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

合集下载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一项重要法规,目的是规定中小学阶段的基本教育内容和教学要求,确保广大学生获得全面、均衡且质量高的教育。

下面将从标准的背景、重要性以及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的发布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义务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为了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追求,教育部决定对原有的教育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于2011年发布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的重要性在于确保学生接受全面的教育。

这个标准规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各个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基本能力,如语文、数学、科学、外语、信息技术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得到丰富的知识和全面的素质培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还明确了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标准中强调学生发展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标准还明确了教育内容的合理性和连续性,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科学评价,鼓励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

2011版的标准还对课程设置和课程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标准规定了各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通过统一的标准,可以保证学生在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之间接受到相似的教育,提高教育公平性。

此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还鼓励学校和教师开展创新教育实践。

标准提倡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标准也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展课程研究和教学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支持。

总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规定了学生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确保了学生接受全面、均衡且质量高的教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历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历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历史一、课程性质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小学和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设计的,具有基础性和发展性。

它通过学习历史,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命运、国家盛衰以及社会进退的意识,塑造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进步的精神;通过学习历史,引导学生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初步形成对世界多样、社会进步的认同感,初步形成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基本理念1. 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为宗旨,遵循历史课程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历史学习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2. 全面发挥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要充分发挥其承载的育人功能;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通过有层次、有启迪、有动感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还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向。

课程要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关注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体现科学性;注重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体现开放性;注意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体现民族性;同时体现国家的意志和利益,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世界观。

4. 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参与中发展,在活动中成长。

了解多种学习经历和形式,拓展学习渠道,丰富学习经历和经验。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一)中国古代史1、史前时期(1)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2)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3)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2、夏商周时期(4)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5)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6)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7)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8)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9)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秦汉时期(10)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1)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12)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3)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4)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15)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6)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7)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8)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5、隋唐时期(19)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0)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21)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1、前言- 介绍本文档的目的和重要性- 引述相关政策和法规作为背景2、总则- 阐述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 解释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和方法3、基础知识与技能- 对义务教育学科课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详细解读- 强调知识和技能结合的重要性4、课程设置与实施- 解释学科课程的设置原则和框架- 阐述学科课程的实施方法和步骤- 提供实施课程的相关指导和建议5、评价与考核- 解读学科课程的评价与考核体系- 强调多元化评价方法的重要性- 提供评价与考核的指导原则和方法6、师资队伍建设- 强调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提供师资培训和发展的相关指导和建议7、学科课程建设与教材编选- 阐述学科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提供教材编选和使用的指导原则和方法8、课程资源与教学条件保障- 强调课程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重要性- 提供保障课程资源和教学条件的相关指导和建议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 学科课程标准相关文件附件- 参考资料和研究报告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义务教育:国家法律规定的对应年龄段的学生必须接受的基本教育阶段。

2、学科课程标准:针对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规定。

3、师资队伍建设:指通过培训、选拔和考评等措施,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和教师职业发展的支持。

本文档的撰写旨在提供对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详细解读,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人士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这一标准。

附件提供了相关文件和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部分对涉及的法律术语进行了解释。

浅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浅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浅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者:彭维坚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9期【摘要】对比2001年教育部制定颁发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与2011年颁发的修订后修订稿的异同,修订稿编排顺序清晰明朗,更能体现通史原则;内容删难去繁,更易于把握;表述妥切明确,更具指导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随着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的颁发,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十多个年头。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许多问题也一一浮出水面并得以解决,《实验稿》在指导教学过程中同样有问题暴露出来,于是,2012年初,教育部制定颁发了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将初中课改再次向纵深方向推进。

对比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加贴近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更符合教育规律,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更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一、在内容标准的表述上行为动词更明确,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后变为“史前时期”)部分内容为例,课程内容在表述上发生了明显变化,两个版本的表述分别是:1、实验稿(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2011年版(1)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2)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3)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实验稿》的描述是模糊的、难操作的:对于元谋人、北京人,要了解哪些方面?了解到何种程度?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外,还要了解其他的早期人类吗?“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是个范围广、深度深的概念,需要初中生掌握到何种程度?这些模棱两可的描述让师生在实际教学中缺少了明确的目标指向,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为了考试的需要,教师一般都会“宁滥勿缺”,把所有相关的知识和观点都介绍给学生,学生也会不加选择地接受,这实际上是增加了学生负担。

初中历史课标解读 PPT课件 图文

初中历史课标解读 PPT课件 图文
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 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 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新修订课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 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 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 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 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 历史情景想象。 4.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 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 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 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5.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 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 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 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 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 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5.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 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 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 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 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3.对课程内容的修改
(1)根据课程设计思路,弱化学习主题,依照 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重新编写每一个学习板 块中的导言。
导言将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 索、主要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 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能够 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下新教材教学之变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下新教材教学之变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下新教材教学之变化三原县教研室郭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经由教育部2011年底正式颁布,历经3年多的修订终于告一段落。

它是对多次课程改革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必生物。

它的颁布为我们对课程改革形成新认识、新思想、新举措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肯定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十年的成果基础上,调整和完善了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更加具体清晰,易于教师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增强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进一步考虑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借鉴我国和国外历史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更加适合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符合今后十年的发展。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定于 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将给教师教学带来新的情况。

一、教学难度相对降低,但教学内容有所增加。

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删除《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一些繁难、偏旧的条目共47个,降低了教学难度。

同时,增补了24条目和多个知识点,实际减少了23个条目,但减少的条目一半以上是由于为使要求更加具体清晰,对原课标的有些课程内容合并而减少的,还有因模块调整而变化的内容。

减少的知识大都是科技文化方面的有关条目,增加的内容却是包容量很大。

如中国古代史部分,要求学生“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以文成公主人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

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史实说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思路与新变.

初中历史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思路与新变.

课程内容的变化
增加的内容
中国 古代史 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 乱、宋朝重文轻武、清朝 前期的兴盛
减少的内容
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 世袭制、《九章算术》、《水经 注》、《资治通鉴》
中国 近代史 中国 现代史
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 左宗棠收复新疆、魏源、严复、 北洋军阀混战、解放区土 詹天佑、侯德榜 改、齐白石 雷锋、北京奥运会、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国 企改革、《民法通则》、《刑 法》、“亚太经合组织”、计算 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教育、 文艺、体育、就业制度、医疗保 险
概括 过程: 1.感知历史—理解历史的过程 2.运用历史思维的过程 3.探究、评价历史的过程 方法: 1.学习历史基础知识的方法 2.掌握解释历史的方法 3.运用交流学习心得的方法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也有一些新的提法,例如: 1.在民族观方面,强调要“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 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 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2.在认同感方面,提出要“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 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 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 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 3.在国际视野方面,提出要“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 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 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 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4.在人生观方面,提出要“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 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 立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课标实验稿的修 订工作。通过调研,反映上来的问题主要是: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 ------------------------------------------六、世界现代史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概括而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前言部分”的修改与发展。

对“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改写。

对“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思路”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对“课程目标”的修改与发展。

保留实验稿标准中在横向上的3个层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但叙述更为清晰、明确和完整,与纵向的、课程内容中规定的目标结合更为紧密。

对“课程内容”的修订与发展。

重新编写了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

增删了一些史实,与实验稿标准相比,标准修订稿减少了56个知识点,增补了25个必要的知识点。

把新的研究成果吸收到标准修订稿中,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

采用双栏表格的形式提出具体的课程内容要求和教学活动建议,使之相互对应。

对“实施建议”作了修改,使之清晰具体,切实可行,富有弹性。

对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和新的指导。

主要表现在:在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进一步强化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的教育;针对不同的年级,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上提出依次递进的要求;概括提出7点教学建议,作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

涉及具体内容如下:“课程内容”的修订中国古代史板块增加部分涉及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宋朝重文轻武和清朝前期的兴盛等内容。

减少的部分涉及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和世袭制等内容。

中国近代史板块增加部分涉及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解放区土改和齐白石等内容。

减少的内容涉及左宗棠收复新疆、魏源、严复和詹天佑等内容。

中国现代史板块增加部分涉及雷锋、北京奥运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等内容。

减少的部分涉及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国企改革、亚太经合组织、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文艺、体育、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等内容。

世界古代史板块增加部分涉及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法兰克王国、西欧庄园和大学的兴起等内容。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思路与新变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思路与新变化

2.遵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系统性。对于 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正确了解历史学 科的基本特征,初步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 使修订稿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进步观和积 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此次修订工作坚持历史 发展的时序性,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3.减轻学生负担。 修订稿充分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 和基础性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进一步减 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确定中国史和世界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以及
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同时重视中外交流的发展。
• 中国近代史以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
内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
现代化因素。 • 中国现代史突出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
态》中就已经指出,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世界市
场,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 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 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 状态‛,‚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新思路与新变化
主讲人 徐蓝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 2012-07
一、修订前的调研工作和问题的提出
2003年和2007年,教育部组织了两次大规模调研。 2007年4月教育部成立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组,并 于上半年发文要求29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42个国家级 实验区就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情况 进行调研,参加调查的教师达11万余人;下半年,课标 修订组收到了这些调研的修订意见和建议。另外,历史 课标修订组也直接向各地区索要意见报告,得到省市报 告19份,实验区报告5份。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在北 京、天津、太原、无锡等地多次召开资深专家和一线教 师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与(2011年版)内容的变化通识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与(2011年版)内容的变化通识解读

四、(三)1、内容选择的变化
第一、各个板块增加了一些知识。 如:由于西欧庄园是理解西欧中世纪社会的 关键知识点之一,因此在世界古代史的知识 点中增加了西欧庄园,但在教学要求上降低 了难度。又如,由于手工工场、租地农场是 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变化、资本主义 产生的关键问题,因此在世界近代史上增加 了这两项内容,但在难度上也有所降低。 增补的原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 展而必须增加的内容。
四、(三)1、内容选择的变化
第一、各个板块减少了一些知识。 减少知识有以下几个标准: --未列入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可以 自我获得的知识。如《荷马史诗》、巴黎圣 母院、德莱赛、爵士乐、好莱坞等。
四、(三)1、内容选择的变化
第三、改变了历史事实的学习重点和要求。 如: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实验稿)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 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011年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实验稿》修订原则 -与时俱进
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 其中
-遵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
时序性和系统性
-减轻学生负担
三、坚持并完善基本理念和改 革方向
-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 念 -坚持并强化“三维目标”的整合 -重视初中、高中、大学历史课程的整 体构建与衔接,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 负担 -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 的地位
四、(三)1、内容选择的变化
第一、各个板块增加了必要的知识。 如:中国古代史增补了文景之治、东汉、安 史之乱等内容,中国近代史增加义和团,袁 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等内容。 增补的原则: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性要求, 给学生必要的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增加框 架性知识。

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版)

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版)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2年02月02日11:05腾讯教育[微博]我要评论(81)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现就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执行中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1.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各地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3.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

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一、引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历史的基本认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制定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掌握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方法,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优秀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崇敬。

3.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他们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内容1.基础知识:包括中国古代历史、近现代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如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

2.历史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式进行问题分析、归纳总结和评价判断的能力。

3.传统文化: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精神内涵,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4.历史人物:了解和尊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如孔子、孟子、屈原等。

5.环境与社会:通过历史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通过具体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2.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和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图像、声音和视频资源,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五、评价与考核1.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笔试、口试、作业、项目研究等,全面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考核内容: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和概念的掌握程度,能否运用历史思维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以及对传统文化和优秀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六、教学资源与支持1.教材:编写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材,提供科学系统的历史知识和案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贺欣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贺欣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只是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⒉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⒊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系,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⒋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⒈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⒉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

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⒊在学习内容的编制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此外,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主义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⒋本标准对每个学习板块规定了课程内容,并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

课程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及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训练过程;教学活动建议旨在倡导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教师可在具体实施中酌情处理,因材施教。

⒌本标准设计的课程内容留有余地,以增强历史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一方面为教材编写留下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各地区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提供便利,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资源。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㈠知识与能力⒈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⒉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⒊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境想象。

⒋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⒌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㈡过程与方法⒈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⒉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⒊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⒋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⒌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⒈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⒉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⒊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⒋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⒌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岁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历史的演变中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

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它创建的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到开元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

此后爆发的“安史之乱”结束了这种盛世景象。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

占据江南的南宋和金朝形成南北对峙。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据的局面,重建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版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