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材料处理要灵活。
教案不能写成教材的缩写,不能写成教材的提纲,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自搞一套,那么应该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一起来看看吧!《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味写景美句,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作者之痴。
【教学重点】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积累的有关西湖的诗句。
教师预设整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等诗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读音障碍读中清(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晰)1.找两个学生读课文,学生起来评价,指出问题再朗读;2.生根据多媒体课文停顿划分,听课文示范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3.学生根据录音齐读课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2课,全文虽只有150多字。
作者却运用白描的手法,以清新、淡雅的笔墨,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雄浑、恍惚迷离。
抒发了自己对冰雪独特的感受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学习本文对于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培养文言文语感、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很有帮助。
【课标的要求】课标的要求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成诵;积累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句,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
对文本教学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注释和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总结归纳文言词语,以‘诵读’‘品悟’贯穿全文的始终,并能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爱国情怀。
【资源选择】教师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师用书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将其作为一篇典范的文言散文进行教学。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文意,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接受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课堂中适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策略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读----说----赏----悟”的结构形式,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西湖雪后奇景和作者特有的情怀,最后通过课堂检测,检验学生的这节课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
2、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品味雪后西湖美景和作者游西湖的雅趣,以及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 1、品味雪后的美景。
2、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难点: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把握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趣引思,导入课文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朗不如西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
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看雪后的西湖。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及课堂实录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湖心亭看雪》。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
首先,说教材。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可以感受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和能力目标: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的确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 朗读和背诵全文。
2.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确定为: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
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
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
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
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寒气倍增之时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
描用于写事,也只《江雪》在写法上和表达 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描写手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白描手
法,而《江雪》主雪使用烘托手法;在表达的感
情上,本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
愁绪,而《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柳宗元怀才不遇
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为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
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遇成趣。
2.走近作者
张岱(1597~1679),又名维城,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 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 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文、史学家,其最擅长 散文,代表作品有:《琅嬛文集》 《陶庵梦乙》《西湖梦寻》《三
4.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谈谈你的理解。 (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 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5.文章题为“看雪”,而后一段写的是作 者在湖心情亭的奇遇,这与“看雪”有关吗? 为什么?
[交流点拨]有关,因赏雪才遇见两位与自己
激情导入
冬季中最美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 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摩
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
自由的天空。啊,下雪,真好!让我们步入张岱的 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自主预习
1.课题解析 “湖心亭”指杭州西湖湖心亭,交待赏雪地 点;“看雪”是欣赏雪景,点明了事件。文 题简洁明了地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全文 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
游踪:余住西湖→独往湖心亭→
(白色) 上下一白 . 白 而别(酒杯) 强饮三大白 .
►一词多义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六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六篇)第1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义。
2、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3、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重点: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难点: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诵读法3、资料助读课时:一课时一、导课:同学们,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以文见长的作家中有一位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
北大中文系有位教授曾这样评说:“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
而且,如果在中国散文史上评选‘十佳’,我估计张岱也能入选……”。
可张岱却曾说自己“人与文俱不佳”。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作者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品其文,读其人。
二、检查自读预习情况1、查字音。
特别注意:①强饮(qiǎng)②更定(gēng)2、查本课文言文知识:①一词多义②词类活用③古今异义④特殊句式a。
判断句b。
倒装句3、查课文翻译。
(复习六字译文法:留、替、调、补、删、增)生逐句翻译。
三、品读课文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写道:“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大家回忆一下《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秋月图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幅空明澄澈的秋月图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那张岱笔下又描绘了怎样的一副冬雪奇景呢?(一)赏奇景。
1、找出写景句: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比较连词: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三个“与”字写天地的合一,浑然一体、苍茫辽阔的景象。
3、比较数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条、一座、一只、两三个特写镜头中四个量词的使用,使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创造了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一片茫茫辽远的冰雪世界中,人不过渺如一栗。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10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10篇)《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
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播放西湖风光画面)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等等。
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
是啊诗人心中若有一个春天,那么他的笔下就春意盎然:如果诗人心中寒冰一片,那么他笔下的西湖又会是怎样?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二、出示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2、体会本文写景的手法——白描手法,感受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艺术境界。
三、学生诵读课文诵读指导:1、准确2、有感情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四、介绍作者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昂然。
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五、自主学习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①词语: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6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6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6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供大家参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痴在情感【独】(清高孤傲超凡脱俗)。
人物分析【痴】13. 作者已够痴了,更有痴似相公者。
两位痴人相见会是何种情形呢?根据课文最后自然段加上自己的想象生模拟表演,讨论后各自发言。
从你们的表演中我看到了他乡遇故知的喜悦,看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和别曾相识的坦荡,志趣相投以酒代情的豪放。
也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
小结:新知讲解本文用淡淡的笔触描述了前往湖心亭赏雪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天涯遇知己的愉悦化解了对故国往事怀念的淡淡愁绪。
本文主题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课堂提升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崇祯.(zhēn)拏.(ná)更.定(gēng)一芥.(jiè) 毳.衣(cuì) 雾凇.(sōng)铺毡.(zhān) 沆砀..(hàng dàng)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拏:撑(船)(2)拥.毳衣炉火拥:裹、围(3)雾凇沆砀..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加强基础,巩固课堂内容,提升学习能力加强基础,巩固课堂内容,提升学习能力(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余.住西湖古义:人称代词,我今义:剩下(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今义:白色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2)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A.湖中人/鸟声俱绝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6.写出含有与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成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湖中人鸟声俱.绝(万事俱备,只欠东风)(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人声鼎沸)(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5)惟.长堤一痕(惟命是从)7.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微课教学设计——湖心亭上夜西湖,风流才子痴相公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诵读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欣赏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二)过程与方法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二、重点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1、诵读背诵课文。
2、欣赏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二)教学难点:1、把握叙事、写景、抒情的关系。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方法:1、沉潜涵泳,吟咏诵读鉴赏法2、联想想象,批注阅读体悟法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理解作者的孤怀雅趣和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的两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作家梁衡所说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西湖胜景的佳作,被称作是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去《湖心亭看雪》。
(二)知人论世多媒体显示: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通茶艺茶道,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文学著作《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快园道古》等,还有史学著作《石匮书》。
(三)“奇人”、“奇事”、“奇景”、“奇趣”——赏析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走进张岱的精神世界。
1.雪夜奇趣“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明·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设计意图]引用资料,为引导学生理解张岱的孤怀雅趣做铺垫。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赛课教案_2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组讨论赏析西湖雪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字细细品味语言,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写作与朗读结合的方式,爱上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赏析雪后奇景。
教学难点: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课时:共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去年,浙江的冬天有如神助,下了好几场大雪,请问你们有没有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在南方,下一场好大好大的雪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
三百多年前,有位古人在冬天的夜晚独自一个人前往西湖看雪,他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堪称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今天,我要带你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板书:湖心亭看雪)。
二、整体感知。
检查课前预习作业①、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文意。
②、结合课本注释,借助词语手册,以及根据平常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疏通文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同学们喜欢朗读吗?我读书的时候,上语文课最害怕我的语文老师叫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时的我觉得在这么多人面前情感流露是一件特别难为情,特别不好意思的事儿。
现在,我开始欣赏那些会朗读的人,觉得那是一件能够展现自我的事儿。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朗读者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这是央视名主持人董卿在《朗读者》中的一段朗读,让我们学习她的朗读技巧,从她的朗读中受到启发,爱上朗读,学会朗读。
(播放视频)2、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董卿的朗读中受到什么启发,得到什么借鉴,并结合具体内容讲解如何才能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读出小品文的味道。
指导朗读的时候,可以学生个人示范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模仿好的学生朗读等方式进行。
环节一:发挥学生的模仿精神,点出朗读者的必备条件,例如:①、把握语气(视频中的董卿是缓缓道来,朗读文字仿佛在诉说一个绝美的故事。
)②、仪态(视频中的董卿仪态大方,表情得体)③、放出声音,精神饱满(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不能展其雄伟之概”。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优秀6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第12课《湖心亭看雪》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2.采用群文阅读模式,培养获取信息、比较阅读的能力。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冰雪人格和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1.文中写景文字的赏析理解,主要是三个“与”字、以及量词异化所创造的那种独特境界的理解。
2.抓住“痴”字,理解作者的冰雪人格和故国之思。
教学难点:体会张岱流露出的旧游如梦的感伤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朗读揣摩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号?他是哪个朝代的人?今天我们采用群文阅读的模式,努力走进 300多年前张岱的心灵深处。
二、出示学习目标1.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2.采用群文阅读模式,培养获取信息、比较阅读的能力。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冰雪人格和故国之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请在文中找出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评价张岱。
四、群文阅读,品“痴”(一)比较阅读,把握人物性格1.速读课文,说说舟子为何说张岱“痴”。
(可以结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三个方面来谈。
)2.阅读《西湖七月半》(节选),张岱与一般杭州人游西湖有什么不同之处?你看出了张岱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西湖七月半(节选)张岱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杭人游湖,巳①出酉②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③,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
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④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⑤,如魇如呓,如聋如哑⑥。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注】①巳:巳时,约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②酉:酉时,约为下午五时至七时。
③是夕好名:七月十五这天夜晚,人们喜欢这个名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篇一(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
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
本文是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游记。
3、读准注音: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4、解释实词: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一芥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三、走进课文1、老师范读2、同学读课文,以组为单位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3、疏通文意。
四、赏析课文1、初探叙事内容(1)归纳记叙要素A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B地点:西湖湖心亭谁来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湖心亭正如同学们所介绍,湖心亭四面环水,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课前多媒体循环播放西湖雪景。
2、导入语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
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
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
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zhēn)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湖心亭上观雪的情景,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2. 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短语;3. 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提取关键信息;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2. 词汇卡片或单词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交流,提问一些与雪有关的话题,如:你们喜欢看雪吗?你们看过什么样的雪景?有没有与雪有关的美好回忆等等。
通过这样的交流,引发学生对本课话题的兴趣。
Step 2 预习导引教师提前写好包括生词、短语等的句子,然后将句子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
要求学生阅读这些句子,并试图将其合并成一个完整的段落。
完成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校对答案。
教师在引导学生时,逐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意。
Step 3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
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拿出手机或平板电脑搜索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想象作者所看到的雪景。
Step 4 拓展阅读推荐一些与雪有关的诗歌、文章给学生阅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雪景的美好。
Step 5 词汇操练通过词汇卡片或单词墙的方式,进行词汇操练。
教师可以将这些词汇卡片分发给学生,然后提问学生有关这些词汇的问题。
例如:作者是如何形容雪的?雪花有什么特点?Step 6 课文概括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本课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Step 7 创作展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一篇描述自己心中的雪景的短文,并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Step 8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还可以提问学生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2 湖心亭看雪(名师教案)
12 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点燃诗情,走进西湖西湖很美——你看,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出了西湖的清新美;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绘出了西湖的娇羞美;杨万里的“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道出了西湖的冷调美。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
【设计意图】诗词入情入境,是最能快速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方法。
在这里,连用三组与西湖相关的诗句,既符合语文课堂的独特意蕴,又能点明本篇课文的学习方向。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者课件出示: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
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
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设计意图】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对于了解文章主题是非常必要的。
知人论世,才能读懂读透文章,所以在这个板块,对张岱的“亡国之身”进行介绍,便于后面让学生理解“是金陵人,客此”的复杂情感。
三、自学交流,读顺读懂1.准确读,读准字音(1)自读,读准字音。
(2)互读,纠正字音。
(3)点读,强化识记。
课件出示:崇祯..(chónɡzhēn)更.定(ɡēnɡ)拏.(ná)毳.衣(cuì)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铺毡.(zhān)焉得更.有此人(ɡènɡ)余强.饮三大白(qiǎnɡ)2.顺畅读,把握节奏(1)指导读。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湖心亭看雪》虽只有一百五十余字,作者却以清闲淡雅的笔墨,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雄浑、恍惚迷离,深切地抒发了自己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章写景时使用白描手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 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准备:教师:查阅网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示课件之中。
学生: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1课时探究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2《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准确翻译文章。
2.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感悟西湖雪景的美,
3.理解作者“痴”的内涵,感悟作者的高雅情致和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熟读课文,初步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天气越来越凉了,我们一起欣赏屏幕上的几幅图片,然后用一两句诗词描绘一下。
(学生根据记忆写出描写雪景的古诗)大家见过西湖的雪景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岱笔下西湖的雪景,欣赏西湖雪景的美妙,感悟作者的情怀。
(板书课题)
2.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遍,然后听专家范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可以根据注释加上注音,没有注音的自己查词典注音。
顺便写一写,学会认读、书写这些字
3.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大意。
难理解的词语,根据课后注释解决,不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几天解决。
(1)俱(都) (2)是(这)(3)惟(只)(4)而已(罢了)(5)客(客居)(6)及(等到)(7)焉(哪能)二、品味语言,赏析雪景。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阅读,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
然后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西湖雪景的?雪景有什么特点?
2.“痕”“点”“芥”“粒”等词的用法有什么特别之处?
3.在湖心亭碰见的金陵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4.从文中能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吗?他具有怎样的情怀?
5.怎样理解“痴”的含意?
参考答案:1.课文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西湖雪景的?
(1)从镜头远近角度来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全景远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具体近景)(2)从感觉角度来分: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听觉)天下一白。
湖上影子。
(视觉)
2.西湖雪景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这些特点?湖中人鸟声俱绝。
(重点品析“绝”,特点为“幽静”。
)天下一白。
(重点品析“一”,特点为“洁白”。
)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欣赏整体画面,是一幅模糊的水墨西湖夜雪图。
重点品析“影子”“惟”等,特点为“纯美”。
3.辨析“一”字:“上下一白”的“一”字,是形容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一痕”“一点”“一芥”的“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
这里的重点是品味语言,通过关键词句的深入品味,理解雪景的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西湖雪景的?
(1)白描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和神。
(整体画面)
(2)量词运用:“痕”“点”“芥”“粒”量词,改为:“条”“座”“只”“个”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词语运用)“痕”“点”“芥”“粒”等量词,
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
远远地看,这幅美景就好像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一样,作者把自己、以及自己乘坐的小舟等,都放进了画面中。
(3)能力迁移。
仿照白描手法的例子,尝试着用一两句话写一个熟悉的人,写出人物的特点,小组内交流展示。
三.探究“痴”字,领悟情思
1.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痴迷——奇景:西湖幽静、洁白、纯美的雪景。
痴情——知己:独到湖心亭赏雪,发现竟有同样的赏雪人。
2.从这些“痴”中,你能读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1)补充作者简介,了解写作背景: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优裕,久居杭州。
生性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
张岱隐居于浙江嵊州市境内的四明山。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的风月繁华和故国往事。
张岱记叙过去的行踪都用明朝纪年。
《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文章一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当年游览时间,沿用明代纪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2)探究作者“痴”情:他对明朝兴盛繁荣时期的怀念与追思;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他自己作为忠明遗民的孤独冷清的心境;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他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他诗人超然脱俗的情怀。
痴行:更定出行,特立独行。
痴景:钟情山水,高雅情致
痴情:湖心亭奇遇,故国之思。
四.当堂诊断,检验效果。
1.下面各组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是.日更定/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心不在焉.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人声鼎沸.
D、更.有痴似相公者/ 是日更.定
2.下列加线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拥毳衣
..:寒气弥漫的样子。
..炉火:鸟兽的细毛。
B.雾凇沆砀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酒
D.是金陵人,客.此:客居,作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