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教育观变革对人才观转变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教育观变革对人才观转变的作用
[摘要]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也在于人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人才观的发展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文章在全球化视野下提出了新教育观、新人才观,指出教育在培养适应全球化要求的人才时必须创新理念和原则。
[关键词]全球化教育观人才观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球化进程逐渐影响了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第四届九个人口大国教育部长级会议通过的《北京宣言》特别强调指出,为了避免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进一步加剧,必须大力发展适应全球化要求的高质量教育,以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缩小不断扩大的“数字鸿沟”。所谓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高质量教育,实质上就是要树立一种新的教育观、新的人才观。笔者认为,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们的新人才观、新教育观应当是建立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与“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高质量教育”二者有机统一基础之上的。这种新的教育观、新的人才观,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备:面向世界的战略眼光,掌握本学科前沿的、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具备与国外学者自如交流科学文化的能力,具备不断地、及时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具备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的能力,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与他人协调发展的能力,既具有竞争意识又具有合作意识,具有双赢和多赢的能力,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坚强的毅力、健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这种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是全球化时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也对教育改革提出了尖锐而迫切的要求。
一、教育在我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弊端
“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①当前的教育弊端有:(1)在培养内容上,偏重知识储存,忽视应用开发。教学方法的落后也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创新、如何发展和如何生存等现代教学理念无法得到体现。(2)在教育方式上,偏重学校教育,忽视非正规教育的培养。人才的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终身教育基本处于附属地位,职后培训、进修的机制尚未形成。(3)在培养目标上,偏重平等性、均质性。用千篇一律、僵化的模式去教育学生,忽视个体
能力多样化的开发,抑制了人才成长的多样性,特别是压制了人才的创造精神。(4)在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上过分看重“适应社会需求”,缺乏超前性,导致人才培养出现“周期性滞后”。
二、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巨大作用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首先应该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满足人的基本合理需要,其次是人的素质提高,最高层次是人的潜力和能力的发挥。教育应该围绕人的发展的四大支柱努力: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发展。同时,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人的现代化的内涵。因为人的素质提高的过程是使人成为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过程,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21世纪新型教育与以往教育相比,在教育思想上最终要实现的是,对学生精神生命主动性发展的认识上。要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做教育工作的唯一出发点和归宿。
获取人才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和培养。目前,世界各国正着手调整本国的教育和培训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大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期从整体上提高国内劳动力的素质,适应全球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美国视教育为国策,把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改进教育体制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每年用于国民知识培训的资金就达1000亿美元,有2300万人接受继续教育,其中工程师就有50多万名,并利用教育和资金的优势吸引国外学者和留学生为其效劳。法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和人才培训,为了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创立了因特网教育网络,大力发展教育多媒体产业,资助企业组织人才培训中心。日本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积极引入并推行新型教育改革方案,推广跨国办学模式,促进人才流动,多方争夺世界优秀人才。韩国政府制定的“21世纪头脑强国”计划,投资1.4兆韩元,计划在7年内为高科技、社科领域和新兴产业部门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使韩国在2005年跻身于世界十大信息强国之列。
同时,加大继续教育投入。美国对企业业务培训每年投资400~600亿美元,而工商企业每年用于职工培训的经费达2100亿美元,分别超过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经费。美国1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用于科技人员更新、拓宽及深化专业知识的经费每年增长25%,麦道、福特等公司在这方面的开支年均增长40%。日本在60年代就制定了《职工训练长期基本计划》,使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职工业务技术培训普及率达95%以上。这些做法,一方面延长了人才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也留住了人、用好了人。
三、教育在培养适应全球化要求的人才方面应坚持的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专业对口”教育观,强调人才素质的基础性。无论哪种类型的人才,都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础素质的培养,使其成为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和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当今许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培养人才素质的基础性。美国在近几十年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增加基础课,减少专业课。据专家统计,美国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仅为10%左右,90%的毕业生在非专业领域顺利就业。实践证明,符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才是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方向。因此,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博的人才需求,彻底改变传统的“专业对口”的人才质量观念,加强培养人才素质的基础性。
(二)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是指革新传统教育方法,应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最基本的要求,使具体的教育方法适合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特点,从而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传统教育方法一般比较注意适宜学生的理性因素的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把教学看做是认识过程,因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就成了教育教学方法关注的核心。但是,人的认识能力仅仅是个性的一方面,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在认知领域内应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价值观、态度、情感、行为调节和交往方面发生的变化;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准,而且要关注他们未来的发展。
(三)多样性原则
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是由经济社会结构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加快了跨越式发展的步伐,拉开了产业、行业和地域发展的差距,出现了航天科技与手工劳动并存、数控自动化的大生产与作坊式的小生产并存、现代化的大都市与偏远落后的乡村并存、发达的东南沿海与待开发的西部并存等现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如果我们的教育仍然用一个标准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显然是不切合我国实际的。因此,我们应以多样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多样性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
(四)实践性原则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下,很多学生和家长把受教育的目的定位在“读书做官”,鄙视劳动实践。许多教师也把教育教学看做是单一的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实践活动的锻炼和培养,造成培养出来的人与社会要求、生产劳动的要求相距甚远。据调查表明,在新的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是大量实践型人才,即使是研究型、管理型的人才,也必须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对此,学校教育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分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