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相交线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相交线教案

七年级相交线教案

七年级相交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相交线的基本概念;- 理解相交线的性质和相关定义。

2. 能力目标:- 能够描绘两条相交线的示意图;- 能够辨认出两条线是否相交;- 能够应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

2. 难点:- 应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 相交线的基本概念;- 相交线的性质和相关定义。

2.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结合示例演示;- 学生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相交线的概念:请同学们举例描述一下身边的相交线的例子。

2. 概念讲解(15分钟)- 教师用白板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教师通过示意图演示相交线的情况,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相交线的特点。

3. 分组探究(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找到至少三组相交线的示意图,并思考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性质;-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相交线的相关定义和性质,并将结果报告给全班。

4. 深化练习(15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问题,让学生应用相交线的知识解答;- 学生单独完成,然后与同伴交流和讨论。

5. 归纳总结(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归纳总结相交线的相关知识点。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一些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相交线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相交线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来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

在小组探究环节中,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巩固了相交线的性质和相关定义。

在问题解答和归纳总结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并巩固对相交线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拓展练习,用更多的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交线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5.1.1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5.1.1相交线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相交线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相交线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问题简化为相交线的模型,如测量两条墙面的交线是否垂直。
-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需要提供更多的实物模型或动态图示来帮助他们理解相交线在三维空间中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上述重点和难点,采用直观演示、实际操作、问题驱动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同时,通过分层作业和个别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5.1.1相交线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特别是相交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具体内容包括:
1.了解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相交线的定义。
2.掌握垂直的定义,了解垂直线段的性质。
3.学习相交线形成的四个角,特别是邻补角的定义及性质。
4.掌握如何通过画图和计算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空间观念:通过探究相交线的性质,使学生能够理解平面内直线的位置关系,培养其空间想象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相交线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相交线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发现部分学生难以将题目中的信息与几何图形联系起来。为了改善这一点,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空间想象力训练的环节,如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制作模型等。
再次,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依赖性强。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交线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交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相交线的基本概念。相交线是两条在平面内不平行且在某一点相遇的直线。它在几何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图形的性质和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 教案

5.1.1相交线教学设计课题 5.1.1 相交线单元第五单元学科初中数学年级七下学习目标1.了解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能使用该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3.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4.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交流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重点了解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能使用该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观察思考】握紧剪刀的把手时,随着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是怎么变化的?分析:随着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逐渐变小.【观察思考】如果把剪刀的构造抽象成一个几何图形,会是什么样的图形?请你在纸上画出来.分析:剪刀的构造可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剪刀刃之间的角就是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复习回顾】相交线的概念: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它们的公共点叫做交点.观察并思考.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背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分析:如上图,AB、CD为两条直线,点O是直线AB与直线CD的交点,我们就可以说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教学建议】引导学生观察剪刀把手夹角与刀刃夹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为后续学习邻补角、对顶角做铺垫.讲授新课【合作探究】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几个角?这些角有什么位置关系?分析: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4个角;这4个角有公共顶点.【观察思考】在两条相交的直线所形成的4个角中,∠1与∠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分析:∠1与∠2:①有一条公共边OC;②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③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问题:你还能找出其它的邻补角吗?分析:∠2与∠3;∠3与∠4;∠4与∠1问题:∠1与∠2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分析:∠1+∠2=180o【观察思考】在两条相交的直线所形成的4个角中,∠1与∠3思考并回答小组交流合作,观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让学生了解平面内两直线相交所成的4个角之间有怎样的特征.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归纳、概括得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抽象概括能力.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分析:∠1与∠3:①有一个公共顶点O;②∠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③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问题:你还能找出其它的对顶角吗?分析:∠2与∠4【合作探究】∠1与∠3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分析:∠1+∠2=180o∠2+∠3=180o∠1+∠2=∠2+∠3∠1=∠3总结: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应指导.熟悉并掌握对顶角相等.通过分析已知求证,利用平角的定义和等式的性质进行推导,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力.【典型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若∠1 = 40°,求∠2、∠3、∠4的度数.解:由邻补角的定义,∠1 = 40°可得∠2 = 180°-∠1= 180°-40°= 140°由对顶角相等,可得∠3 = ∠1 = 40°∠4 = ∠2 = 140°【教学建议】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思考并积极回答.通过例题,规范学生对解题步骤的书写,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随堂练习】1.如图,直线AB、CD、EF 两两相交,图中共有___对对顶角,___对邻补角.答案:6;12.2.下列各组角中,∠1与∠2是对顶角的为( )答案:D3.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是射线. 则:∠BOC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______,∠AOC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______,∠AOC的邻补角是________________,∠BOE的邻补角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AOD;∠BOD;∠BOC、∠AOD;∠AOE.4. 如图,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OA平分∠EOC,∠EOC=70°,求∠BOD,∠BOC的度数.解:因为OA平分∠EOC,∠EOC = 70°所以∠AOC = 35°由对顶角相等,得∠BOD =∠AOC = 35°自主完成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了解学习效果,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新知,加深对顶角、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并学会运用它们解决一些问题.由邻补角的定义,得∠BOC = 180°-∠AOC= 180°-35°= 145°【教学建议】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课堂小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所讲解的内容. 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板书1.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邻补角互补.2.对顶角:(1)概念:有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2)对顶角相等.。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3.1《相交线》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3.1《相交线》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3.1《相交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是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3章的内容,主要包括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相交线的性质,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的认识和简单的几何性质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课堂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及应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2.难点:相交线性质的证明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相交线的性质。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4.归纳总结法:在课堂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图形模型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铅笔、直尺、圆规等。

3.教室环境:座位排列整齐,便于学生交流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问题,如道路交叉、电线交汇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出相交线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展示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发现相交线的性质。

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

相交线与平行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如相交线的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平行线的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并能在图形中准确识别和应用这些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测量、推理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地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以及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如何运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复杂图形中识别和应用这些性质。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生活实例:展示一些包含相交线和平行线的生活实例图片(如铁路桥与公路的交叉、铁轨的平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中的共同特点。

提出问题:询问学生是否注意到这些图形中的线条有些相交,有些平行,进而引出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明确目标: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和重要性。

2. 概念讲解(10分钟)定义阐述:清晰地阐述相交线(特别是交点、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平行线(定义、符号表示)的概念。

图形展示:利用多媒体或黑板绘制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典型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

初步应用:通过简单例子,如识别图形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概念的应用。

3. 性质探究(15分钟)观察测量: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的对顶角和邻补角,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发现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的规律。

逻辑推理:通过平行线的截线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得出它们的性质,并尝试用几何语言表述。

合作交流: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互相补充和完善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4. 巩固练习(15分钟)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详细讲解如何运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强调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1.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1.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1.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性质,为后续学习平行线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直线的位置关系,他们可能还停留在直观的层面,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够判断直线是否相交,并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直线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性质。

2.难点:直线位置关系的判断和数学语言的描述。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直线的位置关系。

3.通过小组讨论和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4.运用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图片,如交叉的道路、并行的铁路等。

2.准备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模型,如尺子、直板等。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直线的位置关系。

提问:这些直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是如何相互位置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总结出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利用模型和板书,呈现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情况。

解释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称为相交线。

不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永远不相交,称为不相交线。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用尺子和直板摆出不同的直线组合,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1.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1.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1.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交线与平行线,是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够用专业术语进行描述。

2.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方法。

2.如何用专业术语描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如何应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实践等方式,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教学案例和实例。

3.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实例,如马路的交叉和铁路的平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例中直线的位置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呈现(10分钟)介绍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专业术语,如相交线、平行线、交点等,并通过PPT 和板书详细解释这些术语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通过PPT和板书,给出判定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如利用交点、利用角度等,并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尝试判断这些实例中直线的位置关系。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PPT上的练习题,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尝试用专业术语描述这些直线的位置关系。

5.拓展(10分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公园的平面图,让学生应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公园中道路和花坛的布局问题。

初中数学的相交线教案

初中数学的相交线教案

初中数学的相交线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2. 能够识别和找出图形中的相交线;3. 能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2. 相交线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相交线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2. 相交线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练习题和答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相交线,如墙角、桌角等;2. 提问学生对相交线的理解和认识。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给出相交线的定义:相交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交叉的现象;2. 讲解相交线的性质:相交线形成四个角,其中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3. 通过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定义,引导学生量一量图形中的角的度数,并发现它们的关系;4. 给出相交线的应用:通过相交线可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可以解决角度问题等。

三、练习巩固(15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和方法;3. 讲解答案,并解释相交线的性质和应用。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2. 强调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运用相交线。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相交线,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1-1 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1-1 相交线

5.1.1相交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初步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去求一个角的度数.3.掌握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顶角的性质【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学生:三角尺、铅笔.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5)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钢索,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钢索组成的图案;围棋棋盘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在我们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二)探索新知1.出示课件7-12,探究邻补角与对顶角的定义教师问:如图,把两根木条用钉子钉在一起,转动其中一根木条,观察两根木条所形成的角的位置及大小关系.你能动手画出两条相交直线吗?学生答:能,作图如下:教师问: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是哪几个?学生答: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四个 .分别是∠1,∠2,∠3,∠4.教师问:将这些角两两相配能得到几对角?教师依次展示学生答案:学生1答:∠1 和∠2.学生2答:∠2 和∠3.学生3答:∠3 和∠4.学生4答:∠4 和∠1.教师问:为何如此分类呢?学生答:有一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角的顶点相同.教师问:还有其他分类吗?学生答:分类如下:∠1 和∠3,∠2 和∠4.教师问:这样分的标准是什么?学生答:两边分别在一条直线上,有共同的顶点.总结点拨:(出示课件9)教师问:观察∠1和∠2的顶点和两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师生一起解答:如图,∠1与∠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1与∠2 互补),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教师问:类比∠1和∠2,看∠1和∠3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答:这两个角的两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有相同的顶点.教师总结:如图,∠1与∠3有一个公共顶点O,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2)考点1:对顶角的判断下列各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出示课件13)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解析:对顶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构成对顶角.答案:D.出示课件14,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答案:D.2.出示课件15-17,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教师问:在上学期我们已经知道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因而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如图所示,∠1 与∠3在数量上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答:猜想:∠1 =∠3.教师问:你能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来验证∠1与∠3的数量关系吗?学生答:∵∠1+∠2=180°,∠3+∠2=180°,∴∠1=∠3.教师问:∠1与∠3互为什么角?学生答:互为对顶角.教师问:由此你能猜想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学生答:猜想:对顶角相等.教师问: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师生共同讨论后解答如下:师生一起解答: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如图),求证:∠1=∠3,∠2=∠4.证明:∵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1+∠2=180°∠2+∠3=180°,∴∠1=∠3.同理可得∠2=∠4.教师问:您能利用几何语言描述一下对顶角的性质吗?学生答:符号语言:∵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1=∠3,∠2=∠4.教师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8)两直线相交分类位置关系名称数量关系∠1 和∠2,∠2 和∠3,∠3 和∠4,∠4 和∠11.有公共顶点2.有一条公共边3.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邻补角邻补角互补∠1 和∠3,∠2 和∠4.1.有公共顶点2.没有公共边对顶角对顶角相等3.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考点1:利用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出示课件19)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学生1解:由邻补角的定义可知∠2=180°-∠1=180°-40°=140°;学生2解:由对顶角相等可得∠3=∠1=40°,∠4=∠2=140°.教师总结。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相交线》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相交线》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相交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0.1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及运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相交线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对于图形的认知和观察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2.能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2.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相交线的性质。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究。

3.练习题:准备相应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相交线现象,如交通路口、交叉的电线等,引导学生关注相交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的图形,提问:什么是相交线?相交线有哪些性质?让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纸上画出相交线的图形,并观察和分析相交线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相交线知识解决问题。

如:在一条直线上,有多少个点可以找到与之相交的线段?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新课标大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新课标大单元教学设计
1.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和相交线。
2.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请列举判定方法。
3.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他们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的掌握。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判断题:请学生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填空题:根据已知条件,填写相应的结论。
3.解答题: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这一环节,教师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以下是总结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7.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设想描述:运用几何画板等信息技术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教师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生活实例和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首先,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图片,如电梯扶手、地板砖缝、立交桥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的线段有什么共同特征。接着,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4.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设想描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知识整合,提升能力:
-设想描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其他数学知识领域的联系,如与代数、三角等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6.评价反思,促进成长:
-设想描述: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测验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相交线-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相交线-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相交线-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1 掌握相交线、对顶角、同位角的概念
1.2 掌握对顶角、同位角的性质
1.3 能够运用相交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2.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引导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2.1 相交线、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2.2 运用相交线性质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
3.1 同位角的概念和性质
3.2 运用同位角的性质解决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章节知识点时间
第一章相交线的概念1课时
第二章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2课时
第三章同位角的概念和性质2课时
第四章运用相交线、对顶角、同位角的性质解决问题1课时
五、教学方法
5.1 情境法
通过听、看、说、做等方式,创设具有真实性、感性且有趣的情境,丰富教学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2 归纳法
让学生通过实例逐渐总结规律和概念,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增加学习的趣味和深度。

5.3 合作学习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思想的交流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教学评价
6.1 学生表现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根据学习任务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工作安排,并按照要求完成,评价小组学习表现,了解学生对本单元概念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的应用情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6.2 教学效果评价
从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学习审美的效果、实践活动的程度等方面评价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数学相交线优秀教案

七年级数学相交线优秀教案

七年级数学相交线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钢索,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钢索组成的图案;围棋棋盘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在我们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2.对顶角的性质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1=∠3(等量代换).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数学第6章 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6.3 相交线 教案

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数学第6章 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6.3 相交线 教案

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数学第6章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6.3 相交线教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第六章“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是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的内容,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基本的几何图形,包括线段、射线、直线、角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中,第六节“相交线”是本章的重点,它深入探讨了两条直线相交后形成的角,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这些知识是后续学习平行线、三角形性质、四边形性质等几何知识的基础。

在“相交线”这一节中,教材通过丰富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同时,本节内容也渗透了数学的严谨性,通过定义、定理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的规范思维。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基础知识,如对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但他们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还在发展阶段。

因此,对于“相交线”这样的抽象概念,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抽象和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物模型或者生活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和发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如剪纸活动、拼图游戏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相交线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几何学习的兴趣,为后续的几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交线的基本概念,包括交点、对顶角、邻补角等。

学生能够识别并准确画出相交线的对顶角和邻补角。

学生能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几何推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美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相交线的定义,对顶角和邻补角的识别和性质。

相交线数学教案

相交线数学教案

相交线数学教案标题:相交线数学教案一、课程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相交线的基本概念,理解并能运用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进行解题。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基本概念2. 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3. 相交线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相交线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进行讲解。

2.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课后练习:设计相应的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相交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30分钟):(1)解释相交线的基本概念,包括什么是相交线,相交线的特点等。

(2)讲解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如对顶角相等,同位角相等等,并给出具体的证明过程。

(3)通过实例分析,演示如何运用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与讨论(20分钟):(1)设计一些关于相交线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答案和解题思路。

4. 总结与反馈(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设计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相交线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检查和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相交线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024年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6.3 相交线(课件)

2024年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6.3 相交线(课件)

感悟新知
例 3 在图6.3-6 中,分别过点P作AB的垂线.
知3-练
解题秘方:根据利用三角板画垂线的步骤进行操作. 解:如图6.3-6所示.
感悟新知
知3-练
方法提醒 画垂线时要画实线,如需要延长线段或反向延
长射线时,则要用虚线延长.
感悟新知
知3-练
例 4 如图6.3-7所示,王师傅为了检验门框AB是否垂直于 地面,在门框AB的上端A处用细线悬挂一铅锤,看 门框AB是否与铅垂线重合. 若门框AB垂直 于地面(水平面),则AB会重合于AE,否则 AB与AE不重合.请你用所学的数学 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_在__同__一__平__面__内__, 过__一__点__有__且__只__有___一__条__直__线__与__已__知__直__线__垂__直__.
感悟新知
知1-练
另解 计算方法不唯一,如∠EOC=180°-∠DOE
=180°-80°=100°.
感悟新知
知1-练
方法点拨 “对顶角相等”构建了一个已知条件和待求结
论之间的“桥梁”,考查角的计算时,常与角平分 线、补角等相结合进行命题.
感悟新知
知识点 2 垂直
知2-讲
1. 概念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
知1-练
感悟新知
(2)若∠BOD=40°,求∠EOC的度数.
知1-练
解题秘方: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对顶角相等及平角的
定义求未知角的度数.
解:因为OB平分∠EOD,所以∠BOE=∠BOD=40°. 因为∠BOD的对顶角是∠AOC,所以∠AOC=∠BOD =40°.所以∠EOC=180°-∠AOC-∠BOE=100°.
那么就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作另一 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作垂足. 通常在图上垂足交 角处标上“ ∟”,表明该角为直角.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5.1.1相交线教案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找一找】(1)∠1的邻补角是什么?一个角的邻补角一般有几个?(2)∠3的对顶角是什么?图中有几组对顶角?分别把它们找出来.例1.下列各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归纳:判断对顶角只看两点:①有公共顶点;②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方法总结:对顶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构成对顶角.探究点2: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性质问题1: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和是多少度?问题2:你能否利用问题1中的结论推导出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之间具有相等关系?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如图),试说明:∠1=∠3,∠2=∠4.解:例2.(教材P3例1变式)如图,直线a,b相交于点O.(1)若∠1+∠3= 60º,则∠1,∠2,∠3,∠4各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2)若∠2是∠1的 3倍,则∠1,∠2,∠3,∠4各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1:2 = 2: 7 ,则∠1,∠2,∠3,∠4各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归纳:邻补角的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相邻且互补.但需要注意的是: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一定互补,但互补的角不一定是邻补角.方法总结:关键是找出图中隐含的角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在相交线中求角的度数时,就要考虑使用对顶角相等或邻补角互补.若已知关系较复杂,比如出现比例或倍分关系时,可列方程解决角度问题.例3..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40°,∠BOC=110°,求∠2的度数..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在图中找出对顶角和邻补角,根据两种角的性质找出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找一找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若∠1 +∠5=180°,找出图中与∠1 相等的角.2.如图,直线AB、CD、EF、MN相交,若∠2=∠5,找出图中与∠2 互补的角.三、课堂练习1.下列各图中,∠1 ,∠2是对顶角吗?2.找出图中∠AOE的邻补角及对顶角,若没有请画出.3.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写出∠AOC, ∠BOE的邻补角;(2)写出∠DOA, ∠EOC的对顶角;(3)如果∠AOC =50°,求∠BOD ,∠COB的度数.4.(应用题)在下图中,花坛转角按图纸要求这个角(红色标注的角)为135°;施工结束后,要求你检测它是否合格?请你设计检测的方法.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对顶角的性质把不能测量的角进行转化. 5.如图,直线AB,CD 相交于点O , ∠EOC=70°,OA 平分∠EOC ,求∠BOD 的度数.6.【拓展题】观察下列各图,寻找对顶角(不含平角)A BCD Oa b c A A B B CCD DO OEFG H⑴ 如图a ,图中共有 对对顶角; ⑵ 如图b ,图中共有 对对顶角; ⑶ 如图c ,图中共有 对对顶角;⑷ 研究⑴~⑶小题中直线条数与对顶角的对数之间的关系,若有n 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形成 对对顶角;⑸ 若有10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形成 对对顶角.解析:(1)仔细观察计算对顶角对数的式子,发现式子不变的部分及变的部分的规律,得出结论,代入数据求解.如图①,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4-2)×44=2对对顶角;如图②,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6-2)×64=6对对顶角;如图③,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8-2)×84=12对对顶角……按这样的规律,10条直线交于一点,那么对顶角共有(20-2)×204=90(对).利用(1)中规律得出答案即可.由(1)得n(n ≥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的对数为2n (2n -2)4=n(n -1). 方法总结:解决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全面分析所给的数据,特别要注意观察符号的变化规律,发现数据的变化特征. 四、课堂小结两直线相交归类位置关系名称 数量关系 ∠1和∠2、∠2和∠3、∠3和∠4、 1.有公共顶点 2.有一条公共边3.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邻补角邻补角互 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相交线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
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AOD
AOC∠
与OA,
∠;
有一条公共边
延长线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
∠与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AOC
BOD
AOC∠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的两边分别是BOD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Array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下列说法对不对
(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
例题:如图,直线a,b 相交,
401=∠,求4,3,2∠∠∠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
已知,如图,
80,35=∠=∠COF AOC ,求:DOF AOD ∠∠和的度数
[小结]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备选题]
一判断题:
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过,而且这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二填空题
1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AOE ∠的对顶角是 ,COF ∠的邻补角是 若AOC ∠:AOE ∠=2:3,
130=∠EOD ,则BOC ∠=
2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
30,90=∠=∠=∠AOC FOB COE 则=∠EO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