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归纳小结
马克思主 义关于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价值理论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则为我们深入理解劳动的本质、价值以及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意味着,一件商品的价值并非取决于它的稀缺性或者外观等表面因素,而是取决于生产它所投入的劳动量。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
比如农民种植粮食、工人制造机器,这些具体的劳动形式赋予了产品特定的用途和功能。
而抽象劳动则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反映了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这种对劳动二重性的剖析,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工人通过劳动创造价值。
然而,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往往只是他们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这就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所在。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还强调了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劳动方式和劳动工具不断改进,社会分工日益精细,这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
同时,劳动也是人类自我实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劳动,人们不仅能够获得物质生活的保障,还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
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其次,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我们要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科技创新、优化管理等方式,减少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再者,劳动价值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和解决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历程中,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价值创造和经济运行规律的认知之路。
这一理论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而且对现实社会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并非由市场供求关系或者其他外在因素所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衡量。
首先,马克思强调了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特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下进行的各种特殊形式的劳动。
比如,农民种地、工人生产零件、裁缝制作衣服等,这些具体的劳动形式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而抽象劳动则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正是由于抽象劳动的存在,使得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能够在商品交换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等价交换。
在商品的价值量确定方面,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如果某个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他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反之,如果耗费的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处于不利地位,可能面临亏损甚至被淘汰。
马克思还深入分析了价值形式的发展。
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价值形式,最终发展到货币形式。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交换更加便捷和高效,但同时也隐藏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让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远远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而资本家正是凭借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和财富的增长。
劳动价值论还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价值理论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价值理论解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其基本原理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价值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价值理论是研究商品价值形成和分配的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价值理论进行解析和复习。
一、价值的概念和本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价值是商品所固有的属性,是衡量商品在交换中的重要指标。
商品价值的核心基础是劳动,劳动是商品的创造者,也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劳动所消耗的时间和劳动的强度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大小。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价值的本质是劳动价值,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价值通过交换活动转化为商品的交换价值。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在市场上通过供求关系来确定的,它受到市场需求和商品供给的影响。
二、价值形成和价值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商品的价值形成是由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两个环节共同决定的。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商品,这些商品以一定的价值投入到市场中。
在交换过程中,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实际交换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交换中普遍有效的规律,它通过商品流通和交换来调节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价值规律体现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中一种自发的调节机制。
三、价值分配和价值转化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价值分配是指在商品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
价值分配涉及到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公平的问题,它需要通过政府的调控和市场机制的运作来实现。
价值转化是指商品价值在流通中的转移和重新分配。
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商品形式的转化和货币的流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商品的买卖和货币的流通,商品价值被实现和转移到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
四、价值理论的意义与批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价值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批判性。
它揭示了商品经济及其运行机制的本质和规律,为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完整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刻阐释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赋予了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并由此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理论根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人类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尤其是在当代中国飞速开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许多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因此,有必要结合现实问题,增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重要价值与当代意义的理解和熟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的产生和开展等内容.(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起点一一商品1,从商品开始研究?资本论?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央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由于“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要揭示资本,科学的方法就是根据商品一货币一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2,商品的二因素一一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1)使用价值马克思分析使用价值是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的.马克思提炼出来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它必须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只在使用和消费中得到实现,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2)价值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异的人类劳动.价值量就是对价值多少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异的人类劳动的多少.(3)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必须是凝结人类劳动且对人们有用的有价值的产品.(二)、表达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一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消耗;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消耗;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是生产使用价值.〔三〕、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根本经济规律,是人类从事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根本经济规律.其根本内容是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交换原那么进行.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良生产工具,提升劳动生产率,增强经营治理、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四〕、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五〕、货币的产生与开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开展的完结阶段.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一百多年后,当代世界经济结构和中国社会现实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当傕济生活并未超出劳动价值论涵盖的范畴,反而为劳动价值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劳动价值论在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以下四个方面显示着其当代意义〔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根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揭示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开展的客观规律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且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价值论所阐述的商品经济规律与规那么为商品生产与经营制定了行为准那么.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产品的私人劳动性,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生存与开展,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要求生产者努力去改良技术,逐渐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在增加产品数量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止匕外,劳动价值论还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根源,这使社会经流然地开展成为一种商品经济.如果根据价值转化为价格的理论,商品的价值要转化为价格就必须依靠市场.因此,在经济社会开展过程中,努力建设有序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以及商品经济的健康开展都是至关重要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求各种商品生产和交换以价值量为根底,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一个有序的市场环境至少应当具备两个必要条彳〞是在商品交换中充分表达价值规律,严格实行等价交换的原那么二是要拥有比拟完善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并建立比拟完备的市场体系.因此,为了又好又快地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必须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指导下,严格依据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大力开展科学技术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与表达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而超额价值那么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因此,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生产利润,必然要不断地改良生产技术,增强劳动治理,提升生产效率,从而获得超额的价值.所以,生产者在经济活动中会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效用,尽管是以简单劳动作为其研究商品价值的根本劳动形态,但马克思对含棒:技术因素的复杂劳动也作出了深人研究和充分肯定.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过程中的独立要素,与生产力中的各个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他在阐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时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映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国然条件.可以说,在决定劳动生产力的诸多因素中,许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科学技术相关.由于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剧烈市场竞争的经营活动,面对各种各样的生存与开展压力,商品生产者必须在生产中积极追求科技进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劳动者,以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同时努力改良生产技术和经营治理水平,大幅度提升劳动生产率.〔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指导思想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收人分配制度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劳动价值论不是形成收入分配制度的直接依据.一些研究者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支撑来探讨收人分配问题,实际上是混淆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但这并不意味着价值分配与价值生产没有任何关系.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尽管物化劳动是创造价值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但它们在劳动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并不能直接形成新的价值.因此,在建立一定的收人分配制度时,应当充分尊重和维护创造价值的劳动者的权益,劳动者不仅应当通过劳动的付出来获得必要的产品,而且还应当名正言顺地参与其他产品利润的分配.当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开展,劳动形态与价值的形成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科技劳动、治理劳动、效劳劳动早已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的范畴,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并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开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按劳分配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分配原那么,但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所公认的分配原那么, 因此,在中国目前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必须把两种分配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与调整分配政策的重心应当始终放在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整体利益上,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指导,深人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群众充分熟悉到劳动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亲身体会到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思想源泉马克思认为,人韧史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由劳酎展开的历史,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底,而且赋予了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区分了死劳动与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不同阶段的含义,凸显了对活劳动的格外关注.关注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一事实本身,就是对人的价值的成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理论特征就是在充分成认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的根底上,突出强调人的劳动的作用.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者是社会及生产劳动过程的主体.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把商品经济中隐藏得很深舶值〞从与其相关联的因素和条件中剥离出来,在复杂的生产过程中强调人的创造性活动这一本质,在各种复杂的经济因素中凸显了人的创造性这一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显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幽人为本'的鲜明特征.这对于我们今天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开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劳动价值论总结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创立100多年来,一直存在多方面的争议,其中包括价值是不是由劳动创造的、研究价值决定的意义何在、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等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这种争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随着西方边际学派用价格论取代价值论之后,价值决定不再是西方经济学所探讨的主题,人们普遍认为价值决定问题不再有探讨的意义;又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自动化、电子化甚至电脑化的出现,生产中需要投入的活劳动要素相对减少,而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包括机器、设备、新工艺、新产品在内的资本要素,即物化劳动要素却急剧增多,很多产品似乎不需要人的活劳动参与就能生产出来。
那么,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又该如何看待劳动价值论呢?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即由抽象性的劳动所凝结。
劳动价值论把价值定义为一种人类劳动,因此在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范围内“不能说劳动能创造价值”,《资本论》也没有“劳动创造价值”的语句,只提到具体的人或者劳动者能创造价值。
商品交换中的交换是一种劳动(价值)而不是交换的不可度量的效用,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
配第认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商品价值的质取决于人类简单体力劳动的观点需重新认识。
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基本上是靠简单的体力劳动创造的,虽然当时也存在经过专门训练的复杂劳动或脑力劳动,但复杂程度并不高,将复杂劳动折合成简单劳动也较容易;而且在商品价值的形成中,复杂劳动所占的比例很小很小。
在马克思所处的工业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了,生产社会财富所需复杂劳动的成分也在逐步增加,然而脑力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所占的比重还不算大;进入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后,由脑力劳动凝结的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人类又开始跨进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第一,科学技术在形成商品价值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大,商品价值中的科技含量愈来愈多,这就是说,脑力劳动的因素日益大于体力劳动因素。
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关键词: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当代价值、社会主义一、引言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同时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影响深遥,至今依旧产生着重大影响。
其中,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是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深刻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者受到的剥削和压迫。
在当今时代,劳动解放依旧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旨在从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观出发,探讨劳动解放的定义、特点以及实现路径,继而探究现代劳动解放理念在我国的运用和实践。
二、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概述1. 劳动解放的定义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进步,而实现这一目标务必通过劳动解放。
劳动解放的详尽含义是,使劳动者从被动地、被迫地进行生产劳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自由而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能力。
这种劳动解放不仅指解放劳动者的身体,还指解放他们的思想和意识,使之获得自由而充分的进步空间。
2. 劳动解放的特点劳动解放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解放劳动者的身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往往处于口粮社会、无产者社会和红色社会的地位下,被迫从事重复性劳动、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等体力劳动,长期累积下来给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不行逆转的负面影响。
(2)解放劳动者的头脑。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仅被迫从事繁重体力劳动,还需要时刻忍受资本家的管理和控制,劳动者的思想和意识遭受极大的压制,难以自由沉思和表达。
(3)解放社会生产力。
劳动解放可以释放劳动者巨大的乐观性、创设力和创新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进步。
同时,劳动解放也可以增进全社会的进步,推动社会制度与生产力的不息协调进步。
3. 劳动解放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主张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劳动解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也解放了劳动者,使之享有更高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总结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总结环科1300013519 徐艺辉一、主要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额基本矛盾等内容。
(一)、商品与劳动1、商品商品是马克思价值论分析的起点。
要揭示资本,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当其成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时,才有价值。
二者的对立统一:商品同时具有两种价值,但不可兼得。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二)、价值规律1、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技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2、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3、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及作用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了价值规律。
其表现形式为——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但也可能导致垄断、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等资本过于集中的现象。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三)、基本矛盾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它可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内容提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是颇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理论体系。
本文在对其中的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紧密相联的三部分构成:体力劳动价值论是其基础和核心;脑力劳动价值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智力劳动价值论是其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在前二者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这样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逻辑地和历史地考察分析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劳动价值关系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
近几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界不少专家、学者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和掌握的背景知识不同,引发了一场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其中有的学者认为:“劳动价值论将价值的创造只归结于活劳动,这同当代条件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是很难吻合的。
”〔1 〕甚至有的学者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包袱还是翅膀”的问题〔2〕。
这说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怎样迎接这一挑战,如何在争论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系统地、全面地、历史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这对于考察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劳动价值关系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劳动系统的运作过程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产物以一种经济意义上的价值。
”〔3〕因此,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而这种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是劳动者通过使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
换言之,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现实的创造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由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构成的复杂系统的运作过程,是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的有机结合或二者的矛盾运动过程。
由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组成的创造价值实体的劳动系统,由于其复杂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了不同的层次结构。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劳动价值观马克思认为,物质财富的产生只可能由劳动产生,而劳动能够改变自然物质,产生物质财富,是社会物质财富生产的基础。
劳动不仅能产生价值,而且还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有机组成部分,贯彻了劳动的“价值观”。
二、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和在劳动过程中耗费的工作时间决定的,即劳动价值由两个部分组成:显性劳动和隐性劳动。
由此可以推出劳动价值理论,即劳动时间长,价值大,劳动时间短,价值小。
三、劳动力和资本的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力和资本都具有价值,这两者都是物质财富的组成部分,相当于一种劳动力的储蓄,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交换,发挥作用。
四、价值交换和价值分配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劳动者与资本家、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价值交换,即劳动者与企业之间交换劳动力和资本,企业以资本的价值抵以劳动的效用。
当劳动者把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便可以换取货币财富,以实现价值分配。
五、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是唯一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物价和利润的改变,以及物价和货币价值之间的关系。
关于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许多概念,如价值的三个原则、价值的真实性、价值的流动性等。
总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的总结和概括,以劳动为财富生产的基础,价值是基于劳动和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并由此分配给劳动者。
此外,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并拓展了价值理论,据此可以解释价格和物价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分析价值变化的真实性。
小结: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小结: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用价值本身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仅有使用价值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即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换,原因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
只有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在数量上才是可以相互比较的。
这种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价值。
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①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
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②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
表现在:第一,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第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三,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是历史的范畴。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劳动价值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它以劳动为基础,揭示了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本质。
本文旨在复习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1.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商品的内在价值的源泉。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含有的劳动量。
无论是物质劳动还是精神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基础地位,强调了劳动者的价值。
2. 劳动价值的社会性劳动价值论强调,商品的价值是社会性的。
商品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个体劳动的付出,还需要通过社会分工和社会关系来确认。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所需的平均劳动时间。
3. 劳动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马克思将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层面。
具体劳动是指特定的劳动形式和内容,而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只有在抽象劳动中才能比较不同劳动的价值。
二、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框架1. 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价值论区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
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能力,而价值是商品所包含的劳动的量度。
使用价值是物质的,可以通过量度来衡量;而价值是抽象的,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
2. 交换价值和劳动价值交换价值是商品在市场上交换时所具有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交换价值是劳动价值的体现,商品的交换比例是根据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交换价值的形成是在市场交换中,通过供求关系和商品的比较来确定的。
3. 商品的二重性和价值的虚拟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基于商品的实际物质属性,而价值则是基于商品的社会属性。
这种二重性使得价值具有虚拟性,价格的形成与市场供求关系密切相关。
4. 价值规律和剥削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意义】一、两种本质不同的劳动价值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从一开始就用需要等量劳动来生产的贵金属和谷物具有同一价值的例子来说明价值量。
这是仅仅从生产领域中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出发来说明商品价值的。
它计较的是劳动者在生产中的纯主观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数量(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在当时还没有形成劳动二重性的概念,因而也就没有抽象劳动的概念),并不考虑这种主观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质量及其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用的劳动的含量。
这就是耗费劳动即价值的理论的始祖。
马克思则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商品中的价值。
马克思是从分析1夸特小麦=a@①铁出发,指出在1 夸特小麦和a@①铁里面,有一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劳动价值论知识点总结
劳动价值论知识点总结一、商品交换的价值形式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货币流通,使商品的价值关系得到实现。
商品的价值形式主要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形式。
其中,使用价值是商品直接满足人们的需要的能力,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价值则是商品的劳动价值量的一种抽象形式,是商品交换的基本意义,是商品交换的物质基础。
二、商品的劳动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所含的劳动价值量所决定的。
劳动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劳动成果,是商品生产者在生产商品过程中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抽象表现。
马克思提出了“抽象劳动”的科学概念,指的是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都可以通过劳动时间来进行比较。
这种劳动价值决定了商品的交换价值,即同等劳动时间的商品之间可以交换。
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劳动价值量、商品价值的决定和表现形式、劳动价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劳动价值和价格之间的矛盾等。
其中,劳动价值量是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动在商品生产中通过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体现的共同的本质。
商品价值的决定和表现形式是指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交换关系决定,并以货币形式表现。
劳动价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是指劳动价值量决定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又反作用于劳动价值。
劳动价值和价格之间的矛盾是指商品的劳动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但市场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所以价格与价值往往是不一致的。
四、商品生产的剥削关系劳动价值论还揭示了商品生产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资料,但所得工资往往远远低于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价值量,剩余价值成为资本家的剥削收入,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延续和发展。
五、劳动价值论在当今的意义劳动价值论对于把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了解商品交换的本质,揭示剥削现象和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在当今阶级斗争不断激烈化的情况下,了解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浅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浅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引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理论,也是阐述商品交换价值的理论基础。
然而,由于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阐述相对复杂,很容易被人们理解错误。
本文将浅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性,并从劳动价值的本质、劳动价值的量和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劳动价值的本质劳动价值的本质是指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商品的有用性和价值。
商品的有用性是指它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价值则是指商品在社会交换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属性。
劳动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价值在商品交换中的体现。
劳动价值的本质是指劳动是所有商品价值的根源,没有劳动,就没有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强调了劳动价值的社会性,即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社会劳动创造的,而不是个别劳动。
二、劳动价值的量劳动价值的量是指劳动所含的劳动时间。
这是马克思对劳动价值量的核心概念之一。
马克思认为,劳动时间是劳动价值的衡量尺度。
不同商品的劳动价值数量上的不同,是由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长短来决定的。
例如,生产一个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多,那么这个商品的价值就相对较高。
劳动价值的量与具体的劳动形式、技术水平、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等因素有关。
马克思强调了劳动价值量的现实性,即劳动价值量是在实际生产中形成的,通过商品交换来反映出来。
三、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与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的重要关系。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商品内在的衡量标准,而价格则是表现商品在市场上实际交换的价格。
价格与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不完全一致。
商品价格受到供求关系、市场竞争、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与商品的劳动价值会有一定的偏离。
马克思将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差异称为商品的价值形式与交换形式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总结和归纳
主要内容:
劳动——价值——价格
1)商品的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矛盾统一体)
●价值:
含义:商品中所蕴含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
性质:具有“幽灵般的对象性”。
作用:价值是商品能按照一定量的比例进行交换的基础。
●使用价值:
含义: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决定因素:商品的自然属性。
●交换价值:
含义: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市场交换,就具有了交换价值。
表现形式: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和比例。
决定理论:商品效用论、供求决定论
●统一性:
a)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b)商品必须有价值
c)必须经交换而让渡
●矛盾性:
a)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互相分离(通过交换体现)
b)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及商品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
畴;价值则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是历史
的范畴。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联系:
a)价值和交换价值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b)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
c)价值和交换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a)含义:一种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
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b)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
(人
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
a)含义:同一种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人与人的
关系)
●商品的交换本质上是等量抽象劳动相交换。
●统一性:
a)生产商品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统一体。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
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
●矛盾性:
在交换中得到解决
3)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一定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基础)和复杂劳动
●商品拜物教
a)根本来源: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4)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价值形式演变的四个发展阶段: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一面镜子)
b)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多面镜子)
c)一般价值形式(多种商品,一面镜子)
d)货币形式(所有商品,公用镜子)
●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
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材料;
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材料;
c)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材料。
●货币形式的意义:
a)货币形式是最发达的价值形式。
b)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了两极:一级是商品,
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要求转化为价值(货币);另一
级是货币,它们直接以价值化身出现,代表一切商品的价
值。
●货币的本质:
作为商品,货币与普通商品一样,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但它
又不是普通商品【双重使用价值】,而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
殊商品。
(一方面作为商品,它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另一方
面,它又取得了一种由它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社会职能而产生的
使用价值,即与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
●货币的特点: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与货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
而货币则直接代表价值而存在,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它本身
直接体现社会劳动。
●货币的五大职能【马克斯眼中】
a)价值尺度
i.原因:本身是商品并具有价值。
ii.价格=商品价值/单位货币价值
【物价稳定时,不会被觉察。
物价波动加大时,会表
现出来。
】
【商品内在价值越高,价格越高正比】
iii.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形成手段:价值尺度是自发形成的【人类长期的大
量的实践中产生】;价格标准则是由国家强制规定并
实施的。
【通货发行权一定是一个国家的央行】
✧作用:价值尺度的作用在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价值并
使其转化为价格;价格标准则在于计量货币材料本
身的数量,是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一种
技术性的规定。
✧变化规律:价值尺度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
而价格标准则与劳动生产率无关。
b)流通手段【前两个决定是否成为货币】
i.含义
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作用的职能。
ii.纸币是否有价值?
不认为有价值。
纸币是在代替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价值
符号而存在。
c)贮藏手段
i.含义: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
表贮藏起来。
(充当贮藏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贵金
属条块。
)
d)支付手段
i.含义:是指货币在商品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清偿
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使用价值已经
发生转移、让渡时,价格并没有发生让渡,被放置到未
来的某个时间。
交割(赊账)延期支付】
ii.作用结果: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蕴含了扩
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e)世界货币
i.货币超越了国界在国际经济中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
职能
ii.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有:
✧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贸易差额;
✧作为国际购买手段用以购买国外商品;
✧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货币的五种职能的排列顺序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
货币职能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进程。
5)价值规律
●内容: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守等量社会必要劳动相交换
的原则。
●作用: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a)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配
置,即配置社会资源。
b)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它具有一定的时代前瞻性和局限性,但是如果在应用时应该顺势而变,而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