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指导

合集下载

高考古诗鉴赏比较阅读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

高考古诗鉴赏比较阅读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

林结霞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阅读题型及设题角度.2.学习答题思路;掌握诗歌形象、语言、手法、思想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3.学会规范答题..重难点:准确理解;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一、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阅读题型及设题角度1.必须了解诗歌对比阅读的选材..题目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2.了解命题角度..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对诗歌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3.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可以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二、应对策略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较..结合林小冰老师的集体备课资料二辨别异同;知同辨异..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去;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鉴赏答题之际;可以从题干对另一诗的解说中得到;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飞犹是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两诗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参考答案1 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出为援手的急切期待..2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衰败的;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直接抒发了强烈感情..三整合归类;规范答题..古诗鉴赏题之所以失分较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考生答题不规范;没有分要点;或者没有用诗歌鉴赏的术语答题..因此;根据题目要求整合归类;用术语如虚实相生、用典等答题;可以提高得分率..三、比较阅读具体解题思路与1.内容、情感比较方法指津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典型例题2007年高考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独坐节选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深周弼虚堂人入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参考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的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2.意象、意境比较方法指津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形象;也包括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比较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典型例题2006年高考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参考答案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的惆怅和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历史及的感慨..3.语言赏析比较方法指津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典型例题2006年高考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咏白海棠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更艳;秋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咏白海棠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第三十七回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你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参考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一梨花之白;形容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4.手法、技巧比较方法指津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一要熟悉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休息手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典型例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参考答案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建议:一、平时:①积累术语②熟悉常见题材类型的诗歌内容、情感和手法..③各种题型的答题步骤..二、做题时:①读懂诗歌..②审清题干的比较角度;明确题目类型..③规范答题;注意分要点;用术语答题..。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课件
诗歌鉴赏之
比较阅读
课堂导入
比较阅读,更能考查学生对于古 诗词的理解、鉴别和运用能力,靠机 械重复的记忆,不能应对新的题型。
01
考查方式
目录
考查方式 解题技能
应计策略 例题解析
考查方式
1、甲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它与乙诗中哪两句有 异曲同工之妙?
2、甲诗和乙诗抒情方式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3?、 结 合 具 体 诗 句 , 比 较 甲 、 乙 两 诗 在 内 容 上 的 异 同。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解析】
第一首要从二、三句入手, “春生”“千红万紫”都是新 事物新生活的一个代表。第二 首要把握最后两句,表达作者 愿做护花使者的愿望,愿意为 新生力量奉献自己的一切。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
的惆怅和友谊的悠久,韩诗借
“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
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 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 一句更妙,为什么?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日来。 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人物形象 和自然景物 形象。
解题技能
三、语言赏析比较
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
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
第一抓动词,其 次抓形容词,再抓 数词、副词和其他 虚词。
或朴素自然或婉约 细腻,或清新明艳, 或幽默讽刺,或沉郁 顿挫,或悲壮大方等。

2023年高考语文考教结合:诗歌比较阅读之教材复习诗歌鉴赏汇编(译文+情感+手法)(选必上+中+下)

2023年高考语文考教结合:诗歌比较阅读之教材复习诗歌鉴赏汇编(译文+情感+手法)(选必上+中+下)

选择性必修上、中册诗歌《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情感】①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②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

③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手法】①重章叠句。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是诗人内在情感上的一种递进关系。

②设问的修辞手法,第一句一问一答,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③“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提问方式和答题思路【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意象、意境,语言,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分析,又要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解题指导与典型例题第一种类型意象、意境比较鉴赏【解题指导】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

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

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典例1】(200年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却坦然面对的形象。

前者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坚韧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的怯懦软弱,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课件
前诗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 ××的情感;后诗则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 ××,抒发了××的情感。
2.比较手法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课堂小结
借助支架明诗意 审准题目辨异同 句式一致规范答 比较之中见真章
作业布置
进行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
学习目标
我能掌握比较鉴赏题的解题思路
A
我能通过不同角度理解诗歌
A
我能明白命题者的意图,精准审题
A
我能规范答题,体现比较思维
A
等级
B
C
B
C
B
C
B
C
翻译:你不必为取哪条道而犹豫,因为太阳就是你的“路标”,有 日在天,而长安即在日下。(反用典故)
2.比较手法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 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①送别杜少府时,诗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抒胸臆,诗 人和杜少府虽然各自天涯,距离甚远,但如同邻居一样相近,友谊长存。 诗人借此来排遣与杜少府离别的愁绪。 ②送别唐少府时,诗人说“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化用典故,将 对唐少府的不舍化为劝勉,劝勉唐少府要以太阳边的长安为目标,为 了心中的理想抱负而奋斗。诗人借此排遣心中离愁的苦闷。
4—3 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 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 自己的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 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 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喜欢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文学鉴赏 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 美品位。

高考古诗鉴赏比较阅读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

高考古诗鉴赏比较阅读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

高考古诗鉴赏比较阅读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古诗词鉴赏之比较阅读的技巧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及设题角度,研究答题思路,掌握诗歌形象、语言、手法、思想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学会规范答题。

一、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及设题角度1.选材: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

2.命题角度:可以从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进行比较。

3.题型设置: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

可以分为“同中求异”和“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同中求异”这一类型较多。

二、应对策略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

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阅读,难度增加,但只要读懂每一首诗,再进行比较即可。

二)辨别异同,知同辨异。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是“知同辨异”。

即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然后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

重点要落实到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

从题干对另一诗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___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___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___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___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___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___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

___“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表达了对___的眷念与向往,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___“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急切期待“京华亲故”出为援手。

2)两诗都写到了“山”。

___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

___曰“尖山似剑”,表达了秋天凄凉的景象,也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关于高考诗歌鉴赏中比较阅读的教学思考

关于高考诗歌鉴赏中比较阅读的教学思考

关于高考诗歌鉴赏中比较阅读的教学思考高考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学生来说,如何进行有效的诗歌阅读和鉴赏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对照,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提升鉴赏能力。

以下是我对于高考诗歌鉴赏中比较阅读的教学思考。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具有共同主题或意象的诗歌给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在教学初期,可以选择一些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如《登鹳雀楼》和《静夜思》。

这两首诗的主题都是自然景色,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找出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比如描写手法、表现情感等方面。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对诗歌更深入地理解,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比较和对照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比较。

诗歌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象和符号,通过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意象和符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在讲解《悯农》这首诗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这首诗与《步步驾车夜归来》中的相似意象,如江水、桃花等。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诗中表达的农民的艰苦生活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的比较阅读。

通过比较中国古代诗歌与世界范围内的诗歌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加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中国古代的山水诗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自然诗,帮助学生发现不同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教师在进行比较阅读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比较阅读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找出诗歌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尝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分析和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这两首诗会选择不同的意象来描写相似的主题?”“诗人通过怎样的描写手法来表现他们的情感?”等等。

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创作意图,并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 比较鉴赏题之比较鉴赏语言(附 真题对接及巩固练习)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 比较鉴赏题之比较鉴赏语言(附 真题对接及巩固练习)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题之比较鉴赏语言掌握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之比较鉴赏语言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在2014年考查频率较高,2015年和2016年全国卷中均有一套试卷保持对该题型的考查方式,命题角度、考查形式稳定,依然是课外诗歌与课内诗歌的比较鉴赏。

2016年全国Ⅲ卷的两道题和2019年全国Ⅲ卷均为比较鉴赏题。

语言比较鉴赏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类。

其中对“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主要通过“炼字题”在单首诗歌内进行比较。

但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近年却屡有考查。

风格类试题主要是就诗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而言的。

教材回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

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解析: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写作“别秋江”。

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有感情色彩,与“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答案:我认为“雁引愁心去”更妙。

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此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意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真题试卷对接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024届高考古诗词备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2024届高考古诗词备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2)对西湖的描写 点 ——重湖叠巘清嘉 染 ——山色之美:“三秋桂子”
湖荷之美:“十里荷花” 人文之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
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时间 城池
原文
昔 “名都” “竹西佳处” (虚) “春风十里”
“荠麦青青” 今 “空城”(实) “废池乔木”来自“清角吹寒”达
诗方 歌式
议 论
正面 描写
(1)描写顺序(观察角度):远近、高低、时间空间变化 (2)色彩运用:明暗对比,绘形绘色 (3)动静(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

描 写
侧面
描写手法
(4)衬托 渲染 (5)白描、工笔(细节描写)

描写
(6)修辞: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

(7)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喜 教材回顾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 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 /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 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学生活动3:请从试题中总结,考题常见提问方式
一般从求同或求异两方面设题 (1)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对其异同进行分 析评价 (2)给出一首诗词与课本所学篇目比较异同 (3)辨析一首诗词中的感情、手法等异同 (4)辨析一首诗词不同版本各自的妙处。
学习任务二:掌握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 基本方法与规范
一般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 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等) 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 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比较阅读总体思路:寻找可比点---比较同与异---评价优与劣

2024届高考古诗词备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课件

2024届高考古诗词备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课件

探求新知 比较角度三 表达技巧比较鉴赏
请说出以下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比喻 拟人
3、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设问
4、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①同:都抒发了诗人空有报国之志却无人理解,不被赏识的忧愁和苦闷。 ②异:本诗直抒胸臆,“空”字直接道出诗人为国事而忧,鬓生华发的感伤;而杜诗则借
物抒情,借黄鹂的空有好音却无人欣赏来抒发自己不被理解与赏识,空有报国之志的苦闷和惆 怅。
一、表达技巧异同比较考查角度
表达技巧的比较主要从三个角度考查:
2024届古诗词备考之
诗歌鉴赏之 比较阅读
诗歌比较鉴赏
角度三表达技巧比较鉴赏 角度四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比较鉴赏中表达技 巧和思想情感的考察方式; 2、扎实掌握表达技巧答题的三 个角度(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中各项定义及作用; 3、熟练掌握诗歌比较鉴赏的答 题角度及答案组织思路。
古诗 兴等)。
二、表达技巧解题方法及答题规范
表 1.解题方法 达 技 ①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目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不 巧 同点”。
异 同 ②运用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来答题。 比 较 ③要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
古诗 在分析中体现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三、表达技巧比较解题方法及答题规范

比 2.答题规范 较
答:这两首诗都写了××形象(意象);前者侧重写了××,抒发了
古诗
××情感,而后者则着重写了××,抒发了××情感。

关于高考诗歌鉴赏中比较阅读的教学思考

关于高考诗歌鉴赏中比较阅读的教学思考

关于高考诗歌鉴赏中比较阅读的教学思考
高考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考生所需掌握的关键技能之一。

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和思考。

比较阅读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使他们能够熟悉并欣赏不同风格和题材的诗歌作品。

通过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时所采用的不同手法和方式。

二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比较和分析来把握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

通过比较阅读不同的诗歌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感与意义,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三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对诗歌作品的看法和评价。

通过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理解诗歌作品,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实施比较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教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辅导,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才能使比较阅读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指导

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指导
掌握常见技巧:考生应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中的常见表 现手法和技巧,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征等,以便 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诗歌。
02
考点解析
鉴赏诗歌的形象
人物形象
把握诗歌中的人物身份、性格 、思想感情以及表达手法。
事物形象
分析诗歌中的动物、植物、景物 等形象的特征以及寓意。
意象
体会诗歌中各种意象的运用,理解 其深刻含义和情感表达。
扩大阅读量:考生应尽可能多地阅读古代诗歌作品,提 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强化表达: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应注重条理性、逻辑性 和表达清晰,能够将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
备考策略
注重比较: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对相同主题、相同 风格、相同技巧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锻炼自己的比较 能力和分析能力。
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总结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诗歌中常用的三种表达技 巧,考生要准确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避免混淆。
例子
某首诗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很多考生将其归为表现 手法或表达方式,导致对诗歌的理解出现偏差。
脱离背景,解读偏颇
总结
了解诗歌的背景对于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非常重要。考生应该注意结 合诗歌的背景进行分析,避免脱离背景进行解读。
鉴赏诗歌的语言
炼字
分析诗歌中精炼的字词表达, 体会其深刻含义和艺术效果。
炼句
欣赏诗歌中优美的句子,理解 其结构和表达效果。
节奏韵律
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 其对于情感表达的作用。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01
02
03
抒情手法
分析诗歌中运用的直接抒 情、间接抒情、寓情于景 等手法以及其表达效果。
描写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 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 处。(6分)
【叙事诗】——抓事析情:两诗提到何事?情语?
整理课件
16
真题示例2 比较内容情感【内容→情感】
(2016 新课标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 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
10
比较方法1
①明确诗歌内容:写景?叙事? ↓
②写景诗——抓景析情 ↓
③对比主要意象;对比意境特点;对比情语。 ↓
④求同辨异
整理课件
11
课堂演练1
内容:写景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辨 异
析 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答】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征人思乡的感情。(1分)
异:①高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
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
(乐观开朗)(2分)。②李诗写月如秋霜,充满寒意,
夜风送来呜咽的芦笛声,意境寒冷凄清,感情悲凉哀怨。
(2分)
整理课件
14
小结1
内容→情感 明确内容→写景→抓景析情 抓景:对比主要意象;对比意境特点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比较阅读
整理课件
1
考纲要求
鉴赏评价 D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整理课件
2
设题角度
1、比较情感 2、比较表达技巧 3、比较内容(形象) 4、比较语言
应对方法?
整理课件
3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答: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
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心未已的豪情;
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
功业未成的悲慨。
整理课件
19
比较方法2
①明确诗歌内容:写景?叙事? ↓
②叙事诗——抓事析情 ↓
③对比事件;对比行动细节;对比情语。 ↓
④求同辨异
整理课件
20
课堂演练2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问: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诗歌内容 → 写景诗 → 方法:抓景析情】
辨异:①两诗主要意象?②各自意境特点?③情语?
整理课件
8
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方法:辨异【抓景析情】
篇目
主要意象 意境
情语
情感
《暮春》
落花 柳绵 斜阳
冷寂 凄凉

伤春之感
子规
《暮春山间》 流莺不语 寂静 燕飞忙 幽美 桃花香
整理课件
4
第一节 比较思想情感
整理课件
5
注意:
内容→情感
内容凸显情感,分析思想感情, 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
整理课件
7
真题示例1 比较思想情感【内容→情感】
【2014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 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对比) 整理课件
18
真题示例2 比较内容情感【内容→情感】
(2016 新课标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 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 处。(6分)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
有何异同?(5分)
抓景:意象、意境、情语
整理课件
12
求同:笛、芦管——思乡 辨异:抓景析情
篇目
主要意象 意境 情语
情感
高诗
雪净 月明
澄澈 壮阔
哀而不伤 乐观开朗
李诗
受降城 沙似雪 月如霜
寒冷 凄清
整理课件
征人思乡的 望乡 悲凉
13
课堂演练1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
异同?(5分)
对比情语 求同辨异
整理课件
15
真题示例2 比较内容情感【内容→情感】
(2016 新课标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 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 里有站阵之意。
整理课件
缓步 赏春、喜春 (闲适) 之情(闲适
之情)
9
真题示例1 (2014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பைடு நூலகம்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问: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答案示例:
《暮春》表达伤春之情,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
子规等暮春意象,营造出春去后冷寂凄凉的意境,表达
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或:孤身飘零的凄惨);
《暮春山间》表达喜春之情,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
流莺不语,只有燕子飞来飞去,桃花飘落,桃香飘溢,
山间一片寂静,描绘出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诗
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或整理:课件闲适之情)
白发生! 9.请指出二者情感基调的不同之处。(6分)
【叙事诗——抓事析情:两诗提到何事?情语?】
整理课件
17
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方法:辨异【抓事析情】
篇目
事件
情语 情感
曹诗
曾披金甲 不卖宝刀 尚嫌 臂健嫌弓软 犹识 眼明识云高
壮心不已 的豪情
醉里挑灯
辛词
看剑 梦回沙场 征战
可怜白 功业未就的 发生 悲慨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