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联模式的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联模式的现实意义

苏联模式是指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道路,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斯大林是苏联模式的主要创立者,建立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实施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1936年12月,苏联制定和颁布了新宪法。这部新型的社会主义宪法,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用法律形式规定了下来,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方针政策方面的内容,如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处理农轻重关系等;一是有关制度方面的内容,即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运行机制。

20世纪的上半叶,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处于大动荡之中,革命与战争连绵不断。苏联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它的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以求在被资本主义包围的国际环境中生存下来。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斯大林体制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适应了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加上自身的诸多弊病,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经历了74年之后,合上了自己历史的最后一页。但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苏联模式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方面,全盘集体化过程中形成了单纯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集体所有制逐渐向国家所有制过渡,并最终形成单一的国家所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正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这一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规模和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实践充分证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新中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条件。我国能够拥有今天这样比较雄厚的综合国力和重要的国际地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持续稳步发展,是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不开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现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不可缺少的经济形式,都能够而且应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我们应当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有任何偏颇。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以市场经济为主,宏观调控为辅,使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苏联模式的这种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是暴力手段来管理经济,把一切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这就决定了它虽然在短时间和小范围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长远看,它是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在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国家计划机关直接管理和指导全国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严重挫伤了企业和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窒息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这也就妨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但我们也应注意认真总结和汲取计划经济的经验和教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弊病就是集中过多、信息不灵、活力不强,而市场对经济信号的反应却是灵敏迅速的,并且能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杠杆,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正因为如此,我国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把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经济政策,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调整经济结构,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经济平稳有效地运行。

超重型经济结构,使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加剧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在实施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平均积累率高达30%,而消费基金不足,消费基金中的货币工资与消费资料的增长不成比例。引起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实际购买力下降。另一方面,轻工业和农业的滞后状况也影响了重工业本身的发展,使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

经济发展的第一要义是生产力发展及其合理布局,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方法是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优化和升级,基本要求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生产力布局与产业结构,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认真研究改革发展新阶段的产业建设及其发展规律,对于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及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国民经又好又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各种资源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有效配置,而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因此合理有效地产业结构,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要途径。

从苏联模式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奋发的历史。走出苏联模式,中国开始腾飞,中华民族开始伟大复兴,中国人民朝着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边智

机研0902班

20090007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