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的甘蓝型油菜下胚轴遗传再生体系研究_朱小彬
油菜子叶和下胚轴再生体系及其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1 油菜子叶 ( ) 下胚轴再 生体 系的 节 和 研 究 概 况
11 2 . O世 纪 8 O年 代
18 年 , 亨森等 、 91 顾 翁熔 庸和杨业正[ 分别 】 用甘蓝型 、 芥菜型和 白菜型油菜的子叶和下胚 轴离 体培养诱导产生愈伤组织 , 进一步分化形成再生苗 。 随后 , 杨业正【 J 卜6 报道 了利用芥 菜型油菜和甘蓝型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入芥菜 型油菜中后 , 油菜基因 转化 的研究取得 了长足进展 。三大类型油菜的转基 因研究在抗性 、 品质改 良、 杂种优势等方面都相继取 得了突破性进展 , 并育成一些转基 因油菜品种在生 产中应用。 遗传转化是 以再生体系的建立为基础的。 目前
化, 因此一般作 为再 生和转 化体 系的首选外 植体 。 而根癌农杆菌介导法是油菜遗传转化应用最广泛和 最成功的方法之一 , 油菜中约有 8 O%的遗传转化是 由根癌农杆菌介 导的【 。本 文对油菜子 叶 ( ) 节 和 下胚轴为起始外植体 、 以根癌农 杆菌作介导 的转基 因快繁体系及影 响因素进行 了全面综述 。
在油菜 的再生体 系中, 已从不 同的外植体中获得 了 再生植株 , 如下胚轴、 子叶( 、 节)茎段 、 叶片、 、 根 小孢 子、 茎尖、 原生质体 等, 其中报道较 多的是利用无菌 苗的子 叶( 和下胚轴为起始外植体建立的再生体 节)
系。这 是 由于 子 叶 ( ) 下胚 轴 的分化 频 率 较 节 和 高… ; 其次 , 无菌操 作在几天 内能获得大 量 的 利用
油菜的子叶节 , 快速繁殖了油菜 自交不亲和系, 认为 通过子叶节离体培养产生 的再生植株 , 其外 形和发 育特性均保持原品种特性。顾 亨森等[ 认 为, ] 生长 素与细胞分裂素配合使用 比单独使用对不定芽有促 进和加速作用 ; 内 自然光照和温度分化不定芽 的 室 频率 (1%) 4 比人工控 制( 1%) 2 的高。邹高治等[ 8 ]
甘蓝型黄籽油菜高油品系下胚轴再生体系研究
( 口师 范 学 院 植 物 遗 传 与 分 子 育 种 重 点 实 验 室 , 南 周 口 4 60 ) 周 河 60 0
摘要 :为获得 甘蓝 型 油菜 高含 油 量双低 恢复 系, 成 高含 油 量双低 油 菜杂交种 , 2个不 同甘 蓝型 育 以
黄籽 油 菜高 油双低 品 系( GY1 GY2 下 胚 轴 为外 植 体 , 用 正 交设 计 , 究 了预 培 养 基 中 2 4一D 、 ) 采 研 ,
初 步 建立 了甘蓝 型 油菜 高油品 系的 下胚 轴再 生体 系, 高含 油量 油菜遗 传转化 奠 定 了基础 。 为 关键词 : 蓝 型油 菜 ; 籽 油菜 ;高含 油量 ;下胚 轴 ;芽再 生频 率 ; 生体 系 甘 黄 再
中图分 类号 : 5 5 4 ¥ 6 .
文献 标 志码 : A
河 4 —8
J u n lo n n Ag iu r lS in e o r a fHe a rc hu a ce c s
甘 蓝 型 黄籽 油 菜 高油 品 系下胚 轴 再 生体 系研 究
王 俊 生 , 小 芳 , 光 轩 , 成伟 范 谭 李
f c i g s oo e n r to r qu n y we ei ve tga e i r ho on ld sgn t e p b te e e tn h tr ge e a i n f e e c r n s i t d usng o t g a e i o s tu e t rr — g ne a i n s s e of r pe e ds o s a ls i o e r to y t m a s e f r e t b i h ng f und to b a n ng r ns ni r s or r a d a i n of o t i i ta ge c e t e n
甘蓝型油菜下胚轴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甘蓝型油菜下胚轴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胡张华;郎春秀;刘智宏;黄锐之;吴关庭;陈笑芸;陈锦清【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年(卷),期】2002(014)005【摘要】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我国的油菜种植面积和油菜籽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提高油菜籽粒含油量是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我们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反义PEP(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se)技术获得了超高含油量油菜^[1]。
将超高含油量特性与油菜杂种优势结合是使超高油油菜尽快应用于生产,实现产业化生产的重要途径。
而超高含油量不育系的选育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提之一。
通过不对称体细胞杂交能“一步法”快速选育不育系^[2]。
为此,建立重演性好、再生额率高的原生质体培养系统十分必要。
甘蓝型油菜原生质体的培养已有一些成功的报道^[3-6],但愈伤组织分化频率都不高。
本文以甘蓝型油菜下胚轴为材料,通过琼脂糖包埋法,建立了原生质体高频分裂及植株再生体系,为通过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快速选育超高含油量不育系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总页数】3页(P278-280)【作者】胡张华;郎春秀;刘智宏;黄锐之;吴关庭;陈笑芸;陈锦清【作者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4【相关文献】1.结球甘蓝下胚轴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体系的优化研究 [J], 李贵;李必元;王五宏;岳智臣;钟新民;侯喜林2.结球白菜下胚轴原生质体培养及其体细胞胚植株再生 [J], 刘凡;赵泓;秦帆3.青花菜和甘蓝下胚轴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J], 钟仲贤;李贤4.菜心下胚轴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J], 张兰英;李耿光5.不结球白菜OguCMS下胚轴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J], 侯喜林;曹寿椿;佘建明;蔡小宁;陆维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c转座系统转化甘蓝型油菜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杆菌介导的Ac/Dc转座系统转化甘蓝型油菜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甘蓝型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广泛种植和利用。
在油脂和蛋白质含量上具有很高的特性,且富含必需的脂肪酸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然而,甘蓝型油菜的育种研究还面临一些问题,如生长周期长、抗性差、抗病性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基因转化技术来解决。
农杆菌介导的Ac/Dc转座系统是一种有效的基因转移系统,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高转化效率,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
尽管农杆菌介导的Ac/Dc转座系统在Cauliflower mosaic virus (CaMV) 35S 启动子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该系统在植物细胞中对其他启动子的活性值较低。
因此,对Ac/Dc转座系统在不同启动子下的活性进行研究,对于解决目前甘蓝型油菜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农杆菌介导的Ac/Dc转座系统,将外源基因转移至甘蓝型油菜,并探究在不同启动子下Ac/Dc转座系统的活性,为进一步解决甘蓝型油菜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基础研究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构建转基因载体根据外源基因的特性,设计合适的启动子、进入和停止密码子等,构建转基因载体。
2. 农杆菌介导的Ac/Dc转座系统的构建通过PCR技术构建Ac/Dc转座系统,并进行酶切、连接等步骤,获得完整的Ac/Dc转座系统质粒DNA。
3. 转化甘蓝型油菜将Ac/Dc转座系统质粒DNA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甘蓝型油菜,筛选获得转基因油菜。
4. 活性检测利用活性检测方法,检测在不同启动子下Ac/Dc转座系统的活性值,探究其在甘蓝型油菜中的表达情况。
四、预期结果及意义本研究通过建立外源基因转移系统,将Ac/Dc转座系统应用于甘蓝型油菜中,实现向油菜基因组中添加外源基因的目的。
同时,检测Ac/Dc 转座系统在不同启动子下的活性,为今后的甘蓝型油菜育种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基础数据,有望探索出一种高效的基因转移系统。
甘蓝型油菜下胚轴一步不定芽再生培养及遗传转化应用
B r a s s i c a n a p u s L . a s e x p l a n t s , nd a a d j u s t e d s o me e l e me n t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t i s s u e c u l t u r e o f r a p e s e e d s u c h a s h o r mo n e
c o mb i n a t i o n s o f 6 - BA nd a NAA , Ag NO3 a n d s e e d l i n g a g e , t o e s t a b l i s h o n e - s t e p s h o o t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T h e
On e — s t e p S h o o t Re g e n e r a t i o n Cu l t u r e Es t a b l i s h e d f r o m Hy p o c o t y l o f Br a s s i c a n a pu s L. a n d Ap p l i e d t o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C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 g u a a c y 2 O 1 I @a l i y t m. c o n r D OI : 1 0 . 1 3 2 7 1 / j . mp b . 0 1 3 . 0 0 0 7 9 3
பைடு நூலகம்
Ab s t r a c t I n t h i s s t u d y , we e s t a b l i s h e d a o n e — s t e p s h o o t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a n d t r ns a f o r ma t i o n s y s t e m u s i n g h y p o c o t y l s
甘蓝型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优化
甘蓝型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优化作者:郭婷婷周晓婴张维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第07期摘要:为优化甘蓝型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本研究分析了影响再生频率的多个关键因素,包括品种、外植体类型、苗龄、预培养时间以及激素浓度与配比等。
结果表明:品种对再生频率影响较大,Westar的外植体再生频率高于宁油18号和中双11号;不同外植体再生频率也存在差异,子叶柄的再生频率显著高于下胚轴;苗龄以4 d较好,预培养时间以2 d较适宜;预培养基中激素2,4-D最适浓度为1 mg/L,分化培养基中,6-BA/NAA比例为10 ∶ 1时子叶柄的再生频率最高,为70.79%,6-BA/NAA比例为9 ∶ 1时下胚轴的再生频率最高,达到96.73%。
经过优化后,油菜外植体再生频率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优化;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 S634.30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7-0076-04油菜为世界第二大油料作物[1-3],也是我国重要油料作物之一,在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油菜花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可用作旅游资源;油菜的茎叶可食用,还可用来饲养动物;油菜种子不仅可用来榨取食用油,饼粕还可用来做饲料。
此外,油菜属于可再生资源,低芥酸菜籽油中的脂肪酸碳链组成与柴油分子碳数相近,因此被认为是生物柴油最理想的原料[4]。
当今育种学家把提高油菜产量和品质,培育抗病和抗逆油菜新品种作为重要内容来研究[5]。
目前,组织培养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油菜育种中[6],并得到了大量不同优良特性的油菜种质资源[7-12]。
高效的植株再生体系是油菜基因工程育种中的重要环节。
在已有的研究报道中[13-18],油菜可用下胚轴、子叶柄、根、茎、小孢子等作为外植体来进行组织培养。
经过多年研究,国内外许多机构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19-21]。
然而,研究表明,在油菜组织培养中,不同基因型、不同外植体之间的最佳再生条件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油菜转基因研究的发展。
农杆菌介导转化甘蓝型油菜大田植株小孢子
农杆菌介导转化甘蓝型油菜大田植株小孢子
林良斌;刘雅婷;董娜;祁永琼;肖关丽
【期刊名称】《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21)005
【摘要】以甘蓝型油菜花油3号、湘油15号大田植株的小孢子为受体,进行了农杆菌介导转化,PCR检测证明获得了转基因植株.侵染比例为1.0,共培养时间为24 h,植株生长阶段选择(植株再生后),农杆菌介导转化甘蓝型油菜小孢子的频率最高,花油3号为1.21株转基因植株/花蕾,湘油15号为0.51株转基因植株/花蕾.
【总页数】6页(P554-559)
【作者】林良斌;刘雅婷;董娜;祁永琼;肖关丽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4.032
【相关文献】
1.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其植株再生研究初报 [J], 牛应泽;刘玉贞;汪良中
2.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再生植株染色体倍数检测研究 [J], 周伟军;毛碧增;唐桂
香;Hagberg P
3.甘蓝型油菜小孢子植株加倍方法及对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J], 朱彦涛;李殿荣
4.采用甘蓝型油菜离体小孢子染色体加倍来提高双单倍体植株的生产效率 [J], ZZ.,Chen;官梅
5.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杂种小孢子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J], 周永明;Scart.,R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杆菌介导的甘蓝遗传转化
农杆菌介导的甘蓝遗传转化农杆菌介导的甘蓝遗传转化摘要:本实验以无菌的甘蓝种子为材料,使其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成试管苗,无菌试管苗的叶片、茎段、胚轴、子叶柄等均可做受体材料,将甘蓝组织块先进行预培养形成愈伤组织与经过活化的根癌农杆菌通过预培养、侵染、共培养、除菌、选择培养、继代培养获得具有目的基因的遗传转化植株。
关键词:根癌农杆菌,共培养,遗传转化农杆菌共培养法最早是由Marton等以原生质体为受体建立起来的,经过一系列改进后,目前已经成为最常用的转化方法。
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受伤部位,并导致产生冠瘿瘤或发状根。
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细胞中分别含有Ti质粒和Ri 质粒,其上有一段T-DNA,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并且可以通过减数分裂稳定遗传给后代,这一特性成为农杆菌介导法植物转基因的理论基础1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1.1材料无菌的甘蓝种子、根癌农杆菌。
1.2试剂硝酸钾,硝酸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镁,氯化钙,碘化钾,硼酸,硫酸锰,硫酸锌,钼酸钠,氯化钴,硫酸铜,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硫酸亚铁,肌醇,甘氨酸,VB1,VB6,VB5,蔗糖,酵母粉,NaCl,琼脂,蒸馏水,1mol/L HCl,1mol/L NaOH,卡那霉素(50ug/ml),头孢(500ug/ml),0.1%升汞,70%乙醇。
1.2仪器设备电子天平,烧杯,量筒,移液管,吸耳球,称量纸,玻璃棒,PH试纸,培养皿,培养瓶,超净工作台,三角瓶,封口膜,高压灭菌锅,电磁炉,微量移液器,无菌吸头,标签纸,记号笔,耐热橡皮筋。
2 实验步骤2.1 外植体的制备2.1.1 MS培养基的配制按照表中的成分与浓缩比例配置母液,备用。
MS培养基配方表(PH5.8)大量元素(1L母液用量mg/L)(1L培养基取用量ml)KNO338000NH4NO333000MgSO4·7H2O 7400 50KH2PO43400CaCl2·2H2O 8800微量元素(1L母液用量mg/L)(1L培养基取用量ml)MnSO4·4H2O 4460ZnSO4·7H2O 1720H 3BO31240KI 166 5Na2MoO4·2H2O 50CuSO4·5H2O 5CoCl·6H2O 5铁盐(1L母液用量mg/L)(1L培养基取用量ml)Na2·EDTA 7460 5FeSO4·7H2O 5560 5有机成分(1L母液用量mg/L)(1L培养基取用量ml)肌醇20000烟酸100甘氨酸400 5 盐酸吡哆醇(VB6) 100盐酸硫胺素(VB1)202.1.2MS基本培养基的配制将所需的各种母液按顺序放好,将洁净的各种玻璃器皿等放在指定位置,取500ml白瓷杯按比例吸取微量元素母液、有机母液、铁盐母液;称取蔗糖6g,琼脂1.4g,然后放在电磁炉上至蔗糖琼脂全部溶解,调节PH至5.8,分装到培养瓶中,盖好瓶盖。
青杂5号甘蓝型油菜的高效再生及农杆菌侵染转化体系的建立
青杂5号甘蓝型油菜的高效再生及农杆菌侵染转化体系的建立谢雅晶;武爱华;刘贤金【摘要】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青杂5号的子叶、下胚轴外植体为受体,分别对芽分化培养基、芽生长培养基、生根培养基进行激素组合优化研究,建立甘蓝型油菜下胚轴高效再生系统.结果表明,青杂5号下胚轴分化率最高为子叶的3倍,可达90%左右;优化的分化培养基为MSB+5 mg/L噻二唑苯基脲(thidiazuron,TDZ)+7.5 mg/L AgNO3+ 0.1 mg/L NAA+2 mg/L脯氨酸(proline,L-Pro) +250 mg/L酸水解酪蛋白(casein acid hydrolysate,CH)+3%蔗糖;生长培养基为1/2 MSB+1 mg/L IBA+2 mg/LL-Pro+ 250 mg/L CH+1.5%蔗糖;生根培养基为1/2 MSB +0.2 mg/L IAA+ 1.5%蔗糖.在此基础上,构建模拟Bt 的抗虫基因B12的双元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油菜下胚轴,并利用潮霉素及羧苄青霉素对再生植株进行筛选;通过对转基因植株叶片基因组DNA的PCR检测及叶片GUS组织化学染色的分析,发现抗虫基因已整合到油菜植株的细胞核基因组中,并能正常表达;通过小菜蛾接种试验对该抗虫基因进行杀虫效果评价.【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43)012【总页数】6页(P17-22)【关键词】甘蓝型油菜;下胚轴高效再生;农杆菌介导转化;抗虫基因;GUS染色;转基因植株【作者】谢雅晶;武爱华;刘贤金【作者单位】江苏省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江苏省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34.304+.3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籽粒产量最高的油用油菜品种,目前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大量种植,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
农杆菌介导CSPs基因转化甘蓝型油菜转化体系的研究
L B液体培养基 : 用胰蛋 白胨 1g酵母提取物 5 , a 1 0 , 0、 gN C 1g溶解于 d H 0中, d 定容至 1 ,H . , L p 7 0 高压
收稿 日期 :0 1 舶 2 1 回修 日期 :0 11 —7 2 1.0 1 基金项 目: 转基 因生物新 品种培育重 大专项项 目(0 9 X 80 一 9 B , 2 0 Z 00 9 o 1 ) 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项 目(0 75 5 , 3 8 15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 计划 ( C T一 8— 9 0 , N E 0 0 4 ) 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 目( 9 A 3 ) 0 Z 0 4 和西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基金项 目( l 70 ) 1 z 14 x 作者简介 : 琳 (9 7 , , L 究生 , 谢 18 一) 女 硕= = 主要研究方向 : 植物逆境胁迫相关生理生化。 通讯作者 : 王 劲, 主要研究方 I . 屯. . 物遗传。E—m i js@vp s acm al dz i.i .o :w n
・
9 2・
绵 阳师范学 院学 报 ( 自然科 学版 )
第3 0卷
灭菌 , 进行 细菌 培养 。 农 杆菌摇 菌 培养基 : B+Rf 0mg L+Sr 0 m / L i4 / t2 g L+K n5 g L a 0 m / ; 预 培养基 : S+6一B . / M A20mgL+ A N 3 . gL+ 24一 . / g O 5m / 2 , D 10mgL+A 0 m  ̄L S10u o ; 筛 选培 养基 : MS+ 6一B . g L+ K n1 / + A N 3 . g L +C b5 0mg L A20m / a 0mg L g O 5m / 2 a 0 / ; 生 根培 养基 :/ MS +C f 5 g L +N A 0 1 / ; 12 e 0 m / 2 A .5mg L 实 验所需 抗 生素 均采用 过滤灭 菌 。 Rf利 福平 ;t: 霉 素 ; a : i : S 链 r K n 卡那 霉素 ; 6一B 6一苄氨 基嘌 呤 ; g O : A: A N 硝酸银 ; , 24一D:, 2 4一二氯 苯 氧乙 酸 ; S 乙酰 丁香鲷 。 A :
油菜下胚轴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影响因素探讨
油菜下胚轴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影响因素探讨王景雪;杜建中;荣二花;李晓灿;孙毅【期刊名称】《华北农学报》【年(卷),期】2005(020)002【摘要】利用甘蓝型油菜下胚轴为外植体,对油菜农杆菌介导转化中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并由此建立了油菜下胚轴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发现,在农杆菌介导的油菜下胚轴转化中,较好的转化体系是:外植体在农杆菌侵染前进行3 d的预培养.农杆菌的浸染浓度为OD600=0.2~0.4.共培养时的pH值为5.2.在转化后的分化培养基中附加30 μmol/L AgNO3.【总页数】4页(P12-15)【作者】王景雪;杜建中;荣二花;李晓灿;孙毅【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教育部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山西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403.53【相关文献】1.共培养基对甘蓝型油菜下胚轴GUS瞬间表达及转化效率的影响 [J], 许本波;殷家明;谢伶俐;李加纳;柴友荣2.油菜子叶和下胚轴再生体系及其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J], 黄先群3.农杆菌介导的几个甘蓝型油菜下胚轴转化体系研究 [J], 江洪;李平;王世全;李双成;邹良平;起登凤4.子房注射法与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甘蓝型油菜的比较研究 [J], 林良斌;官春云;李恂;周小云;何业华5.农杆菌培养方式和预培养基激素配比对甘蓝型油菜下胚轴转化效应分析 [J], 孙洁;黄团;李加纳;殷家明;柴友荣;丁彩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杆菌介导的几个甘蓝型油菜下胚轴转化体系研究_江洪
文章编号:1001-4829(2006)05-0800-06 收稿日期:2005-11-29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2003A A212030)作者简介:江 洪(1968-),女,农艺师,在读硕士,E -mail :j ianghong0120@s ina .com 。
农杆菌介导的几个甘蓝型油菜下胚轴转化体系研究江 洪,李 平,王世全,李双成,邹良平,起登凤(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温江 611130)摘 要:选择四川目前推广的中双9号等8个甘蓝型双低常规油菜品种,以5~6d 无菌苗下胚轴为外植体,MS 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设置了8组激素配比组合,探讨其对植株再生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不同油菜品种下胚轴的高效再生体系。
选择其中再生频率较高的4个品种:中双9号、中双7号,中双6号,川油18号下胚轴作为农杆菌转化材料,对影响转化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建立了4个品种下胚轴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运用该转化体系将pta 与s b401融合基因导入,成功获取了一批经PCR 检测的转基因植株。
关键词:农杆菌介导;下胚轴;转基因中图分类号:S336 文献标识码:AStudies on transgenic system of Brassica napus L .hypocotyls mediated by AgrobacturmJ IANG Hong ,LI Ping ,WAN G Shi -quan ,LI Shuang -c heng ,ZOU Liang -ping ,QI Deng -feng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huan Wenjiang 611130,China )Abs tract :In an experiment us ing eight double -low general rapes eed cultivars (Brass ica napus L .)as researc hed materials ,with hypocot yls of 5-6days asepsis young pl ant as explants and MS medium as basic medium ,an efficiency regeneration s ystem of different rapeseed hypocotyls were prelim -inary es tablished by expl oring eight hormone combinations .Four varieties selected as trans formation materials ,which behaved higher regeneration fre -quency ,are zhongshuang 9,7,6and Chuanyou 11.We founded their hypocotyls transgenic s yste m by researc hing the interrelated factors with trans -form .pta +sb401gene was introduced into these explants .And a lot of useful trans genic plants were obtained by PCR detecting .K ey words :mediated by Agr obactur m ;hypocotyls ;trans gene 自1986年Mathe ws 及其合作者首先将NPTII (新酶素磷酸转移酶)基因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入芥菜型油菜中以来,油菜农杆菌转化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农杆菌介导的甘蓝型油菜“中双11号”的遗传转化
农杆菌介导的甘蓝型油菜“中双11号”的遗传转化王炳涵;丰景;杨万年;华玮【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24【摘要】[目的]研究农杆菌介导的甘蓝型油菜“中双11号”的遗传转化过程.[方法]选取甘蓝型油菜“中双11号”为材料,以萌发后5~7d的无菌苗下胚轴为外植体,采用农杆菌侵染法,建立该品种油菜的转基因方法,分别在卡那霉素和Basta除草剂的条件下筛选再生植株,并用PCR和组织化学的方法对筛选出的再生植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试验筛选到了阳性植株(T0),并于T1代植株中鉴定到了PCR阳性植株.[结论]该研究为我国油菜转基因技术的完善提供了依据.【总页数】4页(P11957-11960)【作者】王炳涵;丰景;杨万年;华玮【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8+.1【相关文献】1.农杆菌介导的双SBE基因RNAi载体对水稻的遗传转化 [J], 骆开明2.椰子溶磷脂酸酰基转移酶基因克隆及农杆菌介导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 [J], 沈奇;秦信蓉;田恩阔;孙克刚;杜才富3.农杆菌介导CSPs基因转化甘蓝型油菜转化体系的研究 [J], 谢琳;杨娟;代其林;张新;陈翠娜;张思维;王劲4.阿莫西林在农杆菌介导甘蓝型油菜遗传转化中的使用和优化 [J], 石文慧;安然;郭海霞;张金文;王朋宝;曹智;王志伟;乔岩5.抗草甘膦与磷高效吸收基因双价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 [J], 王朋宝;张晶晶;石菁;王威;曹智;张金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蓝型油菜花茎高效再生体系研究
甘蓝型油菜花茎高效再生体系研究
韩德俊;曹莉;袁本威;陈耀锋;李振岐
【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
【年(卷),期】2005(21)6
【摘要】研究了甘蓝型油菜花茎外植体高效诱导不定芽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以含有2,4-D(0.5 ̄1.0mg/L)的培养基对外植体进行预培养,以及在分化培养基中加入AgNO3(2 ̄6mg/L),可显著降低外植体褐化坏死的频率,提高了不定芽的发生频率及其再生能力;6BA(2.5mg/L)与NAA(0.1mg/L)配合使用有利于提高不定芽发生频率;再生的不定芽90%可长根。
【总页数】3页(P86-88)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体系研究;高效再生;花茎;发生频率;分化培养基;不定芽;外植体;再生体系;再生能力;配合使用;预培养;褐化;长根
【作者】韩德俊;曹莉;袁本威;陈耀锋;李振岐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4;TU318
【相关文献】
1.青杂5号甘蓝型油菜的高效再生及农杆菌侵染转化体系的建立 [J], 谢雅晶;武爱华;刘贤金
2.甘蓝型油菜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J], 杨长友;袁中厚;郑小敏;张涛
3.棉花茎尖培养及高效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J], 赵福永
4.棉花茎尖培养及高效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J], 赵福永
5.菊花茎叶外植体再生体系的研究 [J], 高亦珂;赵勃;丁国勋;张启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蓝型油菜下胚轴和带柄子叶再生体系研究
甘蓝型油菜下胚轴和带柄子叶再生体系研究
郝晓云;沈海涛;李鸿彬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以甘蓝型油菜野油19号的下胚轴和带柄子叶为外植体,研究其下胚轴和带柄子叶在不同浓度激素配比下的分化率及再生频率的变化.该品系的油菜下胚轴和带柄子叶在1.5 mg/L的2,4-D中预培养4d后,转入分化培养基中,其愈伤组织形成早,发生快,再生频率和分化频率均较高.其中,下胚轴转入MS+3 mg/L 6-BA +0.1 mg/L NAA培养基中的分化率和再生频率最高,再生频率达到86.67%;带柄子叶外植体的再生频率要比下胚轴的再生频率低,在MS+4 mg/L 6-BA+0.3 mg/L NAA的分化培养基中芽的再生频率为46.67%.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甘蓝型油菜野油19号的高频率再生体系.
【总页数】6页(P69-74)
【作者】郝晓云;沈海涛;李鸿彬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石河子832003;石河子大学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石河子83200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B2子叶和下胚轴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J], 白延红;谭永军;陈耀锋;秦静远;李春莲;任慧莉;郭东伟
2.6BA和AgNO3对甘蓝型油菜带柄子叶外植体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J], 何小兰;吴
敬音;朱卫民;薛启汉
3.甘蓝型油菜子叶和下胚轴再生植株无性系建立 [J], 胡玉欣;李锁平
4.二步培养和AgNO3对甘蓝型油菜子叶和下胚轴芽再生的影响 [J], 杨晓凤;秦叶波;周伟军;唐桂香
5.甘蓝型油菜带柄子叶高频率再生植株的研究 [J], 王艳;贺宾;曾幼玲;高燕;张富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 A: 不同浓度 NaClO 处理; B: 10% NaClO 处理不同时间。 图 1 NaClO 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 2 播种 灭菌后的种子播种于 1 /2MS 培养基,每培养罐 轴的颜色偏白,比正常下胚轴长度长,叶子偏小。黄化下胚 ( 直径 6 cm) 播种 50 粒。过高的播种密度会导致油菜下胚轴 轴由于本身比较脆弱,在预培养的时候末端膨大率偏低,且 长短粗细 不 一,长 势 不 均 匀 ( 图 2A) ; 当 光 照 不 足 ( < 100 会发生不同程度腐烂现象( 图 2C) ,导致无法进行侵染。 μmol / m2 ·s) 时会导致黄化下胚轴的产生( 图 2B) ,黄化下胚 2 . 3 外植体 以下胚轴作为甘蓝型油菜再生体系的外植
2 结果与分析 2. 1 种子消毒 成熟的种子用浓度 75% 的酒精表面消毒 1 min,再用 10% 次氯酸钠洗 20 min,用无菌水清洗 3 遍后放 在滤纸上晾干。灭菌后的种子可以直接播种,也可放入无菌 罐中待用。此过程中次氯酸钠的浓度和灭菌时间直接影响 种子的发芽率和染菌率,5% 次氯酸钠可致种子灭菌不彻底 而污染,60% 次氯酸钠洗 20 min 后可导致种子发芽率几乎为 0( 图 1A) ,采用较高浓度的次氯酸钠灭菌同时适当减少灭菌 时间可以有效地提高发芽率和降低染菌率。杜燕等曾对贮 存过期油菜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研究,认为以 10% NaClO 处 理较好[15],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但在处理时间上,以处理 20 min 比较合适( 图 1B) 。
油菜( Brassica napus) 是仅次于大豆的第 2 大植物油脂 来源,我国为世界油菜主产国,占据世界重要地位,面积、产 量均居世界第一。专家们长期努力的目标集中在油菜的育 种和品种改良方面,常规的方法是有性杂交,但是存在着选育 年限过长、远缘杂交不亲和和亲本材料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后 来生物技术不断发展,直接将外源基因导入油菜来改变其生物 性状的方法已成为现今油菜育种和品种改良的热点。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0970243) 。 朱小彬( 1989 - ) ,女,安徽巢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植物细胞蛋白信号转导。* 通讯作者。 2013-09-02
讨论农杆菌介导的油菜下胚轴遗传转化过程中的可能问题 以及通过相应的单因子试验对比来优化转化过程,以期为完 善油菜兼具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良好遗传再生体系提供一 些参考和方向,并为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油菜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研究对象。甘蓝型油菜“扬油 6 号”,由扬州里下河 研究所提供。 1. 1. 2 主要试剂。头孢霉素( Cefotaxime,sodium salt,Cef) 、 氯霉 素 ( Chloramphenicol,Chl) 、利 福 平 ( rifampicin,Rif) 、6BA、2,4-D、乙酰丁香酮( Hydroxyacetophenome,AS) 和萘乙酸 ( 1-naphthylacetic acid,NAA) ,均购自 Sigma 公司; 卡那霉素 ( Kanamycin Sulfate,Kan) ,购自生工生物公司; RNA 提取试 剂盒,购自 TianGen 公司; RevertAidTM Fir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购 自 Fermentas 公 司; SYBR Green supermix、Microseal Film 及 PCR 板,均购自 BioRad 公司。 1. 1. 3 质 粒 和 菌 种。农 杆 菌 (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EHA105 菌株,表达载体为 pGSA1285 和重组质粒含有 RGS 干扰片段( RGSi) ,均由实验室留存。 1. 2 方法 1. 2. 1 培养基的制备。MS( Murashige & Skoog,1962) ; 预培 养基( B0 ) MS + 1 mg / L 2,4-D + 1 mg / L 6-BA; 共培养基( B1 ) MS + 0. 1 mg / L 2,4-D + 1 mg / L 6-BA + 5 mg / L AgNO3 ; 迟筛 选培养基( B2 pre) B1 + 500 mg / L Cef; 筛选培养基( B2 ) B2 pre + 10 mg / L Kan; 生根培养基( B3 ) MS + 500 mg / L Cef + 0. 3 mg / L NAA。 1. 2. 2 培养。挑 选 饱 满 健 康 的 种 子,经 表 面 消 毒 后 置 于 1 /2MS培养基上在光照培养箱中生长 5 ~ 7 d,切苗取下胚轴 作为转化受体。划线培养含有 RGS 干扰片段质粒的农杆
外植体数 / 接种的外植体数 × 100; 阳性率( % ) = 阳性再生 苗 / 总的再生苗 × 100。
表 1 PCR 引物
编号 1 2 3 4
基因名称 BnRGS1
β-acti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引物序列 5' TGATAGCGGTTTGTTGTTT 3' 5' CGTTTCTCCAGCGTAGC 3' 5' TCTTCCTCACGCTATCCTCCG 3' 5' AGCCGTCTCCAGCTCTTGC 3'
农杆菌介导法是油菜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12],原理主 要是农杆菌能够通过外植体的伤口将其携带的 DNA 整合到 植物的基因组中,并且在植物体内表达,故农杆菌可以作为 天然的载体系统广泛应用于植物转基因中。
甘蓝型油菜 再 生 体 系 的 建 立 中,已 经 从 甘 蓝 型 油 菜 中 茎、子叶和下胚轴等不同的外植体诱导出了再生植株,下胚 轴作为外植体具有再生周期短、再生效率高且操作程序简单 等优点,目 前 被 广 泛 应 用 为 甘 蓝 型 油 菜 再 生 体 系 的 外 植 体[13]。但相比较于番茄等植物,甘蓝型油菜转基因遗传转 化效率较低,限制了转基因技术的普遍利用,影响了油菜育 种水平的提高和新基因功能快速分析鉴定[14]。其中,影响 转化效率的因素有很多。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研究
DOI:10.13989/ki.0517-6611.2013.31.053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3,41( 31) : 12257 - 12261
责任编辑 石金友 责任校对 况玲玲
农杆菌介导的甘蓝型油菜下胚轴遗传再生体系研究
朱小彬,于一帆,葛会敏,梁建生,陈 云* ( 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摘要 [目的]研究农杆菌介导的甘蓝型油菜下胚轴遗传再生体系。[方法]以甘蓝型油菜为试验材料,以组织培养为基础,以下胚轴为 外植体,以统计出愈率和出苗率为指标,探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再生苗形成的影响因素。以 G 蛋白信号转导调节蛋白( RGS) 为例,建立 稳定的甘蓝型油菜下胚轴遗传再生体系。[结果]种子经 10% NaClO 灭菌 20 mim 后播种,基底用 1 /2MS 配琼脂,直径 6 cm 的培养罐 50 粒,光照充足( 200 μmol / m2 ·s) ,成功获得 RGSi 干扰表达阳性株系。[结论]试验以下胚轴为外植体,系统研究了甘蓝型油菜组织培养 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再生苗形成的影响,建立了有效的下胚轴遗传再生体系。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组织培养; 下胚轴; 再生苗 中图分类号 S 1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 6611( 2013) 31 - 12257 - 05
12258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年
菌,挑取单菌落放在含 50 mg / L 利福平和 50 mg / L 氯霉素的 LB 培养液中扩增至 OD 值为 0. 5 ~ 0. 7,用 MS 液( 加入 40 mg / L 乙酰丁香酮 AS) 重悬。下胚轴经预培养后放入侵染液 中侵染,共培养( 暗培养) 后基本进入筛选分化阶段,3 ~ 4 周 后切取再生绿芽至培养罐,待成形后可移至生根培养基,4 ~ 5 周根系发达移至小花盆长成植株。 1. 2. 3 培 养 条 件。基 本 培 养 基 为 MS 培 养 基,3% 蔗 糖, 0. 8% 琼脂( 或者 2. 75 g / L 植物凝胶) ,pH = 5. 8,25 ℃ ,光照 强度 200 μmol / m2 ·s,光照 14 h。 1. 2. 4 阳性苗的鉴定。DNA 水平的 PCR 鉴定: CTAB 法提 取植物总基因组 DNA,利用标记基因 GUS 设计引物,约 260 bp 长度; RNA 水平的 qPCR 鉴定: 用植物总 RNA 试剂盒提取 总 RNA,设计 RGS 干扰片段定量 PCR 引物( 表 1) 。采用 2 步法标准程序进行 PCR 程序: 即 95 ℃ 15 s、60 ℃ 45 s,40 次 循环。根据扩增曲线即可确定 Ct 值( threshold cycle,循环域 值,即产生可被探测到的 FAM 信号所需要的最少循环数) 。 以 BnRGS1 / ACTIN 拷贝数来计算 BnRGS1 表达水平,然后以 对照表达量为 1,计算样本的相对表达量。 1. 2. 5 发芽率、出苗率与阳性率的计算。发芽率( % ) = 种 子发芽个数 / 播种总种子数 × 100; 出苗率( % ) = 分化成苗的
Studies on Agrobacterium-mediated Hypocotyle Regenerative System in Brassica napus ZHU Xiao-bin et al ( College of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009)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grobacterium-mediated hypocotyle regenerative system in Brassica napus. [Method]With Brassica napus as test material,tissue culture as basis,hypocotyle as explant,callus induction rate and emergence rate as indexes,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robacterium-mediated genetic regeneration seedlings were discussed. With the interfered gene of the regulators of G protein signaling ( RGS proteins) as example,the stable regenerative system in Brassica napus was established. [Result]Sowing after 10% NaClO sterilization for 20 min,1 /2MS mixed with agar as basement,diameter 6 cm culture tank 50,adequate illumination ( 200 μmol / m2 ·s) ,RGSi interference positive strains was successfully obtained. [Conclusion] With hypocotyle as explants,effects of various factors on regenerative seedlings were studied in tissue culture of Brassica napus,the effective hypocotyle regenerative system was established. Key words Brassica napus; Tissue culture; Hypocotyle; Regenerative seed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