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硕:共同犯罪的个别成员,中途退出如何认定
部分共犯退出共犯关系可成立犯罪中止

共同犯罪和犯罪停止形态都是对基本犯罪构成的修正,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无疑成为二重修正,如何认定十分复杂,理论观点和实践做法都不尽一致。
先看一个案例:甲、乙为了实施抢劫,向丙借车以作逃跑用,丙同意并将车钥匙给甲。
抢劫前,丙害怕,经电话联系后索回车钥匙。
但甲假意答应的同时,背着丙偷配汽车钥匙,当晚与乙开着丙的车实施了抢劫。
事后,甲给丙报酬500元,丙拒收。
对此,传统观点认为,在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互相补充、互相作用,进而组成共同犯罪行为的有机整体,根据“部分行为整体负责”原则,如果行为人的中止行为未能防止整体犯罪结果产生,就欠缺犯罪中止的有效性要件,仍负既遂的责任。
行为人作出的中止努力,可在量刑时酌情考虑。
笔者认为,由于部分共犯放弃了自己的犯罪,通过必要努力有效退出共犯关系时,就消除了先前行为对其他共犯藉此完成犯罪的原因力,虽在其他共犯继续犯罪的决意下出现了犯罪结果,仍可成立犯罪中止。
主要理由:首先,部分共犯有效退出时,已经通过必要努力切断了原先的“加功”行为与最终危害结果之间的物理或心理的因果性,其先前的共犯行为对事后他犯继续完成犯罪不产生作用力,危害结果完全是其他共犯行为作用的产物。
退出共犯关系不应以实际阻止其他共犯继续实施犯罪,或有效防止危害结果为要件。
如果赋予退出人退出共犯关系后仍承担这一阻止义务,显然过于严苛。
其次,退出犯成立犯罪中止,有利于贯彻落实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退出犯停止了自己的犯罪行为,且通过努力,消除了先前行为对共同犯罪的继续作用力,其主观恶性明显小于其他继续完成犯罪的既遂犯,也小于因意志以外原因未能得逞者。
因果关系是刑事责任的基础,退出犯切断了与其他共犯继续完成犯罪上的联系,如果要求其一样承担既遂的责任,显属加重责任。
第三,从犯罪中止的性质看,主要有“危害减少说”和“责任减少说”两种观点,前者强调中止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后者侧重对中止者人身危险性的考量。
否定说实际是单以“危害减少”而论犯罪中止的体现。
【知识点集】共同犯罪与犯罪的停止形态

【知识点集】共同犯罪与犯罪的停止形态共同犯罪与犯罪预备、未遂1. 在共同实行犯罪的场合,其中一人使犯罪既遂的,共同犯罪整体既遂,全体共犯人承担既遂的罪责。
对其他共犯人不需要考虑未完成罪的问题,只是考虑作用大小区分主犯、从犯。
如果整个共同犯罪归于未遂的,全体共同犯罪人也都成立犯罪未遂。
如果全体共犯人一致中止犯罪的,自然所有共同犯罪人都成立犯罪中止。
2. 在复杂共同犯罪的场合,即除实行犯以外,还存在着教唆犯或者帮助犯。
通常整个共同犯罪的进程“从属于实行犯”的进程。
具体而言:(1)如果实行犯实行犯罪既遂的,教唆犯或者帮助犯也就按既遂犯处理。
(2)如果实行犯实行犯罪未遂的,教唆犯或者帮助犯也是未遂犯,适用《刑法》第23条未遂犯的规定处罚。
(3)在犯罪预备的场合,因为还没有着手实行犯罪,实行犯实际上还没有出现。
如果打算实行犯罪的人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着手的,属于预备犯,其帮助犯也属于预备犯。
其教唆犯应当按照教唆本身未遂的情况,即《刑法》第29条规定的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情况,承担罪责,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在共同犯罪中,要成立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 必须具备有效性。
共同犯罪中的部分共犯人退出或放弃犯罪的,可以成立中止。
但除必须具备犯罪中止的一般要件外,还必须具备“有效性”,即有效地阻止共同犯罪结果发生或者有效地消除自己先前参与行为对共同犯罪的作用。
2. 中止的效力仅及于本人,不及于其他共犯人。
部分共同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且具备有效性的,单独成立犯罪中止,但是其中止的效力不及于其他共同犯罪人。
3. 缺乏有效性不能单独成立中止。
在共同犯罪中,共同犯罪人消极退出犯罪或自动放弃犯罪、阻止共同犯罪结果未奏效的,不能单独成立犯罪中止。
真题演练1. 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但次日甲因腹泻未能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死丙。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 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B. 甲与乙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C. 甲承担故意杀人预备的刑事责任,乙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D. 甲与乙均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参考答案】AD【答案解析】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形态的认定《刑法》第25条第1款:“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

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作者:傅海波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5年第02期摘要:对于共犯的全部中止,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没有争议。
部分中止是指在共犯中有的共犯符合中止犯的条件,有的不符合中止犯的条件。
但是,对于部分共犯中止的认定标准,我国刑法理论界尚存在争议。
关键词:共同犯罪;犯罪中止;认定共犯的中止可以分为全部中止和部分中止。
全部中止包括二种情况,意识在共同犯罪的过程中,所有的共犯一致自动地放弃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自然同单独犯一样,各个共犯都成立犯罪中止;二是只有部分共犯在共同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并且成功地劝说其他共犯放弃犯罪,以致共同停止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对于共犯的全部中止,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没有争议。
部分中止是在再共犯中有的共犯符合中止犯的条件,有的不符合中止犯的条件。
但是,对于部分共犯中止的认定标准,我国刑法理论界尚存在争议。
笔者认为,认定能否成立“共犯中止”,同样应当从犯罪中止的构成特征,即时空性、自动性、彻底性、有效性四个方面来认定。
共犯中止与单独犯的中止构成条件在时空性、自动性、彻底性特征的认定上并无太大出入,不同之处在于“有效性”特征的理解上。
如何认定共犯中止的有效性特征显然是界定共犯中止是否成立的关键。
在单独犯的场合,只要行为人能有效地防止本人行为可能造成的犯罪结果发生,就具备有效性。
在共同犯罪中部分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部分犯罪人执意要把犯罪进行到底,部分自动放弃犯罪的人具备何种条件才能具有“有效性”?对此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主观说、客观说和共同正犯关系的脱离(折中说)三种不同学说。
客观说偏重于结果无价值;主观说强调主观方面;共同正犯关系的脱离(折中说)是以客观说为基础的主观说。
”具体又有五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既然共同犯罪行为具有整体性特征,那么,其犯罪中止的有效性也只能以整个共同犯罪是否最后达到完成状态来确定,个别共犯意图中止犯罪,必须在停止自己犯罪的同时,迫使其他共犯停止实施共同犯罪行为,或有效地防止共同犯罪结果发生,倘若没有产生这种效果,共同犯罪终已完成时,个别共犯的犯罪中止就不能成立。
如何在共同犯罪中认定犯罪中止

如何在共同犯罪中认定犯罪中止摘要:如何在共同犯罪中认定犯罪中止?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如何处理?枣庄刑事律师在线咨询?欢迎阅读: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那么如果在共同犯罪中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吗?下面的内容是关于怎样在共同犯罪中认定犯罪中止、欢迎阅读:如果遇到刑事辩护相关法律问题,可以到法律直通车找枣庄刑事律师在线咨询。
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如何处理?共犯中止是指在共同犯罪中,部分犯罪人自动中止犯罪的行为。
应当视情况区别对待:(一)在简单共同犯罪中,共犯都是实行犯,共犯中有一人决定中止后,然后极力劝说其他人放弃犯罪,如果其他人接受了劝告,放弃本来可以继续下去的犯罪,全案都是犯罪中止;但是,如果一人中止后,其他共犯不愿意中止,但中止者采取了有效措施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中止者成立犯罪中止,其他不成立;如果一人中止,虽然阻止或者他人但未能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由于不具备有效性特征,所以不能做为中止犯认定,只能在量刑时酌轻。
不过有一种情况,如果中止者采取了一定措施,有效地中断自己先前行为与犯罪的联系(消除“原因力”),即使后来发生危害结果,仍然可以认定为中止。
(二)在复杂共同犯罪中,实行犯中止犯罪,教唆犯应认定为未遂的教唆;帮助犯有一定的从属性,实行犯中止犯罪,帮助犯不知道,对其应按照犯罪预备认定,反过来,教唆犯、帮助犯要中止犯罪,对教唆犯来讲,必须阻止实行犯实施犯罪,使实行犯打消犯罪的念头,才构成中止,而帮助犯应采取有效措施,抵销自己的帮助行为对共同犯罪所起的作用。
(三)中止犯如果向有关机关报告,司法机关采取了有效措施制止了犯罪,应认定为中止。
综合以上问题,可以看出,犯罪中止理解和认定的难度,随着刑法学理解研究的深入以及司法实践的总结完善,相信对犯罪中止的模糊认识最终会消除。
以上就是【如何在共同犯罪中认定犯罪中止】的相关法律知识,如果心存疑惑,对诉讼局面的分析不够清楚,小编建议咨询刑事辩护律师,他们都精通专业的法律知识,拥有丰富的办案经验,能为你排忧解难。
共同犯罪的脱离

共同犯罪的脱离摘要:在我国的法律实务和司法实践中,我们会常常会碰到共同犯罪中部分犯罪人中途落跑、退出或者窝里反的情况,而有些法律工作者会适用共犯中止的理论和规定来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而我国现行法律对于共同犯罪的中止没有做出明文规定,如果共同犯罪中一部分人为了中止犯罪做出了中止行为,但并没有使整个共同犯罪行为中止时,是否可以使用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且在刑法中中止犯的成立标准比较严格,能否找到一种更好、更公平的方式使参与共同犯罪的人罪责刑相适应、各得其所?关键词:共同犯罪共犯脱离1.共同犯罪脱离的概念本文对于脱离的概念,认为是共同犯罪中一部分人,心生悔悟,而切断共同犯罪的关系。
共同犯罪有全体犯罪人中止犯罪的情形,那么共同犯罪是否也有全体犯罪人脱离的情况存在?从笔者的定义看,似乎没有全体共同犯罪者心生悔悟,而切断共同犯罪关系的情况,因为被脱离的关系实际上已经不存在。
这种对共同犯罪关系全体切断的情形在语意上多少有些让人感到矛盾。
但是吧共同犯罪关系定位为抽象的主体,全体共同犯罪者同时瓦解此主体,就从时间的主体来看,此时此刻共同犯罪脱离了前一刻存在的共犯关系,这种方式是对共犯脱离的另一种解释。
[1]2.共同犯罪的部分脱离共同犯罪脱离的要件,因所主张共同犯罪的本质理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采纳共同意思主体说作为依据的人认为,在共同意思主体消灭时,可以构成共同犯罪脱离的要件;主张机能的行为支配说的人认为,在我想支配根据的合意消灭时,成立共同犯罪的脱离;而依据因果共犯论的人认为,在切断心理、物理的因果关系时,是各个共同犯罪者的脱离的条件。
并且共同犯罪的成立是以意思联络及行为分担作为要件,共同犯罪想要脱离共同犯罪关系是以,放弃共同实行行为意思和共同实行事实作为必要条件。
[2]3.判断标准关于共同犯罪的中止对于共犯脱离者在其脱离后所发生的结果或其他共犯的行为是否需要负责?这个问题判断的标准和根据其实是共同犯罪行为和结果以及其他共犯实行着手的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的问题。
共犯脱离的认定

本文案例启示:共同犯罪中部分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应按共犯脱离理论对其以犯罪中止论处。
在共同犯罪既遂前的任何阶段都应允许部分共同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只要其表示并从心理、物理上隔断、撤回共同犯罪关联的加功行为,即使未能有效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也不必承担共同犯罪既遂的刑事责任。
一、问题的提出本案审查起诉中,对刘某犯抢劫罪并无争议,但属于何种犯罪形态却存在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刘某明知张某等人预谋实施抢劫,但仍为其提供抢劫所用作案工具,虽然刘某因惧怕而退出犯罪并规劝张某不要参与,但张某等人仍最终实施了抢劫。
根据我国刑法“一人着手,全体着手;一人既遂,全体既遂”的共同犯罪罚则,刘某的行为应构成抢劫既遂,但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较小,系从犯,可从轻、减轻处罚。
另一种意见认为,张某、李某、付某共谋实施抢劫犯罪,刘某为犯罪提供作案工具,由于此阶段未着手实施犯罪,应属于犯罪预备。
此时刘某主动放弃犯罪,应单独认定其为犯罪预备阶段的中止,故刘某的行为应构成抢劫中止。
二、共同犯罪的法理释义分析以上两种观点,实际上反映了是否恪守通说追求刑罚形式正义,还是遵循罪刑相适应的共犯脱离理论强调刑罚实质正义的价值合理性之争。
按照前一种观点,对刘某以抢劫共犯既遂论处,符合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主流观点,但从情理而言,刘某仅在犯罪预备阶段提供了头套,其本人未参与任何其它犯罪活动,且在着手实施前自动放弃犯罪,并试图规劝他人放弃犯罪,因受胁迫未能阻止犯罪的发生。
在本案造成一人死亡和价值20万元金饰被抢的情况下,根据《刑法》第263条之规定,刘某被认定为从犯仍可能被判十年左右的有期徒刑,这一刑罚结果明显与其行为不存在合理比例性,违反了罪刑相适应原则,也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相悖。
而后一种观点,更多体现了刑罚的谦抑性,在促使刑罚节俭的同时突出了刑罚功利的价值取向,符合刑法的实质正义观。
有学者指出“在具体案件适用时,认定是否应该成立共犯,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应当根据实质的解释,进行出罪,其根据则是实质的危害性之大小”。
《论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7900字》

论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目录1 共同犯罪中止的概说 (2)1.1共同犯罪的概念类型 (2)1.1.1 共同犯罪中止的概念 (2)1.1.2 共同犯罪中止的类型 (2)1.2 共同犯罪中止的特点 (3)1.2.1 共同犯罪的特点 (3)1.2.2 犯罪中止的特点 (3)1.2.3 共同犯罪中止是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的交织 (3)2 共同犯罪中止的理论及评析 (3)2.1 欧陆法系国家共同犯罪中止的理论及评析 (3)2.1.1 客观主义理论及评析 (3)2.1.2 主观主义理论及评析 (3)2.1.3 折中主义理论及评析 (4)2.2 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的理论及评析 (4)2.1.1 整体中止论及评析 (4)2.1.2 个别中止论及评析 (4)2.1.3 因果关系说及评析 (4)2.1.4 行为解体论及评析 (5)2.1.5 非主犯能力范围论及评析 (5)2.1.6 原因力论及评析 (5)2.3 共犯脱离说 (5)3 共同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及认定 (6)3.1 共同犯罪中止成立的条件 (6)3.1.1 共同犯罪中止成立的一般条件 (6)3.1.2 共同犯罪中止成立的具体条件 (6)3.2 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 (7)3.2.1 共同犯罪中止的分类认定 (7)3.2.2 共同犯罪中止特殊情形 (8)4 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的立法完善 (10)4.1 立法完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0)4.2 立法完善的建议 (10)参考文献 (11)1 共同犯罪中止的概说1.1共同犯罪的概念类型1.1.1 共同犯罪中止的概念我国《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一定义揭示了共同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三个要件:首先,主体要件:必须是二人以上,且必须是两个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单位;其次,主观要件:故意,即犯罪主体之间必须有意思联络。
明确排出了共同过失犯罪;最后,客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所谓的犯罪中止,在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中明确的对其下了定义: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犯罪中止。
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

共同犯罪的犯罪中⽌2005年3⽉23⽇晚,段某伙同曾某、陈某、袁某持⼑前去寻找以前结怨的邱某报复末成。
次⽇,邱某托⼈打来电话约定双⽅在县城⼀店内和解。
当晚7时许,段某、陈某、曾某、袁某四⼈各带⼀把西⽠⼑前往。
在快到店门⼝时,邱某刚好从店⾥出来,段某见状⾛开到⼀边,陈某、曾某、袁某三⼈则持⼑上前追砍邱某,邱当即被砍倒,后经送医院抢救⽆效死亡。
[分歧]如何认定本案段某⾃动退出共同犯罪的性质问题?法院办案⼈员在处理时产⽣两种分歧意见:⼀种观点认为段某的⾏为构成犯罪中⽌,理由是:⼀、段某主观上具有中⽌犯罪的决意。
即⾏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
⼆、段某在客观上并末实施犯罪⾏为。
段某虽然和同案犯⼀起去了作案现场,但并末动⼿。
案件⼀死⼀伤的后果系同案犯所为,与段某⽆关。
另⼀种观点则认为,段某的⾏为已构成犯罪既遂。
段某携⼑与同案犯⼀起前往现场,作案意图明显。
虽然⼀死⼀伤的损害结果不是段某亲⼿所为,但在共同犯罪中仅有个⼈中⽌犯罪⾏为,⽽末采取有效措施制⽌其他⼈的犯罪⾏为,致使损害后果发⽣的,仍属于犯罪既遂。
[评析]笔者赞成第⼆种意见,段某的⾏为属犯罪既遂。
我国刑法第⼆⼗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动放弃犯罪或者⾃动有效防⽌犯罪结果发⽣的,是犯罪中⽌”。
因此,构成犯罪中⽌应符合“三性”特征:即主动性、适时性和有效性。
主动性是指⾏为⼈中⽌犯罪的⾏为是其主观意志的体现,不是在外⼒的强迫下所为,即使客观上存在可以继续作案的情形也未实施;适时性是指中⽌⾏为发⽣在案件发⽣过程中,如果犯罪已经完成,犯罪结果已经发⽣,才停⽌犯罪⾏为的实施,就不能构成犯罪中⽌;有效性是指⾏为⼈仅消极地停⽌犯罪⾏为还不够,还必须有效地防⽌犯罪结果的发⽣才能构成犯罪中⽌,犯罪结果已经发⽣的也就不存在犯罪的中⽌问题。
在审判实践中,单个犯罪⾏为的犯罪中⽌问题较容易认定,共同犯罪则较复杂,有别于单独犯罪。
如何认定不同种类共同犯罪的中止犯

(一)实行犯中止的认定实行犯,是在共同犯罪中自己直接实行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或者利用他人作为工具实行犯罪行为的人。
在只有单个实行犯的场合,该实行犯的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欲成为中止犯须自动放弃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在有数个实行犯的场合,全体实行犯达成一致的意见,一致的仅停止了共同犯罪行为的实施,或者停止了共同犯罪行为的实施并阻止了共同犯罪的完成或停止了共同犯罪行为的实施并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的,全体实行犯成立共同犯;部分实行犯仅停止了自己的犯罪行为,或者停止了自己的犯罪行为并采取措施防止了共同犯罪行为的继续实施,或者停止了自己的犯罪行为并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的,成立中止犯。
此外,对于那些虽然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消除自己行为的原因力的影响,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仍然未能够防止犯罪的完成或者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实行犯,也可以犯罪中止论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共同实施强奸、脱逃等与犯罪人人身有密切联系的犯罪行为的场合,部分共同犯罪人共同犯罪人想要中止犯罪,只要放弃本人的犯罪行为即可。
(二)教唆犯中止的认定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即用劝说、授意、怂恿、利诱、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无犯罪意图,或者虽有犯罪意图但不坚定的人,使其接受自己的犯罪意图,坚定犯罪的决心,以达到犯罪的目的。
理论上对教唆犯成立中止犯的时间要件存在争议。
笔者认为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教唆犯具有两重性,即独立性与从属性的统一。
教唆犯的犯罪意图只有依赖于被教唆者的实行才能达到,体现了教唆犯的从属性;当被教唆者没有犯被教唆之罪时,教唆行为本身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教唆犯要独立对自己的教唆行为负刑事责任,体现了教唆犯的相对独立性。
从这个特征出发研究教唆犯的中止,只要在实行犯的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发生之前,均可存在教唆犯的中止。
具体而言,根据实行犯的行为过程和教唆行为的不同阶段,教唆犯的中止有以下几种情况:1、教唆犯在其教唆的预备阶段,其只需消极地放弃教唆的故意即可成立中止犯;2、教唆犯己开始实施教唆行为,但教唆行为尚未实行终了之前,被教唆者还未产生犯意,因而无从实施被教唆之罪,在此情况下,教唆犯只需自动停止教唆即可成立中止犯;3、当教唆行为己实施终了,但被教唆者尚未开始实施被教唆之罪时,教唆犯须设法消除被教唆者的犯罪意图,如果犯罪意图无法消除则必须采取积极措施阻止被教唆者着手实施犯罪,才可成立中止犯;4、当被教唆者己经着手实施被教唆之罪,但行为尚未实行终了,或虽行为实行终了,但犯罪结果尚未发生,教唆犯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有效阻止被教唆者继续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发生,才可成立犯罪中止犯。
共同犯罪中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如何认定

共同犯罪中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如何认定(一)裁判规则1. 部分正犯自动停止犯罪,并阻止其他正犯实施犯罪或者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属于中止犯;其他没有自动中止意图与行为的正犯、帮助犯就是未遂犯。
2. 共同正犯中,部分正犯中止自己的行为,但未阻止其他正犯实施犯罪,由其他共犯的行为直接导致结果发生时,不成立中止犯,而属于既遂犯。
3. 教唆犯、帮助犯欲成立中止犯,除了自动中止自己的教唆、帮助行为之外,还需要有效阻止正犯行为与结果的发生。
在多层次雇佣关系中,如果教唆犯对被教唆人再教唆情况知情的,还必须确保被教唆人能及时有效地通知、说服、制止他人实施犯罪并产生犯罪结果。
(二)规则适用【指导案例】王元帅、邵文喜抢劫、故意杀人案——共同正犯中犯罪中止与未遂的认定2002年6月6日,被告人王元帅主谋并纠集被告人邵文喜预谋实施抢劫。
当日10时许,二人携带事先准备好的橡胶锤、绳子等作案工具,在北京市密云县鼓楼南大街骗租杨某某(女,29岁)驾驶的松花江牌小型客车。
当车行至北京市怀柔区大水峪村路段时,经王元帅示意,邵文喜用橡胶锤猛击杨某某头部数下,王元帅用手猛掐杨的颈部,致杨昏迷。
二人抢得杨某某驾驶的汽车及手机等物品。
王元帅与邵文喜见杨某某昏迷不醒,遂谋划用挖坑掩埋的方法将杨某某杀死灭口。
杨某某佯装昏迷,趁王元帅寻找作案工具,不在现场之机,哀求邵文喜放其逃走。
邵文喜同意掩埋杨时挖浅坑、少埋土,并告知掩埋时将杨某某的脸朝下。
王元帅返回后,邵文喜未将杨某某已清醒的情况告诉王。
当日23时许,二人将杨某某运至北京市密云县金叵罗村朱家峪南山的土水渠处。
邵文喜挖了一个浅坑,并向王元帅称其一人埋即可,便按与杨某某的事先约定将杨掩埋。
王元帅、邵文喜离开后,杨某某爬出土坑获救。
从本案的案情发展来看,王元帅与邵文喜在共同抢劫后又预谋杀人灭口,但在共同实施杀人行为过程中,因被害人的哀求,邵文喜的主观心态发生了变化,打消了原有的杀人灭口的犯罪意图。
共同犯罪中从犯的认定是什么

一、共同犯罪中从犯的认定是什么1、在事前共谋的共同犯罪中,首先提出犯意者通常为主犯,随声附和、表示赞同者通常为从犯。
但这个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仅仅在犯罪共谋阶段随声附和,而在具体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亦属于主犯,而不构成从犯。
2、在事前共谋的共同犯罪中,策划、指挥犯罪活动者通常为主犯,被动接受任务、服从指挥者通常为从犯。
3、从参加共同犯罪的频率来看,多次参加共同犯罪者或者参加全部共同犯罪活动者通常为主犯,而首次参加共同犯罪或者参加次数少于其他犯罪分子的,以及仅参加了部分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通常为从犯。
4、从参加共同犯罪的强度来看,主犯的实行行为通常强度较大、手段残忍、技巧熟练,而从犯的实行行为强度通常较小,或者技巧不够熟练。
5、从对犯罪结果的作用来看,主犯由于行为强度大或者技巧热练,通常对犯罪结果的作用较大,是造成犯罪结果的主要原因;而从犯由于初次作案、行为强度小,或者技巧不熟练,通常对造成犯罪结果只起很小的作用,甚至根本未起任何作用。
二、共同犯罪主观条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要求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决意参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注意该共同犯意只要求在刑法规定的范围内相同,并不要求犯罪故意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必须完全相同,如一方是直接故意,另一方是间接故意,只要双方有共同的犯罪行为也可成立共犯。
二人以上通过共同的犯罪故意,使各人的行为形成一个共同的有机整体,而因共犯比单独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
共同犯罪故意和单独犯罪故意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
单独犯罪故意,只是对本人行为的性质的认识以及对本人行为可能造成的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希望或放任。
而在共同犯罪故意中,还包括对其他共同犯罪人行为的认识以及对共同造成的危害结果抱着希望或放任的态度,并且以此表明共同犯罪人之间在主观上具有一定犯意联系,这种犯意联系将各共同犯罪人的思想沟通,成为共同犯罪的重要内容。
共同犯罪从犯怎么处罚 共同犯罪中从犯的认定

共同犯罪从犯怎么处罚共同犯罪中从犯的认定摘要:共同犯罪从犯怎么处罚?共同犯罪中从犯的认定、免费在线律师咨询,欢迎阅读:目前关共同犯罪的问题涉及到的法律知识,法律直通车小编总结如下:如果遇到刑事辩护相关法律问题,可以到法律直通车找我们的专业刑事律师在线咨询法律问题。
共同犯罪中从犯的认定从犯是相对于主犯而言的。
认定从犯,要从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实际参加的程度、具体罪行的大小、对危害结果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去具体分析判断,看其在共同犯罪中是否起次要的作用或者辅助作用。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通常是指直接参加了实施犯罪行为,但在共同犯罪活动中起次要作用;在犯罪集团中,听命于首要分子,参与了某些犯罪活动,或者在一般啊共同犯罪中,参与实施了一部分犯罪活动,但不起主要作用的,一般属于从犯,例如参与盗窃时望风放哨。
一般来说,次要的实行犯罪行较轻、情节不严重,没有直接造成严重后果。
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一般是指为共同犯罪行为事先提供方便、创造有利条件、排除障碍等。
例如,提供犯罪工具。
共同犯罪从犯怎么处罚我国刑法第27条第2款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之所以如此规定,是因为从犯与主犯相比,无论是主观恶性还是客观危害,都要轻一些。
因此,我国刑法规定的从犯的处罚原则具有科学根据。
刑法第27条第2款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从犯的刑事责任是同主犯应负的刑事责任相比较而言,比主犯应受到的刑罚处罚要轻。
但也不是说,所有的从犯实际受到的处罚一定比主犯轻。
因为主犯可能具有从轻或者减轻甚至免除处罚的情节(例如自首),当从犯没有这样的情节时,当然不应随主犯的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而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还有相关问题,请到法律直通车进行免费在线律师咨询。
会有专业律师为您解答或者电话咨询.中国法律门户网站——法律直通车。
/2015/gongtongfanzui_0316/17221.htm l。
论共同犯罪中部分共犯中止的认定

收稿 日期 :00— 9— 0 21 0 2
作者简介 :罗颖娴 (9 8一) 女 , 18 , 湖南邵 阳人 , 北京大学法学院2 1 0 0级硕 士研 究生 , 究方向 : 研 刑法学。
Ke od : r iao ;on f ne pr o eo edr yw rst mnt n jit e c ; a fh f n e e i o t t
一
、
Hale Waihona Puke 关 于 中止 的立 法 概 况
犯罪 中止属于犯 罪未 完成形 态 的一种 , 犯罪 中止 的成立需 要 具备 以下 三个 条件 :、 间条件 : 1时 犯罪 中止 必须发生 在犯罪 过程 中 ;、 2 主观条 件 : 罪 中止必 须是犯 罪分子 自认 为有 可能将犯 罪进行 到底 的情 犯 况下 , 出于本人 意愿 而 自动 地 中止 了犯 罪 ;、 3 客观条 件 : 犯罪 完成 前 自动放 弃犯 罪 或者 有效 地 防止犯 在 罪结果 的发生 。 J ’ 国刑法第 2 ¨( 我 4条第 1 款规 定 :在犯 罪过 程 中, “ 自动 放弃 犯 罪 或 自动有 效地 防止
・
3 ・ 7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 1 0 0年第 5期
只有一部 分共犯 中止犯罪 , 么只有 在其阻 止 了共 同犯 罪结果 的发生 的情况 下才 能构成 中止 ; 那 但在简单 共 同犯罪 为亲手犯 即强奸 罪 、 逃罪 等只能 由犯罪人 亲 自实行 的犯罪 中 , 脱 部分 犯罪人 只要 有 中止 的意 图
采取积极 措施 防止犯罪 结果 的发生 。然 而 , 中止问题 到 了共 同犯罪这 块领 域 , 变得扑 朔迷离起来 。若 就 共 同犯罪 的所有犯 罪人 都 自动放弃 犯罪或 自动有 效地 防止犯罪 结果 发生 的 , 自是构成 犯罪 中止无 疑 。 那 但若是 只有部分共 犯 中止 犯 罪 , 么如何 才能算是 犯罪 中止 , 那 这个 问题 就有 了 巨大的争议 。由于共 同犯
中途参与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中从犯的认定

中途参与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中从犯的认定中途参与共同犯罪中从犯的认定,是刑事审判中的重要问题。
在共同犯罪中,从犯与主犯和共犯一样,各自承担不同程度的刑事责任。
那么,中途参与共同犯罪中从犯怎样认定呢?一、中途参与共同犯罪概念中途参与共同犯罪是指,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初,某个人没有参加犯罪,但随后在犯罪过程中插手其中,与其他原本就涉案的人员一同实施犯罪行为。
二、中途参与从犯的认定标准刑事责任分为从犯责任和主犯责任。
中途参与共同犯罪的人员,如果其在犯罪行为实施时再次加入行为,形成了共同犯罪关系,则其可以被认定为共同犯罪中的从犯。
中途参与共同犯罪中,从犯责任的认定需具备以下条件:1.意识上参与了犯罪行为。
从犯需要对犯罪的实施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并参与其中,才能被认定为从犯。
2.实际上参与了犯罪行为。
从犯需要直接参与到犯罪行为中,而非仅仅扮演一种观望、协同或者静态配合的角色。
3.共同犯罪精神上的共识。
从犯需要与主犯或者共犯形成某种形式的默契,相互协助完成犯罪行为,存在共同主观意图。
4.共同犯罪关系的存在。
从犯需要在犯罪行为实施的同时,与原先涉案的人员形成共同犯罪关系。
三、从犯的刑罚量刑对于中途参与共同犯罪中的从犯,其承担的刑事责任相对更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从犯所承担的刑罚应当根据其参与的程度进行量刑,一般可以减轻其主犯或者共犯所面临的刑罚。
具体而言,从犯其刑罚应当参考以下几点:1.基于其参与程度量化刑罚。
从犯的罪责应当基于其具体参与程度量化,越是参与深刻的从犯则承担的刑事责任越重,反之则越轻。
2.考虑其犯罪本身的社会危害程度。
从犯所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应当作为其刑罚的参考依据。
3.主动配合社会调查。
如果从犯能够在犯罪调查和审判中积极配合,提供有力的证据,应当给予一定的刑事减轻优惠。
四、结语总之,在中途参与共同犯罪中,从犯的认定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
在具体判案时,应当根据从犯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危害程度,进行量刑,并给予必要的刑事减轻优惠。
论共犯退出的判断基准

论共犯退出的判断基准随着刑事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共犯退出的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判处共犯时,如何判断共犯是否已经退出犯罪行为,成为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案例出发,探讨关于论共犯退出的判断基准。
案例一张某、李某和王某三人合谋在某银行抢劫,行动前已分配好各自的任务。
但在抢劫过程中,由于张某害怕警方的到来而提前逃跑,李某和王某则被警方抓获。
在审理中,法院认为张某在实施抢劫计划时提前退出团伙,对他的指控不予成立,只对李某和王某进行定罪。
案例二小明、小华和小李三人一同销售假冒品牌化妆品,他们在网络平台上传照片及价格,收到顾客订单后,小明作为组织者将化妆品邮寄给顾客,然后将拆下来的快递单号和货款分给小华和小李。
在销售过程中,小华和小李因为生意低迷,相继退群退出。
小明因为没有了合伙人而身心疲惫,最终向警方投案自首。
在审理中,法院认为小明已经构成了组织销售假冒品牌化妆品罪,但因为小华和小李两人已经退群,不再构成共犯,故对他们的指控不予成立。
案例三小张和小王二人合谋盗窃一家商场的高科技数码产品,小张作为主谋,在盗窃前负责收集照明、监控等资料,小王则在场外负责看守警方行动。
在盗窃过程中,小张发现被网店销售的数码产品价格比商场便宜,便提议将这些产品拿去网店销售,得到小王的支持。
在审理中,法院认为小张和小王因为在盗窃后将物品出售而已经构成犯罪,不存在退出犯罪的情况,故两人被判刑。
综上所述,判断共犯是否退出犯罪行为的基准主要取决于是否共同实施了犯罪行为并是否参与了犯罪组织的其他活动,是否有实质性的行为表现退出了犯罪行为,以及强制性共犯是否对主体作出积极的反向行为,才有可能被认定为退出共犯。
在判定 withdrawn co-criminal 问题时,还需考虑退群的成因、时间、方式等,采取全面分析和量刑上的柔性判定。
(注:本文案例纯属虚构)此外,法律对于共犯退出问题的规定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共同谋划抢劫但在实施之前退出的行为如何定性

共同谋划抢劫但在实施之前退出的行为如何定性近年来,抢劫犯罪频繁发生,由此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然而,在一些案例中,有些人虽然开始谋划抢劫,但在实施之前选择退出。
这类行为被称为共同谋划抢劫但在实施之前退出行为。
那么,这类行为应该如何定性呢?共同谋划抢劫但在实施之前退出行为的定性可以从法律和道德两个角度来考虑。
首先,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类行为应该被定性为未遂犯罪。
因为抢劫是一种犯罪行为,如果多人共同谋划抢劫,即便其中有人选择退出,其仍然构成共同犯罪,并且都应该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就算已付出了一定的行动代价,但实际上从法学上来说只有在实施成功之前退出的行为才能被认定为未遂犯罪,因此相对于未遂犯罪而言,共同谋划抢劫但在实施之前退出行为的刑事责任也相对较轻。
其次,从道德的角度来看,既然已经开始了这样恶劣的行为,就应该为其道德负责,即便在最后退出了,也需要承认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并为其负责。
这里,需要强调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应该认清抢劫所带给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从而认识到自己犯错并为此负责任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强调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再犯罪之前要三思而后行,也就不能为所欲为。
综上所述,共同谋划抢劫但在实施之前退出的行为应该被定性为未遂犯罪。
即便只是在谋划中进行退出,其已经让人感受到这种行为的危害性。
此外,如果一个人参与深度谋划后退出,仍然需要为自己承担这种行为的道德责任,应该认真思考并补偿社会对此造成的损失。
为了教育和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相信社会在这方面会有更多的引导和社会制度完善。
一般情况下,抢劫是彻底的犯罪行为,会对受害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其残忍的伤害。
而一些人开始策划抢劫,但在实施之前退出,其行为并不会对受害者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是他们的行为仍然构成了未遂犯罪。
未遂犯罪在刑事责任和道德责任上与完整犯罪不同。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权利保护受到高度重视。
这就对法律界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即个人犯罪应该以能够表达其犯罪行为和对社会的犯罪影响的方式进行定性。
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怎么认定

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怎么认定我们知道犯罪既遂,未遂这两种犯罪形态,犯罪中⽌是犯罪过程形态的⼀种表现,那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怎么认定?接下来店铺的⼩编为⼤家整理了⼀些关于这⽅⾯的知识,欢迎⼤家阅读!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怎么认定共同犯罪中⽌的成⽴必须具有下列条件。
1)应当具备及时性,共同犯罪的中⽌可以发⽣在犯罪预备阶段和犯罪实⾏阶段,也可以发⽣在犯罪⾏为已经实⾏终了犯罪结果尚未发⽣以前。
但是犯罪结果⼀旦繁盛,⽆论其结果是由全体共同犯罪⼈的⾏为造成的,还是由部分共同犯罪⼈的⾏为造成的,共同犯罪已经即遂,就不能存在犯罪中⽌。
这是时间的条件。
2)全体共同犯罪⼈在犯罪过程中,出于⾃⼰的意愿,停⽌可以进⾏下去的并能产⽣犯罪结果的的⾏为,可以成⽴犯罪中⽌。
部分共同犯罪⼈中⽌犯罪以后,对另⼀部分共同犯罪⼈进⾏劝说阻⽌,另⼀部分共同犯罪⼈接受了劝说,在能够继续进⾏犯罪的条件下,⾃动停⽌犯罪⾏为,全体共同犯罪⼈都可成⽴犯罪中⽌。
3)必须具备有效性。
必须⾃动停⽌犯罪⾏为,并且有效的防⽌和阻碍犯罪结果的发⽣。
这个有效性必须具备两个因素:(1)主观上,中⽌犯罪的共同犯罪⼈⾃动切断与其它共同犯罪⼈的共同故意的联系,并且将中⽌的意图以⾔⾏的⽅式告知其他的共同犯罪⼈。
(2)客观上,中⽌犯罪的共同犯罪⼈必须有效地切断⾃⼰的以前⾏为与共同犯罪整体⾏为的有机联系。
因此,如果共同犯罪⼈⾃动,消极的停⽌⾃⼰的犯罪⾏为并能切断⾃⼰先前⾏为与共同犯罪的联系,就具有了有效性。
如果共同犯罪⼈⾃动消极的停⽌了⾃⼰的犯罪⾏为,并不能切断⾃⼰先前⾏为与共同犯罪的联系,就必须采取积极的⾏为阻⽌其他共同犯罪⼈继续实施犯罪或者有效的防⽌危害结果的发⽣,才能具有有效性。
这样才能认定为犯罪中⽌。
但是如果共同犯罪⼈中⽌犯罪,未切断⾃⼰先前⾏为与共同犯罪的联系,以⾄共同犯罪继续进⾏或者产⽣犯罪结果的就不能认定为犯罪中⽌。
如果共同犯罪⼈中⽌犯罪,切断了⾃⼰在主观上客观上与共同犯罪整体的联系,使⾃⼰的先前⾏为丧失了引起犯罪结果的原因⼒量,虽然其他共同犯罪⼈仍将犯罪完成,但是中⽌犯罪的共同犯罪⼈先前⾏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已经不具有因果关系。
中途参与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中从犯的认定3篇

中途参与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中从犯的认定3篇共同犯罪分为一般共犯和特别共犯即犯罪集团两种。
以下是我共享的中途参加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中从犯的认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中途参加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中从犯的认定1一、共同犯罪中从犯的认定是怎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条第1款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协助作用的,是从犯。
”是指这种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中处于次要地位,只起帮助的作用。
在共同犯罪中,从犯是受主犯的指使、支配,只起帮助主犯完成犯罪的作用,而不起主要或确定作用。
所以,从犯既存在于犯罪集团和团伙犯罪之中,也存在于一般共同犯罪之中。
我国刑法对主犯的规定,是以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为主要标准,同时涵括了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状况,但在司法实践中更多的是从主客观的各方面去区分主从犯,比如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所处的地位、实际参加程度、对危害结果的缘由力的大小、对赃物的限制程度等。
二、主犯没抓到从犯怎么判1、区分主犯和从犯的状况下,一般要等主犯归案之后才能判刑,只有主犯逃跑一年以上没有方法抓获归案的,才能把现有的罪犯进行这审判和宣判。
2、《刑事诉讼法》其次百零二条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
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别状况还须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人民法院变更管辖的案件,从变更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
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三、共同犯罪主犯从犯量刑1、主犯的量刑依据犯罪行为所具有的事实状况应当归属的法定刑幅度,依照刑责相一样的原则确定主犯的刑种或刑期,不应从重惩罚。
2、从犯的量刑从犯应对与的全部犯罪担当刑事责任,但依据刑法第27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惩罚。
3、一案有多个主犯或者多个从犯的,主犯或从犯之间的量刑应当按所起作用大小、主观恶性深浅区分对待。
共同犯罪中各共犯人退赔责任承担方式的认定

共同犯罪中各共犯人退赔责任承担方式的认定【裁判要旨】共同犯罪中的各共犯人是按各自实际分得的违法所得数额承担按份退赔责任,还是按共同犯罪行为所获得的违法所得总额承担连带退赔责任,是理论及实务界长期争论的话题。
根据共犯理论及借鉴民事共同侵权承担连带责任的做法,各共犯人可按违法所得总额承担连带退赔责任。
因共同犯罪先后出现数份判决时,法律技术层面的操作可在不致影响连带退赔责任承担的同时要便于判决的执行。
共犯人承担连带退赔责任后,超出自己实际违法所得的部分可向其他共犯人追偿。
【案情】公诉机关: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陈某、沈某、戴某。
陈某、沈某、戴某伙同陶某、姚某等人(另处),为帮助李某骗取被害人陈某本的钱款,经共谋,于2014年5月8日至上海市东方公证处,由陶某冒名顶替李某的妻子“张某”、戴某另找二人冒名顶替李某的父母“李某明、李某萍”,同时李某提供伪造的结婚证、居民身份证等材料,骗取公证处出具了确认内容为“委托人李某明、李某萍、张某同意将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城西路的房产作为抵押物为李某向陈某本的借款提供担保”的公证书。
同日,在陈某、沈某、戴某等人的陪同下,李某与被害人陈某本签订了房地产抵押借款合同,骗取了人民币160万元(以下币种均同),并办理了房产抵押权登记。
事后,陈某、沈某、戴某及姚某等人从李某处共分得5万元。
案发前,被害人陈某本以利息为名收回26.4万元。
案发后,李某家属代为退赔20万元。
一审审理中,陈某归还陈某本1万元,沈某向法院退缴了1万元。
【审判】一审法院于2016年3月16日就原审被告人陈某、沈某、戴某犯合同诈骗罪一案作出刑事判决。
判决主文第四项载明:“被告人陈某、沈某、戴某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退赔人民币一百一十一万六千元,连同被告人沈某退缴的人民币一万元,发还被害人陈某本。
”原审被告人戴某不服,提出上诉。
二审法院经审理另查明,一审法院于2015年11月24日对李某、陶某犯合同诈骗罪一案作出刑事判决,判决主文第三项载明:“李某、陶某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退赔被害人陈某本人民币一百一十三万六千元”;该法院于2015年12月15日对姚某犯合同诈骗罪一案作出刑事判决,判决主文第二项载明:“姚某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退赔被害人陈某本人民币一百一十三万六千元。
犯罪组织者的犯罪中止如何认定

犯罪组织者的犯罪中⽌如何认定在实践中,我们很多⼈可能都会接触到有关犯罪组织者的犯罪中⽌如何认定这类的问题,但是因为我们对此不是很了解,所以很多的东西都不是很清楚。
由于在共同犯罪中,⾏为⼈成⽴犯罪中⽌,要承担的义务要⼤⼤⾼于单独犯罪的中⽌犯,因此,对于这个问题不能⼀概⽽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来分析。
在简单共同犯罪中,即各⼈都是实⾏犯,没有明确的分⼯。
这种情况下,⼀⼈决定中⽌犯罪以后,积极地劝其他⼈也放弃实施犯罪,其他⼈接受了劝告,则全案认定犯罪中⽌;如果其他共犯不愿意中⽌,中⽌者采取了有效措施防⽌了危害结果的发⽣,对中⽌者可成⽴中⽌,其他共犯属于犯罪未遂;如果中⽌者仅仅⾃⼰停⽌犯罪,⽽未能阻⽌危害结果发⽣的,由于缺乏中⽌成⽴的有效性条件,不能成⽴犯罪中⽌;如果中⽌者放弃了犯罪,并且使⾃⼰的⾏为与整体的共同犯罪⾏为解体,即主观上切断与其他共犯之间的共同故意联系,并使其他共犯都已知道这⼀事实,客观上抵消⾃⼰的先前⾏为对共同⾏为所起的合⼒作⽤,使之消除对犯罪形成既遂的原因⼒。
那么即使后来发⽣了危害结果,对中⽌者仍然可以成⽴犯罪中⽌。
在复杂共同犯罪中,各共犯间有明确的分⼯。
可以分为以下⼏种情况:1、存在教唆犯和实⾏犯的场合,如果教唆犯完成教唆后,实⾏犯中⽌其犯罪的,则实⾏犯成⽴犯罪中⽌,教唆犯成⽴犯罪未遂。
2、存在帮助犯和实⾏犯的场合,如果实⾏犯中⽌,帮助犯不知道的,则对帮助犯可作犯罪预备处理。
3、教唆犯要成⽴犯罪中⽌,不仅要求其本⼈放弃意图,⽽且要求其打消被教唆者的犯罪意图,制⽌被教唆者的犯罪预备⾏为或实⾏⾏为,或者有效阻⽌被教唆者的实⾏⾏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
帮助犯成⽴犯罪中⽌的条件也⼤体相同。
4、对于组织犯,成⽴犯罪中⽌不仅要求组织犯本⼈放弃犯罪故意和犯罪⾏为,⽽且要求其解散犯罪集团。
如果您情况⽐较复杂,本⽹站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法律咨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硕:共同犯罪的个别成员,中途退出如何认定
甲、乙、丙、丁四人预谋到丙所在单位行窃,丙带领三人进行了踩点,四人购置了作案工具,商量了具体行动方案,约定晚上9点到甲家集合。
当晚丁在赶往甲家的途中因车祸受伤,未能去成。
甲、乙、丙三人集合后,丙忽然想起当晚是一位要好的同事值班,建议改天行动,甲、乙不许,丙愤然离去。
当晚,甲、乙二人潜入丙所在单位,窃得现金9810元。
在本案的审理中,对本案四被告人系共同犯罪,构成盗窃罪没有异议,但是对丙、丁是否分别构成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存在较大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丙的行为构成犯罪中止,应按照刑法有关对犯罪中止的规定进行处罚;丁的行为构成犯罪未遂,应按照刑法有关犯罪未遂的规定进行处罚。
因为按犯罪既遂的形态划分,盗窃罪属于结果犯,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窃得财物),。
本案虽为共同犯罪,但根据各实行犯行为的不可替代性,在既遂、未遂和中止上表现出各自的独立性,让犯罪行为没有完成的被告人承担犯罪既遂的法律责任,与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相悖。
另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人丙的中止犯罪行为和丁的盗窃未遂行为都不能脱离共同犯罪这个前提。
共同犯罪是个整体,只要整个犯罪行为构成既遂,全体实行犯均应按犯罪既遂论处。
本案中丙、丁均应按既遂犯罪处罚,两人的中止行为和未遂行为只能作为酌定量刑情节。
一般赞同第二种意见,。
共同犯罪的中止应看共同犯罪人自动停止犯罪后是否有效地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实行人可以是因为自己主动放弃犯罪的行为导致其他共同犯罪人无法完成犯罪,也可以是自己主动放弃犯罪行为后,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了其他共同犯罪人继续实施犯罪,或阻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本案中,如果丙在对甲、乙劝阻无效的情况下,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在甲、乙行窃时将二人抓获,从而有效地阻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