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

合集下载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针刺的得气与补泻毫针由于针体细小,对机体的损伤轻微,故在临床上应用最广,其操作方法也最为细致。

古代九针即以毫针为主体。

《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标幽赋》:“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

七星上应,众穴主持。

”亦即此意。

毫针为各种针具的代表,其应用特别注重得气和补泻法。

分述如下:得气和候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的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得气的快慢还与体质、气候等有一定的关系。

凡患者体质较强,在气候温暖的情况下,针刺容易得气;相反,如患者体质较弱,在气候寒冷的情况下,针刺就不容易得气。

同是一种得气,《内经》中提出还得分辨是邪气还是正气。

如《灵枢·终始》中指出:“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一般说来,正常的得气感应是满实而不紧涩,就是在转针和提插的过程中,仅觉指下有一种学生的感觉,而没有涩滞或行针困难的现象。

如果得气以后,发觉指下紧涩,行针困难,则是邪气盛实的征象;或是转针太紧,单方向捻旋幅度太大,肌肉纤维缠住针身的缘故。

临床上如遇到针刺入后而有不得气的情况,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使得气,称之为“候气”与“催气”。

候气与催气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可根据补泻法的要求来候气。

后者是在针后经气久而未至,或虽至而未能充盛的情况下,采用积极手法来催动经气,以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

针刺补泻法“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如何区分补泻法?补法在于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泻法则是逆其气,折其病势,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

补泻手法贯串于从进针到出针得整个针刺过程中,其效应还受到病人体质和功能状态得影响。

所以,补泻手法得应用,必须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掌握,不能千篇一律地生搬硬套。

《内经》所论补泻原则及其方法为后世针灸家所遵循,现结合后人得应用分述如下:迎随补泻法:迎随意指逆顺,这是补泻法的总则,又可概称各种补泻法为迎随。

黄帝内经·小针解(2)原文

黄帝内经·小针解(2)原文

黄帝内经·小针解(2)原文小针解(2) 【提要】本段解释针刺徐疾补泻的内容。

【注释】[1]气口其位置相当于手太阴肺经的经渠穴和太渊穴之间的部位。

肺主气,气之盛衰反映于此,故称气口。

又因两穴之间相距一寸有余,所以又名寸口,是诊脉的部位。

[2]似音必,指满足的样子。

[3]兄音谎,指失意的样子。

【白话解】所谓虚则实之的意思,就是说当寸口部位上出现虚弱的脉象时,就应当用补的针法,以充实正气。

满则泄之的意思,就是说当寸口出现满盛的脉象时,应当用泻的针法,以泻除邪气。

宛陈则除之的意思,就是指用泻血法来排除血脉中郁积已久的病邪。

邪胜则虚之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有病邪亢盛的,就应该采用泻法,使邪气随针外泄。

徐而疾则实的意思,就是说徐缓进针而疾速出针,这属于补法,能够补益正气。

疾而徐则虚的意思,就是说疾速进针而徐缓出针,这属于泻法,能够泄除邪气。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的意思,就是说所谓虚与实,指的是针下有得气感的属于正气实,针下没有得气感的就属于正气虚。

察后与先,若亡若存的意思,就是说必须根据各条经脉的虚实以及邪气已退还是邪气尚存的情况,来决定针刺补泻的先后顺序。

为虚与实,若得若失的意思,就是说采用补法补充正气,就要使病人感觉到正气充实而似若有所得;采用泻法祛除邪气,也要使病人感觉到浑身轻松而似其病若失。

【原文】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

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日浊气在中也。

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日清气在下也。

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

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日反沉也。

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

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

取三阳之脉者,唯言尽泻兰阳之气,令病人框[1]然不复也。

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论针之补泻

论针之补泻

論針之補瀉天有陰陽,人有男女。

病有虛實,故針有補瀉也。

何者為補,何者為瀉?曰:虛則補,實則瀉。

經雲: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

又雲:徐出針而疾按之,疾出針而徐按之。

又雲:徐內而疾出,疾內而徐出。

此中似有矛盾之處。

試以相似論而釋之:經絡也似河道。

引天之氣而入經絡謂之補,引經氣行於外謂之瀉。

以水道相似論之,引水入渠為補水,決水外行為瀉,故有隨迎補瀉也。

隨乃順勢而補也,迎乃決水而瀉也。

針若鍤,氣若水,慢插入渠,引水入之也緩慢,渠內之水不至於外。

急退鍤使水不復隨之外流。

故徐內而疾出之補也。

以針徐引氣入經絡,疾退天部使氣不從針而退也。

針退出當以何為補也。

必徐退,若水之渠,邊退邊堵水,退出後急以土掩口也。

故曰:徐出而急按之,謂之補也。

瀉亦然,針之急入勿使天氣隨針入經,而徐出引經氣外泄至天部,複急出引經氣出於皮外,而徐按之,若水之隨缺口外泄,而徐以土掩之。

雖似矛盾而實非也。

此二者之不同時也。

針之補瀉又分手足、陰陽、左右、呼吸何也?此若水之流勢,手居上,以象陽,足居下,以象陰。

手之陽經自手走頭,手之陰經自胸走手。

足之陽經自頭走足,足之陰經自足走胸。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今觀地之水流,由於受地球偏專力作用,在北半球水流右偏。

故水之左為陽,水之右為陰。

南半球恰相反。

人以臍為中心,百會者,地之南極,會陰者,地之北極。

帶脈即赤道也。

其經絡所行之力恰與地力相似。

針之左旋右旋對不同經絡其補泄不同也。

故有針對一詞。

手左之陽脈,自手走向胸,因處左處,故左旋針可加速經脈中氣流速度,為補也。

反之相反。

由此可知所謂隨迎者,決經絡之口,是入是出不同也。

徐疾者,進出之方式。

是補是泄也。

旋轉者,改變經絡之氣速度也。

陰陽左右上下者,脈行偏轉力不同也。

呼吸者,增減外氣與內氣之勢差也。

男女者,陰陽屬性也。

而旋轉之法,為補泄第一手法。

以八卦論之,上卦為經絡之陰陽、上下、左右。

下卦為針法之隨迎、徐疾、旋轉。

上卦斷用何經,下卦斷用何法。

呼吸男女者,外氣與內氣之勢差也。

《黄帝内经》素问 ● 针解篇第五十四

《黄帝内经》素问 ● 针解篇第五十四

《黄帝内经》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导读:【原文】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原文】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

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

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

若得菲失者,离其法也。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

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

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

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人易行也。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

巨虚者,跷足独陷者。

下廉者,陷下者也。

【译文】黄帝问道:希望听你讲讲对九针的解释,以及虚实补泻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针治虚证用补法,针下应有热感,因为正气充实了,针下才会发热;邪气盛满用泻法,针下应有凉感,因为邪气衰退了,针下才会发凉。

血液郁积日久,要用放出恶血的方法来消除。

邪盛用泻法治疗,就是出针后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

所谓徐而疾则实,就是慢慢出针,并在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使正气充实不泄);所谓徐而疾则虚,就是快速出针,而在出针后不要立即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实与虚的根据,是指气至之时针下凉感与热感的多少。

若有若无,是说下针后经气到来迅速而不易察觉。

审察先后,是指辨别疾病变化的先后。

辨别疾病的为虚为实,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

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原则

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原则
实证范畴, 治疗 原则用泻法 “ 正行 无 问” , 因此 应 当以“ 满则泻
之” 的治疗原则为其大前 提, 而刺络放血实属一种具体治疗方 法和手段, 确切说是典型的泻除有形实邪的操作手段, 通常用锋
因此“ 法则与“ 原则 ” 相比 具 有具体性 、 指 向性 的特征。二是 本文引用< 灵枢 ・ 小针解) 篇 内容为论据 皆因该篇 与< 内经> 同一时代 , 只不过是 以注 释形式 出现罢 了 , 可 以视 为解 析经 旨 最权威 的“ 注本 ” , 与最早 见诸 于世并 保存 至今 的 隋唐 时 代 注本 至少 早 于 6 O 0年 , 很 可 能是 将 注 家 的注 解误 入 < 内 经> 正文所致 。 < 黄帝 内经> 治疗学部 分< 灵枢> 一书 的开 篇< 九针 十二 原> 在论及针刺治疗 时提到“ 虚则 实之 , 满 则泻之 , 宛 陈则 除 之, 邪盛则虚之” 。对这 四句话 的理解 , 后世学者基本将其作 为< 内经> 针刺治 疗 的四大原则 , 至 少 尚无 学者 对此 提 出异 议 。笔者通过论证分 析认 为“ 虚则 实之 , 满则 泻之 ” 这两 大 原则足 以概括< 内经 > 针刺治疗 各类 疾病的总原则 。 “ 虚则实之 , 满则泻之” 在< 灵枢 ・ 小 针解> 篇这 样释义 : “ 所谓 虚则 实之者 , 气 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泻之者 , 气 口盛 而当泻之也” , 意即虚证和实证是根 据脉诊定性 的 , 所谓 “ 虚 则实之” 的“ 虚” 言寸 口脉虚 弱无 力 , 虚证也 ; “ 实” 为 使动用 法, 使正气 实 , 言 治疗 原则 用 补虚 法 。所 谓 “ 满则 泻之 ” 的 “ 满” 言 寸 口脉 实 邪 盛 满 , 此 代 言 实证 , 也 可 能 因前 文 言 “ 实” , 为避免重复故 以“ 满” 代言“ 实” ; “ 泻” 即治 疗原 则用 泻法 。总的来说疾 病性质不 外乎 虚证 与实证 , 那 么纲领性 的 指导原则 “ 虚则 实之 , 满则 泻之” 完全可 以作 为治 疗各 种疾 病的准则 。具有方 向性 、 纲领性 , 亦 即现代所 言 “ 虚者补 之 , 实则 泻之” 治疗总原则。

《黄帝内经》针刺——补泻之法(四)

《黄帝内经》针刺——补泻之法(四)

《黄帝内经》针刺——补泻之法(四)
《黄帝内经》小常识:
太阳经脉正月寅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
厥阴经脉三月辰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
阳明经脉五月午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少阴经脉七月申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少阳经脉九月戌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
太阴经脉十一月子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
原文:
补泻奈何?
此攻邪也。

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

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之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怎样使用补泻的方法呢?应该以攻邪为主,迅速出针以放出多余的血液,使真气恢复。

因为病邪刚刚侵入人体时,没有固定下来,这时候如果用针刺法,推针补之,会使邪气前进;用针引之,会让病邪留止;迎其势而泻之,放出毒血后,病就会很快痊愈。

根据多本内经相关书籍整理,有什么不妥之处多包涵,仅供学习交流所用。

本公众号以《黄帝内经》原文为基础,分别从阴阳五行,望闻问切,五脏六腑,经脉,针刺以及常见病等板块按照不同分类深入解读,可以从标题就能看出来,如果需要其他方面的可以翻看历史分类文章进行继续阅读。

内经针法:针刺补泻的原则与施行补泻的依据

内经针法:针刺补泻的原则与施行补泻的依据

内经针法:针刺补泻的原则与施行补泻的依据《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

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内经》中关于针法的论述涉及到针刺的器具、持针的法则、刺法的种类、补泻手法的区分、针刺剂量的掌握、针刺的宜忌、针灸医师的应备条件以及某些疾病的针刺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刺法和补泻法。

针刺补泻的原则《灵枢·官能》:“用针之服,必有法则。

”针灸临床必须根据病症的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这些都是关于补虚泻实方面的论述。

针刺补虚、泻实就是要从临床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病人和不同病情、不同时间,选用恰当的经络穴位,运用适当的补泻方法,对正气虚弱的病证,起到扶正(补)的作用;对病邪偏盛的病症,起到祛邪(泻)的作用。

《素问·宝命全形论》:“刺虚者须其实(补),刺实者须其虚(泻)。

”因此说掌握好针刺补泻手法也是针刺作用产生的关键之一。

《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调气可以说是在得气的基础上适当调节其感应,以起到调整人体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就是指针刺治疗以达到气调为目的。

施行补泻的依据1、明辨经络施行针灸首先要熟悉经络理论。

《灵枢·本输》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

”指出针刺补泻法的运用即以经络理论为指导。

针灸的作用主要是调理气血以达到扶正祛邪。

临床上辨证施治,都离不开经络。

《灵枢·卫气失常》说:“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轻)者浅(刺)之,甚(重)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

《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取效的讨论

《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取效的讨论

《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取效的讨论《灵枢经》一直被针灸临床大夫奉为圭臬,如何取得较好的针刺作用,在《黄帝内经》中均有详细论述。

本文从治神、守神、诊脉、得气与气至、针刺顺序、针刺深浅、留针时间等几个方面阐述《内经》中关于针刺取效的关键,希望对大家有所提示。

《灵枢经》又被称为《针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针刺治病的专著。

书中详细论述了针刺的临床理论、针刺取穴原则与应用,并在开篇指出:“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

”《灵枢经》将针刺治病做了形象的比喻,并指出“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然而在临床上,“不可治”的情况时常出现,对针刺取效的“术”仍不得要领。

小编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并结合《内经》中的论述对针刺取效的感悟浅述于下。

01—治神与守神治神、守神是针刺取效的第一个关键。

医者心态决定施术成败,自古医家注重调养精、气、神,要求施术时先治神。

《灵枢·本神》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指出凡是使用针刺治病,必须以神为本。

《素问·宝命全形论》又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此言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医者不仅要治自己的神,也需要让患者守神,只有双方都在治神、守神,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粗守形,上守神”,只有技术高超的上工才懂得如何通过治神守神提高针刺疗效。

针刺得气,施以提插捻转以行针。

行针之道,亦需守神,正如《素问·保命全形论》云“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由此可见,针刺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守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得气,催气,行气,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02—诊脉《内经》中非常重视针刺前的诊脉。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指出针刺之前,必须通过诊脉来确定病位,判断疾病的性质,了解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从而对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决定采用何种针刺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 ●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 ●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译文)【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

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

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遂,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译文】黄帝问道: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的用泻法,不足的用补法。

但怎样是有余,怎样是不足呢?岐伯回答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你要问的是哪一种呢?黄帝说:我希望你能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说:神有有余,有不足;气有有余,有不足;血有有余,有不足;形有有余,有不足;志有有余,有不足。

这些共计十种,它们的气各不相同。

黄帝说: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而发生百病。

但百病的发生,都有虚实的不同。

现在先生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病属不足的也有五种,是怎样发生的呢?岐伯说:五种有余不足,都是生于五脏。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由五脏所藏之神、气、血、肉、志,组成了人的形体。

但必须保持志意通达,内与骨髓联系,始能使身形与五脏成为一个整体。

五脏相互联系的道路都是经脉,通过经脉以运行血气,人若血气不和,就会变化而发生各种疾病。

所以诊断和治疗均以经脉为依据。

【原文】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针灸大师】《内经》针刺补泻规律探析

【针灸大师】《内经》针刺补泻规律探析

【针灸大师】《内经》针刺补泻规律探析《内经》是我国首部医学集大成之作,其中记载了丰富而成熟的针灸理论和治疗方法,并生动地描述了患者和医生的感觉,对后世针刺补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相关内容散见各篇,本文试从针刺补泻的角度探讨《内经》针刺治疗疾病的过程,管窥之见,抛砖引玉。

《内经》针刺补泻以调气为根本目的,以调神为核心内涵;在以补虚泻实为针刺补泻总则的基础上重视先补虚后泻实和据二十五种人不同体质补泻;以脉象虚实,皮肤寒热坚软为判断补泻的依据;记载了迎随补泻等7种补泻手法,为后世补泻手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视“神”“心”“意”的变化和调节;以患者感觉、脉象及皮肤温度的变化为针刺补泻施术后的疗效评价标准。

1针刺目的《灵枢·刺节真邪》日:“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灵枢·终始》日:“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灵枢·小针解》又云:“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

”针刺的目的在于调气,通过补泻的手法操作可使气机调和,从而治愈疾病。

《灵枢·终始》在对徐疾补泻,开阖补泻的记载中也有“……摇大其孔,气出乃疾,……盖其外门,真气乃存。

”《灵枢·痈疽》则更加明确指出:“疾则气减,……补则有余”,运用泻法可使邪气出,补法可使正气存内。

气机失调,升降逆乱是机体各种病理变化之关键。

气机条畅,升降出入有序是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生理状态的前提。

由此可见,调气是针刺补泻的根本目的。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明确指出腧穴的实质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而非“皮脉筋骨”等实质性结构。

“神气”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人身赖以生存的“神”。

《灵枢·天年》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故神者,人之所安身立命之本。

《灵枢·本神》更明确指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可见,治神是针刺治病的最高境界。

“神气”更深层的内涵是“神机”。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针刺补泻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黄帝内经》对针刺补泻问题非常重视,并有较详尽的论述。

1 制定针刺补泻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又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者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补虚泻实是《黄帝内经》针灸治疗原则。

虚实补泻要妙,以九针针具最为理想,补泻的功效取得,可以用针刺手法来解决。

《黄帝内经》制定的针刺补泻原则,为后世针灸医学家所竭力遵循。

2 创立多种补泻手法2.1 迎随补泻:《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

追而济之者,补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灵枢・终始》也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

”指出迎着经气循行的方向而针刺,是泻法,顺着经气循行的方向而针刺,是补法。

2.2 徐疾补泻:《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小针解》解释说:“虚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这是以进针、出针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

慢进针而快出针,为补法;快进针而慢出针,为泻法。

2.3 呼吸补泻:《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名曰泻。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候呼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这是在进针出针时配合患者呼吸来区分补泻。

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

2.4 提插补泻:《灵枢・官能》曰:“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灵枢》中没有出现“提插”二字,但上文中所说“伸”即提之意,“推”乃插之意,这就是说泻法以向外提引为主,补法以向内按纳为主。

《灵枢·针解》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针解》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针解》原文|译文|要点《灵枢·针解》出自《黄帝内经》。

是战国时期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本篇论述针刺补泻手法,说明了针下寒热感觉与针刺疗效的关系。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灵枢·针解》原文作者:佚名所谓易陈者,易言也。

难入者,难着于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

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

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

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刷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空中之机,清净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

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

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

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

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

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

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

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

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者,言知所取之处也。

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

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

为虚为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

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

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

中医针灸之针刺补泻

中医针灸之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的神经调节机制
调节中枢神经
针刺补泻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如调节 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和放电模式等。
调节外周神经
针刺补泻可以调节外周神经系统的活动,如调节 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等。
调节神经内分泌
针刺补泻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如调 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动等。
针刺补泻的免疫调节作用
04
针刺补泻的现代研究
针刺补泻的生理学基础
调整内分泌系统
针刺补泻可以调节内分泌 系统的平衡,如调节激素 水平、促进胰岛素分泌等 。
改善血液循环
针刺补泻可以促进血液循 环,增加血流量,有助于 改善缺血、缺氧等情况。
调节神经功能
针刺补泻可以调节神经功 能,如抑制疼痛信号的传 递、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 等。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调经络、祛除病邪。
03
针刺补泻的临床应用
内科疾病
01
02
03
呼吸系统疾病
针灸补法可用于治疗慢性 支气管炎、哮喘等,以增 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炎症 吸收。
消化系统疾病
针灸补法可用于治疗慢性 胃炎、胃溃疡、腹泻等, 以调整胃肠功能,缓解疼 痛。
循环系统疾病
针灸补法可用于治疗高血 压、低血压、冠心病等, 以改善血液循环,调整血 压。
中医针灸之针刺补泻
2023-10-27Βιβλιοθήκη contents目录
• 针刺补泻简介 • 针刺补泻的方法 • 针刺补泻的临床应用 • 针刺补泻的现代研究 • 针刺补泻的临床效果及评价 • 总结与展望
01
针刺补泻简介
针刺补泻的定义
针刺补泻是指通过针刺手法,刺激人体穴位,以达到激发和调节人体正气、促进 气血流畅、调和阴阳平衡的目的。

《内经》论针刺补泻

《内经》论针刺补泻

《内经》论针刺补泻一、补泻的原则1、补法原则2、泻法原则3、平补平泻“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虚实不明显取相关经穴平补平泻。

4、辨证补泻“气盛不可补”,“气虚不可泻”。

5、刺法禁忌“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由于阴精阳气、形体气血俱虚,体虚不胜针力,故不宜用针,宜调以甘药。

二、补泻的依据1、辨别虚实脉证虚实:全面诊察、四诊合参、辨明虚实,作为补泻的依据。

经络虚实:通过切循、按弹和针下感应,了解经络虚实。

2、审察形神诊察患者体质、形态的强弱与神气的盛衰,作为补泻的依据。

3、明辨经络熟悉经络理论,包括经脉、络脉、腧穴(如五输穴、下合穴等)。

根据经络的盛衰、病变的深浅,确立相应的补泻方法。

三、补泻的方法补法: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

泻法:逆其气,或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

1、迎随法迎即逆,为泻;随即顺,为补。

迎随法有广、狭之分,广义的迎随是各种补泻法的概称,为补泻法总则;狭义的迎随指某一种具体的迎随补泻方法。

狭义迎随补泻法(1)子母迎随补泻法(2)深浅迎随补泻法(3)提插迎随补泻法(4)呼吸迎随补泻法(5)针向迎随补泻法2、徐疾法徐指慢,疾指快。

徐疾法是一种通过用针的快慢速度实现补泻的方法。

《内经》有两种徐疾法,现分述如下。

(1)《灵枢》徐疾法《灵枢·小针解》说:“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本法在具体运用时必须与捻转、提插、开阖等手法结合。

明代的复式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即为本法与提插等手法的结合。

(2)《素问》徐疾法《素问·针解篇》:“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疾而徐而虚者,疾出针而徐疾之。

”在以上两种徐疾法中,以《灵枢》徐疾法运用较多。

3、提插法提和插,是基本的针刺操作手法和针刺补泻手法。

《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提、插二字,但《内经》以及历代文献记载的以下称谓均为提和插。

插——推、内、按、进、入。

提——伸、出、引、退。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36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36

原文:黄帝曰:刺之有道乎?
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

补泻反则病益笃。

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著,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翻译:黄帝问:针刺以上各穴,有一定的法度吗?
岐伯回答说:针刺这些穴位时,一定要刺中气穴才行,切不可刺到皮肉之间、骨节相连的地方。

若是刺中了气穴,则医者手下就会感觉到针尖好像游行于空巷之中,针体进出自如;若是误刺在皮肉骨节相连之处,则不但医者手下会感觉到针体进出涩滞,而且患者也会有皮肤疼痛的感觉。

倘若该用补法的却反用了泻法,而该用泻法的却反用了补法,就会使病情更加严重。

倘若误刺在筋上,就会使筋脉受损,弛缓不收,而病邪也不能被驱出体外;邪气和真气在体内相互斗争,就会使气机逆乱,而邪气依然不能祛除,甚至反而深陷于体内,使病情更加深重。

这些都是用针时不审慎,错识病性、乱用刺法而造成的恶果。

浅论《内经》针刺补泻手法

浅论《内经》针刺补泻手法

浅论《内经》针刺补泻手法标签:《内经》;针刺;补泻我国传统的针灸疗法,是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合称,是通过诊断、辨证、选穴、施术而完成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所谓“施术”,就是在选定的穴位上运用针刺、艾灸等手法;在运用手法时,又必须根据病症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

诚如《灵枢·经脉》指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1 针刺补泻的作用和意义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1]。

针刺补法在于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2],从而起到“补虚”的作用;针刺泻法在于逆其气,折其病势,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从而起到“泻实”的作用。

所以,针刺补泻的作用,就在于“补虚泻实”,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进人体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

《内经》中关于针灸理论和应用有较为全面的论述,是后世各家针法的基础,尤其是《灵枢》更为突出,所以被称为《针经》。

因此,掌握了《内经》中的针刺补泻手法,就是掌握了针刺补泻手法的根本,不仅对进一步学习后世医家的针刺手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个人针刺技术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内经》中的针刺补泻手法《内经》中虽然记载了“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各种刺法,但对针刺补泻手法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徐疾补泻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同时,《素问·针解篇》又记载:“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这就是说《内经》中关于徐疾补泻法的内容包括了三层含义,其一是指以进针、出针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

即进针慢出针快为补法,进针快出针慢为泻法;其二是指以留针时间的长短来区分补泻,即留针时间较长为补法,留针时间较短为泻法;其三是指以按闭针孔的快慢来区分补泻,即出针时快速按闭针孔为补法,缓慢按闭针孔为泻法。

内经补泻手法

内经补泻手法

《内经》补泻针法的操作特点概括为以下两点:补法①以静为特征,②纳人.泻法①动势明显,②放出。

补泻针法的第一个操作特点,是对应着病证的虚与实的外在表现特性而制定的。

虚证,乃因阴阳气血的衰少而表现为一系列虚弱、衰退、不足的证候,以低下为特征,所以针刺补法的操作就轻缓柔和,缓缓给予机体一种轻弱而持久的刺激。

以这种动作轻徽的手法,随顺其病势,徐缓、逐步地将正气培补调动起来.实证,因邪气亢盛、正邪相搏而表现为一系列较剧烈、亢盛、有余的证候。

以亢盛为特点,所以针刺泻法的操作即力重势猛,突然给予机体一种强重而较短暂的刺激。

以这种动作强劲的手法,顺应病势,迅速地消减、祛除其邪气.补泻针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基于对发病机理的朴素认识.根据“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灵枢•根结》)的原则,对盛实之邪气,应予祛除;对虚衰之正气,应予培补。

古人将邪气和正气视为具体的物质,认为正气可以随针输入体内而得以充实,所以补法以针慢慢地由外入内为特点。

邪气可以被针从内排放出来,所以泻法以针慢慢地由内出外为特点。

《难经七十六难》所云:.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此处的“卫”、“营”,仅代指浅部、深部.谓补法是针由浅入深而纳气,泻法是针由深出浅而出气.《七十八难》所论“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的操作方法,则是这一特点及立意的具体体现。

《难经》所论仅为《内经》补泻针法的第二个特点,且在具体操作上,已由《内经》的进出针过程演变为提插针过程.难经补泻对后世的影响:《标幽斌》云:补法为“推内进搓”,泻法为“动退空歇”;《针灸问对》亦曰“提针泻,按针为补”。

金元明时期:提插补泻,以紧按慢提为补,紧提慢按为泻。

紧,急也,快的意思,与“慢”相对。

“急按”、紧提为“急提”。

捻转补揭,以转针方向的不同为区别补泻的基本方法,一般左转为补,右转为泻。

提插、捻转补泻在量度上的分别,皆以九、六或其倍数计量,多以九补六泻为法。

复式补泻手法,是以提插、捻转补泻法为主,结合其他补泻方法而成,多为分层施术。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三篇小针解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三篇小针解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三篇小针解黄帝内经灵枢篇第三篇小针解本篇是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关讨论运用小针(微针)问题的内容,按其原文顺序,择要加以解释,并作进一步的注解和补充说明,所以篇名为"小针解"。

【原文】所谓易陈者,易言也。

难入者,难著于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

神者,正气也。

客者,邪气也。

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

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提要】本段解释"小针之要"部分内容的含义。

【白话解】所谓"易陈"的意思,是说运用小针的关键说起来是很容易的。

"难入"的意思,是说它的精微之处是不显著的,是不容易使人明白的。

"粗守形"的意思,就是指水平低劣的医生,仅是机械地拘守刺法来进行针刺。

"上守神"的意思,就是指高明的医生,能够辨别病人的血气盛衰虚实情况,而分别施用补法和泻法。

"神客"的意思,就是说邪气与正气共同留于血脉中,相互抗争,而产生多种多样的疾病。

"神"指正气而言,"客"指邪气而言。

"在门"的意思,就是说邪气循着正气所出入的门户侵入人体,内外上下无所不至。

"未睹其疾"的意思,就是指没有诊明症状的性质、病邪的所在,就漫无目标地进行医治是不对的;要进行针刺就必须首先明了邪正虚实以及病变发生的经脉。

"恶知其原"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经过明确的诊断,怎么能知道病原之所在?因此,必须首先了解是哪一经发生了病变,才可以决定应该取用的经脉和穴位,而给以正确的治疗。

【原文】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黄帝内经:素问第26章 八正神明论

黄帝内经:素问第26章 八正神明论

八正神明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翻译】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他一定的方法准则,究竟有什麽方法,什麽准则呢?【原文】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翻译】岐伯回答说:要在一切自然现象的演变中去体会。

【原文】帝曰:愿卒闻之。

【翻译】黄帝道:愿详尽的了解一下。

【原文】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故日月生而泻,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

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翻译】岐伯说:凡针刺之法,必须观察日月星辰盈亏消长及四时八正之气候变化,方可运用针刺方法。

所以气候温和,日色晴朗时,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泻,气容易行;气候寒冷,天气阴霾,则人的血行也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

月亮初生的时候,血气开始流利,卫气开始畅行;月正圆的时候,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肌肉减弱,经络空虚,卫气衰减,形体独居。

所以要顺着天时而调血气。

因此天气寒冷,不要针刺;天气温和,不要迟缓;月亮初生的时候,不可用泻法;月亮正圆的时候,不可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针刺。

这就是所谓顺着天时而调治气血的法则。

因天体运行有一定顺序,故月亮有盈亏盛虚,观察日影的长短,可以定四时八正之气。

所以说:月牙初生时而泻,就会使内脏虚弱;月正圆时而补,使血气充溢于表,以致络脉中血液留滞,这叫做重实;月黑无光的时候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叫做乱经。

这样的治法必然引起阴阳相错,真气与邪气不分,使病变反而深入,致卫外的阳气虚竭,内守的阴气紊乱,淫邪就要发生了。

黄帝内经第五十四篇针解

黄帝内经第五十四篇针解

【本章要点】一、论述针刺补泻手法,说明了针下寒热感觉与针刺疗效的关系。

二、强调针刺时医者应做到思想集中、态度严谨、明确病位、端正手法,并注意调节病人的精神活动,以利于治疗。

三、根据天地阴阳与人身相应的道理,阐述了九针的作用与适应范围。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那么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菀陈那么除之者,出恶血也。

邪盛那么虚之者,出针勿按。

徐而疾那么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那么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

假设无假设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

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

假设得假设失者,离其法也。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

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

近远如一①者,深浅其候等也。

如临深渊者,不敢墯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②,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

巨虚者,矫足骨行独陷者。

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③、六律、七星、八风④、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

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

人肝目应之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黄帝内经》对针刺补泻问题非常重视,并有较详尽的论述。

本文就其基本内容归纳如下,以期对当今针灸临床提供参考。

1制定针刺补泻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日:“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
虚之。

”又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灵枢·经脉》曰:“盛
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者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补虚
泻实是《黄帝内经》针灸治疗原则。

虚实补泻要妙,以九针针具最为理想,补泻的功效取得,可以用针刺手法来解决。

《黄帝内经》制定的针刺补泻原则,为后世针灸医学家
所竭力遵循。

2创立多种补泻手法
2. 1迎随补泻
《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

追而济之者,补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灵枢·终始》也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

”指出迎着经气循
行的方向而针刺,是泻法,顺着经气循行的方向而针刺,是补法。

2. 2徐疾补泻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小针解》解释说:“虚
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这是以进针、出针
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

慢进针而快出针,为补法;快进针而慢出针,为泻法。

2. 3呼吸补泻
《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吸则内针,无令气怜;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
针一,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名曰泻。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候呼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
命曰补。

”这是在进针出针时配合患者呼吸来区分补泻。

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为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

2. 4提插补泻
《灵枢·官能》曰:“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
而迎之……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灵枢》中没有出现“提插”二字,但上文中所说“伸”即提之意,“推”乃插之意,
这就是说泻法以向外提引为主,补法以向内按纳为主。

2. 5捻转补泻
《灵枢·官能》说:“泻必用员,切而转之……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
这是以针的捻转方法不同来区分补法和泻法。

泻法用力较重,捻转幅度大,频率快,补法用力较轻,捻转幅度小,频率慢。

2. 6开阖补泻
《灵枢·官能》云:“泻必……摇大其穴,气出乃疾。

补必……气下而疾出之,推
其皮,盖其补门,真气乃存。

”《灵枢·终始》又曰:“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清,
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清,无使邪气得入。

”是说出针后
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后摇大针孔或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2. 7导气补泻
《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

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导气补泻又称导气法,是慢进针,慢出针,以导引逆乱的经气,使其
恢复正常。

这种补和泻,手法轻巧无形,其月的在于调和精气。

因为这类病证,并不属
于有余的实证和不足的虚证,而仅是气机一时的混乱而致违逆。

2. 8方员补泻
《灵枢·官能》说:“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
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

补必用方,外引其穴,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穴,盖
其外门,真气乃存。

”“‘方’、‘员’是一种复式补泻手法,主要由提插和捻转两种单式
补泻手法组成。

‘方’是由浅入深,先天部后地部,以插针为主,并配合左转:‘员’
是由深至浅,先地部后天部,‘以提针为主‘,并配合右转。

”〔,,《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补必用员,员者,行者,行者,移也……”可见《素问·八正神明论》“方’,、“员”二字的含义已脱
离了针刺手法的具体内容,只是对针刺手法技巧的形容而已。

2. 9三才(三刺)补泻
古代医家常将瑜穴的针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浅层为天部,中层为人部,深层为
地部,天、人、地合称三才。

《灵枢·终始》曰:“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

”“一刺则阳
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军而止。

”《灵枢·官针》又曰:“所谓三刺,
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
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

”先浅刺于皮部(天部)驱出在表之阳邪,二刺至
肌肉(人部)疏泄阴分之邪,最后刺至分肉几(地部)间,引导谷气。

正如《灵枢,刺法》
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J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
下谷气。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烧山火、透天凉、阴中引阳、阳中引阴等复式补
泻手法。

3阐述针刺补泻征象
3. 1医者指下针感
《灵枢·终始》曰:“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己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

”针刺得气后,若邪气来时针下觉得坚紧而疾速,应该施用泻法施用泻法后,若谷气来时针下觉得徐缓而柔和,可以中止手法。

如用补法,针下虚软无力变为和缓有力,可知谷气至,“谷气至而止”(《灵枢·始终》)。

谷气至是指用了补法而正气已有充实的表现,用了泻法而邪气已有衰退的表现,才让事实说话谷气已至。

3. 2患者针下感觉
《素问·针解》:“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

刺虚须其实也,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针用泻法,患者感觉针下寒凉时,说明邪气祛除,已达到泻法目的,应出其针;施用补法,患者感觉针下发热时,说明正气来复,己达到补法目的,也应出针。

3. 3临床症状变化
《灵枢·终始》:“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补法能使正气充实,泻法能使邪气衰退,病痛虽不能随针立即消除,但病势必会减轻,临床症状大为改善。

《素问·刺热》曰:“热病始于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首头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

”说明治疗热病,针刺有关喻穴,施用泻法后,见病人汗出,一‘.r结束F法.疾病即告痊愈。

《灵朴·终始云:“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

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l及也。

坚如其故者,适业言故,病未去也。

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l找也。

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

i‘快,病未去也。

”这段经文进一步阐述了针刺补t!与脉象变化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