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

合集下载

《文心雕龙·知音篇》

《文心雕龙·知音篇》

《⽂⼼雕龙·知⾳篇》///南朝刘勰所著《⽂⼼雕龙》,章学诚赞其为“体⼤⽽虑周”(《⽂史通义·诗话篇》),载于其下部的《知⾳篇》,主要论说的是⽂学批评与鉴赏,对⽂学鉴赏的态度、难度和⽅法都有恳切详尽的论述,层次分明,颇可玩味。

“知⾳”,按字⾯上的意思是懂得⾳乐。

陶潜有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识得琴中之趣,弦外之⾳,就叫做知⾳。

俞伯⽛弹琴的时候,志在⾼⼭,钟⼦期就说:“善哉乎⿎琴,巍巍乎若泰⼭”;志在流⽔,钟⼦期就说:“善哉乎⿎琴,汤汤乎若流⽔。

”就叫做知⾳。

刘勰⽤“知⾳”作篇名,⼤概意思就是:⽂学也如⾳乐⼀样需要“知⾳”的评论和鉴赏。

古⼈爱说“知⾳难遇”,换成当代⼈的说法就是“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马东语)。

⽂艺作品,被⼈读懂,读透,理解,莫逆于⼼,的确是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作者也没有创作的章法,读者也没有掌握阅读和鉴赏的⽅法的情况下,误解误读,不知所云的情况,简直不要太多。

想要知⾳,⾄少得先通⾳律,不但演奏者通,倾听者也得通,在同⼀种语⾔体系⾥⾯,才有交流的可能。

《⽂⼼雕龙》的知⾳篇,就讲了这⼏个层⾯的问题,⼀是讲“知实难逢”,刘勰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等⼈为例,说明古来⽂学批评“贵古贱今”,“⽂⼈相轻”,好的⽂学批评家难逢难遇;⼆是讲“⾳实难知”,因为⽂学作品本⾝的抽象复杂,评论家见识有限,⼜各有偏好,⽂学批评要做到公允⽆偏差,确实存在⼀定的困难,看都没看懂,还说什么好与坏呢;三是讲⽂学批评鉴赏的⽅法:评论者应该博见⼴闻,以增强其鉴赏⽂学作品的能⼒,还要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读评才⾏;四是提出“六观”,即六个评价的⾓度,作为衡量的标尺来考察⽂学作品;此外,还提出⽂学批评的理论根据。

以下就对照原⽂来看看刘勰是怎么说的吧。

///知⾳其难哉!⾳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千载其⼀乎!夫古来知⾳,多贱同⽽思古。

所谓“⽇进前⽽不御,遥闻声⽽相思”也。

昔《储说》始出,《⼦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于班固、傅毅,⽂在伯仲,⽽固嗤毅云“下笔不能⾃休”。

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知音

2。知多偏好
二、如何知音 1.博观 2.客观 2.六观 三、深识鉴奥,细玩悟妙
写作特点
一、文章层次清楚,逻辑关系清晰。
二、善于利用骈体的特长──对偶。
三、句式多变,不拘泥于对偶。 四、篇中穿插警策之句与适当的清词丽藻。
作者介绍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 少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入寺庙 依靠名僧僧祐十余年,在深研佛理的同时, 博览经史百家之书和历代文学作品,“深 得文理”,为沈约赏识。后入仕,梁武帝 时,历任奉朝请、太末(今浙江中部)令, 东宫通事舍人等职,受到昭明太子重视。 写成《文心雕龙》五十篇,后奉命到上林 寺撰经,经成出家,法名慧地,一年后去 世。
著作除《文心雕龙》外,今仅存《 梁建安王造石城寺石像碑》、《灭 惑论》两个单篇。刘勰一生政治地 位不高,主要成就在于学术。他精 研佛理,兼通儒学,论文以儒家思 想为基础。
•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 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吕氏春秋》
第四部分(5-6段)指出文学评鉴的正确途径:“缀文
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辞以入情。”
文中对欣赏者的要求: 一、“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二、“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三、“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赞:总结。评鉴作品要遵循知音的规律。
文章结构
一、知音难:音实难知,知实难逢 原因:1. 贵古贱今 2. 崇己抑人 3. 信伪迷真 原因:1.文情难鉴
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
“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公正的文学评论者很难遇见。 知音之难的原因: 一是贵古贱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皇汉武; 二是崇己抑人,班固、曹植是代表; 三是信伪迷真,楼护之属当归此类。 这一段是立论,从文学欣赏的主体角度提出知音之难。

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

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

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今生若能有三两个知己,便没白来人生走一趟了。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感受一下知音三何其难寻。

摘要:几千年来,寻求知音一直是文人墨客心底最炽热的渴望,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知音难逢更是感慨自古文人相轻的症结之所在。

本文旨在探讨知音之难的原因,和成其为一个知音该具备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知音在文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地位。

关键词:知音文人文学鉴赏《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鲁迅先生曾经把《文心雕龙》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可见其地位之高。

此书共五十篇,《知音》是第48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鉴赏专论。

《知音》为我们展示了知音之难的原因以及如何成为一个知音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对知音的诠释音,《说文·音部》中:“声也,声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宫商角徵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

”《正字通·音部》中“音即乐也”。

可见,音和音乐,音律相关,从上来看,“知音”一词,则是指通晓音律。

刘勰以《知音》作为文学鉴赏专论的论题,想必自有深意。

“知音”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终,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高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声哉”。

不管伯牙的琴声如何变化,子期都能闻声而见其心,一曲《高山流水》就是子期为伯牙知音的最好例证。

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认为世无赏音之人,可见其对于知己失去的痛心和自己心灵相契合之人不再后断弦绝琴的无奈。

伯牙终有子期懂过他,成为他琴声上的知音。

懂得他的音乐,能够听得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仅是欣赏,更有透过琴声直达伯乐内心深处戚戚焉之处,夫复何求!但大多数的文人墨客悲叹知音其难哉,这也是刘勰以《知音》作为文学鉴赏专论之题的要义了。

古代文论:《文心雕龙·知音》

古代文论:《文心雕龙·知音》

1、贵古贱今、向声背实
“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 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 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 轻,岂不明鉴同时乊贱哉!”
9
《典论· 论文》:“常人贵远贱今,向声背 实。” 《抱朴子· 钧世》篇:“其于古人所作为神, 今世所著为浅,贵远贱近,有自来矣。故新剑 以诈刻加价,弊方(旧书)以伪题见宝也。是 以古书虽质朴,而俗儒谓乊堕于天也;今文虽 金玉,而常人同乊于瓦砾也。”
二、“折衷”
“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
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
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
同也。同乊于异,不屑古今,擘
肌分理,唯务折衷。”
学习目标:
了解文无定价,古今鉴赏之难 学习正确地鉴赏文章的方法
知音难遇
日常知音难遇:“黄金万两
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文学知音更难:“易堆金璧
知音乊方
(二)客观(在博观的基础上,克服主观偏见)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 照辞如镜。” 孙犁《文集自序》:“我们的文艺批评,要实 事求是,是好就说好,是坏就说坏。不要做人 情,要提高文艺评论的艺术价值。要介绍多种 的艺术论,提高文艺评论家的艺术修养。要消 除文艺评论中结伙壮胆的行邦现象,群起而哄 凑热闹的帮闲作风,以及看官衔不看文章的势 利观点。”
2、文人相轻、崇己抑人
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 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 (陈琳),敬礼(丁廙)请润色,叹以为美谈 ;季绪(汉末刘脩)好诋诃,方乊于田巴( 战国时齐国辩士,曾被鲁仲连驳倒),意亦 见矣。故魏文∶“文人相轻”,非虚谈也。
曹植《与杨德祖书》:“盖有南威之容,乃可论 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议于断割。”

《文心雕龙知音》PPT课件

《文心雕龙知音》PPT课件

《文心雕龙》的贡献与影响
• 《文心雕龙》的创作目的是反对当时文风的“浮诡”、 “讹滥”,纠正过去文论的狭隘偏颇。它在文学批评 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①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
②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 张文质并重。
③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 该避免的失败教训。
④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曹植接着说:“吾常叹 此达言,以为美谈。”
• 季绪:汉末作家刘修的字。曹植《与杨德祖书》:“刘季 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 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 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 可无叹息乎?”
2021/3/8
15
内容述评
• 第四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 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明 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 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 文中对欣赏者的要求: 一、“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二、“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三、“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 扬雄:字子云,西汉末年著名作家。他的话见于 《答刘歆书》(《古文苑》卷十)。
• 《老子·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春登 台。”河上公本作“如登春台”。《总术》篇“落 落之玉”,也是取河上公本,可见刘勰这里说“春 台”是据河上公本《老子》。
• 兰为国香:《左传·宣公三年》中说:“以兰有国 香,人服媚之如是。”国香:全国最香的花,后以 “国香”专指兰花。
虾2021)/3/8 然而笑。”
12
阅读提示
• 《白雪》:一种高妙的乐曲。传为宋玉所作的《对 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 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 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浅析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知音之难”

浅析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知音之难”

No.2June.20212021年6月 第2期焦作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AOZUO UNIVERSITY浅析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知音之难”周娜(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发出了 “知音之难”的感叹,从“知”的对象来说,音实难知;从“知”的主体来说,知实难逢。

“知音之难”不仅是刘勰对个人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发出的深沉感慨,还是每个批评家和鉴赏家曾有过的生命叹息。

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刘勰;批评论;鉴赏论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257(2021)02-0026-031 •“知音之难”之内涵分析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发出了 “知音之 难”的感叹:“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旳从“知”的对象来说,“音”确实难 知;从“知”的主体来说,“知音”确实难逢;从文 学的双向运动来看,《文心雕龙•知音》篇既是鉴赏论,也是批评论。

从文字学角度来看,“知”为会意字,从口、从 矢。

段玉裁解释:“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其本义为知道。

”冋把“知”和“音”分开来看,当 “知”做动词,主要有三个相关引申义:一是明白、了解之意,例如,“相知相许”;二是相交、交往之意,例如,《左传》中记载“公孙明知叔孙于齐”;三是招待礼遇、赏识之意,例如,《南史•卷一九谢灵 运传》记载谢灵运”既不见知,常怀愤惋” o ”知”做名词有知己、朋友之意,于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发出了 “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叹。

可见,“知”字出 现的开始便应用到了人和人的日常交往中,其中就有心理学意味的感同身受。

《说文解字》中“音,声也。

声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PI o 《礼记•乐 记》继承了此观点,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声成文,谓之音” 141 o “知”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 提条件,具有某种心理同构意味;“音”由人心所感 产生,且是人心灵的外化。

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知音

全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知实难逢”。

刘勰举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和楼护等人为例,说明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而正确的文学评论者是很难遇见的。

第二部分讲“音实难知”。

要做好文学批评,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为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又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所以难于做得恰当。

根据这种特点和困难,第三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是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并提出“六观”,即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等六个方面着手,考察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这六个方面能否恰当地为内容服务。

第四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最后强调批评者必须深入知音其难哉1!音实难知,知实难逢2;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3,多贱同而思古4;所谓“日进前而不御5,遥闻声而相思”也6。

昔《储说》始出7,《子虚》初成8,秦皇、汉武,恨不同时9;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10,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11?至于班固、傅毅12,文在伯仲13,而固嗤毅云14“下笔不能自休15”。

及陈思论才16,亦深排孔璋17;敬礼请润色18,叹以为美谈19;季绪好诋诃20,方之于田巴21: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22,非虚谈也。

至如君卿唇舌23,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24,咨东方朔25;于是桓谭之徒26,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27,轻言负诮28;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29,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30;才实鸿懿31,而崇己抑人者32,班、曹是也33;学不逮文34,而信伪迷真者35,楼护是也。

酱瓿之议36,岂多叹哉?〔注释〕1 知音:本意是指懂得音乐,对音乐能作正确的理解和评论,这里是借指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批评。

《文心雕龙·知音》 共94页PPT资料

《文心雕龙·知音》 共94页PPT资料

文人诗歌从宋初开始 由玄言转向山水
• 玄言诗人常常过山水体会玄理,而登临 山水也很早就成为士族阶级优闲享乐生活 的一部分。东晋末年殷仲文、谢混的诗里, 山水成分已逐渐增多。到了宋谢灵运,由 于政治上的失意,“肆意游遨”,所至 “辄为歌咏,以致其意”,山水成为主要 的描写对象,遂完成了玄言诗到山水诗的 转变。
南朝民歌
• 主要是产生于建业和荆州一带的《吴歌》、 《西曲》。它们以短小的形式,清新活泼 的风格,表现了人民对合理的爱情生活的 追求和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精神。从中也 可以看到长江流域商业的发达。南朝民歌 本不限于歌唱爱情,但独取情歌入乐,却 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观点和趣味。
风流文士
• 梁元帝说:“至于文者,惟须绮彀(gou4, 张弓)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 摇荡。”形式主义要求是很明显的。
注解
• 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 会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
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 修禊(xì细):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
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 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注解
• 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 法所拘束。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
• 数量很多。现在保存下来的完整与不完整 的尚有三十馀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托名 汉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托 名郭宪的《汉武洞冥记》,托名班固的 《汉武帝故事》、《汉武帝内传》,托名 魏曹丕(一作张华)的《列异传》,晋张华的 《博物志》;
《文心雕龙·知音》
刘勰
王羲之(321—379)
• 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初 为秘书郎,庾亮请为征西参军,累迁长史,拜宁 远将军,江州刺史。后征为吏部尚书,不就,授 护国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晚年称病去官,放情山水,弋钓为乐。卒赠金紫 光禄大夫。有诗文集十卷。清人张溥《汉魏六朝 百三家集题辞》称其书札有远见卓识,“诚东晋 君臣之良药”;赞其“兰亭咏诗,韵胜金谷”。

大学语文 文心雕龙·知音

大学语文  文心雕龙·知音


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 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汉族, 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 刘勰虽任多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 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 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文心雕龙》全书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 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 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 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学作品十分复杂,内容与形式交织而多样化,欣 赏评论者又常常各有偏爱,认识能力也不全面。例 如性情慷慨的人遇见激昂的声调就打起拍子来,喜 欢含蓄的人读到细密的作品就会跟着走,有点小聪 明的人看见靡丽的文章就动心,爱好新奇的人对于 不平常的事物就觉得爱听。凡是合于自己脾胃的作 品就称赏,不合的就不理会;各人拿自己片面的理 解,来衡量多种多样的文章:这真像一个人只知道 向东望去,自然永远看不到西边的墙。

第三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 方法:主要是“博观”;进而提 出“六观”:体裁的安排、辞句 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 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1,观千剑而后识器2;故圆照 之象3,务先博观4。阅乔岳以形培塿5,酌沧波以 喻畎浍6。
1 操:持,即操作、实践的意思。晓:明白。 2 观千剑:桓谭《新论·道赋》:“扬子云工于赋,王君大 习兵器,余欲从二子学,子云曰:‘能读千赋则善赋。’君 大曰:‘能观千剑则晓剑。’”(《全后汉文》卷十五) 3 圆:周遍,全面。照:察看,理解。象:方法。 4 务:必须,博观:《事类》:“将赡才力,务在博见。” 《奏启》:“博见足以穷理。” 5 乔岳:高山。形:显著,这里指看清。培塿(pǒulǒu剖上 篓):小土山。 6 酌:斟酌。沧:沧海。畎浍(quǎnkuài犬快):田间小沟。

大学语文03文心雕龙·知音

大学语文03文心雕龙·知音

著作除《文心雕龙》外,今仅存 《梁建安王造石城寺石像碑》、 《灭惑论》两个单篇。刘勰一生政 治地位不高,主要成就在于学术。 他精研佛理,兼通儒学,论文以儒 家思想为基础。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 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被后人誉为“体大思精”之作。 全面论述文学及文章学的道理,集大成又颇有独到创 见。
《文心雕龙·知音》
刘勰
作者介绍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家,少 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入寺庙依 靠名僧僧祐十余年,在深研佛理的同时, 博览经史百家之书和历代文学作品,“深 得文理”,经过数年研读,写成《文心雕 龙》五十篇,为沈约赏识。后入仕,梁武 帝时,历任奉朝请、太末(今浙江衢州) 令,东宫通事舍人等职,受到昭明太子重 视。后奉命到上林寺撰经,经成出家,法 名慧地,一年后去世。
2. 崇己抑人 3. 信伪迷真 二、如何知音 1.博观 2. 六观 三、深识鉴奥,细玩悟妙
写作特点
一、文章层次清楚,逻辑关系清晰。 二、善于利用骈体的特长──对偶。 三、句式多变,不拘泥于对偶。 四、篇中穿插警策之句与适当的清词丽藻。
讨论会
接收美学学者认为:文本不再是独立自足,能展 示其自身的客体。文本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产 生意义。在这个动态阅读过程中,文本的阐释、阅读 经验、意义的生产都离不开读者;文学作品的意义是 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创造产生的,是读者的“创造 物”,新批评主张的那种文本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含 义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
1、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你认为是否还会存在文学 作品要寻求“知音”的问题?
2、你认为刘勰的观点对于当代读者在哪些方面还具 有适用性?
文本解读
• 《知音》是《文心雕龙》第四十八篇,论述如何 进行文学鉴赏与批评。全篇分四个部分。

第十三讲 知音篇

第十三讲 知音篇

鉴赏的方法: 鉴赏的方法: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 虽幽必显。 文心雕龙·体性》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 《文心雕龙·体性》:“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 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 作家 作品 读者 作家→作品 作品→读者 • 作家 作品 读者(鉴赏者 批评者) 作家←作品 读者(鉴赏者/批评者 作品←读者 批评者) 试比较刘勰的“披文入情” 孟子》 试比较刘勰的“披文入情”说,与《孟子》“以意逆 以及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诗无达诂” 志”说,以及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诗无达诂” 说。 关于“以意逆志”的解释: 关于“以意逆志”的解释:1、以读者之意测度 作者之志; 通过文本之意,揣摩作者之志。 作者之志;2、通过文本之意,揣摩作者之志。
• 陶渊明《责子》: 陶渊明《责子》 •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 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 好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 好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 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 鉴赏的注意事项与审美境界: 鉴赏的注意事项与审美境界: • 俗鉴:带有世俗审美取向,作品内容俗浅。 俗鉴:带有世俗审美取向,作品内容俗浅。 • 妙鉴:具有深识鉴奥的眼光和功底;玩绎国 妙鉴:具有深识鉴奥的眼光和功底; 获得独特审美体验。 华,获得独特审美体验。 • 书亦国华,玩绎方美。 书亦国华,玩绎方美。 • 可见真正的“知音”,不仅是作者之“知 可见真正的“知音” 不仅是作者之“ 更是作品之“知音” 往圣绝学类, 音”,更是作品之“知音”。往圣绝学类, 正待今日堪称“知音”之人。 正待今日堪称“知音”之人。

《文心雕龙知音》课件

《文心雕龙知音》课件
文学创作应反映时代精神
《文心雕龙》提倡文学要“经世致用”,即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现代作家应关注当下,通过作品反映时代 变迁和人民心声。
《文心雕龙》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启示
文学批评应客观中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批评要客观中肯,不偏不倚。现 代文学批评家也应秉持这一原则,对作品进行公正的评价。
文学批评应注重文本分析
作品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历史意识
当代文学批评借鉴了《文心雕龙 》的历史意识,将文学作品置于 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以 全面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文心雕龙》与当代文学批评的互动关系
理论对话
《文心雕龙》与当代文学批评在 理论层面上进行对话,相互借鉴 和补充,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和创新。
实践应用
《文心雕龙》强调文学鉴赏的审美体 验,对当代文学批评中作品鉴赏的方 法和标准产生了影响。
当代文学批评对《文心雕龙》的借鉴与继承
跨文化研究
当代文学批评在跨文化研究方面 借鉴了《文心雕龙》的思路和方 法,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文学作品,深化了对文学的理解
和认识。
文本细读
当代文学批评继承了《文心雕龙 》注重文本细读的传统,通过对 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挖掘
旧。
刘勰的审美理想
01
02
03
04
崇尚自然之美
刘勰认为自然景物的美是最高 的美,文学作品应该尽可能地
描绘自然之美。
追求高雅艺术
刘勰推崇高雅的艺术品味,认 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思 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强调整体和谐
刘勰认为艺术作品的整体和谐 之美至关重要,各个部分应该
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重视细节刻画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50讲:知音篇)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50讲:知音篇)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50讲:知音篇)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50讲:《文心雕龙.知音》篇导读教学内容:《文心雕龙.知音》篇导读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心雕龙.知音》篇的文章内容,进而理解和研究《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教学重点:《文心雕龙.知音》篇原文解读、文字诠释、篇章评析。

《文心雕龙.知音》篇导读《知音》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八篇。

知音的字面解读是通晓音律,知音一词来源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文学鉴赏、文学评价、文学批评方面的“知音”是指对文学作品能作出正确理解和评论。

《知音》篇论述如何进行文学批评。

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相当全面地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特点、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并涉及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和文学欣赏等问题。

但这些问题本篇都讲的比较简略,还须联系全书有关论述,才能全面理解刘勰的文学批评观点。

【原文】(一)知音其难哉①!音实难知,知实难逢②;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③,多贱同而思古④;所谓“日进前而不御⑤,遥闻声而相思”也⑥。

昔《储说》始出⑦,《子虚》初成⑧,秦皇、汉武,恨不同时⑨;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⑩,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⑾?至于班固、傅毅⑿,文在伯仲⒀,而固嗤毅云⒁“下笔不能自休⒂”。

及陈思论才⒃,亦深排孔璋⒄;敬礼请润色⒅,叹以为美谈⒆;季绪好诋诃⒇,方之于田巴21。

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22,非虚谈也。

至如君卿唇舌23,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24,咨东方朔25;于是桓谭之徒26,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27,轻言负诮28;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29,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30;才实鸿懿31,而崇己抑人者32,班、曹是也33;学不逮文34,而信伪迷真者35,楼护是也。

酱瓿之议36,岂多叹哉?【注释】①知音:本意是指懂得音乐,对音乐能作正确的理解和评论,这里是借指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批评。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54讲:《文心雕龙》与文学批评)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54讲:《文心雕龙》与文学批评)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54讲:《文心雕龙》与文学批评)教学内容:《文心雕龙》与文学批评教学目的和要求:对《文心雕龙》文学批评理论进行回顾,教学重点:文学批评的意义、态度、方法、标准;文学批评者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文心雕龙》与文学批评《文心雕龙》关于文学批评的论述﹐颇多精到的见解。

其继承并发挥了儒家的文学思想,把原道、徵圣、宗经作为理论核心,贯穿全书的始终。

提出关于文学批评的根本原则:“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每一则又都指出了合乎经与不合乎经的两个方面,来作为他品评文章优劣的重要标准。

《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是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

一、“龙学”关于文学批评的理论观点《文心雕龙.知音》篇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探讨批评问题的较早的专篇文献。

它提出了批评的态度问题﹑批评家的主观修养问题﹑批评应该注意的方面等。

例如关于批评态度问题﹐刘勰非常强调批评应该有全面的观点。

因为作家的才能禀性不仅“修短殊用”﹑“难以求备”(《程器》)﹔而且由于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丰富而多样的﹐因此批评家就不应“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否则就会出现“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现象。

《文心雕龙》的批评论比较全面,能够自成体系。

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论述文学批评的意义、文学批评的态度、文学批评的方法、文学批评的标准,以及论述文学批评家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1、文学批评的意义在刘勰看来,文学批评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要进行文学批评必然先要阅读鉴赏,而阅读鉴赏会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这层意义就批评者自身而言。

所以他把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书籍陈之为“国华”(国之珍宝),如同被誉为“国香”的兰花一样,受到人们喜爱。

他说:“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

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文心雕龙·知音》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一)

《文心雕龙·知音》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一)

《文心雕龙·知音》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内容提要:《知音》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篇章之一。

《知音》不是“鉴赏论”,也不是“批评论”,更不是“鉴赏—批评论”,而是一篇“教人如何成为作者知音”的阅读指导。

其要有四:确立“务先博观”的阅读原则,阐明“先标六观”的阅读视点,揭示“披文”—“见异”—“玩绎”的阅读过程和批评“贵古”、“崇己”、“信伪”、“会己”的阅读错误。

《知音》的阅读理论对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阅读理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知音》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篇章之一。

据有关学者统计,从1962年至2005年,研究《知音》的论文,中国大陆地区一百四十篇,台港地区十六篇。

1]这些篇章虽不乏精辟的见解,但主要是把它作为“文学批评”或“文学鉴赏”专论来研究的,在某种程度上“游离”了《知音》“教人如何成为作者的知音”的篇旨。

而论述《知音》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关系的,笔者仅见到台湾学者王更生的《文心雕龙新论·拾贰文心雕龙在国文教学上的适应性·七从深究鉴赏方面看》一节谈到。

2]因此,从“阅读”的本位视角来研讨《文心雕龙·知音》,将“澄明”被“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所“遮蔽”的阅读理论,使之服务于今天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达到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文心雕龙·知音》的性质《文心雕龙·知音》的性质,历来说法不一。

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曰“鉴赏论”。

周振甫指出:“《知音》是讲鉴赏的,是鉴赏论。

”刘文忠也持同样的观点:“《知音》篇就其主导倾向来说,是偏重于鉴赏的,因此,我比较同意《知音》篇是鉴赏论的看法。

”3]二曰“批评论”。

缪俊杰认为:“整部《文心雕龙》都贯串着他对文学批评的见解和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但比较集中谈到文学批评的专篇有《知音》。

”4]三曰“鉴赏—批评论”。

王运熙在《知音>题解》中明确指出:“本篇论述文学鉴赏和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卢兰说起知音,大家会联想到离我们最近的《知音》杂志,还有耳熟能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关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在《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本味》有记载,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当伯牙鼓琴“志在太山”时,钟子期说:“巍巍乎若太山。

”而当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汤汤乎若流水。

”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在子期的墓前将琴摔断,并且发誓终身不再鼓琴,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足以让他为之鼓琴。

(正所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知音一词在这里可以解释为通晓音律的人,而后来引申为知己、知心朋友。

《知音》杂志就是取他的这个引申义。

《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是刘勰的鉴赏论和批评论,反映的是刘勰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理论思想。

这里的“知音”就是要在文学鉴赏中做知音。

“知”可理解为一个动作,既是鉴赏的行为,而“音”则为鉴赏的对象。

因而知音即可以是文学鉴赏的活动,即对文学作品正确评价的过程;也可以是鉴赏的主体,即努力做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整个知音篇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知音之难;其次是知音之方;最后是知音之乐。

在《知音》篇开篇中,刘勰就写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知音多么困难啊!音确实难以理解,知音确实难以碰到,碰到知音,千年中只有一次吧。

)一句感叹句引出了知音的难处。

那么知音难在何处呢?作者刘勰主要从知的主体所存在的心理障碍;知的对象的客观因素;知的主体本身的性格差异三方面分别来探究知音之难。

首次从知的主体(鉴赏者、批评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碍(困扰),或者时常犯的毛病来看主要有:(一)贵古贱今;(二)崇己抑人;(三)信伪迷真。

接下来作者就开始一一阐述自己的观点: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

(从古以来的知音,多数看轻同代人而怀念古代人),思古贱同也就是贵古贱今。

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这两句出自于《鬼谷子·内楗》篇)也。

(所谓“每天在面前不信用,老远听见名声便想念”。

)为了说明贵古贱今的现象,作者就举了二主的例子。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从前韩非的《内外储说》开始传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方才作成,秦始皇汉武帝看到了,怨恨不能和作者同时;后来知道是同时人了,那么韩非被囚禁,司马相如遭到轻视,难道不是明显地看到对同时人的看轻吗?)典故:“韩囚马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读了韩非的《孤愤》《五蠹》《内外储说》等篇曾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来韩非子来到了秦国,李斯等陷害于他,秦王听信谗言把他打入牢中,韩非子被逼自杀了。

《汉书·司马相如传》记载说: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曾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后来召见司马相如,却把他看作像倡优一样的弄臣。

这里说的是知音者常犯的第一个毛病:贵古贱今。

作为君王的秦皇汉武善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从心理学上可以说明:人们往往对离自己越古的东西,或者是越看不懂的作品,越发看得珍贵;而对自己近的,熟悉的东西不以为奇,不以为珍。

也就是俗话说的“远了香,近了臭”。

接下来作者举了班固和曹植的例子来说明知音者常犯的第二个毛病:崇己抑人(文人相轻)。

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见曹丕的《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至于班固傅毅,文章不相上下,可是班固却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讥笑傅毅道:“傅毅这个人啊,一下笔就不能自己收住。

”)及陈思(陈思:即曹植,他封陈王,谥号“思”)论才,亦深排孔璋(陈琳),敬礼(汉末作家丁廣,曹植的好友,常请曹植修改他的文章。

)请润色,叹以为美谈(恰当的说法。

指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所引丁廙的话:“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文章好还是坏,全由我自己承担美名或恶声,后世谁会知道是哪位改定了我的文章曹植接着说:“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

”曹植认为丁廣这种文责自负的思想是很值得嘉奖的);季绪(汉末作家刘修)好诋诃,方之于田巴(齐国辩士,相传其辩于徂丘,议于稷下,一日服十人。

后来却曾被鲁仲连所驳倒。

曹植的意思是说现在有太多的鲁仲连,你一个类似于田巴一样的人算得了什么呢),意亦见矣。

(到曹植评论文才,也极力贬低陈琳;丁廣请他修饰文辞,他赞赏而认为说得好;刘修喜欢批评文章,他就把刘修比作田巴,他的用意可以看到了。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曹丕典论论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非虚谈也。

(所以魏文帝说:“文人相轻”,不是空话。

)接下来又举了楼护的例子来说明知音者常犯的第三个毛病“信伪迷真”。

至如君卿(西汉末年的辩士楼护)唇舌(指有口才。

《论说》篇曾说:“楼护唇舌。

”),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至于楼护以为有口才,却荒谬的想谈论文章,说什么“司马迁著书,请教东方朔”),于是桓谭(东汉初年著名学者,著有《新论》。

)之徒,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贱者),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因此桓谭等人带着讥笑的态度互相对望着。

他本来没什么地位,轻率的发言被人耻笑,何况是文人,难道可以乱说吗?)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所以观察得深切明白,却又看中古代看轻当代的,两位君主便是;)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文才实是博大美好,却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班固曹植便是;)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学问够不上谈文,却把谬误当成真实的,楼护便是;)酱瓿之议,岂多叹哉!(据《后汉书·扬雄传赞》,扬雄写《太玄经》时,刘歆曾对他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

”刘勰借用这个故事,深为感慨他说:“酱瓿之议,岂多叹哉!”就是说,在当时的文学批评风气之下,刘歆担心扬雄的著作可能被人用来盖坛子,这种慨叹并不是多余的。

这个“酱瓿之议”,说明一个重要问题,当时扬雄虽严肃认真地写他的《太玄经》,却无人能赏识,所以刘歆认为是“空自苦”,意思是劝他不要写下去了,写出来也不过给人盖酱坛子。

可见没有正确的批评风气,没有“知音”,是会影响到文学创作的。

)(担心著作给后人用来盖酱瓮,难道这是多余的感叹吗!)刘勰接下来从音的角度,就是从知的对象来说知的困难:既客观上的“文情难鉴”。

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文情如何如何难鉴”而是通过打比方来论证: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

(麒麟凤凰和麏鹿野鸡相差极远,珠宝同石子完全不同,在阳光照耀下,有明亮的眼睛观察他们的形态。

)然鲁臣以麟为麏(《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中说:“春,西狩获麟,……有以告者曰:有麏而角者。

”:鲁国的国王在狩猎的时候捕获了一头麒麟,鲁国的一个大臣却来报到说:鲁王捕获了一头长了角的麏),楚人以雉为凤(《尹文子·大道上》中说:“楚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

’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

’:有一个楚国人担着一担子野鸡,一个路人问他:这是什么鸟啊,这个楚国人欺骗他说这是凤凰啊,这个路人惊叹道:我早就听说世上有凤凰,今天终于见到了。

),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尹文子·大道上》:“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

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怪石也。

’……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魏国有个在田野耕种的老农夫,拾得一块直径一尺的宝玉,但他不识宝,便把此事告诉邻居。

邻居暗中盘算要把宝玉弄到手,欺骗农夫说:“这是块鬼怪石头,收藏起来,对家庭不吉利,不如把它再放回原处。

”老农夫虽心中疑惧,还是把它搬回家里,放在房廊下。

当夜宝玉通明,照亮了整间屋子。

老农夫全家惊恐万分,又把发生的事告诉邻居。

邻居说:“这是鬼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就可以消除。

”老农夫感到害怕就把宝玉丢到很远的野外去了。

那邻居没等多久就把它偷取回来,献给了魏王。

魏王召玉工来鉴别。

玉工远远一看,朝魏王行了两次礼,然后站起来说:“我冒昧地恭贺大王得到这块天下名宝,这样的稀世珍宝我还从来没有看见过。

”魏王问宝玉价值多少。

玉工说:“这是无价之宝,就是拿五座城池来换,也只能让它看一眼。

”魏王立即赏赐给献玉人千斤金子,并让他一辈子享受上大夫的俸禄。

”),宋客以燕砾为宝珠(《艺文类聚》卷六录《阚(kàn看)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宝。

周客闻而观焉,……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其与瓦甓(pì僻)不殊。

’:宋国的一个蠢人在齐国梧台的东面得到了一块燕石,拿回家后珍藏起来,认为是了不起的宝贝。

从周王朝来的客人听说了,就去看这块宝贝石头。

主人穿着玄黑色的礼服来开启宝贝,只见它用华美的匣子一重重装着,又用红黄色的丝巾一层层包裹着。

客人见了石头,从喉咙间发出笑声说:“这是燕石啊,与砖瓦没有什么差异。

”主人大怒,藏得更加严密。

)”。

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然而鲁臣把麒麟当作麏鹿,楚人把野鸡当作凤凰,魏人把夜光璧当成怪石,宋人把燕国的石子当作宝珠。

具体的东西容易考察,却还发生这样的谬误;文情难以鉴别,谁说容易分别?)知音的困难,还有鉴赏主体本身的性格差异,个人性格不同,偏好也各有所异。

“知多偏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篇章复杂,质朴和文华交结着,人的爱好多有所偏,不能全面的观察问题。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性情慷慨的人碰到激昂的声调击节赞赏),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有涵养的人看到细致含蓄的就高兴;)浮慧者观绮而跃心(喜欢浮华的人看到绮丽的就动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爱好新奇的人听到奇异的作品就耸动。

)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合乎自己爱好的便赞叹咏读,不合口味的便看不下去,加以抛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个人都执着一偏的见解,要想适应多种多样变化,正像面向东望,看不见西面的墙。

)可见克服知多偏好,才难够较好的、较客观的进行文学鉴赏、文学批评。

虽然知音很难,但并不是没有方法。

接下来作者又提出了“知音之方”:首先是“博观”(博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会演奏上千个曲子而后才懂得音乐,观察了上千把宝剑而后才会识别宝剑。

),反复观看经典的作品,自己也要创作。

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所以全面观察的方法,务必先要看得多)。

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

(看了高山更显出土堆的小,经过沧海更识得沟水的浅。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没有忽轻忽重的私心,没有忽憎忽爱的偏见,然后才能够像天平般称量内容的高下,像镜子样照见文辞的美恶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