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作业练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合集下载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xx·宁波模拟)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

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工业化建设时期解析:选A 材料中描述的时期是共产主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时期。

2.(xx·武汉调研)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解析:选A 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农业方面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B、D项是斯大林模式,C 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答案应为A。

3.(xx·广东六校联考)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你认为属于“退却时代”苏联实施的经济政策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恢复私人小企业C.实行单一公有制D.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解析:选B 由题干“1921~1927”时间限定判断该时期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于1918~1920年,A、C、D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只有B符合要求。

4.(xx·郑州模拟)下表是苏联1933年农业方面的有关数据。

高考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专项训练(附答案)

高考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专项训练(附答案)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专项训练(附答案)
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以下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专项训练,请考生及时练习。

1.(2014广东珠海高三摸底)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

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
C.农产品收购价格过高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赫鲁晓夫改革。

从斯大林时期开始,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经济方面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忽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出现了农、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因此A、B、D三项正确。

C项不符合史实,应是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故答案选C项。

2.(2014湖北黄冈一模)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是针对()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完全为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所取代
C.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严重后果
D.当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严峻的农业形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选择农业作为突破口主要是因为当时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故D项正确。

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50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版,含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50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版,含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50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版,含解析)1.1921年6月,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直言不讳地声明苏维埃政权在重建资本主义,“贸易自由就是资本主义自由,然而这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形式。

这就是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建立资本主义”。

材料表明A.列宁已经认识到商品市场的作用B.苏维埃政权要恢复资本主义C.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还存在问题D.苏俄要对社会制度进行改革2.《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也许,他真诚地相信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作者意在A.揭露斯大林体制的弊端B.批判斯大林的极权统治C.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D.探讨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3.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

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B.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C.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4.1921年,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

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

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贸易自由化B.部分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C.优先发展重工业D.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5.苏(俄)联在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如图所示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政策调整。

这些政策A.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B.巩固了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C.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D.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6.苏联曾经颁布《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

为此又相继通过有关计划、科技、物资供应、财政、价格、银行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定。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当堂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当堂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1.(xx·新课标全国高考Ⅰ)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选B 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据此判断,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选择B 项。

2.(xx·海南高考)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解析:选C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理解教材,十月革命后颁布土地法令,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这则材料是1922年颁布的,粮食税之后的进一步对农业的改革。

故选C。

3.(xx·新课标全国高考Ⅱ)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选B 解答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

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表述错误。

4.(xx·福建高考)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单选题1.1918年5月初,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规定:“除粮食所有者的田地所必需留的种子以及他们的家庭到下次收获前所必需的口粮以外,一普特粮食也不应该留在他们手中”,国家要“对全部存粮实行最严格的核算和平均主义的分配”。

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是()A.苏俄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衡B.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C.苏俄集中力量保证战争胜利D.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进攻2.日本学者不破哲三认为:1917年至1920年,是列宁理论活动中“荒废的时代”,称1920年11月之后是列宁的“最后三年”,在这一时期,列宁的理论活动精彩地复活了,或者说恢复了活力。

列宁理论的“复活”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C.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践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守3.有学者指出,赫鲁晓夫在工业上没有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管死了经济,也管死了企业,生产者和经营者都缺乏积极性,而把中央在物资、生产、工资等方面的很多权力直接下放给加盟共和国,使改革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地。

据此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赫鲁晓夫改革的()A.滞后性B.高度集中性C.盲目性D.内容僵硬化4.1921年之后的三年时间,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从10家增加到了50家。

农民有了剩余的粮食,俄罗斯人喝到了自己酿造了伏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

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A.废除农奴制的改革B.十月革命的爆发C.实施战时共产主义D.推行新经济政策5.苏俄(联)的某一政策规定,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这一政策的实施()A.调整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B.损害了农民利益C.动摇了国有企业的地位D.形成了苏联模式6.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主要靠下达大量指令性指标来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勃列日涅夫改革时,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

这表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A.旨在计划经济体制B.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C.取得巨大经济成效D.导致了农业发展缓慢7.在第二次世果大战中,苏联武器装备全面更新。

2024年高中历史复习跟踪检测评估27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2024年高中历史复习跟踪检测评估27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跟踪检测评估27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河南非凡联盟3月调研]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无产阶级革命要同时在几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才能取得成功。

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却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成功”的论断。

列宁的这一论断 ( )A.说明马克思主义不适应形势发展B.是立足俄国实际的正确理论C.否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论断D.明确阐明白二月革命的性质2.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在《俄罗斯史》中写道:“1917年布尔什维克的成功与列宁的活动分不开。

列宁在他的《四月提纲》中实行了极端不妥协的立场。

”这个“极端不妥协的立场”是指( )A.宣布要以暴力方式夺权B.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C.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斗争D.提出歼灭封建土地制度3.《全球通史》中写道:“1917年出现于全欧洲的厌战和失败主义心情在俄国表现得最为剧烈、最为普遍。

”这主要体现在( )A.推翻沙皇政权B.发表《四月提纲》C.推翻临时政府D.通过《和平法令》4.[2024·安徽合肥二模]1917年5月7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召开,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斗争问题、土地问题、对临时政府的看法问题等一系列决议,把“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明确为党的中心口号。

这次会议 ( )A.标记着和平夺权理论的提出B.表明与临时政府的决裂C.推动了革命向新阶段的转变D.解决了农夫的土地问题5.[2024·武汉市调研]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安排市有住房的原则:全部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

假如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需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运用住宅”原则。

这一政策(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B.推动国民经济复原工作基本完成C.集中全国力气进行国内斗争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6.[2024·南通市、泰州市模拟]当个体小农在缴纳粮食税以后,苏维埃政府一起先准备不用货币、不经私商,由国家以工业品换取农夫多余的粮食和农产品。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练习1.1921年4月,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1921—1922年向农民征收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比以前制定的余粮征集额减少了1.83亿普特。

苏维埃俄国粮食税的实施(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进了农业集体化C.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D.实现了国家工业化2.下图为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

这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积极作用B.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C.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D.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3.【2021·漳州模拟】1921年春,列宁提出“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这是基于现实的思考。

当时的“现实”是(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C.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D.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4.1926年,苏联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应该迅速实现工业化,以增强国防力量,因此苏联选择的工业化道路是( )A.用指令性计划发展重工业B.以农业集体化带动工业化C.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工业化D.以新经济政策促进工业化5.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C.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D.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6.【2020·广东】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量比上年减少30%,斯大林认为这是小农经济分散性导致的结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 )A.实施新经济政策B.发展商品经济C.大力推行工业化D.实行农业集体化7.“初期的强制措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粮食总产量在1931—1932年出现下降,经历1933—1937年的增长,在1937年达到俄国历史上的最高点。

从1938年又开始下降,1940年的总产量比1928年仅有10%的增长。

高三历史复习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附答案)

高三历史复习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附答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1、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领导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2、以下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A、是苏俄英德三年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B、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对国家经济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D、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包括( )A、把一切企业收归国有B、实行余粮收集制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4、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得到农民支持拥护的一项措施是()A、废除实物配给,实行商品买卖B、有全由面没收私人资本转向实行国家资本主义C、允许恢复部分小型的私有企业D、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5、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6、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7、20世纪30年代造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是()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发展重工业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农民的利益受到极大伤害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A、社会主义制度B、人民积极性不高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缺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整9、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10、二战后,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率先进行改革的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1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同点主要是()A、改革的重点放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农业方面B、改革使社会经济全面振兴,人民生活有所改善C、改革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旧有体制,积累了许多问题D、改革使军备力量大大加强,对外推行积极进攻战略1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绩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13、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使是()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C、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14、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B、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D、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15、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直接目的在于()A、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发展B、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C、适应西方“和平演变”的需要D、解决苏联日趋尖锐的民族分离活动16、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80年代~90年代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统计表材料二:(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和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 练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 练习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一、选择题1.有人认为,苏联“这件事”是用社会主义精神改造农民。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将社会阶级中最占多数,且最富保守性的一部分,即农人阶级,予以彻底的刷新、改造,消灭富农,使其合乎社会主义化的条件。

“这件事”-wqppeiA.推动了国内战争赢得胜利B.得益于国家资本主义政策C.有利于农业的集中大生产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2.《俄罗斯通史》记载∶"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

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

""背口袋"现象表明A.农业集体化带来了粮食危机B.原有经济政策弊端逐渐凸显C.城乡贫富差距问题日益突出D.计划经济体制引发社会动荡3.斯大林认为,在把一切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同时,还应该消除商品生产;并且也用逐渐过渡的办法使产品交换来代替商品流通,使中央政权能够掌握社会生产的全部产品以利于社会;致力于使国家成为市场的主体而非市场秩序的监督者和护卫者。

这一认识A.使苏联经济逐渐走上了畸形发展轨道B.符合当时苏联经济发展水平C.完全继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D.受当时国际形势恶化的影响4.1917~1920年,苏俄的国家粮食采购量迅速增长,1918年采购量为3000万普特,到1920年增长到2.6亿普特。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苏俄A.实行了对粮食的垄断政策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农民的生产热情不断提高D.小农经济逐步被消灭5.苏俄的一项政策具有如下特征: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该政策的实行,有利于苏俄A.巩固十月革命的成果B.基本实现工业化C.缓和政治和经济危机D.实现二战后经济复苏6.从1919年年中开始,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一系列法令和规定,国家机关之间的一切劳务和经济往来,一律取消货币结算,改用统一的划拨清算办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0_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0_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 新人教版

10.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苏联史学家闻一在《凯歌悲壮》中将苏联历史分为“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五个专辑,下列最能体现“剥夺年代”的是( ) A.余粮收集制B.固定的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大规模开垦荒地2.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上说:“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

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

”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人们对二月革命的强烈不满B.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批判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D.新经济政策遇到阻力和困难3.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目的是在苏联恢复资本主义B.实质是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结构C.挽救了苏俄的社会主义制度D.克服了“斯大林模式”的某些弊端4.有学者认为:“(该政策)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该学者评价的是(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苏联的“斯大林模式”C.西方的“混合经济”D.美国的“新经济”5.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

布哈林这种认识( )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政策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6.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村产生了很多富农,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了。

要搞大农业,必须消灭富农的庄园,而且不是消灭个别的富农,要“全盘集体化”,各方面、各个地区都集体化。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及答案2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及答案2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作业(二十七)一、单项选择题1.(2013·山东省德州市模拟题)“□□□□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处最合适的应是()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C.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 A解析根据题中材料,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可判断它可能是余粮征集制,故A 项正确。

2.(2013·广州市海珠区模拟题)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C.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D.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答案 C解析从列宁提出的公式可以看出,他主张利用德国的管理秩序,美国的经济发展技术和形式,美国的教育,但是苏维埃政权不变,最后是社会主义,因此,说明列宁主张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过借鉴了西方国家有益的东西。

3.(2013·江苏连云港模拟题)瞿秋白在1921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的唯一食品。

……现在丰富的多了,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而很不稳。

”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变化,主要反映了苏俄实施()A.工业化方针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 C解析1921年3月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商品自由买卖,材料中“1921年5月”“可非得有钱不可”可以说明是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买卖。

故选C项。

4.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年份项目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1926年工业产量比重生产资料生产40.7% 43.7% 48.1% 43.4% 43.9% 消费资料生产59.3% 56.3% 51.9% 56.6% 56.1%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答案 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基本平衡,可见此时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农业集体化运动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0.“他‘头脑简单地’尝试改变苏联共产党的结构,实行错误的农业政策,导致了他政治生命的终结。……政治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材料中的“他”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11.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提出了“贡税”论,实行义务交售制,让农民在出售农产品时少得一些钱,而购买工业品时又多付一些钱。该理论
D.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3.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14.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1)据材料一、二指出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这是邓小平对材料二政策的评价,结合苏俄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实际上是在传统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赫鲁晓夫把农业发展问题当成了政治问题,比如说利用“赶超美国”之类的政治口号鼓动群众,但却忽视了寻求、探索和总结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材料认为,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A.经济理论缺乏创新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3.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表述正确的是
①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改革初期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一、选择题1.(20__四川成都模拟)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

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

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2.(20__来宾模拟)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3.(20__江苏盐城调研)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采取固定的实物税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4.(20__安徽黄山模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

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

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5.(20__广东惠州调研)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

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凯恩斯主义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20__开封模拟)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年份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1926年工业产量比重生产资料生产 40.7% 43.7% 48.1% 43.4% 43.9% 消费资料生产59.3% 56.3% 51.9% 56.6% 56.1% 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7.(20__江西南昌模拟)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相当于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30%。

高考历史总复习 活页作业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总复习 活页作业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18年夏,协约国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致使40%的工厂因缺乏原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 )A.签订《布列斯特和约》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行新经济政策D.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2.(2013·合肥模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

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3.1921年3月俄共(布)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这表明苏俄将( )A.征收所有余粮B.废除各种农业税C.允许商品买卖D.取消自由贸易解析: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允许商品买卖,所以C项正确。

答案:C4.列宁提出“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据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固定粮食税B.实行工业国有化C.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D.允许自由贸易解析: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政府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这符合题干中列宁的主张,C项正确。

答案:C5.1921年的五一劳动节,正巧与基督教复活节同日。

正在苏俄考察的瞿秋白,当晚写道:“今天在我们这里吃过节饭……肉是市场上买的,新鲜哟。

”这反映了当时苏俄( ) A.以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B.允许私人兴办中小企业,发展贸易C.实行了按劳动分配日用生活品D.废除了实物配给制,允许产品交换6.(2013·泰安模拟)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

高考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含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含答案解析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1.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

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

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2.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

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

这一政策()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3.列宁提出:“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

”为此,苏联() A.加快了农业社会改造步伐B.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飞速发展D.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模式4.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

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

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A.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D.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5.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

”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

这些观点()A.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6.某政治家在其著作中写道:“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饿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这则材料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描述B.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认识C.否定了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2.(2015·山西模拟)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

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

”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A.余粮收集制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人民公社化运动3.“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们必须根据试验作出判断。

”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试验”的内容( )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取消自由贸易C.全盘农业集体化D.按劳分配4.1921年3月21日,苏俄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1普特=16.38千克),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许多。

这是为了( ) A.改变多数农民无地和少地的现实B.保证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顺利开展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D.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5.(2015·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三质检)《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

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

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

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6.(2015·江西联考)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练习(三十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9·南昌高三调研)列宁指出:“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 A.余粮收集制的缺陷B.固定粮食税的不足C.集体农庄体制的弊端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失误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为了满足前线军人需要,战后实行余粮收集制导致粮食短缺,农民生活困苦,材料中正是对余粮收集制缺陷的反思,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的不是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C项是斯大林模式时期实行的农业措施,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是二战后斯大林去世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 A点睛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好处:增加农民收入,调动生产积极性,缓和政府与农民的矛盾。

2.(2019·西安高三期中)1921年列宁在给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的信中指出:“关于新经济政策有必要加以补充。

……新经济政策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出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

”基于这一认识,当时苏俄政府( )A.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来管理B.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C.制定五年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在工业发展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来管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故A项错误;制定五年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斯大林时期工业发展的举措,故C项错误;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9·株洲高三模拟)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

于是我们再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D.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解析新经济政策从本质上说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最后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A、C两项属于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措施;D项属于工业方面国家资本主义政策,都属于B项特点。

答案 B4.(2019·怀化高三模拟)1928年至1929年,苏联遇到了“谷物收购危机”,进而影响工业化建设。

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决定从1929年开始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迅速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很多地方只用几个月就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到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达到93%。

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 A.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B.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C.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D.顺利改造了生产关系解析“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开始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由此可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故C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但是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故A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对生产关系的改造比较快,但无法体现“顺利”,故D项错误。

答案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5.(2019·揭阳高三模拟)对已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苏联,西方世界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继续敌视苏联,并竭力阻挠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事务性联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要求停止反苏挑衅,扩大与苏联在贸易和技术方面的合作。

其中的“另一种”倾向主要反映出当时( )A.苏联已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B.西方开始效仿计划经济体制C.苏联与西方经济具有互补性D.新经济政策的效果异常显著解析“要求停止反苏挑衅,扩大与苏联在贸易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实际上是主张同苏联进行贸易,实现经济上的互补性,C项正确;A项中“已打破”说法太绝对;B项中“西方效仿”不符合事实;材料论述的应该是斯大林模式时期,D项错误。

答案 C6.(2019·绵阳高三监测)1955年3月,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指出: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

该决议表明,当时苏联( )A.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B.放弃了传统的农业体制C.摆脱了农业发展的困境D.政府谋求增强经济活力解析从材料“1955年3月”“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可知,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农庄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经济的活力,故D项正确,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是在原有体制上的修补,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错在“摆脱”。

答案 D点睛从材料“1955年3月”“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中判断出是赫鲁晓夫改革;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正确答案。

7.(2019·烟台高三联考)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

这一制度( )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实行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故答案为A项;小组包工奖励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这种方式是在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内进行的,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 A8.(2019·通化高三统测)1991年,前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

该计划反映出( ) A.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B.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C.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D.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解析苏联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材料中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等字眼意在强调苏联的改革已经出现了过激的倾向,即C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经济学家只是理论者,并非改革的主导力量,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物价问题也并非苏联改革的重中之重,新经济政策也并未重新成为苏联改革路径,B、D两项均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答案 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8分)9.(2019·咸宁高三摸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了70个有关外国的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其中24个协议在冶金和金属加工工业领域,55个合同是与美国和德国的商号签订的。

如苏联同福特公司签订的关于为卡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的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美国勃兰德塔商行(帮助改造莫斯科汽车厂)和马基商行(设计和建造马格尼托格尔冶金联合企业)等都在苏联投资设厂。

——摘编自曹广金《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苏美关系的影响》材料二1978年邓小平访问松下电器公司以后,松下电器开始在中国投资。

12月18日,可口可乐与中国粮油集团签署了一份合同,获准向中国出售第一批瓶装可口可乐,在新中国成立后绝迹了30年的可口可乐重返中国……12月19日,位于西雅图的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宣布,中国将历史性地引进3架波音747客机。

……1984年,德国大众汽车就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大众汽车是第一批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国际汽车制造商之一。

——摘编自《改革开放初期进入中国的知名外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和咨询的背景。

(1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国外企业与苏联引进外国技术援助和咨询的共同点,并说明其不同的结果。

(14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有关外国的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以及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和苏联工业化以及西方需要打开市场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共同点”从经济发展任务、技术引进以及市场开放性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不同结果”从苏联工业化实现后停止引进,中国则是不断引进并推进改革开放实施的角度回答。

答案(1)背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租让制奠定了合作的基础;苏联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西方国家的技术支持;西方国家因国内市场饱和而急于扩大外部市场。

(2)共同点: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都注重对外引进技术和资金;都体现了对外市场的开放性。

不同结果:苏联随着工业化的实现而停止了对外技术引进;中国则通过不断扩大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解题方法(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

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的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

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3)五个步骤:读(审题)—找(关键信息)—接(嫁接相关知识)—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答(组织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