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其治理
从利益博弈角度分析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
一
、
了多样化的利益主体。其 中 ,公共政策过程 中的邻避冲突也 涉及到众多 的利益主体 ,以下 就从 三个 主要 的方面对其进行 分析 : ( 一 )政策主体的博弈 公共政策 的政策主体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机构 ,也包 括为政策的制定 、执行 、 评估等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的专家、 学者 以及智囊团等。其博弈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 1 、 政府 的博弈 各 级政府作 为公共政策 的政策主体 ,也是公共利益和社 会利益 的代表 ,其制定执行的各项公共政策应代表广大 民众 的最大利益 ,但 同时 ,各级政府也是由各个独立而又不 同的
体行 动逻辑 ” ,导致邻避冲突的发生 。 在公共政策过程 中 ,邻避冲突是经济人理性在公共 领域 的具体体 现。这一 点可通过 以下两 个方面加 以考量 : 首先 , 对于某项有关邻避设施 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广大公众 并不是完全的反对或抵触 ,,持反对 意见 的政策对 象根据 其
设施” 。
于 自身发展 的需要 ,各级政府也会从部 门利益 出发考量公共 政策 ,因此难免会产生不 同意见 ,从而展开博 弈。 2 、 专家学者的博弈
对于公共政策过 程中的邻避设施 ,由于不同的专 家学者
综上 ,本 文将邻避设施 界定为 以服务 广大 民众为 目的 , 能够为其带来经济和社会价值 ,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负外部性 , 危 害到附近居 民生命 、财产安全或影 响其生活质量提高 的公 共设施 。基 于此 ,进一 步将邻避 冲突定义 为由于邻避设施 的 负外 部性 以及 其成本收益分布的不均衡而 引发 的居 民抵制和 抗争行为 。 二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 冲突 公共 政策作为对社会 价值进行权威 性分配 的政策 工具 ,
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应对之策-2019年文档资料
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应对之策-2019年文档资料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应对之策一、环境危机下的公共政策措施中国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崛起对环境的影响与对世界经济或政治的影响一样重大。
所有的工业国家最终都要经历一个环境拐点。
2013年1月,笼罩在北京上空长达数周的有着恶臭味的雾霾让国人意识到了环境问题治理的迫切性。
今年3月,央视记者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又将这一问题推向了舆论高潮。
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
2015年的两会,本届政府无疑会以更重的篇幅阐述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
事实上早在2013年,面对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政府纷纷提出未来几年治理空气和水资源污染的任务目标。
从这些政策中我们不难看出,近年我国的环境政策主要针对的是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垃圾处理,力争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污染。
事实上,落后产能和污染能源的使用也是我们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例如,雾霾笼罩下的中国首都,聚集着该地区200座燃煤电厂和500万辆汽车排出的污染物。
我国能够使用的能源种类繁多,主要使用的能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和风电,这些能源的使用量每年都在上升,其中煤炭使用占比明显超出了其他能源使用量的总和。
以2013年为例,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375000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使用量为247500万吨标准煤,占总量的66%。
基于对能源高效利用和开发使用清洁能源的认知,我国政府近年来大力发展水电,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推动核电站、PX 项目的建立和实施,淘汰燃煤小锅炉以改善煤炭的利用率。
这些政策的具体执行是一个个大型公共设施的建立,比如PX化工厂,核电站等,而这些项目设施的建设,又给我国的公共政策施行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影响因素(一)邻避设施和邻避冲突近年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当下社会处在传统社会模式和现代化公用治理模式交错的状态中,一方面,政府仍倾向于传统的“为民做主”;而另一方面,公民权利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觉醒,市民社会开始发展。
中国的“邻避”问题与治理路径
选址附近房地产开发商、加工制造业小企业主)充当 了环境利益直接相关者(普通居民)的组织者和后 援。有的活动中,科研人员、教师学生、公职人员首发 倡议。一些与“环境”诉求无关的其他诉求人员也加 入其中。极少数对社会不满人员借势发泄私愤,实施 打砸等暴力行为,使环境诉求活动转向。
(三)情绪化、非理性表达与合理诉求融为一体 “ 邻 避 ”活 动 通 常 采 取 未 经 依 法 批 准 的 聚 集 方 式,参与者往往态度执着、情绪激烈,非要将项目逼停 不可,有的甚至诉诸暴力,情绪化、非理性、非法定程 序特点突出。有的倡议者、参与者违背科学常识和事 实,排斥国际公认的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提出“天下 无焚”,或散布“国外规定PX设施与居民区相距100 公里”“PX属于剧毒性致癌物”等不实之词,鼓动把 国内所有PX项目“搞垮”。当然,在个别大中城市的 “邻避”活动中,和平理性、注重从科学技术、工艺和 法律规定层面与政府和企业进行沟通的已经出现,标 志着中国诉求表达的新方向。 (四)自媒体组织发动蕴含巨大社会风险 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和自媒体在中国普 通民众中广泛使用,彻底改变了诉求活动的组织动员 方式。各类信息和活动倡议,无论真假正误都有可能 迅速广泛传播,因而与20世纪80年代国外“邻避”活 动不同,中国“邻避”活动的发起组织者具有更大能 量,一个县域内临时响应结成的网上群组短时间内即 可达数千人。在城市“邻避”活动中,“无中心化”特 征明显,网上多点自发接力、甚至异地隔空传声的不 固定人相继充当鼓动引领者。由于多头无序、素质不 一,活动失控的风险很大。 (五)区域、领域有蔓延之势 从厦门、大连,到上海、北京、广州等超大城市,到
一、中国“邻避”问题的特点
当前,中国进入“邻避”问题多发期,“邻避”活动 不断,愈来愈为公众关注和政府重视,成为国家治理 的急迫问题。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其治理_陈宝胜
邻避设施和邻避冲突之间的概念, 邻避情结是公民对待 邻避设施的态度, 它由邻避设施而引起, 进而导致邻避冲 突, 是产生邻避冲突的心理基础 。 , , “邻避情结 ” “情结” 在英语中是“complex ” 据此 应 “NIMBY complex” , 但可及英文文献中未见这一用法 。 是 “邻避情结 ” “NIMBY atti检索发现, 与台湾学者所谓 应是 tudes” , 。 根据维特斯等人的观 汉语应译作“邻避态度 ” 点, 所谓邻避态度( NIMBY attitudes ) 是一种“不要在我家 后院” 的主张, 它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它是一种全面性拒 绝被认为有害于生存权与环境权的公共设施的态度; 它 主要是环境主义者的主张, 它强调以环境价值衡量是否 兴建公共设施的标准; 邻避态度的发展不须有任何技术 面的、 经济面的或行政面的理性知识, 它的重点是一项情
以上界定是一种误解。 从环境正义视角来看, 公民 都有平等享受自然环境的权利 。 为了公共利益, 让部分 这有悖于环 公民面对设施的健康危害或生命安全威胁,
瑐 瑠 而将邻避设施都视作公共利益所不可或 境正义原则。
“邻避态度是一种自利的 、 意识形态的或政治的倾 认为
瑣 可以看出, 瑏 ” “NIMBY attitudes” 向。 西方学者的 是人们对
1962 年, 《寂静的春天 》 蕾切尔·卡逊出版了 一书, 该 书的出版极大地唤醒了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人们开 始审视各种现代设施对环境和周边居民生活质量 、 身体 “我家后院 ” 生命财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 反对在 健康、 “邻避冲突 ” 建设和运营各种具有负外部性影响设施的 不
① 转型期的中国, 断出现。 各种邻避冲突事件正呈愈演愈
010、“邻避”冲突与“社会治理”时代的公众参与
“邻避”冲突与“社会治理”时代的公众参与朱天摘要:在对“邻避”现象及其引申与发展得出的各类相关社会现象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分析“邻避”事件中隐含的公众参与悖论,其发展原因与其在网络化社会中,所面临的新的问题与挑战。
最终对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规划技术人员与公众三方针对“邻避”事件及其他公众参与工作中所应作出的应对进行总结。
关键词:“邻避”现象;“舍彼”现象;信息时代;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强调了民主化,人民作为国家政权的所有者,是治理的核心[1]。
“社会治理”的广泛提出,对于我国城乡规划行业来说,代表着规划中“人”的地位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规划从“政府决策、政府实施”,向“公民决策、市场实施”方向转型。
政府“交权”,给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增加了挑战。
规划行业面临更多的利益群体,规划编制由技术型工作逐渐转变为“协调型”社会工作。
在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过程中,协调型规划首先需要面临的就是“公众参与”问题。
一方面,公众参与是协调型规划的必经过程,是协调工作的前提;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给规划编制与管理、实施带来了各种挑战。
越来越多的“邻避”(NIMBY)事件,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社会参与的积极性的增强,也反映了社会对“治理”的需求。
在公众舆论面对“邻避”事件,一面倒的对政府、对规划提出质疑的时候,城市规划行业应如何理性面对?“现代治理”大环境下的规划“公众参与”又应如何推进?本文以“邻避”事件为切入点,尝试对规划工作中的产生的“邻避”现象及其背后的公众参与与社会治理问题进行解释,并提出建议应对措施。
1“邻避”现象与公众参与“悖论”1.1“邻避”(NIMBY)的概念“邻避”,NIMBY(Not In My Backyard),又称为邻避综合征、邻避情结、保家症候或宁避综合症,是形容新计划受相关或邻近区域居民反对的词语。
1977年,O’Hare提出了“邻避设施”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具有污染威胁的设施[2] 。
在1980年11月6日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中,较为“官方”的解释了NIMBY这个词:“人们现在彻底对危险化学品废物的危险产生了警惕。
邻避冲突的演化阶段及其治理
PRWORLD \ 公关世界 51P UBLIC RELATIONS FORUM一、问题的提出“邻避”一词来源于西方,指那些兴建后能促进整体社会利益提升、但会对周边居民产生负面影响的设施及由此引发的消极效应,即“Not In My Backyard”,不要建在我家后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邻避问题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所广泛关注的问题。
由邻避设施兴建所引发的公众心理不悦、潜在风险感知等邻避效应如果不加以妥善解决,会导致邻避冲突升级,不仅会阻挠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公共设施建设,而且会影响政府公信力,甚至导致官民冲突,诱发群体性事件。
既影响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又不能满足公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还不利于社会稳定。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对邻避冲突进行有效治理。
要想有效治理邻避冲突,必须了解邻避冲突产生的原因。
邻避冲突的产生不是瞬时的,而是一个过程,本文从动态视角,通过分析邻避冲突演化的不同阶段,剖析邻避危机产生的原因,从而对邻避症候群对症下药。
二、邻避冲突的演化阶段(一)设施选址决策阶段地方政府在邻避设施选址阶段主要依靠专家进行决策。
隐秘式决策是地方政府邻避冲突治理的重要特征,信息透明和公开决策在典型案例中很少发生。
地方政府推进项目时的信息公开只是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内容的象征性公开。
即便在信息披露、公民开始讨论项目、提出质疑意见的情况下,仍有地方政府采用“辟谣”的方式否认项目建设信息,不愿公开决策,多数情况还会采用删除网络信息的方式以阻断信息传递或者干脆对各种信息不作回应,默默地推进设施选址决策。
(二)邻避设施建设阶段在封闭决策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往往积极促成邻避设施的兴建。
一方面,邻避设施带来的附加利益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兴建邻避设施的原因所在。
然而,收益和成本的不对等却引发了公众的反对。
实践中,邻避设施带来的收益在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分配,而其产生的危害却由周边居民承担。
另一方面,邻避设施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设施,其修建会造福整个社会。
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应对之策——以能源类邻避设施为视角
[ 关键 词] 能源类邻避设施 ; 邻避冲突; 新特点; 应对之策
一
建在 我家后 院” 的心理 。 在 这种情 绪的支配 下, 当地居 民或单位采 取的 强烈和坚决 的、 有时高度情 绪化 的集体反 对甚至抗争行为就 形成了邻避 冲突 。 邻 避冲 突是现代 科技 发展 、 公 民意识觉 醒、 环 保意 识加强 共同作
用 占比明显 超 出了其他能 源使用量 的总和 。 以2 0 1 3 年为例 , 我国能 源消 边居 民造成 实质性 的影响 。 耗总量 为3 7 5 0 0 0 万 吨标准煤 , 其 中煤炭使 用量为2 4 7 5 0 0 万 吨标准 煤, 占 2 、 公众 对政 府和项 目 发 起人的不信任 , 本 身知识信息的欠缺 , 规 避 总量 的6 6 %。 风险的意识 和公民意识的觉醒 , 都诱使邻避冲 突的产生 。 多年来 , 地方政 府秉 承唯G D P 的发展 观念 , 企业忙于积 敛财 富, 牺 基于对 能源 高 效利用和 开发使 用清 洁能 源的认 知 , 我 国政府 近 年 来大力 发展 水 电, 光伏 发 电等项 目建 设 , 推动核 电站 、 P X 项 目的建 立和 牲发 展质 量 来换取 经 济高增 速 , 加之官 商创 租寻租 、 腐败 行贿 和 利益 实施 , 淘汰燃 煤小 锅炉 以改善煤 炭的利用率 。 这 些政策 的具体执行 是一 输送 , 致使 地 方经济 发展 伴 随着社 会公 平 与信 任 的流 失。 社会 经济 长 公众 目 睹环 境恶化 和无 良企业 的横行 , 日 益焦虑健 康安 全 个 个大 型公 共设施 的建 立 , 比如P x 化 工 广 = 核 电站 等, 而这 些项 目设 施 期低 质增 长 ,
、
一
魁 祸首。 例如 , 雾霾笼 罩下的 中国首都 , 聚集着 该地 区2 0 0 座 燃煤 电厂和
区域公共政策冲突现象、原因和解决对策
区域公共政策冲突现象、原因和解决对策【摘要】区域公共政策冲突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讨论。
在首先介绍了背景,说明了区域公共政策冲突的存在,并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
接着在详细分析了区域公共政策冲突的现象及其原因,包括政策目标的差异、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然后提出了解决对策,包括加强政策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和加强跨区域协同治理等方法。
最后在总结了文章的观点,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解决区域公共政策冲突问题。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区域公共政策冲突,推动区域发展和社会稳定。
【关键词】区域公共政策冲突、现象、原因、解决对策、引言、正文、结论、背景介绍、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总结主要观点、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结束语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日益显现。
在这种情况下,区域公共政策冲突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区域公共政策冲突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因为资源、利益、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公共政策出现矛盾、争议或者对立的现象。
背景介绍中可以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各地区之间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竞争力、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各地政府制定了各种公共政策。
由于地域差异、利益冲突以及政策执行不力等原因,不同地区制定的公共政策往往存在冲突,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背景介绍还可以提到,区域公共政策冲突不仅仅影响了各地区政府的政策执行效果,更对国家整体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研究区域公共政策冲突现象,分析其原因,探讨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研究目的是探讨区域公共政策冲突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通过深入分析不同区域公共政策之间的冲突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政策协调和决策优化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区域公共政策冲突现象,可以促进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和沟通,提升政策效果和社会福祉。
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及其应对研究
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及其应对研究摘要:现代化城市中的一些像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邻避设施建设的需求不断增多,却遭到周边众多居民的强烈抗议和反对。
这一问题使得公共决策者难以制度有效的公共政策。
本文通过对邻避现象的本质分析,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提出几点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政策;邻避现象Abstract: some of the modern city like landfill, sewage treatment plant and other neighbors avoid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demand has increased, many residents have been around of protest and object. The problem is difficult to make public policymakers system effective public polic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avoid the essence of adjacent to the phenomenon of analysis, for public policy makers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Suggestions.Key words: public policy; Neighbors avoid phenomenon中图分类号:U664.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问题的产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激发邻避现象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综合性系统,有无数承担着城市功能的设施建设在城市范围的居住区内。
但是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历史传统、政治和经济因素,一些承担城市必要功能的公共设施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火葬场等一些城市功能设施。
这些设施因为给周边的环境带来污染,影响人们的健康,所以周边居民一般会强烈地抗议、反对、甚至阻碍、破坏这些城市设施的选址、建设和运行。
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及其应对措施分析
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及其应对措施分析作者:岳宗博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20期[摘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各种公众民生设施也快速投入到建设当中,随之也产生了许多公共问题,最为冲突的则是邻避现象,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文章对公共政策下的邻避现象在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层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分析框架、强化风险防范以及加强公众参与等措施,希望能够为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提供一定的解决参考价值。
[关键词]公共政策;邻避现象;应对措施1邻避现象概述邻避一词源自于英国记者在《基督科学箴言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了当时的美国人对于其生活环境周围所堆积的化工垃圾的厌恶,在这之后,邻避一词就被广泛地运用。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一些民生公共设施也开始投入到建设当中,集体消费性质的必要公共设施与非集体消费的公共设施开始大范围地对外扩散,因此,许多会对人民的生活产生消极影响的设施遭到了人们的抵制与抗争,这一现象被叫作邻避现象。
邻避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某些公共设施会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消极的影响,因为这些风险是需要人民群众承担的,人们为了规避这种风险,开始进行抗议、抗争,因此,有国外学者认为,邻避现象是一种社会的疲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则是法律失效的表现,这样社会运动的爆发也能够说明人民群众的认知态度有所提升,能够为自身的利益进行争论。
除此之外,邻避现象的爆发也能够体现人民群众对于公共设施的态度,以及来自于基层的对于城市建设的基本心理态度。
对于邻避设施的定义,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人将其定义为由于消极外部效果令人感到嫌恶的设施,会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公共设备;有人认为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具有特定作用的但会对人民的健康造成影响的公共设施;也有人认为是所产生的恶劣影响的从而人民群众不愿与其相邻的公共设施,例如垃圾掩埋厂、变电所、精神病院、监狱等。
有学者将邻避设施主要分成了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污染性设施。
邻避冲突与政府治理
政府作为:
2014年3月29日,中泰九峰要建一个日处理2000吨的垃圾焚烧厂的消息开始在 网上流传,这引起了不少当地居民的担忧。 杭州市规划局则以一份盖有公章的回函向村民承诺,将在一个月内正式回应。 时至5月7日,当施工车辆驶进位于中泰乡九峰村的杭州市沥青半盒厂时,村 民们才意识到,中泰垃圾焚烧厂真的要开工了。当地有关部门并没有马上作出回 应。 直到5月9日,杭州市余杭区委、区政府才发布了《关于九峰环境能源项目的 通告》,该通告的发布,进一步加深了民众的恐慌。 “为什么一直没有人来和我们沟通”,村民对记者说,如果政府部门能真心对 待老百姓的诉求,事态不会发展到如此严重。 直到5月10日,村民收到消息:“政府高层领导要前来和民众对话。” 但村民们并没有等来刻意直接对话的领导。
Hale Waihona Puke 案例2、古雷PX爆炸事件回顾
2015年4月6日18时56分许,福建省漳州古雷的腾龙芳 烃二甲苯装置发生漏油起火爆炸事故。
爆炸、复燃,福建漳州古雷的这场与消防队员持续较量了三天的大火,不 可避免地改变中国PX项目的美好愿景,对于公众信任体系也是一次毁灭 性打击,这将导致对政府与企业的“绝对安全论”更加不信任。不只化 工项目,甚至垃圾焚烧等大型项目要想新扩建都将受影响。
事件回顾:
项目介绍:
PX 项目是由台资企业腾龙芳烃(厦门)有限公司投资的、计划年产 80 万吨对二甲苯的大型化工项目。 2004 年由国务院批准立项这是厦门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 2006年4月,该项目纳入《国家PTA、PX“十一五”建设项目布局规划》 并列入地方“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的重点建设骨干项目。 2006年8月,海沧土地开发总公司开始为厦门PX项目征地,短短40天内 征地拆迁1920亩。 2006年11月17日,厦门PX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其治理
为 整个社 会所 共享 , 其负外 部性影 响却 集 中于设施 周 但 边地 区 , 对周 边生活环 境、 产价值 、 财 身体健康 、 生命安 全 等构成威胁 。
居 民承受设施建 造 及 营运 时所带 来 外部 成本 , 而有 不受 欢迎 的特质之设施 。 以上在很 大程度 上触及 了邻 避设 ” 施 的本质 , 忽视 了以下 问题 : 先 , 但 首 并非 所有 邻 避设 施 都是公共 福利所 “ 可或 缺 ” 将 邻避设 施 界定 为公共 福 不 ,
立起 各种公 共设施 , 但这些 设施 在给人 们带来 福 祉 的同
时, 还存在 一定 的负外 部性 。这种 负外 部性 影 响 因设施 本身 的不 同而不 同 , 当一个设 施 的负外 部性对 人们 的生
表面而言 , 避 冲突产 生于 邻避设 施 的负 外部 性影 邻 响, 邻避设施 的负 外部 性影 响导 致周 边居 民产 生反 对设 施在“ 自家后 院” 建设或 运 营的邻 避情结 , 而引发 邻避 进 冲突 。在对邻避 冲 突概念 进行 界 定之 前 , 必 要先 厘清 有
反 对 将 它 建 造 在 公共 善 和个人 恶 , 具 因而 招 致 周 边 居 民 反 对 ; 但
晶科 能源公 司群 体性 事件 等等 , 日益频 发 的邻避 冲突不
断考验着中 国政 府 的公共 管理 和公 共决 策能 力 , 呼唤 着 学界加强对此问题的理论 研究 。鉴 于邻避 冲突研究 在 国
t s 又称 : 1 危害设施 ( zrosF cie) ( ) i) e () Haadu ait s ;2 有害设 li 施 ;3 臭名 远扬设施 ;4 争 议性设施 ; 5 风险性 设施 ; () () () () 6 地方不欲设施 或露露设 施 ; 7 绝对 不要 建在 任何 人 () 附近 的设施 ; 8 在你家后 院 比在我家后院好 的设施 ;9 () () 不要在我办公 室的设施 ; 1 ) 要在任何 人后 院的设施 ; (0 不
公共政策视阈下的邻避事件探析
公共政策视阈下的邻避事件探析1. 简介邻避事件指的是某些社会行为将不同种群之间的居住相对位置纳入考虑的问题,它通常是由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模式和行为方式之间的冲突引起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邻避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公共政策视角出发,探讨邻避问题所涉及的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律学等方面因素与其相关的政策。
2. 邻避事件的概念邻避事件是指因为某些个人或群体不满、敌对和歧视等因素,而对于身边居住的某些个人或群体产生厌恶、排斥、避开等等行为。
在当今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邻避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邻避事件的产生,其背后存在着个体心理、社会文化、政策制定等多方面因素。
3. 邻避事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邻避事件是公共政策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一种情况。
城市公共政策一般涉及到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公共服务和公共利益等多方面。
公共政策在解决邻避事件上的角色体现在:第一,由于邻避事件是由居民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引起的,政策制定者需要在公共政策中引入适当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以减少邻避事件的发生;第二,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规划,可以促进社区居住群体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提高邻避事件的发现率和处理效率。
4. 邻避事件面临的根本性问题邻避事件的根本问题在于种族歧视、身份认同、人口密集以及社会环境等影响因素。
这些问题在某些特殊的社区中尤为突出。
一些社区中存在主流群体与非主流群体之间的社会绝缘现象,在这些社区中多数居民都被隔离在特定的区域中,以致于不同的群体之间孤立且不相互接触。
邻避事件常常在这些地区发生。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策制定者采取既有针对性又能实际行动的措施来改善社区环境。
5. 解决邻避事件的具体政策针对邻避事件并没有一种通用的政策解决方案,需要以具体问题为出发点,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政策制定者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具体工作:5.1 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加强多元文化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步。
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 彼此不了解对方的文化。
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及其应对措施分析
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及其应对措施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及其应对措施。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详细阐述了邻避现象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了造成邻避现象的原因,以及公共政策中存在的邻避现象。
并提出了两项应对措施,包括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以及制定合理的政策规划。
在总结了邻避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和解决途径,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邻避现象问题的关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公共政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邻避现象、公共政策、信息披露、公众参与、政策规划、影响、解决途径、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邻近居民对该政策的排斥和抵触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会对政策的有效实施造成困扰,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目前,邻避现象已经成为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邻避现象的存在,如何有效地采取对策,避免其产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研究背景部分将对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存在的特点以及影响程度。
通过对邻避现象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产生机制,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通过对邻避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制定质量和执行效果,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针对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公共政策中存在的邻避现象,并分析其成因及对策。
具体而言,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邻避现象的定义和特点,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基础;2. 分析造成邻避现象的原因,深入探讨公共政策中邻避现象的根源;3. 探讨公共政策中存在的邻避现象情况,分析其具体表现和影响;4. 提出应对措施,包括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以及制定合理的政策规划,以减少邻避现象的发生和影响,推动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
1.3 研究意义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对于政府和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及其应对措施分析
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及其应对措施分析【摘要】本文将探讨公共政策中邻避现象及其应对措施。
首先定义邻避现象,然后分析其在公共政策中的影响,接着探讨邻避现象的原因。
随后介绍应对邻避现象的措施,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实际应用。
结合前文总结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及其应对措施。
通过深入探讨,可提供对公共政策中邻避现象的更深刻理解,为相关决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邻避现象、公共政策、影响、原因分析、应对措施、案例分析、总结、政策制定、社会影响。
1. 引言1.1 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及其应对措施分析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是指在政府出台某项政策或实施某项计划时,由于一些固有的社会现象或个体行为,造成一些群体或个体避开或回避这项政策或计划,从而导致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影响的现象。
邻避现象在公共政策中可能会对政策的执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会影响政府实现政策目标的效果。
为了解决邻避现象在公共政策中可能带来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邻避现象的定义、影响、原因和应对措施。
只有通过对邻避现象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政府才能有效地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本文将对公共政策中的邻避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分析邻避现象的定义、影响、原因及应对措施,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公共政策提供参考。
2. 正文2.1 邻避现象的定义邻避现象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时避免与某些对象或行为接触的行为。
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公共政策领域,例如市政规划、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等方面。
邻避现象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来,比如在选址新公共设施时,人们可能会避免选择邻近污染源的地点;在交通规划中,人们可能会避免使用拥挤的交通路线等。
邻避现象的存在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公共政策的不公平性和不透明性,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了解邻避现象的定义及其影响对于制定公共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应对邻避现象时,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邻避的影响,提高公共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其治理
四、治理策略
四、治理策略
为了有效处理邻避冲突中的风险沟通问题,以下策略值得: 1、透明和公开的信息交流:政府和企业应提供详细、透明的信息,包括风险 评估、预防措施和应急计划等,以增强公众的信任。
四、治理策略
三、风险沟通中的认知偏差
1、信息不对称:在风险沟通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公众可能对企业或政府 的风险管理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导致对风险的过度担忧。
三、风险沟通中的认知偏差
2、恐惧和不确定性:面对潜在的负面影响,公众往往容易陷入恐惧和不确定 性的情绪中,从而夸大风险的威胁。
三、风险沟通中的认知偏差
三、完善补偿机制
三、完善补偿机制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已经进行了充分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仍然可能存在 一些无法避免的邻避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通过完善补偿机制来解决冲突。 这包括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提供配套的生活设施等。
四、建立有效的决策协商机制
四、建立有效的决策协商机制
协商是解决分歧的有效方式。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政府应建立多方参与的决 策协商机制,通过各方的充分讨论和交流,找到最能平衡各方利益的政策方案。 此外,决策协商也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例如在线协商、远程协商等,以 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和效果。
五、提升公众的风险认知和应对 能力
五、提升公众的风险认知和应对能力
虽然邻避冲突的根源在于公众对于风险的担忧,但实际上,很多情况下这种 担忧是来源于对风险的误解和不理解。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通过教育和宣传来 提升公众的风险认知和应对能力。这包括了解各种风险的特点、如何科学地评估 风险、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风险等。
从“邻避”到“迎臂”: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研究
从“邻避”到“迎臂”: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研究引言邻避是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邻里之间为了避开或规避矛盾、冲突的行为。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邻避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邻避现象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直接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议题。
怎样理解和处理邻避现象,怎样减少邻避导致的冲突和矛盾,成为了当代社会治理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从邻避冲突的困境出发,探讨邻避现象的本质及治理途径。
一、邻避冲突的困境在城市化进程中,邻避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难题。
邻避冲突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关系的疏离化:邻避现象导致了邻里之间的疏离化,人们在相处时更加谨慎和避讳,缺乏真诚的交流和沟通。
这种疏离化不仅影响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
2. 冲突的积累和升级:邻避现象容易导致冲突的积累和升级,一旦出现矛盾,由于长期的避讳和疏离化,往往会导致冲突的加剧,甚至升级成为激烈的对立和矛盾。
3. 社区治理的困境:邻避现象给社区治理带来了难题,管理者往往难以有效发现和解决邻避导致的矛盾和冲突,无法有效地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以上困境的存在表明,邻避现象不仅存在一定的普遍性,而且也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急需有效的治理途径。
邻避现象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
从本质上看,邻避冲突主要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2. 价值观念的碰撞:不同家庭、不同个体之间的价值观念差异也是导致邻避的重要原因。
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容易导致邻避的产生。
3. 社会心理的作用:社会心理因素也是导致邻避的主要原因。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容易产生对他人的猜忌、排斥和避讳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邻避现象的产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邻避冲突的本质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
要想有效化解邻避冲突,必须综合考虑到多种因素,寻求有效的治理途径。
三、治理途径研究针对邻避现象,应该在多方面寻求有效的治理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其治理2013年03月18日09:51 来源:《学海》2012年5期作者:陈宝胜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21 【内容提要】基于文献研究和规范分析,对邻避设施、邻避情结、邻避冲突等关键概念进行本土化界定,认为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影响及其成本收益分配不均衡以及现代公民意识成长是造成邻避冲突日益频发的关键原因;加强设施负外部性影响治理、优化公共政策制定、建立设施设址的利益激励机制和信息公开与协作交流机制、加强城市功能区规划等,是有效治理邻避冲突的必然路径。
【关键词】邻避冲突邻避设施邻避情结城市规划公共政策1962年,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该书的出版极大地唤醒了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人们开始审视各种现代设施对环境和周边居民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生命财产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反对在“我家后院”建设和运营各种具有负外部性影响设施的“邻避冲突”不断出现。
①转型期的中国,各种邻避冲突事件正呈愈演愈烈之势,2007年厦门PX项目事件、2009年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2010年广东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设址争议、2010年安徽舒城垃圾掩埋场设置暴力冲突、2011年浙江海宁晶科能源公司群体性事件等等,日益频发的邻避冲突不断考验着中国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决策能力,呼唤着学界加强对此问题的理论研究。
鉴于邻避冲突研究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基本概念并不清晰,本文对相关概念等作出本土化界定,并对大陆邻避冲突现状和治理对策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
邻避设施与邻避情结:设施负外部性影响的利益驱动表面而言,邻避冲突产生于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影响,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影响导致周边居民产生反对设施在“自家后院”建设或运营的邻避情结,进而引发邻避冲突。
在对邻避冲突概念进行界定之前,有必要先厘清邻避设施和邻避情结这两个关键概念。
邻避设施(not in my backyard facilities NIMBY Facilities)又称:(1)危害设施(Hazardous Facilities);(2)有害设施;(3)臭名远扬设施;(4)争议性设施;(5)风险性设施;(6)地方不欲设施或露露设施;(7)绝对不要建在任何人附近的设施;(8)在你家后院比在我家后院好的设施;(9)不要在我办公室的设施;(10)不要在任何人后院的设施;(11)不要在地球上的设施;(12)不要在那里的设施等等。
台湾学者则使用“污染性设施”、“不宁适设施”、“嫌恶性设施”等。
弗瑞等认为,邻避设施是“一个公共善(public good)和个人恶(individual bad)的混合体,因此导致社区强烈地反对将它建造在他们周边”②。
这指出了邻避设施的基本特点:具有公共善和个人恶,因而招致周边居民反对;但“善”和“恶”的内涵、分配比例、净值等模糊不清。
包普尔认为,为了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环境的需要,现代社会建立起各种公共设施,但这些设施在给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负外部性。
这种负外部性影响因设施本身的不同而不同,当一个设施的负外部性对人们的生活环境、经济财富、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带来威胁时,地方居民或社区就会反对在当地建设该类设施,这类设施便是“地方不欲的土地使用”③。
李永展认为,“邻避设施虽是地方不愿接受的设施,但却是达成社会公共福利所不可或缺的”④。
陈锡镇认为邻避设施是“以服务广大地区民众或为某种特定之经济与政策目标,为多数民众带来利益,但可能对附近居民产生健康与生命财产显见或潜在威胁之设施”⑤。
萧代基和黄德秀则认为邻避设施是“具有增进全民福祉,却由当地居民承受设施建造及营运时所带来外部成本,而有不受欢迎的特质之设施”⑥。
以上在很大程度上触及了邻避设施的本质,但忽视了以下问题:首先,并非所有邻避设施都是公共福利所“不可或缺”,将邻避设施界定为公共福利所“不可或缺”,为强制设置和运营某些设施预设了一个危险的前提,可能会将邻避冲突治理引入误区。
其次,虽然大多数邻避设施确实具有增进整体公共利益却需要周边居民承担负外部性成本这一特性,但很多受居民反对的设施,其负外部性影响在科学上和实践中都没有确证,部分设施的负外部性影响是否存在还存在一定争议。
最后,邻避设施有时确实能给社会带来某种利益,但其建设与运营同样需要某种负外部性成本,如生活环境的破坏、身体健康的影响和生命安全的威胁,这导致设施的收益净值有时可能为零或为负。
“批评者无可非议地担心,根据所有的被忽视的建设成本,很多这类设施事实上是没有收益可言的,因为地方破坏性被忽视了。
”⑦用“福利”或“福祉”来界定设施所带来的“公共利益”有失偏颇。
综上,邻避设施是对一定区域整体存在某种公共效用,但潜在负外部性影响却集中于周边社区,需要周边居民额外承担某种负外部性成本,因而遭到周边居民反对的设施。
它具有如下特点:(1)邻避设施对一定区域范围具有某种公共效用。
“一定区域”可能是一个国家、省、市、或社区等,具体视设施效用覆盖范围而定。
用“公共效用”界定设施的“公共利益”除前文述及的原因外,还因为:地方政府或其领导者出于某种经济或政治利益的驱动,可能会建设政绩、形象工程,引进污染严重或潜在危害巨大的设施。
(2)部分邻避设施负外部性影响存在一定争议。
除健康风险外,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影响还有:“财产价值下降;一个设施的成功设置会降低社区阻止其它不想要的土地利用的能力;噪音、交通拥堵、气味等类似影响造成生活品质下降;社区形象下降;社区服务和社区预算额外增加;设施令人讨厌的审美品质的影响”⑧。
但多数情况下,政府官员、开发商、技术专家、公民之间对设施负外部性影响的认识存在差异:政府和开发商偏向于将设施的负外部性影响说得较低;公民和社区会夸大设施危害,以便与政府和开发商讨价还价。
(3)邻避设施成本效用分配不均衡。
“邻避设施的利益通常被广泛地分配,但大多数成本却倾向于地方化。
”⑨邻避设施的公共效用一般惠及整个地区或更大范围而不会为设施周边所独占,部分设施的公共效用甚至为整个社会所共享,但其负外部性影响却集中于设施周边地区,对周边生活环境、财产价值、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等构成威胁。
(4)邻避设施周边居民通常对其持反对态度。
邻避设施成本效用分配不均衡使设施周边群众通常会反对设施的建设或运营。
感知风险越大,公民的反对越激烈。
设施的危害程度通常与离设施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近,潜在风险与危害越大;距离越远,风险与危害越小。
与设施距离越近,公民反对态度因而也越激烈。
设施风险越高、危害越大,给周边带来的潜在负外部性成本也越高,尤其当威胁到居民及其后代的生存环境、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时,反对最为激烈与持久。
(5)邻避设施不局限于新设置的设施或公共设施。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发展,某些已经运行多年的设施,其负外部性影响可能会被认识而招致反对,这可能是技术发展使人们认识了先前未被认识的危害,或是公民意识的增长与政治空间发展的结果。
有潜在危害的私人企业也会成为邻避抗争的对象。
台湾学者关于邻避冲突的研究视野中,邻避情结是重要概念,一般被视作邻避冲突的同义词。
汤京平等认为,“所谓邻避情结或邻避症候群、是指随着环境意识高涨,居民相信其有权利抗拒危害地方环境的设施进驻其邻近地区,因此透过体制内或体制外的手段使标的设施的设置产生实际上的困难”⑩。
但邻避情结实际上是介于邻避设施和邻避冲突之间的概念,邻避情结是公民对待邻避设施的态度,它由邻避设施而引起,进而导致邻避冲突,是产生邻避冲突的心理基础。
“情结”在英语中是“complex”,据此,“邻避情结”应是“NIMBY complex”,但可及英文文献中未见这一用法。
检索发现,与台湾学者所谓“邻避情结”应是“NIMBY attitudes”,汉语应译作“邻避态度”。
根据维特斯等人的观点,所谓邻避态度(NIMBY attitudes)是一种“不要在我家后院”的主张,它包括以下几层意思:它是一种全面性拒绝被认为有害于生存权与环境权的公共设施的态度;它主要是环境主义者的主张,它强调以环境价值衡量是否兴建公共设施的标准;邻避态度的发展不须有任何技术面的、经济面的或行政面的理性知识,它的重点是一项情绪性的反应。
(11)斯乔伯格等认为,“邻避态度是自私地反对一种让其他人面对风险而自己获益的愿望”(12)。
亨特等认为“邻避态度是一种自利的、意识形态的或政治的倾向”(13)。
可以看出,西方学者的“NIMBY attitudes”是人们对待邻避设施的态度、主张、反应、观点、愿望或倾向等。
根据台湾学者对邻避情结的定义,如李永展认为“邻避情结是一种个人或社区反对某种设施或土地使用所表现出来的态度”,(14)二者基本相同。
要准确界定邻避情结,就要厘清“情结”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情结的解释是“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情结是心理学术语,虽然不同心理学家对其定义不同,但都认为情结对人行为有重要影响。
荣格认为情结是有关观念、情感、意象等形成的综合体。
他认为情结一般由创伤造成,每种情结都根深蒂固地源于一种原型。
(15)可以说,邻避设施带给周边地区危害的“创伤”是形成邻避情结的重要原因,虽然这些创伤未必为大多数公民所亲历,但无论是设施危害的历史记忆还是现实见证,都在公民心中留下了创伤“原型”,形成观念、情感、意象的复杂综合体,从而产生邻避情结。
因此,邻避情结是公民因担心邻避设施的潜在危害会对其构成一定影响而需要其额外承担某种负外部性成本所产生的对邻避设施的复杂的嫌恶意象、矛盾情感和反对观念的综合心理倾向,是公民邻避抗争行为的直接心理动力。
邻避冲突概念界定的批判分析1.邻避冲突概念的界定视角1977年,欧海尔在文章中用“not on my block”来指称公众反对在自家附近建设邻避设施这一社会现象后(16),相关研究在概念使用中逐渐出现趋同化趋势。
到20世纪80年代,“NIMBY not in my backyard”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和使用。
从现有研究来看,对邻避冲突概念界定大致有三个视角:(1)基于公民对待邻避设施态度的界定。
这种视角一般对邻避冲突持否定态度,将其说成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化反应,有的甚至将其批评为公民缺乏公共精神的自私自利行为。
戴维斯等认为,“邻避(NIMBY)指的是地方居民强烈地、有时是情绪化地、常常是固执地反对那些他们认为将会导致负面影响的拟议设施设址”(17)。
克拉夫特等指出,“邻避是强烈的、有时是情绪化的、常常是固执的,地方反对那些居民认为会带来有害影响的设址建议”(18)。
邻避冲突被当成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来暗示公民反对设施的理由的不合理、非理性、自私或狭隘。
(19)以上界定是一种误解。
从环境正义视角来看,公民都有平等享受自然环境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