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优秀PPT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6张PPT)
②弊端: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 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 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产生了什么问题?
消极性: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 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五、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国家性质: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苏联模式”。(斯大林 模式 )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1921年)
内容 (1918—1920年)
减轻了农民负
农业
余粮收集制
担,提高了生
固定粮食税 产积极性。
工业
大中小型工业一律 收归国有
大企业国有,提高了企业积 中小企业可 极性,在一定
私营
限度内发展资
本主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利用市场和商品发展经济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结合起来(“新”的体现)/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列宁:“退一步,进两步”
苏联的工业化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 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 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 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 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 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 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 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产生了什么问题?
消极性: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 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五、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国家性质: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苏联模式”。(斯大林 模式 )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1921年)
内容 (1918—1920年)
减轻了农民负
农业
余粮收集制
担,提高了生
固定粮食税 产积极性。
工业
大中小型工业一律 收归国有
大企业国有,提高了企业积 中小企业可 极性,在一定
私营
限度内发展资
本主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利用市场和商品发展经济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结合起来(“新”的体现)/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列宁:“退一步,进两步”
苏联的工业化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 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 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 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 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 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共23张PPT)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 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 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 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 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
体。—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 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 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 弊端。
积极:①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开始时间:用:
新经济政策 农业上
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贸易上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 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可以自由买 卖,实行自由贸易
3、启示: ①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因国情而变,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生产关系改革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苏联的 社会主 义建设
达标检测·巩固新知
1.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 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 好转,这主要得益于( B )
5.斯大林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 积极作用,但也是苏联解体的根源, 其主要特征是( A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C.注重民主法制建设 D. 提倡个人崇拜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工业落后;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 占全世界的比重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 重视和巨额投资。 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 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 化建设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 苏联宣传画:在斯大林同志领导
体。—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 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 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 弊端。
积极:①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开始时间:用:
新经济政策 农业上
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贸易上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 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可以自由买 卖,实行自由贸易
3、启示: ①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因国情而变,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生产关系改革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苏联的 社会主 义建设
达标检测·巩固新知
1.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 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 好转,这主要得益于( B )
5.斯大林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 积极作用,但也是苏联解体的根源, 其主要特征是( A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C.注重民主法制建设 D. 提倡个人崇拜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工业落后;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 占全世界的比重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 重视和巨额投资。 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 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 化建设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 苏联宣传画:在斯大林同志领导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共26张PPT)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 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 拄着拐杖走动了!”
作用: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启示: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 应生产力的发展……
“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后退一步 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危害:苏联模式的弊端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 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 式僵化了。”
1、“列宁的思路”指的是什么?
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模式”指的是什么?其形成标志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新经济政策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结束, 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 引发农民骚乱。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征和影响
项目 农业 商业 工业 特征 影响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 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 工资制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大力 发展商品生产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 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 稳步发展
前进两步
实践上:恢复社会经济,巩固政权。 理论上:找到一条由落后的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途径。
苏联的成立(1922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亚美尼亚 2.阿塞拜疆 3.白俄罗斯 4.爱沙尼亚 5.格鲁吉亚 6. 哈萨克 7.吉尔吉斯 8.拉脱维亚 9.立陶宛 10.摩尔达维亚 11. 俄罗斯 12.塔吉克 13.土库曼 14.乌克兰 15.乌兹别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30张PPT)
(二)1922年成立苏联
苏联的成立(1922年)
1.亚美尼亚 2.阿塞拜疆 3.白俄罗斯 4.爱沙尼亚 5.格 鲁吉亚 6.哈萨克 7.吉尔吉斯 8.拉脱维亚 9.立陶宛 10.摩尔达维亚 11.俄罗斯 12.塔吉克 13.土库曼 14. 乌克兰 15.乌兹别克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苏联国徽镰刀、锤头代 表着工农联盟。绸带包裹着 小麦,表现了劳动人民大团 结。布尔什维克的标志站在 地球上,表现了共产主义一 定在世界传承,发扬光大。 太阳象征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从此诞生,在太阳 的衬托下,表现了共产主义 是光明的,和平的。绸带上 用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的文字 写着苏联的格言“全世界无 产者,联合起来!”。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第聂伯河上的水电站,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水电方
面以建设第聂伯河水电站为标志。它是欧洲最大的 水电站,当时全国都投入了第聂伯河水电站的建设, 这项工程是苏联人民最熟知和最热爱的工程,也是 苏联人民的骄傲和光荣。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一五”计划所取得的成绩:石油开采居 世界第二位、钢的产量居世界第二位、铁的产 量居世界第三位、煤的产量居世界第四位。
到1937年,全国 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
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斯大林: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 化,农民必须要作出牺牲。
苏联民间笑话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 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 没有油啊。 • 那就煮! • 没锅。
伊万气死了,走 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
探究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 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 取怎样的教训呢?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下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45张PPT)
特点三:以牺 牲农业发展和 农民利益为代 价
斯大林: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民必须要 作出牺牲。
斯大林认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 化,农民必须要做出牺牲。农业集体 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重要生产 资料公有化。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 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1、背景:
1927—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请回答:(1)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实施的?为什么 说它比较好? 1921年,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材料“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 指什么? 它的特点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 。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 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中国应从苏联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训?
从国情出发;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要维护农民利 益……
标志是(
)D
A.苏联成立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5.斯大林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 极作用,但也是苏联解体的根源,其
A 主要特征是(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C.注重民主法制建设 D. 提倡个人崇拜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 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 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开始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初
目的: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措施:用行政手段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支持集体农 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 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④完成: 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4张PPT)
集体农庄
(万个)
20
机器拖拉机 站(个)
2502
拖拉机 占总播种面 (万台) 积量(%)
14.8
80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政府也从多方面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 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相关事实: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 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 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喂米 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 这样的道理。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苏俄内战形势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余粮收集队拿着武器收粮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部门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分配 实物配给制
1933年~1937年,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工 业产量比十月革命前的1913年几乎增长5倍,工业产值跃居 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 占全世界的比重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使俄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 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列宁与农民亲切交谈
2、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项目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2张PPT)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13年 1920年 19中反映了什么共同的 现象?政策原因是什么?该政策还 有什么作用?
一、列宁的探索: 3、政治上,1922年苏联建立
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
国名变迁: 1917年以前 1917—1922年 1922—1991年 1991年至今
措施: 消灭富农,建立集体农庄 结果: 新经济政策被终止;苏联农业长期停滞
材料: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 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 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 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 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 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 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 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 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 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 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 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 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材料二:“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
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我们没有丝毫的
选择余地……
——列宁
材料三:1919年,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 农产品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老农似乎有所顾虑, 经常四处张望。 材料四: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 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农业问题,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排着长队购买食物,等等。
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
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共26张PPT)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南高加索联 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后扩至15个加盟共和国)。 1991年苏联解体时的15个加盟共和国现已经成为 独立国家。
不同时期的 俄国名称:
沙俄 (古 —1917年) 苏俄 (1917年—1922年) 苏联 (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年——今)
扶木犁的穷国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 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汪洋大海中的孤岛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 后快。
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
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 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 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评价斯大林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
的独裁者,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
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 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 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 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 和解体。
工业总 产值
5
5
32
2
2
机器制 造业
4
4
21
2
1
电力 15
10
74
3
2
煤
6
6
43
4
3
钢
5
5
54
3
3
弊端: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点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不同时期的 俄国名称:
沙俄 (古 —1917年) 苏俄 (1917年—1922年) 苏联 (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年——今)
扶木犁的穷国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 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汪洋大海中的孤岛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 后快。
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
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 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 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评价斯大林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
的独裁者,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
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 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 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 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 和解体。
工业总 产值
5
5
32
2
2
机器制 造业
4
4
21
2
1
电力 15
10
74
3
2
煤
6
6
43
4
3
钢
5
5
54
3
3
弊端: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点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33张PPT).ppt
二、苏联的成立【列宁】
1.时间: 1922年底 2.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苏联国徽
苏联国旗
俄国名称演变
1547年
1917年 1922年 1991年
沙俄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924年1月22日列宁逝世,斯大林继任列宁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三、苏联的工业化【斯大林】
1、背景
结合材料归纳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材料: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 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 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 不给它为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 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斯大林模式 。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中国应从苏联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训?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必须把布尔什维 克扼杀在摇篮里”。
帝国主义国家与国内的武装叛乱 相勾结发动反苏维埃斗争……
英国首相 丘吉尔
帝国主义国家的阴谋得逞了吗?
苏联是怎么摆脱各种危机,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的?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自主学习
1、新经济政策实行的时间、人物、内容①②③④、影响 2、苏联成立的时间 3、苏联为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采取的措施及其成就 4、苏联为实行工业化优先发展的行业? 5、什么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6、农业集体化的实施的时间、对农民有何影响? 7、苏联颁布新宪法的时间?有何意义? 8、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中国应从苏联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训?
① 发展经济时要比例协调; ② 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③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22张PPT)
——摘编自沈志华《历史的启示——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五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 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消极: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 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 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 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 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对列宁来说,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 为的是前进两步”。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历史》 材料二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大国崛起·俄罗斯》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
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
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 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四 在1925年1月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向政府提出: “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 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 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邓小平
消极: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 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 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 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 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对列宁来说,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 为的是前进两步”。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历史》 材料二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大国崛起·俄罗斯》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
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
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 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四 在1925年1月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向政府提出: “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 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 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2张PPT)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 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 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 众监督。
优先发展重工业
弊端:国民经济比 例严重失调
高级必知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积极性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苏 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性
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弊端 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五、苏联模式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 主义制度。
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为“斯大林 模式”。
红场阅兵(1939年绘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 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 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 性。
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
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
(1)直接目的:解决粮食问题 目的
(2)根本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 集体 化
(1)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 农庄 概况 (2)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 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实质 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1)积极:使农村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 影响 金和劳动力 (2)消极: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前往哥尔克村致哀。23日下午,列宁灵柩移往莫斯科,由苏联党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4张PPT)
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背景:
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 ,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列 宁经过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实施时间及实施者: 1921年春 列宁
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 殊经济政策。 一切食品、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 各种农产品除了口粮和种子之外,全部都要上交。 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 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 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并强迫剥削阶级分子参 加体力劳动。 这一政策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 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9)1936苏联新宪法的公布标志着苏联模式(斯大林模 式)的形成。
2.列宁时期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模式对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留下哪些启示?
3.苏联的工业化 (1)实现国家工业化设想的提出者及提出时间
1925年,斯大林
(2)苏联何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26年
(3)何时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建设? 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发生了什么变化? 1928-1937年 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6.如何评价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 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 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 经济日益僵化。
(3)1924年1月,列宁逝世。
(4)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5)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9张PPT)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 切 为 了 胜 利 ! ”
“ 一 切 为 了 前 线 ,
1918 年 夏 , 全 国3/4的领土被敌人 占领,重要的粮食 和煤炭产地均落入 敌人手中,40%的工 厂停工,彼得格勒 和莫斯科的工人每 天 只 能 领 到 50克面 包……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建立,当时的局面是:
主 义 国 家
其 他 的 资 本
国 外
联合起来
制度不同!
三年内战
苏俄单独退出一战!(1918——1920)
资俄
国
本国 家国
内 和内
沙的
皇地
军主
官、Βιβλιοθήκη 不甘失败!十月革命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进攻苏维埃政权,试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爆发。
苏联国旗
1922年苏联成立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 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俄罗斯联 邦
1925年加入的有乌兹 别克、土库曼
1929年加入的有 哈萨克、 塔吉克、 吉尔吉斯
1940年加入的有 爱 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摩尔多瓦
1940年苏联有15个加盟共和国
1924年列宁逝世。
斯大林(1879-1953)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 代史1500-2007》
材料一 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 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 乏。
经济异常困难
材料二 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武装暴动席卷俄国。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3月份 爆发喀琅施塔得水军暴动。——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22张PPT)
苏联是如何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 工业强国的? 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
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许
多便利条件。
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 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 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 粮食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 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 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
要问题。
一、新经济政策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反动势力乘机叛乱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一、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 业 余粮征集制度 工 业 全部国有化 商 业 实行配给制度,取 消贸易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余粮归农民支配 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 废除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
国的技师来俄国协助提高生产力。这些有
助于(
B
)
A.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 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
C.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D. 苏俄社会性质的改变
2 、领导人: 斯大林 3 、措施: 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① 时间: 1928—1937年 ② 重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 作用: 1、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2、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
4、评价: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
计划下完成的。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 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 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 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共24张ppt)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
背 景
经四历年世数界年大战战和争三年的国 苏俄战时,共经产主济义异政策常 困难内,战社争的会破矛坏 盾加剧。的弊端显露
列宁在苏调俄查经济后异常认困为难社,会只矛盾有加改剧 变战
时共产工人主、义农民政不策满 ,反才动势能力恢乘机复叛和乱 发
展生苏产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为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以行政 命令甚至强制手段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 性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没有自主权。排
斥市场调节。片面发展重工业。
权力高度集中,形成个人高 度集权,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
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苏联模式
评价
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 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 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 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 了重要作用。 弊端:由于没有尊重经济 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弊端日益显露,成为经 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 碍。
苏联的工业化
1924年1月列宁逝世以后, 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 化的设想。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 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苏联的工业化
背景 工业落后; 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目的 实现国家工业化
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 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 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 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性 吗 ?
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
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
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陈奕华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
新经济政策
背 景
经四历年世数界年大战战和争三年的国 苏俄战时,共经产主济义异政策常 困难内,战社争的会破矛坏 盾加剧。的弊端显露
列宁在苏调俄查经济后异常认困为难社,会只矛盾有加改剧 变战
时共产工人主、义农民政不策满 ,反才动势能力恢乘机复叛和乱 发
展生苏产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为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以行政 命令甚至强制手段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 性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没有自主权。排
斥市场调节。片面发展重工业。
权力高度集中,形成个人高 度集权,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
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苏联模式
评价
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 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 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 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 了重要作用。 弊端:由于没有尊重经济 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弊端日益显露,成为经 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 碍。
苏联的工业化
1924年1月列宁逝世以后, 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 化的设想。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 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苏联的工业化
背景 工业落后; 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目的 实现国家工业化
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 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 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 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性 吗 ?
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
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
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陈奕华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36张)
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 1920年冬俄国人在等待面包
谁来拯救苏俄
Who can save Soviet Russia
针对这种形势, 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 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 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 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 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 打倒。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 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
思考:斯大林的梦想是什么呢?他是如何实现梦想的?
梦想:将苏联建立成一个赶上和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的工业化强国。
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现代史·上卷》
(4)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 . 特点: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和商品买卖
农业: 征收粮食税 工业: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 允许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二、斯大林领导:建设社会主义
(一)苏联的工业化 研读材料,分析苏联工业化的背景。
材料一: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
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
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一: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 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 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 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 1分.之背一景,:全苏国联只在有国不际到上三遭万到拖帝拉国机主,义9的9%包的围耕,种国靠内畜工力农和业人落力后来。完成。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九年级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22张PPT)
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的愿望
•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 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 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理想:将苏联建立成一个赶上和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 业化强国。
为此苏联进行五年计划,启动了工业化进程。
第一 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工业的地位?
2.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评价:
(1)积极: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 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 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2)消极: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 重的代价。
中国有没有学习过“苏联模式”?结果如何?
一五计划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的不 同: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行 政命令的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 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 到社会主义。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认识
——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 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 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 探索。
领域
新经济政策
特点(新农)业:允许多种经(交济固粮定并食税后税存,剩;余 加强国家对经济粮的可自干留,预可交和换)指导 大商力业发展商品经恢济复自由贸易
(肯定商品和市场)
工业 分配
允许私有制
(公有制下,允许私有 和外资)
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
大林万岁!”。
苏联民间笑话
资金、原料从何 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D.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4.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
D.与苏联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
5、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
是发展重工业。”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
响是( )
新经济政策
①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内容
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 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③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那些中小 企业;
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新经济政策
1925年,谷物的总产量接近战前水平,达到7247万吨…… 工业产量为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转量为战前的 80%。国内商品流转额大约是战前的70%。
占世界工电力业生1产5 的1比0 重,7 由沙4 皇3时代2的2.6%上
升到193煤钢7年的165 3.7%65 。
4 5
3 4
4 3
3 3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 共生产了四万辆
PPSH -41 冲锋枪, 共生产六 百万枝
◘ 评价: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 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 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社 会
追随“理想”
主 义
面对现实
道
路 回归“理想”
的
探
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列 1921年,新经济政策 宁 1922年,成立了苏联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完成一五二五计划)
斯 大
2.农业集体化
林
3.苏联模
1936年,公布了新宪法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
式形成
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想一想: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产生 了什么问题?
4.消极性: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 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苏联民间笑话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 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 没有油啊。 • 那就煮! • 没锅。 • 烤鱼! •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 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 “斯大林万岁!”。
——齐世荣•《世界现代史》
新经济政策
影响
①使苏俄工农业生产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改 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②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 有益探索。
1924年1月22日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
⑴.时间:1922年
⑵.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新经济政策
背景
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地属于我们,面 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 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参加者占领要塞,提 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 口号。
思考: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列宁在政治、经济领域 分别采取了哪些政策,在社会主义这条新兴道路上, 做了哪些探索?
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
11防 相 只9922要武 似56谁器:年年中高,斯 起那国兴时没大 ,,我有谁林苏们 自就提联的 己可出开地 的以位 重蹂实始就 工躏现进会 业它国行和。,没家 社目”有工 会前自中业 主己国化 义的所军的 工处事设 业的工地想 化业位。 建,多现设少在
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1、目的:实现国家工业化
◘ 2、时间:1926
◘ 3、措施:①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
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②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一五计划——“技术决定一切” 二五计划——“干部决定一切”
4、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
沙皇时代
俄法 12英.1% 德 15.3% 其2他5.2国% 家 美 38.2%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 土上飘扬,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区,反革命破坏活动也十分 猖獗,8月30日,同一天乌里茨基和列宁先后遭到袭击,列宁 身受重伤……”
“国内战争致使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粮食、燃料和 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 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评价:①积极②弊端
课后活动
1、判断以下对课文的理解,请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 X。
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
X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
()
√ 1936年苏联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加速了农业化的发展 D.形成了过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B
6、右边是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l921~ 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法令》的颁布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D.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 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 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 行斗争。1928开始,苏联开 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 建设。
斯大林的愿望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
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
人打到。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的选择
B
产苏 值联 的工 变业 化总
1937年
法 英 德 11.6% 苏 其1他7.8%国家 美 41.9%
两个五年计划19完13 成19之28 后,193苏2 联由落1937后的农业国 变成强工业大总产的值 工世5业界 国世5,界 工世3界业总欧2洲产值世2界超过欧2洲德、英、
法,跃机器居制造欧业 洲4第一4位,2世界1第二2 位。1 工业生产
三、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 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 决粮食问题。
2.实施时间:
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 体化运动。
3.措施:
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从多方面支持 集体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 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苏联国徽
苏联国旗
苏联国歌 《牢不可破的联盟》
俄罗斯联邦
1111999俄92爱2422罗905年沙年年年斯苏尼加加加联联亚入入邦入成的的的立有有有 哈萨克
外拉高乌脱加兹维索别亚联克邦 乌立塔克陶土吉兰宛库克曼 白吉摩俄尔尔罗吉多斯斯瓦
1940年苏联 有15个加盟 共和国
不同时期的俄国的名称
◘ 沙俄( 古 —1917年) ◘ 苏俄(1917年—1922年) ◘ 苏联(1922年—1991年) ◘ 俄罗斯(1991年——今)
(2)消极: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 价。
四、苏联模式【斯大林】
3、评价
消极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 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启示(教训)
反映苏联经济建设的漫画
①政治上: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
②经济上: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遵循客观的
经济发展规律
③民生上: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四、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 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2.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评价:
(1)积极: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 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 声誉。
1924年1月21日下午6时50分,列宁因病在莫斯科与世 长辞,终年54岁。1月22日, 斯大林等全体俄共中央委 员前往哥尔克村致哀。23日下午,列宁灵柩移往莫斯科 ,由苏联党和国家举行追悼仪式。四天之内先后有数百 万各界人士冒着严寒、日以继夜地向列宁遗体告别。
列宁的逝世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一个重大 损失。
思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
新经济政策
背景
①军事上 :协约国发动了 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也掀 起叛乱。 ②经济上: 粮食严重缺乏, 全国饥荒,经济极端困难。
新经济政策
思考:针对国内形势,列宁采取了什么措施?
“余粮征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是战争 时期的非常措施,它的 实施为苏维埃政权赢得 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物 质保障。
√
1.1928年后,苏联为实现工业化重点发展的是( )
A.农业
B.重工业C.轻工业Fra bibliotekD.商业B
2.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是在( )
A.十月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苏联成立后
D D.两个五年计划后
3.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通过
B.农业集体化方针的通过 C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