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总绪论--杨利豪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演进的内部因素归纳为下图:
内部因素
不平衡性
互动性
渗透性
交替性
离合性
文体
朝代
地域
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两汉 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明中叶(正德末) 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1世 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五四”运动(1919)
③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 ຫໍສະໝຸດ Baidu齐梁诗歌——陈子昂复古 韩、柳——古文运动
④文与道之间的离合
文与道合,出现过诸如杜甫、韩愈、白 居易、陆游等优秀的作家。 文与道离,出现过诸如陶渊明、刘伶、 阮籍、李白等优秀作家。
“阮公临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
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世说新语· 任诞 》
文学传媒
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主体
(四)文学史的研究方法: 1、注意“史”的脉络,运用描述式的语言来清楚的 描 述文学传承流变的过程。 2、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视角来考察文学。 3、尽量以客观的眼光,通古查今, 考察文学史的发展。 4、适当借鉴外国文学理论,结合 中国文学的实际。 5、适当了解文学史史料学的知识。
关于文学史的分期
一、划分的依据:采用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的 观点。着眼、立足文学本身的发展,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 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规律。 二、文学史分期的具体内容: (一)上古 各类文学体裁基本都有所体现。散文、诗歌;文学思潮 (儒家与道家) 先秦:创作主体有群体化到个体的转变 文史哲不分 诗乐舞结合 秦汉: 创作主体:战国士到聚集形成作家群体。 文学体裁:以赋为主,铺张凌莉、以大为美。 诗歌形式;四言到五、七言转变。
(二)中古:魏晋到明朝中叶 中国文学的所有的因素都已具备并成熟: 文学进入自觉时期 言辞的由古奥变浅显 诗词曲三种文体进入鼎盛时期 小说从已初具规模到臻于成熟 创作主体和对象包括所有阶层 1、魏晋到唐中叶 古体诗、近体诗进入鼎盛。建
安七子、三曹、大小谢、竹林七贤、初唐四杰、李杜等
2、唐中叶到南宋末
(二)20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文学史著作
1、林传甲《中国文学史》为滥觞 2、胡适《白话文学史》(20) 3、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30)
4、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40~50) 5、游国恩《中国文学史》(60) 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三)文学本位
文学史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和鉴赏
文学创作
(三)文学作品(核心)。老子《道德经》,李杜诗篇等。
(一)古代描述中国文学变迁的论述及著作 1、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2、班固《汉书· 艺文志》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 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诸子略》 (纪昀的《四库全书· 目录摘要》分经、史、子、集 四类收录,是古代目录的集大成 )
(二)其他因素的推动和相互作用 ①俗与雅之间的转变 《诗经》中的“国风”本是民歌,经过孔子 整理,到汉代 被儒家奉为经典并加以解释之 后,就变雅了 。 词在唐代本是民间通俗的曲子词,在发展 过程中逐渐变得雅了起来。
②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诗者缘情,赋者体物 。魏晋以后赋吸取 了诗的特 点,抒情小赋兴盛起来,这是赋的 诗化;而在初唐,诗又反过来吸取赋的特点, 出现了诗的赋化现象。
二、中国文学的演进
文学演进的因素
一、外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矛盾、地理环境 二、内因:(一)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 1、文体 (1)各种文体形成与成熟的时代不同。 (2)文体从萌芽、发展到成熟过程的长短不 同 2、朝代 3、地域 (1)同一时期不同地域。 战国,楚辞与诗经 (2)同一地域不同时期。 汉、唐
3、诗文评刘勰《文心雕龙》
阐述和研究了文体的形成与分类,此外,对文学的发展也有 精彩的论述。 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 总 术篇》
4、白居易《与元九书》、辛文芳《唐才子传 传》等著作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史学家或文学家 对文学史研究的已有稍具雏形的论述。但这 些只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小说成熟 3、元代到明中叶
古文运动、诗转变、词、
曲、通俗文学创作
三、近古 明中叶到“五四”运动 划时代变化: 创作主体个性高扬、传统文体发展不大、通俗文 体(小说)生机勃勃。 1、明中叶—鸦片战争 文学集团和派别大量出现:公安派、桐城派。 戏曲和小说取得重大成就 :桃花扇、牡丹亭、 红楼梦、聊斋志异。 2、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文学基调:救亡图存、求新变异。小说地位受肯 定,外国翻译作品增多,报刊等出现 “五四”关上了千年古典文学的大门,打开一片文 学崭新的天地。
新科学院:杨利豪
中国文学史总绪论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一、文学史的研究对象化和文学本位 二、中国文学的演进 三、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思考
一、什么是文学史? 二、文学史研究什么?
(一)文学创作的背景。 国家不幸诗家幸,儒家(大同)、
墨家、法家
(二)文学创作的主体。诸子百家之个人特点及思想,屈
原,司马迁的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白居易《琵琶行》,苏轼 《浪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