看出建康所特有的一些特征,这些都是受江南地形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而形成的。

另外,在宫城南面的御道以及官府设置上还可以看出一些属于革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北魏洛阳和隋唐长安。

佐川英治的《北魏洛阳的形成与空间配置》认为,北魏时代建造的外郭城是以太极殿一圆丘的南北线为中心轴,左右对称而设计的,这是联接东汉以来的都城向隋唐长安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此外,佐川的《北魏的平城》(《亚洲游学》78)从坊制、游牧、仪礼、宗教等几个方面概括叙述了平城的历史。

文章在与游牧民族融合而建立的王都在管理机能方面的见解,对于理解都市的存在形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氏族。

内田昌功的《北燕冯氏的出自与〈燕志〉〈魏书〉》(《古代文化》57-8),对历来被看作是汉人来到北燕的冯氏,从文献和考古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文章认为冯氏出自鲜卑或是东北诸族。

这里要指出的是,作者在叙述冯氏汉人说的过程中,一方面依据冯氏后裔北魏冯太后指示编纂的《燕志》中探讨了冯氏汉化过程,同时在论稿的结尾又否定了冯氏的汉人修养以及对汉化政策的影响,这样的处理是矛盾的。

至于返回“东部鲜卑的故地辽西”建立政权的冯氏,是否可以作为汉人看待的理由还有待于今后的研究来证明。

另外有关魏晋时期各族祖先传说方面的研究,有圆田俊介的两篇文章。

一篇是《南北朝时代的匈奴祖先传说及其形成》(中央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研究年报》34),考察了北魏后期的匈奴,认为他们在墓志铭所记载的先世活动中,其祖先与汉代刘氏一起,曾经一度去过塞外,自身是匈奴的意识很明显。

此外,与汉代李陵也有一定关系,同样与李陵传说有关的北魏拓跋氏也是其同族。

作者指出匈奴归属意识的存在,在分析当时的民族关系上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篇是《北魏、东西魏时代的鲜卑拓跋氏(元氏)的祖先传说及其形成》(《史滴》27),文章以拓跋元氏为例,结合古老的黄帝传说和李陵传说,考察了与孝文帝时期《山海经》的记事交织在一起而出现的始均传说。

作者指出在很长的时期内,这些传说一直处于并存的状态,到了唐开元年间才终于将其整理统合到一起。

小林岳的《平原高唐的刘氏与刘昭》(早稻田大学高等学院《研究年志》49),对将《后汉书》和《续汉书》合缀一起的梁刘昭及其族人相关事迹进行了整理。

文献史料。

田中靖彦的《从〈汉晋春秋〉看三国正统观的展开》(《东方学》110)认为习鑿齿以蜀国正统论为嚆矢,执笔撰写《汉晋春秋》的动机,可以从称颂其故乡襄阳伟人诸葛亮的内容里找到。

至于晋朝把魏摈弃于正统之外的原因,还有待今后的研究作出回答。

此外,田中还发表了《唐代的三国正统论与〈史通〉》(《中国——社会与文化》20),探讨了刘知几在《史通》中阐发的三国论以及批判曹魏的感情根源,实际上这里用的是一种假批曹魏真批唐朝的写作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